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羽看性格决定命运

合集下载

项羽读后感(实用9篇)

项羽读后感(实用9篇)

项羽读后感(实用9篇)项羽读后感第1篇这个周末,我阅读了汉朝司马迁写的《史记》这本书。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书中专门描写楚霸王项羽的《项羽本纪》,它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使我受益匪浅。

这一章节主要讲了项羽从小时候开始就有过人的宏志,竟已想取代秦始皇。

接着随叔叔东征西讨,收服了各地反叛起来对抗秦朝的能人异士,如陈婴、范增等。

还杀宋义、救巨鹿,威震全国。

但其刚愎自用、永不言败的鲁莽性格也使他先后设下鸿门宴、诛杀诸侯王,展开楚汉之争。

虽然兵良将广,但由于其做法失去民心,最终逃不过四面楚歌、被迫乌江自刎的悲惨命运。

在一章节里,我从楚霸王项羽的身上看到了许多十分值得和需要摒弃的一些性格特点。

如楚霸王的志向远大、身先士卒、以及勇敢讲义气等优点则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但他性格鲁莽、眼光停留在眼前、刚愎自用等缺点,却十分值得我们思考思考……当我看完这一章的时候,我思考一下,竟惊奇地发现,我们竟霸占了楚霸王项羽身上的所有缺点;而甚至不知道项羽是谁的山区孩子们,却抢走了他身上的所有优点。

例如:我们有时候,十几元的玩具,根本不需要思考,可能一个星期就有买上一件;可有的山区的孩子们却连学习用品都要再三考虑才决定买不买。

我们平时都少有去想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对事错事的后果,都是先做了再说就像项羽杀了天下的诸侯王,却不知已失了民心样;可山区里的孩子们,哪怕年纪再小,也知道考好一次试、买一件新衣服乃至一场雨的后果。

他们懂得知识没我们多,却如同楚汉相争时的刘邦一样,拥有善良、谦虚、顾全大局的优点。

《史记项羽本纪》这个章节中,让我从项羽身上,懂得了他成功的原因:志向远大、身先士卒、勇敢以及重情义,但更使我透过项羽,懂得不要刚愎自用、不要鲁莽,使我不会重蹈项羽的覆辙。

项羽读后感第2篇小时候,跟妈妈坐在电视机前看《西楚霸王》。

每当看到项羽时,我就特别兴奋。

看到他杀死无数的秦兵,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顿生敬佩之情,相反,我却很痛恨刘邦,虽然最后是他获得了胜利。

悲剧人物——项羽

悲剧人物——项羽

悲剧英雄——项羽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历史巨著《史记》堪称我国传记文学之典范,它集历史、文学于一体,既是文学的历史,又是历史的文学,而其中最具文学价值的就是人物传记。

《史记》作为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最撼人心魄的是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项羽便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集中全力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其实“本纪”是《史记》中记载帝王的,项羽并未称帝,司马迁却用《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并且篇目顺序还放在《高祖本纪》之上,从中足可看出司马迁对于项羽这位悲剧英雄人物深厚的情感。

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性格的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和刘邦一样,项羽少年时也不是个听话守规矩的乖孩子。

有一次,秦始皇游会稽山时,项梁带了项羽去看热闹。

谁知项羽一看,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吓得项梁连忙捂住他的嘴巴。

刘邦因为替政府办差,去过咸阳,看到秦始皇的排场,也曾喟然太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不过,如果我们把二个人的话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还是能品出不同的味道来。

项羽的话充满英雄气概,说得干脆利落:“彼可取而代也!”那口气,就像囊中取物一样。

在项羽眼里,那位统一了全中国的“始皇帝”也没什么了不起,甚至只配称作“彼”,而且随随便便就可取而代之。

这是自信,也是自大。

自信使他成功,自大使他失败。

不难看出,项羽说这话时,是不动脑筋的,也是不计后果的。

他想到的只是要去取代和可以取代,这正是项羽的可爱处,也正是他的可悲处。

相反,刘邦的话就没有那么气派了,有的只是一个流氓无赖对大富大贵的垂涎三尺。

“大丈夫当如此也!”换句话说就是有能耐的人要过就过这样的日子,这当然一点也不英雄,然而却也实在。

项羽性格决定命运演讲稿

项羽性格决定命运演讲稿

项羽性格决定命运演讲稿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英雄人物。

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如同演绎着一场宏伟的戏剧。

对于项羽来说,他的性格特质既为他争得了荣誉和名声,也成为了他走向失败和灭亡的原因。

首先,项羽是一个非常自信和勇敢的人。

他年轻时就骁勇善战,英勇无畏。

在战场上,他带领军队屡次获胜,打败了当时的强大国家秦朝。

他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因为自己的实力和能力而自信满满。

然而,项羽的自信也使他变得自负和骄傲。

他经常忽视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只听信自己的判断。

这使得他在决策和战略上犯下了许多错误。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在巨鹿之战中,对刘邦发动进攻,结果导致了惨败。

