立足课堂教学提高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注重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改变,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人才。
我们需要把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学科育人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学科育人则更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
学科育人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独立能力,忽视了他们的情感和人格发展。
一个良好的人格和积极的情感状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友爱精神、乐观向上和专注力。
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人物故事、组织情感课堂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学科育人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专业知识,更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让他们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学科育人要求我们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我们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课堂活动、作品展示等,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我们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差异化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独特潜能和才能。
立足小学英语课堂落实育人目标
立足小学英语课堂落实育人目标摘要: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学科的育人功能,是各学科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旨归。
为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基于学科育人的视角来开展学科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的优化中落实学科育人,以此突破育人难点。
关键词:学科育人;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优化育人引言新课标为英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指出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的学习,将文化育人作为课程的一个核心。
作为英语课程的实施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进行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深入解读文本,研究教法、学法,挖掘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将一切有形的教育活动转化为无形的育人行为。
一、预设育人目标于教学实施前学生在一堂课中能够掌握的内容和接受的信息是有限的,因此,要在一堂课中凸显育人目标,就需要科学设计育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育人活动的有效推进。
以 Unit 5 Seasons 第四课时的教学为例,教师围绕 seasons 展开教学,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第四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绘本阅读,对四季有进一步的了解与感悟。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紧扣单元主题,依托 Checkout time 板块,融入课外绘本阅读,拓展教学。
基于课堂教学,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练习、积累,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对四季的感知,进而体验到季节变换带来的美好和大自然的馈赠,同时感受分享与付出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前设定育人目标,设计了两条育人主线,一方面围绕语言素材“人与自然”的主题,引导学生形成了解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基于教材与绘本,让学生明白分享的意义。
两条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育人主线,能有效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二、基于单元主题意义,突出英语学科育人价值以英语为纽带的跨文化学习是英语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基于单元主题意义,突出英语学科育人价值,应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主题意义,增长见识,丰富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学校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学科育人”成为了当今教育的新方向。
所谓“学科育人”,是指以学科教学为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具体来说,学科育人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一、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跨学科融合。
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跨学科融合。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或是通过“多项式教学”等方式,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层面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和实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提出新的想法。
三、倡导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倡导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导和指导下,能够自主地学习、探究和发现知识。
同时,学校还应该通过课堂合作和团队活动,鼓励学生学会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总之,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通过加强学科育人的理念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多元素质,提高学生的人生素养,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作为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一直被视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围绕学科知识的传授展开,追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对着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课堂教学也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
将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这也意味着教育工作者需要借助课堂教学的平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格的完善。
下面就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
而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往往只侧重于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却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进行创新性思维和实践探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开展小组合作、课外拓展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科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为了让课堂更多地育人,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讨论、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本身。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讨论、演讲、小组活动等形式,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改革,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学科教学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科育人。
学科育人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人格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的本质区别。
