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波谱法

合集下载

分析化学核磁共振波谱法

分析化学核磁共振波谱法

分析化学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化学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

本文将从基本原理、仪器设备、样品制备和应用等方面对NMR进行分析。

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波谱法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核磁共振是指在外加静磁场和射频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能级的分裂现象。

当样品中的核磁共振活性核被置于静磁场中时,它会分裂成若干个子能级,对应着不同的共振频率。

这些频率可以测量并转换为核磁共振谱图,从而确定样品中不同核的化学环境和相对位置。

仪器设备核磁共振仪包括主磁场、射频系统和梯度线圈等部分。

主磁场是核磁共振仪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过产生一个稳定且均匀的静磁场使样品中的核磁共振现象能够发生。

射频系统用于产生能与样品中核的共振频率相匹配的射频脉冲,从而激发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

梯度线圈用于产生梯度磁场,使样品中不同位置的核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可以对核的位置进行定位。

样品制备样品的制备是进行核磁共振分析的关键步骤,其中要求样品的纯度和浓度都需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通常,为了提高样品的分析效果,可以进行特定的样品制备,例如通过标记原子核来增强信号强度,或者通过选择性的核磁共振脉冲来增强特定核的信号。

应用核磁共振波谱法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有机化学中,核磁共振波谱法常用于确定分子的结构和化学环境,从而帮助确定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在生物化学中,核磁共振波谱法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帮助理解生物反应的机理。

此外,核磁共振波谱法还可以应用于材料科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

总结通过分析化学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样品制备和应用等方面,可以看出核磁共振波谱法是一种重要而常用的分析技术。

它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结构、分子环境和分子动力学等方面的信息,对于解决化学和生物化学中的许多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核磁共振(NMR)波谱是一种基于特定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吸收了与其裂分能级间能量差相对应的射频场能量而产生共振现象的分析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通过化学位移值、谱峰多重性、偶合常数值、谱峰相对强度和在各种二维谱及多维谱中呈现的相关峰,提供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方式、空间的相对取向等定性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定量分析以结构分析为基础,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首先对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鉴定,再利用分子特定基团的质子数与相应谱峰的峰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测定。

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在作自旋运动时,可产生磁场和角动量,其磁性用核磁矩µ表示,角动量P的大小与自旋量子数I有关(核的质量数为奇数,I为半整数;核的质量数为偶数,I为整数或0),其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µ也是一个矢量,方向与P的方向重合,空间取向也是量子化的,取决于磁量子数m的取值(m=I, I-1,……-I,共有2I+1个数值)。

对于1H、13C 等I =1/2 的核,只有两种取向,对应于两个不同的能量状态,粒子通过吸收或发射相应的能量在两个能级间跃迁。

当自旋量子数I≠0的磁核处于一个均匀的外磁场H0中时,磁核因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围绕着外磁场方向作旋转运动,同时仍然保持本身的自旋。

这种运动方式称为拉摩进动。

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由下式决定:其中γ为旋磁比,是原子核的基本属性之一。

不同原子核的γ值不同,其值越大,核的磁性越强,在核磁共振中越容易被检测。

如果提供一个射频场,其ν满足: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则:即射频场的频率正好等于在磁场H0中的核进动频率,那么核就能吸收这一射频场的能量,导致在两个能级间跃迁,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波谱是一专属性较好但灵敏度较低的分析技术。

低灵敏度的主要原因是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差非常小,通常每十万个粒子中两个能级间只差几个粒子(当外磁场强度约为2 T 时)。

核磁共振波谱仪常见的有两类核磁共振波谱仪:经典的连续波(CW)波谱仪和现代的脉冲傅里叶变换(PFT)波谱仪,目前使用的绝大多数为后者。

核磁共振波谱法与红外吸收光谱法一样

核磁共振波谱法与红外吸收光谱法一样

核磁共振波谱法与红外吸收光谱法一样稿子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核磁共振波谱法与红外吸收光谱法一样”这个话题。

你知道吗?这俩方法就像一对双胞胎,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先来说说核磁共振波谱法吧,它就像一个超级侦探,能深入到物质的内部,把分子结构的秘密一点点给挖出来。

它能告诉我们分子中原子的种类、数量和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不是很神奇?红外吸收光谱法也不示弱哟!它就像一个敏锐的观察者,通过对不同波长红外线的吸收情况,来判断分子中存在哪些官能团。

比如说,是不是有羟基啦,羰基啦等等。

它们在化学研究、药物研发等领域,那可都是大功臣。

就好像是科学家们的得力,帮助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不过呢,虽然它们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小差别哦。

核磁共振波谱法更擅长揭示分子的整体结构,而红外吸收光谱法在确定官能团方面更厉害。

核磁共振波谱法和红外吸收光谱法,这俩家伙虽然不是完全一样,但都为我们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立下了汗马功劳!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呀?稿子二:哈喽呀,朋友们!今天咱们来扯扯“核磁共振波谱法与红外吸收光谱法一样”这回事。

这俩方法呀,就像两朵姐妹花,各有各的美。

先说核磁共振波谱法,它就像个能看透人心的小精灵,能把分子内部的情况摸得透透的。

比如说,能清楚地知道分子里的原子是怎么排列的,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红外吸收光谱法呢,就像是个眼光独到的时尚达人,一眼就能看出分子身上的“特色装饰”,也就是官能团。

