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第七章 课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3.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课程。也叫广域课 程或大范围课程
核心课程:是一种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 学习的 中心课程
精品课件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列入学 校 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精品课件
(二)新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
1、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3)将考试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起来, 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状况
精品课件
2、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1)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 工作业绩的做法,建立促进教师 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6) 课程资源开发要突出特色
精品课件
B、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 C、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二》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从“施教者”到“引导者”)
【】 教师:一个隐喻 ·地位上 ·教学关系上 ·教学方式上 ·教学评价上 ·教学哲学上
【】 “教师”还是“导师” ·引导 ·指导 ·诱导 ·辅导 ·教导精品课件
3、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精品课件
(二)新型师生关系
1、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建立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2)提高法制意识,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加强师德建设, 纯化师生关系。
精品课件
2、新型师生情感关系的建立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 关心、理解、爱护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3)对学生的期待。 4)展现教学过程魅力。 5)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局限性: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易忽视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能动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精品课件
2活动课程 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 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系列活动组成的课 程. 特点: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 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 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局限性:可能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 不易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 能技能
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课程综 合化的发展
2、新教材的形式特征 1)新教材语言明了,容易为学生理解 2)运用多种形式陈述教材内容 3)印装精美,图文并茂
精品课件
六、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1、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起 素质教育理念。
2、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 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七章 课 程
精品课件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1.什么是课程
广义: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
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 学校的环境气氛等。
狭义: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书,课程
(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
2.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程是评估教学精质品课量件 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 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 其可接受性
4.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基础上的课程理 论的历史传统的影响
(二)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以评价促发展 5.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精品课件
(三)新教材的特色
1、新教材的内容特征 1)完全面向全体学生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当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 3)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 4)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5)新教材为教学开创自由的空间 6)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
精品课件
三、课程的基本类型
1.学科课程 是将人类文化按科学分类,从中选出最基本的原
和知识,组成由不同学科构成的课程体系 ▲特点:(1)分科设置
(2)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探究 选择和安排,知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3)在教学上强调教师讲授 ▲优点:(1)有利于人类文化传递任务
(2)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 (3)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针对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
价方法
《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
、创新型教师
精品课件
(四)新课程中教师应具有的教学行为
1、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自我反思。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精来自百度文库课件
在师生共同建构教学过程时,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探究、创造的强烈 动
机
2、指导学生找准学习、探究的方向
3、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4、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
《三》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为学生成长的
促进者
1、在学生生活评价中主要运用质性、激励性评价
方法,少用量性、甄别性评价方法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 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 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 教学评价模式。
精品课件
3、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 实施与发展 4、考试的改革重点 1)考试内容方面 2)考试方式方面 3)考试结果处理方面 4)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方面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三)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从“消费者”到“生产者”) A、开发教育资源 1.教育资源的类别 (1)校内教育资源 (2)校外教育资源 (3)现代信息资源 2.如何开发教育资源 (1)注意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争取课程外在环境的支持 (2)注重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 (3)注重远距离教育资源的开发 (4)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 (5)提高教师的课程素质:课程意识.课程知识.课程能力
隐性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 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 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和干扰教育 目标的实现。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
包括: 物质情境(学校建筑、设备) 文化情境(教室布置、校园文化) 人际情境(师精生品课、件同学关系,班风、校风)
精品课件
(二)国内背景
1、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2、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固有的知识本位的危害
精品课件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 评价和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精品课件
三、适应课改需要应形成的新的教育观念
1、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个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4)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 2、新课程观的主要内涵 (1)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 意义的活动 (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 究和创造为根本
(五)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点
1、主动性
2、独立性
3、独特性
4、体验性
5、问题性
精品课件
(六)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1、现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
1)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 2)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 3)以“权”为本,权利至上
精品课件
2、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3)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 考评制度
第二节走 进新课程
(一一、)国新际课背程景 改革的背景
1、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调整培养目标, 努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 所必须的全面素质,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关注 学业目标 2、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都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 变化和调整,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 的方式的变革,以培 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 民,强调适宜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 3.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理论改革也非常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调整 4.重视评价改革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精品课件
(二)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 并作为必修课程
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 发展服务
精品课件
五、 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精品课件
3、新的知识观
(1)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2)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4、新的学习观
(1)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学习 (2)新的学习离不开原有的经验 (3)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 (4)学习离不开真实的情境
精品课件
四、 课程结构
(一)我国课程现状分析 1、单一的国家课程,教材全国统一 2、片面强调分科课程,淡化综合课程 和活动课程 3、必修课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精品课件
七、课程评价
