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 加与减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三单元加与减(一)复习(教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三单元加与减(一)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教材中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相关内容。
包括10以内的加法、减法运算,以及整数的概念。
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10以内的加法、减法运算。
2. 能够运用整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0以内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运用整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10以内加法、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整数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购物、分水果等,引出10以内加法、减法的概念。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加法、减法运算方法,以及整数的概念。
3. 例题讲解:运用PPT展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随堂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关10以内加法、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实际问题,运用整数概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0以内加法、减法运算方法,以及整数的概念。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化的认知。
七、作业设计1. 2 + 3 =2. 5 2 =3. 3 + 4 =4. 7 5 =2. 答案:1. 2 + 3 = 52. 5 2 = 33. 3 + 4 = 74. 7 5 = 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加法、减法的运算方法,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三加与减》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加法与减法运算规则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挑选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分配物品、计算购物金额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
针对本章节《三加与减》的学习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加法与减法的理解和运算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1.基础练习:完成课本第15页的练习题1-5,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以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
2.提高练习:设计一道生活情境题,如“小明去超市购物,购买了2个苹果,3个香蕉,又给弟弟买了1个玩具,请计算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写出解题过程。
6.拓展延伸,提高应用能力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拓展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计算购物时的总价、找零等,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7.情感教育,渗透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热爱数学、勤奋好学的品质。同时,通过数学故事、数学家的介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3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运算规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中,我将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等情境饼干”的故事,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加法与减法的意义。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 加与减(一)第5课时猜数游戏∣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加与减(一)第5课时猜数游戏∣北师大版教学目标•通过猜数游戏的形式练习加减法;•进一步巩固数的认识,提高数的数量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动手能力,并加强集体协作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练对数字进行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提高大脑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思维导图和思维框架。
教学难点•团队合作和思维的开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容具体操作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保证课堂进行的秩序性和顺利性。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聊天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回忆上一课时学的内容。
简要总结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引导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充满期望。
呈现•将数字卡片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组合,形成一个两位数的数字;•将数字卡牌固定在黑板或白板上,供学生观察;•教师根据固定规则选择某个数字卡片,不将卡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猜测教师选择的数字是什么,并记录在纸上。
练习•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抽取一张数字卡片;•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数字推算和猜测,直到推算出自己小组所拥有的数字是多少;•每个组在得到答案后,将答案找出来,并在黑板上标出,以标注组别。
总结•教师在黑板或白板上展示所有数字卡片,让学生自行对比操作;•分享各个小组所用的方法和策略;•算出各数字总和,对比答案和计算过程。
小结与练习•让学生回答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学习到的方法和体会;•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自由组合数字卡牌,并进行猜数游戏,要求猜数次数越少,分数越高。
教学反思融入游戏元素的教学方式,既开展了学生的智力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加减法的认识,颇具教育意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条理性和思考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表现,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保持课堂的生动性和教学效益。
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三加与减(一)第14课时做个加法表配套教案北师大版
本课时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表的含义,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自主完成加法计算,学生能够建立数学模型,提高数学建模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加法表,学生能够培养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学生能够提升合作交流能力,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6.课后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完成加法表的练习、寻找生活中的加法问题等,巩固学生对加法表的理解和掌握。
总时长:45分钟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果。
4.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加法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5.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加法表的重要性和应用。然后,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你能用加法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题型1:找出相同数量的物品
例如:有三只小猫,每只小猫有三个气球,一共有几个气球?
答案:一共有九个气球。
题型2:找出不同数量的物品
例如:有四个苹果,三个香蕉,一共有几个水果?
答案:一共有七个水果。
题型3:找出缺少的物品
例如:小明有三个苹果,五个橘子,一共有几个水果?