虽然它们有相同点,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哟。

就好比一个喜欢安静地研究深层次的问题,一个更擅长快速捕捉表面的特征。

但不管怎么说,核磁共振波谱法和红外吸收光谱法都是科学领域里的宝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好多便利和惊喜。

不知道大家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对它们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喜爱呢?。

核磁共振波谱扫描方式

核磁共振波谱扫描方式

核磁共振波谱扫描方式核磁共振波谱扫描方式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和物理领域的高效分析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揭示物质中特定原子的结构与性质。

核磁共振波谱扫描主要依赖于外加磁场和射频信号的相互作用,以获取有关原子核的信息。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讨论核磁共振波谱扫描的几种主要方式。

1.氢谱(1H-NMR):氢谱是核磁共振波谱中最常用的一种扫描方式。

它通过检测氢原子的信号来获取有关化合物结构的信息。

氢谱图中的信号强度与氢原子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氢谱来确定化合物中氢原子的种类和相对数量。

2.碳谱(13C-NMR):碳谱用于检测化合物中的碳原子信号。

与氢谱相比,碳谱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以提供更详细的结构信息。

碳谱图中的信号强度与碳原子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碳谱来确定化合物中碳原子的种类和相对数量。

3.氟谱(19F-NMR):氟谱用于检测化合物中的氟原子信号。

由于氟原子具有较小的原子尺寸和较高的电负性,氟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氟谱图中的信号强度与氟原子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氟谱来确定化合物中氟原子的种类和相对数量。

4.磷谱(31P-NMR):磷谱用于检测化合物中的磷原子信号。

磷谱在生物大分子和有机磷化合物分析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磷谱图中的信号强度与磷原子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磷谱来确定化合物中磷原子的种类和相对数量。

5.二维核磁共振波谱(2D-NMR):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是一种高级的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在两个相互垂直的频率轴上同时获取有关原子核的信息。

二维核磁共振波谱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结构分析、代谢物指纹图谱构建等领域。

6.固体核磁共振波谱(Solid-State NMR):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主要用于分析固态材料中的原子核信息。

与液态核磁共振波谱相比,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应用于材料科学、地质学和生物物理等领域。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核磁共振是基于原子核的特定性质,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能够吸收具有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并发生共振现象的现象。

该方法通过检测不同原子核的共振信号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于原子核中的自旋(Spin)性质。

自旋是描述原子核内部的一种性质,可以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

在没有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朝向是随机的。

然而,当样品置于强磁场中时,原子核的自旋会排列在不同能级上。

这些能级之间存在能量差,当这些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等于外加电磁波的能量时,原子核就会发生共振吸收。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基本构造包括磁场系统、射频系统、探测系统和计算机系统。

磁场系统用来产生强磁场,常见强磁场有永磁磁体、超导磁体等。

射频系统则用来产生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以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共振吸收。

探测系统用来接收样品发出的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计算机系统则用来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在进行核磁共振波谱实验时,首先将样品放置于磁场中,样品中的原子核会受到磁场的作用,并分裂为不同能级。

接下来,通过调节射频系统产生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发生共振吸收。

这时,探测系统会接收样品发出的共振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最后,计算机系统会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数学处理,生成核磁共振波谱图。

核磁共振波谱图是核磁共振波谱法的主要结果,可以提供关于样品的结构和组成的信息。

波谱图中的共振信号对应于不同原子核的吸收峰,其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可以帮助确定样品中的不同官能团或基团。

同时,共振信号的相对积分面积可以提供定量分析所需的信息。

总体而言,核磁共振波谱法通过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吸收现象,能够提供丰富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它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 1 )对自旋量子数 I=1/2 的同一核来说 , , 因磁矩为一定值, —为常数,所以发生 共振时,照射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外磁场 强度的大小。外磁场强度增加时,为使 核发生共振,照射频率也相应增加;反 之,则减小。
16

(2)对自旋量子数I=1/2的不同核来说,若
同时放入一固定磁场中,共振频率取决
核磁共振波谱法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
核磁共振波谱法:研究处于强磁场中的具有磁性质
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选择性吸收,发生核能级跃 迁。——吸收光谱法 射频辐射: 109-1010nm; 红外光:0.78~40m;紫外:200~800nm
18
有机化合物结构与质子核磁共振波谱
理论上:当一个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核置于外磁场中,它只 有一个共振频率,图谱上只有一个吸收峰。
如:在1.4092T磁场存在下,1H的共振频率为60MHz
2.675108 1.4092 0 60.0MHz 2 π 2 3.14
Bo
实际上:质子所处化学环境不同,其共振频率也不同。
1
将磁性原子核放入强磁场后,用适宜频率的 电磁波照射,它们会吸收能量,发生原子核能级 跃迁,同时产生核磁共振信号,得到核磁共振

利用核磁共振光谱进行结构测定,定性与定 量分析的方法称为核磁共振波谱法。简称 NMR
在有机化合物中,经常研究的是1H和13C的共
振吸收谱。
2

共同点都是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 红外 核磁共振
19
有两类化学环境的影响: (1) 质子周围基团的性质不同,使它的共振频率不同,这种 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在1.4092T磁场存在下,1H的共振频率为60MHz

