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第一章基础知识一、环境监测的概念与意义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测试和记录的过程,以了解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健康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根据监测内容和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可分为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和噪声环境监测等。

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需要使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

三、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环境质量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等。

通过监测分析环境因素的浓度、污染物的组成和排放源的信息,评估环境质量,分析影响因素,从而提供决策依据和环境管理措施。

第二章基本操作一、仪器设备检查与预热在进行环境监测前,首先需要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与预热。

检查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传感器的精度、校准日期等是否符合要求,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采样方法与技术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需要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技术。

例如,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高空气吸收法、地面气体采样法和人工采样法等。

而在水环境监测中,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倾倒法、沉积法和过滤法等。

三、样品保存与运输对于采集到的样品需要进行正确的保存和运输,以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不同类型的样品有不同的保存要求,例如空气样品需要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避免暴露在光线和高温环境下。

第三章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写一、数据分析与处理获得的监测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得出准确的结果和结论。

数据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

二、报告编写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编写环境监测报告。

报告应包括研究目的和方法、监测结果和结论以及建议和措施等内容。

报告的撰写应准确、简明扼要,并且符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

第四章环境监测的标准与法规一、环境监测的标准环境监测的标准是对监测结果的要求和规定。

环境监测措施

环境监测措施

环境监测措施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系统、连续、动态地观测和分析,以获取环境质量变化的信息,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如今不断恶化的环境背景下,监测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今社会,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及时了解环境状况,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环境监测工作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

为了保护环境,确保人民生活和健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环境监测措施的投入力度,提高监测精度和覆盖面,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首先,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是环境监测措施的基础。

监测网络应该覆盖城乡各个地区,监测站点的设置应该科学合理,能够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的整体情况。

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加强对环境监测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更新是环境监测措施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不断涌现,可以更准确、更快速地获取环境数据。

政府和科研机构应该加大对环境监测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环境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不断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此外,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应用也是环境监测措施的重要环节。

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系统,完善数据共享机制,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透明度。

同时,积极推动环境监测数据的应用,为环境决策、环境规划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除了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努力,环境监测措施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企业应当自觉接受环境监测,加强自身的环保设施建设和管理,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做到污染源监测、排放达标,并主动接受监测检查。

同时,广大市民也应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环境污染行为,共同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总之,环境监测措施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加大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监测措施,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为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分类1. 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视、检测、分析和评估,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排放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公共健康提供信息的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监测对象: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

- 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测试等技术手段。

- 监测目的:了解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

2. 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保护:通过监测,了解环境质量现状,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 污染源控制:监测污染源排放情况,评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为污染源治理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 公众健康:监测环境中有害物质,评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保障公众健康。

- 环境管理: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 科学研究:积累环境数据,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3. 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内容分类:- 污染物监测:监测环境中特定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

- 生态监测:监测生态环境状况,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 按监测范围分类:- 点源监测:针对特定污染源进行的监测。

- 面源监测: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 按监测时间分类:- 定期监测: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的监测。

- 不定期监测:针对特定事件或需求进行的监测。

二、环境监测特点和优先监测1. 环境监测特点- 复杂性:环境监测涉及多种污染物,需要多学科知识和技术。

- 连续性:环境质量变化是连续的,监测需要长期坚持。

- 实时性:对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需要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

- 精确性:监测数据需要高精度,以确保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 经济性: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监测成本。

2. 优先监测- 优先监测的原则:根据污染物的危害性、环境中的浓度、排放量、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

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和因素进行观测、测量、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了解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物质、噪音、水质、空气质量、土壤污染、辐射等因素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环境监测应运而生。

它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帮助制定环境管理政策和相应的控制措施。

环境监测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大气、水体、土壤和噪声等方面。

在大气监测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大气中的空气质量、气象条件、气候变化等情况。

水体监测则关注水质、水量、水动力学特性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土壤监测主要关注土壤污染、土壤质量和土地利用情况。

