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缺乏

合集下载

粒细胞缺少症诊断标准

粒细胞缺少症诊断标准

粒细胞缺少症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粒细胞缺少症,又称白细胞缺少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液中粒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或完全缺失,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各种致病微生物。

本文将详细介绍粒细胞缺少症的诊断标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这一疾病。

一、病史和症状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首先应该详细了解其病史和症状。

患有粒细胞缺少症的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反复感染、发热、疲劳等症状。

还要了解患者的家族史,因为粒细胞缺少症通常是一个遗传性疾病,家族中可能有其他患者。

二、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患有粒细胞缺少症的患者通常在血常规检查中会发现粒细胞数量减少。

正常情况下,成人的粒细胞比例为50%-70%,而患有粒细胞缺少症的患者可能会低于10%。

还需要检查其他血细胞参数,如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例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2. 骨髓穿刺检查进行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粒细胞缺少症的关键步骤。

通过检查骨髓中的成熟粒细胞数量和比例,可以确定其是否存在缺失。

还能排除其他骨髓疾病的可能性,如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 免疫学检查通过免疫学检查可以确定粒细胞缺少症的具体类型。

根据缺失的粒细胞类型,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嗜酸性粒细胞缺乏症、嗜碱性粒细胞缺乏症等。

还可以检查免疫功能,评估机体的免疫状况。

三、遗传学检查在确定患者患有粒细胞缺少症后,还应该进行遗传学检查,以帮助确定遗传模式和家族风险。

通过检测相关基因突变,可以了解疾病的遗传特点,为家庭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四、鉴别诊断在诊断粒细胞缺少症时,还需要对其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嗜酸性粒细胞缺少症可能需要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进行鉴别;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可能需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疾病进行鉴别。

五、治疗和管理一旦确诊为粒细胞缺少症,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免疫调节治疗、骨髓移植等。

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作用于骨髓骨髓损伤(1)药物:包括细胞毒和非细胞毒。

(2)放射线。

(3)化学物质:苯,DDT、二硝基苯酚、砷酸、铋、一氧化氮等。

(4)先天性和遗传性中性粒细胞的减少Kostmann伴先天性白细胞缺乏的网状发育不全、伴粒细胞产生异常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等。

(5)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6)感染:伤寒、副伤寒、布鲁菌病、粟粒性结核等细菌性感染。

肝炎、艾滋病等病毒感染。

(7)血液病:如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淋巴瘤、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等。

成熟障碍(1)获得性:如叶酸缺乏、维生素缺乏、B12缺乏、恶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等。

(2)恶性等克隆性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二、作用于外周血1、中性粒细胞外循环池转换至边缘池(即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1)遗传性良性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获得性:如严重细菌感染、恶性营养不良、疟疾等。

2.扣留血管如由补体介导的白细胞凝集素引起的肺内扣留、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脾内扣留等。

三、作用于血管外1、利用增多:如细菌、真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感染、过敏性疾病等。

2、破坏增多:如脾功能亢进等。

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主要表现为粒细胞减少。

如果没有合并感染,往往没有临床表现。

如果长期粒细胞减少,有些患者可能会抱怨疲劳和困倦。

一旦合并感染,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会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而出现。

临床表现为高烧、寒颤、疲劳。

慢性病多伴有低热、疲劳,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可能代偿增加。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血象,血细胞计数通常表明白细胞数量减少,分类中粒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淋巴细胞数量相对增加。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PPT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PPT

