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澳文学概论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05ec273887c24028915fc369.png)
《有一个春天》中的潭太太;《雪地上的星星》中的罗枚卜;《付家的儿女们》
中的付如蔓,付如杰,付如俊等;
事业上的挫折(梦想失落,乡愁)
三 觉醒的一代与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付家的儿女们》中的付如玉,李泰拓
艺术特色
早期作品多用超现实和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有很强的故事性
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
典型环境和气氛的烘托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融合梦境象征电影等手法
小说语言民族化群众化等。
第八章 传奇作家三毛
第一节 三毛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三毛现象
第三节 三毛文学创作的艺术特点
民族的传统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以及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就是“中国情结”
三、强烈的兼容性
由于华人向世界各地移民并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呈现出与异地文化
交融的特性。在主题题材以及艺术风格上,既具有中国文学的优势,又具有居留国的优势特色。 内容上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 ; 艺术表现上…
海外华文文学概说
融合性:内容上有一个从叶落归根(侨民文学)——落地生根(移民文学)
的过程;艺术上融中国情结与传统意识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
本土性: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过程与西方文化或土著文化的交融冲撞。
海外华文文学概说
小结:
“乡愁”是其永恒的主题;失落感孤独感的悲观情绪是其不变的基调。
结构布局常常采用文体交融,人称交错与时序变换等多种连接手法
表现手法上——象征。如《夜行货车》中四个小标题正好一正一反,
两两相对,分别是四个人物和四种境界。夜行货车既是詹刚毅不屈的灵魂的象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二十三章20世纪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二十三章20世纪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db8d68ec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23.png)
二、东方板块的构成与发展特色
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东方板块主要由
日本和东南亚两个地区组成。日本的华文 文学与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发展关 系紧密,鲁迅、周作人、陈独秀等中国新 文学的倡导者都是戊戌变法后东渡日本开 始从事文学活动的; 郭沫若、郁达夫、成仿 吾等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也于辛亥革命前后 留学日本并转向文学创作 。
3.为什么说“香港文学由于文化根基和环境迥 异于内地,因此既不可能成为深圳那样的 ‘特区文学',也不可能完全与社会主义制 度下的内地文学合流,它将在两地作家的
交流中保持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 学中独特的一支”?请结合香港现当代文学 的发展历程对其这一特色加以简要概括。
4.刘以鬯的《酒徒》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 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体现出很高程度的创 新和开拓,请结合作品对此给予具体说明。
第三节 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及 其代表作家
○海外华文的历史发展与繁荣 ○“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本土
性特征日趋明朗 ○东方板块的历史进程 ○西方板块的构成与特色 ○美华文学的丰硕成果
一、海外华文文学的区间板块与总体发展态势
所谓海外华文文学,主要是指在中国以外的 国家或地区,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而创作的 文学作品,也就是中国以外各国的华侨、华人、 外国人以华文为表达工具,以反映华侨、华人和 其他人在居住国的社会生活,或在中国的社会生 活为内容的文学作品。
三、西方板块海外华文创作的历史变迁
(一)欧美华文文学创作的历程 (二)欧美华文文学创作的特点及代表作家
思考题
1. 20世纪的台湾文学处在祖国大陆文学与西 方文学的中间地带,它接受了两者的哪些 影响?
2.作为台湾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陈映真 小说具有怎样的特色?在艺术上显示出了哪 些新的审美追求?