这一错误判断最终导致了项羽的失败和灭亡。

除了自负和骄傲,项羽还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

他容易被情绪所左右,无法保持冷静和理智。

在战斗中,当他面临困境和挫折时,他的情绪会很快失控。

他的情绪波动会影响到他的判断力和决策,导致他做出冲动和错误的决策。

除了自信、自负和情绪化外,项羽还是一个讲义气和重情重义的人。

他为人忠诚,对待朋友和亲信非常重视。

他重视荣誉和尊重,总是对自己的忠义朋友和亲信投以信任。

然而,这也成为了他走向失败的原因之一。

他对韩信的信任使得他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也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

当然,项羽的命运也受到了历史的影响和其他因素的干扰。

然而,他的性格特质无疑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他自信和勇敢的性格为他赢得了荣耀和成就,但他的自负和骄傲,以及情绪化和缺乏冷静思考的特点也成为了他走向失败的原因。

项羽的故事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特质会在他的人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保持自信和勇敢,但也要警惕自负和骄傲。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情绪所左右。

只有在正确的性格特质的指导下,我们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写人】性格决定命运 描写项羽作文600字

【写人】性格决定命运 描写项羽作文600字

【写人】性格决定命运描写项羽作文600字【写人】性格决定命运描写项羽作文600字司马迁以精湛的文笔在《项羽本纪》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西楚霸王。

他本“天山童姥,才气过人。

”在巨鹿一战中所向披靡,进而成就霸业。

但命运就像是与他上开了一个非常大的无法挽回的笑话,抗拒他壮志犹豫之时,却必须直面四面楚歌,花雨所爱之人并写下了流传至今的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有利兮骓不殁。

骓不逝兮可以自知,虞兮虞兮奈若何!”就在这恐惧的情境之下,他率领着八百余人,用来一敌百之势冲出重围。

然而,正当他面对江东之时,他再也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终为鬼雄,铸造了一段如此悲壮的历史。

可是,项羽的命运真的正像他自己所说就是“天”所为吗?VM288项羽少时,他研习而无恒,不敢认真读书,自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不敢竟研习。

在秦始皇游会稽之时却存有“彼可行而代也!”的狂气,这可知他性格刻薄又更添勇者的气魄。

在直面因惧怕战争而战败的外黄时,动不动就把数百俘虏活埋,不足以见到他性格暴虐的一面。

在鸿门宴上,他意气风发,见到刘邦在自己面前穷困潦倒低落如此,尽释前嫌,对于亚父的表明更是优柔寡断甚至置之不理,引致最后杀掉了刘邦铸造无法弥补的大错。

回看了这么多的细节便可以清楚得知,他的性格就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因素,而在自己最后失败的那一刹那,他却展现出另一个自我,面对的敌对中的一个背叛他的熟人,流露出了英雄的义!愿意把自己的项上人头让给熟人拿去领赏,换取城池。

他轻命运,言耻辱,轻人格,宁愿回去死去也轻蔑回去见到江东父老,就因他的人格,并使他沦为了一个英雄——凄美的英雄,但它却成不了王者。

在《项羽本纪》中我们可以深感,他缺乏王者该有的谋略,并使他偏移了王者的道路,而引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来源于性格。

性格,促使了项羽走向这一悲壮的英雄之路,也最终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

从鸿门宴看刘邦和项羽性格和命运关系

从鸿门宴看刘邦和项羽性格和命运关系

从鸿门宴看刘邦和项羽性格和命运关系项羽和刘邦,一对一世的冤家。

项羽才能出众,“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是古人对他的评价,而“霸王”一词,也是项羽的专称;而共同争霸的刘邦,已经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人了。

鸿门宴时,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面对种种的差距,刘邦是怎么取胜的呢?从鸿门宴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性格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一、项羽。

古往今来,人们对项羽的评价都不差。

他有蒲松龄笔下的“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决心,也有李清照笔下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气。

但是他的性格影响了他的判断,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项羽是优柔寡断的。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就体现出了他的“妇人之仁”。

面对自己成功道路上的阻碍,项羽本应该是“急击勿失”的,但他的犹豫,他做事的不干脆,使自己失去了除掉刘邦的大好机会。

同样对于樊哙,项羽也是优柔寡断的。

樊哙为了保护君主刘邦冲入军门,并且忍辱负重吃下生肉,在这之后,樊哙又当众说出项羽做法的错误。

他如此的高调,就是为了给刘邦时间逃走。

而项羽对待樊哙,却是“未有以应”。

同时,项羽也是傲慢的。

他的胜利以及百姓对他的爱戴蒙蔽了他的双眼。

项羽为什么要攻打刘邦呢?因为他听说刘邦在关中称了王,把珍宝全部占为己有。

这严重的伤害了他的尊严,所以他要攻打刘邦。

而范增的观点呢?他看到了刘邦的志向,认为刘邦是项羽称霸道路上的阻碍。

两人的认识不同,也造成了鸿门宴上对刘邦的态度不同:一个是急着杀掉刘邦,另一个是在听到刘邦进入关中“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认为挽回了自己的面子,被刘邦虚假的讨好所蒙骗。

