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扫描技术对岩石孔隙结构的研究_马文国
《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及核磁共振特征实验研究》范文
《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及核磁共振特征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火山岩气藏作为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采与利用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火山岩气藏的储层特征复杂,其微观孔隙结构与储层物性直接决定了气藏的产能与开发效果。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核磁共振技术因其高灵敏度与无损检测的特性,在火山岩气藏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火山岩气藏的微观孔隙结构及核磁共振特征进行实验研究,旨在揭示其储层特征与储集能力之间的关系。
二、火山岩气藏的微观孔隙结构研究(一)火山岩的成因与分类火山岩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其结构与成分因火山喷发的方式、温度及压力等因素而异。
火山岩的孔隙结构主要由岩浆冷却后的结晶收缩、气体逃逸、以及后期的风化作用等因素形成。
火山岩按其成因可大致分为熔岩流型、火山碎屑型等。
(二)微观孔隙结构的观察方法微观孔隙结构的观察主要依靠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
其中,光学显微镜可用于观察岩样薄片中的孔隙形态;扫描电镜则可以更详细地揭示孔隙内部的结构和分布。
此外,图像处理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分析孔隙的大小、形状和连通性等特征。
(三)火山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火山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具有多尺度、复杂性和非均质性的特点。
在扫描电镜下,我们可以观察到火山岩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米级孔隙和纳米级孔洞。
这些孔隙的形成与岩浆的冷却结晶、气体逃逸等过程密切相关。
此外,火山岩中的裂缝和节理也是重要的储集空间。
三、核磁共振技术在火山岩气藏研究中的应用(一)核磁共振技术原理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基于核自旋的物理现象进行测量的技术。
在岩石物理领域,核磁共振技术主要用于测量岩石中的含油/气饱和度和孔隙度等参数。
核磁共振仪通过测量岩石中氢核的共振信号来反映岩石内部的孔隙特征。
(二)核磁共振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在火山岩气藏研究中,核磁共振实验通常采用取芯样品或钻井液样品进行。
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磁场强度和频率等参数来获取岩石的核磁共振信号。
基于CT的岩石三维裂隙定量表征及扩展演化细观研究
基于CT的岩石三维裂隙定量表征及扩展演化细观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的广泛应用,岩石内部细微结构的研究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岩石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均质材料,其内部存在着大量复杂的裂隙结构,这些结构对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岩石裂隙进行定量表征及扩展演化的细观研究,对于理解岩石的力学行为、预测地质灾害、优化岩石工程设计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基于CT的岩石三维裂隙定量表征及扩展演化细观研究,深入探讨岩石内部裂隙的三维几何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在外界条件作用下的扩展演化过程。
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利用CT技术获取岩石内部裂隙的三维图像数据,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提取裂隙的几何参数,建立裂隙的三维模型;分析裂隙在不同尺度下的分布规律和统计特性,揭示裂隙网络的复杂性;研究在外部应力、温度、渗流等条件下,裂隙的扩展演化规律和机制,预测岩石的破坏行为。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CT扫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三维建模技术、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数值模拟技术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期望能够实现对岩石裂隙的精确表征和深入理解,为岩石力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将为岩石工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岩石三维裂隙CT扫描技术与数据处理岩石的三维裂隙定量表征首先依赖于高精度的CT扫描技术。
CT 扫描技术,即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以其非破坏性、高分辨率和强大的三维重建能力,在岩石力学、地质工程和其他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CT扫描通过获取物体内部不同角度的射线投影图像,再经过特定的算法重构出物体的内部三维结构,为岩石内部裂隙的精细观察提供了有力手段。
在岩石CT扫描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岩石样品进行预处理,如表面清洁、固定和标记等,以确保扫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对比性。
随后,将岩石样品置于CT扫描设备中,通过精确控制扫描参数,如射线能量、曝光时间、扫描角度等,获取高质量的投影图像数据。
CT扫描技术对岩石孔隙结构的研究_马文国
压
8.035
15.2
3.28
2.13
16.4
1.62Biblioteka 2.6114.29
3.28
2.8
力
10.085
15.21
3.28
上
2.1
16.41
1.63
2.63
14.3
3.28
2.81
升
11.935
15.2
3.28
2.09
16.43
1.64
2.67
14.3
3.28
2.83
14.075
15.22
3.282
2.12
关 键 词 CT 扫 描 低 渗 透 岩 心 无 损 检 测 孔 隙 内 部 结 构 三 维 重 构 定 量 分 析
1 前言 CT技 术 被 国 内 外 广 泛 应 用 于 生 物 医 学 、材 料 科
学、药物开发和制造业、合成工业、医学研究、地质 学、动植物学、建筑材料、造纸业等研究领域。 国外 在 研 究 多 孔 介 质 结 构 方 面 已 有 20 多 年 的 历 史 , 取 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精度远远高于实际天 然 岩 心 的 孔 隙 尺 度[1,2]。随 着 技 术 进 步 ,CT 图 像 质 量 有了质的飞跃,国外研究者已实现空间分辨率达到 30μm[3]。 国 内 学 者 在 研 究 中 的 空 间 分 辨 率 已 经 达 到 几 个 微 米[4]。 近 年 来 ,随 着 石 油 勘 探 和 生 产 中 低 孔 、 低渗油田比例不断增加,对低渗透岩石的微观孔隙 结构研究的任务越发紧迫。 恒速压汞实验结果表 明, 储集层渗流能力不能仅依靠气测渗透率来表 征,主流喉道半径是表征储集层渗流能力的重要参 数[5]。 本 文 利 用 微 焦 点 X 射 线 计 算 机 层 析(CT),对 岩 石 样 品 进 行 无 损 扫 描 , 空 间 分 辨 率 达 到 1μm 以 下 , 能直观地对岩石孔隙结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2 实验仪器及步骤 2.1 实验仪器
压汞法研究岩心孔隙结构特征
压汞法研究岩心孔隙结构特征马文国;王影;海明月;夏惠芬;冯海潮;吴迪【摘要】The artificial core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various types of oil displacement experiments. According to the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ificial cores and natural cores, the natural cores and artificial cores with different permeability are selected for conventional mercury penetration experiment. The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parameters are studied and the pore volume and pore-throat ratio of different pore radius intervals are analyzed. The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ificial cores and natural cores are givea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ore structure of the high permeability artificial cores and the natural cores are close, the great mass of the pore volume distributes in the pore radii from 5 μm to 20μm. For the artificial cores with mid-lower permeability, the pore volume proportion is less than the natural cores in the small pore. So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for the pore structure between artificial cores and the natural cores with mid-lower permeability.%人造岩心广泛用于各类驱油实验,针对人造岩心与天然岩心的孔隙结构问题,选取不同渗透率的人造岩心及天然岩心进行常规压汞实验,研究了表征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各项参数,分析了不同孔隙半径区间的孔隙体积及孔喉比等特点,给出了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渗透率的人造岩心与天然岩心的孔隙结构相近,孔隙体积大部分集中在半径区间为(5μm,20 μm];而中低渗透层的人造岩心,在孔隙半径较小区间的孔隙体积所占比例小于天然岩心的,孔隙结构有一定差异.【期刊名称】《实验技术与管理》【年(卷),期】2013(030)001【总页数】4页(P66-69)【关键词】岩心孔隙结构;压汞实验;毛管压力曲线【作者】马文国;王影;海明月;夏惠芬;冯海潮;吴迪【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教育部提高油气采收率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庆163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4近年来人们对岩石系的孔隙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蒲秀刚等[1],通过扫描电镜和常规压汞实验,研究了岩石孔渗参数和储层孔隙结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及核磁共振特征实验研究》范文
《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及核磁共振特征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对火山岩气藏的开采与利用成为了能源勘探与开发的重要方向。
火山岩气藏因其特殊的成藏机理和复杂的物理结构,具有较高的储气和产能潜力。
而其微观孔隙结构和核磁共振特征作为描述其物理特性的重要参数,对于火山岩气藏的勘探、开发及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火山岩气藏的微观孔隙结构及核磁共振特征,以期为火山岩气藏的开采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火山岩样品、核磁共振仪器等。
火山岩样品需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层位,以获得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二)实验方法1. 样品处理:对火山岩样品进行切片、抛光等处理,以获得适用于实验的表面。
2. 微观孔隙结构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观察火山岩样品的微观孔隙结构。
3. 核磁共振实验:采用核磁共振仪器对火山岩样品进行测试,记录其核磁共振特征。
三、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分析(一)孔隙类型火山岩气藏的微观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溶孔、裂缝、气孔等。
其中,溶孔是火山岩中常见的孔隙类型,其形成与火山岩的熔融、冷却、蚀变等过程密切相关;裂缝则是由于地壳运动、岩石变形等原因形成的;气孔则是由于火山喷发过程中气体逸出而形成的。
(二)孔隙结构特征火山岩气藏的孔隙结构具有复杂性和多尺度性。
在微观尺度上,孔隙大小分布不均,连通性较差。
