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质 自身对照 校正因子

合集下载

杂质校正因子的计算公式标准曲线

杂质校正因子的计算公式标准曲线

杂质校正因子的计算公式标准曲线
校正因子的计算公式是f=fi/fs=(mi/Ai)/(ms/As)=(As*mi)/(Ai*ms),校正因子(色谱法的专业术语,一般常用于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HPLC)由于同一检测器对不同物质的响应值不同,所以当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通过检测器时,产生的峰面积(或峰高)不一定相等。

为使峰面积能够准确地反映待测组分的含量,就必须先用已知量的待测组分测定在所用色谱条件下的峰面积,以计算定量校正因子。

相对校正因子就是当组分i的质量与标准物质s相等时,标准物质的峰面积是组分i峰面积的倍数。

若某组分质量为mi,峰面积Ai,则fi与Ai之积代表了质量为mi的标准物质的对应峰面积。

也就是说,通过相对校正因子,可以把各个组分的峰面积分别换算成与其质量相等的标准物质的峰面积,于是比较标准就统一了。

这就是归一法求算各组分百分含量的基础。

审评中心关于校正因子的说明

审评中心关于校正因子的说明

审评中心关于校正因子的说明20111207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标题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作者张哲峰部门化药药学二部正文内容HPLC法具有将不同物质分离后逐一定量的分离分析能力,在药品有关物质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药品杂质控制中常用而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杂质对照品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峰面积归一化法等几种常用的杂质定量方式中,校正因子的研究对于选择合适定量方式,准确定量杂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成为杂质分析方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从目前注册申报资料实际情况来看,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1.校正因子的定义及特点一般来讲,HPLC定量测定中,物质的检测量W与色谱响应值(峰面积等)A之间的比值称为绝对校正因子,即单位响应值(峰面积等)所对应的被测物质的量(浓度或质量);而某物质i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s 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即通常所讲的校正因子。

目前校正因子主要用于“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相关特定杂质,这种定量方式因考虑了杂质与主成分的绝对校正因子的不同所引起的测定误差,将标准物质的赋值信息转化为常数,固化在质量标准中,且不需长期提供标准物质,因而成为现阶段杂质控制较为理想可行的手段。

但这种方法有时会因不同仪器及色谱条件的波动,可产生一定范围的误差,需进行充分的方法耐用性验证,并结合色谱峰定位控制等措施,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校正因子的测定在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标准物质、色谱条件、溶剂、检测波长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需要予以关注。

2.1 校正因子的测定需要用到特定杂质及主成分的标准物质,这些标准物质应具备量值准确的特点,符合标准物质(对照品)的相关要求;其次,确定校正因子的分析方法应与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方法一致,色谱条件等需经筛选优化后确定,如有变更,需考虑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必要时重新确定;第三,要关注影响待测物UV吸收的各种因素,如溶液制备所用溶剂最好与最终确定的流动相相同,检测波长最好在特定杂质及主成分UV曲线的峰或谷处,避开吸收值急剧变化波段,以保证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耐用性,并保持测定结果的恒定。

杂质限度的自身对照法和外标法

杂质限度的自身对照法和外标法

杂质限度的自身对照法和外标法自身对照现在用的很多,EP上有关物质很多都是自身对照法,自身对照法分两种:一种是加校正因子的,另一种是不加校正因子的。

通常不加校正因子包括两种情况,1已知杂质的相对校正因子为0.8(0.9)到1.2(1.1),默认为1.0.2未知杂质通常也默认为1.0。

如果采用楼主所说的直接采用供试品溶液,那就是面积归--化法了。

采用这种。

方式进行杂质定量的也有,这个要求主成分和杂质的峰面积在很宽的范围内都成线性(正常样品浓度和杂质限度水平浓度),满足这种情况的较少,但也有。

例如我看到过埃索美拉唑镁的进口注册标准对于杂质的控制采用面积归--化法。

这个方法多用于项目初期,没有对照品的情况下以及监控反应的进行程度。

当上述情况不满足的情况下,就在很宽的范围内浓度与面积不呈线性。

这时就有了自身对照法。

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尽可能的提高样品浓度,提高杂质暴露的水平;稀释样品溶液至一定倍数,是主成分的浓度与样品中杂质的浓度尽可能接近,具体稀释多少视具体情况而定。

通常稀释样品溶液100倍作为对照溶液进行杂质检测。

也有例外,氢溴酸右美沙芬的稀释倍数是33.3倍。

这个方法还有个优点,特别适合于未知杂质-因为不需要杂质对照品。

但这个方法的缺点就是:运行时间长了(样品+对照溶液)。

还有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对于不太稳定的样品来说,在稳定性期间,随着主成分的降解,杂质的增加,采用这种方式会使杂质的检测结果偏大。

等于间接提高了标准。

原料杂质校正因子研究

原料杂质校正因子研究

方法学研究补充内容:(试验时间应安排在有关物质方法学研究中专属性的前后:2010.12~2011.1)一、杂质Ⅰ校正研究: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Kromasil - C 18 ,150mm ⨯ 4.6 mm ,5µm),以甲醇:水(73:2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8nm ,柱温为30℃,流速:1.0ml/min , 进样量:20µl。

样品配制:丁酸氯维地平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105℃干燥2小时的丁酸氯维地平对照品25.0mg ,置50ml 量瓶中,加流动相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样品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1ml 置100ml 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样品对照溶液。

杂质Ⅰ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105℃干燥2小时的杂质Ⅰ对照品25.0mg ,置50ml 量瓶中,加流动相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杂质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1ml 置100ml 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杂质对照溶液。

测定内容:1、分别取样品供试品溶液(作样品纯度P 样检查,归一化法)、样品对照溶液、杂质供试品溶液(作杂质纯度P 杂检查,归一化法)、杂质对照溶液,进样20ul,记录色谱图(每个样2针),求算出杂质的校正因子。

校正因子(f)计算公式: f=样样杂杂杂样W P A W P A ⨯⨯⨯⨯____2、以杂质对照溶液为母液,分别以流动相进行逐级稀释(8个以上浓度样品),进样测定,分别按噪音比10:1和3:1计算定量限和检测限。