学科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而学科育人则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科性质,注重知识教学的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和塑造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需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
而在学科育人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扮演着学生的引领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索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
需要注重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
学科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综合成长需求,学科教学的课堂需要更多的体现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
通过学科教学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成长与发展。
需要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
学科育人的课堂教学不应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技能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涉及生活实践和生活常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形式也要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讲授、讨论、示范之外,还可以引入项目研究、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升学科育人能力爱国、品德劳动教育等角度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升学科育人能力爱国、品德劳动教育等角度提升学科育人能力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其中爱国、品德、劳动教育是重要的方面。
以下是一些提升学科育人能力的方法和途径:1. 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包括爱国主题的教学内容,例如相关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点,以及举办相关的纪念活动、主题讲座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讲授道德知识、阅读经典文学、进行道德范例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在劳动教育方面,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劳动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感和身份认同: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感。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纪念地、创建爱国主题的展览,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成就等,增强他们对国家的情感;同时,通过课堂讨论、班级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3.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教师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学科教学内容,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以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观念。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劳动精神,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学生。
4.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和良好品德。
学校可以举办一些特色的文化活动、品德教育主题周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品德的平台;同时,学校还应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品德素养和劳动精神。
综上所述,提升学科育人能力需要从多个角度着手,爱国、品德、劳动教育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感和身份认同;同时,教师应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共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品德素养和劳动精神。
深入课堂实现育人目标——小学科学教师年度教学工作总结
深入课堂实现育人目标——小学科学教师年度教学工作总结2023年已经来临,小学科学教师的工作依旧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对于一个小学科学教师来说,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我深入课堂,加强教学管理,实现了我们学校育人目标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我的工作经验,来谈谈如何通过深入课堂实现育人目标。
一、注重课堂教学在我工作的这一年里,我十分注重课堂教学,为此我采取了很多措施。
首先,我在课堂上尽可能的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利用PPT、视频和实物等引入教学,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充分的满足,进而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科学知识。
其次,我努力加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被动听课,更是能够通过各种实验和教学活动来了解科学的本质和应用。
阅读科学绘本、观察天文现象、研究突发事件、收集班级细菌等活动的设置,不仅促进了学生和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同时也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科学。
二、生动化课堂在我上课的过程中,我非常注重生动化课堂的营造。
为此,我经常会在课堂上采用讲解和演示的形式,以最直观的方式来传递知识。
而且我每次上课都会带着足够的热情和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主动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内容。
除此之外,我还会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科学知识。
例如,利用酵母发酵面团、通过荧光染料清理水源等实验,都可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科学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加强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也是我在过去一年里非常注重的一项工作。
我通常会在开学前就做好课程设计,然后尽量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另外还加强教学效果的测评和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问题所在,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科学方法和技能。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以此帮助他们更深的掌握科学知识。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学考察、海洋之旅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科学应用,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兴趣。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面临着各种变革和挑战。
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成为了一种教育新理念的引领。
学科教学一直是教育中的主流,但它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缺少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发展。
而学科育人则强调了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全面素质的促进,不仅是为了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其个人的终身发展。
如何将课堂教学转为以“学科育人”为目标呢?首先,教师应该以了解学生为前提,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和特长。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5个方面”,即:身体、智力、情感、社交和道德。
通过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
其次,让学科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
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知识应该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教授生物学时可以与学生一起观察周围的生物,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应用价值以及探索更多未知领域的意义。
