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四章

合集下载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超额剩余价值: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 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 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
■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 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 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 所谓“无人工厂”。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 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 大起来。如果有10% 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 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 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 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 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 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 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 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 积累。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 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 命运。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 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 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 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 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 值率就越高。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作绝对剩余价值生 产方法。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要点●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所有这些,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同以往其他社会的更替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

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生产关系同以铁器工具为特征的比较低下的生产力基本上是适应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便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四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四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四章第四章:革命和反革命的历史规律1. 革命的历史观点•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2. 革命的发展阶段•断裂性阶段:旧制度被推翻,新制度建立•渐进性阶段:新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3. 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4. 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5. 反革命的历史规律•反革命是旧制度反抗新制度的必然表现•反革命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行为6. 反革命的主要形式和特点•武装反革命•非武装反革命•利用外国势力干涉革命•使用各种手段反对无产阶级专政7. 分清革命和反革命的标准•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否推动社会向前发展8. 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革命和反革命是对立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是长期的9.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革命和反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是革命胜利的基础•无产阶级专政对抗反革命是一场生死斗争总结本文主要讲述了第四章《革命和反革命的历史规律》的知识点总结。

首先,我们讨论了革命的历史观点,认识到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推动历史继续前进的动力。

接着,我们学习了革命的发展阶段,分为断裂性阶段和渐进性阶段。

然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强调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我们转向反革命的历史规律,指出反革命是旧制度反抗新制度的必然表现,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行为。

之后,我们详细介绍了反革命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然后,我们讨论了分清革命和反革命的标准。

最后,我们了解了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以及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革命和反革命。

通过学习本文提供的知识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第四章的内容,并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了解马原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课件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 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有制
私人 劳动
社会分工
社会 劳动
具体 劳动
抽象 劳动
使用 价值
价值
商品
(四)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量: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 量决定,劳动量按照劳动时间来计算。
决定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是自然意义上的劳动 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 量的决定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
二重性 (三)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
盾 (四)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变化规律 (五)货币的起源、职能及流通规律 (六)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
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
价值量的决定
指个别商品生产者或 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 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 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图示
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是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 是一个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 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同一劳动过程
特性——具体劳动
共性——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关系 :
(三)私有制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 盾
私 有制 商品 经济 的基 本矛 盾
⑵统一: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 一不可。两者互相依赖、不可分割。 商品是使用价 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新版马原第四章

新版马原第四章

4、我们应该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采
取怎样的态度?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基本特征
•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
物质基础
•社会化大生产
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前提条件 •根本条件
商品经济
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奴 隶
封 建 社 会
社 会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 济的基本矛盾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必须满足的条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

使用价值
•某种需要的属性,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 品 二 因 素

•交 换价 值

是不同商品使用价值 • 交换时的比例


•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 •一般人类劳动,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劳动的凝结 社会属性 历史范畴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的创立 奠定了基础。

2024考研政治思维导图(马原)

2024考研政治思维导图(马原)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总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 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o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六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第八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 原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 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 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 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三大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日 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渐走向自觉, 并迫切渴望科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马恩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前提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 映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 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最基本的观点)20新增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鲜明特征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20新增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开放性: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 20新增 文化成果而不断丰富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表述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马原课件第4章

马原课件第4章
第四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 二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殖民地掠夺。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雇佣劳动实现剩 余价值生产的一种生产关系。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两途径: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
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即新兴的资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使用暴力,掠夺生产资料,加速封建 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历史过程。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须具备两条件:一是大批有人身自 由而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大批的货币资本。资本原 始积累的过程就是为这两个条件作准备的过程。 ❖ 资本原始积累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即初始 资本的形成过程,所以称作资本的原始积累。

《马原》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 阶级斗争的根源与作用 根源 阶级间物质利益的对立和经济冲突 作用 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体现 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能讲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共产主 义社会没有阶级斗争)
三、社会革命和改革 社会革命 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 是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形态的量变和部分质变 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变革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不改变社会性质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的方式:阶级斗争、革命、改革
二、阶级斗争 1.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 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 不存在阶级,公有)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的划分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 系决定 阶级的本质 阶级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 共同体 生产资料占有状况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2.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立足于现实的人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着手 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考察(个人、群体和整个人类)
3.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褒义词,不等于“人人”,含有阶级敌人) 质: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某一时段可能有剥削阶级) 量: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 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改革/革命) 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4.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原理来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决定历史发展方向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运用:一起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教材》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大型群众教育活动的重要教材之一。