答案:一共有八个水果。
题型4:找出多余的物品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数学绘本:介绍加法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加法表在数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7课时 可爱的企鹅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7课时可爱的企鹅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企鹅图片,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数的加法和减法:介绍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企鹅图片观察:通过观察企鹅图片,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3. 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以及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企鹅图片、PPT课件、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企鹅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PPT 课件和实例进行讲解。
3. 实例演示:通过观察企鹅图片,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的计算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7课时可爱的企鹅北师大版2. 正文: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练习本上的加法和减法计算题。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观察周围的物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7课时跳绳|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7课时跳绳|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7课时跳绳|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第7课时,主要涉及跳绳活动的相关数学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1. 学习加法:通过观察图片,学生能够理解两个数量合并成一个总数量的过程。
2. 学习减法:通过观察图片,学生能够理解从一个总数量中减去一部分数量的过程。
3.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小明有3个跳绳,小华给了小明2个跳绳,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跳绳?”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跳绳图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每人一本教材,一份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组跳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看到了几条跳绳?小明有几条跳绳?小华有几条跳绳?”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例题:“小明有3个跳绳,小华给了小明2个跳绳,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跳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3.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如:“小红有5个跳绳,小蓝给了小红3个跳绳,请问小红现在有几个跳绳?”4.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加法:3(小明原有的跳绳数量)+ 2(小华给的跳绳数量)= 5(小明现在的跳绳数量)减法:5(小红原有的跳绳数量) 3(小蓝给的跳绳数量)= 2(小红现在的跳绳数量)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有8个跳绳,小华给了小明3个跳绳,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跳绳?答案:小明现在有11个跳绳。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 加与减
一共有多少教学目标: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 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铅笔情境)。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要考考大家看谁的反应最快?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几个?(3名学生)2.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笑笑吗?(记得)今天这节课,笑笑将和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家喜不喜欢?生:喜欢!师:好!请同学们看笑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先出示图1)生:铅笔。
师:非常好!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教师模仿笑笑的动作提示学生)(2-3名学生)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
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他说“合到一起”,表达的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你是怎么数的呀?生:先数3根,然后再数2根,一共是5根。
师:你的声音真洪亮!表达的也很清楚。
老师要给你一个赞。
还有谁能说说自己的方法?(教师及时肯定不同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一边做一边说一说,要做到手口一致哦!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铅笔,另一只手里有2根铅笔,把两只手里的铅笔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铅笔)师:课堂进行到这里,相信已经有同学猜到了今天这节课的课题了,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二、讲授新课。
1、观察情境图,描述图意(熊猫情境)师:同学们请看,熊猫们都在干什么?(2名同学)生3: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
加与减(教案)-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加与减(教案)-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主要内容为“加与减”章节。
该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1. 认识和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概念,掌握基本的加减运算规则。
2. 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分物品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1. 掌握基本的加减运算规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2. 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 重点:掌握基本的加减运算规则。
解决办法: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并通过练习巩固。
2. 难点: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办法:设计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黑板、粉笔、计算器、多媒体投影仪。
2. 课程平台:无。
3. 信息化资源:教学PPT、加减法练习题。
4. 教学手段:讲解、演示、小组合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5分钟)目标:引起学生对加减法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加减法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展示一些关于加减法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加减法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加减法的定义,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加减法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目标:让学生了解加减法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和应用。
过程:讲解加减法的定义,包括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详细介绍加减法的运算过程,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加减法案例分析(20分钟)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加减法的特性和重要性。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三、加与减(一)》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分享的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三、加与减(一)》的说课稿。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加法、减法,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三、加与减(一)》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数、认识数的基础知识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加法、减法,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学会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数数、认识数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学生在进行加减法计算时,还可能受到直观形象思维的影响,对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运算规律还需要逐步适应。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的意义,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会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能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的意义,学会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进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加法、减法,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直观演示法:利用教具、学具等直观物品,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加、减法运算。