融汇前沿知识凸显创新品质——评古远清先生《当代台港文学概论》
![融汇前沿知识凸显创新品质——评古远清先生《当代台港文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c3e96c3867ec102de2bd89c7.png)
关键 词 : 视域 ; 体例 ; 论证 ; 知识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6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0 8 8 7 ( 2 0 1 3 ) 0 1— 0 0 2 0— 0 5
古远 清先 生 的《 当代 台港 文 学 概 论 》 于2 0 1 2 年 3月 由高等教 育 出版社 出版 。作 为一部 刚 出炉 的教 材 , 它凝 聚着古 先生 多年来 的研 究心 血 , 显示
) , 男, 武汉大学 文学院博士生 , 讲师。
第 1期
张益伟 : 融 汇前 沿知 识 凸显 创新 品质 一 评古远清先生《 当代台港文学概论》
2 1
玄 学 清流 的经 世致 用作 风 和区别 于禁 欲 主义 的讲 求 实 惠 的享乐 精神 。这 一切 并 不 以理性 见长 地存 在 于儒 家 经典 之 中 , 却 以实 际行 为 渗 透 在 市井 小 民感性 的世 俗 生 活 里 的 文 化 特 征 , 无 不 在 近代 以
第3 1 卷 第1 期
2 0 1 3年 2月
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 社 科 版)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V o 1 . 3 1 N o . 1
F e b . 2 0 1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论台港澳文学对大陆文学的互补价值
![论台港澳文学对大陆文学的互补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733f5cc72cc58bd63186bd5c.png)
论台港澳文学对大陆文学的互补价值【作者】黄曼君/喻大翔【作者简介】黄曼君,男,1935 年生,(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邮编430079)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教授;喻大翔,男,1957年生,(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邮编430079)中文系在读博士生、香港岭南大学兼职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论述台港澳文学在20世纪对大陆文学的互补价值,从历史逻辑的角度,考察了20世纪中华文学史的时空构架,探讨了建构民族的、国家的宏观新文学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关键词】互补价值/台港澳文学/大陆文学/中华文学史一无论从地理学、历史学还是文化学来看,台湾、香港和澳门都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841、1887和1949年以后,这三个地区与祖国大陆发生了不同性质和程度的政治、经济、社会甚至地缘的阻隔。
文化方面,则表现得更为潜隐和复杂一些。
台港澳三地与大陆共植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并以此为根基共同经历了20世纪全球现代化的风风雨雨,但在如何阐释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和创造社区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两岸四地均有深层错动和表层现象的差异。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艺术心灵史,也是社区文化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独特的语言演示。
随着香港的回归,随着20世纪的行将结束,随着我们对上述三地文学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如果我们的文学史,尤其是那些立场公正、体系宏大、史论兼备的文学史著作,不再以大陆为本位,而是以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为本位来建构的话,那么20世纪的中文文学史就是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共同创造的白话文学史,这将是一种全新的、系统的、没有偏倚的民族文学史和国家文学史。
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系统反映和概括本世纪四地文学各自发展又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和真实面貌。
用上述眼光看大陆已经出版的新文学史,现代的也好,当代的也好,总体的也好,分体的也好,不是以大陆为研究对象,就是以台港为研究对象,几乎都是一种社区文学史。
由于观念、资料和方法等原因,有的甚或可称为畸形的病态的文学史,这自然影响到我国新文学史研究的宽广胸怀、宏大气魄和学术水准,尤其不能适应汉民族历史的巨大变动、四地文化和文学精神的内在运转与交汇。
第四十九章 港澳文学[5页]
![第四十九章 港澳文学[5页]](https://img.taocdn.com/s3/m/14823d0af12d2af90242e684.png)
复习思考
1 谈谈董桥的散文。 2 谈谈金庸的小说。
第四十九章 港澳文学
现代汉语文学在香港、澳门有多方面 的发展,金庸的小说、董桥的散文在大众 与文人读者中各有天地,体现了现代汉语 文学的艺术魅力。
第一节 香港文学思潮发展与文学概貌
鸦片战争使香港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 下,但香港并没形成英文的创作传统,无 论从地缘辖属,还是文缘关系,香港文学 都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香港代表作家
董桥(1942—),原名董存爵,曾留 学英国,以散文著称,结集出版了《双城 杂笔》、《藏书家的心事》、《另外一种 心情》、《跟中国的梦赛跑》等散文集。
第三节 澳门文学概貌
澳门新文学的真正跃起,主要是在20 世纪80年代以后。早在50年代,澳门就有了 新文学的酝酿。1950年创办的《新园地》, 已开始选登少量的文学作品,如诗、散文、 小说。
港台文学选讲
![港台文学选讲](https://img.taocdn.com/s3/m/a63d6377f242336c1eb95e1c.png)
第一章台湾文学概述第一节台湾文学的概念及台湾文学特色一、什么是台湾文学?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重要的支脉。