二、刘邦。

刘邦有着远大的志向,也有努力的决心。

他以前贪图钱财,喜爱美女,但在进入关中以后,他清醒过来,并且和当地百姓约法三章,足见他的决心。

刘邦最可贵的在于他能屈能伸。

“立诛曹无伤”可以看出他的决绝,而在鸿门宴中面对项羽,他却是卑躬屈膝的。

刘邦带了一百多人马来拜见项羽,到了鸿门,小心翼翼的道歉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从鸿门宴看性格决定命运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代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从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性格的弱点导致的,这在《鸿门宴》一文中就可窥一斑。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鸿门宴》中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再者刘邦“谢罪”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再其次帐中饮酒座位的安排,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

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一点都没把刘邦放在心上。

最后刘邦不辞而别,他本该追究,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妇人之仁。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项羽本纪人物评点

项羽本纪人物评点

项羽本纪人物评点项羽,算得上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他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却又最终以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其中原因何在呢?通过《史记·项羽本纪》,也许我们能有所了解。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

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该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

然而他的性格上却有一些弱点,又如阿喀琉斯的脚踵,足以致命。

其一是自满。

项羽小时候“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读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

但当项梁教他兵法时,他也是浅尝辄止。

自满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其二是暴烈。

他坑杀已降秦卒二十余万,火烧宫室。

有人触怒他,他便“烹之”,却从不思考别人的话是否有可取之处。

刘邦灭楚后不诛杀项氏支属,也于项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对比。

其三是优柔寡断。

这一点在鸿门宴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范增多次举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王默然不应”。

刘邦逃脱后,范增只有叹“竖子不足与谋”,并作出一个惊人判断,“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项羽的当断不断,使他最终山穷水尽,死于自己剑下。

其四是多疑。

范增本是项羽的得力助手,然而项羽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离间计生出疑心,疏远范增。

范增也离开了他。

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分析项羽得天下的原因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多疑,使得项羽失去了身边最后有力的支持。

有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的悲剧命运,与他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辩证的看待这一历史人物。

太史公司马迁将项羽这一失败了的英雄的事迹列在本纪之中,对他的评价之高,也可以想见了。

项羽与刘邦的评价

项羽与刘邦的评价

性格决定命运 “楚汉相争”实为 项羽与刘邦的性格之争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 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 危受命。 4.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 能激荡天地。 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实重情重义之人.在人 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于铁血纷飞的战场,扫荡秦军.
•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别姬”时“泣下数行”的
• 以数十击数千,当者披靡,斩将刈旗。身处绝地,杀人
• 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
克 服 缺 陷 , 务 必 修 身 养 性
天 天 向上
发 扬 优 点 , 须 知 过 犹 不 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人生启示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项羽死了,他以大无畏的死完 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既辉煌、又无 比缺憾的人生表演。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 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要能够在人生的转折关头,特别是带历史性的 关头,头脑清醒,把握契机,多谋善断,培养理 想 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否 则,决不可能在人生转折的大舞台上演出威武雄 壮的话剧来,而只能像项羽那样仰天长啸“此天 之 亡我,非战之罪也”。为自己。给历史留下一个 个 遗憾……
项羽,他是一个卓越的战将,但他不懂政治。 武力、剽悍和血腥只能换得表面的震慑。项羽个 人的英勇终究没能挡住群起的诸侯,没能挡住民 心的向背。生存以人为本,无论一个民族、一个 企业、一个领域、一个项目。 项羽他可以去攻城掠池、啸傲疆场,但他 不适合去经营天下。他不知道用人,本来能人就 不多,有一个厉害的范增却不好好任用,依靠个 人的英勇只能营造一个短暂的传奇。而刘邦则不 同,他文武都不突出,但善于用人,他任用张良、 萧何、韩信各挡一面,依靠群体的力量最终成就 了一个王朝的霸业。

历史人物项羽的个人评价

历史人物项羽的个人评价

历史人物项羽的个人评价项羽历史上著名西楚英雄,历史上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褒贬不一,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项羽评价范文1项羽,历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

每每谈到项羽,人们总想到他身披铠甲,胯下乌骓马,手持霸王枪的英雄气魄;也能想到他优柔寡断,猜忌将领,最终乌江自刎悲壮场景。

项羽透露出大丈夫的气概,也诠释了人无完人的哲理早在他年少时,偶遇秦始皇的车骑,便誓言将来必定取而代之,从小抱有大志,将来必成大器。

长大后练得一身武艺,率领楚国将士奋勇杀敌,身先士卒,反抗秦朝统治,恢复楚国大业。

昏庸的君主让他义愤填膺,率兵起义,赢得民心,斩杀昏君,独揽大权,自称西楚霸王。

有人说他之所以能当上楚霸王,是因为他的出身高贵,乃项燕之后,依靠祖父才得以上位,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渡江攻秦之际,项羽下令让军兵破釜沉舟,誓言不推翻秦朝决不渡江,一时间激发了数万将士的斗志,使得他们可以以一敌百,勇猛异常,项羽将士威震四方,足以说明他的才华与谋略,可见登上王位,并不是因为其出身显贵,而是靠的真才实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是南宋著名诗人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由此看来,项羽不愧为当世英雄。