核磁共振波谱法讲义课件

核磁共振波谱法讲义课件

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总结词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环境科学中也有重要的应 用。
详细描述
核磁共振波谱法可用于研究环境中的污染物 和天然有机物。通过测量水中、土壤中、大 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核磁共振信号,核磁共振 波谱法能够提供关于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 分布的信息。此外,核磁共振波谱法还可用 于研究天然有机物(如腐殖质)的组成和降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通 过使用多个频率和磁场分量 来解析核磁共振信号的技术

通过多维核磁共振技术,可 以获得更丰富的化学位移信 息和耦合常数信息,从而更
好地解析分子结构。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被广泛应 用于有机化学、材料科学等 领域,对于研究有机分子结 构、材料组成等具有重要意 义。
06 核磁共振波谱法实验操作演示
药物代谢与动力学研究
总结词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药物代谢与动力学研 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VS
详细描述
核磁共振波谱法可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 代谢过程和动力学行为,进而揭示药物的 作用机制和药效。通过测量药物分子在不 同时间点的代谢产物和浓度,核磁共振波 谱法能够提供关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 和排泄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新药开发和优 化治疗方案。
耦合常数
测量相邻原子核间自旋作用的强度和方向,揭示分子结构中的空间构型和相互作用。
04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实验技术应用
CHAPTER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要点一
总结词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可用于有机化合 物的结构鉴定。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一种基于核自旋磁矩的实验技术,通过 测量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频率来确定分子的结构。在有 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中,核磁共振波谱法可用于确定分子 中各原子的连接方式和化学环境,进而推断出分子的三维 结构。常见的核磁共振波谱法包括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谱 ,其中二维核磁共振谱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核磁共振(NMR)波谱是一种基于特定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吸收了与其裂分能级间能量差相对应的射频场能量而产生共振现象的分析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通过化学位移值、谱峰多重性、偶合常数值、谱峰相对强度和在各种二维谱及多维谱中呈现的相关峰,提供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方式、空间的相对取向等定性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定量分析以结构分析为基础,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首先对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鉴定,再利用分子特定基团的质子数与相应谱峰的峰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测定。

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在作自旋运动时,可产生磁场和角动量,其磁性用核磁矩µ表示,角动量P的大小与自旋量子数I有关(核的质量数为奇数,I为半整数;核的质量数为偶数,I为整数或0),其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µ也是一个矢量,方向与P的方向重合,空间取向也是量子化的,取决于磁量子数m的取值(m=I, I-1,……-I,共有2I+1个数值)。

对于1H、13C 等 I =1/2 的核,只有两种取向,对应于两个不同的能量状态,粒子通过吸收或发射相应的能量在两个能级间跃迁。

当自旋量子数I≠0的磁核处于一个均匀的外磁场H0中时,磁核因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围绕着外磁场方向作旋转运动,同时仍然保持本身的自旋。

这种运动方式称为拉摩进动。

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由下式决定:其中γ为旋磁比,是原子核的基本属性之一。

不同原子核的γ值不同,其值越大,核的磁性越强,在核磁共振中越容易被检测。

如果提供一个射频场,其ν满足: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则:即射频场的频率正好等于在磁场H0中的核进动频率,那么核就能吸收这一射频场的能量,导致在两个能级间跃迁,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波谱是一专属性较好但灵敏度较低的分析技术。

低灵敏度的主要原因是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差非常小,通常每十万个粒子中两个能级间只差几个粒子(当外磁场强度约为2 T时)。

核磁共振波谱仪常见的有两类核磁共振波谱仪:经典的连续波(CW)波谱仪和现代的脉冲傅里叶变换(PFT)波谱仪,目前使用的绝大多数为后者。

仪器分析第8章核磁共振PPT

仪器分析第8章核磁共振PPT
24
8.2 理论核磁共振的产生 8.2.3 经典力学-进动模型(precession)
•当带正电荷的、且具有自旋量子数的核会产 生磁场,该自旋磁场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 将会产生回旋,称为进动(Procession),如下 图.进动频率与自旋核角速度及外加磁场的 关系可用Larmor方程表示:
0 2 0 B0
18
➢对氢核来说,I=1/2,其m值只能有 21/2+1=2个取向: +1/2和-1/2.也即表示H 核在磁场中,自旋轴只有两种取向: 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同,m=+1/2,磁能级 较低; 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m=-1/2,磁能级 较高.
19
自旋量子数为1/2的核的能级分裂:
20
8.2.2 量子力学处理核磁共振的产生
➢总之,无论从何种模型看,核在 磁场中都将发生分裂,可以吸收一 定频率的辐射而发生能级跃迁.
27
8.2.4 不同核的NMR

天然同位素
存在比(%)
1H
99.98
13C
1.1*
19F
100
31P
100
14N
99.63
15N
0.37*
17O
0.037*
*天然丰度越低,测定越困难。
B0 = 2.35T E (J) (MHz)
第8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8.1 概述 8.1.1 什么是核磁共振 8.1.2 NMR发展简介
1
第8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 8.1 概述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8.1.1 什么是核磁共振

第十六章 核磁共振波普法

第十六章 核磁共振波普法

磁铁的作用 磁铁的种类
产生一个外加磁场 永久磁铁、电磁铁和超导磁铁三种
永久磁铁(2.35T) 最高频率100MHz 优点:场强稳定,耗电少 缺点:对温度变化敏感,需长时间才达到稳定。
电磁铁(2.35T)→ 优点:对温度不敏感,很快达到稳定 缺点:功耗大,需冷却。
超导磁铁 优点:可达到很高的磁场强度 缺点:运行需消耗液氮和液氦,维护费用较高。