此外,不同类型孔隙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关系也各不相同,这决定了火山岩气藏的储气和产能潜力。
四、核磁共振特征分析(一)核磁共振原理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通过施加磁场和射频脉冲使岩石中的氢核发生共振,从而得到岩石的物理特性信息。
在火山岩气藏中,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分析岩石的孔隙结构和流体分布。
(二)核磁共振特征参数核磁共振特征参数包括T2谱、孔隙度、渗透率等。
T2谱反映了岩石中不同大小孔隙的分布情况;孔隙度则表示岩石中孔隙的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比例;渗透率则表示流体在岩石中的流动能力。
210978149_基于CT扫描的蒸汽驱岩心孔隙结构特征及相渗分析
0 引 言
疏松砂岩 稠 油 油 藏 由 于 原 油 黏 度 高, 流 动 性 差,一般采取热采的方式进行开发。 蒸汽吞吐是稠 油开发的主要技术之一,但随着吞吐降压,开发进 入中后期,开发方式的转换将成为稠油进一步提高 采收率、实现产量接替的重要途径,而蒸汽驱技术 是主要接替技术之一[1-7] 。 但在蒸汽驱过程中,岩 石胶结程度弱,稠油携带蒸汽冲刷等会造成储层黏 土矿物颗粒分散、运移甚至堵塞孔隙;且黏土矿物
(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effect of steam flooding on the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oil reservoirs in unconsolidated sandstone, in a study case of LDB Oilfield, CT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scan the cores in different steam flooding stages, a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core model is constructed and a pore network model is extracted to obtain the core porosity, absolute permeability,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parameters at different steam flooding stages, as well as working out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by flow simulation and performing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s: as the steam flooding progresses, the pore space of the core becomes larger, leading to increase in average pore radius, average throat radius,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nd enhancing the permeability and improving the pore structure. The study results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design of heavy oil reservoir development with steam flooding. Key words:thermal recovery of heavy oil; steam flooding; CT scanning; pore structure; pore network model
基于CT扫描试验的砒砂岩孔隙分布特征研究
基于CT扫描试验的砒砂岩孔隙分布特征研究作者:***来源:《人民黄河》2020年第05期摘要:巖石的孔隙分布特征是影响相关地质条件下岩质边坡稳定性的潜在因素。
为了研究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砒砂岩的微观结构特点,开展X射线断层CT扫描,获取砒砂岩的孔隙模型,提取图像信息并进行孔隙尺寸分布和分形特征研究。
结果表明:砒砂岩试样的孔隙率达9.451%,连通孔隙占总孔隙的比例超过了60%,说明砒砂岩孔隙的连通性很强;砒砂岩孔隙的尺寸范围较大,将孔隙划分为大、中、小3类,其中大孔隙虽然数量只占1.50%,但其孔隙体积占比超过了52%,故大孔隙是决定砒砂岩孔隙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试样不同高度处孔隙图像的分形维数在1.298~1.735之间波动,表明不同高度处的孔隙不规则度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了砒砂岩内部孔隙分布的不均匀性,这对力学指标的确定有较大影响,因而易导致砒砂岩边坡渗透和力学设计参数选取不准确。
关键词:砒砂岩;孔隙分布;X射线扫描试验;分形几何中图分类号:P585.2;S157.1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0.05.022Abstract:The po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are potenti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rock slope under releva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study the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siltstone, which are 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X-ray CT scanning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acquire its pore model. Meanwhile, the image information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curves and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wer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re distribution of siltstone samples is well developed and the porosity is up to 9.451%. The connected pores account for more than 60% of the total pores, which indicates the strong connectivity of soft sandstone pores. Although the number of macropores accounts for only 1.50%, the pore volume accounts for more than 52%. Therefore, macropores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pores. The pore fractal dimension of images at different height ranges from 1.298 to 1.735, which reflects that a larg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heights of the pore, The phenomenon means the po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iltstones is inhomogeneity, with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mechanics index. As a result, it is easy to cause inaccurate penetration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to design the slopes.Key words: siltstone; pore distribution; X-ray scanning tests; fractal geometry在黄河流域晋、陕、蒙接壤区分布的砒砂岩是一种特殊的岩土体,其最被人熟知的工程特性是孔隙发育、颗粒松散、粒间胶结程度差和结构强度低,岩性为砾岩、砂岩及泥岩,其表观颜色混杂,成分不均匀[1-3]。
《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及核磁共振特征实验研究》
《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及核磁共振特征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火山岩气藏是我国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火山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及核磁共振特征研究,对于认识火山岩储层特征、提高采收率、优化开发策略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以火山岩气藏为研究对象,通过微观孔隙结构及核磁共振特征的实验研究,深入探讨其储层特征及开发潜力。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火山岩样品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火山岩气藏,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实验中所需的其他材料包括核磁共振仪、扫描电镜等。
2. 实验方法(1)微观孔隙结构观察:利用扫描电镜对火山岩样品进行微观结构观察,分析孔隙类型、大小、连通性等特征。
(2)核磁共振实验:采用核磁共振仪对火山岩样品进行核磁共振实验,分析孔隙的尺寸分布、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火山岩的微观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溶蚀孔、裂缝孔和晶间孔等。
其中,溶蚀孔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连通性较好;裂缝孔则多呈狭长状,连通性较差;晶间孔则主要分布在矿物晶粒之间,孔径较小。
此外,火山岩的孔隙结构还具有多尺度、非均质性的特点。
2. 核磁共振特征分析核磁共振实验结果表明,火山岩的孔隙尺寸分布范围较广,从小于1纳米的微小孔隙到数毫米的大孔隙均有分布。
此外,火山岩的孔隙度较高,渗透率也相对较好。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有效地反映火山岩的孔隙特征,为储层评价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四、讨论与结论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火山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具有多尺度、非均质性的特点,不同类型的孔隙在储层中共同作用,影响着气藏的开发效果。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有效地反映火山岩的孔隙特征,为储层评价和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在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火山岩的储层特征,采取合理的开发策略,以提高采收率。
首先,针对不同类型的孔隙,应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
溶蚀孔和晶间孔是火山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应作为开发重点。
基于CT扫描技术的土柱孔隙结构及其抗侵蚀能力研究——以种植百喜草为例