护理措施
6. 呼吸道护理 ➢ 病人出现体质虚弱、痰多黏稠不易咳出时, 应协助叩背,并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糜蛋 白酶雾化吸入,以消除炎症、化痰、湿化气 道。 ➢ 如需要机械排痰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管的选择应粗细适宜,动作轻柔、敏捷, 做到既能吸净痰液,又减少刺激,避免损伤 气管黏膜。 ➢ 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
辅助检查
➢ 血象:白细胞数目偏低;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9/L 。
➢ 骨髓象:粒系增生均受抑制。 ➢ 咽拭子培养及血培养:确定病原菌。 ➢ 药敏试验:以便准确有效的利用药物针对病原菌进
行治疗。
治疗原则
一经确诊, 立即停用可疑引起粒缺药物 1. 严格保护性隔离 单人病房或层流病房。 2. 降温 物理降温或复方氨基比林等。 3. 升白治疗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皮下
护理措施
5. 口腔护理 ➢ 予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漱口,局部溃疡处可涂抹康复新
液促进创面愈合如溃疡疼痛影响进食者可选用含利多卡 因的漱口水以止痛。 ➢ 若并发口腔真菌感染时应用碳酸氢钠溶液含漱。 ➢ 指导病人勿进食过热、坚硬、辛辣、酸性等刺激性食物。
护理措施
6. 呼吸道护理 ① 鼓励病人多饮水,指导病人进行腹式呼吸、缩 唇呼吸练习。 ② 发呼吸道感染时,应严密观察病人的面色、 呼吸频率、痰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并做好记录。 ③ 指导病人正确的咳嗽排痰技巧,将痰液咳出。
爲了防止他人使用软件爬取本文档,我加入了版权声明,不影响您使用, 用时把此页删除即可。用軟體爬取的文檔沒有動畫效果,並且大段文字被 切割成了很多小文本框,在修改時比較麻煩,PPT的背景圖層有時也被合 併了,你想要的PPT中無背景的PNG圖片都不存在,還需要你自己去除背 景。反對軟體爬取,請用原版。

中性粒细胞减少ppt课件

中性粒细胞减少ppt课件
多饮水 少量多餐,减轻胃肠道负担
泌尿道感染预防及指导(有感染的危险)
多饮水 保持会阴部清洁,使用流动水清洗,尤其是女孩子,增加
便后、睡前等会阴部清洗频次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表现
中心粒细胞数量越少,持续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 和严重程度就越高
条件致病菌多见,混合感染多见,85~90%细菌性感 染(革兰氏阴性菌多见),10~15%真菌和病毒感染
抗菌治疗效果差 感染易扩散,中心粒细胞减少症(尤其
ANC0.5×109/L)合并发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脓毒血症休克,故因作为急诊处理
巨脾导致白细胞破坏增加
治疗
化疗、放疗导致骨髓抑制 反复使用解热药导致白细胞降低
感染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危险因素
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
中心粒细胞绝对计数
感染风险分级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护理措施-感染预防
普遍性措施(有感染的危险)
洗手 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消毒技术 保持环境清洁 ANC<0.5×109/L,保护性隔离(单人间、层流床、空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护理措施-感染预防
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有感染的危险)
置管时根据导管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消毒皮肤, 充分待干,消毒范围应超过敷料大小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
些方案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 使用。
风险等级
这些化疗方案根据其引发FN 的风险等级分为高危和中危 ,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评估
患者的风险。
预防措施
对于可能引发FN的高危或中 危化疗方案,医生需要采取 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患 者发生FN的风险。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是影响FN发生风险的重要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
FN发生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
01
FN发生风险与化疗药物骨髓毒性、剂量强度、患者自身因素及
联合用药有关。
评估内容
02
疾病类型、化疗方案、患者自身因素和治疗目的,是评估FN发
生风险的主要方面。
风险分类
03
根据化疗后FN的发生率,将化疗方案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三
类。
化疗相关因素
化疗方案
常见的可能引发FN的高危或 中危化疗方案如表2所示,这
FN的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的定义
一级预防是指在首次使用具有骨髓抑制的化疗药物后 24~72 h使用G-CSF,以预防FN的发生。
推荐使用G-CSF的情况
接受FN高危或中危化疗方案的患者;伴有自身风险因素 的FN中危化疗患者;以及需要足量化疗的根治性或辅助 性化疗患者。
不推荐使用G-CSF的情况
接受FN低危化疗方案的患者;以及接受姑息性化疗的患 者,G-CSF的预防作用尚无定论。
粒细胞减少性发热
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严重后果,会 引起治疗费用的增加、抗生素的使用、住院时间的延长、 化学药物的减量或延迟。
肿瘤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风险评估与预防
正确评估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早期识别 FN和感染并进行合理地预防和治疗,对减少CIN相关 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安全及抗肿瘤化学治疗的疗效 具有重要意义。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属于血液系统的常见病。

