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16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讲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四)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2)

1)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

2)我们上次课程谈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严以律己当中,我们从心地上下的功夫是不贪、不嗔、不痴、不慢、不疑。首先我们看“不贪”,假如贪念不能调伏,我们就变成欲望的奴隶,怎么可能去教育好学生、能去感化他人呢?我们自己就在贪求的痛苦当中,自己不能觉,就不可能觉悟他人。诸苦皆从贪欲起,人生的苦,坦白讲都是求不得。婴儿一天笑一百八十次,刚好我们一个同事,她的孩子六个多月,她说不止,我算过了,超过。婴孩每天笑这么多,结果我们成年以后每天平均笑不到七次。根本上就是贪欲一直在增加,所以越来越多的求不得苦产生。

3)假如我们不贪了,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欢喜接受,那贪欲慢慢就淡了。“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对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欢喜去接受。不管是哪个人、哪个事情,都是来成就我的,那在这其中,就不生好丑的分别了,没有喜欢、不喜欢的问题。假如一切境界都欢喜接受,一切境界就不能干扰我们的清净心。人心一平静、一清净,就生智慧,不生烦恼。所以这个贪,要下功夫调伏。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不会去刻意要求物质上的享受,不然他的贪欲就越来越高,欲令智迷,他怎么会有智慧?所以儒家强调从“格物”下手,这个格物首先就是调伏贪念。

4)而且人有时候不只当下会贪求,甚至会担心未来,那也是贪求。俗话讲“做白日梦”,也是贪求未来。所以会对未来希求,或者会担忧,首先要明白一个真相,就是“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需要去烦恼未来,现在跟未来是分不开的。农夫讲,要怎么收获,就要怎么耕耘。

5)我们感受到一个教育工作者,他要教化学生,要教化人心。这个教化的“教”字,“教”字左边两个叉,下面一个小孩,以身作则。医生医人身体的病,老师是医人灵魂的病,所以世间人尊重老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现在人的灵魂出了什么问题?最严重的问题,自私自利。不为父母、不为他人着想,现在学生、这个时代人的病是自私自利,那我们怎么治他们的病?无私奉献,就治自私自利的病。

6)我印象很深,当时2003年,我刚到海口没多久,到一所中学给中学生讲传统文化。一开始,这些中学生来,脸色都不好看,因为被逼来听传统文化的课,很大比例手上都拿着一本书,他们想没办法只好坐下来,想等我开始讲了,他就开始看他的教科书。但是毕竟孩子还单纯,老祖宗这些教诲符合人性,通每个人本有的明德,越听越感兴趣。结果课程结束,学生想要发言,其中一个学生举手,边讲边哭,他说:“我听学校领导讲,这个老师讲课不收费。”这个学生对我的影响很大,不收费,就可以让一个孩子哭,你说这个孩子是不是证明“人之初,性本善”?可能他在这一生十几年的岁月当中,他所感受到的现象是见利忘义。他愿不愿意这样?他不愿意。所以我们才付出一点点,就让这些孩子这么感动,所以人确实是可以被感动的,得要我们真干。社会的病是自私自利,我们完全牺牲奉献。

7)所以汤恩比教授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孔孟学说,仁义,哪有想自己?大乘佛法,慈悲为怀,念念为众生。汤恩比教授说,他研究人类的历史(他是世界历史专家),有三个人无私奉献:第一,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从事教育工

作的人,释迦牟尼佛是老师,他教书四十九年没有间断,一天讲八个小时,金氏世界纪录应该评释迦牟尼佛是全世界第一的老师。你们有没有听过一个老师教四十九年,每天讲八个小时,没听过吧?连大年初一都没休息,连除夕夜都没有休息。第二,耶稣基督。你看为人民受苦,钉在十字架上。第三,甘地(印度的甘地)。甘地以和平的方式,取得国家的独立,请问少死了多少人?这也是很值得敬佩的。