第43卷第5期2023年10月水土保持通报B u l l e t i n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43,N o .5O c t .,2023收稿日期:2022-10-25 修回日期:2023-01-01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陆路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协调机制研究及集成示范 (2021Y F B 2600105) 第一作者:张亭(1996 ),女(汉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生态学㊂E m a i l :z t c d u t 2022@163.c o m ㊂ 通信作者:曹龙熹(1982 ),男(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㊂E m a i l :l o n g x i c a o @c d u t .e d u .c n㊂基于C T 扫描技术的土柱孔隙结构及其抗侵蚀能力研究以种植百喜草为例张亭1,施明明2,李鑫2,王新军3,曹龙熹1(1.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59;2.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3.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摘 要:[目的]分析百喜草土柱孔隙结构与土壤抗侵蚀能力之间的联系,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优化布设以及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㊂[方法]依托植物土柱长期微区试验,通过C T 扫描技术研究种植百喜草的土柱孔隙指标(孔隙长度密度㊁体积密度㊁表面积密度和孔隙数密度),开展边坡水槽冲刷试验㊂设置3个坡度(10ʎ,20ʎ和30ʎ)和5个流量(0.8,1.6,2.4,3.2,4.0L /s )组合量化土壤抗侵蚀能力,分析孔隙指标与抗侵蚀能力因子之间的关系㊂[结果]百喜草土柱孔隙发育程度随生长时间不断增强,而随土层深度减弱;4个孔隙结构指标在0 5c m 土层的数值远大于5 10c m 土层,且表层0 5c m 的平均土壤细沟可蚀性(0.026s /m )和临界水流剪切力(7.0P a )分别是下层5 10c m 的0.33,1.54倍㊂[结论]植物根系发育的孔隙指标能够表征土壤抗侵蚀能力变化,C T 扫描获取的4个孔隙结构指标与细沟可蚀性等因子显著相关,其中孔隙表面积密度与土壤抗侵蚀能力指标关系最为密切㊂关键词:百喜草;C T 扫描;孔隙结构;土壤分离速率;细沟可蚀性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88X (2023)05-0148-08 中图分类号:S 154.4,S 157文献参数:张亭,施明明,李鑫,等.基于C T 扫描技术的土柱孔隙结构及其抗侵蚀能力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23,43(5):148-155.D O I :10.13961/j .c n k i .s t b c t b .2023.05.018;Z h a n g T i n g ,S h iM i n g m i n g,L iX i n ,e t a l .As t u d y o n p o r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s o i l e r o s i o n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s o i l c o l u m nb a s e do nC Ts c a n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J ].B u l l e t i n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023,43(5):148-155.AS t u d y onP o r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dE r o s i o nR e s i s t a n c e o f S o i l C o l u m nB a s e do nC TS c a n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T a k i n g B a h i a g r a s s P l a n t a t i o na s a nE x a m pl e Z h a n g T i n g 1,S h iM i n g m i n g 2,L iX i n 2,W a n g X i n j u n 3,C a oL o n gx i 1(1.C o l l e g e o f E c o l o g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e n g d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C h e n g d u ,S i c h u a n 610059,C h i n a ;2.C o l l e g e o f E a r t hS c i e n c e s ,C h e n g d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C h e n g d u ,S i c h u a n 610059,C h i n a ;3.C h i n aA c a d e m y o f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 10002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e t w e e n s o i l c o l u m n p o r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s o i l e r o s i o n r e s i s t a n c ef o r s o i l c o l u m n sw i t hB a h i ag r a s sw a sa n a l y z e d i n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as c i e n t i f i cb a s i s f o r th eo p ti m a l a r r a n g e m e n to f p l a n t s f o r s o i l a n dw a t e r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a n d t o a s s e s s t h e b e n e f i t s o f p l a n t i n g B a h i a g r a s s .[M e t h o d s ]T h i s s t u d yw a s c o n d u c t e du s i n g l o n g -t e r me x p e r i m e n t s o f B a h i a g r a s s g r o w n i n s o i l c o l u m n s .F o u r p o r e i n d i c a t o r s (po r e l e n g t hd e n s i t y ,b u l kd e n s i t y ,s u r f a c e a r e a d e n s i t y ,a n d p o r e n u m b e r d e n s i t y )o f B a h i a g r a s s s o i l c o l u m n sw e r e q u a n t i f i e db y C Ts c a n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F l u s h i n g t e s t su s i n g a f l u m ew i t hv a r i a b l e s l o pe sw e r e c a r r i e do u t t o q u a n t if y s o i l e r o s i o n r e s i s t a n c e a t t h r e e s l o pe s (10ʎ,20ʎ,a n d 30ʎ)a n df i v e r u n o f f r a t e s (0.8,1.6,2.4,3.2,a n d 4.0L /s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sb e t w e e n p o r es t r u c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e r o s i o nr e s i s t a n c ef a c t o r sw e r e t h e nd e t e r m i n e d .[R e s u l t s ]B a h i a g r a s sr o o ts y s t e m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c r e a s e dd u r i n g t h e g r o w t h p e r i o d ,b u t d e c r e a s e dw i t hs o i l d e p t h .T h e v a l u e s o f f o u r p o r e s t r u c t u r e i n d i c a t o r s i n 0 5c ms o i l l a y e rw e r em u c hh i gh e rt h a n t h o s e i n5 10c ms o i l l a y e r,a n d t h ea v e r a g e s o i l r i l l e r o d i b i l i t y(0.026s/m)a n dc r i t i c a l s h e a r s t r e s s (7.0P a)i n0 5c ms u r f a c e l a y e rw e r e0.33a n d1.54t i m e s t h e v a l u e s o f t h o s e r e s p e c t i v e p a r a m e t e r s i n5 10c m l o w e r s o i l l a y e r.[C o n c l u s i o n]T h e p o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l a n t r o o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d i c a t e d s o i l e r o s i o n r e s i s t a n c e. T h e f o u r p o r e s t r u c t u r e i n d i c a t o r so b t a i n e db y C Ts c a n n i n g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r e l a t e d t o f a c t o r s s u c ha s r i l l e r o d i b i l i t y.T h e p o r e s u r f a c e a r e ad e n s i t y w a sm o s t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e r o s i o n r e s i s t a n c e f a c t o r s.K e y w o r d s:B a h i a g r a s s;C Ts c a n n i n g;p o r e s t r u c t u r e;s o i l d e t a c h m e n t r a t e;r i l l e r o d i b i l i t y植物是土壤发展过程中很活跃的因素之一,植物根系可以通过物质分解等途径改变土壤理化特性[1]㊂除此之外,植物根系还会对土壤力学性能产生深刻影响,根系在土壤中的穿插㊁缠绕以及嵌入等作用可以增强土壤胶结能力,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并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2]㊂这一作用机制是植物水土保持效应的基础,研究植物孔隙与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关系对于水土保持效益评估具有重要意义㊂土壤抗侵蚀能力是指土壤抵制水力㊁风力㊁重力或冻融等破坏㊁离散㊁运输和沉积的能力[3],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可以表示为多种不同意义的指标,具体到土壤侵蚀过程研究中,可依据临界水流剪切力模型使用土壤分离速率㊁细沟可蚀性㊁临界水流剪切力等指标进行描述[4],这是W E P P等土壤侵蚀过程模型用于细沟侵蚀过程模拟的理论基础,也是描述土壤抵抗细沟水流冲刷侵蚀能力的重要依据㊂由于植物根系在稳定土壤结构和防治土壤侵蚀方面的重要作用,学者们通过试验研究探讨了根系特征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㊂研究表明,根系能够通过固结土壤颗粒来增加侵蚀阻力,从而降低土壤分离速率,土壤分离速率随根系质量或长度密度的增加呈不同的函数趋势下降[5]㊂植物根系对细沟可蚀性和临界水流剪切力也具有显著影响,许多研究都表明细沟可蚀性随着根长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临界水流剪切力则随根系质量密度增加而增加[6]㊂学者们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了根系指标与抗侵蚀能力指标之间的量化方程,而获取根系结构信息是构建根系抗侵蚀能力关系方程的基本前提㊂由于土壤的不透明性,现有研究大多采用挖掘法和土钻法等传统方法测量根系指标,此类方法不仅耗时费力,同时还会对根系产生破坏并影响分析结果㊂近年来,具备非侵入㊁便捷性等优点的X射线C T扫描技术被逐渐应用到土壤学研究领域[7],其基本原理是利用X射线对不同物质的穿透率差异,使用探测器在不同角度接受透射信号,从而构建样品断层的空间结构㊂C T扫描技术提供了一种原位三维可视化孔隙和土壤结构表达方法,可用于量化土壤孔隙形状㊁大小和分布状况等特征信息[8],研究土壤水力特性㊁饱和导水率㊁水分特征曲线等指标[9],分析植物根系生长演变趋势以及土壤团聚体微结构特征响应[10]等㊂基于C T扫描技术研究土壤大孔隙和植物根系特征是当前的学术热点与前沿方向㊂大量研究表明土壤大孔隙的形成与根系发育密切相关,C T扫描获取的大孔隙指标与植物根系形态之间具有较高相似性[11-12],通过C T扫描技术提取根系发育形成的孔隙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表征植物根系的原位结构信息,在此基础上探究孔隙指标与土壤抗侵蚀能力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揭示根系的固土作用机制,同时也便于建立抗侵蚀能力指标与土壤C T扫描领域前沿研究成果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土壤抗侵蚀能力研究提供新的视角㊂而目前与土壤孔隙C T扫描相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土壤结构和溶质运动等方面,针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研究尚不多见㊂基于此,本研究选取百喜草这一常见的水土保持植物类型,通过C T扫描技术研究其根系的孔隙结构特征和根 土复合物土壤分离速率特征,对比不同生长时期百喜草植物孔隙指标及其固土效果的差异,尝试建立孔隙指标与土壤抗侵蚀能力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优化布设以及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㊂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计方案采用P V C管填充土柱试验研究根系形成的孔隙结构及其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㊂本研究选择的百喜草为禾本科草类植物,其栽种方式简易㊁生长周期短㊁适应能力强㊁根系发达,具有优良的水土保持性能[13]㊂试验于2021年5月初在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香樟试验基地进行㊂试验用土来自成都市郊农田区,土壤类型为潮土,土壤质地为壤土,有机质含量为10.4g/k