3、以定量限浓度溶液(噪音比10:1),连续进样5针,统计RSD 应<5%。

4、以检测限浓度溶液(噪音比3:1),连续进样5针,统计RSD 应<10%。

5、对对照溶液至定量限浓度溶液的各峰面积进行线性回归,相关系数为0.999以上。

二、系统适用性试验研究(目的:验证杂质Ⅰ的制备方法及相对于丁酸氯维地平保留时间和分离度)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150mm 4.6 mm,5µm),以甲醇:水(73:27)为流动相,检(Kromasil- C18测波长为238nm,柱温为30℃,流速:1.0ml/min,进样量:20µl。

审评中心关于校正因子的说明

审评中心关于校正因子的说明

20111207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标题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作者张哲峰部门化药药学二部正文内容HPLC法具有将不同物质分离后逐一定量的分离分析能力,在药品有关物质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药品杂质控制中常用而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杂质对照品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峰面积归一化法等几种常用的杂质定量方式中,校正因子的研究对于选择合适定量方式,准确定量杂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成为杂质分析方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从目前注册申报资料实际情况来看,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1.校正因子的定义及特点一般来讲,HPLC定量测定中,物质的检测量W与色谱响应值(峰面积等)A之间的比值称为绝对校正因子,即单位响应值(峰面积等)所对应的被测物质的量(浓度或质量);而某物质i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s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为相对校正因子,即通常所讲的校正因子。

目前校正因子主要用于“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定量相关特定杂质,这种定量方式因考虑了杂质与主成分的绝对校正因子的不同所引起的测定误差,将标准物质的赋值信息转化为常数,固化在质量标准中,且不需长期提供标准物质,因而成为现阶段杂质控制较为理想可行的手段。

但这种方法有时会因不同仪器及色谱条件的波动,可产生一定范围的误差,需进行充分的方法耐用性验证,并结合色谱峰定位控制等措施,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校正因子的测定在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标准物质、色谱条件、溶剂、检测波长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需要予以关注。

2.1 校正因子的测定需要用到特定杂质及主成分的标准物质,这些标准物质应具备量值准确的特点,符合标准物质(对照品)的相关要求;其次,确定校正因子的分析方法应与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方法一致,色谱条件等需经筛选优化后确定,如有变更,需考虑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必要时重新确定;第三,要关注影响待测物UV吸收的各种因素,如溶液制备所用溶剂最好与最终确定的流动相相同,检测波长最好在特定杂质及主成分UV曲线的峰或谷处,避开吸收值急剧变化波段,以保证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耐用性,并保持测定结果的恒定。

特殊杂质检查法

特殊杂质检查法

2.阿司匹林中检查游离水杨酸 游离水杨酸来源:a.生产中未 反应完全;b、贮存中水解 影响:游离水杨酸酸性较强, 对胃粘膜43;Fe3+一不反应 SA+Fe3+一紫堇色
检查方法:样品管:取样品0.1g,加乙醇 1ml溶解 1ml 加水至50m1 标准管:水杨酸0.1g加水溶解,加醋酸 加水至1000m1,取出1.0m1加 乙醇1ml,水48ml。 样品管、标准管均加新制成稀硫酸铁铵 lml,摇匀30"内如显色,比较不得更深。
③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将供试溶液稀释成与杂质限度相 当浓度作为对照溶液,分别取供试溶 液和对照溶液进样分析,供试液中各 杂质峰面积总和与校正因子相乘后与 对照溶液主成分峰面积比较,计算供 试品中杂质的含量。
校正因子(f) =
AS / CS AR / CR
(C x) f × =
Ax ′ AS / C'S
例如ChP2000枸橼酸乙胺嗪中检查N-甲 基哌嗪。 板:硅胶G薄层板 点样:供试品(50mg/ml甲醇液, 对照品(N-甲基哌嗪50μg/ml甲醇液), 各10μl 展开剂:氯仿:甲醇:氨水(13: 5:1) 显色剂:置碘蒸气中显色。 规定:供试品液所显与对照品液 相应的杂质斑点,颜色不得深于对照 品液主斑点。
L = 杂质量/ 供试品量×100% = 2×10 ×100% = 0.06%
0.05 453× 100 −3
3)吸附或分配性质的差异(色谱差异) (1)TLC:根据药物与杂质对吸附剂 的吸附或展开剂的解析能力不同,加以 分离和检查。 ①利用待检杂质的纯品作对照:用待 检杂质纯品(或可能存在的杂质纯品) 作为对照液,与供试液点于同一薄层板 上,展开和定位后进行检查。
②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杂质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实战篇

杂质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实战篇

杂质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实战篇在进行药物的有关物质检查时,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其计算方法有外标法、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自身对照法及峰面积归一化法。

其中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定量准确,又无需在每次检测时均提供杂质对照品,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小编在此对校正因子的测定以及校正因子准确度的验证进行简述。

一、校正因子的测定校正因子的测定有单点法、多点法、标准曲线法及吸收系数比值法。

已有多篇文献报道过各方法的基本操作及优缺点,在此不再赘述。

在进行校正因子测定时,小编建议采用标准曲线法,因为线性试验是方法验证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此采用标准曲线法,既验证了杂质对照品及主成分的线性,又可得到准确的校正因子,可谓一举两得。

在进行校正因子的测定时,首先将各杂质对照品及主成分对照品配制成一定浓度的储备液,逐步稀释,直至找到各杂质的定量限,线性范围应包括定量限浓度~限度浓度的150%,主成分的浓度范围应包括定量限浓度~自身对照浓度的150%。

例如,有关物质测定时,供试品的浓度为1mg/ml,采用0.1%的自身对照(即自身对照的浓度为1μg/ml),杂质A的限度为0.1%(即杂质A的限度浓度为1μg/ml),假设主成分及杂质A的定量限均为20ng/ml,则杂质A和主成分应在20ng/ml~1.5μg/ml的范围将浓度与峰面积进行线性回归,相关系数应大于0.990,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5%以内。

绘制出各杂质及主成分的线性曲线后,各杂质与主成分线性方程斜率的比值即为该杂质的校正因子。

若杂质的校正因子在0.9~1.1的范围内,无需验证,直接采用自身对照法,若杂质的校正因子0.2~5.0之间,则需要采用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若杂质的校正因子小于0.2或大于5.0,可考虑变换杂质的检测波长,重新进行测定,若所有的测定均在0.2~5.0之外,则表示加校正因子的自身的对照法不适用,需要用外标法进行定量。

在配制各浓度的线性溶液时,一定注意需逐级稀释,要避免出现下图1所示的情况,应如图2所示,保证个点分布的均匀性。

有关物质检查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方法.