它在大方向上秉承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五四”创新精神发展而成,其间当然也受到日本及西方文学的影响,但其所表现的民族情感与五四精神与中国文学是相一致的。
台湾文学就是在台湾的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二、台湾文学特色1、民族性2、本土性3、融合性第二节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学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1)20年代摇篮时期(2)30年代成熟时期(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二、光复后的文学大致可分为:1、50年代的反共怀乡文学2、6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3、70年代的乡土文学4、80年代以后的多元文学时期成就:1、强大的作家队伍2、一批好的作品3、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创作方法比较多样。
第二章白先勇创作专题介绍一、作者简介1937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回族。
其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
1948年到香港读小学,1952年入中学,1957年入台大外文系。
毕业后,于1963年进美国爱荷华大学小说创作班,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
1994年退休。
出版有短篇小说《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募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
白先勇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
2010年末,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作品首次在大陆结集出版,浦一出版即一片叫好。
白越来越多地被大陆观众所熟知。
他是台湾当代高产的作家,从《寂寞的十七岁》到《台北人》、《纽约客》,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人物。
由于他致力于昆曲的推广,担任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人,其人其书一时成为媒体追捧的热点。
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
![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https://img.taocdn.com/s3/m/195d67f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2.png)
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传承与创新《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是一本备受期待的教材,旨在传承和推广台港澳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学传统,同时也注重对创新和当代文学的探索。
这本教程通过精心编撰的文学作品和相关的分析评论,为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台港澳文学的窗口,进而深入探索其中的思想和文化。
首先,这本教程重视台港澳地区文学传统的传承。
台港澳地区自古以来就孕育着丰富多样的文学创作,这一传统需要被珍视和传承。
教程中收录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李敖先生的散文、林夕先生的歌词等,这些作品展现了台港澳地区文学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格。
通过深入研读这些经典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台港澳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其次,这本教程也积极关注当代台港澳文学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台港澳地区的文学创作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教程中特别收录了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如李碧华的小说、黄霑的歌词等,这些作品展示了台港澳地区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独特性和多元化。
同时,教程也鼓励读者参与到文学创作中,通过写作和阅读的互动,促进文学创作的创新和进步。
此外,教程中还提供了对于作品的分析和评论。
这些分析和评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思想。
通过深入的文本分析和批评,读者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总之,《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是一本既传承古典文学,又注重当代文学创新的教材。
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台港澳文学的平台,并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评论,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地区丰富多元的文学创作。
无论是学生,还是对台港澳文学感兴趣的读者,这本教程都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港澳文学的精彩世界。
第四讲 通俗文学 台港文学 香港台湾 文化教学课件
![第四讲 通俗文学 台港文学 香港台湾 文化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ac100814791711cc7917d9.png)