g;将土壤过筛去除石块等杂质之后填入50c m深的土槽,其中下层35c m的土壤过10mm筛,表层15c m土壤过5mm筛,采用逐层压实的方法进行填土,根据实际条件将土壤容重控制在1.2g/c m3左右㊂完成填土后将P V C管垂直嵌入表941第5期张亭等:基于C T扫描技术的土柱孔隙结构及其抗侵蚀能力研究层土壤,用于试验的P V C管直径为11c m,由5c m 高的上下两层合并组成10c m高的柱体,用胶带将其中间固定㊂完成P V C土柱布设后播种百喜草种子,播种密度为15g/m2,种植之后定期进行浇水㊁除草㊂试验共设置了150个百喜草P V C管土柱,为了对比研究植物孔隙的作用,本研究在0 5c m土层设置了100个不种植百喜草的对照土柱,共计250个P V C 土柱用于开展C T扫描和水槽冲刷试验㊂1.2C T扫描和孔隙指标提取分别于2021年7月㊁9月和11月进行3次土柱扫描,每次采集5个百喜草土柱样品,剪去茎秆只保留其根系,使用保鲜膜密封土柱样品以免土体破坏,将样品送至四川省友谊医院采用医学C T(L i g h t-S p e e d V C T)系统进行扫描,此C T系统能量为120k V,100m A,扫描图片D F O V为120mm,扫描间隔为0.63mm㊂每个10c m高的P V C土柱可以得到165张像素大小为512ˑ512的8位图,每体素对应0.63mmˑ0.212mmˑ0.212mm的样品㊂本研究3个时段共扫描15个百喜草根系P V C土柱样品,扫描流程如下所示㊂使用S n a t eD i c o m V i e w e r软件将C T扫描的原始图片转为t i f f格式,然后利用I m a g e J软件按以下流程进行图像处理:首先将图像堆栈裁剪到长宽均为85.05mm的感兴趣区域(R O I)以避免P V C管壁带来的边际影响,然后先将切割后的图像转换为8-b i t 图像并重建灰度图像堆栈进而进行3D中值滤波和噪点消除[14],结合实际土壤孔隙情况设置分割阈值得到二值化图像,利用M e a s u r eS t a c k插件可计算土柱不同深度的孔隙面积密度等指标㊂通过I m a g e-A d j u s t进行亮度调节并设定阈值提取主要孔隙要素,植物孔隙与背景的分割阈值是通过将二值化的孔隙与实际根系进行对比直至差值ɤ1%得到,这能保证与根系较高的实际符合率,删除小于1mm2的小孔隙,计算孔隙长度(L)与孔隙等效半径(r)的比值,将比值(L/r)<20的视为非生物孔隙并通过目视判读予以去除,保留的孔隙与根系形态较为一致[15]㊂通过插件A n a l y z eP a r t i c l e s进行图像孔隙的分析,分析得到的特征参数有植物孔隙的数目㊁面积㊁大孔隙度㊁成圆率和当量直径㊂基于孔隙数量㊁孔隙体积和表面积等参数,利用3D-O b j e c tC o u n t e r和b o n e J插件计算孔隙骨架量化结果㊂为了研究百喜草土柱孔隙的动态发育特征,本文使用以下指标描述3个不同时期的百喜草土柱孔隙结构:①孔隙长度密度,定义为单位体积内孔隙的实际长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根系的穿插和缠绕能力[16];②孔隙表面积密度,定义为单位体积内孔隙的面积,可以反映根系的粗细程度;③孔隙体积密度,定义为单位体积内孔隙的体积,表征了土柱内的根系粗细㊁长短等综合信息;④孔隙数密度,定义为单位体积内孔隙的数量,体现了植物根系形成孔隙的多少,侧面反映植物根系的健康生长情况㊂以上指标可通过S k e l e t o n i z e3D插件生成孔隙网络骨架,据此计算孔隙长度㊁体积㊁表面积和孔隙数与目标土柱体积进行比值运算获取[17]㊂研究表明C T扫描获取的孔隙指标与植物根系之间具有较高相似性[11]㊂在本研究微区土柱试验条件下土壤生物孔隙主要由百喜草根系发育而形成,因此以上孔隙结构指标可用于描述根系结构特征,从而与土壤抗侵蚀能力指标建立联系㊂1.3土壤分离能力测定通过边坡水槽冲刷试验测定土壤分离速率㊂该水槽主体由有机玻璃制成,长4m,宽0.3m,深0.2m,在水槽底部使用清漆粘一层粒径3m m左右的沙子模拟粗糙地表,借助框架结构和定滑轮装置调节水槽坡度,可调坡度范围为0ʎ~30ʎ㊂在水槽距下端0.6m设置直径11c m的土样室,将P V C土柱放入土样室进行冲刷试验㊂为了研究不同深度土壤抗侵蚀能力,使用薄刀片将P V C土柱从中间切开分为5c m高的上下2层(0 5c m和5 10c m)分别进行冲刷㊂本研究借鉴N e a r i n g等[18]的试验方法,在冲刷前用微型雾状喷水壶喷洒土样至接近饱和,每个土样的喷洒水量约为0.15L,再静置约12h之后将土柱放入水槽的土样室中,使土样表面与水槽底部保持同一平面㊂根据西南山区生态退化坡面的坡度范围[19],将试验坡度设定为10ʎ,20ʎ和30ʎ,同时依据区域典型侵蚀性降雨的地表产流能力[20],将流量设定为0.8, 1.6,2.4,3.2,4.0L/s,每个试验组合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则3组坡度和5组流量组合共设计45次冲刷试验㊂分别于7,9,11月采集45个百喜草土柱并将其分开成为上下两层进行冲刷,3个时段共完成270次冲刷试验㊂同时于7月和11月进行了两组共90次对照冲刷试验,将两组冲刷试验的结果取平均作为对照数据㊂为了减小土样边界效应影响并保证冲刷试验结束条件的一致性,每个土样冲刷至表层土壤被剥离2c m为止[21],用秒表记录放水冲刷时间,在105ħ条件下用烘箱烘干24h测定干物质,根据土样冲刷前后的干土质量差来计算土壤分离速率,计算公式为:D c=(W b-W a)/(1000㊃t㊃A)(1)式中:D c为土壤分离速率 k g/(m2㊃s) ;W b为试验前土样干质量(g);W a为试验后土样干质量(g);051水土保持通报第43卷t为冲刷时间(s);A为土样P V C管横截面积,取值0.0095m2㊂试验过程中采用染色法测定水流表面流速,将表面流速乘以0.8得到平均流速,据此计算水力半径和水流剪切力等水动力学参数㊂水流剪切力在W E P P (w a t e r e r o s i o n p r e d i c t i o n p r o j e c t)等侵蚀模型中应用,常被用来建立土壤分离速率关系并描述土壤抗侵蚀能力[18,22],其计算公式为:τ=ρg h S(2)式中:τ为水流剪切力(P a);ρ为水流密度(k g/m3); g为重力加速度;h为水力半径(m);S为水流坡降(%)㊂1.4数理统计方法采用回归分析建立土壤抗侵蚀能力指标与植物孔隙指标之间的量化关系,通过确定性系数R2评估回归方程拟合精度㊂主要包括:①为了量化土壤抗侵蚀能力指标,根据临界水流剪切力模型建立土壤分离速率与水流剪切力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在此基础上计算细沟可蚀性和临界水流剪切力等因子;②为了进一步探究百喜草植物孔隙结构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将孔隙长度密度㊁表面积密度㊁体积密度和孔隙数密度4个孔隙指标与土壤分离速率及抗侵蚀能力指标建立回归关系;③采用单因素方差(A N O-V A)和邓肯(D u n c a n)法进行多重比较,对比不同层次和不同时段根系以及土壤抗侵蚀能力指标的差异程度,统计分析的显著性水平为p<0.05㊂所有分析和制图均使用O r i g i n2018软件和I B M S P S SS t a t i s-t i c s26软件㊂2结果与讨论2.1百喜草土柱孔隙特征图1所示为7,9,11月典型土柱孔隙数量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分布特征㊂从不同时段来看,百喜草孔隙数密度整体上从7月到11月递增,体现了植物根系不断生长发育的趋势,说明百喜草根系对孔隙数密度的影响较大㊂从垂直分布上来看,各时段的孔隙数都表现出由表层随深度下降,这一结果与K a t u w a l等[23]和于师等[24]报道的孔隙垂直分布趋势一致㊂本研究在约4c m深度则存在一处峰值,尤其是在9月和11月表现较为显著,这可能是由于百喜草侧根发育的影响[25]㊂整体上来看,7 9月百喜草根系的发育主要集中在6c m以上部位,而6c m以下部位的根系发育则主要体现在9 11月时段㊂图17,9,11月样品的孔隙数密度沿土层深度(0 100m m)的分布F i g.1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p o r e n u m b e r d e n s i t y o f s a m p l e s i nJ u l y,S e p t e m b e r a n dN o v e m b e r a l o n g s o i l d e p t h(0 100m m)由图2可以看出,除7月的孔隙数密度和11月的孔隙长度密度指标之外,在同一生长时期下0 5c m土层的孔隙指标均明显大于5 10c m土层,这与图1所示的孔隙数密度的垂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说明0 5c m层土壤中根系相对较为密集,这主要是由于上层百喜草根系可吸收更多的营养,使得根系变粗并生出更多的侧根所致[26]㊂从时间变化上来看,各孔隙指标从7 11月整体上呈增加趋势,3个时段孔隙指标整体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尽管7 9月时段的0 5c m层土壤孔隙表面积密度及孔隙数密度等指标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 0.05),但9 11月之间的孔隙结构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㊂与7月相比,11月0 5c m土层的孔隙长度密度㊁表面积密度㊁体积密度和孔隙数密度指标增幅分别达到183.36%,122.92%,144.19%和730.27%,而5 10c m土层上述4个指标的增幅则分别为916.50%,988.48%,1221%和694.74%,以上指标的动态演变特征体现了百喜草根系对土壤逐渐增强的固结能力㊂2.2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基于边坡水槽冲刷试验的结果,统计不同时间㊁不同土层的平均土壤分离速率(见图3)㊂从不同土层来看0 5c m土层土壤分离速率显著低于5 10c m(p=0.001),其中上层土壤分离速率均值为0.29k g/(m2㊃s),下层均值为0.9k g/(m2㊃s),在同一时段的下层土壤分离速率变化范围明显大于上层土壤,对应的箱型图上下限也偏高㊂从3个时段对比来看,7 11月土壤分离速率呈逐渐减小趋势,9月不同土层的平均土壤分离速率均显著低于7月(上层p=0.003,下层p=0.01),而9月和11月的上层土壤分离速率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6),这可能151第5期张亭等:基于C T扫描技术的土柱孔隙结构及其抗侵蚀能力研究与表层土壤结皮发育和土体沉降等因素导致9月土壤分离速率降低有关[27]㊂从整体上来看,土柱的土壤分离速率显著低于对照土柱(p<0.001),但7月下层的百喜草土柱与对照组分离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0.42),这是由于7月百喜草根系发育较弱,且下层根系比上层根系稀疏所致,这与郁耀闯等[5]在黄土丘陵区须根系作物地得到的土壤分离速率变化趋势相似㊂注:不同字母代表上下层整体间的差异性㊂图27,9,11月0 5c m及5 10c m深度下土柱孔隙的长度密度㊁表面积密度㊁体积密度和数量密度对比F i g.2C o m p a r i s o no f l e n g t hd e n s i t y,s u r f a c e a r e ad e n s i t y,v o l u m e d e n s i t y a n d q u a n t i t y d e n s i t y o f s o i l c o l u m n sp o r e s a t d e p t h s o f0 5c ma n d5 10c mi nJ u l y,S e p t e m b e r a n dN o v e m b e r注:不同字母代表不同时期不同土层间的差异性㊂图3不同时期及土层的土壤分离速率统计结果对比F i g.3C o m p a r i s o no f s t a t i s t i c a l r e s u l t s o f s o i l d e t a c h m e n tr a t e i nd i f f e r e n t p e r i o d s a n d s o i l l a y e r s表1所示的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分离速率与各个时间段水流剪切力的线性方程确定性系数均呈现显著水平,说明水流剪切力线性方程可以用来预测土壤分离速率㊂根据细沟侵蚀的临界水流剪切力模型,表1中拟合方程斜率为细沟可蚀性参数,反映细沟侵蚀强度随水流能量变化的速度;方程在X轴上的截距为临界水流剪切力参数,反映细沟侵蚀发生的难易程度[28]㊂表1不同土层不同时期土壤分离速率与水流剪切力的关系T a b l e1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s o i l d e t a c h m e n t r a t e a n d s h e a r s t r e s s i nd i f f e r e n t s o i l l a y e r s a n dd i f f e r e n t p e r i o d s 土层/c m时期水流剪切力决定系数7月D c=0.047(τ-6.17)R2=0.65,p<0.050 59月D c=0.019(τ-6.36)R2=0.79,p<0.0511月D c=0.013(τ-8.46)R2=0.66,p<0.05对照D c=0.130(τ-2.77)R2=0.84,p<0.057月D c=0.122(τ-2.92)R2=0.86,p<0.05 5 109月D c=0.069(τ-4.49)R2=0.84,p<0.0511月D c=0.050(τ-6.20)R2=0.88,p<0.05注:式中D c为土壤分离速率 k g/(m2㊃s) ;τ为水流剪切力(P a)㊂由表1中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在同一时段上层土壤的细沟可蚀性因子显著低于下层土壤(p=0.045 <0.05)㊂上层土壤在3个时段的平均细沟可蚀性因子为0.026(s/m),是下层土壤平均细沟可蚀性因子251水土保持通报第43卷(0.08s/m)的0.33倍;而上层土壤的临界水流剪切力指标则显著高于下层(p=0.027<0.05),3个时段的上层平均值(7.0P a)是下层土壤(4.54P a)的1.54倍,说明上层土壤抵抗细沟侵蚀的能力较强,发生细沟侵蚀的风险相对较低㊂从7 11月的不同时段来看,上下层土壤的细沟可蚀性均表现为递减的趋势,而临界水流剪切力则呈递增趋势,这与Z h a n g G.H.