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知识
中考必备语文常考知识点复习梳理
中考必备语文常考知识点复习梳理中考常见的语文知识点基本文体知识汇总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如何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怎么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词语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中考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语文对于中考的影响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我们需要对语文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因此,本文将对中考语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一、阅读理解篇1.阅读理解题型阅读理解题是中考语文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题型可以分为主旨理解题、细节理解题、推理判断题、图表阅读题等。
2.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解决阅读难题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预测、快速浏览、总结、重点标注、思考回答等。
3.阅读技能阅读技能是通过阅读学习和理解文章的能力,包括字词理解、句子理解、段落理解、篇章理解等。
二、写作篇1.写作方式写作方式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每种写作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写作目的和方式。
2.写作要素写作要素主要包括题目、主题、结构、语言、逻辑、修辞等。
3.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包括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如心理准备、构想、草稿、修改、细节处理等。
三、古诗文篇1.文言文基本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词汇以及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大不相同,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才能够学好中考语文。
2.诗词基本知识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的诗词曲、诗词基本造诣和背诵能力,以满足中考的考试需要。
3.名句积累名句是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中考中也经常会出现。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经典的名句,以便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四、语法篇1.词类与句型词类是汉语语法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
句型则是由不同词类组成的句子形式,如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句、状语从句等等。
2.句子成分句子成分是指在某个句子中扮演着不同角色的词或短语,如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等。
3.语法常识语法常识是指语法规则的基本常识,如虚实语、主宾语一致、主谓一致等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常识,以确保自己的语法正确无误。
五、常识考察篇1.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是中考语文考试中常出现的考点,如古代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阅读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代词、助词等-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因果等- 以:介词,表示用、因等- 于:介词,表示在、比等2.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理解- 例如“走”古义为“跑”,“汤”古义为“热水”等3. 常见文言文句式结构- 主谓宾结构-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4. 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保持原句意思的准确性二、现代文阅读1. 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 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部分2. 段落大意的提炼- 分析段落结构,识别中心句3. 作者态度和观点的理解- 通过文章的字词选择、句式结构等推断4. 推理判断题的解答技巧- 根据文章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三、写作技巧1. 作文结构的安排- 开头、中间、结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2. 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有力论据,合理组织论述3.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等4.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语病四、诗词鉴赏1. 诗词基本知识- 诗词的形式、格律、韵律等2. 诗词内容的理解- 主题、情感、意境等3. 诗词表现手法的识别- 比喻、象征、拟人等4. 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深入分析五、语言知识运用1. 词语的正确运用- 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成语的正确使用2. 句子成分分析- 主语、谓语、宾语等的识别3.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逗号、句号、引号等的规范使用4. 语病的识别与修改-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逻辑混乱等问题的修正六、阅读理解策略1. 快速阅读与精读的结合- 先快速浏览全文,再针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阅读2. 关键词的标注与记忆- 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和记忆3. 信息的整合与归纳- 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解4. 问题解答的技巧- 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七、名著阅读1. 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 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发展脉络等2. 名著中的主题思想-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人性探讨等3. 名著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4. 名著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作品背景和作者意图进行分析八、综合实践能力1. 信息筛选与整合- 从多个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解决3. 创新思维的激发- 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新4. 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结语:掌握上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总结_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总结_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及阅读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一)表达方式:记述、描绘、抒情、议论、表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常用的表现手法:寓意、对照、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表明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后、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至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两小表明方式:朴实表明与生动表明(六)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议论文语言特征:严格记叙文语言特征:生动、形象、准确(七)记述的顺序:承叙利亚、插叙、倒叙(李骞)(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存有序幕,后存有尾声)(十二)描写的方法:1、归纳了解与具体内容描绘;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3、负面描绘与侧面衬托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十四)议论文三要素:1、论点:化解“须要证明什么”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3、论证:化解“怎样去证明”(十五)议论文结构1、讲义:明确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十七)常用论证方法: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提及论证(例如提及故事则属举例论证,例如提及名言则属道理论证)、对照论证、比喻论证、投影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十八)常用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促进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二十)语句在表情言之有物方面的促进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精确、严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于感染力、节奏感弱、直截了当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起写作兴趣、用笔细致、存有说服力。
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36条初中语文常考知识点
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36条初中语文常考知识点= 一、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四、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五、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六、六种病句类型:1成分残缺;2搭配不当;3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4前后矛盾;5语序不当;6误用滥用虚词(介词)七、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八、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九、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双关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十一、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十二、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三、记叙线索: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十四、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十五、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十六、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十七、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移步换景十九、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思想二十、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二十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六种形式:1 一般一个别2现象一本质3原因一结果4概括一具体5部分一整体6主要一次要二十二、说明语言:平实、生动二十三、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二十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列图表二十五、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二十六、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二十七、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称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中考语文基本知识点课件23张
• 三、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子、提建议、说看法或畅想 未来.