8)汤恩比教授期许孔孟学说、大乘佛法救世,又举出了这三个榜样,我想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应该有方向、有目标。能无私,绝对不贪,生活知足常乐,吃得饱,穿得暖,有一个房子可以遮蔽风雨,够了。因为把精力耗在物质的享乐跟追求,灵性、智慧会下降。真正人的灵性提升,他妄念少,一天吃一餐、吃两餐就够了,不需要消耗这么多能量。所以大家不要看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就吓得半死,其实他们那样的生活是非常自在的。

9)我们又谈到“不嗔”,不嗔恨,不乱发脾气。《格言联璧》当中讲到,“忿如火”,一个人的愤怒像火一样,“不遏则燎原”,你不遏制它、不调伏它,那个怒火可以把整个草原全部烧掉、森林全部烧掉。有人因为一个怒火不能调伏,最后夫妻离婚,孩子、家庭破碎,这样的情况很多。所以老祖先教诲我们“窒欲”,节制欲望,不贪;“惩忿”,要调伏忿怒,不嗔。

10)上次跟大家谈到“六忍”:力忍、忘忍、反忍、观忍、喜忍、慈忍。其实我们要了解,贪嗔痴慢疑,它都是依附在“我”贪、“我”嗔、“我”痴、“我”慢、“我”怀疑,所以这些烦恼有个贼王,俗话讲“擒贼先擒王”,把自我中心给砍断,念念为他人,贪不起来,嗔不起来,这些习气起不来了。这是上根利智,直接从根本下功夫。我们从今天开始练个功夫,念念为他人着想。我们“理有顿悟”,体会到都是这个自我在作祟,但“事要渐修”,在每个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发觉,“啊,又是我嗔,又是我贪。”把它放下,为人想。

11)第三,“不痴”,不愚痴,不意气用事,要有智慧,要用理智。之前我们首先提到深信因果,这是能辨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不能只求眼前,其实,所行的一切善就像一颗种子,种在地上,迟早它一定会开花结果。

12)有个读书人叫柏之桢,他非常爱护动物,冬天大雪纷飞,鸟都没有东西吃,他把雪都扫开,空出一块地,把很多的米粮撒在地上,让鸟儿过冬。结果后来发生流寇侵袭每个村庄,他们村庄也遇到流寇侵袭。流寇那都是强盗,一进去可能全家就被杀光。结果突然他们家就聚集成千上万的鸟,平常都没有。为什么这些鸟要飞过来?万物都有灵知,它感觉到这些强盗的杀气。请问大家,地震发生前,动物有没有感觉?有吧?只有一种动物没啥感觉,你们笑什么?你们这个笑带有智慧,为什么?叫自知之明,我们都知道,我们都是最晚知道的。很多生命都知道,它都感觉到那个能量,所以鸟感觉到了。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有户人家就是爱一只老鼠,没有杀害它,养它,最后这一家人就被那只老鼠救了。老鼠那一天到处咬他们,把他们都气得跑出去,最后救了他一家人。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所以李叔同先生让他的学生画《护生画集》,那里面太多动物报恩的故事。让孩子从小就相信善有善报,他行善会非常的欢喜,养成习惯。

13)结果飞来这么多的鸟,盗贼远远看,这户人家这么多鸟,铁定没有人住,才会有那么多鸟在那栖息,就转到另外一家去了,他们家二十几口人幸免于难。所以经典告诉我们,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爱护鸟,让鸟儿不害怕他们,是无畏布施;让鸟儿不用挨饿受冻,是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保了全家的性命。

14)另外,杭州有个妇人,看到小动物就很生气就杀害,点一把火把,把那些蚂蚁都烧死,那一烧,都是成百上千的。看到蚯蚓,她也不高兴,就拿石灰粉把蚯蚓洞堵住,遇到下雨,雨下下来,跟石灰一作用,会起高温,就把那些蚯蚓给烧死了。结果后来她生了个孩子,当然对这个孩子百般呵护,有一天刚好孩子放在床上,她出去了,没多久回来,床上变成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