可就在这看似完美的人物背后,却有着无法弥补的性格缺陷。

《鸿门宴》中,范增多次提醒项羽尽早杀沛公,以除后患。

项羽却故作不知,多次浪费良好的机会,放走刘邦入虎归山,为之后楚汉相争留下极大的隐患,这件事中项羽优柔寡断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于谋士的不信任,于是就有了之后刘邦巧用反间计,使得范增不得不离开军营,半路病死。

毛主席曾评价项羽“以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可见项羽之猜忌,是其最大毙命矣。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就是项羽在虞姬逝去最后之绝唱,实在令人悲痛不已。

项羽,勇猛善战,有勇有谋,实乃大丈夫也。

但猜忌用人,优柔寡断,狂妄自大,最终无奈乌江自刎。

比起神话中完美无缺的人物,我更喜欢这样有优有劣的西楚霸王。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性格特征与形象摘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高超的笔法成功的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项羽是太史公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人物。

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虽然他的人生是以失败落幕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后代人的心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凝聚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太史公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来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沉浮与兴衰。

《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兼有英雄与悲剧的性质。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大都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至少对当时社会有影响。

太史公用生花之笔刻画了一个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的性格的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形象,他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

“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

”项羽的身上有恨多的对立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

他的人生是完满的,却有点让人心痛。

一) 英勇善战却谋略不足。

从英勇善战上面来说,在《史记》中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对项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

东城之战,这是楚汉之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处在数千汉军层层的包围圈之中。

在重重包围之下,虽然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

但他临危不惧,越战越勇,汉军拿他没有办法。

在《项羽本纪》中对战斗场面是这样描写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里先向我们描述出这样的一个场景:项羽骑着一匹快马大声喊着向汉军冲去,包围他的军队就像被强风吹过的原野之草,相继倒下了,四处逃散。

接着又给出了一个特写镜头:项羽对着敌将瞪着眼睛一声怒吼,不但使这个本应该来追击他的将领吓破了胆,连他的马也受了惊,连连后退,逃出数里。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决定命运作文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决定命运作文

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决定命运作文“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北风萧瑟,英雄末路,《垓下歌》用短短四句诗唱出了让无数人叹惋的悲歌。

那么又是什么样的人,将力能扛鼎,气壮山河的项羽,逼到了这般的穷途末路呢?刘邦,一个整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无赖,一个48岁才参加起义的落魄的泗水亭亭长,凭什么能从众多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在兵力,声望,,个人能力都不如项羽的情况下,最终战胜项羽,夺取天下?这些疑问其实可以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得到答案——鸿门宴,这个项羽最接近成功的地方。

李宗吾先生在《厚黑学》中有言道:“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后行黑而已。

”面厚,便是不重虚名,不为世俗所累,刘邦可谓是深谙此道。

对于项羽手下一个小小的将士——项伯都能够“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结为婚姻”,对项王更是毕恭毕敬,甚至是一心想杀他的范增也是以礼相待,完全不在乎外界对他的评价。

而项羽却是相形见绌了,刘邦只是短短几句话就让项羽毫不犹豫地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生怕因此为世人所笑,而樊哙进帐后的几句逼问,更是让项羽无言以对只得让他坐下。

两相比较之下项羽像一个心性正直的君子,重义,坦诚。

心黑,便是果断,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项羽在鸿门宴上犹豫不决,明明可以一挥手,皇冠加冕,天下楚姓,立万世之功业。

他却因为怕有损自己的名声而犹豫,最终让机会白白流失。

而刘邦则却完全相反,做事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说前去谢罪就去谢罪,那怕明知九死一生;决定了逃跑就逃跑,一刻不停;甚至到后来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住以此威胁刘邦之时,刘邦更能说出“分我一杯羹”的话。

相比之下,刘邦就像是一个市井无赖,为了胜利,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

面厚心黑并非是单纯的贬义词,有时甚至是褒义词。

面厚,什么样的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厚”呢?我想只有那些内心强大,不畏世俗流言的人才那做到吧!心黑,什么样的人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心黑”呢?我想只有那些心中有沟壑,懂得取舍的人才能做到吧!正直,勇猛,重义气,这是项羽的优点,然而也是他的缺点。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细节决定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细节决定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命运的走向是靠自身的性格决定的,但是命运能够走到多远,能够抵达到哪一个驿站,是成功还是失败就是生活中的细节所决定的。

性格的差异的确能带来两种全然不同的命运,勇敢与腼腆型就是两种全新的人生。

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失败的因素太多,不仅仅是性格更重要的则是细节。

1.性格决定命运从历史人物中我们可以找出那些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项羽和刘邦。