• 1、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 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 三、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子、提建议、说看法或畅想 未来.
• 1、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 对照: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峙的两个
方面作比较
中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基本知识点
• 三、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子、提建议、说看法或畅想未 来.
• 1、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照、衬托、 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 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 扬先抑、欲抑先扬)。
•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 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 三、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子、提建议、说看法或畅想 未来.
• 1、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 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
• 三、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子、提建议、说看法或畅想 未来.
• 1、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 三、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子、提建议、说看法或畅想 未来.
• 1、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 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 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 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 作用:第一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 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 物,寄托深远之意。
。
作用:鲜明
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 三、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子、提建议、说看法或畅想 未来.
• 1、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一、古代文学知识点总结1. 古代文学流派•唐诗:唐朝盛行的一种文学形式,以五言绝句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作品有《静夜思》等。
•宋词:宋朝盛行的一种文学形式,以其婉约、豪放的表达方式而著名,代表作品有《浣溪沙》等。
•元曲:元朝盛行的一种戏剧体裁,以唱词、板儿曲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作品有《西游记》、《东篱乐府》等。
2. 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品,描写了贾、史、王、薛等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和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爱情悲剧。
•《水浒传》:宋代作家施耐庵和罗贯中合作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108位梁山好汉的英雄事迹和抗金义军的故事。
•《西游记》:明代作家吴承恩的代表作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二、现代文学知识点总结1. 现代文学流派•散文: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小说:以主要描写人物性格和情节的虚构故事为特点,分为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两类。
•诗歌:以抒发情感和思想为主要目的,常采用押韵和节奏变化的手法。
2. 现代文学作品•《围城》:当代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上海社会的物欲横流和人际关系的虚伪。
•《活着》: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许三观卖血记》:当代作家余华的另一部代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三、语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文学体裁: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各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文学流派:古代文学流派有唐诗、宋词、元曲等,现代文学流派有散文、小说、诗歌等。
•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现代文学作品有《围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2. 语言文字•词语辨析:包括同音字、同义词、反义词等的辨析和使用。
•词语搭配:正确使用常用词语的搭配,避免搭配错误或歧义的表达。
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重点知识1.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因why何过how 何果what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平声合调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E描写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C分总结构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第一部分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中考语文重点知识梳理成语题常见错误类型(1)望文生义。
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为了帮助你更好地复习中考语文,我将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如下:
一、文章鉴赏
1.识别文体和语义特点:散文、诗歌、小说等;
2.情感、思想表达:主题、观点、态度等;
3.识别修辞和表达手法:比喻、夸张、反问等。
二、诗歌鉴赏
1.背诵和解析名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等;
2.词语和句式翻译: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
3.表达主题和意境:如何通过韵律、节奏等手法表达感情和意境。
三、文言文阅读
1.识别文言文的特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2.理解古文的意义和结构:文句间的逻辑关系、修辞手法等;
3.解析文言文的问题和备注:词语、句子、段落的含义等。
四、现代文阅读
1.掌握现代文的解题技巧:借助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理解;
2.深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要点:开头、结尾和主题等;
3.识别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夸张、对比等。
五、古代诗词鉴赏
1.背诵和解析古代诗词:如《鹅》、《夜泊牛渚怀古》等;
2.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押韵、对仗、意象等;