2.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 3.艺术上清新高雅的美。 ①追求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 • 《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蒹葭 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心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 千结。‛ • 《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陈墨《孤独之侠——金庸小说论》 :‚超 越了梁羽生、古龙等武侠小说名家……足 以与20世纪中国纯文学大家比肩。‛ (上 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 冯其庸:‚金庸是当代第一流的大小说家。 他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奇峰突起, 他的作品,将永远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精神 财富。‛(曹正文《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 将》序言,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 刘再复《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 的地位》:‚金庸以自己杰出的文学才华成 为与新文学传统相对的本土文学传统的集大 成者,使本土文学再次发扬光大。‛ (《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 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金 庸不仅超越了旧派武侠,他甚至突破了武侠 小说的园囿,为整个通俗小说带来革命性的 启迪。‛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台港言情小说以都市为背景,描写都市男 女的爱情纠葛、婚姻生活,有曲折跌宕的 故事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在通俗的外 衣下表现生活的内涵。 • 主要作家: • 台湾:张漱菡、郭良蕙、云菁、琼瑶、玄 小佛、姬小苔、席绢等。 • 香港:亦舒、严沁、岑凯伦等。
琼瑶
(原名陈喆,1938—)
• 琼瑶小说的价值: 1.理想主义的格调。 • 描写神化的、理想化的 爱情;宣扬男女主人公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宣 扬人性的美好;“和谐” 式的团圆结局。
• 《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 头。‛ • 《翦翦风》——韩偓《寒食夜》:‚恻恻 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 《碧云天》《寒烟翠》——范仲淹《苏幕 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 上寒烟翠。‛ • “琼瑶”——《诗经· 木瓜》“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台港文学鉴赏论文
![台港文学鉴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ca875f265ce050877321313.png)
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情结台湾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界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以他的独特性,与大陆生活的差异性使得他在中国文学界中处在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地位上。
而台湾的乡土文学也是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代表。
那么究竟什么是台湾乡土文学?网络上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以台湾本省作家为主要创作人员,在继承与发扬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基础上,强调文学创作的民族性,并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的文学,被称作台湾乡土文学。
我虽然赞同政治因素会对文学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不主张将文学政治直接挂钩,跟何况今天的论题当中有“情结”二字,所以今天我想聊聊不政治的,客观的,可能也参杂着自我感性的台湾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情结。
我的书籍阅读量并不大,台湾文学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但之前我曾阅读过一本台湾文学作品,是杨渡写的《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如今想来,恰好这部我唯一读过的台湾作品,应该也算台湾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书写了作者一家从晚清到日据时代,再到光复后国民党主政的七十年,五代人一路走来的真实故事。
用鲜活的全景画面,给大陆带来了那对岸的社会演变和民间生活史。
作者虽然将书名冠以“一百年”这个大概念,但是全书却通过寻常农村生民的社会生活史和台湾经济奇迹背后的故事,透视百年来台湾农村的生活图景和向工业社会、商业社会转型的困顿与艰辛。
有一个网友对这本书的评论令我印象最深:“颠倒迷错,流浪生死,我们都是在无边无际的时间里流浪的人!哪有什么日本人,中国人,台湾人,都不过是被命运捉弄的可怜人儿!”这部体量宏大却这着眼于民间生活的作品,让我看到了绵延的亲情与血脉,流淌的辛勤与汗水。
这便是台湾乡土文学给我的最初的也是最直击人心的力量。
以上是我印象当中零碎的,松散的,简单的对台湾乡土文学和情结的看法,那么接下来,我想系统的讲一讲台湾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情结。
台湾的乡土文学经过了一个坎坷的历史发展。
虽然文学政治不挂钩,但是文学的总体趋势仍然和政治因素息息相关。
第六章台港文学
![第六章台港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7432100ef705cc17542709d1.png)