3. 游戏教学法:设计趣味性、互动性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小学数学北师大一年级上册三加与减还剩多少(认识减法)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活动一:复习数5的分成。
教师和学生一起边拍手边背诵5可以分成0和5,5可以分成1和4。
5可以分成2和3……2、活动二:教师和学生互动凑成数4。
师:我说1。
生:我说3。
师:我说2。
生:我说2……设计意图:5的减法的计算其实就是将5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3,另一个部分2.所以两个活动都是为减法的计算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树上还剩下几个苹果?1、观察情境,读懂题意①师:我们一起看看笑笑家的苹果树。
大家仔细观察,这棵苹果树上有几个苹果呀?苹果树上有5个苹果师:你的眼睛真亮!一阵风吹过,哎呦!快看,掉下来了几个苹果?现在树上还剩几个苹果?掉下来2个苹果,树上还有3个。
②师:你说的真好。
那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幅图的故事完整的讲出来呢?生: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下来2个,还剩下3个。
③师:你说的可真完整!老师发现刚才你们在讲数学故事的时候都用到了这三个词“原来有,掉了,还剩下”那谁能再用这三个词对这个故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生: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下来2个,还剩下多少个苹果?可以多请几个孩子起来说一说,最后全班齐说。
设计意图:帮助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标准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也有利于后面将图转换为文字的应用题做铺垫。
师: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解决“还剩下多少”的问题。
大家齐读课题“还剩下多少”。
(板书课题:还剩下多少)设计意图:体验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余部分的活动过程,初步理解减法的实际意义。
活动二:还剩几块奶酪?1、观察情境图,说一说题意①师:刚才我们观察了笑笑家的苹果树。
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这副图。
大家看,在这副图上一共出现了几块奶酪呀?(5块奶酪)师:你的眼睛真亮。
快看,小老鼠干什么了?还剩下几块奶酪?预设生:小老鼠拿走了2块奶酪,还剩下3块。
②师:你观察的真仔细。
那谁愿意把这个故事完整的给大家讲一讲?预设生:原来有5块奶酪,小老鼠拿走2块,还剩下3块奶酪。
一年级数学上册三加与减(一)第10课时乘车教案北师大版
第10课时乘车教材第45~47页内容。
1.在具体的乘车情境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运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师:现在开来了一辆公交车,大家一起看看这辆车上的人数是如何变化的,谁能说说刚才这辆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生:车上有2人,从前门上了3人,从后门又上了2人。
师:那么现在车上一共有几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课题)二、互动探究1.连加。
师:能不能试着用一个算式表示人数的变化呢?2+3+2=72,3,2,7各表示什么意思?算式中为什么加3又加2呢?如果只看算式,怎样算能得出7呢?分小组讨论。
算式2+3=5 5+2=7师:用几加2?5是怎样得来的?师:这个加法算式和以前的加法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吗?小结:3个整数相加,先算前两个数,再用它们的和加第3个数。
像这样有两个加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加”。
2.连减。
(1)现在又一辆公共汽车开过来,请大家数一数,车上坐了几个乘客?七里庄车站到了,(生表演:后门有4名乘客下车,前门有1名乘客下车。
)问:请大家注意,现在车上一共有几个人?(2)谁能把到七里庄后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说一说?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人数的变化,该怎样表示?和你的同桌商量商量。
8-1-4=3或8-4-1=38,1,4,3各表示什么意思?算式8-1-4=3中为什么减1又减4呢?(车上下去1个人就减1,又下来4个人就再减4。
)算式8-4-1=3中为什么减4又减1呢?(车上下来4个人先减4,又下去1个人就减1。
)(3)如果只看算式,怎样计算呢?分小组讨论。
反馈板书:8-1-4=3 8-4-1=37 4 学生说计算过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加与减(一)第5课时猜数游戏∣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加与减(一)第5课时猜数游戏∣北师大版在上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加与减(一)中的第四课时内容,孩子们已经掌握了5以内的加减法。
今天,我将带领孩子们进行第五课时的学习——猜数游戏。
一、教学内容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猜数游戏。
孩子们需要通过已学的加减法知识,来猜测一个未知数。
这个游戏不仅能巩固他们之前学到的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通过猜数游戏,巩固他们对5以内加减法的掌握。
2. 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掌握猜数游戏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如何引导孩子们在游戏中运用加减法知识,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作业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小谜语:“我有几个点,去掉一个点,剩下几个点?”让孩子们猜一猜,这个小谜语的答案是什么。
通过这个谜语,引导孩子们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2. 新课讲解:我会通过PPT展示一些例子,比如“我有3个点,去掉1个点,还剩下几个点?”让孩子们尝试回答,然后我会引导他们运用加减法知识来解答这个问题。
3. 课堂练习:我会给孩子们发放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
这些练习题都是关于猜数游戏的,通过练习,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4. 游戏环节:我会组织孩子们进行猜数游戏,我会提前准备一些数字卡片,卡片上的数字都是5以内的。
我会将卡片背面朝上,让孩子们猜一猜,卡片正面是什么数字。
孩子们可以通过加减法知识来猜测,猜中之后,我会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
六、板书设计我会将本课时的重点内容,比如猜数游戏的方法和技巧,以及一些典型的例子,写在黑板上,以便孩子们随时查阅和复习。
七、作业设计1. 请孩子们回家后,和家长一起玩猜数游戏,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并记录下自己的游戏心得。
2. 完成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三_加与减_(一)第一课时_一共有多少》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三加与减(一)第一课时一共有多少》。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会用加法计算两数之和。
这是学生学习加减法的起始阶段,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 教材地位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为后续学习减法打下基础。
3. 教材重难点(1)掌握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1. 学生情况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愿意尝试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
同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能力,能够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字。
2. 学生需求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会用加法计算两数之和。
此外,他们还需要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加法解决问题,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加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策略1.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游戏教学法: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加法。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体会加法的意义。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具,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加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出示一幅画有苹果和橘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各有几个。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 加与减(一)第7课时跳绳∣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加与减(一)第7课时跳绳∣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能够掌握两个一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3.能够进行简单的跳绳游戏,锻炼身体机能。