六、写作技巧
1.作文的基本要素:标题、段落、结构和语言表达;
2.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记叙文、描写文、议论文等;
3.发现思想和素材:观察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
以上只是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的一部分,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需要更多的知识点或解析,请告诉我。
中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总结11.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2.中间感觉压抑:情绪积累在心里不允许发泄。
3.难以接近:很少有人来。
罕见,罕见。
4.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
5.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6.死不瞑目:不达目的不罢休。
7.稍纵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8.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9.枕戈待旦: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10.不值一提。
11.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
12.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13.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
益,更。
8.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9.销声匿迹:消失声音,藏起形迹。
10.俯首贴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
11.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
12.博览群书的人:知识丰富的人。
13.不胜枚举:例子很多,无法一一列出。
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14.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15.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陈述。
检查,检查。
16.惊艳:把看到的赞美到极致。
17.左右逢源:比喻做事情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
中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总结2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如下:一、词语辨析1.同音词、近义词的辨析:如便、笨、贫等。
2.词语用法:如“便”、“便是”、“便于”等的用法。
3.熟语辨析:如“一无所有”和“全无”之间的区别。
二、诗歌鉴赏与文学常识1.能理解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能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格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3.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文人的基本信息,如《红楼梦》、苏轼等。
三、修辞手法1.了解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借代、夸张、拟人等。
2.能根据具体语境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四、阅读理解与写作1.能理解文文章节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能理解文中引用的典故、名言或自然现象的含义。
4.能根据文中的信息,完成与文中内容相关的问题。
五、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1.能理解常见的写作技巧,如列举、对比、设问等。
2.能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六、古代诗词鉴赏1.能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意境和思想感情。
2.能理解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能根据诗词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分析诗词的主题。
七、现代散文鉴赏1.能理解现代散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能理解现代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能分析现代散文的感情表达和修辞手法,理解其写作意图。
八、写作技巧与文言文鉴赏1.能运用写作技巧,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2.能理解文言文的意境和中心思想。
3.能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能根据文言文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分析文言文的主题。
九、文化常识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如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等。
2.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及其代表作品,如孔子、《论语》等。
人教版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人教版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一、语文基础知识概述语文基础知识是中考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各种文本,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下面就人教版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一些复资料的整理和总结。
二、词语运用1. 同义词和反义词同义词是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而反义词则是指意思相反的词语。
在词语运用中,学生需要注意准确运用同义词和反义词,以便更具表达力和丰富性。
2. 词语辨析不同词语之间可能在意义上有细微的差别,在写作和阅读中需要准确运用。
例如,"精确"和"准确"在意义上略有不同,前者强调精细和完美,后者强调符合标准和要求。
三、阅读理解1. 阅读理解方法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占据一定的比重。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阅读理解方法,例如,先读题、再读文、理清逻辑关系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答阅读理解题目。
2. 文本分析在阅读理解中,学生需要对所给的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主题、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意义。
四、作文写作1. 写作结构作文写作是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写作结构,例如,议论文的提出观点、论证和结论三部分。
良好的写作结构可以使作文更有条理和逻辑性。
2. 语言表达作文写作还需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表达力。
学生需要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使作文表达更加丰富和精彩。
五、练题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复和巩固语文基础知识,以下是一些练题目供学生练:1. 下列词语中,同义词对是()。