“乡愁文学”时期、现代派文学盛行时期、乡土文学再崛起时期和八十年代 开始的台湾文坛的多元化倾向时期。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余光中、洛夫的诗 歌创作。香港文学从二十年代开始,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 • (二)作品选读: • 《一朵小白花》表现了对人间真情的留恋,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多方 面地运用对比手法。 • 《雪地上的星星》描写了台湾留美学生的艰难处境。巧妙而多样的心理刻划。 • 《倚天屠龙记》鲜明、丰满、个性特出的人物形象。 •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 《蛇》出色的心理描写。明快的语言。 • 席慕容诗三首 感情深沉含蓄。跳跃式的结构。 • 《催魂铃》表现现代人的一种矛盾心态和怀旧心理。知识丰富,巧妙地借用、 改用成语,生动的比喻。 • 《亲不亲,故乡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爱心。
台港澳文学选读
![台港澳文学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d237cc24a5e9856a56126009.png)
绪论
一、为何学习台港澳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架构的需求 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空间 丰富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情感色彩和情感结构
二、研究视域的扩大与整合 台港文学-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 文学 1979年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在《当代》发 表 曾敏之《港澳与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 》发表 在《花城》创刊号
2、30年代初关于“乡土文学”的倡导 “用台湾话作文,用台湾话写小说,用台湾话 做歌谣,描写台湾的事物” “到民间去”、“到农村去” 受到大陆左翼文学运动的影响
3、对“皇民文学”的抵制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日本在台湾推行“皇民 文学”,禁止台湾作家用中文写作。 一些作家虽然用日语创作如吕赫若,但作品中 仍然有隐晦的抗日意识,倾向描写乡土风情。 吴浊流等作家地下中文创作,等待黎明。
三、澳门文学概观 澳门新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40年代澳门新文学萌芽。抗战时期,茅盾、 张天翼、端木蕻良等内地作家在澳门播下种子。 2、50-70年代澳门文学的探索阶段。“离岸文 学”,澳门本土没有提供足够的发表空间给本 土作家,转而到香港投稿。
3、80-90年代澳门文学的发展期。 改革开放,内地与澳门文化交流频繁。澳门经 济复苏,文化也随之提升。 1984年的港澳作家座谈会明确提出“建立澳门 文学的形象”的主张,创作开始走向自觉。 澳门诗歌创作最能代表其成绩。多元化的艺术 追求。古典倾向如胡晓风、江思扬等。
现代主义色彩如陶里、淘空了等 后现代风格如苇鸣、懿灵等 散文的发展与报刊的文艺副刊同步发展。主要 作家有林中英、李鹏翥等。 小说发展稍逊一筹。
阅读小说篇目: 林海音《城南旧事》 陈映真《将军族》 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我爱玛丽》 王桢和《嫁妆一牛车》 白先勇《玉卿嫂》《游园惊梦》 聂华苓《爱国奖券》
港台文学绪论
![港台文学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0a2fa436192e45361066f518.png)
1986 《台湾新文学概观》、《台湾当代文学》 1987 《现代台湾文学史》 1988 《台湾现代文学简述》 1989 《台湾新文学初编》
20世纪90年代:兼关注香港文学 1990 《香港文学简史》 1993 《香港文学概观》 1995 《香港文学简论》 1996 《香港当代小说概述》 1997 《香港文学史》 1998 《当代香港写实小说散文概论》 1999 《香港小说史》
1984《杨逵小说选》、《赖和短篇小说选》 李黎、聂华苓lí nɡ 、於梨华、白先勇、张系国都 是大陆籍台湾旅美作家; 钟肇政、陈映真、王拓、杨逵kuí 、赖和是台湾 本土作家。
学术成果:(文学评论、新文学论丛、当代文学研究丛刊) 论文:张葆莘bǎo shēn 《旅居海外的台湾作家》、张超《借欧 美现代派之琴,唱中国流浪者之歌——论於梨华的创作》、封祖盛 《论白先勇的小说》、卢菁jīnɡ 光《他在探求什么——台湾作家 张系国散论》、武治纯《台湾文坛老兵——杨逵桨其创作》、潘翠 菁《台湾省作家——钟理和》等 专著:1984《台湾小说作家论》(赖和、吴浊流、杨逵、钟理和、 林海音、於梨华、白先勇、黄春明、杨青矗) 1985《压不扁的玫瑰花——台湾乡土文学初探》 1986《乡恋、哲理、亲情——台湾文学散论》等
总集类: 《台湾当代名家作品精选集》(10种,国文 联)、《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中国友 谊)、《二十世纪台港及海外华人文学经典系列 丛书》(花山文艺)等。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厦门鹭江出版社。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文学的宣传、教化、认识功能——审美、娱乐、 消费功能 言情、武侠、科幻、历史等通俗类作品出版 着重于文学本身艺术品质考量的学术定位及适应 市场需求的赏析性评价成为主流。
文学欣赏 第二版 第六章 港澳台文学
![文学欣赏 第二版 第六章 港澳台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5b34cfd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b.png)
【拓展阅读】
《倾城》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4年8月 《温柔的夜》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年7月 《哭泣的骆驼》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年6月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
社 2009年3月1日
【时代浪潮】
港台武侠小说能够异军突起,获得迅猛发展,并 不是偶然的,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背景 。历史的渊源是指中国有深厚的侠文化心理基础 ,从古至今“侠”的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根深柢固 ,从而为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先天的文化氛围 ,这也是武侠小说能够在华语文学圈广泛流传的 根本原因。现实的背景一方面指民国现代武侠小 说的创作为港台武侠小说名家提供了借鉴和超越 的空间,另一方面则指大陆解放后港台脱离于大 陆的主流文学圈而在文学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 通俗文学则迎来了有力的发展机遇。
