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精神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精神探索
司马迁挥动如椽大笔,从轩辕写到汉武;古今兴亡多少事,隐情岂能尽显?仅就《史记》名篇之一的《项羽本纪》来说,尽管人们公认它“是关于楚汉战争的一副惊心动魄的画卷”,“最翔实、最具体地记录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悲壮时代”,但在“最翔实、最具体”的记录背后,仍有不少隐藏于笔墨背后有待破解的内容。气壮山河、感人肺腑的项羽精神,只有在深入司马迁的心灵深处,寻得解读的密码之后,才有可能较为全面而充分地认知。
一
若想如愿寻得密码,首先需了解司马迁在塑造项羽形象过程中的两大突破。突破之一,是司马迁冲荡了丑化项羽形象的宣传堤坝,塑造了一个有违官方叙述的反秦英雄形象。政治宣传是削弱敌人的无形而有力的武器,刘邦集团深谙此道。自从把项羽视为逐鹿中原的对手,他们就不曾停止过对项羽的攻击与诋毁;与此手段相辅相成的,还有他们不顾历史真相而往刘邦脸上贴金的种种作为。这一切化为迷雾,笼罩在楚汉相争的史实之上。
于是,关乎项羽、刘邦的历史地位与形象塑造,有两大疑团横亘于司马迁面前亟需澄清:一是灭秦之功的归属问题;二是项羽有违“怀王之约”的性质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西汉人是怎样认识的呢?张大可先生写道:“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后来又建立了汉朝,按通常道理应是刘邦灭秦,西汉时人,无论皇室贵族,官僚士大夫和普通民众,都是这样认识的。”这种俨然已成定论的认识,司马迁经过考索,认定是站不住脚的。他在《史记》当中使用“明写”与“暗写”相结合的笔法,揭示了一个刘汉王朝的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观点,即灭秦之功应属项羽。对此,张大可先生已论之甚详,笔者不再赘述。
值得细论的是第二个问题。项羽没有执行“怀王之约”,是刘邦集团攻击项羽人品屡屡使用的杀手锏。秦亡不久刘邦便打出反叛项羽的大旗,并以“义愤填膺”的姿态列出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第一条便是:“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史记·高祖本纪》)。韩信对策关中,向刘邦陈述灭项大计时有言:“(项羽)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
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淮阴侯列传》)随何劝说黥布“发兵背楚”时说:“……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黥布列传》)郦食其劝齐王“归汉”也有“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郦生陆贾列传》)的说辞。经刘邦集团的反复渲染,项羽“背约”之罪看似事实确凿,无可申辩,天下皆知。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建立张楚;天下群起响应,一片沸腾。原为秦人所逐一灭亡的山东六国——楚、齐、赵、魏、韩、燕,在短时间之内纷纷复活,历史从此进入“后战国时代”。在反秦的各路义军中,项梁、项羽叔侄领导的楚军是力量较为强大的一支;公元前208年6月,为了进一步扩大楚军的影响,项梁听从谋臣范增的建议,找来战国后期客死于秦的楚怀王之孙熊心,亦尊其为“怀王”,让这位已沦落民间、为人牧羊的老楚怀王后裔,担任楚军名义上的首领。楚军与大秦帝国的精锐部队展开艰苦卓绝的战斗,不幸于前207年9月遭到重创,项梁奋力战死。
得知这一消息,楚怀王快速由江苏盱眙赶赴彭城。当时项梁旧部有三支队伍前往彭城附近驻扎:“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高祖本纪》)楚怀王将这些队伍的指挥权统统收到自己手中,“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同上)应该看到,楚怀王此举的关键是剥夺项羽的兵权。按照常情,项梁牺牲后,顺理成章接替项梁领袖地位的应是项羽。不甘傀儡地位的楚怀王很清楚,只有成功地抑制项羽,他才有可能将楚军的大权攥到自己的手中。
在楚怀王如愿实施上述意图的过程中,刘邦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从项羽、吕臣被解除兵权,唯独刘邦非但安然无事,还地位上升,“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这不仅说明“怀王之偏袒刘邦,极其分明”,还显示了刘邦与怀王在项梁尸骨未寒之际便暗地联络,结成了共同排挤、抑制项羽的同盟。本来刘邦与项羽并肩作战,任副职,现在刘邦独当一面,而项羽隶属怀王直接领导,在北上救赵中,项王成了副职,刘邦为西征军主帅。就这样,著名的“怀王之约”被他们炮制出来,即:
“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高祖本纪》)
当时,秦军主力在重创楚军后,便将张耳、陈馀领导的赵军作为剿杀的主要目标,将赵军主力团团围困于巨鹿城。即将在巨鹿展开的秦军与义军的大决战,将是决定双方生死存亡
的关键战役。楚怀王将楚军分成两支,一支由上将军宋义指挥,项羽仅为次将,北上救援赵军。另外一支由刘邦领导,西进入关,乘虚攻取秦王朝的都城咸阳,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楚怀王指名让刘邦率兵入关,明摆着是要让刘邦去做关中王。
那么,该如何解读这则日后被刘邦集团屡屡提及的“怀王之约”?有学者认为:
“怀王之约,首先是楚国君臣间的君臣之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不管何人,只要首先攻占秦都所在的关中,就将成为旧秦王国的合法统治者。从此内容来看,则并不局限于楚军楚将,而是有效于整个反秦阵营,即各诸侯国的。其时,楚国为反秦诸国盟主,楚王所主持制订的内容涉及整个反秦阵营的盟约,自然被视为反秦各国间的公约。”
将“怀王之约”界定为“楚国君臣间的君臣之约”还是符合实际的,但若进而界定为“反秦各国间的公约”,则显然是一种误读。实际上,当时楚怀王的权力绝没有大到足以支配齐、赵、燕等反秦义军的地步。“先入关中者王之”,这一条约完全是楚怀王为刘邦量身订做的,条约的接受者仅为楚国的诸将,故而将怀王之约解释成“反秦各国间的公约”显然是夸大了它的适用范围。
推究对“怀王之约”产生误读的缘由,不能忽视刘邦集团刻意制造的迷惑人心的政治舆论。比如刘邦率先进入咸阳后,便召集当地的父老豪杰说: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高祖本纪》)
耐人寻味的是“吾与诸侯约”一句。刘邦在这里偷换了两个重要概念,将“怀王”说成“吾”,将“诸将”说成“诸侯”。原本是楚怀王与其手下诸将的一个约定,变成刘邦与天下“诸侯”的约定。要知道,楚怀王只是反秦的一方诸侯而已,并不具有号令天下义军的实权力,哪有资格与天下诸侯定下这个盟约?楚怀王尚且如此,遑论其手下的刘邦?出于巩固并扩大个人势力的目的,楚怀王抑制项羽而抬举刘邦、宋义等,这就是司马迁笔下“怀王之约”的实质。兵权被剥夺的项羽,虽在当时被迫接受了这种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的条约,但这是否意味着日后也必须无条件地遵守这一条约?当然无需。厘清了“怀王之约”制定的背景、内容,了解了刘邦集团对该条约适用范围的夸大以混淆视听,其间的是非曲直,不是已经十分清楚了吗?利用“怀王之约”以丑化、抹黑项羽之余,刘邦集团还试图实现另外两大意图:一方面,彰显最早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