4.能够将数学知识与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数学和体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两个一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2. 教学难点1.加法和减法的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跳绳。
2.班级黑板。
3.课本和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今天我们要通过跳绳来学习数学知识,大家都喜欢跳绳吗?跳绳是一项有趣的运动,它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健康、灵活,也可以增强我们的记忆力和数学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自己的体验,来学习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
2. 学习加法和减法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数学中的加法和减法。
加法是指两个数相加的运算,如1+2=3。
减法是指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如 2-1=1。
请大家注意,加法和减法都需要“+”和“-”这两个符号来连接两个数字。
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些加法和减法的练习:1)2+3=(板书)2)4-2=(板书)请同学们一起思考一下,这两道题的答案是多少呢?(等待同学回答)非常好,答案分别是5和2。
我们再来做一些类似的小练习。
(老师板书一些加减法式子,让学生上台进行计算)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
3. 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跳绳游戏现在,我们要进行一项有趣的跳绳游戏。
请同学们排成一排,每个人手里拿着绳子,同时跳动,老师喊出两个数字,比如“2+3”,同学们就要跳5下;如果老师喊出“5-2”,同学们就要跳3下。
请同学们注意,跳绳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跳起来、落下去都要脚尖着地,练习起来才会更加纯熟。
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平衡与节奏,切勿使身体失衡或出现跳错的情况。
这个游戏非常有趣,同时也能够帮助同学们巩固数学知识。
请同学们一起来尝试一下。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三、加与减(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三、加与减(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加与减(一)》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乐趣。
同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加减法概念和运算方法尚不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和巩固。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实际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难点: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乐趣。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分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加减法的教具,如小卡片、计数器等。
2.教学素材:准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际操作的例子。
3.教学环境: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准备相应的教学场地和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出加减法的基本概念。
故事结束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规则,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加减法的运算乐趣。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加减运算。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加与减(一)第9课时小鸡吃食∣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加与减(一)第9课时小鸡吃食∣北师大版教案:小鸡吃食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课时,加与减(一)中的小鸡吃食。
通过图片展示小鸡吃食的情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观察图片,理解图片中的数学问题。
2. 让学生能够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能够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片、黑板、粉笔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展示一张小鸡吃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数学问题。
提问:“小鸡一共吃了几颗豆子?还剩下几颗豆子?”2. 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讲解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小鸡吃了3颗豆子,又吃了2颗豆子,一共吃了几颗豆子?”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10以内的加法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出示练习题:“小鸡吃了5颗豆子,又吃了4颗豆子,一共吃了几颗豆子?”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老师进行个别辅导。
5.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题:“小鸡吃了7颗豆子,又吃了3颗豆子,一共吃了几颗豆子?”六、板书设计板书题目:小鸡吃食板书内容:3 + 2 = 55 + 4 = 97 + 3 = 10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小鸡吃了8颗豆子,又吃了1颗豆子,一共吃了几颗豆子?答案:92. 小鸡吃了6颗豆子,又吃了4颗豆子,一共吃了几颗豆子?答案:103. 小鸡吃了7颗豆子,又吃了3颗豆子,一共吃了几颗豆子?答案:1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小鸡吃食的情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图片,发现数学问题,并能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个别学生的计算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3课时 可爱的小猫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3课时可爱的小猫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加”和“减”进行10以内的计算,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加法的应用:通过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2. 减法的应用:通过小猫分享鱼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
3. 实际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具,进行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加法和减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猫钓鱼的图片,计算卡片。
2. 学具:计算器,小猫钓鱼的小游戏。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入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3.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操作教具,进行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4. 课堂练习:通过计算卡片,让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的练习。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3课时可爱的小猫北师大版2. 正文: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实践作业:和家长一起进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游戏。
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实践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以上是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3课时可爱的小猫北师大版的完整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三加与减(一)第7课时背土豆配套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加法运算的定义、意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引导发现法: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加法运算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加法案例进行分析,如小明有3个土豆,妈妈又买了5个土豆,一共有多少个土豆。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加法运算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加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小刚有8个玩具,他送给小明3个玩具,还剩下多少个玩具?