天然丰度 /(%)
自旋量子 数I
1H 99.98
1/2
2H 0.015
1
12C
98.9
0
13C 1.108
1/2
14N 99.35
1
15N 0.365
1/2
16O 99.76
0
17O 0.0039
5/2
19F
100
1/2
31P
100
1/2
磁矩μ/β
2.7927 0.8574
0 0.7023 0.4037 -0.2830
B有效 B0 B B B0
B有效 B0 B B0 B0 B0 1
σ为屏蔽常数 表征核外电子云产生感应磁场对抗外加磁场的能力。
33
1、1H核核外电子云密度越大,σ越大,则对抗外加磁场的能 力越大。 2、σ与化学环境有关,化学环境主要是指1H核核外电子以及 该1H核周围相近的其它核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
化学位移大小的表示 采用相对值表示(相对于标准(参考))。
测定化学位移的参考标准化合物一般用四甲基硅烷(TMS)。
CH3
H3C Si CH3
CH3
36
采用四甲基硅烷(TMS)为标准的优点:
●在NMR1H谱中只有一个尖峰。 ●分子中氢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很大,一般其它化合物的 1H峰都出现在TMS峰的左侧,便于谱图解析; ●TMS是化学惰性物质,易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中,且沸 点低(27℃ ),易用蒸馏法从样品中除去。

第六章_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六章_核磁共振波谱法

不同类型氢的化学位移见P249表13-3
二、偶合常数(J)
(一)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每类氢核不总表现为单峰,有时多重峰。 原因:相邻两个氢核之间的自旋相互干扰作用称为自旋偶合。 由自旋偶合引起的谱线增多现象称为自旋裂分。 多重峰的峰间距, 偶合常数(J), 偶合作用的大小。 HA核受到邻近HB 核自旋偶合作用, 吸收峰被分裂为 双重峰。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 NMR Spectroscopy )
§6-1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
当用频率为兆赫数量级,波长约为0.6~10m,能量很低 的电磁波照射分子时,能使磁性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发生磁 能级的共振跃迁,从而产生吸收信号。这种原子核对射频辐 射的吸收称为核磁共振光谱。
核磁共振存在两种弛豫过程
(一)自旋-晶格弛豫 高能态的原子核将能量以热能形式传递给周围的环境而回 到低能态,这一过程称为自旋-晶格弛豫。周围环境对固体样品 是指晶格,对液体样品是指周围的同类分子或溶剂。
一个自旋体系由于核磁共振打破了原来的平衡,而又通过 自旋 -晶格弛豫回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叫自旋-晶格弛豫时 间,用半衰期 T1表示, T1 越小,弛豫效率越高; T1越大则弛豫 效率越低,越容易达到饱和。固体及粘稠性液体由于流动性差, T1很大,可达几小时;气体和液体的流动性好, T1很小,一般 在0.01~100s。
小,屏蔽强,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大,在高场出现,图右侧;
大,屏蔽弱,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小,在低场出现,图左侧;
= [( 样 - TMS) / 0 ] ×106 (ppm)
化学位移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电负性的影响 与质子相连元素的电负性越强,吸电子作用越强,价电子偏 离质子,屏蔽作用减弱,信号峰在低场出现。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六章核磁共振波谱法将自旋核放入磁场中,用适宜频率的电磁波照射,它们会吸收能量,发生原子核能级的跃迁,同时产生核磁共振信号,得到核磁共振谱,这种方法称为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6.1 基本原理6.1.2 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6.1.3 核磁共振6.1.4 在NMR中的弛豫过程若处于高能级的核数目和低能级的核数目很快趋于相等,则不再有净的吸收,NMR信号将完全消失,即“饱和”,所以需要有一个弛豫过程:核将其获得的能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去,使核从高能态降到低能态。

自旋-晶格弛豫、自旋-自旋弛豫6.2 核磁共振波谱仪6.2.1 连续波核磁共振仪1. 磁铁:提供强、均匀、稳定的磁场永久磁铁、电磁铁、超导磁铁2. 探头:检测NMR信号试样管、发射线圈、接受线圈、预放大单元3. 波谱仪:射频源和音频调制扫描单元:扫频、扫场接收单元信号累加6.2.2 脉冲傅里叶核磁共振仪多道发射多种频率不同化学环境的核同时共振多道接收6.2.3 试样的制备1. 标准样:四甲基硅烷(TMS)六甲基二硅醚(HMDS)3-三甲基硅丙烷磺酸钠(DSS)2. 溶剂:CCl4、CS2、氯仿、丙酮、苯等 氘代衍生物与原子核外电子云密度及与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环境相关6.3.2 NMR谱吸收峰的组数、化学位移、峰的分裂个数及偶合常数、积分曲线高度6.3.3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3. 磁各向异性效应:乙炔,屏蔽;乙烯,去屏蔽烯氢:δ 4.5~7.5 炔氢:δ 1.8~3.04. 氢键:通常形成氢键时,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降低,δ变大。