再次,让学科育人与互动结合。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在学科育人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的互动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最后,让学科育人与自主结合。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地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长期持续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
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开创更加广泛的学科学习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推动教育的创新和转型。
通过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科学习的激发,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成长,为自己的未来打下稳固的基础。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教学中心是学科课堂教学的核心,而学科育人则更多关注学生在课程和生活中的全人发展,将学科知识和行为、价值和态度相结合,构建学科教学与人的全面成长的有机整合。
在实践中,学科育人应贯穿于课堂之中,即通过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教师态度和课堂活动的多元化设计实现。
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将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化为学科育人。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科育人的课堂要营造一个积极、活跃、和谐、多元的教学氛围。
这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其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设计,如讨论、辩论、小组合作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后,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教育,营造温馨、关爱、支持、尊重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情感经验。
二、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学科育人的课堂应该从学科本身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使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
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学科育人还应重视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具备多学科整合的综合能力,这样的知识结构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科育人的课堂注重学生可持续的成长和发展。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更应该发挥自己是学科育人者的潜力和责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中获得实际成长。
四、融入人格教育在学科育人的课堂中,人格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人格教育是学科教育的灵魂,是学科决定行为、价值决定态度的反映。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修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情感发展等方面。
深耕课堂教学,夯实学科育人的根基
深耕课堂教学,夯实学科育人的根基【摘要】英语是一门交际工具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然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注重语言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学科的育人价值。
鉴于此,本文根据PEP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实例,提出了“四有”策略,以期在注重能力目标实现的同时也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真正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关键词】育人英语教学英语是一门交际工具语言,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
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英语这门学科,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还需把“育人”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注重英语语言技能的传授,部分教师把情感教育变成了标签式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学科育人的关键在教师。
我们的英语教师要尊重英语学科的属性和教学规律,千万不能“贴标签”,为了情感而情感,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灌输。
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眼中有“生”,育人发自“心”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一切,这要求我们在开展学科教学时,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眼中有学生”。
教师的眼中有学生,首先就要考虑“教什么”和“如何教”才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
在面对教学内容时,应认真研究教学大纲与教材,分析教学文本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找准切入点,并适当补充与本单元有关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眼中有学生,就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是理解意义和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有效的方式教导、指点。
为每个孩子创造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
不能只看到那些尖子生在“笑”,而听不到学困生在“哭”。
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应充分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多采用Pair work、Group work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表演、唱英语歌曲等活动。
立足课堂教学提高学科育人
立足课堂教学提高学科育人实效性的行动研究三新、上外松外、小昆山、华阳桥、车墩、张泽教育发展共同体项目实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潍坊市小学教学管理基本规范》、《高密市关于深化课堂管理效益提升年活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的相关要求,坚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发挥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实现优势学科资源互补,共同探索课堂教学精品项目,提高学科育人实效性的成功经验,研讨设计基于资源有效利用的特色教学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学科资源的育德功能,整体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品质的学校发展。
二、基础分析当代中小学生处在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物质上充分满足,无忧无虑;精神上缺乏引领,容易迷茫;文化上取向多元,追求个性。
这样的新特征给学校的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学科学习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中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历最多的是学科学习,约占课程学习时间的80%,有效利用好学科教学的每一课时,让学科教学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原,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事业追求。
但是,目前学校的学科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单一的考试评价导向,让学科教学陷入对纯知识点的追求,学科内容被碎片化、断点化,造成学习者仅仅关心知识点和考试的要求,忽略了很多属于学科的育人价值。
由此造成很多学科教学陷入“去学习者主体性”的状况,学习者只关注考试结果,主动学习动力不足,思维能力不够,学习方法缺失。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贴标签的口号,难以形成学习者的内涵发展、内化过程。
在这种“学科教学异化”的过程中,教学权力始终由教师掌控,学习者被动接受,甚至成为教师考核、晋升的工具。
在题海战术、填鸭教学中,学习者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还有教师之间的竞争关系紧张、教师和领导之间的管理关系紧张。