A. 善良 - 善意B. 懒惰 - 勤劳C. 美好 - 难看D. 明亮 - 阴暗2. 下列词语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 君子 - 尊贵的人B. 医生 - 治病的人C. 篮球 - 一种球类运动D. 终点 - 起点的相反方向六、总结通过对人教版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的复资料的整理和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应试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4语文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4语文中考是学生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语文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其知识点的归纳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2024年中考语文知识点的归纳,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准备考试。
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复习时,应重点掌握以下几类知识点:- 常见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等的用法和意义。
-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 古文翻译技巧:直译与意译的结合,注意保留原文的韵味和风格。
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主要考察学生对现代汉语文章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复习要点包括:- 文章结构:掌握文章的开头、发展、转折和结尾。
-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常见修辞手法的识别和理解。
- 文章主旨: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三、作文作文是中考语文的重头戏,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作文复习要点:- 写作技巧:包括开头、发展、结尾的写作方法。
- 素材积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包括名言警句、历史典故等。
- 审题立意:准确理解题目要求,明确写作方向。
四、诗词鉴赏诗词鉴赏是中考语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考察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复习要点:- 诗词形式:了解不同诗词的格式和特点。
- 意象分析:掌握如何通过意象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 情感表达: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词的情感色彩。
五、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复习,包括对文学流派、文学体裁、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了解。
- 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 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等。
- 重要作家作品:了解作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
结束语中考语文的复习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和巩固。
希望以上的知识点归纳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准备中考,取得理想的成绩。
记住,勤奋和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祝所有考生中考顺利,成绩优异!。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中考对于每一位初中生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挑战,而语文作为主要科目之一,其知识点的掌握至关重要。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些中考语文的必考知识点。
一、字词积累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包括常见的易错字、多音字、形似字等。
例如“粗犷(guǎng)”不要读成“粗旷(kuàng)”;“强(qiǎng)迫”“倔强(jiàng)”“强(qiáng)大”中“强”字的不同读音;“戊(wù)戌(xū)”“戍(shù)边”“戎(róng)装”这些形似字的区分。
对于字词,需要平时多积累、多记忆,通过阅读、写作来不断巩固。
二、成语运用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考中也经常出现。
要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避免望文生义。
比如“文不加点”,不是指写文章不加标点,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首当其冲”不是首先冲在前面,而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同时,还要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如“处心积虑”是贬义词,“殚精竭虑”是褒义词。
三、病句修改病句是中考的一个重点。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句式杂糅等。
例如“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水平”与“改进”搭配不当,应改为“提高”;“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这句话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
四、古代诗文背诵古代诗文的背诵是必考内容。
从《论语》到古诗词,再到文言文,都需要熟练背诵并理解其含义。
不仅要能默写出来,还要能理解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以及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翻译。
五、文言文实词、虚词文言文实词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汤”是“热水”的意思;虚词如“之”“而”“以”等,它们的用法多样,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掌握。
例如“之”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六、文学常识要了解重要的作家、作品、朝代、文学流派等。
比如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中考语文考点总结归纳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数字归纳记忆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两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两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四种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道理、比喻、对比。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抑扬。
七种常见短语类型: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主要复句类型: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初三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
初三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一、基础知识。
