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器具的选择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2 验收极限与计量器具的选择原则

第3节计量器具的选择

二、验收极限与计量器具的选择原则

1、验收极限与安全裕度A

⑴适用:

①普通计量器具

②车间现场检测且只测量1次,不作出修正即作判断

③基本尺寸≤500,IT8~IT6,也适用于一般公差尺寸

⑵原则:宁可误废不误收

⑶验收极限:

①方法一:公差带内收A:

a)上验收极限=最大极限尺寸-A

b)下验收极限=最小极限尺寸+A

数值A:按尺寸和精度等级查表 4-4

优先选Ⅰ档,没有量具再依次考虑Ⅱ、Ⅲ档

②方法二:公差带不变:A = 0

⑷选择原则:

①配合尺寸、包容尺寸、

②工艺能力系数C p>1时

a)非配合尺寸,用方法二

b)配合尺寸(轴的最大极限尺寸、孔的最小极限尺寸),用方法一

③偏态形分布的尺寸→尺寸偏向的一边用方法一

④非配合和一般尺寸→用方法二

2、计量器具的选择原则

⑴类型、规格选择:与工件外形、位置、尺寸、被测参数特征相适应

⑵精度选择:计量器具的不确定度u≤测量不确定度的允许值u1

例:测,请确定验收极限并选择适当的计量器具

解:① 分析:该尺寸是外尺寸应选测外尺寸的量具

该尺寸是包容尺寸应用方法一

② 确定验收极限

a) 查出该尺寸的上下偏差:es = 0,ei = -0.062mm

b) 算出最大最小极限尺寸:最大极限尺寸MML= 35-0 = 35mm

c) 最小极限尺寸LML= 35-0.062 = 34.938mm

d) 查课本表4-4,选Ⅰ档,得A = 0.0062mm

f) 算验收极限:上验收极限 = 35-0.0062 = 34.994mm

g) 下验收极限 = 34.938 + 0.0062 = 34.944mm

⑶选择量具

①查课本表4-4(p143),选Ⅰ档,得u 1 = 5.6μm = 0.0056mm

②查课本表4-5(p144),得分度值为0.01的外径千分尺的不确定度u =

0.004mm

③比较:u < u1 ,所以该量具可用

首先,解释一下概念。测量误差是测量结果减被测量的真值。

其次,分辨率只是衡量量具性能的一个指标,它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量具的精度,但却不能说成是量具的精度,量具的精度可以用不确定度或示值误差来表示。

第三,测量误差包括了量具的误差,也包括环境条件、基准件、测量方法、对准、读数、测量力等带来的误差,但量具误差是测量误差的主要部分。我们在计算测量能力指数时,往往假定量具不确定度为测量不确定度的90%。可见,量具的误差整个测量误差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选择计量器具往往根据被测量的公差来确定。

第四,选择量具实际上是根据被测对象和被测量的特性和被测量公差来选择。对长度量来说,在车间现场,可以按《GB/T3177-1996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来选择。如果没有标准,则应使所选用的计量器具的极限误差约占被测量公差的1/10~1/3。对低精度的,采用1/10,对高精度的采用1/3,甚至1/2。也可以通过计算测量能力指数来确定所选择的量具是否合适,我这里就不介绍了。至于QS9000的msa可能要求测量能力指数在3~5之间,这时误判(包括误收和误废)率为0.2~0.16%。

最后,说明一下,楼主这个例子里,过程要求为-0.005mm~+0.005mm,说明公差是0.010mm,不是0.005mm。公差等于上偏差减下偏差。

1.1 测量方法分类

在实际工作中,可按不同的特征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1.1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测量有关量,并通过一定的数学关系式求得欲测量之值。例如有一种铁路轮工件尺寸。

特点:直接测量的测量过程简单,其测量准确度只与这一测量过程有关;间接测量的测量准确度不仅取决于有关量的测量准确度,还与计算的准确度有关。间接测量通常用于直接测量时其准确度得不到保证或由于被测件结构限制或测量器具限制而无法进行直接测量的场合。

1.1.2 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

绝对测量:是指被测量和标准量直接比较后得到被测量绝对值的测量。例如:千分尺测量工件尺寸。

相对测量(比较测量):是指被测量和标准量进行比较后只确定被测量相对于标准量的偏差值的测量。例如轴承检测仪的环规测量就是利用比较测量法来进行的。

特点:相对测量时,仪器的零位或起始读数常用已知的标准量(例如量块的尺寸)来调整,仪器读数装置仅指标出被测的量对标准量的偏差值,因而仪器的示值范围大大缩小,有利于简化仪器结构,提高仪器示值的放大倍数和测量准确度。

1.1.3 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

接触测量:测量装置的敏感元件(测头)与被测对象表面发生机械接触的测量,存在机械作用的测量力。为了保证接触的可靠性,测量力是必要的,但它可能使测量器具或被测对象产生变形,从而造成测量误差,尤其在绝对测量时。对于软金属或薄结构易变形的被测对象,接触测量可能因变形造成圈套的测量误差,也可能划伤被测对象表面。

非接触测量:测量装置的敏感元件与被测对象表面不直接接触的测量,因而没有机械作用的测量力。此时,可利用光、气、电、磁等物理量使测量装置的敏感元件与被测对象表面联系。例如干涉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万能工具显微镜影像法测量均属于非接触测量。

1.1.4 单项测量与综合测量

单项测量:对多参数的同一被测对象上的各被测量分别测量。例如分别测量螺纹单一中径、螺距、半角等。这类方法一般用于量规的检定、工序间的测量,或为了工艺分析、调整机床等目的。

综合测量:对被测件的与多个单项参数有关的综合参数所进行的测量。例如用螺纹量规测量螺纹作用中径。

1.1.5 静态测量与动态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