(一)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 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 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3.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课程。也叫广域课 程或大范围课程
核心课程:是一种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 学习的 中心课程
精品课件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列入学 校 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精品课件
(二)新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
1、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3)将考试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起来, 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状况
精品课件
2、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1)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 工作业绩的做法,建立促进教师 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6) 课程资源开发要突出特色
精品课件
B、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 C、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二》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从“施教者”到“引导者”)
【】 教师:一个隐喻 ·地位上 ·教学关系上 ·教学方式上 ·教学评价上 ·教学哲学上
【】 “教师”还是“导师” ·引导 ·指导 ·诱导 ·辅导 ·教导精品课件
3、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精品课件
(二)新型师生关系
1、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建立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2)提高法制意识,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加强师德建设, 纯化师生关系。
精品课件
2、新型师生情感关系的建立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 关心、理解、爱护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3)对学生的期待。 4)展现教学过程魅力。 5)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局限性: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易忽视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能动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精品课件
2活动课程 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 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系列活动组成的课 程. 特点: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 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 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局限性:可能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 不易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 能技能
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课程综 合化的发展
2、新教材的形式特征 1)新教材语言明了,容易为学生理解 2)运用多种形式陈述教材内容 3)印装精美,图文并茂
精品课件
六、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1、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起 素质教育理念。
2、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 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七章 课 程
精品课件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1.什么是课程
广义: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
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 学校的环境气氛等。
狭义: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书,课程
(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
2.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程是评估教学精质品课量件 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 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 其可接受性
4.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基础上的课程理 论的历史传统的影响
(二)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以评价促发展 5.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精品课件
(三)新教材的特色
1、新教材的内容特征 1)完全面向全体学生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当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 3)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 4)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5)新教材为教学开创自由的空间 6)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
精品课件
三、课程的基本类型
1.学科课程 是将人类文化按科学分类,从中选出最基本的原
和知识,组成由不同学科构成的课程体系 ▲特点:(1)分科设置
(2)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探究 选择和安排,知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3)在教学上强调教师讲授 ▲优点:(1)有利于人类文化传递任务
(2)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 (3)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针对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
价方法
《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
、创新型教师
精品课件
(四)新课程中教师应具有的教学行为
1、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自我反思。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精来自百度文库课件
在师生共同建构教学过程时,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探究、创造的强烈 动
机
2、指导学生找准学习、探究的方向
3、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4、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
《三》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为学生成长的
促进者
1、在学生生活评价中主要运用质性、激励性评价
方法,少用量性、甄别性评价方法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 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 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 教学评价模式。
精品课件
3、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 实施与发展 4、考试的改革重点 1)考试内容方面 2)考试方式方面 3)考试结果处理方面 4)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方面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三)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从“消费者”到“生产者”) A、开发教育资源 1.教育资源的类别 (1)校内教育资源 (2)校外教育资源 (3)现代信息资源 2.如何开发教育资源 (1)注意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争取课程外在环境的支持 (2)注重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 (3)注重远距离教育资源的开发 (4)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 (5)提高教师的课程素质:课程意识.课程知识.课程能力
隐性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 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 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和干扰教育 目标的实现。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
包括: 物质情境(学校建筑、设备) 文化情境(教室布置、校园文化) 人际情境(师精生品课、件同学关系,班风、校风)
精品课件
(二)国内背景
1、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2、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固有的知识本位的危害
精品课件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 评价和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精品课件
三、适应课改需要应形成的新的教育观念
1、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个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4)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 2、新课程观的主要内涵 (1)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 意义的活动 (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 究和创造为根本
(五)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点
1、主动性
2、独立性
3、独特性
4、体验性
5、问题性
精品课件
(六)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1、现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
1)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 2)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 3)以“权”为本,权利至上
精品课件
2、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3)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 考评制度
第二节走 进新课程
(一一、)国新际课背程景 改革的背景
1、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调整培养目标, 努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 所必须的全面素质,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关注 学业目标 2、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都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 变化和调整,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 的方式的变革,以培 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 民,强调适宜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 3.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理论改革也非常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调整 4.重视评价改革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精品课件
(二)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 并作为必修课程
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 发展服务
精品课件
五、 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精品课件
3、新的知识观
(1)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2)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4、新的学习观
(1)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学习 (2)新的学习离不开原有的经验 (3)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 (4)学习离不开真实的情境
精品课件
四、 课程结构
(一)我国课程现状分析 1、单一的国家课程,教材全国统一 2、片面强调分科课程,淡化综合课程 和活动课程 3、必修课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精品课件
七、课程评价
(一)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 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 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