例如,正丁烯-2-醇的质量分数从1%增至100%时,羟基的δ从1增加到5。

6.4 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6.4.1 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现象自旋偶合:相邻核的自旋之间的相互干扰自旋分裂:由于自旋偶合引起的谱峰增多现象例试预测下列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法

标准物
~ 有机溶剂时常用四13甲C 基m硅g烷(TMS)
重水时 4,4-二甲基-4硅代戊磺酸钠(DSS)
扫描范围 足够的谱带宽度
19
➢ 当电磁辐射的 0= 时, 产生共振吸收
H
02
0
E
无磁场
1
m =-
2
1
m =+
外加磁场
2
I=1/2核的能级分裂
1 2
H0
❖ 屏蔽效应 ❖ 屏蔽常数 ❖ 化学位移
20
环内 =-2.99 环外 =9.28
十八碳环壬烯C18H18
1 2
H0
27
苯环
正屏蔽区
负屏蔽区
=7.27
负屏蔽 (向左,低场)
H0
正屏蔽 (向右,高场)
1 2
H0
28
双键
负屏蔽区
负屏蔽 峰左移
H0
正屏蔽区
烯氢的质子处于负屏蔽区, 左移(4.5-5.7)
乙烯氢 5.25
29
叁键
正屏蔽 峰右移
炔氢的质子处于正屏蔽区, 右移 例如:乙炔氢 2.88,乙烯氢 5.25
n
2 3.1 4 1.3 8 10 300
1.0000099
低能态的核仅比高能态核多十万分之一 强射频波照射,吸收饱和,NMR信号消失
高能态核
恢复至低能态
14
三、自旋弛豫
非辐射途径
高能态核
恢复至低能态
T-半衰期(驰豫过程所需时间)
两种形式: 1.自旋-晶格弛豫(纵向驰豫) T1 2.自旋-自旋弛豫(横向驰豫) T2
自旋感应产生核磁矩( µ)
µ= P ❖磁旋比 是原子核的特征常数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TMS 60MHz
10
9.0
(低3.场0 )
2.0
8.0
7.0
6.0
1.0
0ppm (δ)
ν0 固定
5.0
4.0
(高场)
✓ 左端为低场高频,右端为高场低频
精品课件
二、化学位移
1. 定义: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
H核共振频率不同
2. 表示方法
样 标 160 16,0= H 样 H 标 160
核磁共振波谱法 ( NMR )
精品课件
♫概述
一、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波谱法 1.核磁共振(NMR):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具有磁矩的原子核 存在着不同能级,当用一定频率的射频照射 分子时,可引起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即 产生核磁共振。
精品课件
♫概述
2.核磁共振波谱:以核磁共振信号强度对照 射频率(磁场强度)作图,所得图谱。
自旋-自旋驰豫: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将能量传 递给邻近低能态同类磁性核的过程
精品课件
*2. 共振吸收条件
1)h0Eh2 H 0h ν0=ν
➢ 即照射的无线电波的频率必须等于核进动频率, 才能发生核自旋能级跃迁。
➢ 实现核磁共振就是改变照射频率或磁场强度。
例:氢(1H)核:H0=1.4092T, ν=60MHz,吸收 ν0=60MHz无线电波,核磁矩由顺磁场 (m=1/2) 跃迁至逆磁场(m=-1/2) →共振吸收。
感应磁场方向

H0
绕核电子在外加磁场 的诱导下产生与外加 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 磁场(次级磁场、抗 磁场)
屏蔽效应:由于感应磁场的存在,使原子核实受磁
场强度稍有降低
精品课件
一、屏蔽效应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二节
核磁共振波谱仪
3 .射频信号接受器 (检测器):当质子的 进动频率与辐射频率相 匹配时,发生能级跃迁, 吸收能量,在感应线圈 中产生毫伏级信号。
4.样品管:外径5mm的 玻璃管,测量过程中旋 转, 磁场作用均匀。
-OH TMS
-CH2
高分辨率NMR仪器
8.0 7.0 6.0 5.0 4.0 3.0
μ
+△ E
讨论:
产生共振条件: 0 = H0 / (2 ) =
(1)对于同一种核,磁旋比 为定值, H0变,射 频频率 0变。
氢核(1H): 1.409 T
2.305 T
共振频率 60 MHz
共振频率 100 MHz
磁场强度H0的单位:1高斯(GS)=10-4 T(特拉斯) (2)不同原子核,磁旋比 不同,产生共振的条件 不同,需要的磁场强度H0和射频频率 0不同。

H0
m=I , I-1 ,I-2,….-I
2I+1个取向
如1H , I=1/2 ,m=2I+1,磁量子数有2个取向。
对1H而言, 其核在外加磁场中有两个 自旋取向,即 m=+1/2,-1/2 m= -1/2, μ与外加磁
场方向相 反
H0 μZ
E
m=-1/2
μ H0=0
m=-1/2
△E
m=+1/2, μ
要求:了解P289 图14-11