当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低于2*109 /L的时候,称为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 。

当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低于0.5*109 /L的时候,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

对祖国医学而言,本病归属于“虚劳”或“温病”的范畴。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可见: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等。

若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泌尿生殖道并发感染,可出现高热,粘膜坏死性溃疡。

严重者甚至出现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等。

结合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动力学,西医将该病的病因病理大致分为三类:1.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具体包括生成减少和成熟障碍两种。

(1)生成减少,包括:①细胞毒性药物、电离辐射、化学毒物②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疾病③感染和异常免疫(2)成熟障碍2、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分以下两类:(1)免疫性因素(2)非免疫性因素3、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中医学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先天不足:父母体虚,胎气不足,或者是胎中失养等,导致婴儿脏腑不健,生机不旺,外邪自口鼻而入,损及五脏,罹患此病。

2、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伐源。

3、毒物损伤内服毒物、药物或外感毒邪爆伤人体正气,导致肾经亏虚或者脾虚土亏。

针对该病,西医的治疗思路方式有以下4类:1、病因治疗。

若能够明确该病的病因,比如药毒损害,应该立即停药;并发感染着要积极抗感染。

2、防止感染。

减少出入公共场所,保持皮肤口腔卫生。

3、生物治疗及锂剂。

4、免疫抑制剂中医治疗侧重辨证论治,临床常见证型可分为:1、气血两虚:治疗以益气养血为主,方用归脾汤。

2、脾肾亏虚: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黄芪建中汤合右归丸。

3、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年版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年版
贾文祥主编. 医学微生物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不动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 两端钝圆、散在或个别成双排列、 大小(0.6~1.0) μm×(1.0~1.6) μ m 的 杆状(球杆状)细菌。 图中显示的是鲍曼不动杆菌。
陈翠珍等. 海洋水产研究 2 0 0 5年8 月第26卷 第4期
三、诊断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⑤任何部位的皮肤或软组织感染; 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或耐 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定 植; ⑦预防性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或经验性应用头 孢他啶时 出现严重黏膜炎。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如替加环素抗菌谱广,但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 ,需与β内酰 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联合使用;
考虑病情进展为真菌、 病毒或其它病原体所致
无发热
发热
维持初始治疗
转化为窄谱抗生素 若为联合用药
停药其中任意一种 无发热≥48 h考虑 72小时后停用抗生
重新诊断,可考虑真菌或其它病原体 维持原治疗方案或换用窄谱抗生素 若为联合用药,则停用氨基甙类、
喹诺酮类、粘菌素或任意一种抗革兰氏 阳性菌药物
七、抗菌药物治疗的疗程
. 耐药菌感染不是本中心
.哌拉西林+庆大霉素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常见原因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治疗策略
降阶梯策略
适应症
.临床表现复杂 .存在耐药定植菌 .有耐药菌感染病史
.耐药菌感染是本中心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常见原因
抗菌药物选择
.碳青霉烯类+氨基甙类或喹诺酮类 . β-内酰胺+利福平 .糖肽类、利奈唑胺等覆盖耐药革兰氏阳性 耐药菌的药物
感染类型
疗程
.肺感染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名词解释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名词解释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名词解释中性粒细胞缺乏(Neutropenia),是指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性粒细胞属于白细胞的一种,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常见的白细胞类型之一。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抵抗细菌感染尤为关键。

因此,当中性粒细胞数量不足时,人体免疫功能会受到明显影响,易于发生感染和其他相关疾病。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多核白细胞,通过骨髓中的幼稚细胞发育而来。

它们主要分为两种形态,即多分叶核型和杆状核型。

在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通常占总白细胞的绝大多数,约占40%至75%。

他们在体内具有迅速转移至感染部位的能力,并通过吞噬病原体和分泌杀菌物质来清除致病微生物。

此外,中性粒细胞还能释放细胞因子,调节免疫系统的反应,协调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动。

中性粒细胞缺乏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先天性遗传缺陷、获得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