有关物质检查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方法.

有关物质检查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方法【讨论目的】现在的有关物质检查几乎都涉及到了特定杂质的检查,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特定杂质越来越普遍,园子里面也很多战友讨论了很多。

但是一定还有跟我一样对此问题存疑的战友,或许过去认为已了解的战友也存在不够准确的认识。

【提出讨论】所提出讨论的问题也许你觉得很简单无聊,但非常希望你能参加讨论给出你的看法①现在问到你,校正因子计算公式,你如何回答?②为什么我们能看到的文献都是按公式(1)所得校正因子(如果是用这个公式,在计算时不能将杂质峰面积乘以校正因子,而是除以校正因子?)③我们是不是把校正因子和响应因子搞混淆了,校正因子与响应因子的倒数关系,是通过什么得到的?④中国药典中的规定和公式说明存在误导?带着这些问题,就查找到的信息汇总说明:1、公认的公式??查了很多资料,包括园里讨论的,包括药检所老师所写文章,几乎大家说到相对校正因子的计算方法都为:F=(A杂/C杂)/(A样/C样)公式(1)这个公式在我所查到资料里可以认为是最普遍公认的公式2、中国药典的规定中国药典“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中规定计算方法:色谱图上各杂质的峰面积,分别乘以相应的校正因子后与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计算各杂质含量。

这里规定的“校正因子”计算方法是按内标法校正因子:F=(A内标/C内标)/(A对照/C对照)公式(2)根据公式(2),我们直接把内标换成杂质,即得到与上面的公式(1)一样的公式,即认为是杂质斜率与主成分斜率的比值,得下面公式(3)F= 杂质斜率/ 供试品斜率公式(3)药典规定用F乘以杂质峰面积,假设通过该公式计算的校正因子是1. 5,则说明杂质峰的响应值要大于主成分,如果在计算时再将杂质峰面积乘以1.5,结果正确吗?那这个公式对吗?3、公式推导假设响应因子为k,则有k=A/m(单位质量的物质相当于多少峰面积),令杂质k杂=A杂/m杂,主成分k样=A样/m样,则主成分中杂质含量w=m杂/m样*100%,即有:w=(A杂/k杂)/(A样/k样)*100%=(k样/k杂)*(A杂/A样)* 100% 公式(4)根据药典,理论上,加校正因子以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的公式简易表示应是:w=F * A杂/ A对公式(5)由公式(4)(5)两式可知,计算杂质时加入的校正因子F:F=k样/k杂=(A样/C样)/(A杂/C杂)公式(6)4、公式(6)和公式(1)的区别倒数关系,相对响应因子(RRF)与校正因子F的关系如下:F=1/RRF= Slope 主峰/ Slope imp 公式(7)其中:Slope imp是指对应杂质的斜率,Slope 主峰是指主峰的斜率。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份自身对照法测定达泊西汀中杂质3-氯苯丙醇和甲奈酚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份自身对照法测定达泊西汀中杂质3-氯苯丙醇和甲奈酚

一边搅拌一边快速加入甲醇,使样品充分接触浸提液,此时溶液中出现乳白色絮状沉淀,将溶液滤出,剩余白色絮状残渣继续用甲苯 甲醇(4∶6)溶液反复清洗三次,确保样品中的抗氧剂得到充分的浸提。

3 2 关于抗氧剂168易降解问题 《欧洲药典》采用四氢呋喃 乙腈(1∶1)混合溶液作为抗氧剂对照品以及供试品溶液制备溶剂。

试验中发现该溶液系统容易使抗氧剂168出现降解,表现为168色谱峰面积变小,并出现新的谱峰。

经查阅有关文献〔7〕得知,这可能是由于溶剂四氢呋喃易被氧化,导致抗氧剂168分解成三(2,4 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酯。

当将溶剂更换成甲苯 甲醇(4∶6)溶液后,从表3和图3的数据看,四种抗氧剂在0~24h内均稳定性良好,特别是抗氧剂168也很稳定,峰面积变化很小,说明基本未发生降解。

3 3 抗氧剂含量 欧洲药典〔4〕中非肠道制剂及眼科制剂用聚丙烯容器规定抗氧剂的含量不得超过0 3%,总量不得过0 3%。

本次测得的5家企业15批样品中各抗氧剂含量均小于0 3%,抗氧剂总量均小于0 3%,符合欧洲药典要求,可为其安全使用提供数据参考。

3 4 小结 本文通过方法学验证,建立了输液袋中抗氧剂1010、330、1076、168含量的HPLC测试方法,并应用该方法测试了福建(A公司)、四川(B公司)、湖南(C公司)、安徽(D公司)、江苏(E公司)五个省份五家药品生产企业的输液袋样品。