答案:小刚还剩下8 - 3 = 5个玩具。
板书设计
①加法运算的定义和意义
-加法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通过加法运算,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数的和。
②加法运算的计算方法
-加法运算的计算符号是“+”。
-计算时需要将两个数相加,得到正确的和。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数位的对齐和进位。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加法运算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加法运算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案例分析等。
强调加法运算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加法运算。
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三加与减(一)第7课时背土豆配套教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加与减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第三单元«背土豆»学习目的:1.幽默的童话故事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求并掌握有关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处置生活中复杂的加减法效果,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能处置生活中复杂的加减法效果。
教学预备:计数棒,课件教学进程:一、情境导入师:有一天小老鼠发现田里有好多土豆,它快乐极了。
它想这些土豆够它吃一个冬天了,于是它飞快的跑回家拿了个麻袋,瞧!小老鼠正在干什么?(出示课件:教材第36页情形图)师:谁能把图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啊!生1:小老鼠找到了7个土豆,它快乐极了,急忙装在麻袋里背上就跑......(给先生足够的讲故事时间。
)【设计意图:抓住先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思特点,从先生感兴味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形图的进程中,既培育先生的观察才干和言语表达才干,又激起了先生学习数学的兴味,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预备任务。
】二、探求。
1.一共有多少?师:如今同窗们细心看看第一幅图,看有哪些数学信息?生:有两堆土豆,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2个。
师:那你想到了什么效果呢?生:小老鼠一共可以背走几个土豆呢?师:这也是教员想知道的效果?依据我们以前处置效果的方法,你想该怎样处置呢?生:左边有5个,左边有2个,一共有7个,就是把两局部合在一同算,用加法,列式是5+2=7。
〔板书:5+2=7〕2.还剩多少?师:小老鼠把7个土豆都装进了麻袋里,但是小老鼠并没有背走那么多,大家请看图幅图〔出示课件P36情境图〕,小老鼠的袋子上有一个大洞,麻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那同窗们想想还剩多少呢?你有什么方法处置呢?生1:摆出7个计数棒代表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计数棒,所以7-1=,还剩6个土豆。
生2:可以画7个圆表示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圆,所以7-1=6,还剩6个土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共有多少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 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铅笔情境)。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要考考大家看谁的反应最快?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几个?(3名学生)
2.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笑笑吗?(记得)今天这节课,笑笑将和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家喜不喜欢?
生:喜欢!
师:好!请同学们看笑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先出示图1)
生:铅笔。
师:非常好!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
呀?(教师模仿笑笑的动作提示学生)(2-3名学生)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
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他说“合到一起”,表达的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你是怎么数的呀?
生:先数3根,然后再数2根,一共是5根。
师:你的声音真洪亮!表达的也很清楚。
老师要给你一个赞。
还有谁能说说自己的方法?(教师及时肯定不同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一边做一边说一说,要做到手口一致哦!