这二人的性格绝对不是那种甘于平庸的,所以在当年秦始皇游街之时,两个人都分别表现了自己的野心勃勃。

也正是这种努力上进,不甘于平凡的性格,让他们迎来了辉煌的人生事迹,彪炳在历史的篇章中。

再比如说我们熟悉的朱棣与朱允炆,朱棣杀法果断,所以在决定发动靖难之役谋反的那一刻起,就断了所有的亲情。

但朱允炆却过于优柔寡断、念及亲情,所以白白断送了大好的时机。

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两极分化极其严重。

2.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依旧拿项羽和刘邦二人的事迹来说明。

当年二人在观看秦始皇游街之时,项羽直接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言论,直接表现自己对秦始皇的不屑与蔑视。

反观刘邦却是这样说的:“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这就是言语上的细节。

而后来刘邦更是践行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格言,即使在攻破城池之后,并没有像其他诸侯那般掳掠财物、大杀特杀,而是约法三章收得民心。

这便是细节上的差别决定了最后的命运。

3.成功与失败是多重元素叠加的结果一个人的性格的确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走向,这是毋庸置疑的。

一个腼腆型的性格很难走上谈笑风生的道路,一个勇敢型的性格也很难甘于沉默。

性格决定走向,而走向的命运能否抵达成功的彼岸需要的就是为人处事的细节。

细节是决定成败最不可或缺的因素。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

太史公最得意之文,项羽最得意之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 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 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 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 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 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 烧杀。 思考:划线这段叙述的句式、节奏有什么特点? 和这段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林黛玉《五美吟》中有首《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 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 饮剑何如楚帐中? 这是说,项羽、黥布、彭越这些所 谓的大英雄,全不如一个虞姬。
第五部分重点词句: 1.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2.直夜溃围而出,驰走。 3.平明,汉军乃觉之 4.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1.骑马跟从的部下有八百多人, 2. 趁夜色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 3.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 4,命令骑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去追赶他
第五部分重点词句: 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能跟上的骑兵(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2.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 3.以故汉追及之。 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
第五部分重点词句: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2.乃有二十八骑 3.汉骑追者数千人。 4.项王自度不得脱。 5.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 1.项王就又带着骑兵向东进发 2.仅仅有二十八个人 3. 追赶上来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4. 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 5.亲自(参加)了七十多次战斗,抵抗的敌人都被 打垮
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 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项羽威猛如画。 •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 •极为相似。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性格特征与形象摘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高超的笔法成功的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项羽是太史公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人物。

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虽然他的人生是以失败落幕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后代人的心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凝聚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太史公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来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沉浮与兴衰。

《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兼有英雄与悲剧的性质。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大都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至少对当时社会有影响。

太史公用生花之笔刻画了一个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的性格的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形象,他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

“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

”项羽的身上有恨多的对立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

他的人生是完满的,却有点让人心痛。

一)英勇善战却谋略不足。

从英勇善战上面来说,在《史记》中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对项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

东城之战,这是楚汉之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处在数千汉军层层的包围圈之中。

在重重包围之下,虽然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

但他临危不惧,越战越勇,汉军拿他没有办法。

在《项羽本纪》中对战斗场面是这样描写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里先向我们描述出这样的一个场景:项羽骑着一匹快马大声喊着向汉军冲去,包围他的军队就像被强风吹过的原野之草,相继倒下了,四处逃散。

项羽之悲及人生启示

项羽之悲及人生启示

一 项羽悲剧之解构1.不能竟学之浅尝辄止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写项藉“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学万人敌(兵法)“又不肯竟学”等。

太史公没有点评项羽的表现,也没有附带议论,但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此等描述的字里行间,隐隐的是在暗示项羽命运悲剧源于此种性格因素。

人的命运由很多种因素决定,俗语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不易改变的,而在项羽性格中对待学习的态度,决定了他以后能走多远。

太史公在《项羽本纪》的开头就写项羽浅尝辄止的性格特点,似乎又是在给我们透漏了点什么,但是却没有明说,让后世的读者自己去揣摩。

联系全篇,司马迁实际上在借助此等细节描写,表达对项氏失败的某种观点和判断,只是用具体的细节和描述来呈现。

史学家往往不是用直白的议论来展现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具体的细节和描述来代替。

在史学家眼里,其实细节比议论更有说服力。

一字之中寓褒贬的史家笔法从孔子整理的春秋开始,一直被后世的史学家所沿袭。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也一样。

就项羽年少学习的过程及其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及由此反应出来的更深层的问题,都在字里行间得到彰显。

2.放虎归山之妇人之仁古人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项羽在鸿门摆宴可谓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灭掉刘邦的绝佳机会,但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项羽错失良机。

或者说是他就没有想抓住这次机会。

新丰鸿门之会,项羽以40万之绝对优势兵力,完全有剿灭刘邦的实力和可能。

鸿门之会的宴席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都“默然不应”,万般无奈之下,范增只能召唤项庄,当堂舞剑,尽管中间出了突发状况,被项伯搅黄了。