等[29]和郁耀闯等[5]报道的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抗侵蚀能力指标演变趋势相同㊂以上细沟可蚀性和临界水流剪切力因子的分层差异及变化特征与图1 2中的孔隙指标结果相一致,说明百喜草根系形成的生物孔隙和土壤抗侵蚀能力之间存在密切关系㊂与对照土壤相比,除7月下层土壤较为接近之外,其余时段的土壤的细沟可蚀性因子均明显偏低,而临界水流剪切力则偏高,说明本试验条件下根系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强于对照土壤㊂需要指出,K n a p e n等[30]研究表明细沟可蚀性和临界水流剪切力相互独立,且两个因子之间不一定存在协同变化关系㊂而本研究结果显示,细沟可蚀性和临界水流剪切力分别从两个不同角度指示了百喜草根系发育对抗侵蚀能力的增强效应,两者之间表现出一致的协同变化趋势,这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植物根系兼具提高细沟侵蚀起始条件和降低侵蚀强度的作用㊂2.3百喜草土柱孔隙指标与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关系由图4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平均土壤分离速率和细沟可蚀性都随各孔隙指标值的增加而减少,说明在植物根系的作用下,土壤分离速率和细沟侵蚀发育强度减小,而临界水流剪切力随各孔隙指标值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植物根系作用提高了土壤发生分离所需条件,使得细沟侵蚀不易发生㊂以上结果进一步细化了细沟可蚀性和临界水流剪切力协同变化关系,同时也说明依托植物根系发育的孔隙指标能够表征土壤抗侵蚀能力指标的变化㊂4个孔隙指标与3个抗侵蚀能力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线性方程和幂函数方程描述,且不同指标的拟合方程精度存在差异,在描述土壤分离速率和细沟可蚀性指标方面,孔隙长度密度的幂函数方程效果最优,回归方程的确定性系数在0.9左右;由于孔隙长度密度指标主要表征了植物根系的穿插及缠绕能力,该指标越大说明百喜草根系网络与土柱中土壤的接触面积越大[31],对土壤颗粒的串联黏结作用也越强,使土壤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增强,在径流冲刷过程中能够降低土体发生崩解分离的速率[32],因而孔隙长度密度的增大可有效减小土壤分离速率与细沟可蚀性㊂图4中所示的长度密度函数曲线与散点的分布趋势较为吻合,尤其是在分离速率和细沟可蚀性较大的上半段拟合度明显优于其他指标,说明孔隙长度密度指标用于量化土壤分离速率和细沟可蚀性因子的精度最优㊂而对于临界水流剪切力因子来说,孔隙体积密度和表面积密度的回归方程确定性系数均在0.95以上,在所有孔隙指标中的效果最好;孔隙体积密度和表面积密度指标主要表征了土柱内根系的粗细程度,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形成孔隙的植物根系越粗,粗根对土壤的机械加固作用提高了细沟侵蚀发生的临界水流剪切力条件[33],因而这两个指标用于量化临界水流剪切力的精度最高㊂以上结果与Z h a n g B a o j u n等[34]在黄土高原陡坡沟壑区开展的水槽试验整体趋势一致,但方程形式有所不同㊂Z h a n g B a o j u n等[34]报道的细沟可蚀性随根质量密度呈指数下降,临界剪切力随根系质量密度增加呈对数函数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土壤和植物类型不同导致的差异㊂从整体上来看,在本研究试验条件下的4个孔隙指标中,孔隙长度密度㊁体积密度和表面积密度指标在土壤抗侵蚀能力指标预测中各有优势,体现了百喜草根系在土壤中的穿插㊁缠绕和固土作用,3个指标的总体预测效果较为接近,其中孔隙表面积密度略优于另外两个指标㊂而孔隙数密度在4个指标中的预测效果较差,不推荐用于描述根系土抗侵蚀能力㊂3结论本文通过C T扫描技术和变坡水槽冲刷试验,量化了3个时段种植百喜草的土柱孔隙结构指标和抗侵蚀能力因子,分析了土柱孔隙结构和抗侵蚀能力的关系,得出主要结论如下㊂(1)揭示了种植百喜草的土柱孔隙结构指标(根孔隙长度密度㊁体积密度㊁表面积密度和数量密度)在3个时段(5 7,7 9,9 11月)的增长发育趋势,发现其增长幅度主要体现在9月到11月之间,且表层0 5c m土层的孔隙指标显著大于5 10c m土层㊂(2)土壤抗侵蚀能力与土柱孔隙结构的变化趋势一致,其中细沟可蚀性因子随百喜草生长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而临界水流剪切力指标则增大,表层土壤的平均细沟可蚀性因子(0.026s/m)是下层的0.33倍,平均临界水流剪切力(7.0P a)则是下层土壤的1.54倍㊂(3)依托植物根系发育的孔隙指标构建了用于表征土壤抗侵蚀能力指标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孔隙长度密度与土壤分离速率和细沟可蚀性的关系最密切,而孔隙体积密度和表面积密度用于量化临界水流剪切力的精度最高,综合整体拟合效果来看,孔隙表面积密度在4个孔隙结构指标中表现最优㊂351第5期张亭等:基于C T扫描技术的土柱孔隙结构及其抗侵蚀能力研究。
《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及核磁共振特征实验研究》范文
《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及核磁共振特征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火山岩气藏是当今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的重要领域之一。
由于火山岩的独特性质,如多孔性、非均质性和复杂结构等,导致其微观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复杂多样。
近年来,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研究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及核磁共振特征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通过实验手段,对火山岩气藏的微观孔隙结构及核磁共振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实验方法本实验主要采用高精度核磁共振技术和先进的微观成像技术,对火山岩气藏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对火山岩样品进行前期处理,包括样品切割、磨光、抛光等步骤,以获得平滑的表面和均匀的厚度。
然后,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样品进行扫描,获取孔隙大小、形状、分布等微观结构信息。
最后,结合微观成像技术,对核磁共振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
三、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特征1. 孔隙类型与分布火山岩气藏的微观孔隙主要包括溶蚀孔、晶间孔、裂缝等类型。
通过核磁共振和微观成像技术,我们发现这些孔隙在火山岩中呈现出复杂的分布特征。
其中,溶蚀孔主要分布在火山岩的熔岩流中,晶间孔则主要分布在火山岩的矿物晶体之间,裂缝则贯穿整个岩石。
这些不同类型的孔隙相互连通,构成了火山岩复杂的孔隙网络。
2. 孔隙大小与形状火山岩的孔隙大小和形状因岩石类型、成因和后期地质作用等因素而异。
通过核磁共振扫描,我们发现火山岩的孔隙大小分布范围较广,从小至纳米级到大至微米级均有分布。
此外,孔隙形状也较为复杂,包括圆形、椭圆形、长条形等。
这些复杂的孔隙结构对气藏的储集性能和渗流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四、核磁共振特征研究1. 核磁共振信号与孔隙结构关系核磁共振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岩石样品的磁化率来反映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我们发现核磁共振信号与孔隙大小、形状、分布等密切相关。
较大、较规则的孔隙在核磁共振扫描中表现出较高的信号强度,而较小、不规则的孔隙则表现出较低的信号强度。
基于灰度CT图像的岩石孔隙分形维数计算
论 文
kozturk[9] 采用 CT 扫描得到混凝土试件中骨料、砂 浆、 孔洞清晰的 CT 图像 .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内采用 医用 CT 探测冻土的内部结构 , 分析冻土蠕变的细观 机制 [10]. 杨更社等人 [11,12]在国内首次采用该 CT 机对 岩石进行了压缩过程中的细观结构变化的观测 , 有 了 初 步 的 实 时 CT 观 测 思 路 . 1999 年 , 葛 修 润 等 人 [13,14]设计了与医用 CT 配套的专用静态加载设备 , 明确提出加载过程中的 CT 实时扫描问题并成功解决, 称之为动态的 CT 实验 . 此后还有学者 [13~19]借助 XCT 对岩土材料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细观力学行为进行 了研究 , 探讨了 CT 数的大小及分布规律与岩石材料 损伤状态之间的关系 , 从而在缺陷或裂纹等的演化 机理和损伤本构关系两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鞠杨等人
岩石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可以有效的反应岩石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基于ct图像可以采用计盒维数来表征岩石孔隙结构的分形目前关于数字图像的分形维数计算还主要集中在对黑白图像的分析处理上这就需要通过特定的二值化方法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后再进行分形维数的计算其好处是可以事先将孔隙结构从ct图像中提取出来但二值化方法的选取会对图像的分析处理产生影响有时可能会丢失部分图像细节的信息
2011 年
论 文
第 56 卷
第 26 期: 2256 ~ 2266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基于灰度 CT 图像的岩石孔隙分形维数计算
彭瑞东①, 杨彦从②, 鞠杨①, 毛灵涛①, 杨永明①
①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E-mail: prd@ 2011-04-11 收稿, 2011-07-20 接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0802092, 5097412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2009CB724602, 2010CB226804)、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 学科点新教师基金 (20070290011)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2009QM03)资助项目
基于CT扫描技术对煤岩的孔隙结构的提取和研究
基于 CT 扫描技术对煤岩的孔隙结构
的提取和研究
邢 敏1 ,吴金随1 ,张辞源1 ,李更川2 ,高 嵩2
(1 华北科技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东燕郊 065201;
2 准格尔旗云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串草圪旦煤矿,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0400)
sample and the shear volume; the larger the volume in the pore, the larger the corresponding coord2021-05-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4069,5177413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3142015092)
合理的使用煤炭资源,就需要在对煤矿中的煤层
进行深入的研究。
煤岩作为煤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复
杂多变,类型多种多样。 孔隙是煤岩中的重要结
构,通过研究煤的孔隙特征,可以了解煤的很多特
性。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孔隙的相关特性,现阶段
可以采用压汞法、核磁共振法等方法直接测出样
品参数
[2-5]
,除此之外,为 了 直 观 地 看 到 孔 隙 模
还是对研究矿井内瓦斯流动从而进一步防治矿井
的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一步在连通孔隙的基础上运用 Avizo 里的
运算模块计算出煤样的球棍模型,通过调整孔喉
的参数来展示球棍模型,可供选择调整的参数有
体积、面积和等效半径。 本次实验选择调整孔喉
的等效半径,调整前后的球棍模型如图 5。
孤立孔隙不与外界连通,利用 Avizo 中的 A⁃
需要对其进行剪裁;另一方面,通过剪裁可以去掉
基于CT扫描技术研究页岩水化细观损伤特性