噪声监测则是评估环境中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征。

概括而言,环境监测的目标是全面了解环境中的各种污染因素和资源利用情况,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预警和评估环境问题,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控制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只有通过有效的环境监测,我们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本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文的逻辑和思路。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简要概括环境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为后续内容的介绍做铺垫。

接着,我们会详细阐述环境监测的定义和意义,涵盖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作用和必要性。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

这一部分将解析环境监测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准确性、可靠性、全面性等,以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然后,我们将重点探讨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环境监测所涉及的具体领域和要素,例如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等,以及监测方法、技术和仪器的应用。

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

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

二、环境监测的内容
v 水和污水监测 v 大气和废气监测 v 噪声监测 v 土壤污染监测 v 固体废物监测 v 生物污染监测 v 放射性污染监测
注:除以上外,还包括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热 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
三、环境监测的类型
1.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
对各环境要素进行定期的经常性的监测,是监 测站第一位的主体工作。
第四节 环境标准
一、环境标准的作用
1、环境标准
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是国家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社会财产安全,防治 环境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 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保法和有关政策在综合 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生物和人体的承受力,控制污 染的经济能力,技术可行的基础上,对环境中污染 物的允许含量及污染源排放的数量、浓度、时间、 速率(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所做的规定。
v 以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为依据,以保护人体 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促进环境效益、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v 环境标准既要科学合理,又要便于实施,同时还要 兼顾技术经济条件 。
v 环境标准应便于实施与监督,并不断修改、补充, 逐步充实、完善。
v 各类环境标准、规范之间应协调配套 。
v 积极采用和等效采用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
Ø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物 Ø已有可靠监测方法并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 Ø已有环境标准或其它依据的污染物 Ø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浓度的 污染物 Ø环境样品有代表性的污染物
四、环境监测的要求
v 代表性 v 完整性 v 可比性 v 准确性 v 精密性
第三节 环境监测和监测技术发展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 变化趋势。 v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 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 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v 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 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 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通用3篇)

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通用3篇)

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通用3篇)第一章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2.生态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3.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1)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生态环境质量(2)根据生态系统的情况,决定管理对策(3)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5)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4.环境监测:是指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数据的过程。

即通过物理测定、化学测定、仪器测定和生物监测等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实施测定的过程。

5.环境监测的内容:(1)物理指标的测定。

包括噪声、振动、电磁波、热能、放射性等水平的监测。

(2)化学指标的测定。

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水平的监测。

(3)生态系统的监测。

主要监测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

如乱砍滥伐森林或草原和过度放牧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二氧化碳和氟氯烃的过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6.环境监测的分类(1)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以分类以下三类:①研究性监测。

主要是研究确定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影响和危害程度等。

②监视性监测,亦称常规监测。

主要是对在不同功能区内的水、气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的定点、定期监测,从而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情况,评价治理效果和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

③特定目的的监测。

主要是指污染事故的监测和污染纠纷的仲裁监测。

前者为污染事故的判断和处理提供监测服务;后者为解决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

(2)环境监测按其对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①环境质量监测。

环境监测分类、流程和环境标准体系介绍

环境监测分类、流程和环境标准体系介绍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环境质量 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其 它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强制性标 准以外的环境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采用推荐性 环境标准,推荐性环境标准被强制标准引用,也必须强制 执行。
三、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执行上,地方环境 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
管理性监督主要由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体现对标准 实施的监察与督导。
总体来说,环境标准实施监督系统应形成归口管理一实施一 自我监督一管理性监督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主要环境标准名录
一、大气环境标准 1.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 (2)《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 9137—
其次国家排放标准与环境质量功能区逐步脱离对应关系, 由地方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补充制定排入特殊保护区的排放 标准
第三节 环境标准的实施与实施监督
一、环境质量标准的实施 (1)在实施环境质量标准时,应结合所辖区域环境要素的
使用目的和保护目的划分环境功能区 (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
环境质量标准时,应按国家规定,选定环境质量标准的监 测点位或断面。经批准确定的监测点位、断面不得任意变 更。
(3)各级环境监测站和有关环境监测机构应按照环境质量 标准和与之相关的其他环境标准规定的采样方法、频率和 分析方法进行环境质量监测。
(4)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应按照环境质量标准进 行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一、环境检测概念、分类
环境检测概念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
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的检测,跟踪环境 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 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