蔡元培先生有言,“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一直以来,教育都是社会发展的支柱,而学校则是教育的主要载体。
在学校里,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这一转变意味着教学内容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本文将探讨这一变化对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需要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传授知识,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并记住这些知识。
现在的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需要成为学科专家,还需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导师。
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帮助他们发展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一转变。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而现在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情境创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道德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学科学习的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需要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学校和家庭密切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向家长传达关于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情感关怀,共同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学校还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进程,从而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学科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任务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对于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所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将从培养学科思维能力、促进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课堂实现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转变。
培养学科思维能力是课堂转向“学科育人”的重要路径。
传统的学科教学更注重对于知识的传授和习题的训练,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会机械地记住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却很少有深刻的思考和创新。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数学课上,教师不仅仅只是讲解解题方法,更应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背后的道理和逻辑,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能激发他们的学科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促进团队合作意识也是课堂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方式。
在以往的学科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强调个体学习,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当今社会要求的是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学生如果只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师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团队合作的内容,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话剧表演,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中获得了提高,更是在团队合作中培养了很多重要的能力和品质。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关键。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很多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因为是教师规定的,所以才学习的,他们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
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立足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立足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语文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主要培养场所,更是培养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语文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在现代社会中能够适应和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课堂是学生接触文学作品的主要场所,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指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作品的深层含义,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阅读能力。
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在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提升学生的词汇素养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词汇的积累和应用,通过词语的拼读、辨析、运用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词汇素养。
老师还要注重词语的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培养学生的语境推测和语言感知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词汇量和词汇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多种方式和形式开展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种类型的阅读,包括文学作品的阅读、科普读物的阅读、新闻资讯的阅读等,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科学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写作,包括议论文的写作、作文的写作、诗歌的创作等,通过写作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进行。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教育需求,学校教育应该更多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这个背景下,课堂教学也应该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科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传统的学科教学以课本知识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是passively接受。
这种教学模式在短期内可能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掌握并不理想。
二、学科育人: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学科育人的理念是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人格品质、思维能力相结合,通过学科知识的教学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
三、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将课堂教学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应该更多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激发学生自主主动的参与,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思考的环境。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科育人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提倡合作学习学科育人强调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交流、互助,增进彼此的友谊,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分组合作、课堂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这种转变不仅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更需要培养个性与品格。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在学科教学中给予一定的发挥空间。