先天性遗传缺陷是一组罕见的疾病,如Kostmann综合征、Chédiak-Higashi综合征和Cyclic Neutropenia等。

这些疾病会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导致患者易患感染。

另外,一些获得性疾病,如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与中性粒细胞缺乏相关。

此外,一些药物,例如化疗药物、抗癫痫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也会影响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和功能。

典型的中性粒细胞缺乏的临床表现是感染频繁和持续时间延长。

常见的感染病症包括发热、喉咙痛、口腔溃疡、肺部感染和腹泻等。

除了感染外,中性粒细胞缺乏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发炎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尤其是对于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者,中性粒细胞缺乏可能会成为一个威胁生命安全的并发症,因为感染在其身上很可能迅速升级,甚至导致败血症。

因此,对于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提供防感染的支持性治疗非常重要。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确诊通常通过计算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绝对计数来确认。

正常成年人的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范围为1500至8000个/mm³,而低于1500个/mm³则被定义为中性粒细胞缺乏。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会怎样,治疗方法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会怎样,治疗方法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会怎样,治疗方法一、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定义及原因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指血液中每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 2.0~7.5×10^9/L。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范围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原因很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导致中性粒细胞消耗过多,导致绝对值偏低。

2.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抗生素等会对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导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

3.疾病影响: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肝病、感染性心内膜炎、营养不良、过度运动等等,都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

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表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大多数时候是在体检或检查血常规时发现的。

如果合并感染或炎症,则可能出现局部或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鼻塞、咳嗽、胸闷等。

三、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治疗方法如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是由药物或疾病引起的,应该对原因进行治疗。

如果是由感染引起的,应注意抗感染治疗。

1.药物治疗:临床上常用的促进造血的药物有促红素、生长激素、注射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r-hCG),爱立信等。

2.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对感染的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等。

3.治疗原发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是一些疾病的表现,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毒感染等,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也会改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情况。

四、注意事项1.加强营养: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保证足够的卡路里摄入。

2.避免感染:减少外出,尽量避免接触有传染性的人群,做好个人卫生。

3.合理用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避免对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不良影响。

4.避免过度运动:过度运动会增加体内热量消耗,从而导致能量不足,对造血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5.积极治疗原发病:对导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的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以改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异常情况。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惟一场所。发育顺序:多能造血干细胞
粒系祖细胞 原粒 早幼粒 中幼粒
晚幼粒
杆状核 分叶核
正常中性粒细胞的生成率大约为0.85~
1.6×109/kg.d。从原粒开展到成熟回血液。成
熟N在释放到循环血后,约在血中循环6h,然
后进入组织。
中性粒细胞的调节
▪ G-CSF 分子量为20kD的糖蛋白,仅刺激N生 成。
类型和临床表现
▪ 伴免疫缺陷的N减少症 ▪ 1.网状发育不全 ▪ 2.N减少伴Ig异常 伴丙种球蛋白缺乏,同时
伴或不伴有IgM〔和IgD〕增高。BM粒细胞成 熟停滞于中幼粒阶段,绝大局部粒细胞是早 幼粒和中幼粒。淋巴结和胸腺正常。 ▪ 3.转钴胺Ⅱ缺乏
类型和临床表现
▪ 伴粒系生成异常的N减少症 ▪ 伴先天性畸形的N减少 ▪ 1.软骨-毛发发育不全 常染色体隐性
病因
2.成熟障碍 〔1〕获得性:叶酸缺乏、维生 素B12缺乏、恶性贫血、严重IDA等;〔2〕恶 性和其他克隆性疾病:MDS、PNH等。
〔二〕作用于外周血 1.N外循环池转换至边缘池〔即假性N减少〕〔1〕
遗传性假性N减少症〔2〕获得性:严重细菌 感染,恶性营养不良、疟疾等。 2.血管内拘留 肺内拘留、脾内拘留〔脾亢〕
遗传性疾病。特征:短肢矮小症,很细 微的毛发,N、L减少和容易感染。N计数 为〔0.1~2.0〕×109/L,易患病毒特别 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类型和临床表现
2.Shwachmann-Diamond综合征 一种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性疾病。特征:干骺端软骨发育不 良、矮小症、胰腺外分泌缺陷和N减少。其他 相关病症:贫血、血小板减少、发育和精神 滞缓、腹泻、体重下降、鱼鳞癣、中耳炎、 肺炎和N缺陷,高危发生骨髓衰竭和白血病转 化。N减少常为中、重度,主要死因为感染、 出血、骨髓衰竭或恶性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效果
CA125(U/ML)
第一周期 第二周期 第三周期 第四周期 第五周期 第六周期 第七周期
263.9
134.4
58.13
60.6
47.6
38.12
27.11
肿瘤标记物
血象变化及用药情况
周期
第一周期 第二周期 第三周期 第四周期 第五周期 第六周期 第七周期
骨髓抑制 Ⅱ