基于CT扫描技术研究页岩水化细观损伤特性马天寿;陈平【摘要】In view of the shale hydration problem in wellbore stability analysis during drilling in shale formation,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CT scanning technology was proposed to research the meso-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hydration, and the CT scanning tests for shale samples in stages of shale hydration were conducted.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CT images and their gray-level histograms show that the early period of soaking is the main period of meso-damage in shale samples, and as the soaking time increases, the meso-damage propagates slowly;the mark of meso-damage increasing dramatically is that the gray-level histogram of the CT image changes from unimodal style to bimodal style. The visual resolutions of CT images can be improved by the pseudocolor enhancement technique, and the integrity and damage degrees of CT images provide a convenient way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mage variable and soaking time was obtained based on the segmentations of CT images, which shows that the meso-damage of shale hydration mainly occurs in the early stage of soaking, which is the initial stage and rapid evolution stage of meso-damage, from then on, as the damage variable increases continuously and slowly, the macro-damage of shale sample occurs.%针对页岩地层钻井井壁稳定研究中的页岩水化问题,提出了基于CT扫描技术的页岩水化细观损伤特性定量评价方法,开展了不同水化阶段页岩岩样CT扫描实验,并分析了页岩水化细观损伤特性。
基于CT扫描的渗流作用下碎石土孔隙结构变化规律研究
基于CT扫描的渗流作用下碎石土孔隙结构变化规律研究黄达;高溢康;黄文波【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24(51)2【摘要】碎石土作为滑坡堆积层的主要组成物质,受动水因素影响,在渗流作用下内部渗透压力的变化导致土颗粒流失,造成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质随之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滑坡整体稳定性。
目前,渗流作用下不同渗透压力状态的孔隙结构变化规律研究较少。
通过自主设计的渗流装置对碎石土试样开展室内渗流侵蚀试验,并利用CT扫描技术获取试样渗流侵蚀过程的内部孔隙图像数据。
通过孔隙识别和参数提取,得到了不同渗流时刻试样内部孔隙率、等效直径等细观参数。
构建孔隙网络模型,分析了渗流作用下连通孔隙的孔喉半径、喉道长度和配位数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水力梯度的逐步升高会改变碎石土内部孔隙分布,土颗粒的流失造成孔隙率增大,孔隙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孔隙体积增加;渗流作用下孔隙发生扩张和连通,孔隙之间连通性增强,平均孔喉半径和配位数均随着水力梯度的升高而增加。
研究结果可以为碎石土滑坡的预防与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总页数】9页(P123-131)【作者】黄达;高溢康;黄文波【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3【相关文献】1.超临界CO2作用下煤的孔隙结构变化规律试验研究2.强降雨作用下堆积碎石土渗流规律研究3.基于CT扫描的草炭土孔隙结构分析及渗流模拟4.基于扫描电镜和CT成像技术的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微观结构和变化规律研究5.基于CT扫描技术的土柱孔隙结构及其抗侵蚀能力研究——以种植百喜草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岩石微观结构CT扫描表征技术研究
岩石微观结构CT扫描表征技术研究薛华庆;胥蕊娜;姜培学;周尚文【摘要】岩石微观结构特征研究对非常规油气藏的演化规律、油气赋存状态、运移方式、渗流特征等基础地质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CT扫描技术对油砂、致密砂岩和页岩样品微观结构表征研究,并对比了常规测试方法与CT扫描表征技术的差异性.对比CT扫描法和筛分法测试油砂矿物的粒度分布,两者结果十分接近,矿物颗粒大小分布总体趋势上差异小,但小于96μm的颗粒矿物分布差异性稍大.CT扫描结果显示致密砂岩样品的裂缝比较发育,还发育溶蚀孔隙.由于测试方法和样品大小的差异性,CT扫描获得的孔隙度略大于氦气法孔隙度.微米CT扫描可以表征页岩的层理发育情况,但无法表征内部的微观孔隙结构.与常规测试方法相比,纳米CT扫描表征页岩中有机质和黄铁矿的含量等方面准确性好,但孔隙度测试结果偏小.纳米CT分辨率还不能完全满足表征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的要求,同时有机质和孔隙的灰度值差异较小,两者区分难度大,因此纳米CT还无法完全准确表征页岩微观孔隙结构.【期刊名称】《力学学报》【年(卷),期】2015(047)006【总页数】6页(P1073-1078)【关键词】岩石;微观结构;表征【作者】薛华庆;胥蕊娜;姜培学;周尚文【作者单位】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北京100084;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北京100084;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北京100084;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3岩石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相互连通情况,以及孔隙与喉道间的配置关系等.它反映岩石中各类孔隙与孔隙之间连通喉道的组合,是孔隙与喉道发育的总貌.与常规油气相比,非常规油气储集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孔隙喉道小,以纳米级孔喉结构为主,局部发育毫米--微米级孔隙,不同微观尺度孔隙结构复杂多样,储集层特征不清等特点.非常规油气储集层的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对其演化规律、油气赋存状态、运移方式、渗流特征等基础地质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17].目前,岩石孔隙结构表征方法包括压汞法、低温氮气吸附法、扫描电镜法和CT扫描法等,其中CT扫描法可以对岩心进行多尺度的结构表征,同时不会对岩石内部结构造成损伤[811].该方法已经在岩石孔隙结构表征、岩石裂缝发育特征和储层流体特性表征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学者利用CT扫描技术对岩石的孔隙结构、孔隙度、含水饱和度、含气饱和度和有机质含量等参数进行了研究.Yun等[12]和杨永明等[13]利用CT扫描技术研究岩石的非均质性和层理的发育方向,对岩石的导热性、流体流动特征和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Li等[14]和张顺康等[15]利用CT 扫描进行水驱油的实验,研究油、水和残余油的分布状况.王家禄等[16],鞠杨[17]和Andra等[18]利用不同数学模型对CT扫描的图片进行过滤处理,可以得到不同的孔隙结构和孔隙度等效果.这些CT扫描的分辨率都大于10µm,研究对象主要为常规油气的储集层.对于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的储集层的微观表征,CT扫描分辨率需要亚微米和纳米级别.同时对于分辨率小于10µm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的CT扫描技术在致密砂岩和页岩等致密岩石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针对现有CT扫描分辨率不能完全适用于纳米级孔隙发育的致密岩石的微观结构表征,本文开展了油砂、致密砂岩和页岩的微米CT扫描以及页岩的纳米CT的微观表征,对比了常规测试方法与CT扫描结果,为CT扫描技术表征致密岩石和页岩非均质性和孔隙结构等方面的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1.1 实验样品本次实验样品为油砂、致密砂岩和页岩,分别采自准格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按照国家标准GB/T 29172-2012,利用抽提法测得油砂样品的重量百分比含油率为9.22%,剩余矿物残渣含量为85.73%.利用筛分法对抽提后的油砂矿物残渣进行的粒度分析,结果见图1.利用波义耳定律测得致密砂岩和页岩的氦气孔隙度分别为4.52%和3.96%.按照国家标准GB/T19145-2003测得页岩中的总有机碳(TOC)含量为1.95%.按照行业标准SY/T 5163-2010,对抽提后的油砂矿物残渣、致密砂岩和页岩的矿物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1.2 实验仪器CT扫描实验所采用仪器为Xradia公司生产的微米CT扫描仪MicroXCT-400(简称“微米CT”)和纳米CT扫描仪UltraXRM-L200(简称“纳米CT”),两者虽然放大倍数不一样,但光学原理基本相同.微米CT仪器的X射线源电压为40~150kV,最大测量样品的直径为50mm,最大样品高度40mm.根据样品大小可以调整仪器的X射线源电压、放大倍数等参数,来获得最佳的CT扫描图像,仪器最大分辨率可以达到0.7µm.纳米CT的X射线源电压恒定为40kV,射线的光子能量为8keV,推荐样品尺寸为直径约100µm的近似圆柱体,仪器扫描模式分为两种:(1)大视野模式(large fiel of view),视域为65µm,分辨率为150nm;(2)高分辨率模式(high resolution),视域为15µm,分辨率为50nm.在扫描的过程中,始终保持X射线源和探测器的位置不变,样品匀速从−180°旋转至180°,每旋转n度拍摄1张图片.本次研究主要利用微米CT分别对油砂、致密砂岩和页岩进行了扫描实验,利用纳米CT对页岩进行了扫描,获取岩石样品的CT扫描的图像如图2所示,其相应样品的图像的总张数和分辨率等参数,见表2.CT扫描的原理是X射线穿透物质后,X射线强度的衰减程度与物体的密度及物体的厚度成正比.CT扫描图片的灰度值直接表现了X射线的衰减程度:颜色由黑到白变化,物质的密度越大,X射线衰减程度高,灰度值大;而孔隙和裂隙的成分为空气,密度小,X射线衰减程度低,表现为黑色,灰度值小.对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后,利用Avizo Fire 8.0软件对图像进行数据处理,并提取微观结构的信息与参数,主要步骤依次为数据导入、图像过滤、分割和数据统计.2.1 油砂图2(a)为油砂样品的CT扫描图像,其颗粒大小为2mm×3mm×3mm左右,其中颜色为灰色的部分为矿物颗粒,矿物颗粒之间的黑色部分的油、水和气等低密度物质.从CT扫描图像可以发现,油砂内部的矿物颗粒十分松散,颗粒轮廓容易辨认,同时矿物颗粒分布比较均匀,分选较好,但颗粒的磨圆度较差.选取大小为1.5mm×0.7mm×1.6mm数据体进行处理分析,统计出油砂中矿物颗粒体积占总体积60.78%.图2(a)可以看出,油砂矿物颗粒骨架中基本充满了油砂油,矿物颗粒骨架剩余部分为油砂油的体积约40.0%.假设油砂油的密度约为0.90cm3/g,已知石英和长石的密度约为2.60cm3/g[21],计算出油砂中矿物颗粒的质量百分数约为81.25%.与抽提法测量油砂中矿物残渣(85.73%)相比,结果十分接近.对矿物的颗粒大小统计分类,发现该样品的矿物颗粒大小主要分布在180~550µm,约占总量的90.62% (图3),这也表明该样品的粒度分布比较均匀,分选较好.从图 1可以看出筛分法得到矿物颗粒大小为150~550µm的样品占总量的85.76%,而颗粒大小为180~550µm的矿物占总量的74.96%.从总体的趋势来看,筛分法和CT扫描法获得的矿物颗粒分布结果较为相近,小于96µm的矿物颗粒含量差异稍大.主要原因为筛分法是将抽提后的矿物残渣进行分析,在长时间的抽提和筛分的过程中会对矿物的颗粒造成一定破坏,而CT扫描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充分保证了矿物的原始结构;同时CT扫描所选取的样品颗粒较小.因此,直径小于96µm的矿物分布差异性较大.由于CT扫描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因此CT扫描图像分析得到的粒度分布结果更为可靠.2.2 致密砂岩图2(b)为致密砂岩的CT扫描图像,颗粒大小约为1.0mm×1.0mm×0.5mm.该样品的主要成分为石英,所以图像中灰色的部分主要为石英矿物.从图像上发现该样品的石英矿物颗粒很小,用微米CT无法分辨出其的轮廓.CT扫描图像中黑色部分为岩石孔隙,该样品的裂缝比较发育,还发育溶蚀孔隙.这些孔隙和裂缝为油气的储层提供了大量的空间,裂缝为油气的运移和排采提供重要的通道.选取约为1.0mm×0.5mm×0.8mm数据体,进行图像处理,分割出岩石内部的孔隙,对孔隙大小进行统计分析(图4).结果显示所选取区域样品的总孔隙度为5.65%,略大于与常规的氦气法测量孔隙度(4.52%).主要原因是常规孔隙度测试方法测得样品的孔隙度为有效孔隙度,而CT扫描图像处理得到的孔隙度为总孔隙度;同时该样品溶蚀孔隙较为发育,选择图像处理的数据体部分孔隙较为发育,所以测量结果偏大.孔径分布统计结果发现该样品中存在两个连通性好的孔隙,直径分别为949.25µm 和852.01µm,体积分别为1.19×107µm3和7.55×106µm3(图5).这两个孔隙的体积占孔隙总体积的 95%左右,两个孔隙的面积占孔隙总表面积的 90%以上.直径小于200µm的孔隙,主要为孤立的孔,体积约占量的5%,面积约占总量的10%.2.3 页岩从图2(c)页岩的微米CT扫描图像可以看出,页岩十分致密,发育水平层理,非均质性强,内部基本不发育微米级的孔隙与裂缝,但有一些人工钻取样品时产生的裂缝.从整体来讲,微米CT无法清晰的观察到页岩内部的微观孔隙结构.因此,需要利用分辨率更高的设备进行微观结构的表征.由于纳米CT的视域只有65µm,它样品的尺寸的要求也远远小于微米CT.本文对该页岩样品进行破碎,选取直径约100µm的近圆柱体样品进行纳米CT扫描,结果见图2(d).图2(d)为纳米CT扫描的整个视域,图中灰度值低的块状和条带状的物质主要为低密度物质.这些低密度物质内部还存在一些灰度值更低的物质,即为孔隙.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页岩的有机质中发育大量的孔隙,是页岩气的吸附的主要空间[1920].