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铅笔,另一只手里有2根铅笔,把两只手里的铅笔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铅笔)
师:课堂进行到这里,相信已经有同学猜到了今天这节课的课题了,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
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
二、讲授新课。
1、观察情境图,描述图意(熊猫情境)
师:同学们请看,熊猫们都在干什么?(2名同学)
生3: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说的也很清楚!那么接下来老师想用圆片来代替熊猫,把它们请到黑板上来,可以吗?(可以)那么请同学们思考:看了这幅图谁能提出一个问题?想想我们这节课的课题?(2-3名)
生:3只熊猫在吃竹子,2只熊猫在玩球,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师:你说的太棒了!我们把掌声送给他!老师也要给她一个赞!那现在谁能来解答刚才的问题呢?到底有几只熊猫?
生:一共有5只熊猫。
师:同意吗?(同意)很好!一下就说出了答案。
那我们一起来数数,到底是不是5只熊猫。
(将2个圆片移到3个圆片处,即合起来。
)看来咱们同学刚才都答对了!真棒!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帮帮老师吗?
生:愿意!
师:很好!看来咱们同学都很热心肠的好孩子。
其实啊!老
师是在想,可不可以用咱们的数字去解决咱们刚才的那个问题呢?
生:可以!
师:恩!同学们很棒!首先咱们来看,吃竹子的熊猫用数字几来表示?(3)(板书:3)
师:恩!很棒!那玩皮球的熊猫就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2)(板书:2)
师:接下来我们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猫要用到一个新的符号,谁知道哪个数学符号可以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加号)对了,要用到咱们数学里的一个符号“+”,加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板书:+)合在一起就用加法来表示。
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对吗?接下来就要用到我们之前学习过的等号。
(板书“=5”)
师:大家请看,这就是一个加法算式,大家会读吗?领读,再单读。
(指导学生齐读两遍并板书:3加2等于5)师:好了!大家想一想,3+2=5这个加法算式,除了可以表示咱们公园里的熊猫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生自由说一说:衣服上的扣子,3颗扣子加上2颗扣子,一共是5颗扣子;3根手指加上2根手指,一共是5根手指。
)
师:同学们想到的可真多!现在请同学们在家庭本上练习书写这个算式,注意数字和符号在田字格里的书写格式,写字要坐直!(师巡视,指导,写得好的点赞鼓励。
)
看来同学们对刚才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下面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请同学们看清楚哦。
2、摆一摆,算一算
师:(出示课本第24页“摆一摆,算一算”题目),同学们先仔细观察图片,然后用摆一摆的方法表示图中的事物,最后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完成下面的加法算式。
(让学生先自己摆,师然后叫同学上来展示,先摆几个,再摆几个,数数一共有几个。
)请学生分享说明算式的意义。
三、练习巩固
试一试
1.师:老师这里有两幅动图,我一看到图片就想到了加法算式,你们想到了吗?(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
(1)3+1=4.本来有3辆汽车,又开过来1辆,一共是4辆。
(同学们听懂了吗?老师给他一个赞。
)
(2)2+1=3.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过来1只,一共是3只。
(你们同意他说的吗?给他一个赞)
同学们真棒!一下就看出来加法算式,而且还算对了答案。
练一练
1.请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刚刚我们从动态的图片中看出了数学信息,这里还有三幅静止的图片,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到数学信息?难度升级喽,同学们仔细看。
(1)2+3=5/3+2=5 树上有2只小鸟,地上有3只小鸟,一共有5只小鸟。
(2)2+2=4 本来有2只小猫在玩皮球,又跑来2只小猫,一共有4只小猫。
(3)3+2=5/2+3=5 一边有3个小朋友,一边有2个,一共有5个小朋友。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棒,能从静止的图片中准确地获取到数学信息,把掌声送给自己。
2.老师跟大家玩个游戏,仔细看哦!列一个加法算式。
伸出手演示4+1和2+3,学生回答,并书写答案。
四、课堂小结
师:到这里,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就快要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
加法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回去以后多多的观察,发现身边的加法。
五、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
ООООО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
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3 + 2 = 5
∶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加号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
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读
作:3加2等于5.
六、作业
发现生活中的加法,并用加法算式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