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及方法稳定的特点,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适用于批量样品中抗氧剂含量的测定,可为生产企业、检测机构及相关研究机构在开展药物相容性安全研究及有关工作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1〕曾艳,王博雅,赵程程 各种大输液包装形式的特点和性能〔J〕中国药房,2013(29):97 99〔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药包材标准〔S〕 2015,139 142 〔3〕高欣宇,王硕 塑料抗氧剂的种类、现状及发展趋势〔J〕 天津科技,2010,37(2):80 82〔4〕EP 欧洲药典〔S〕 第9 2版 2017,4314 4318〔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化学药品注射剂与塑料包装材料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S〕 2012〔6〕GREENS,BAIS,CHEATHAMM,etal Determinationofan tioxidantsinpolyolefinsusingtotaldissolutionmethodologyfol lowedbyRPLC〔J〕 JSepSci,2010,33(22):3455 3462〔7〕李樾,孙会敏,张? 塑料输液包装材料与容器中抗氧剂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注射液中的迁移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16,51(19):1699 1705〔8〕张磊 0 9%氯化钠注射液中两种酯类阻氧剂的测定〔J〕 安徽医药,2011,15(12):1514 1516〔9〕徐燕慧,林芳,戴林泉,等 ICP MS测定三层共挤输液用袋中镁、铝元素的含量及迁移量〔J〕 海峡药学,2020,32(3):93 98加校正因子的主成份自身对照法测定达泊西汀中杂质3 氯苯丙醇和甲奈酚庄波阳1,楼永明2(1 福建省食品药品认证审评中心,福建福州350001;2 福建省食品药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1)摘要: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份自身对照法测定达泊西汀中杂质3 氯苯丙醇和甲奈酚的方法。

色谱定量分析中校正因子的使用

色谱定量分析中校正因子的使用

色谱定量分析中校正因子的使用在药物研发和QC岗位工作的人员在进行杂质定量时会经常遇到校正因子。

那么定量过程中为什么要使用校正因子、校正因子该怎么计算、得到的校正因子结果该怎么进行使用以及验证呢?下面小编将和大家一一进行分析这些问题,让大家透彻的了解校正因子。

1、为什么要使用校正因子?问题1:在做有关物质质量研究控制时,获得杂质是最让人头疼的一个问题,因有些杂质很难制备、稳定性差或者价格昂贵,难以长期提供杂质进行后续检测。

解决办法:因物质通过检测器时会有一个响应值,所以使用峰面积进行反应待测组分的含量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问题2:由于同一检测器对不同物质的响应值不同,所以当相同浓度的不同物质通过检测器时,产生的峰面积不一定相等,这种情况下使用峰面积进行反映待测组分的含量就会出现误差。

解决办法:为了消除这个误差,需要加入一个校正值,使得相同浓度的不同物质通过检测器时,产生的峰面积相等,以达到使用峰面积准确反映待测组分的含量,这个校正值就是我们常提到的校正因子。

举例如下:0.1mg/ml API的峰面积5000.1mg/ml 杂质峰面积是250测定某样品时检出API峰面积为500,待测组分为5。

当使用峰面积(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杂质的含量:5/500*100=1%当使用外标法进行计算杂质的含量:5*0.1/250/0.1*100=2%这样使用面积归一化法和外标法计算杂质结果就出现了误差。

当引入校正因子:500/250=2,进行计算杂质的含量:5*2/500*100=2%此时计算的结果就相吻合了。

以上就是我们在样品杂质定量时需要使用校正因子的原因。

2、校正因子的含义校正因子分为绝对校正因子和相对校正因子。

绝对校正因子:物质的检测量W与色谱响应值(峰面积等)A之间的比值相对校正因子:某物质i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s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通常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就是相对校正因子,经常查阅USP药典的朋友会发现USP质量标准中使用的是响应因子,它是校正因子的倒数。

化药有关物质测定中关于较正因子的研究

化药有关物质测定中关于较正因子的研究

化药有关物质测定中关于校正因子的研究化药有关物质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杂质对照品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峰面积归一化法等几种常用的杂质定量方法,目前应用较多主要是前三种方法,其中对于特定杂质主要采用前两种方法。

1.校正因子的测定方法:一般情况下,校正因子可视具体情况通过如下几种方法确定:(1)单浓度点测定:制备适当浓度的特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主成分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测定,得到校正因子。

(2)多浓度点测定:制备适当的高、中、低三水平浓度的特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主成分对照品溶液(涵盖定量限、标准限度),分别进样测定,计算RSD,求平均值,得到校正因子。

(3)标准曲线法测定:精密称取杂质对照品和主成分对照品,分别制备系列溶液(涵盖定量限、标准限度),分别进样后,按最小二乘法以进样量对响应值(峰面积等)进行线性回归,求得两条标准曲线,两曲线斜率之比即为校正因子。

(4)吸收系数比值法:对照品级别的标准物质,高、中、低三水平浓度测定,吸收度介于0.3~0.8之间,至少5台不同型号的UV分光光度计,2份供试液同时平行制备测定,同台仪器2份供试液的平行测定结果不超过±0.5%等。

测定两物质的吸收系数后,经统计分析确定两物质吸收系数,计算比值,求得校正因子。

2.校正因子测定应注意的问题2.1对照品纯度:杂质对照品和主成分对照品的纯度应该符合对照品的基本要求(纯度>98%)。

2.2制备溶液要求:制备对照品的溶液最好与最终确定的流动相相同,或者采用流动相A制备对照品溶液。

2.3检测波长选择:最好选择杂质和主成分UV曲线的峰或谷处,尽量选择二者吸收值变化平缓波段处,如果需要可以选择择多个波长测定。

2.4确定相对保留时间:此方法需要色谱峰的保留时间要相对恒定,质量标准需要对相关特定杂质的色谱峰规定相对保留时间的限定。

2.5杂质及主成分的浓度的确定:供试品溶液的浓度*限度%。

加校正因子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公式

加校正因子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公式

加校正因子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公式1.加校正因子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计算杂质含量的方法。

The correction factor method is a very effective way to calculate the impurity content.2.通过对照计算加校正因子,可以更加准确地测量样品中杂质的含量。

By calculating the correction factor through reference, the impurity content in the sample can be measured more accurately.3.将校正因子与待测样品进行对照,可以排除实验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Comparing the correction factor with the test sample can eliminate experimental errors and improve measurement accuracy.4.采用加校正因子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可以减少测量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Using the correction factor self-reference method to calculate impurity content can reduce interference factors in the measurement process.5.在进行样品杂质含量检测时,加校正因子的准确性非常关键。