最终导致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溜之大吉。

在范增眼里,项羽此举即是放虎归山无疑。

所以,范增很生气的说“竖子不足与谋”这等鄙薄的话。

对于政治家而言,错失良机就意味着错过辉煌腾达的机会,明知是良机却仍然错过就是一种罪过,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必然要自食苦果。

项羽就是这样。

那么项羽为什么没有采纳范增的建议在鸿门杀掉刘邦呢?其实项王有自己的逻辑:首先,项伯私会张良后,在项羽耳边吹过风。

读史札记格式范文

读史札记格式范文

读史札记格式范文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

项羽这哥们儿,那可真是个传奇人物。

一提到他,脑海里就浮现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威猛形象。

他就像一颗超级耀眼的流星,在秦末的天空划过一道璀璨又短暂的轨迹。

你看他,年轻的时候就跟着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那时候他就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

巨鹿之战,简直就是他的封神之战。

面对数倍于己的秦军,别人都害怕得不行,他却能破釜沉舟,带着士兵们勇往直前。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赌桌上把所有筹码都推出去,然后大喊一声:“老子今天就是要赢!”这种孤注一掷的勇气,可不是谁都有的。

而且这一招还特别灵,士兵们一看退路都没了,那只能拼命往前冲,结果把秦军打得屁滚尿流。

这一战,让项羽一下子成了各路反秦义军的老大,威望那是蹭蹭往上涨。

二、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致命弱点。

不过呢,项羽这人性子太直了,直得有点过了头,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虽然很厉害,但缺乏韧性,容易折断。

他特别骄傲,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范增,那可是个老谋深算的谋士,就像他身边的诸葛亮一样。

可是项羽呢,有时候根本不把范增的话当回事儿。

鸿门宴上,范增都给他使了好几次眼色,暗示他把刘邦给干掉,可项羽呢,就像个愣头青一样,优柔寡断,觉得刘邦已经表现得很听话了,没必要赶尽杀绝。

这就好比到手的鸭子,他硬是让它飞了。

这一放,可就放出来个大麻烦,刘邦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最后长成了能和项羽抗衡的大树。

而且项羽这个人特别情绪化。

他打了胜仗还好,要是打了败仗,就像个受了委屈的小孩子一样,脾气特别大。

垓下之围的时候,他被刘邦的军队围得死死的,这时候他不冷静地想办法突围,却对着心爱的虞姬唱起了悲歌。

虽然这一幕很凄美,但从军事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个主帅该做的事儿啊。

三、乌江自刎——英雄末路的悲壮与遗憾。

最后项羽逃到乌江边上,乌江亭长都给他准备好了船,让他渡江回江东,重新东山再起。

可项羽这个死脑筋,觉得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就不肯渡江。

这时候我就想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从项羽的失败看性格决定命运[原创2005-10-25 17:22:32] 字号:大中小现在,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话是个老外说过的话,具体名字就记不太清了,细想一下也不无道理,听到这句话有好久了,最近却突然想就这个问题写点东西,上面的话如果说的通俗一些就是说我平常对于某个事情是怎么想的我们就怎么去做了,我们经常这样想所以也经常这样去做,这种行为多了后就变成了一种习惯,而习惯一旦形成是不容易改变的,就如某老太太每天到点都跑楼下买份北京晚报一样,其实有时候并不一定会看,有人问她,她说习惯了,每天到哪个点就下楼转转,顺手就买份晚报回家,天天都这样,要哪天没下楼没买报就会不舒服,这种习惯久了后就成了一种性格,而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在中国从来都是成者王败者寇,成功的让后世景仰,世人称道,而失败者则会万夫所指被世人所不霄,但项羽却是一个例外,项羽最后败在了刘邦的手下,自刎在乌江边上,虽然他败了,但项羽在人们心中从来都是一个不可一世的大将军,一个让人望其项背的大英雄,刘邦虽然胜了,但我们更多的听到人们在骂刘邦夸项羽。

有人说是刘邦打败了项羽,有人说是韩信打败了项羽,但我认为是项羽自己打败了自己,在那个年代,除了他自己,没人可以打败项羽。

项羽小时候学文但不感兴转而习武,他叔叔对他说武习的在好不过是敌一人敌十人,要敌万人就得习兵法,项羽听后很感兴趣,转而苦读兵书,同时也习文练武,那时候有一句话叫:楚人三户,亡秦必楚,意思是说即便是楚人只有三户了,最后也一定会灭掉秦国的,项羽从小志向远大,他暗暗立志要推翻暴秦。

曾有个故事,说是项羽年少的时候看到秦王带一帮人浩浩荡荡在江中游玩,秦王被众人护拥好不气派,项羽看到了就对身边的人说:“彼可取而代也”,令旁人大惊失色,他叔叔在边上看到了,知道项羽非常人也,志存高远他日必成大器。

项羽精通兵法,力能举鼎,文武双全,同时具有先天的领导力和不凡气度,他懂得带兵最重要的是要立军威,项羽一向言必行,行必果,他武力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同时能征善战,机智多谋,带兵打战同样所向无敌,仿佛出世就是与众不同的大人物大英雄。