金庸小说
பைடு நூலகம்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
于浙江海宁,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 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 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 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 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 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与 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 三大宗师。
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港澳台各个历史时期文 学发展的概貌以及主要作家作品; 使学生对港澳台文学的不同题材 的作品,如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等都有所了解; 提高学生对港澳台文学的阅读理 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主要学习内容
第一节 有一种生活方式叫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 第二节 金庸创作的最高峰《鹿鼎记》 第三节 潮湿的记忆 ——《听听那冷雨》 第四节
《橄榄树》歌词(词:三毛)
第一讲,台港文学概论
![第一讲,台港文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db30c801bed5b9f3f90f1c2e.png)
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 (二)50——70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国民党 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 当局迁台后,文学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当局迁台后,文学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1、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战斗文学”、 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 、 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 战斗文学” 反共文学” “反共文学”。 2、50年代初“怀乡文学”风行一时。 年代初“ 、 年代初 怀乡文学”风行一时。 3、现代派文学的兴起。现代派文学兴起于 年 、现代派文学的兴起。现代派文学兴起于50年 代,至60年代几乎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诗歌 年代几乎盛极一时, 年代几乎盛极一时 和小说领域。 和小说领域。 4、以娱乐消遣为审美追求的通俗文学得以流行。 、以娱乐消遣为审美追求的通俗文学得以流行。 5、70年代乡土文学再次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潮。 年代乡土文学再次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潮。 、 年代乡土文学再次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潮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产生两次大的论争。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产生两次大的论争。 6、留学生文学崛起并延伸至八九十年代。 、留学生文学崛起并延伸至八、第二次南下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影响。 、第二次南下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影响。 2、现代派文艺思潮。 、现代派文艺思潮。 3.武侠与言情等通俗小说蔚为大观。 .武侠与言情等通俗小说蔚为大观。
(三)80——90年代 年代 1、第三次南下作家,日渐成为香港文学界的 、第三次南下作家, 生力军。 生力军。 2、专栏文学繁盛、产量惊人。 、专栏文学繁盛、产量惊人。 3、女性作家群起涌现。 、女性作家群起涌现。 4、学者散文成为独特景观。 、学者散文成为独特景观。 5、“回归文学”成必然主题。 、 回归文学”成必然主题。
第二节 香港文学的发展概况
从20世纪 年代后期到世纪末,香港文学 世纪20年代后期到世纪末 世纪 年代后期到世纪末, 的历史发展,大体上也可分为三个时期。 的历史发展,大体上也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20——40年代 年代 1、香港新文学的起步。 、香港新文学的起步。 2、第一次南来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 、 用。
台湾文学概论
![台湾文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33c3e0c3da38376baf1faeb7.png)
台湾文学概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人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部历史。
在近代史上,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内高压,对外投降,甲午战争失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台给日本,从此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台湾又长期孤处岛上,这样使台湾成为一块特殊的领域,台湾文学也因为这些历史因素而成为一种“边缘”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虽然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大陆和台湾文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诸如作家队伍的组成,作家的学识、素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文学思潮和流派,甚至表现和文字技巧等都存在着差异。