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
在现实生活中,各学科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
不要把各学科的知识割裂开来,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在数学课上也可以涉及到物理、化学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其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和意义。
要注重实践教学。
学科育人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生物课上可以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学科育人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还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性的任务和项目,让学生动手进行设计和创作,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倾心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科育人效果——如何精心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倾心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科育人效果——如何精心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何为高效课堂?答曰:学生对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且学生在实现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掌握知识,充分体现出课堂的自主性。
围绕初中语文学科素养,进行分解细化,语文课堂需要科学方法,让“学生的舞台”充满激情和活力,让文字绽放出生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能吸引学生,提高学习热情,需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
所以,语文课堂中应添加“诱人作料”,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形成个人课堂才会独特魅力,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
一、激发生命之情,调出语文之“味”。
课堂是师生和生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课本就是达成效果的“载体”——承载和传播情感。
课堂中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倾注真情,学生真情与文本的情产生碰撞与共鸣,就会在课堂中达到“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新语文育人育情效果。
以此践行语文学科“读、思”特质。
读中走进文本体验情感,直接有效诵读方式有齐读、单人朗读、自由读、分段读、全篇读、放声读,初步感知读、强化体验读。
从字词的掌握,到主题的把握,再到朗读技巧的运用,指导具体,其中示范读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比如在讲《黄河颂》时,通过示范诵读,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在乐曲旋律的变化对黄河唱出的颂歌,诗人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全诗语言奔放,意境开阔高远,气势磅礴,充满力量,读来一气呵成,激情澎湃,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要读得紧张、热烈、豪迈,催人奋进。
深情地诵读使学生很快沉浸在诗境中,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齐读了起来。
读完之后,我让学生联系苦难中国遭遇,再自由诵读本段然后谈谈感受。
学生说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精神的象征。
黄河的气势、黄河的力量正是这个民族的气势和力量,黄河象征着全民族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力量,气势豪迈,不可阻挡奔流在亚洲的原野之上;最终的胜利必定属于这条河流以及她的子孙。
教师立足课堂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大家分享一个主题:教师立足课堂。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课堂,是教师施展才华、传播知识的舞台。
教师立足课堂,意味着我们要用心去教育每一个学生,用智慧去启迪每一个心灵。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师立足课堂的重要性。
一、教师立足课堂,是教育事业的本真追求教育事业的本质是育人,而育人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课堂教学。
教师立足课堂,就是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教育的真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1. 教师立足课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2. 教师立足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教师立足课堂,就是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二、教师立足课堂,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1. 教师立足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体现,教师立足课堂,就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我们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 教师立足课堂,塑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教师立足课堂,就是要塑造良好的师德师风。
我们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三、教师立足课堂,是学校发展的基石1. 教师立足课堂,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立足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我们要共同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课堂教学提高学科育人实效性的行动研究——三新、上外松外、小昆山、华阳桥、车墩、张泽教育发展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潍坊市小学教学管理基本规范》、《高密市关于深化课堂管理效益提升年活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的相关要求,坚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发挥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实现优势学科资源互补,共同探索课堂教学精品项目,提高学科育人实效性的成功经验,研讨设计基于资源有效利用的特色教学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学科资源的育德功能,整体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品质的学校发展。
二、基础分析当代中小学生处在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物质上充分满足,无忧无虑;精神上缺乏引领,容易迷茫;文化上取向多元,追求个性。
这样的新特征给学校的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学科学习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中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历最多的是学科学习,约占课程学习时间的80℅,有效利用好学科教学的每一课时,让学科教学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原,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事业追求。
但是,目前学校的学科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单一的考试评价导向,让学科教学陷入对纯知识点的追求,学科内容被碎片化、断点化,造成学习者仅仅关心知识点和考试的要求,忽略了很多属于学科的育人价值。
由此造成很多学科教学陷入“去学习者主体性”的状况,学习者只关注考试结果,主动学习动力不足,思维能力不够,学习方法缺失。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贴标签的口号,难以形成学习者的内涵发展、内化过程。
在这种“学科教学异化”的过程中,教学权力始终由教师掌控,学习者被动接受,甚至成为教师考核、晋升的工具。
在题海战术、填鸭教学中,学习者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还有教师之间的竞争关系紧张、教师和领导之间的管理关系紧张。
蔡元培先生有言,“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学科教学承担的不仅是纯粹的知识标准,更是提供丰富的学习过程,使学习者学习不同学科独特的策略逻辑、独特的审美体验、独特的思维视角,形成符合社会化过程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在复杂情境中进行道德分析的能力,在多元冲突的价值体系中进行价值选择与判断的本领,实现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能力的发展。