其中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唯物论的认识论与辩证法的内容。

本文将对该章进行详细解读。

一、唯物论的认识论在唯物论的认识论中,认识是人类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认识的过程。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来获取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些反映并不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

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实践的意义,指出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接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论的认识论还强调了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人的意识,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

唯物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方法论。

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组成,并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普遍联系。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些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互斗争,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辩证法指出,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是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我们的认识。

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接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对认识进行检验,才能确定认识的正确性。

唯物论的认识论指出,人的认识是相对的、发展的,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纠正和发展认识,才能逐步接近客观事物的真相。

四、认识的辩证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过程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逐渐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要点●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所有这些,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同以往其他社会的更替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

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生产关系同以铁器工具为特征的比较低下的生产力基本上是适应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便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自考马原第四章课件ppt

自考马原第四章课件ppt
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生产技术 的不断革新,商品经济的规模逐渐扩 大,商品交换的范围也日益广泛,商 品经济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态 。
商品经济的特征
交换性
商品经济中,生产者生产出的产品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交 换,通过交换获得自己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价值性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实现的,商品的 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上下波动。
剩余价值的实现
剩余价值通过商品的销售得以实现,从而实现资 本的增值。
剩余价值的分配
利润和利息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得利润。借贷资本家将货币资本贷 给职能资本家,获得利息。
商业利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商业资本家通过从事商品买卖,获得商业利润。
土地租金
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土地租金。
03
CATALOGUE
第四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 济危机
价值规律的局限性
价值规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不能反映商品的供求关系、不能反映商品的稀缺性和效用等非价 值因素、不能反映市场经济的动态变化等。
02
CATALOGUE
第四章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剩余价值的产生
1 2
剩余价值的定义
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超过其劳 动力价值的价值,即超过其工资的那部分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 深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 向全球扩展,形成了全球化的 趋势。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创新和 科技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不 断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加强了对 经济的宏观干预,采取了一系 列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笔记

马原第四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四、 其余课程安排一、教材节构图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一节 资本主义形成【知识点1】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知识点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商品经济产生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的互相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决定性条件)【知识点3】商品的价值构成与创造1、商品的价值的构成与创造: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劳动的价值2、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知识点5】商品的价值量:1、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2、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知识点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②流通手段: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③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④支付手段: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⑤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马原第四章商品与货币

马原第四章商品与货币
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人们某种需要
的属性或者说物品的有用性, 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使用价 值都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 内容。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 然属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 者。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二、交换价值和价值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
价格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4、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 一定形状、重量、成色 和 面额 价值的金属货币。
5、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 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 货币量,
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涨,
2、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 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商品的 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 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 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 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 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 劳动是统一的。
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 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 面。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 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二)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 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 品的劳动二重性?
2、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
动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 产的基本矛盾?

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 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集中表 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形式 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转变为雇佣关系 商人和高利贷者成为工业资本家
9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1、资本原始积累的起止时间 15世纪30年代_19世纪初
2、最早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国家 葡、西、荷、英、法
3、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和货币财富
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它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3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4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形成



度 量
交 换
保 存
赊 欠
电子 货币
世 界 货
纸 币




际金

货币的形式
34
货币产生后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贵金属货币、 铸币、纸币、信用币和电子货币等形式。
货币产生后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商品和货币两极, 它将商品二因素的内在矛盾发展为外在商品与货币的对 立。
35
盾( 五 ) 私 有 制 基 础 上 商 品 经 济 的 基 本 矛
私人劳动 决定 社会劳动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 价值
36

品 经 济
社会 分工
社会总劳动 的一部分


条 私有 劳动是生产


者的私事
社会劳动
矛 盾

马原第四章

马原第四章
•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与经济危机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
条件:
(1)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
可以自由地支配属于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
料和生活资料,因而不得不以出卖劳
动力为生。

