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盛唐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五、隐逸情结。

(一)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盛行有直接关系。

(二)没有消极遁世、为隐居而隐居的纯粹隐者。目的:

1、有人以归隐作为入仕的阶梯—“终南捷径”;

2、更多是将归隐视为傲世独立的表现,显示人品高洁,进而作为精神慰藉,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

(三)山水情怀对明秀诗境的促成,对自然细致观察和敏锐感觉,以虚灵的胸襟体悟山水。孟纵情山水,不时流露寂寞孤独;王的归隐自得闲适,已达到“无我”境界。因此,在表现山水宁静美方面,王诗心态更具典型意义

1、是晚年隐居辋川别业时写的一组诗,表露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

2、明秀的诗境表现宁静的心境。

(四)王孟隐逸心态有脱情志于俗谛的义蕴,具丰富的思想文化蕴涵。

六、佛禅思想。

(一)上述诗人的山水诗创作,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受禅宗影响,有禅意禅趣。

(二)佛禅思想的影响最主要是“无生”观念。“无生”说:

(三)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境界对王孟等人的艺术思维和观物方式影响:

1、使他们习惯于把自然作为凝神观照、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创作由早期写气图貌和巧为形似之言,进入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诗格》)的意境创造;

2、魏晋以来用玄学体会自然的山水审美意识,演进为以禅趣为主,用禅境表现诗境。如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

3、喜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如王维《秋夜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景物都笼罩清幽寂静的情思氛围,形成偏于表现自然山水宁静之美的清淡诗风。

4、空灵境界是王孟等人在山水诗中追求的艺术极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表现诗人静观寂照时感受到的自然界的轻微响动,以动写静,显示出心境的空明与寂静;还善于写静中之动,如《题破山寺后禅院》等,于空寂处见生气流行,清幽禅趣转化为诗的悠远情韵。

(四)王诗直接契入空灵禅境,其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奠定在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的正宗地位。

第二节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一、清刚劲健之美—豪侠型才士:

(一)多为进士出身的寒俊文士,热衷功名富贵,气概狂傲;尽管入仕后境遇与人生理想反差甚大,颇多失意之感,但不失雄杰气,具豪爽俊丽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

(二)主要在开元、天宝年间活动。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一、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具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

二、抒情方式: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三、奇特的想象。

(一)想象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十七首》其四)“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二)想象之间跳跃大,意象衔接大跨度。

四、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喜欢吟咏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并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崇高感。

五、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明净景物构成清丽意象,极大丰富了艺术蕴含。李白诗意象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六、《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喜欢白色透明体,尤其月亮,如《月下独酌》。月的形象反复出现,色彩最多是“白”,色调多明丽。

七、语言清亲明快,基本色调明丽爽朗,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透明纯净、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第五节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一、首先是诗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

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

第四章杜甫

盛唐诗和中唐诗的差别:

盛唐诗:浓烈的理想色彩,少年情怀

中唐诗:人间艰辛,中年思虑,生活化倾向追求境界的浑融,有意识的字锤句炼,存在审美趣味相近的不同的有相近理论主张的不同的诗歌流派,诗人群落,表现出拓展诗歌新艺术领域的努力

杜甫是衔接盛唐到中唐转变的伟大诗人。

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

一、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感情基调是悲慨。

(一)心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个人遭遇坎坷,有深沉的忧思,感情深沉阔大。

(二)厚积的感情力量被儒家涵养抑制,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梦李白二首》

(三)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二、风格的多样性—“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胡震亨《唐音癸签》)。

(一)萧散自然。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二)原因:与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有关。

一、杜甫的生活经历与现实主义: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500字》都是揭露统治阶级专横骄奢,人民倍受其苦的不朽诗篇。还有著名作品“三吏”、“三别”等,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

二、在思想内容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核心是关注人民疾苦,主题是忠君、爱国

(一)关注民生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内容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典范。

(二)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主题。甫承继了儒家的对“天下”“一统”的思想片断,把它发展成为忠君爱国的强烈的意识、并成为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永恒的主题。

三、在表现手法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重在寓主观于客观,以小见大,抒写现实人生,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一)寓主观于客观。杜甫在诗中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这是他叙事诗最大的特点

(二)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呈现社会历史的整体风貌。例如,“三吏”、“三别”以组诗的形式,通过具体事件来显示世情。

(六)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的开拓:

1.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1)文学观念上否定六朝“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杂文学路途;

(2)创作实践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文体界限和陈规旧制;

(3)辞采方面,既反对骈文末流,又吸收骈文优长,用整齐的四字句夹杂于散体句间,造成长短错落、音调铿锵的声情效果,在破坏的同时,重视散文重建;

(4)语言既倡“去陈言”,又强调“文从字顺”(《南阳樊诏述墓志铭》)和“体备”“词足”(《答尉迟生书》)。柳重视遣词造句和文势营造,并对常用助字的性质和作用予以辨析:“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复杜温夫书》)主要目的在于严格语言文辞的使用标准,避免歧义;

(5)从技巧看,韩善用变化多端的构思方法组织文章,通过比喻、排比、细节描写丰富文章形象性和感染力,又有规律可寻,在无法有法间,创立了新散文规范秩序。

2.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中,加强了作品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提高古文地位。韩在应用文中感怀言志,以感激怨怼奇怪之辞,发穷苦愁思不平之声,既变“笔”为“文”,又使“文”具源于现实的情感力度;柳文简古峭拔,立意精警:书信充溢身世之悲;游记渗透人与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