Accuracy of the correction factor is crucial when testing impurity content in samples.6.通过加校正因子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Calculating impurity content using the correction factor self-reference method can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experimental results.7.加校正因子的计算过程需要严谨和仔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如何选择有关物质测定的对照

如何选择有关物质测定的对照

有关物质杂质的定量方法有关物质杂质的定量方法根据杂质与主成分的最大吸收波长及校正因子来确定。

若杂质与主峰的吸收波长基本一致,则一般采用自身对照法或峰面积归一化法;若杂质与主峰的吸收波长差异范围较小,校正因子在0.9~1.1之间,则可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超出该范围,校正因子在0.2~5.0范围以内时,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的定量方式,须用校正因子进行校正;若杂质与主峰的吸收波长相差较大,校正因子在0.2~5.0范围以外时,不能通过校正因子校正,则要采用外标法进行测定。

①外标法(杂质对照品法)●外标法定量比较准确,采用外标法进行测定时,应进行相应的方法学研究。

● A 检测波长的选择检测波长的选择测定方法参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ⅣA)进行测定,或采用HPLC法,DAD检测器进行测定。

同时考察辅料干扰等。

● B 标准曲线线性关系应在设计的测定范围内测定。

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被测物质浓度系列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个浓度。

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 C 精密度试验仪器精密度试验主要是考察测定方法在所用的试验仪器测定结果的偏差,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测定方法:取一定浓度的杂质对照品溶液,连续测定次数至少6次,以峰面积的测定结果计算相对标准偏差,考察仪器测定的。

●D重复性试验重复性系指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

重复性测定可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如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3次,或100%的浓度水平,用至少测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

常用的测定方法时采用100%的浓度,测定6次,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

●测定方法:按含量测定的方法,分别平行称取6份样品,按外标法测定杂质的含量,以杂质含量测定结果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计算公式

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计算公式

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计算公式篇一:《我与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计算公式的奇妙之旅》嗨,大家好!我是一个对数学和科学特别感兴趣的小学生。

今天我想跟你们讲讲一个超级有趣的东西,那就是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计算公式。

你们可能一听这个名字就觉得好复杂、好深奥呀,就像看到了一团乱麻,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可实际上呢,只要我们一步一步去了解,就会发现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充满了惊喜。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计算公式,是在我们学校的科学小实验社团里。

我们的科学老师可厉害了,他总是能把那些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易懂。

那天,老师拿着一些化学试剂和仪器走进实验室,说要给我们演示一个和这个公式有关的实验。

老师先拿出了两种看起来差不多的液体,一种是标准溶液,另一种是我们要检测的样品溶液。

老师说:“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两种溶液就像是两个不同的小世界。

标准溶液这个小世界呢,我们是非常清楚里面的情况的,就像我们熟悉自己的家一样。

可是这个样品溶液小世界就有点神秘啦,我们不太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我们想要的东西。

”这时候,我的好朋友小明就问老师:“老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样品溶液里的东西呢?”老师笑了笑说:“这就用到我们今天要讲的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计算公式啦。

”老师开始做实验了,他把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分别放在仪器里进行检测。

检测出来的结果就像是这两个小世界发出的信号,告诉我们它们各自的秘密。

老师说:“这个时候,校正因子就像一把特殊的钥匙。

比如说,我们知道标准溶液里某种物质的含量,就像我们知道一个盒子里有5个苹果一样。

然后我们通过仪器检测得到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据和我们知道的实际情况之间可能存在一点偏差,就像我们数苹果的时候可能数错了一个,以为盒子里有4个或者6个。

校正因子就是来纠正这个偏差的。

”我当时就特别好奇这个校正因子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说:“咱们来看这个公式啊。

就好比我们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我们有一张地图,这个公式就是地图上的路线。

关于校正因子和响应因子的计算推导

关于校正因子和响应因子的计算推导

关于校正因子和响应因子的计算推导校正因子=c/A,相对校正因子=(A样/c样)/(A杂/c杂)=(c杂/A杂)/(c样/A样)响应因子RF=A/c,相对响应因子RRF=(A杂/c杂)/(A样/c样)=(c样/A样)/(c杂/A 杂)。

药典上相对校正因子=(A内/C内)/(A对/c对)=(c对/A对)/(c内/A内)推导:假设响应因子为k,则有k=A/m(单位质量的物质相当于多少峰面积),令杂质k杂=A杂/m杂,主成分k样=A 样/m样,则主成分中杂质含量w=m杂/m样*100%,即有:w=(A杂/k杂)/(A样/k样)*100%=(k样/k杂)*(A杂/A样)*100% =(A样/c样)/(A杂/c杂)* (A杂/A样)*100%=相对校正因子*(A杂/A样)*100%=1/RRF*(A杂/A样)*100%.= A杂/(A样*相对响应因子)故用相对响应因子就要除,用校正因子就要乘。

以下是前人的讨论:药典规定内标法计算含量的校正因子F=(A内标/C内标)/(A对照/C对照)此时是用内标物质作为标准计算主成分含量的情况,也就是内标物是标准物,我们想知道主成分的含量当采用加校正因子主成分自身对照计算杂质校正因子时,主成分是标准物,我们想知道杂质的含量,对应上去,杂质的校正因子计算应该是F=(A主峰/C主峰)/(A杂/C杂)所以药典规定计算杂质时乘以校正因子是没错的,只是你把杂质校正因子的计算搞错啦药痴:一个是relative response factor (相对响应因子,美国药典)计算的时候是除,一个是correction factors (应该是相对校正因子欧洲药典和英国药典)计算的时候是乘。

:比如我现在要做某个杂质与主成分的校正因子,我该如何做呢?比如我的一个特定杂质的限度为0.5%,我该如何配制杂质的浓度和主成分的浓度?我原来做的时候,领导说配制3个浓度做,限度的50%,100%和150%,然后用三个浓度计算的值平均,不知大家怎么做的?漫画窝窝2:1 我不知道校正因子应该在质量研究时用到,还是在定方法时就用到。