(一)字词。
1. 字音。
- 重点考查多音字(如“行”:háng、xíng)、易错字(如“尴尬”的“尬”gà)、形声字(如“粗犷”的“犷”guǎng)的读音。
- 要掌握课本后的字词表,以及常见的易错读音,如“慰藉”(jiè),不要误读为“jí”。
2. 字形。
- 主要考查形似字(如“辩”“辨”“辫”)、同音字(如“必须”和“必需”)的辨析。
- 注意积累易错字形,如“世外桃源”不要写成“世外桃园”,“一筹莫展”不要写成“一愁莫展”。
3.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 理解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如“包袱”的本义是包儿,引申义为思想上的负担)。
- 掌握近义词的辨析(如“截止”与“截至”:“截止”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截至”表示截止到某个时候),词语的感情色彩(如“果断”是褒义词,“武断”是贬义词)和语体色彩(如“父亲”较书面,“爸爸”较口语)。
(二)语法。
1. 词性。
- 分清名词(如“桌子”“思想”)、动词(如“跑”“思考”)、形容词(如“美丽”“高大”)、代词(如“我”“这”)、副词(如“很”“刚刚”)、介词(如“在”“对于”)、连词(如“和”“但是”)、助词(如“的”“了”)、叹词(如“啊”“哦”)等词性。
2. 短语结构。
- 了解并列短语(如“老师和同学”)、偏正短语(如“美丽的花朵”)、动宾短语(如“热爱祖国”)、后补短语(如“跑得快”)、主谓短语(如“阳光灿烂”)的结构特点。
3. 句子成分。
- 主语(句子陈述的对象,如“他是学生”中的“他”)、谓语(陈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如“他是学生”中的“是”)、宾语(动词支配的对象,如“他热爱足球”中的“足球”)、定语(修饰名词的成分,如“美丽的校园”中的“美丽”)、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成分,如“他[非常]高兴”中的“非常”)、补语(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的成分,如“他跑得<快>”中的“快”)。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中考语文必备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中考语文必备一、基础知识。
(一)字词。
1. 字音字形。
- 常考多音字,如“行(xíng、háng)”“处(chǔ、chù)”等。
要根据不同的词语语境确定读音。
- 易错字形,如“眼花缭乱”的“缭”容易写成“潦”,要注意字形的准确书写,多通过练习和记忆易错字表来加强。
2. 词语理解与运用。
- 近义词辨析,像“必须”和“必需”,“必须”强调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般用来修饰动词;“必需”侧重于表示不可缺少,一般用来修饰名词。
- 成语的正确使用,要注意成语的本义、引申义以及适用对象等。
例如“莘莘学子”中的“莘莘”不能误写,且该词用来形容众多的学生。
(二)语法知识。
1. 词性。
-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的区分。
例如“美丽”是形容词,“在”是介词。
2. 句子成分。
-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如“小明(主语)高兴地(状语)吃(谓语)苹果(宾语)”。
3. 病句类型及修改。
- 搭配不当,如“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应将“改进”改为“提高”。
- 语序不当,例如“我们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应改为“我们听取并讨论了校长的报告”。
- 成分残缺,像“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应删去“通过”或者“使”。
- 语义重复,如“大约”和“左右”不能同时使用。
(三)标点符号。
1. 句号、问号、叹号。
- 句号用于陈述句末尾;问号用于疑问句末尾;叹号用于感叹句、祈使句表示强烈感情的末尾。
2. 逗号、顿号、分号。
- 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顿号用于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如“红的、白的、蓝的花朵”;分号用于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比分号停顿时间长,如“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3. 冒号、引号。
- 冒号用于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引号表示引用、特定称谓、着重指出、讽刺或否定等。
中考语文必知文学常识大全(初中三年)
中考语文必知文学常识大全(初中三年)中考语文必知文学常识大全(初中三年)中考语文文学常识一、古代部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主要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关雎》《蒹葭》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周游列国,宣扬“仁政”,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开了中国私塾教育的先河,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3.《孟子》,此书是孟子及其门人弟子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和孔子合称“孔孟”。
政治上主张“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社会思想上主张“性善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4.《墨子》,此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公输》5.《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庄周,战国时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6.《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秋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曹刿论战》7.《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8.《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陈涉世家》9.史书:①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②纪传体:《史记》及其他二十四史;③国别体:《战国策》《国语》。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运用知识点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运用知识点1.字音字形:了解常用汉字的读音和书写形式,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同形字。
2.词语辨析:掌握常用词语的用法和词义,注意词语的搭配和区别。
3.语法知识:掌握词性、句子成分和句子结构等基础语法知识,特别是常见的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和介词的用法。
4.成语、俗语和谚语:了解常见的成语、俗语和谚语的用法和意义,能够正确运用。
5.形近字和音近字:注意形近字和音近字的区别,避免在书写和阅读中产生错误。
6.词义猜测:通过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包括上下文和逻辑关系的推测。
7.简答题的写作方法:注意回答问题要点,避免赘述和偏离主题,语言清晰流畅。
8.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注重把握关键信息,注意细节的把握和推理的能力。
9.句子改错:注意句子的语法结构和常见的错误形式,注意词序、时态和语态等方面的改错。
10.补充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法和逻辑关系,能够根据上下文的信息完整句子。
11.作文写作技巧:注意开头的引入、中间的扩展和结尾的总结,注意段落的分段和结构的合理性。