程度
应用升白 短效瑞白 短效瑞白 短效+长 长效瑞白 短效瑞白 短效+长 短效瑞白
49-25
<25
化化疗疗后后粒粒细细胞胞和和血血小小板板变减化少规一律般规律
升白药物可帮助升高中性粒 细胞最低值,缩短粒缺持续 时间,有效降低感染发生。
升血小板药物则可升高 血小板最低值的同时加 速血小板恢复。
➢ 粒细胞:化疗停药后一周,至停药10-14日达到最低点,在低水平维持2-3天 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呈U型
中性粒细胞缺乏
概述
•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恶性 肿瘤的发病率持续上升;
• 我国恶性肿瘤中晚期病人相对较多,丧失手术 治疗机会,常需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 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严重粒细 胞缺乏会造成发热、感染甚至危害生命;
• 处理好化疗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是保证化疗足 剂量、足疗程完成的关键。
更有效预防FN,减少3、4 血药浓度 血药浓度更持续稳定 峰浓度与谷浓度差异大
度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
每个化疗周期(21天) 给药频率
仅注射一次
每天注射
用药方便,患者依从性更好
病例总结
对于病人
确保化疗足疗程、足剂量, 化疗按时进行,从而提高疗 效;
避免反复注射痛苦
PEG-rhG-CSF
降低FN风险
• 加速成熟中性粒细胞的生成 • 促进成熟中性粒细胞从骨髓向外周血释放 • 增强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游走能力和吞噬杀菌
能力 • 增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强其生理功能,提
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的应用(短效)
• 何时用
• 如何用
• 何时停
Stop
中性粒细胞绝对 值连续两次大于 10×109/L后停药 达上述标准较难 ,故当白细胞总 数两次超过10× 109/L 即可停用
新瑞白每周期给药一次,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也缩短了住院时间, 提高病房周转率。
不足之处:根据化疗骨髓抑制规律,患者抑制严重时期(化疗后710天)血项未能及时跟踪到。
20
4 查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疤痕,愈合好。
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排除化疗 禁忌给予TP方案双路化疗2周期,单次计用: 紫杉醇脂质体210mg IV,顺铂140mg IP。
后全身化疗5周期,单次计用:紫杉醇脂 质体210mg D1,顺铂40mg D1-3。后未再继 续返院化疗。
剂量降低、周期延迟
复杂难治的感染
化疗效果降低
增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总生存率降低
死亡
Link BK,et al.Cancer.2001;92:1354-1367
如何治疗粒缺?
粒细胞刺激因子作用机制
➢ 促进骨髓造血、刺激贮存池粒细胞释放
• 选择性地作用于骨髓中性粒细胞系的造血祖细胞, 促进其分化和增殖
bid 连用 用3天 3天,化
WBC 2.41×109/L后,24小时
NEU 0.73×109/L长。 效6mg
WBC 3.36×109/L, NEU 1.63×109/L。
WBC 4.95×109/L, NEU 3.51×109/L。
WBC 2.19×109/L,疗后24小WBC 2.31×109/L, NEU 0.69×109/L。时长效 NEU 1.61×109/L
➢ 血小板:比粒细胞降低出现稍晚,也在两周左右下降到最低值,其下降迅速, 在谷底停留时间较短即迅速回升,呈V型
中性粒细胞减少对治疗的影响
•超过60%的患者化疗延迟和减量首要原因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出现剂量改变的患者中有超过60% 再次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
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
FN风险因素 先前接受过放疗或化疗 肝功能低下(胆红素>2.0)