因此,可以推断这些灰度值低的块状和条带状物质为有机质.由于X射线的吸收与原子序数相关,图像中灰度值高的白色矿物代表原子序数大,因此白色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钙质矿物等.由于黄铁矿的形态主要以莓球状、微粒状为主,因此,图像中球状的亮色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选取直径为50µm,高为35µm的圆柱体数据体进行处理,对页岩中黄铁矿、有机质和孔隙进行分割,结果见图6.统计发现页岩中黄铁矿、有机质和孔隙占样品总体积的比例分别为0.74%,2.55%和0.08%,剩余的矿物体积为96.63%.假设剩余矿物(石英、长石、方解石和白云石)的密度为2.60cm3/g,已知黄铁矿的密度约为5.0cm3/g,有机质的密度约1.25cm3/g.将物质的体积分量转化为质量分量,得到黄铁矿和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为1.44%和1.09%,这与X射线衍射法测得的结果基本相符.统计黄铁矿的颗粒大小发现,粒径大于3µm的矿物体积占黄铁矿总体积的70%,但其面积占总面积不足50%(图7).主要原因为粒径小于2µm的样品数量较多,使得黄铁矿样品虽然体积小,但面积大.与常规氦气孔隙度测试结果相比,发现CT扫描表征页岩的孔隙度偏小.从孔径分布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直径为0.25~1.5µm的孔隙占主要部分(图8).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页岩有机质孔的发育主要分布在0.8×10−2~5×10−2µm[22],这与纳米 CT扫描表征页岩孔隙结构的结果存在很大差异.造成孔隙度和孔径分布结果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为纳米CT的分辨率(150nm)还不能完全满足表征页岩中纳米级孔隙尺度的要求,同时页岩中有机质和孔隙之间的灰度值相差较小,对孔隙和有机质的分割造成很大的困难.微米CT可以对油砂的颗粒粒度分布进行有效的表征,得到油砂的矿物含量为60.78%和矿物颗粒大小主要分布在180~550µm.与筛分法法相比,该方法测量得到的矿物粒度分布总体趋势上差异小,但小于96µm的颗粒矿物分布差异性稍大.研究致密砂岩的微米CT扫描发现该样品的裂缝比较发育,还发育溶蚀孔隙.CT扫描法得到样品的总孔隙度为5.65%,略大于与常规的氦气法测量孔隙度.该样品中存在两个连通性好的孔隙,占孔隙总体积的95%左右,两个孔隙的面积占孔隙总表面积的90%以上.微米CT扫描基本可以分辨出页岩的水平层理发育情况,但是无法表征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纳米CT扫描表征页岩内部的有机质、黄铁矿和孔隙等微观结构,发现页岩中有机质、黄铁矿和孔隙占总体积的比例分别为2.55%、0.74%和0.08%.对比CT扫描法与常规测试方法,两者黄铁矿和有机质的测试结果基本相近,但是CT 扫描法的孔隙度结果偏小,孔径分布不符页岩实际特征.因此,纳米CT扫描在表征页岩内部的微观孔隙结构方面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相关文献】1 张曙光,石京平,刘庆菊等.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岩石的孔隙结构与物性特征.新疆地质,2004,22(4):438-441(Zhang Shuguang, Shi Jingping,Liu Qingju,et al.Research on Por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 of tight sand gas resevoirs.Xinjiang Geology,2004,22(4): 438-441(in Chinese))2 蔡忠.储集层孔隙结构与驱油效率关系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6):45-46,49(Cai Zhong.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e structure and displacement efficiency.Petroleum Eχ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0,27(6):45-46,49(in Chinese))3 Ross DJK,Bustin RM.The importance of shale composition and porestructureupongasstoragepotentialofshalegasreservoirs.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06,26(6):916-9274 Ioannidis MA,Chatzis work modeling of pore structure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porous media.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1993,48(5):951-9725 朱如凯,白斌,崔景伟等.非常规油气致密储集层微观结构研究进展.古地理学报,2013,15(5):615-623(Zhu Rukai,Bai Bin, Cui Jingwei,et al.Research advances of microstructure in unconventional tight oil and gas reservoirs.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2013,15(5):615-623(in Chinese))6 邹才能,朱如凯,白斌等.中国油气储层中纳米孔首次发现及其科学价值.岩石学报,2011,27(6):1857-1864(Zou Caineng, Zhurukai,Bai Bing,et al.First discovery of nano-pore throat in oil andgas reservoir in China and its scientifi value.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11,27(6):1857-1864(in Chinese))7 王玉丹,杨玉双,刘可禹等.非常规油气储集孔隙多尺度连通性的定量显微CT研究.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5,34(1):86-92(Wang Yudan,Yang Yushuang,Liu Keyu,et al.Quantitative and multi-scale characterization of pore connections in tight reservoirs with micro-CT and DCM.Bulletin of Min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2015,34(1):86-92(in Chinese))8 马文国,刘傲雄.CT扫描技术对岩石孔隙结构的研究.中外能源,2011,16(7):54-56(Ma Wenguo,Liu Aoxiong.The study of the pore structure parameters in rocks by CT scanning technology.Sino-global Energy,2011,16(7):54-56(in Chinese))9 Peng RD,Yang YC,Ju Y,et putation of fractal dimension of rock pores based on gray CT image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56(31):3346-335710 Clarkson CR,Solano N,Bustin RM,et al.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North American shale gas reservoirs using USANS/SANS, gas adsorption,and mercury intrusion.Fuel,2013,103:606-61611 毕赫,姜振学,李鹏等.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25(2):302-310(Bi He,Jian Zhenxue,Li Peng,et al.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 and influenc factors of longmaxi shale in southeastern chongqing.Natural GasGeoscience,2014,25(2):302-310(in Chinese))12 Yun TS,Jeong YJ,Kim KY,et al.Evaluation of rock anisotropy using 3D X-ray computedtomography.Engineering Geology,2013, 163:11-1913 杨永明,鞠杨,刘红彬等.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岩石力学性能的影响.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10):2031-2038(Yang Yongming,Ju Yang,Liu Hongbin,et al.Influenc of porous structure properties on mechanical performances of rock.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9,28(10):2031-2038 (in Chinese))14 Li F,Hou J,Qiu MX,et al.CT experiments and image processing for the water-oil displacement at pore scale.Procedia Engineering, 2012,29:3831-383515 张顺康,陈月明,侯建等.岩心CT微观驱替实验的图像处理研究.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26(1):10-12(Zhang Shunkang, Chen Yueming,Hou Jian,et al.Image processing for CT microscopic core floodin experiments.Petroleum Geology&Oilfiel Development in Daqing,2007,26(1):10-12(in Chinese))16 王家禄,高建,刘莉.应用CT技术研究岩石孔隙变化特征.石油学报,2009,30(6):887-897(Wang Jialu,Gao Jian,Liu Li.Porosity characteristics of sandstone by X-ray CT scanning system.Acta Petrolei Sinica,2009,30(6):887-897(in Chinese))17 Ju Y,Yang YM,Song ZD,et al.A statistical model for porous structure of rocks.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8,51(11):2040-205818 Andr¨a H,Combaret N,Dvorkin J,et al. Digital rock physics benchmarks—Part I:Imaging and puters&Geosciences,2013,50:25-3219 崔景伟,邹才能,朱如凯等.页岩孔隙研究新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12,27(12):1319-1325(Cui Jingwei,Zou Caineng,Zhu Rukai,et al.New advances in shale porosity research.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s,2012,27(12):1319-1325(in Chinese))20 Robert GL,Robert MR,Stephen C,et al.Morphology,genesis,and distribution of nanometer-scale pores in siliceous mudstones of the mississippian barnett shale.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2009, 79(12):848-86121 钱家麟,尹亮.油页岩——石油的补充能源.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49-52(Qian Jialin,Yin Liang.Oil Shale—Supplement Energy of Petroleum.Beijing:China Petrochemical Press,2008: 49-52(in Chinese))22 Nelson PH.Pore-throat sizes in sandstones,tight sand stones,and shales.AAPG Bulletin,2009,93(3):329-340。
应用CT技术研究岩石孔隙变化特征
当射线穿越多种物质时, 射线强度衰减为不同物 质吸收作用的指数和:
I = I o e- E LiD i
( 3)
式中: Li 为不同物质的 X 射线衰竭系数, 1/ m; D i 为
不同物质厚度, m。
式( 3) 是被测物剖面图像重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当一系列 的 X 射 线 探测 器安 装在 被检 测 物质 周围
时, 就可以检测到来自不同角度的 X 射线强度, 通过对 式( 3) 求解得到物质衰竭系数的断面分布图, 这是 CT
扫描系统建立图像的基础。通常将衰减 系数转换成
CT 数 K:
K=
1 000 @
Lt - Lw Lw
( 4)
式中: Lt , Lw 分 别为 测 试 物 质 和 水 的 X 射 线 衰 减 系数, K表示物质对射线的相对吸收程度, 单位为 H , 正比于衰减系数 L, K随物质的密度增加而增加。
笔者采用 GE L ight Speed P lus CT 扫描系统扫描 岩心, 系统由岩心扫描台架、探测器、X 射线源、数据采 集与图像处理等部分组成。岩心扫描台架由碳纤维制