但不管有多大不同,它们都是中国人写的,是用汉语言文字写的,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是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文学品种、体裁也基本上是一致的。
虽然各具特色、观念见解不一,但都是中国文学这一点是不变的,它们是母体文学的一种延伸、补充和扩展。
主要原因在于:1、有五千年历史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统一的基础,不易为其他民族文化所消解同化。
2、炎黄子孙无论在何时何地和任何条件下总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即使是在外族统治的血腥镇压下或全盘西化的摧残下,他们也总是奋起抗争,坚持创作,维护自身的文化。
3、海峡两岸统一在望,两岸沟通日益频繁。
正因为同种同文同传统,富有血缘地缘亲缘心缘情缘之故,台港澳从未与母体文化割断过。
一、台港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台湾是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虽然曾有过沦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但坚韧的向心力总也不曾使它脱离过祖国民族的母体。
秉承着光辉的民族传统,在特定的区域内滋长的台湾文学,无疑构成了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正是在参与祖国文学大业的过程中,台湾文学也显示了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为:1、丰富、延展了中国文学反映生活的空间。
台湾作家对本地区中国人生活各方面的独特写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台湾同胞的身影和心影。
1澳门当代文学概述
![1澳门当代文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2f9fb0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8.png)
八九十年代至今的日渐兴盛阶段
澳门新文学时期
澳门新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三四十年代的草创阶段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沉寂阶段 八九十年代至今的日渐兴盛阶段
三四十年代的草创阶段
1925年11月, 闻一多作《七子之歌》之《澳门》为澳门中文 新诗最早期的一首作品。
1930年代末, 澳门出现德亢、蔚荫、魏奉槃和飘零客等的华 文新诗年。他们的诗都对日本侵略者大加挞伐, 对英勇抗战 者加以歌颂。
理和教化,那就失去其价值和功用。” ➢ (思考: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 ➢ 澳门五月诗社1989年5月成立。 ➢ 澳门中华诗词学会1990年7月成立 。
➢ 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澳门文学活动的“澳门笔会及五月 诗社时期”。
(续发展)
➢ 1992年3月,澳门写作学会成立。这是一个专业性比较 强的纯学术文化团体。
韩牧 诗集《伶仃洋》 云力 诗集《大漠集》 苇鸣等 诗合集《双子叶》 苇鸣等 散文合集《三弦》 苇鸣等 短篇小说合集《心雾》
(续发展)
➢ 第一次澳门文学的国际性座谈会。1986年1月, 澳门东亚大学中文学会举行澳门文学座谈会。
➢ 澳门历史上第一个座文学奖。座谈会后不久, 澳门东亚大学中文学会联合澳门《华侨报》等 组织, 举办了第一次青年文学奖。
澳门文学的分期可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前期为旧 文学(即澳门的古代文学)时期, 后期为新文学(即澳门的 现当代文学)时期。
1.澳门旧文学时期 2.澳门新文学时期
一部个性鲜明的台港文学教材——评古远清《当代台港文学概论》
![一部个性鲜明的台港文学教材——评古远清《当代台港文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d9eaf77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96.png)
一部个性鲜明的台港文学教材——评古远清《当代台港文学
概论》
江帆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评论》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台港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近30年来,这个学科由创建到逐步发展兴旺,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台港文学课,与其他传统的文学学科相比较,教材建设起步较晚,迄今,台港文学及由此扩展开来的海外华文文学教材不足10部。
最近,古远清独著的《当代台港文学概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实乃一大喜讯。
这是一本由个人独著,个性鲜明、有特色的台港文学教材。
【总页数】2页(P306-307)
【作者】江帆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
【相关文献】
1.融汇前沿知识凸显创新品质——评古远清先生《当代台港文学概论》 [J], 张益伟
2.重绘台港澳当代文学地志图谱——评《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台港澳文学》 [J],
武文茹
3.作为台港文学史家的古远清 [J], 冯军;
4.编年体“文学考古”与台港澳文学史料建设——兼评《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台港澳文学》 [J], 章妮
5.一部成功的台港文学教科书——评《台港文学导论》 [J], 王耀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新优雅的文风赢得了无数年轻读者的心。 60—70年代,影响较大的有张晓风、林文 月、朱秀娟、三毛、琼瑶、席慕蓉等,典
雅的文字和淡淡的忧伤构成这一代女性作 家的整体风格。70年代中后期又涌现出的 施叔青等新一代作家,她们文笔更加淋漓 畅快,作品更具冲击力。
(三)20世纪80—90年代
二、台湾文学