肾功能低下(肌酐清除率<50) 年龄>65并接受足剂量化疗
病情介绍
1 患者张某芳,女,61岁,因“卵巢癌术 后1月”于2016-06-02入我院。
2 既往史、个人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
3 术后病理:左侧卵巢浆液性癌,腹腔冲洗液可 见癌细胞。病理分期:IIc期。
0
1
2
3
4
血红蛋白(g/L) ≥110 109-95 94-80
79-65
<65
白细胞(109/L) ≥ 4.0 3.9-3.0 2.9-2.0 1.9-1.0 <1.0
粒细胞(109/L) ≥ 2.0 1.9-1.5 1.4-1.0 0.9-0.5 <0.5
血小板(109/L) ≥ 100 99-75 74-50
药物
效瑞白
效瑞白
剂量及时 间
化疗延迟 时间
200ug qd 200ug qd 化疗前短 化疗后24 化疗后连 化疗前短 200 qd
化疗后连 化疗后连 效200ug 小时6mg 用3天 效200ug 化疗后连
用3天
用3天
qd升白6 WBC 5.27×109/L, 天,化疗NEU 3.88×109/L。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少治疗综合费用,日常生 活影响小。
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
确保多周期的标准化疗 方案得以实施
减 少 FN 引 起 感 染 等 其 他并发症的处理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
病房周转率。
治疗体会
新瑞白较短效瑞白能够更加稳定的提升粒细胞的水平,为化疗足量 如期的进行保驾护航。
6mg
WBC 6.1×109/L,
NEU 4.5×109/L。
0
0
13天
0
0
6天
0
PEG-G-CSF与G-CSF比较的优势
特点
长效G-CSF
普通G-CSF
优势
在血液中清除受ANC 肾小球过滤清除+ANC 机体自我调节清除机制,更
清除方式
的介导
介导的清除
加智能高效
半衰期 血浆半衰期47小时 血浆半衰期3-8小时 一个化疗周期一次用药即可
• 姑息化疗中,如患者具有FN的风险,需使 用PEG-rhG-CSF;
• 若患者存在正在接受治愈性化疗或术后辅 助化疗,而且FN可能导致死亡等不良预后 因素时,需使用PEG-rhG-CSF;
• 若风险由化疗方案引起,且应用PEG-rhGCSF预防后仍发生FN或粒缺,可降低化疗 药物剂量;
• 用药时间:化疗后24h使用。
How
通常自化疗结束后 48小时开始使用 治疗性: 200ug/d 预防性: 100ug/d
When
对于3和4度必须使 用。I度可以不用 ;对于2度粒细胞 减少:是否3度以 上历史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长效)
✓ 在短效药物N末端共价结合PEG链,在血液中清除 受ANC的介导,自我调节作用机制,达到长效;
• 对于接受FN风险化疗方案( 20%>FN >10%)的患者,FN风险因素≥1个时, 预防性使用PEG-rhG-CSF;
• 防止剂量密集或剂量增强方案化疗发 生减量或给药延迟需预防性使用PEGrhG-CSF;
• 用药时间:化疗后24h使用。
• 若前一化疗周期中未用长效刺激因子预防, 但发生了FN或剂量限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症,则下一化疗周期需要使用PEG-rhG-CSF;
✓ 血浆半衰期达到48-72小时,每个化疗周期使用一 次即可;
✓ 化疗后24小时皮下注射,6mg或100ug/kg。
G-CSF PEG-G-CSF
PEG
长效瑞白应用指征
长效瑞白应用指征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 对于接受高FN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 ( FN >20%),无论治疗目的是治愈、 延长生存期还是改善疾病相关症状, 均建议其预防性使用PEG-rhG-CSF;
中性粒细胞缺乏定义
• 粒细胞缺乏症又叫白细胞减少症,系指因放 化疗等治疗、感染或免疫性疾病,亦可原 因不明,导致的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持续 低于4×109/L和(或)中性粒细胞计数持续 低于2×109/L。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反 应(化疗)。
分度
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