原始资本积累已经提供了
吃 人
这两个条件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 为资本
手工业的分化) •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的所有
者——交换的可能(历史:私有制)
• 市场——交换的行为:现实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
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 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
承 担
商品
同时具有 辩证关系 不可兼得
交换价值
价值
决 定
商品的二因素从何而来?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生活必需品的价值
•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的价值;
• 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
•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见下页图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根本原因
•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是价值和 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特点: 1)工人的劳动归属于资本家; 2)工人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 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生产和本质 雇佣工人劳动(时间,工作日)
=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m)的价值,它是资 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马原第四章

马原第四章

认识中介是指主体和 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 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 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认识 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是需要通过中介来 实现的。认识的中介既表 现为以往认识过程的知识 的积累,也表现为新的认 识过程开始的基本前提。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 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和被 认识的关系。 价值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审美关系,即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所 呈现出的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关系。
抽象与具体
抽象与具体有着多重含义。抽象既是思维成果, 又是思维方法。 作为思维成果,抽象是指经过分析抽取出来的思 维规定,它是客观对象某种因素、关系在思维中 的反映; 作为思维方法,抽象通常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 某种因素、关系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他因素、 关系的逻辑方法。
抽象与具体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从内容和认识 能力上看
真 理
从广度和深 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绝对性
相对性
如果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关系割裂开来,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相对 真理,或者只承认相对真理,将会导致形而 上学的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错误。在对待 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 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因而,要正 确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
的目的。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
必要性表现:由认识目的、 认识功能和实践的本质所决 定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 践中去,才能变为物质力量, 实现对世界的改造。 重要性表现:理性认识只 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 到检验和发展。

《马原》精品课课件 第四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精品课课件 第四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1)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活动 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 认识。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2)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 形式。 判断是对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 维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 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马克思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 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 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维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1.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 行认知或回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第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实践 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 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 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 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 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 现实的问题。
人类认识 的反复性和无 限性说明,人 类认识是一个 螺旋式上升的 运动过程。
牛顿:光是 “粒子”。
惠更斯: 光是波。
爱因斯坦:光既 有粒子性,又有 波动性。
光的本性之争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四)把握认识发展规律的重大意义 1.避免割裂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教 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左”的和 右的错误。 2.可以使人们自觉地尊重群众的 实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马原第四章

马原第四章

马原第四章(自己总结的)(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四章4-11.社会制度的改变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时间:14世纪末—15世纪初2)地点: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3)途径:a)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b)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换而来4)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两种,对应上面两种途径):课本P139—140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1)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能够实现要求商品更大规模生产,满足世界市场扩大的需要)。

2)利用暴力手段进行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3)资本原始积累定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的过程。

P1414)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间:西欧:15世纪后30年——16世纪高潮——19世纪初结束5)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途径:P141-142a)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b)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42劳动价值论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P1432)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a)社会分工的出现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6.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的定义: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

2)二因素:a)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适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所持有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经济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三次社会 大分工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商人的出现
——简单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使用价值与价值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劳动生产率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 的起源 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形成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人类状况 ——人与他所创造的世界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与阶级斗争 ——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未来共产主义 ——产生来自于阶级斗争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 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 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马克思
商 品 经 济 产 生 条 件 社会总劳动 的一部分
社会 分工
社会劳动
矛 盾
私有 制 劳动是生产 者的私事
私人劳动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 品 经 济 产 生 条 件
解决的途径是交换成功
社会 分工 社会总劳动 的一部分 社会劳动
交换 矛 成功 盾 私有 制 劳动是生产 者的私事
私人劳动
四、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162)
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的复杂程度的关系
简单劳动: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
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 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即简单劳动力的支 出和耗费。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
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 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马克思:
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 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 多量的简单劳动。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 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 律的的作用: (An Invisible Hand )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 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追 加 投 资 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 利润下降 减 少 投 资 利润增加 价格上涨 供不应求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P.15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2016年在3月8日河北代表团小组会议上,河北天柱钢 铁集团董事长孟兰芝发言称“过去的一年,虽然钢铁 产业形势低迷,但是企业还能够保持盈利,而且利润 还不小。”她的企业现有5500人,年产360万吨, 2015年税后盈利2.8亿元。在她看来,企业之所以能够 盈利,因为民企的决策快,“不失时机”。 但国企河北钢铁集团原董事长王义芳认为成本因素更 重要:河北钢铁的人均工资、财务费用等在国企中只 能算中等水平,即便如此,一吨钢也要300元的人工成 本,而民企这一块不超过50元;财务成本方面,国企 一吨钢200多元,民企45元,加在一起就相差了400500元。同样的售价,民企是持平不赚钱,国企就得亏 损。