1、化学位移值随着其邻近原子(或基团)的 电负性增强而增大。 2、烃基氢的值为芳环上氢 > 烯基氢 > 炔基氢 > 饱和碳原子上的氢。
3、饱和碳原子上的氢的值为3 > 2 > 1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次级磁场 π电子诱导环流 H H0 σH0 峰右移
+
H σH0
峰左移
苯环
+
正屏蔽区(+):次级磁场磁 力线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 实受H降低,屏蔽效应↑,δ↓, 右移。
负/去屏蔽区(-):次级磁 场磁力线与外加磁场方向相 同,实受H增强,屏蔽效应↓, δ↑,左移。
2)双键(C=O及C=C)
双键上下方形成正屏蔽区,
h E Z H 0 m H0 2
(一)核自旋能级分裂
不同取向的核具有不同的能级, I = 1/2: m =1/2 的μz 顺磁场,能量低;
m =-1/2的 µ z 逆磁场,能量高。
E
E Z H 0 m
m=-1/2
2 2 22 0 2 2 H0=0 1 1h h E 1 h H 0 H 1 E E11 2 H0 0 2 2 2 m=1/2 2 2 h h E E E1E h H0H 0 H0 2 E E E E2 2 E1 1 22 H0 0 2 hh 在外加磁场中,自旋核发能级分裂,能级差和 H0成正比 E m H h 0 E m m 2 H H0 E
③-COOH 11~12 > -RCHO 9~10 > ArOH 4~5 > ROH 0.5~5 RNH2 0.5~5
-OCH3 3.3~4.0; -OCH2- 4.0~4.3; -CO-CH3 1.9~2.6; -CO-CH2 2.0~2.4; -CO-CH2-CO 3.6
ArCH3 2.3~2.5; ArCH2 2.5~3.1;
② ↑, ↑
共振吸收与弛豫
②m=1, 跃迁只能发生在两个相邻能级间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即: m = 1,0,-1
I=1 氢核磁矩的取向
核磁矩在外磁场空间的取向不是任意的,是量
子化的,这种现象称为空间量子化。
用μZ表示不同取向核磁矩在外磁场方向的投影。
h μz m 2π
核磁矩的能量与μz和外磁场强度H0有关:
h E Z H 0 m H0 2
二、化学位移 例: CH3Br, 标准物:四甲基硅烷TMS
①H0=1.4092T, νCH3=60MHz+162Hz,
νTMS=60MHz
162 Hz 6 10 2.70 ppm 6 60 10 Hz
二、化学位移
② H0=2.3487T, νCH3=100MHz+270Hz,
νTMS=100MHz
原子核自旋能级跃迁
2.测定方法不同: UV、IR--测定A(T) NMR --共振吸收法 共振吸收法: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核 自旋能级跃迁时核磁矩方向改变产生感应 电流来得到NMR信号。
♫概述
三、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
1.测定有机物结构:化学及立体结构(构型、构像、 互变异构)
2.医学: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医疗诊断)
共有 2I+1 个取向; 每一种取向用磁量子数m表示,则m=I, I-1, I2,…, -I+1, -I。
1 1 1 m 例:I=1/2时, 2 1 2 即: , m 2 2 2
顺磁场 低能量
逆磁场 高能量
氢核磁矩的取向
例:I=1时,
2 1 1 3 个取向,
2
h H0 2 11 h h E2 ) h H0 H E 2 (( 1 ) ) E ( H 0
(二)原子核的共振吸收 1. 进动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22
第三节 化学位移
一、屏蔽效应
理想化的、裸露的氢核;满足共振条件:
0 = H0 / (2 )
核外电子及其他因素对抗外 加磁场的现象称为屏蔽效应
H =(1- )H0
σ称为屏蔽常数


2
(1 )H0
23
讨论
①在H0一定时(扫频),屏蔽常数σ大的氢核,进 动频率ν小,共振峰(共振吸收峰)出现在核磁共 振谱的低频端(右端);反之,出现在高频端(左 端)。
在氢核附近有电负性(吸电子作用)较大的原子 成基团时,则氢核的电子云密度降低,抗磁屏蔽 减弱,信号峰在低场出现。
-O-H,