20世纪20年代,受祖国大陆新文化 运动的影响,台湾文学开始了它的新纪 元。从那时起到20世纪末的90年间,台 湾文学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性、突出 的地域性以及强烈的兼容性的特征。回 顾台湾新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 个时时,台湾处于日本割据状态,新文学 在艰难曲折中顽强地生存和发展,坚定 地反殖反帝反封建,高扬“科学”、 “民主”的大旗,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在 整体上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走向完 全一致。
四、澳门文学
❖ (一)澳门新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20世纪40年代澳门新文学萌芽。
2、50~70年代是澳门文学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 中,澳门文学 创作受内地极“左”思潮的影响较 大,这一时期的澳门文坛比较沉寂。但这一时期 一些澳门文学青年将稿件投向香港,从而形成了 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离岸文学”。
❖ 1、台湾的原住民文学在20世纪的80年代起步。其 作品所特具的本土性,给乡土文学补充了新鲜血液。
❖ 2、80年代后期, “探亲文学”形成一时热潮,表 达了对中华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追寻。
❖ 3、环保文学是80年代文学界的一个亮点。 ❖ 4、旅外作家创作。台湾旅外作家也开始把目光转
向海外华人的生活层面和新的社会矛盾,在作品的 创作中则追求着艺术的多元化。
❖ 6、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结 构性变革,文学的相应变化主要体现在文 学话题的扩大、新生代作家的成长和现代 派文学衰退。
三、香 港 文 学
❖ 香港文学发展、演变的过程大体可概括为: 由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到写香港城市的发展与 变迁,再到对人类生存、前途的关注;由现 实主义到写实与现代手法相融合,到受后现 代的影响,最终趋向多元化。
(二)20世纪50~70年代
❖ 1.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仍然抱有重返大陆 的政治幻想,在意识形态领域构建了完整的 反共体系,大力提倡“战斗文学”、“反共 文学”,并成为文坛为主流。
❖ 2.现代派文学在50年代兴起。虽然作家文学 主张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现代主义倾向。
❖ 3.这一时期台湾旅外作家的创作,以留学 生文学为主。60年代的留学生文学,主要 描写台湾留美学生和旅美华人在生存层面 上的磨难,在表现他们与异族文化的冲突 中,彰显其精神上的失根之痛。失根与乡 愁,几乎是同时代留学生作品的共同主题。 到70年代,留学生文学的突出特征是作品 中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回归祖国的情感。在 艺术上,留学生文学多有“中西合璧”的 色彩。
❖ 新生代本土作家是指60年代前后出生的作 家,如钟晓阳、黄碧云、董启章等。这批 作家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
❖ 2、在香港创作界,“南来作家”(指由内地 南来香港的作家)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创作力 量。纵观20世纪香港文学发展的历史,一 共有过三代南来作家。
❖ 3、“旅港作家”
在人数上,旅港作家远远不如“南来作家” 多,但有些人在港台文坛相当有影响,其 旅港期间的创作也值得一提。比较早的有 张爱玲,与张爱玲旅港的情形颇为相似的 是陈若曦。 从台湾旅港的作家对于香港作 家多元化的组成结构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
❖ 4.台湾乡土文学在70年代迎来了成熟 的丰收季节,形成了乡土文学的创作高 潮。以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杨青 矗、王拓等为代表的作家,表现了乡土 作家的使命感和理性精神。
❖ 5.女性文学成为引人注目的风景。50年代, 由大陆来台的老一辈女作家有苏雪林、凌
淑华等,影响了如琦君、张秀亚、林海音、
❖ 5、戏剧
1)在台湾光复初期曾经有过一段活跃时期, 但时间不长,当时大陆的剧本不断在台湾 戏剧舞台上演。
2)到了七八十年代,台湾的大专院校中近半 数都建立了剧团。台剧改革寻找新的突破 口。
3)1980年到1984年间,以姚一苇为主任委 员的“中国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举办了5 届实验剧展,参展的剧团从现代话剧表演 与中国传统戏曲、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关系 等方面作了多种有益尝试。
❖ 4、在香港文学界,还有在香港各大学汇聚 着的一群从事教学、研究又喜欢文学创作 的“学院派作家”。
(二)通 俗 文 学
❖ 1、60年代后的香港,经济发展迅速,报刊业 兴盛,市民阶层庞大,为通俗文学在香港的 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 提高,香港的大众文化越来越偏重消费功能, 文学受到影像媒体的冲击也越来越大。
3、80—90年代是澳门文学的发展阶段。1984年的 港澳作家座谈会明确提出了“建立澳门文学的形 象”的主张,澳门新文学的创作走向自觉。
❖ 2、香港通俗文学作家队伍庞大,作品数量 很多,由于过分强调适应市民趣味,片面 追求速度,追求趣味、“戏说”,作品自 然鱼龙混杂。但总的来看,香港通俗文坛 也有有才华的作家,层出不穷的作品中也 不乏文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佳 作。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特别艺术成就的是 以梁羽生、金庸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
(一)香港的作家队伍
❖ 1、香港本土作家。当代香港本土作家大体 可分为三代,即老一代、第二代及新生代。
❖ 老一代本土作家主要是在20世纪20年代前 后出生的,以侣伦(代表作《穷巷》)、黄
谷柳(代表作《虾球传》)等人为代表。
❖ 第二代本土作家以海辛(代表作《乞丐公 主》)、西西(代表作《像我这样一个女 子》)、吴煦斌(代表作《牛》)等人为代表。
❖ 梁羽生是“新武侠小说”的创始人,共创 作武侠小说30多部,代表作品为《七剑下 天山》、《萍踪侠影》、《白发魔女传》 等。
❖ 金庸的影响和成就远远高于梁羽生,从50 年代到70年代,他共出版了15部36册武侠 小说。“新武侠小说”突破了旧武侠小说 内容上的种种局限,引入了更多的现代小 说技巧,使这一传统小说样式,具有浓郁 的现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