杂质测定中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的校正因子测定问题

杂质测定中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的校正因子测定问题

杂质测定中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的校正因子测定问题杂质测定中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在杂质研究中,因某一杂质与主成分在某一波长下的响应因子不在0.9-1.1范围内,可考虑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此校正因子可直接载入各品种项下,用于校正杂质的实测峰面积。

这些需做校正因子的杂质,通常以主成分为参照,采用相对保留时间定位,其数值一并载入各品种项下。

(可以理解为校正因子具有法律效应的作用)关于校正因子的理论知识如下:色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被测组分量与检测器的响应信号(峰面积或峰高)成正比。

但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类型检测器上往往有不同的响应灵敏度;同样,不同物质在同一检测器上的响应灵敏度也往往不同,即相同量的不同物质产生不同值的峰面积或峰高。

这样,各组分峰面积或峰高的相对百分数并不等于样品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

色谱的检测器对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响应,换句话说,1mg化合物A在检测器上能产生1000mAu的响应,但同样是1mg的化合物B在该检测器上也许就只能产生847mAu的响应,所以我们不能在检测器输出1000mAu的响应时就认定样品中一定含有1mg化合物,这时就必须引入定量校正因子。

校正后的峰面积或峰高可以定量地代表物质的量,校正因子的作用就是反映某物质的量与检测器响应之间的关系。

定量校正因子分为两种:1、绝对定量校正因子f;f=M/A,(其中M代表被测物质的量,A代表检测器信号响应,可以是峰面积或峰高),其意义为单位响应所反映的物质量。

绝对定量校正因子,即单位峰面积所代表的物质量。

这是以峰面积表示的定量校正因子,也可以用峰高来表示定量校正因子。

此外,也有用它们的倒数来表示的,简称为响应值。

绝对定量校正因子的值随色谱实验条件而改变,因而很少使用。

2、相对定量校正因子f';f'=fi/fs=(Mi/Ai)/(Ms/As)=(Mi*As)/(Ms*Ai),(其中i代表被测定物质,s代表选定的基准物质)。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盐酸苯海拉明片中有关物质的含量_郭福团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盐酸苯海拉明片中有关物质的含量_郭福团

盐酸苯海拉明为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皮 肤黏膜的过敏 性 疾 病 和 晕 动 症。 中 国 药 典〔1〕和 英 国 药 典〔2〕 均有收载,为保证药品质量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盐酸苯海 拉明片在 2010 版《中国药典》〔1〕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 自身对照法测定其有关物质,但是二苯酮在 258nm 波长紫外 吸收强度显著大于盐酸苯海拉明〔3〕,约为 30 倍,从而造成有 关物质检查项最大杂质( 二苯酮) 和总杂质均超过限度要求, 产生误判。为更加准确地控制酸苯海拉明片中有关物质的含 量,根据相关文 献〔4〕,本 文 建 立 了 加 校 正 因 子 的 主 成 分 自 身 对照法测定盐酸苯海拉明片中二苯酮杂质和总杂质的含量。 1 仪器和试药 1. 1 仪器 Agilent1290 高 效 液 相 色 谱 仪 和 Agilent 氰 基 柱 ( 250mm × 4. 6mm,5μm) 组成仪器系统 1,Agilent1100 高效液
便、准确可靠,适用于盐酸苯海拉明片中有关物质的控制。
关键词: 盐酸苯海拉明; 校正因子;自身对照; 有关物质; 二苯酮
中图分类号: R927.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3765( 2013) -10-0047-03
Correction Factor for Determination of Content of Related Substances in Diphenhydramine Hydrochloride Tablet by HPLC
作者简介: 郭福团,男。职称: 主管药师。联系电话: 13805082979,Email: guofutuan@ 163. com
相色谱仪和 Waters 氰基柱( 250mm × 4. 6mm,5μm) 组成仪器 系统 2,Milli-QA 超纯水器( Millipore) ,ALP-204 电子天平( 梅 特勒) 。 1. 2 药品和试剂 二苯酮(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 号 20091211,纯度: 99. 5% ) ,盐酸苯海拉明( 中国药品生物制 品检定研究院,批号 100066-200807,纯度: 99. 9% ) ,盐酸苯海 拉明 片 ( 临 汾 宝 珠 制 药 有 限 公 司,批 号: 100102、100103、 100301) ,乙腈为色谱纯; 水为超纯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和结果 2. 1 色谱条件 色谱柱: Agilent 氰基柱 ( 250mm × 4. 6mm, 5μm) 、Waters 氰基柱( 250mm × 4. 6mm,5μm) ; 流动相: 乙腈水-三乙胺( 50∶ 50∶ 0. 5) ( 用冰醋酸调节 pH 值至 6. 5) ; 柱温: 25℃ ; 检 测 波 长: 258nm; 流 速: 1. 0mL · min - 1 ; 进 样 量: 20μL ( 自动进样) 。 2. 2 对照品储备液、供试品溶液与空白辅料样品溶液的制备 2. 2. 1 对照品贮备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盐酸苯海拉明对照品 适量,加流动相制成每 1mL 含盐酸苯海拉明 1. 081mg 的溶

杂质 自身对照 校正因子

杂质 自身对照 校正因子

杂质测定中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在杂质研究中,因某一杂质与主成分在某一波长下的响应因子不在0.9-1.1范围内,可考虑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此校正因子可直接载入各品种项下,用于校正杂质的实测峰面积。

这些需做校正因子的杂质,通常以主成分为参照,采用相对保留时间定位,其数值一并载入各品种项下。

(可以理解为校正因子具有法律效应的作用)关于校正因子的理论知识如下:色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被测组分量与检测器的响应信号(峰面积或峰高)成正比。

但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类型检测器上往往有不同的响应灵敏度;同样,不同物质在同一检测器上的响应灵敏度也往往不同,即相同量的不同物质产生不同值的峰面积或峰高。

这样,各组分峰面积或峰高的相对百分数并不等于样品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

色谱的检测器对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响应,换句话说,1mg化合物A在检测器上能产生1000mAu的响应,但同样是1mg的化合物B在该检测器上也许就只能产生847mAu的响应,所以我们不能在检测器输出1000mAu的响应时就认定样品中一定含有1mg化合物,这时就必须引入定量校正因子。