低场
-C-H,

高场
26
2.磁各向异性或称远程屏蔽效 是化学键,尤其是π 键产生的感应磁场,
其强度及正负具有方向性,使在分子中所 处的空间位置不同的质子,所受的屏蔽作 用不同,导致不同区域内的质子移向高场 和低场的现象。
12
第二节 核磁共振仪
一、连续波核磁共振仪 组成:磁铁、探头、射频发生器、射频接收器、
扫描发生器、信号放大及记录仪 磁铁:产生一个恒定的、均匀的磁场。磁场强度
增加,灵敏度增加。
永久磁铁:提供0.7046T(30MHz)或1.4092T(60MHz)
的场强。特点是稳定,耗电少,不需冷却,但对室 温的变化敏感,因此必须将其置于恒温槽内,再置 于金属箱内进行磁屏蔽。恒温槽不能断电,否则要 将温度升到规定指标要2~3天。
(2)双键(C=O及C=C): 双键的π电子形成结面, 结面电子在外加磁场诱导 下形成电子环流,从而产 生感应磁场。双键上下为 两个锥形的屏蔽区,双键 平面上为去屏蔽区
29
(3)叁键:碳—碳叁键的π电子 以键轴为中心呈对称分布(共四 块电子云),在外磁场诱导下, π电子可以形成绕键轴的电子环 流,从而产生感应磁场。在键轴 方向上下为正屏蔽区;与键轴垂 直方向为负屏蔽区,与双键的磁 各向异性的方向相差90。。炔氢 有一定的酸性,其外围电子云密 度较低,但它处于三键的正屏蔽 区。故其化学位移δ值小于烯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式中,m1、m2 分为化合物 1 和化合物 2 的分子数;
W1、W2 分别为其质量;
M1、M2 分别为其分子质量。
由式(2)和(3)可知,核磁共振波普定量分析法可采用绝对定量和相对定量两种模式。
在绝对定量模式下,将已精密称定重量的样品和内标混合配置溶液,测定,通过比较样品特征峰的峰面积与内标
为一常数d 来表示化学位移:
式中 n s 为样品中核磁的共振频率; n r 为参照物中核磁的共振频率; n o 为仪器的输出频率,MHz;
d
=(n
s-n no
r)
+d
r
d r 为参照物的化学位移值。
因此也可用氚代溶液中残留的质子信号作为化学位移参考值。
常用的化学位移参考物是四甲基硅烷(TMS),其优点是化学惰性;单峰;信号处在高场,与绝大部分样品信号之 间不会互相重叠干扰;沸点很低(27oC),容易去除,有利于样品回收。而对于水溶性样品,常用 3-三甲基硅基丙酸钠 -d4(TSP)或 2,2-二甲基-2-硅戊基-5-磺酸钠(DSS),其化学位移值也非常接近零。DSS 的缺点是其三个亚甲基质子有 时会干扰被测样品信号,适宜用作外参考。
注意一些重要的试验条件,如溶剂种类、样品浓度、化学位移参照物、测定温度等的影响。对于结构复杂或结构未知
的样品,通常需要结合其他分析手段,如质谱等功能确定结构。
2.定量分析
与其他和相比,1H 核磁共振波谱更适用与定量分析。在合适的实验条件下,两个信号的积分面积(或强度)正比
于产生这些信号的质子数:
A1 A2
化学位移仅表示了核磁的电子环境,即和外电子云对核产生的屏蔽作用。这种磁核见的相互作用很小,对化学位 移没有影响,但对谱峰的形状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核磁之间的相互干扰称为自旋耦合,有自旋耦合产生的多数谱峰 现象称为自旋分裂。裂分间距(赫兹)称为耦合常数 J,耦合常数与外磁场无光。耦合也可发生在氢核和其他核(I≠0) 中,如 19F、13C 和 31P 等。
峰的峰面积计算样品的含量(纯度)。合适的内标应满足如下要求:有合适的特征参考峰,最好是适宜宽度的单峰;内
标物的特征参考峰与样品峰分离;能溶于分析溶液中其质子是等权重的;内标物的分子量与特征参考值质子数之比合
理,不予待测样品相互作用等。常用的内标物有:1,2,4,5-四氯苯、1,4-二硝基苯、对苯二酚、对苯二酸、苯甲
=NN12
(1)
式中 A1、A2 为相应信号的积分面积(或强度);
N1、N2 为相应信号的总分子数。
如果两个信号来源于同一分子中不同的官能团,是(1)可简化为:
A1 A2
=nn12
(2)
式中,n1、n2 分为相应官能团中的质子数。
如果两个信号来源于不同的化合物,则
A1 n1m1 n1W1/M1
A2 =n2m2 =n2W2/M2
等 I=2 的核,只有两种取向,对应于两个不同的功能状态,粒子通过吸收或发射相应的能量在两个能级间越迁。 当自旋量子数 I≠0 的磁核处于一个稳定的外磁场 Ho 中时,磁核因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围绕着外磁场反向作旋转
运动,同时任然保持本身的自旋。这种运动方式称为拉磨进动。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由下式决定:w o = rHo
表 氢谱测定中氚代溶液及其残留离子信号的化学位移
溶剂名称
分子式
残留物质信号
可能残留的水峰
d (ppm)
d (ppm)
氚代三氯甲烷
CDCL3
7.26
1.56
氚代甲醇
CD3OD
3.31
4.87
氚代丙酮
(CD3)2CO
2.05
2.84
氚代二甲基亚石风
DMSO-d6
2.50
3.33
氚代已腈
CD3CN
1.94
定性和定量分析 核磁共振波普分析可广泛应用于结构确认、热力学、动力学和反应机理的研究,以及用于定量 分析。
1. 定量分析 核磁共振波普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结构解析工具,化学位移提供原子核环境信息,谱峰多种性提供相邻基团环境以
及立体化学信息,耦合常数值大小可用于确定集团的取代情况,谱峰强度(或积分面积)可确定基团中质子的个数等。
测定 将样品管放入谱仪中,先进行样品和谱仪的调谐,再仔细对谱仪匀场,使谱仪达到最佳工作状态。设置合 适的试验参数,采样,完成后再进行图谱处理,并分段积分。
同一个实验通常可同时得到定性和定量数据。对于核磁共振定量分析,实验参数的正确设置非常重要,以保证每 个峰的积分面积与质子数成正比。必须保证有足够长的驰逾时间,以使所有激发核都能完全驰逾,因而定量分析通常 需要更长的试验时间。
由下式计算供试品中各组分的摩尔百分比:
A1/n1 A1/n1+A2/n2
×100
式中 A1 和 A2 分别为各品种项下所规定的各特征基因共振峰的峰平均面积;
n1、n2 分别为各特征基团的质子数。
酸鉼脂、顺丁烯二酸等。内标物的选择依据样品性质而定。