《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及核磁共振特征实验研究》范文
《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及核磁共振特征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火山岩气藏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气储层,其储层特征对气藏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火山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是决定其储气能力和流动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核磁共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火山岩气藏的微观孔隙结构研究中,对于理解气藏特征、提高开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火山岩气藏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其核磁共振特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实验所使用的火山岩样品来自某火山岩气藏,具有代表性。
样品经过切割、磨光等处理后,用于后续的微观孔隙结构和核磁共振特征实验研究。
2.2 实验方法(1)微观孔隙结构观察: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火山岩样品进行观察,获取其微观孔隙结构的图像。
(2)核磁共振实验:将火山岩样品置于核磁共振仪器中,通过改变磁场强度和频率等参数,获取样品的核磁共振信号,分析其特征。
三、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特征3.1 孔隙类型通过SEM观察,发现火山岩气藏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溶洞、裂缝和微孔等。
其中,溶洞是主要的储气空间,裂缝则提供了气体流动的通道。
微孔则对气体的吸附和储存起到一定作用。
3.2 孔隙结构特征火山岩气藏的孔隙结构复杂,具有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
溶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相互连通或孤立存在。
裂缝发育程度高,方向性明显,对气体的流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微孔分布广泛,对气体的吸附和储存起到重要作用。
四、核磁共振特征实验研究4.1 核磁共振信号分析通过核磁共振实验,获得了火山岩样品的核磁共振信号。
信号强度与孔隙度、孔径等参数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和大小的孔隙在核磁共振信号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为分析孔隙结构提供了依据。
4.2 核磁共振特征参数核磁共振特征参数包括T2弛豫时间、孔径分布等。
T2弛豫时间反映了孔隙中气体分子的扩散和弛豫过程,与孔隙大小和形状有关。
孔径分布则描述了不同大小孔隙的比例和数量,对于评估储层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前言 CT技 术 被 国 内 外 广 泛 应 用 于 生 物 医 学 、材 料 科
学、药物开发和制造业、合成工业、医学研究、地质 学、动植物学、建筑材料、造纸业等研究领域。 国外 在 研 究 多 孔 介 质 结 构 方 面 已 有 20 多 年 的 历 史 , 取 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精度远远高于实际天 然 岩 心 的 孔 隙 尺 度[1,2]。随 着 技 术 进 步 ,CT 图 像 质 量 有了质的飞跃,国外研究者已实现空间分辨率达到 30μm[3]。 国 内 学 者 在 研 究 中 的 空 间 分 辨 率 已 经 达 到 几 个 微 米[4]。 近 年 来 ,随 着 石 油 勘 探 和 生 产 中 低 孔 、 低渗油田比例不断增加,对低渗透岩石的微观孔隙 结构研究的任务越发紧迫。 恒速压汞实验结果表 明, 储集层渗流能力不能仅依靠气测渗透率来表 征,主流喉道半径是表征储集层渗流能力的重要参 数[5]。 本 文 利 用 微 焦 点 X 射 线 计 算 机 层 析(CT),对 岩 石 样 品 进 行 无 损 扫 描 , 空 间 分 辨 率 达 到 1μm 以 下 , 能直观地对岩石孔隙结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2 实验仪器及步骤 2.1 实验仪器
第7期
马 文 国 等. CT 扫 描 技 术 对 岩 石 孔 隙 结 构 的 研 究
· 55 ·
图片见图 1,孔隙结构参数变化结果见表 1。
(a) 流 体 压 力 为 8.035MPa
(b) 流 体 压 力 为 16.045MPa
图 1 不同流体压力下岩心图片
为研究随着孔隙内流体压力的下降而导致的 岩心结构参数的变化,对上述进行降低孔隙流体压 力 的 岩 心 进 行 CT 结 构 扫 描 , 扫 描 图 片 见 图 2, 孔 隙
图 3 岩心孔道连通状况识别界面
· 56 ·
中外能源 SINO-GLOBAL ENERGY
2011年 第 16 卷
降对岩心孔隙参数影响较压力上升影响明显。 ② CT 扫 描 技 术 在 不 损 坏 样 品 内 部 结 构 的 条
件下,进行二维截面和三维空间发育重构,定量无 损分析岩心等样品。
图 4 扫描材料孔隙结构分析界面
压
8.035
15.2
3.28
2.13
16.4
1.62
2.61
14.29
3.28
2.8
力
10.085
15.21
3.28
上
2.1
16.41
1.63
2.63
14.3
3.28
2.81
升
11.935
15.2
3.28
2.09
16.43
1.64
2.67
14.3
3.28
2.83
14.075
15.22
3.282
2.12
产量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难度同样不小, 尤其在低渗透油田油层实际孔隙结构发育方面的 研 究 较 少 , 缺 乏 微 观 尺 度 的 描 述 成 果 。 利 用 SkyScan1172 微 焦 点 X 射 线 计 算 机 层 析 (CT) 扫 描 仪 , 对 天 然 岩 心 进 行 扫 描 , 并 进 行 三 维 重 构 和 定 量 精 细 分 析 , 通 过 对 低 渗 透 进 行 的 成 像 实 验 , 对 直 径 2.0mm 的 岩 心 样 品 进 行 了 微 尺 寸 测 量,在不损害样品内部结构的同时,扫描重构了岩心的孔隙结构,并结合室内流体实验,对不同压力下岩心样品孔 隙 结 构 变 化 规 律 进 行 了 分 析 , 空 间 分 辨 率 能 够 达 到 0.8μm。 实 验 结 果 表 明 : 压 力 下 降 对 岩 心 孔 隙 结 构 等 参 数 的 影 响 较 压 力 上 升 更 为 明 显 。 利 用 CT 扫 描 技 术 , 能 够 对 低 渗 透 岩 心 孔 隙 结 构 参 数 进 行 定 量 分 析 , 并 且 三 维 重 构 技 术 能 够 对岩心内部孔隙结构进行无损研究。
· 54 ·
中外能源 SINO-GLOBAL ENERGY
2011年 第 16 卷
CT 扫描技术对岩石孔隙结构的研究
马文国,刘傲雄
( 东 北 石 油 大 学 提 高 油 气 采 收 率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 黑 龙 江 大 庆 163318)
摘 要 随着主力油田开发效果逐年变差,新发现油田开发难度不断加大,已探明的低渗透油田可采储量已经成为填补油田
2.31
21
3
2.56
3.995
14.91
1.04
2.08
16.32
1.75
2.28
21
2.82
2.54
2.09
14.9
0.84
2.02
16.32
1.75
2.24
21
2.62
2.53
识别图像见图 1 和图 2。 为了从三维空间了解岩石 的发育规律和变化,进行了岩石样品的三维空间结 构重构,包括岩石整体重构和岩心骨架重构。 三维 模型直观地反映了岩石的发育状况,为孔隙空间发 育规律研究提供了有利工具。
4 结论 ① 随着孔隙内流体压力从原始压力开始增
加,岩心结构参数变化不大;但随着孔隙流体压力 从原始压力开始下降,岩心参数变化较大;压力下
参考文献:
[1] 曹 绪 龙 , 李 玉 彬 , 孙 焕 泉 , 等 . 利 用 体 积 CT 法 研 究聚合 物驱 中
流 体 饱 和 度 分 布 [J]. 石 油 学 报 ,2003 ,24(2) :65-68.
Ma Wenguo,Liu Aoxiong
(Key Laboratory of Enhancing Oil and Gas Recovery of Education Ministry ,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8)
[J]. 油 气 采 收 率 技 术 ,2000 ,7(4) :50-51.
[5] 熊伟,雷 群,刘 先贵 ,等.低渗透油 藏拟 启动 压力梯度[J].石油
勘 探 与 开 发 ,2009 ,36(2) :232-235.
(编辑 刘 燕)
The Study of the Pore Structure Parameters in Rocks by CT Scanning Technology
实验结果表明,压力下降对岩心孔隙结构等参 数的影响较压力上升更为明显。
表 1 岩心孔喉参数和孔隙流体压力关系
孔隙流体
岩 心 14-1(0.45×10-3μm2)
岩 心 8-1(4.46×10-3μm2)
岩 心 14-3(10.46×10-3μm2)
压 力 /MPa 孔 隙 度 ,% 孔 隙 直 径 /μm 平 均 配 位 数 孔 隙 度 ,% 孔 隙 直 径 /μm 平 均 配 位 数 孔 隙 度 ,% 孔 隙 直 径 /μm 平 均 配 位 数
压
8.035
15.21
1.5
2.21
16.4
1.75
2.51
21.01
3.34
2.7
力
7
14.99
1.28
2.21
16.37
1.75
6.075
14.95
1.38
2.13
16.34
1.75
2.43
21.01
3.16
2.61
降
5.095
14.94
1.22
2.1
16.33
1.75
中间容器以及其他辅助设备。 2.2 实验步骤
①天然岩心洗油,测岩心渗透率;②样品岩心 在 45℃条 件 下 恒 温 12h; ③ 在 恒 定 围 压 20MPa 下 , 逐 渐 增 加(降 低)岩 心 流 体(氮 气)压 力 ;④CT 扫 描 ,测 量不同压力稳定条件下的岩心孔隙结构参数。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岩心参数随孔隙流体压力变化规律研究
[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main oil fields are turning poorer year by yea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ly discovered oilfield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 ,proven recoverable reserves of the low permeability oilfield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filling the output gap.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low permeability oilfields is hard too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of actual pore structure development is less in the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lacking of description results on microscopic size.SkyScan1172 microfocus X -ray com puted tomography (CT) scanner is applied to natural core scanning ,and 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quantitative fine analysis.By the low permeability imaging experiments ,core samples with diameter of 2.0mm are measured on micro-size and pore structure are scanned and reconstructed without damage for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bined with the indoor fluid experiments ,the changes rules of the pore structure of the core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 are analyzed ,and the spatial resolution can be up to 0.8μm.The results show that drop of the pressure has more influence on the core parameters of the pore structure than rise of the pressure.CT scanning technology can be applied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pore structure pa rameters of the low permeability cores.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 can be applied for non-de structive study on the internal pore structure of cores. [Keywords] CT scanning ;low permeability core ;non-destructive test ;internal pore structure ;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quantitativ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