项羽除了上述特征外,最重要是他非常的自信、坚强,果敢,威猛,这样无比的自信,使他很少相信别人,他只相信自己,他个人能在万敌之中进退自如,百万雄兵指挥起来同样应对自如得心应手。

同样他也刚愎自用,性情暴戾,因为他的能力之优秀他常常目中无人,口出狂言,一般人在他眼里都是凡夫俗子,极少有人能让他敬佩。

他年纪轻轻带兵打帐数百场几乎是百战百胜,巨鹿之战项羽引兵渡河,破釜沉舟,自绝后路,以三万精兵打败八十万秦兵,造就了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

开创了一条以少胜多的经典法理,后来的人也常常学他的这个做法。

项羽不仅勇而有谋,同时他是一个非常正直、忠厚、孝顺有正义感的人,很少使用诡诈之技来破敌,鸿门宴上完全有机会杀死刘邦,但他却没有这样做,现在来看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不想以此不光彩的手段来杀他,以免给世人留下诟柄。

第二他从心底里看不起刘邦这个酒色之徒,认为他刘邦是个小人而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是成不了大事的不足为惧,同时有一段时间他把刘邦当作一个朋友来看的,项羽的朋友不多,而刘邦每每在项羽面前极尽吹捧之能来讨项羽的欢心,刘邦杀他好像有点下不了手,他根本没把刘邦当成最大的对手来看待。

在楚汉还未能正面交锋的时候,在项羽刚刚踏入江湖的时候,天下正值纷乱之时,当天下人都认为时势造英雄的时候,他对自己说:要英雄造时势,他认为自己就是英雄,世上本无时,江湖本无势,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可以自己创造出时势来,他凭自己的英雄气质打动了范增老爷子,范老爷子本是个归隐之人并不愿踏入世间的纷争,但他被项羽的英雄气概所感染,凡心一动要与项羽一起英雄造时势。

天下人都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项羽偏偏认为人定胜天,人可以把天打败,他认为他自己就是天,后来他做了霸王,他认为自己真的是天了。

一般成功者都必有两个关键点:做事与做人,做事是指你的本身的能力,能不能做好事,会不会做事,而做人则是与人打交道,主要是与人相处,能不能识人,懂人,用人,管好人,做事最终还是要与人做事,不可能一个人自己做,所以做人比做事要重要,项羽做人的能力比他做事的能力要差了许多了。

项羽自身文武双才,机智过人,行兵打仗治理军务样样精通,应该说把事做好这一点他已经差不多做到极致了,说到做人,应该说他也还是比较懂人用人的,手下的范增有经天纬地之才,陈平一张利嘴也有过人之处,项庄忠猛无比,龙驹,英布等人也都有万人之勇,但项羽太自傲太狂妄,除了对范增有几分尊敬之情称之为亚父之处,对其他人非打即骂,很少能听到项羽能夸他们几句,他们在本对项羽都是敬重之心,但毕竟也处在上位,时间久了,难免心生恶气,所以陈平后来投靠了刘邦,英布等后来反了项羽,这些都是他做人的失败之处。

最大的错误不是鸿门之上没杀掉刘邦,而是对于韩信的轻视,韩信本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韩信熟读兵书,有谋略有胆识对军事之事了如指掌,能忍他人跨下之辱就是为了不负身平所学,为了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在项羽帐下时虽是小兵一个,但每每都能未卜先知,对项羽的作战思路了如指掌,后来在钟离昧推荐到项羽亲帐下,让项羽授他一个好职位,可是项羽偏偏对自己过份自信,目中无人,他虽然知道韩信有谋有略对作战之事更是有独到之处,但他看不起这个曾经的胯下小人,他没能用他,这是项羽最失败的地方,虽然英雄一世,但没能逃过世俗的境界,以有色眼睛来对待韩信,他认为韩信这样的人如果也当了将军那将对他项羽的不敬,会给他项羽丢人。

项羽心中对韩信的才干比谁都更清楚,项羽每每作战能神出鬼没,智谋百出,却从来逃不过韩信的法眼,韩信被钟离昧推荐到项羽帐下之时,韩信心里诚慌诚恐,他感觉自己出头的日子就要到了,以项羽的才智肯定能发现他韩信的惊世之才,他在项羽面前表现的唯唯诺诺,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张扬,因为他知道项羽深知他的才干,已经没必要在张显了,而是应该摆出一老实样要在项羽帐下效犬马之劳的决心,以为英羽一定会赏识自己的,可项羽偏偏对他有偏见,看不起他的出身,对他见到项羽后表现出来的忠厚老实样更是叱之以鼻,项羽更多是一个武将军,更偏爱武将,对于韩信他偏偏冷落他,让韩信做了一个小小的执戟郎,韩信不得以接爱了这个职位,但从此他开始痛恨项羽,如果项羽本身看不出韩信的才干而不用他,韩信最多只会叹惜而不会记恨项羽,让他愤怒的是项羽明知他韩信的惊世之才却知而不用,给个一个个小小的职位给他,这是对他的一种侮辱,即便项羽杀了韩信,韩信也能从心理想通,因为他不为项羽所用一定会另投他人的,但项羽既不用也不杀,韩信把这个屈辱深深的铭记在心,他暗暗发誓有朝一日要打败项羽,让他知道韩信的力量有多大。