当前推广学科育人在理论层面上已经比较先进和成熟,但是在学科育人的课堂实践上,各个学校的重视程度、学科的明确程度、教材的把握程度、知识的呈现程度等方面还存在差距,缺乏统一的课堂标准、缺少系统的知识体系、缺少显性的学科育人成果。
素质教育推行到今天,但学科教学迷失育人方向的情况依然存在。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开展了中小学各个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工作,该研究从国内外学科育人状况比较、学科教学现状调研分析、学科育人价值提炼、改进学科育人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
研究者力图通过推行学科育人研究工作,唤起教师重视改进学科育人的现状,重视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回归教书育人本原。
这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和政策指向,成为本项目付诸实施的优势条件之一。
三、主要目标从共同体六所成员学校的实际和学科发展现状出发,在二期课改的成果基础上,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本市中小学学科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指导,把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从共同体层面及成员学校层面通过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及课程评价等诸方面进行实践性研究,力求课堂教学的优化,提升共同体学校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品质。
具体目标如下:1、回归学科育人的本质属性,在学科整体建设的层面——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科课程目标与内容衔接——重构学科育人的价值视野,开发校本课程、区域课程,达到研究推广的目的。
2、建立学科与学习者的个体性联系,发挥学科具有的丰富和发展学生生命的意义,加强生活世界与教学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3、关注教学关系,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念,融洽师生关系,构建和谐、高效、绿色的课堂。
四、主要任务1、共同体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和政策要求,引导共同体教师敏锐地把握教育的趋势,回归教育的本真,开展教师学科育德能力的相关培训与实践研究。
2、共同体学校分学科将一至九年级教材中的育人目标与内容进行梳理、汇总与研讨。
3、共同体学校探索基于学科特点的提高学科育人实效性的课例研究。
4、共同体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学会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即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学科德育与德育学科的关系,真正发挥学科本身的育人价值。
5、共同体学校之间形成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
五、实施步骤及策略1、确立研究项目,制定研究方案根据区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共同体成员学校的特点,确立《课堂教学提高学科育人实效性的行动研究》的研究项目,制定《课堂教学提高学科育人实效性的行动研究——三新、上外松外、小昆山、华阳桥、车墩、张泽教育发展共同体项目实施方案》,科学规划、整体构建研究项目。
2、建立组织机构,形成运行网络①成立共同体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决策机构由各共同体成员学校校长组成,由三新学校校长徐利荣牵头,决策机构负责对共同体内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决策,领导和指导共同体开展工作。
执行机构由共同体成员学校的分管校长组成,由三新学校分管校长薛红梅牵头,具体负责各子项目的落实。
执行机构下设秘书处,由三新学校教导副主任郑巍老师具体管理,下辖中小学18个学科中心组的工作开展。
②成员校也相应建立起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负责本校系统内的项目实践研究。
③由成员学校根据学校学科发展情况,承担部分学科的牵头学校,明确该学科负责人,其他成员学校选派学科教师共同组成六校学科中心组,以学科中心组为单位开展共同体的相关教学研讨活动。
④各校牵头学科负责人负责牵头确立本学科的研究课题并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
⑤聘请市、区级专家成立共同体行动研究专家顾问团,为共同体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3、形成规章制度,规范项目实施制定《学校发展共同体章程》、《学校发展共同体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学校发展共同体考核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各校也相应建立起适合本校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4、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合理分工在初步形成项目实施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共同体学校召开项目组负责教师动员大会,进行培训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针对学科特点进行合理分工。
5、制定年度计划,开展有序研究6、各校互动交流,展示阶段成果在实践研究的各阶段,结合研究进度和各校实际,适时组织各校互动交流,进行阶段成果展示,具体形式可以有:开设教学专题讲座、组织教学研讨会、开设公开课(研究课、展示课)、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分析评比、组织教师论坛或学科育人案例交流等。
7、加强教学管理,丰富培训形式加强课堂教学管理重点在于学生——满足认识自我和生命的成长需要。
对教师培训形式:可以有专家报告、专题讲座、理论学习、师徒结对、课题研究、个案(教学、体验、实践活动)分析、交流总结和教学观摩等。
8、建设专题网站,搭建交流平台为更加有效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学科育人的实效性,计划建立共同体专题网站,网站可以开设共同体概况、制度建设、课程计划、活动开展、学习平台、通知公告等栏目,使之成为共同体学校抱团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交流与展示窗口。
9、收集相关资料,组织观摩展示在共同体各校开展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秘书处负责收集研究成果资料,召开全区规模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科育人实效性的行动研究”成果展示汇报活动,全方位呈现共同体学校“课堂教学提高学科育人实效性的行动研究”成果,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
六、成果形式1、形成多个相关子课题,完成《课堂教学提高学科育人实效性的行动研究》课题报告。
2、以学定教,形成较完整的各学科提高学科育人实效性的课程目标与学科内容解读汇编。
3、以学评教,形成师生课堂教学评价的互动评价机制。
4、以学促教,举办提高学科育人实效性的教学大奖赛。
5、以学论教,举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科育人实效性”的教师论坛。
6、形成《基于学科特点的学科育人实效性教学案例》、《(各学科)提高学科育人实效性的课例集锦》文本资料等。
七、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1)决策机构牵头人:徐利荣(三新学校校长)成员:朱学清(上外松外校长)、唐亮(小昆山学校校长)杨红明(华阳桥学校校长)、林赟(车墩学校校长)、王新永(张泽学校校长)(2)执行机构牵头人:薛红梅(三新学校副校长)成员:金晓燕(上外松外副校长)、杨菊萍(小昆山学校副校长)叶戈(华阳桥学校副校长)、郑卫东(车墩学校副校长)、宗韶玮(张泽学校副校长)(3)共同体秘书处秘书长:郑巍(三新学校教导副主任)(二)课程保障共同体项目实施课程名称及学科牵头学校一览表(三)实施保障1、项目组人员结构合理本项目组牵头人长期从事学校管理,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丰富的科研实践和广阔的教育视野,有能力引领成员完成项目研究。
项目组所有成员单位均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各校校长均是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有着丰富的理论见解和实践经验者。
2、前期研究工作铺垫在二期课改的背景下,各校都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了《两纲》,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贯彻两纲精神。
在课堂教学落实两纲精神的实践中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不少值得推广的课例。
3、外聘专家指导引领本项目将在共同体层面聘请市级、区级专家担任项目顾问,为开展本项目课题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四)经费保障1、共同体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统一部署的基础上,全力实施本项目,并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2、对共同体学校在学科教研文化建设、教师课例研究、成果汇编等方面的所需费用,给予经费支持。
3、学校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教研活动、培训、参观等相关费用给予支持。
4、课题研究专项费用必须专款专用,不得将课题研究经费用于其它方面。
三新、上外松外、小昆山、华阳桥、车墩、张泽教育发展共同体2013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