西欧16-18世纪的工场手工业
18世纪晚期机器大工业、机械化
瓦特蒸汽机
英格兰一家棉纺织厂(约1835年)
等价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许多商品表现出来
1 只 羊
直接的物物交换阶段
2把斧子 或1匹布 或10斤茶叶 或1两金 ‥‥‥
一般价值形式
一切商品都通过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2把斧子 或1匹布 或10斤茶叶 或1两金 ‥‥‥
1 只 羊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货币形式
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金或银表示
2把斧子 1 或1匹布 两 或10斤茶叶 黄 或1两金 金 ‥‥‥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
货币的本质
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 化为两级:一极是作为使用价值存在的各 种各样的具体商品;一极是作为价值化身 存在的货币。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 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 币的矛盾。一切商品只要转换成货币,商 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得到解决, 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供 求 价格 市场价格 价值
供=求
供 求 价格
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P.156)
市场价格的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 价格机制
商品市场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各种
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 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 从商品价格变动的平均数上看,商品价 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市场供求关系也影响价格 从商品价格变动的长期看,商品价格与 价值是一致的。
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
价 值 尺 度
流 通 手 段
贮 藏 手 段
支 付 手 段
世 界 货 币
计量商品的价格
欧元
信用卡
比特币:加密数字货币 $425,$650
人民币升值
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P.155-6)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 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 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换算关系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P.155)
商品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表现出来, 它经过了交换价值最后到货币形式, 揭示价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价值
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商品价值偶然地、简单地通 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
1只羊
2把石斧
相对价值形式
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进 行殖民掠夺
贩卖奴隶
葡萄牙、西班牙、 荷兰、 英国、法国、 ……
征服殖民地

西方殖民者在300多年时间里,仅从中南 美洲就抢走了250万公斤黄金,1亿公斤 白银。从1783年到1793年的十年间,英 国仅利物浦一地就贩运了33万多黑人, 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达1亿多。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自然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
发达商品经济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和商品经济不是自古就有的,最早产 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封 建 原 始
Hale Waihona Puke 奴 隶社 会社 会
社 会
商品经济
产生的历史条件


以交换为目的 而进行生产的 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 者
“典型的形式”(15世纪晚期的英国)

羊能吃人吗?
农民——流浪者

——羊毛工业的飞速发展 ——圈地运动
农民-流浪者-雇佣劳动者(16
世纪早期)
惩治流浪者的血腥立法

英国商人兼海盗 远航海外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新的制造工业开始建立起来(纺纱和织
布行业)

港口商业:利物浦
内陆中心:伯明翰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主要内容

——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煤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
下面是大危机期间美国芝加哥一对母子对话: 寒冬的芝加哥,滴水成冰。小学生查理放学回 到家里。 儿子:妈妈,现在天气这样冷,你为什么不生 火炉? 妈妈:家里没有煤。 儿子:为什么不去买呢? 妈妈:你爸爸现在失业,我们没钱买煤。 儿子: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 妈妈: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
短信年收入超过400亿(2006)
国企老总的年薪制
教授年薪百万(2003)
高校学生荣获技术股权奖励 (1999)
余额宝
小结: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意义
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统一的理论;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 二重性的理论;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理 论;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产生的理论; 价值规律运动的理论。
交 换
共同的质
劳动产品
凝结着人类劳动
价值
体力 脑力 耗费
商品的二因素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是价值的表 现形式


是交换价值的 基础或内容
价值与使用价值:对立统一关系
我需要斧子, 用我的羊和你 的斧子交换吧? 我需要羊,用 我的斧子和你的 羊交换吧!
生产者的劳动
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 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 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 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 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 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2世纪城镇争取自治运动具有革命的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途径之一,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途径之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 来;
货币地租

“有些小行会师傅和更多的独立小手工 业者,甚至雇佣工人,变成了小资本家, 并且由于逐渐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 相应的积累,成为不折不扣的资本 家。……但是这种方法的蜗牛爬行的进 度,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十五世纪末各 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 需要。” ——马克思
商品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 二重性(P.152)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 产品。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 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 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 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比例 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所特有的社 会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