相对定量模式主要作用于测量样品中杂质的相对含量(或混合物中各成分相对含量),有式(3)来计算。
(1)绝对定量模式 溶剂、内标和化学位移参照物 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供试品溶液制备 分别取供试品和内标适量(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定,置同一具塞玻璃离心管中,精密
实验中按照仪器操作规则设置谱仪参数,如脉冲倾倒角和与之对应的脉冲强度、脉冲间隔时间、数据采样点(分 辨率)、采样时间等。采用足够的 FIDs,由计算机进行数据转换,调整相位使尽可能得到纯的吸收峰,用参照物校正化 学位移值,用输出设备输出图谱。
核磁共振谱 核磁共振信号可提供四哥参数:化学位移值、谱峰多重性、耦合常数值和谱峰相对强度。处于不同分子环境中的 同类原子核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这是由于作用于特定核的有效磁场由两部分组成:由一起提供的特定外磁场以及由 核外电子云环流产生的磁场(后者一般与外磁场的方向向反,这种显象称为“屏蔽”)。处于不同化学环境中的原子核, 由于屏蔽作用不同而产生的共振差异很小,难以精确测定其绝对值,实际操作时采用一参照物作为基准,精确测定样 品和参照物的共振频率差。在核磁共振波谱中,一个信号的位置可描述为它与另一参照物信号的偏离程度,称为化学 位移。 共振频率与外磁场强度 HO 成正比,磁场强度不同,同一化学环境中的核共振频率不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
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在作自旋运动时,可产生磁场和角动量,其磁性用核磁矩 m 表示,角动量 P 的大小与自旋量子
数 I 有关(核的质量数为奇数,I 为半整数;核的质量数为偶数。I 为整数或 0),其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 m 也是一
个矢量,方向取向也是量子化的,取决于磁量子数 m 的取值(m=I,I-1,……-I,共有 2I+1 个数值)。对于 1H、13C 1
加入溶剂适量,振摇使完全溶解,加化学位移参照物适量,振摇使溶解,摇匀,即得。
测定法
将供试品溶液适量转移至核磁管中,正确设置仪器参数,校正核磁管转速使旋转边峰不影响待测信号,记录图谱。
用积分法分别测定各品种项下规定的特征峰峰面积及内标峰峰面积,重复测定不少于 5 次,取平均值,由下式计算供
试品的量 Ws: 式中 Wr 为内标物的重量;
生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波谱是一专属性较好但灵敏度较低的分析技术。低林敏度的主要原因是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差非常小,
通常没十万个粒子中两个能量级只差几个粒子(当外磁场强度约为 2T 时)。
核磁共振波谱仪
常见的有两类核磁共振波谱仪:经典的连续波(CW)波谱仪和现代的脉冲傅立叶变换(PFT)波谱仪,目前使用的
核磁共振波普法
核磁共振(NRB)波谱是一种基于特定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吸收了与其裂分能级间能量差相对应的射频场能量而产生 共振现象的分析法。核磁共振波普通过化学位移值、谱峰多重性、耦合常数值、谱峰相对强度和在各种二维谱及多维 谱中呈现的相关峰,提供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方式、空间的相对取向等定性的结构信息。核磁共振定量分析以结构分析 为基础,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首先对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鉴定,再利用分子特定性的结构信息。核磁共振定量分 析以结构分析为基础,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首先对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鉴定,再利用分子特定基团的质子数与相 应峰谱的峰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测定。
样品制备 按各品种项下的要求。样品的浓度取决于实验的要求及仪器的类型,测定非主要成分时需要更高的浓 度。供试液的体积取决于样品管的大小及仪器要求,通常样品溶液的高度应大刀线圈高度的 2 倍以上。选用符合定量 要求的核磁管,常用外径为 5mm 或 10mm,长度为 15cm 或 20cm 的核磁管。当样品量减少时可选用微量核磁管。
一些特殊技术,如双共振实验、化学交换、使用位移试剂、各种二维谱等,可用于简化复杂图谱、确定特性基团以及
确定耦合关系等。
对于结构简单的样品可直接通过氢谱的化学位移值、耦合情况(耦合裂分的峰数及耦合常数)及每组信号的质子
数来确定,或通过与文献值(图谱)的比较确定样品的结构,以及是否存在杂质等。与文献值(图谱)比较时,需要
核磁共振信号的另一个特征是它的强度。在合适的试验条件下(见“测定方法”),谱峰面积或强度正比于引起此 信号的质子数,因此可见用于测定同一样品中不同质子或其他核的相对比例,以及在加入内标后进行核磁共振定量分 析。
测定方法 在熟悉核磁共振理论基础上,应多了解样品的性质,并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操作仪器。不正确的样品制备、 谱仪调整及参数设置会导致谱图数据的分配率和灵敏度的下降,甚至给出错误数据。 通常应用最多的是 1H(质子)核磁共振波普,其他还包括 19F、31P、3C 核磁共振波普以及各种二维谱。测定前, 一般须先将供试品制成合适的溶液。 溶液选择 合适的溶剂除了对样品有较好的溶解度外,其残留的信号峰应不受干扰。氚代溶剂同分时提供异核锁 信号。应尽可能的使用氚代度、高浓度的溶剂,并注意氚原子会对其他原子信号产生裂分。常用的核磁共振波谱测定 用氚代溶液及其残留离子信号的化学位移见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