12.文学常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如古诗词、现代作家和文学流派等,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13.歇后语和谜语:了解一些常见的歇后语和谜语,能够理解其语言的趣味和隐喻。
14.标点符号的使用: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如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和引号等。
15.短语搭配:掌握常用的短语搭配,能够正确运用在句子中。
以上是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运用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在语文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掌握字音字形和词语辨析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它们对于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掌握语法知识和阅读理解技巧也是中考语文考试中重要的一环,只有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和对句子的正确语法运用,才能正确地回答问题和完成阅读理解题目。
此外,还需要了解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化背景知识,这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和回答与文学相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一词多义
把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
白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
悲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动词:同情)
备①众妙毕备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防备)
比①其两膝相比者②比肩继踵而在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
鄙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
毕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副词:全部、都b动词:完成、完)
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轻兵锐卒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⑥田忌欲引兵之赵⑦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
病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动词:生病b名词:疾病c形容词:困苦不堪d名词:耻辱)
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
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
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òng,形容词:重新,再次。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
处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a
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
赐①楚王赐晏子酒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a动词:赏赐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
从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可以一战。
战者请从(a动词:听从b动词:跟随)
当①当世无双②当春乃发生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今臣使楚,不当此门入⑥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a介词:可译作“在”、“正当”、“到”等b介词:对着,面对c副词:一定,必定d动词:应当e音dàng,动词:两者相抵,对、当)
道①是非君子之道②傧者更道从大门入(a名词:作为、行为。
B通“导”,引导)
得①卖炭得钱何所营?②卒得五千金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⑥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a.动词:得到。
b.动词:适合,中意。
c.动词:能够)
点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沙场秋点兵(a.动词:征。
b.检阅。
)
毒①若毒之乎②呼嘘毒疠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怨恨。
B名词:毒物,有毒的c名词:危害、毒害)
度①春风不度玉门关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③孙子度其行(a动词:度过、越过。
B音dúo,动词:估计。
)
法①世传其兵法②则以法刑断其两足(a名词:法律、制度、法令、刑法。
b名词:谋略、策略)
方①方七百里,高万仞②今方来,吾欲辱之(a名词:方圆。
b副词:正(好)、正要)
复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④更若役,复若赋(a副词:再、又。
b恢复。
)
赋①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②岁赋其二③更若役,复若赋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 动词:抒发。
B动词:征收、敛取。
C名词:赋税。
)
负①至于负者歌于途②负其异与众也(a动词:背、以背载物b动词:依仗)
更①三更半夜②子能更鸣③傧者更道从大门入④更若役,复若赋⑤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a动词:改变,更换。
b名词:夜里计时单位c副词:因gèng,更加)
顾①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a 动词:回头看b动词:拜访,探望c副词:难道,反而)
故①鸠曰:“何故?”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③故直使楚矣④公问其故⑤故自号曰醉翁⑥故为之说⑥彼竭我盈,故克之⑦故逐之⑧西出阳关无故人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a 名词:缘故,原因b形容词:老、旧c连词:所以,因此)
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予观夫巴陵胜状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④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⑤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a动词:看b名词:景观,景
色c动词:考察)
归①归亦捧心而颦其里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③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④微斯人,吾谁与归(a动词:回,返回b归依)
规①圆规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a名词:原形b动词:计划)
国①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a名词:都城、京城b名词:诸侯国)
果①魏果去邯郸②未果,寻病终(a副词:果然、果真b动词:实现c名词:果实)
号①故自号曰醉翁②阴风怒号③齐号为怯(a动词:取别号b动词:呼啸c动词:称)
和①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②越明年,政通人和③若春和景明④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a动词:伴着b形容词:安乐、和睦c形容词:和暖d动词,音hu ò:拌和,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