环境监测课程内容

环境监测课程内容

环境监测课程内容
环境监测课程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1.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污染物的来源、传输、转
化和归宿,环境监测的目的及方法等。

2.环境监测的技术体系:包括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监测站点布局、监测仪器的选择和使用等。

3.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方面
的监测。

4.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
解释等方面。

5.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
污染防治法等,以及相关的环境监测规范和标准。

6.环境监测的应用:包括环境效应评价、环境风险评估、环境
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学习者能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体系,掌握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能够收集、处理和解释监测数据,掌握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和标准,能够进行环境效应评价、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讲义.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讲义.

环境监测技术项目一环境监测技术基础知识环境监测的概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一、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定期、长时间)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等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一、环境监测的发展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监测化学毒物,环境分析(分析化学)环境监测阶段,也称主动监测或目的监测阶段有物理、生物监测,从点污染的监测发展到面污染以及区域性的监测污染防治监测阶段或自动监测阶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并使用了遥感、遥测手段,监测仪器用电子计算机遥控,据用有线或无线传输的方式送到监测中心控制室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强度随时间而变化2.空间分布性:不同空间位置上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不同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 的关系: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桔抗作用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是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法律等问题有关。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学科合作进行。
环境监测的分类
(二)按监测介质或对象分类
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 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 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 监测等。
(三)按专业部门分类
可分为: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等。 此外,又可分为: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等。
特点:



3.环境监测的特点 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 性;污染物繁杂和变异性;污染无毒性大、含 量低以及环境监测的特殊使命,其特点如下。 (1)生产性 (2)综合性 (3)追踪性 (4)持续性 (5)执法性
环境监测的原则

优先监测原则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 监测,环境监测应遵循优先监测的原则。 优先监测原则就是对下列污染物实行优 先监测。
(二)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年)

饮用水包括自来水(取自江、河、湖的地表 水)、井水及深井水。饮用水的标准是以维

第1章 绪论




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 和类型 环境监测的目的、特点 和类型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环境标准
1.1 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
关于环境监测: 涵义:监视 测定 监控 性质:综合性 连续性 追踪性
环境监测(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环境监测的概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 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 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 监测计划设计 优
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 纷、环境执法过程中所产 生的矛盾进行监测,提供 公证数据。

环境监测绪论(PPT 41页)

环境监测绪论(PPT 41页)

六、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 农用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GB8173—87)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4) 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87) 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控制标准(GB5085—85) 建材工业废渣放射性限制标准(GB6763—86)
五、大气标准
(一)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
标准分为三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 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 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 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情况下,不发生 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 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能正常 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控制功能高低依 次划分为五类 :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 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 饵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 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 游泳区。
生活四个方面等产生的污染物。
污染源形式
大多数污染物是以散逸至大气、排泄至水体或在土壤表 面堆积和填埋方式进人环境的。污染源的形式归纳有:
点污染源 线污染源 面污染源
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又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 源;按污染物质排放的时间分类,可分为连续源、间断源 和瞬时源等。
污染物的化学类别
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化学污染物概括可分为 九大类,具体为:
⑴污染事故监测; ⑵纠纷仲裁监测; ⑶考核验证监测; ⑷咨询服务监测

环境监测知识点

环境监测知识点

环境监测知识点环境监测是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的过程。

它在环境管理和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环境监测的一些基本概念、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以及实施环境监测的目的。

1. 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是指通过获取、记录和分析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征和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的活动。

它旨在提供可靠的数据,帮助相关机构制定合适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2. 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检测和评估。

在大气环境监测中,我们需要了解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气象要素和空气质量指数等。