校正后的峰面积或峰高可以定量地代表物质的量,校正因子的作用就是反映某物质的量与检测器响应之间的关系。

定量校正因子分为两种:1、绝对定量校正因子f;f=M/A,(其中M代表被测物质的量,A代表检测器信号响应,可以是峰面积或峰高),其意义为单位响应所反映的物质量。

绝对定量校正因子,即单位峰面积所代表的物质量。

这是以峰面积表示的定量校正因子,也可以用峰高来表示定量校正因子。

此外,也有用它们的倒数来表示的,简称为响应值。

绝对定量校正因子的值随色谱实验条件而改变,因而很少使用。

2、相对定量校正因子f';f'=fi/fs=(Mi/Ai)/(Ms/As)=(Mi*As)/(Ms*Ai),(其中i代表被测定物质,s代表选定的基准物质)。

定义为某物质i与所选定的基准物质s的绝对定量校正因子(即单位峰面积所代表的物质的量)之比。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一、定义及适用范围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即以主成分作为对照的内标法,校正因子可以在检测时测定,但需提供杂质对照品,也可在建立方法时将测得的校正因子载入质量标准,供以后常规检验使用,无需长期提供杂质对照品,但也仅适用于已知杂质的控制。

建议:校正因子在0.8-1.2时可不予校正。

校正因子计算公式:f= As×Cr Cs×Ar式中:f—校正因子;As—杂质对照品峰面积或峰高;Cs—杂质对照品浓度;Ar—待测成分对照品峰面积或峰高;Cr—待测成分对照品浓度。

二、校正因子的测定在校正因子的研究和使用中,标准物质、色谱条件、溶剂、检测波长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需要予以关注。

2.1 校正因子的测定需要用到特定杂质及主成分的标准物质,这些标准物质应具备量值准确的特点,符合标准物质(对照品)的相关要求;其次,确定校正因子的分析方法应与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方法一致,色谱条件等需经筛选优化后确定,如有变更,需考虑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必要时重新确定;第三,要关注影响待测物UV吸收的各种因素,如溶液制备所用溶剂最好与最终确定的流动相相同,检测波长最好在特定杂质及主成分UV曲线的峰或谷处,避开吸收值急剧变化波段,以保证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耐用性,并保持测定结果的恒定。

2.2 一般情况下,校正因子可视具体情况通过如下几种方法确定:(1)单浓度点测定:制备适当浓度的特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主成分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测定,照上式计算,得到校正因子。

(2)多浓度点测定:制备适当的高、中、低三水平浓度的特定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主成分对照品溶液(涵盖定量限、标准限度),分别进样测定,照上式计算各校正因子,计算RSD,求平均值,得到校正因子。

(3)标准曲线法测定:精密称取杂质对照品和主成分对照品,分别制备系列溶液(涵盖定量限、标准限度),分别进样后,按最小二乘法以进样量对响应值(峰面积等)进行线性回归,求得两条标准曲线,两曲线斜率之比即为校正因子。

关于杂质分析的定量方式

关于杂质分析的定量方式

关于杂质分析的定量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1)杂质对照品法,即外标法,用于对已知杂质的控制,如采用该法,则应注意对该对照品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需对含量进行准确标定,并提供相关研究信息。

(2)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即以主成分作对照的内标法,校正因子可在检测时测定,但需提供杂质对照品,也可在建立方法时将测得的校正因子载入质量标准,供以后常规检验使用,无需长期提供杂质对照品,但也仅适于已知杂质的控制。

(3)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实质上也是以主成分作对照的内标法,但其前提是假定杂质与主成分的响应因子相同,适用于具有与主成分相同或类似发色团的杂质,在有关物质与主成分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的情况下,此法不致发生太大误差。

需要关注的是稳定性考察中采用自身对照法考察有关物质变化的相关问题,由于主药本身含量也会降低,因此以主药作为杂质计算的参考标准会影响到杂质的测定结果的不确定性,尤其对于稳定差的药物,主药降解显著,计算公式的分子分母都是变量,对杂质计算结果以及对杂质变化的评估会产生更大误差。

(4)峰面积归一法,简便快捷,但因各杂质响应因子不一定相同、杂质量与主成分量不一定在同一线性范围、仪器对微量杂质和常量主成分的积分精度及准确度不同等因素,可产生较大的误差。

为确保杂质测定结果的准确可靠,一般情况下,校正因子在0.9~1.1时可不予校正,直接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定量;超出该范围,如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的定量方式,须用校正因子进行校正,即“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以保证杂质定量的准确性;如校正因子在0.2~5.0范围以外时,表明杂质与主成分的UV吸收相差过大,校正因子的作用会受到显著影响,此时应改变检测波长等检测条件,使校正因子位于上述范围内,或使用结构或UV吸收与该杂质接近的另一标准物质为参照物质(如对照品易于获得、标准已采用对照品外标法定量的另一特定杂质),重新确立校正因子;如校正因子仍无法调节至适当范围,需考虑采用杂质对照品外标法等适当的杂质方式定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质测定中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在杂质研究中,因某一杂质与主成分在某一波长下的响应因子不在0.9-1.1范围内,可考虑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此校正因子可直接载入各品种项下,用于校正杂质的实测峰面积。

这些需做校正因子的杂质,通常以主成分为参照,采用相对保留时间定位,其数值一并载入各品种项下。

(可以理解为校正因子具有法律效应的作用)
关于校正因子的理论知识如下:
色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被测组分量与检测器的响应信号(峰面积或峰高)成正比。

但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类型检测器上往往有不同的响应灵敏度;同样,不同物质在同一检测器上的响应灵敏度也往往不同,即相同量的不同物质产生不同值的峰面积或峰高。

这样,各组分峰面积或峰高的相对百分数并不等于样品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

色谱的检测器对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响应,换句话说,1mg化合物A在检测器上能产生1000mAu的响应,但同样是1mg的化合物B在该检测器上也许就只能产生847mAu的响应,所以我们不能在检测器输出1000mAu的响应时就认定样品中一定含有1mg化合物,这时就必须引入定量校正因子。

