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粮食危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粮食危机及其应对

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的确保便是粮食危机(food crisis)的化解,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石油价格的上涨,粮食价格也随之上涨,粮食危机业已成为各国所面临的和必须严肃应对的又一非传统安全威胁。

一、粮食危机的特征及其威胁

(一)世界粮食危机的特征及其威胁

1、世界粮食危机的特征

1972-1974年间爆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20世纪70年代初,连续几年的恶劣天气导致全球谷物歉收,主要粮食生产和出口国的粮食产量同时下降;而与此同时,苏联改变了过支国内谷物歉收时就屠宰牲畜的做法,出人意料地进入了国际谷物市场,大量购买粮食。由此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0年来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在1971/1972-1973/1974粮食年度间,世界粮食库存锐减,粮食安全储备系数由18%下降到14%,粮食价格上涨了2倍。

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在粮食储备增加、粮食产量上升的同时却依然存在着饥饿。于是在重视粮食生产和供给的同时,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有能力获得粮食被视为化解粮食危机的重要指标。1985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又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协约》,强调各国政府负有确保本国人民粮食安全的基本责任。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对粮食安全作了更为详尽的解释:只有当所有人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8年随着油价的上升,世界粮食的价格也在飚升。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和天气干旱,导致粮食持续减产,千百万人面临饥饿威胁。根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Maly Caballero-Anthony的研究,亚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中,粮食支出占居贫困人们收入的80%。世界银行的数据也表明东南亚地区粮食支出占31%到50%,最高的达70%,而美国只占15%。

一般衡量粮食安全的基本指标有:粮食自给率高,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小,粮食储备水平高,人均粮食占有量高,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保障好。

粮食危机的特征:一是粮食危机涉及到众多国家或整个人类利益,具有明显的跨国性;二是粮食危机的“蝴蝶效应”具有引发全球性危机或其它各类危机的连带性;三是粮食危机的应对以国家为主体,体现着本国政府对本国粮食安全负责的主权性;四是粮食危机应对需

要多个国家共同合作,具有全球协作性。

2、世界粮食危机的威胁

粮食危机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根据第四次世界粮食普查,受70年代初期粮食危机影响最严重国家的儿童,有1/4-1/2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婴儿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5-8倍;一些最贫穷的国家,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部分非洲国家,由于无钱购买粮食或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援助,陷入空前的灾难之中,人口非正常死亡率急剧上升。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4年11月在罗马召开了世界粮食大会,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

粮食危机中受害最大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有讽刺意义的是,受到粮食安全冲击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却是最大的稻米和麦子的生产国。像巴基斯坦和印度居于受稻米援助国的前十位中,缅甸居十位之首,还有是尼泊尔、柬埔塞、斯里兰卡和菲律宾(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印度有11亿人口,其中三分之二是农民,近1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6000万吨的粮食储备,2007年也从澳大利亚进口300万吨小麦,在过去一年,印度食品价格上涨30%,一些人将一日三餐改成两餐。孟加拉国的大米价格比去年上涨了一倍,政府劝民众多吃马铃薯;菲律宾的快餐连锁店甚至将米饭供应量减半。在非洲,60%以上的国家在为粮食供应发愁。联合国粮农组织不久前表示,有37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需要得到帮助。

2008年粮食价格的上升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石油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影响了食物生产的整条价值链,从施肥,收获,储存,到运送;其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造成谷类食品的高需求(包括饮食习惯的改变,例如高价值的肉类);还有,气候相关的事件导致严重的歉收。最后是食物和燃料的竞争,生物燃料的采用导致了市场的投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粮食价格飙升,源于粮食需求剧增,而接近一半的需求增加与发达国家追求生物能源有关。

2007年农产品的价格涨幅达到近30年来的最高点;2008年1月以来,大米的平均价格更是上涨了20%。2008年全球大米价格在3-4两个月内上涨约75%。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乔塞特·希兰表示,食品价格上涨已经引发一场“无声的海啸”,全球超过一亿人可能陷入饥荒。英国《卫报》近日报道,世界粮食库存储备只有57天,和1962年历史最高水平81天相比下跌30%。西方有谚语说:饥饿的人往往是愤怒的人。为此,自年初以来,巴基斯坦有2万多工人因为高粮价和低工资而发生骚乱,印度尼西亚有近500贫困者聚集街头要求政府降低粮价,菲律宾则派出军队保卫粮仓。在海地发生的动荡中已经有人丧命。4月底以来,阿根廷出现了罢工,布基纳法索(非洲国家)、喀麦隆、埃及和印尼等地更是出现

了粮食暴乱。与此同时,据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言人介绍,加沙地区约有30万人需要粮食援助,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该地的外国难民。中亚国家今年受干旱的影响,粮食基本绝收,一些国家已面临着大饥荒的威胁,诸如塔吉克斯坦今年缺粮200万吨,1200万人面临饥饿。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状态及其维护

1、中国粮食安全的状况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几次比较重大的粮食供求失衡,对当时的粮食市场甚至对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中国的粮食生产有起有伏,有时喜有时忧。中国的粮食产量自1998年创下历史纪录以来一直呈下滑态势,布朗曾在1994年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提出所谓的中国“粮食危机论”,引起广泛的关注。国家粮食局研究员李思恒认为,“粮食连续几年减产、国家储备库存和农民手中存粮减少,加上粮食消费需求的过量扩大,粮食将从结构性短缺转为战略性短缺,这再次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2007年我国进口粮食相当于替代了2.7亿亩耕地,客观上起到了利用了国外的土地资源的作用。

专家们认为: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甚至更多的人口,即使保持现有的人均需求不变,粮食产量需要每年增长0.5%-0.7%才能养活这些人口。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正在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65%,耕地面积年均下降0.7%。粮食单产的增长由90年代的2.1%,下降到现在的1.1%。在世界粮食供应趋紧,世界粮食贸易下降的形势下,我国的粮食安全立足点更应该落在本国国内。

为此专家们强调中国必须保护耕地面积,而政府则已决心死守住18亿亩耕地这个红色底线,可是困难重重。

2、以浙江省为首试点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二、粮食安全的维护与保障

(一)国外粮食安全的调控模式

1、美国。

美国的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首位,其粮食生产以集约化生产为主,粮食生产单位是私人农场,粮食流通基本上是市场化经营,粮食的出口量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一半左右。美国政府进行粮食安全维护的主要政策有:价格支持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