水环境监测则关注水源、水质、水生态等指标的测定。

土壤环境监测主要涉及土壤的理化性质、含量及表层覆盖物等方面。

3. 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环境监测可以借助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如传统的采样法、实验室分析、现场测试以及现代化的遥感和GIS技术等。

对于大气环境的监测,可以利用气象站、大气采样器、气体色谱仪等设备。

水环境监测则可以通过采集水样进行化验分析,或者使用水质分析仪器。

土壤环境监测通常需要进行采样,然后进行实验室分析。

4. 环境监测的目的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环境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和指标,并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长期的监测,可以了解环境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此外,环境监测也有助于追踪环境污染源和评估环境治理效果。

5.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环境监测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策略和措施进行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

同时,环境监测也是评估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总结:环境监测是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了解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环境管理和保护。

它涉及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监测,可以借助各种方法和技术进行。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评估环境是否达标、追踪环境污染源以及评估环境治理效果。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优先污染物:指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搞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3.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为了环境水体质量,对排放污染物的一切企,事业单位所作的规定。

5.水样类型瞬时水样:某一时间或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单一水样。

混合水样:等时混合水样: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按等时间间隔所采集的等体积瞬间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等比例混合水样:在不同时间依照流量大小按比例采集的混合水样。

适用于流量和污染物浓度不稳定的水样。

综合水样:把在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哥哥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水样。

6.四分法:如果样品取得过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

四分法的做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放在干净的塑料薄膜上弄碎,混合均匀并铺成四方形,划分对角线,分成四份,保留对角的两份,其余两份弃去,如果保留的土样数量仍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至对角的两份达到所需数量为止。

7.湿式消解法:用液体或液体与固体混合物作氧化剂,在一定温度下分解样品中的有机质,此过程称为湿式消解法。

干法灰化是在一定温度和气氛下加热,使待测物质分解、灰化,留下的残渣再用适当的溶剂溶解。

这种方法不用熔剂,空白值低,很适合微量元素分析。

8.氨氮:水中的氨氮是以游离氨(NH3)和离子态氨(NH4+)形式存在的氮。

9.凯氏氮:是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

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氨盐而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10.采样频率:系指在一个时间内的采样次数。

11.采样时间: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

12.硫酸盐化速率:由大气中的含硫污染物二氧化硫、硫化氢、硫酸等经过一系列的氧化演变过程生成对人类更为有害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大气中硫化物的这种演变过程。

环境监测知识点

环境监测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就是测定各种代表环境质量标志数据、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2.环境优先污染物:确定一个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

3.环境标准: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在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法规、环境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的技术规范。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三、问答题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答: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眼睛”,其目的是为了客观、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从环境监测的对象考虑,环境监测内容可分为水和污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等。

2.环境监测方案的内容是什么?答:监测方案是一项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制定监测方案取决于监测的目的,首先必须进行实地污染调查,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监测对象、监测项目,设计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选定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技术,提出监测报告要求,制订质量保证措施和方案的实施计划等。

3.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答:环境监测是为了环境保护、评价环境质量,制定环境管理、规划措施,为建立各项环境保护法规、法令、条例提供资料、信息依据。

为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正确判断并能科学反映实际,环境监测要满足以下要求: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准确性、精密性。

4.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答:环境分析的主要对象是人类因生产活动而排放于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质,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中的各种污染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就是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 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 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 →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 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 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包括:标法研制监测、污染规律研究监测、 背景调查监测、综评研究监测。


二、环境监测的内容

水和污水监测 大气和废气监测 噪声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 固体废物监测 生物污染监测 放射性污染监测 注:除以上外,还包括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 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


三、环境监测的类型
1.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 对各环境要素进行定期的经常性的监测,是监测 站第一位的主体工作。 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



监测站第二位的工作。
按目的分为: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 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即科研监测,属于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比较复 杂的一种监测,通常由多个部门、多个学科协作 共同完成。


任务:研究污染物或新污染物自污染源排出后, 其迁移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以及污染物对人体和 生物体的危害及影响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