校正后的峰面积或峰高可以定量地代表物质的量,校正因子的作用就是反映某物质的量与检测器响应之间的关系。

定量校正因子分为两种:
1、绝对定量校正因子f;f=M/A,(其中M代表被测物质的量,A代表检测器信号响应,可以是峰面积或峰高),其意义为单位响应所反映的物质量。

绝对定量校正因子,即单位峰面积所代表的物质量。

这是以峰面积表示的定量校正因子,也可以用峰高来表示定量校正因子。

此外,也有用它们的倒数来表示的,简称为响应值。

绝对定量校正因子的值随色谱实验条件而改变,因而很少使用。

2、相对定量校正因子f';f'=fi/fs=(Mi/Ai)/(Ms/As)=(Mi*As)/(Ms*Ai),(其中i代表被测定物质,s代表选定的基准物质)。

定义为某物质i与所选定的基准物质s的绝对定量校正因子(即单位峰面积所代表的物质的量)之比。

绝对定量校正因子一般用于外标法,相对定量校正因子一般用于内标法。

色谱法的含量测定中之所以要先用待测成分的对照品来建立校准曲线,然后才用这个曲线来计算待测样品中该化合物的含量,实际上就是在测定样品前先确定校正因子。

日常操作中我们都是以:M标/A标=M样/A样直接计算样品含量了,所以没太注意有什么校正因子,事实上只要将公式作一个简单的变形:M样=A 样*(M标/A标),不难看出式中的(M标/A标)其实正是定量校正因子f,那么M样=A样*f了。

(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标准曲线的斜率)
所以,用面积归一化比法做含量测定时,不可简单地认为各成分的峰面积百分比就是它们的含量百分比哦,理由如上所述,各成分含量与响应的比例关系可不一定都相同啊!
理论知识已经放在前面了,那就来实际操作的,在杂质分析的测定中,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那校正因子究竟怎么测定呢?
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的:
1、测定校正因子时,如何取主成分的浓度,如何取杂质的浓度?药典上说:精密称取杂质对照品和待测成分对照品各适量,配制测定杂质校正因子的溶液,进样测定计算。

那“适量”是如何确定的呢?范围是多少?
2、主成分取几个浓度,杂质取几个浓度?要做线性吗?校正因子的测定浓度应该要在线性范围内?否则无法定量,而不同浓度进样的校正因子误差要符合什么要求?
3、需要求多少的F值(F值究竟是多大)才能够符合做标准的规定。

因为是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的自身对照法,F值必须是在一定范围内是一个定数,才能写到标准里面去吧?
4、响应因子与校正因子是成倒数关系,计算响应因子是否需要做RSD,那计算响应因子的主成分和杂质的浓度是选择多少为合适?
5、测定相对校正因子是否需要做方法学验证?验证的内容有哪些?(线性范围?重复性?还有么?需要做线性吗?相似浓度下或线性范围内的校正因子的重复性是不是应该在2%以内?)
6、若已知杂质(合成的中间体,自己可以合成,但买不到对照品,只能做结构确认)无标准品,只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该物质的百分含量,再测水分、干燥失重、残渣作为必要的补充和扣除就可以了么?测定时首先准确称量主成分和已知杂质,然后将它们混合均匀进样,分别测出其峰面积,再进行计算。

这样就可以了么?
7、测定校正因子后,操作方法可如下:
取供试品溶液和自身对照溶液,分别进样,测量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上杂质的峰面积,分别乘以相应的校正因子后与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依法计算各杂质含量。

原理:C杂质=f*A杂质/(A供试品/C供试品)
杂质%=C杂质/C供试品*100%
因供试品溶液浓度大,误差大,采用自身对照法。

若为1%自身对照,则C杂质=f*A杂质/(A自对照/(C供试品/100))=f*A杂质*C供试品/A自/100
杂质%=f*A杂质*C供试品/A自/100/C供试品*100%=f*A杂质/A自*1%
若为2%自身对照,可以把上面的C供试品/100换为C供试品/50
杂质%=f*A杂质/A自*2%。

有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
假设杂质的限度是0.5%,那就把主成分和杂质的浓度配成0.5%的浓度(同一溶液),连续进样6针,计算平均峰面积,峰面积相除就可以了。

如杂质限度是0.5%,供试品浓度是0.2mg/ml,那就把主成分和杂质的浓度均配成1ug/ml,连续进样6针,计算峰面积,计算即得。

同时,采用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要采用相对保留时间,必须要把柱子型号、牌子、粒度等参数写到标准里去,可以省去方法学验证了。

同时,用作测定校正因子的杂质,纯度系数必须为一个明确的值,如93%,97%都可以,即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该物质的百分含量,再测水分、干燥失重、残渣作为必要的补充和扣除,当然如果有容量法测定含量,两者比较,不要差异太大即可。

稀释100倍的供试液我们暂且称1%自身对照液,如果供试液中杂质峰面积不大于1%自身对照液主峰面积的0.5,就相当于供试液中杂质峰面积不大于供试液中主峰面积的0.5%.供试液的浓度很大,此时杂质含量高,峰形良好,但主成分峰可能都平顶了,面积无法计算,而1%自身对照液中主成分峰面积峰形可能都好,但是杂质含量太低,可能峰都没跑出来。

所以才用1%自身对照液中主成分峰跟供试液中杂质峰比较。

至于为什么用自身对照,不用杂质对照品,是因为有些杂质并不易得,买不到,还有一些杂质根本就是未知的,故不能用外标法定量杂质。

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分为两种,一种不加校正因子的,前提是假定杂质与主成分的响应因子基本相同,一般杂质与主成分的分子结构相似,响应因子不会差太多,但是还是有一定误差的。

还有一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在建立方法的时候需要用杂质对照品,算出校正因子,这样日常检验时就省去了杂质对照品,但是此时杂质的定位必须采用相对保留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