在对于韩信的使用上项羽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以至后来韩信反过骂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范增看出来韩信的过人之处,劝告项羽此人有惊世之才,可抵百万雄兵,要么就重用他,要么就杀了,否则有朝一日可能对项羽构成威胁,而项羽根本不听,他到是想想看韩信就在他身边,就是不用他也不杀他看他如何威胁我项羽。

张良看中了刘邦对人的真诚忠厚和他的那点仁心,想要帮刘邦,他知道刘邦凭他现有力量永远也不是项羽的对手,他需要一个非常人的绝世将才,这个时候,他找到了韩信,他知道在战事上除了韩信能和项羽抗衡外别无他人,韩信为了打败项羽在陈平的帮且下终于投奔了刘邦,从此天下格局开始了真正有深度的变化,范增听闻韩信投奔刘邦时大惊失色对天大呼,宁损百万兵不愿逃走一个韩信,他知道韩信不受项羽所用必会反过来攻打项羽,虽然刘邦最初也没能重用韩信,但是在有了后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事件之后,刘邦决定拜韩信大元帅,从此项羽开始了他的厄运,韩信运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法出了蜀中,开始和项羽真刀真枪的干上了,从此弱小的汉刘邦可以和强大的楚项羽分庭抗礼,在后来,汉受困不得已要和项羽讲和,项羽在开始时杀人太多,多年的战事也让他心力疲惫,便打算就此讲和从此不在打仗,人民今后也不在受战乱之苦。

当初项羽杀二十万秦兵是因为他自己的兵比秦兵少,秦当时有反意为了从整个战略局面考虑不得已而杀之,可是今时今日项羽为了老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却同意了和弱小汉刘邦讲和,从一定意义上讲,项羽的仁是大仁,而刘邦的仁是假仁。

可有时候这种假仁却是很管用,刘邦和韩信却在此时变被动为主动,项羽的兵将正在撤退,因为讲和后不用打仗了,兵将们都很高兴,他们为项羽的英明而感动,而刘邦却以讲和为由让项羽放松警惕,反守为攻,给项羽年措手不及。

项羽之前万万不会想到刘邦会给反手给他使命一击,因为他自己决不会做些等无耻之事,而同样推测以刘邦今日的地位应该已经是心满意足,不会出尔反尔,但他错了,他以为别人和他一样人人君则行君子之道,项羽得知刘邦竟然在讲和之后向其下战书,愤怒不已,他明白刘邦终于暴露了本来面目,他后悔当初没有杀了这个小人,但此时他对刘邦并不惧怕,倒时韩信令他有几分担忧,而韩信此刻正做一个将项羽围困至死的计划,为了这个计划他等了很多年,终于有个这样一个机会可以战胜项羽,韩信知道项羽有万人之勇,轻易在战场是不杀死他的,只能是将其围困,断其后路粮草,以百万之兵将之困死。

项羽深知此战不同以往,凶多吉少,一路上避其锋芒,不与其正面抵抗只待回到彭城再在打算,可是偏偏为了心爱的虞姬而拖慢了行程,最后竟然落入了韩信早已做好埋伏的九里山,项羽一身深爱着他心爱的女人,为了这个女人竟然舍江山于不顾,项羽的英雄气质世间少有,最后在九里山项羽被韩信所困,韩信将其层层包围,称之为十面埋伏,后来又采又攻心之术,四面吹起了楚歌,是而一夜歌声吹走了八千子弟兵。

而他心爱的女人为了不被刘邦所俘也自尽身死,项羽带领最后的亲信杀出重围,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逃到乌江边上,最心爱的女人没了,最忠诚的江东子弟兵都没了,于是他万念全灰,曾经的精神支持一下子坍塌,项羽过去一直认为人定胜天,到最后,他认为这是天意,是天要灭他,所以完全有可以逃回江东的机会但他没有过江,他拒绝了那个苦等他老者的好意,最后还把自己最珍爱的马送给了那个老人,他没有了过去英雄造时势的气势,面对伤痛他放弃了自己最初的精神和原则,当他放弃自己的精神信仰时他真的输了,除了他自己没人可以求得了他。

这是他的精神所在,精神没了当然斗志也就没了,于是他自刎了,其实项羽完全有能力避免他最来的结局,韩信、张良、刘邦三个之中他任意杀掉其中一个都不会有入最后的下场,但他从来不是一个真正滥杀无辜的人,他的骨子里是存有仁义之心的。

如果最后时刻他过了江东,也许历史将会是重新改写。

回顾项羽所走过的路,我们既心痛又伤感,性格,他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