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及途径研究

合集下载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北京欢迎你”,你蕴涵着深厚的中华民 族情结,你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 化。你欢迎世界各国、各民族朋友来到中国, 到北京来,加强友谊、增强了解,共建和谐 世界,共盼世界和平 。
(3)上述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结、中国印、福娃、北京奥运火炬、图标等,都蕴含 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情结,同时又富有时代气息。设计的目的 都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 同感,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总结:
1、为什么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1)只有文化上的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 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 安定。 (2)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源于 对民族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 同,„„这是实现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 不竭动力,文化和谐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 神支撑。
奥运圣火在广东惠州市传递。惠州的“民间艺术大师 ”叶阳星是舞麒麟的一把好手。他兴奋地说:“老话 说‘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麒麟是 我们客家人的祥瑞之物,我们就用麒麟舞来为奥运加 油,为中国叫好。”奥运火炬在中国内地的传递,将 成为一次中国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展示之旅。 上述材料主要体现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3、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就要 ( B ) ①积极继承中华民族的一切传统文化 ②大力弘扬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③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实践 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④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是( B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一个中国的原则 5.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武术《行云流水》,独 具匠心,把中华武术的精髓和现代舞蹈的精华巧妙嫁 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C ) A.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精华 B.结合时代特征,弘扬了民族精神 C.承接传统,并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D.吸取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 6.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 于( D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B.国情 C.民族和国家利益 D.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与发展

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与发展

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与发展随着时代的推进,世界日益多元化,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逐渐增多,但每个民族都保持着自己特有的文化传承与认同情感,这既是一种独特的身份认同,也是一种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维护和传承。

因此,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也需要不断发展。

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民族文化是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和历史传承,包括了民族的语言、宗教、习俗、传说、艺术、哲学等方面。

这些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现象,在文化传承、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通过宗教、祖先文化、民俗、文学等手段,民族文化传承了民族几千年的深厚历史,延续了民族文化的基因,它们是民族的记忆,也是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

身份认同:民族文化不仅是民族历史、传承,也是民族身份、认同感的表现。

对于民族人来说,民族文化所包含的语言、风俗、习惯、信仰等都是他们个体与民族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他们自身的特有标识和归属感,进而激发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社会和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也可以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资源。

文化旅游、民族特色美食、文艺表演、手工艺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具体展现形式。

把民族文化古旧的、独特的,进一步推广、发扬、作为一个旅游、文化产业的助推器,它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区域文化领域的出现和兴起是促进作用。

二、民族认同的意义民族认同是认同自己是一个民族和与他人有所不同,是一个人对于身份认同、自我概念、价值观念和情感的综合表现,也是维系民族团结、民族尊严、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

维系民族团结:民族认同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认同、尊重、理解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

因为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强的人更容易与其他民族的人建立互相尊重、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进而构建更为和谐的社会。

强化民族尊严:民族认同有助于强化民族的尊严和荣誉感。

《2024年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范文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成员在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共同认同、共同情感和共同利益,这种意识的强化与维护是民族文化持续繁荣的重要基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愈加频繁,中华民族的文共识的重要性显得愈发突出。

因此,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研究文化认同显得尤为必要。

二、文化认同的内涵与重要性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文化交流与互动中,对自身所属文化的认知、理解和接受程度,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民族团结: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因素,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

2. 维护文化多样性:文化认同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3. 推动社会发展:文化认同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三、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下的文化认同研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下,文化认同的研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各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 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研究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

3. 文化认同的培育与传播:通过教育、媒体等途径,培育和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四、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针对文化认同的研究,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如某地区在推进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承方面的实践探索等。

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在推进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承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1. 引言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独特宝藏,它承载着国家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文化不仅是保护和传承的需要,更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2. 保护国家记忆民族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独有的历史和记忆,它记录了国家的起源、战争、胜利和艰辛。

通过弘扬民族文化,我们可以保护国家记忆,让后代更好地了解和铭记历史。

这有助于形成国家认同感,并激励人们为国家繁荣发展努力奋斗。

3. 传承人文精神民族文化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包括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艺术创造。

通过弘扬民族文化,我们传承了祖先智慧的结晶,培养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和谐。

4. 促进文化多样性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们以不同的语言、习俗、宗教和传统艺术形式等存在。

弘扬民族文化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使人们能够欣赏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

这有助于构建一个多元、包容和和谐的社会,提高文化交流和合作水平。

5. 激发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和创造力,这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通过弘扬民族文化,我们可以激发国民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传统手工艺和民族音乐等文化遗产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推动经济发展。

6. 增强文化认同和自信心弘扬民族文化有助于增强个人和国家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心。

通过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有助于树立自信的人生态度。

对于国家来说,弘扬民族文化有助于塑造独特的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7. 结论弘扬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责任和使命。

它不仅保护了国家记忆、传承了人文精神,还促进了文化多样性、激发了创造力和增强了文化认同和自信心。

作为一个个体或社会成员,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动,为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2024年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范文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增强国家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认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出发,对文化认同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文化认同的内涵、特征及价值,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化认同的内涵与特征1. 文化认同的内涵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文化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对某种文化的认同、接受和归属感。

这种认同源于文化共性,是对自身所属文化的认知和肯定。

文化认同不仅包括对文化的表面形式的认识,更包括对文化内涵、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2. 文化认同的特征文化认同具有多样性、共享性、传承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多样性表现在不同民族、地区、阶层之间的文化差异;共享性体现了文化认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传承性则是文化认同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性则体现了文化认同的动态性和创新性。

三、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研究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全体中华儿女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奋斗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种认同感源于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和共同价值观。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只有全体中华儿女在思想上、情感上、文化上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文化认同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文化认同,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推动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四、文化认同的价值与意义1.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文化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石。

通过文化认同,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化认同感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不同
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保持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传媒和社区活动等方面探讨增强民族文化
认同感的方法。

首先,教育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在培养学生
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民族文化的历史、
传统、艺术和价值观,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

同时,学
校可以组织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和文化展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
参与其中,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社区活动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组织
民族文化节日庆祝、文化交流和展览等活动,社区可以为居民提供展示和
分享本民族文化的平台。

居民可以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交流和学习本民族
文化的知识,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认同。

同时,社区活动还可以搭建起不同
年龄、职业和背景的人们之间交流的桥梁,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除了上述方法,个人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和探索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个人可以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学习民族文化的语言、
艺术和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个人还可以通过参观民族博物馆、考察
民族风情等途径来亲身感受和体验本民族文化。

总之,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进行。

教育、传媒、
社区活动以及个人自身的学习和探索等方面的努力可以共同产生积极作用,塑造和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只有保持和传承好自己的文化特点,才能更好地在全球化的时代中立足和发展。

《2024年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范文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成员在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认知、共同情感和共同责任。

这种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国家团结和统一的基石,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内在动力。

本研究旨在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化认同的内涵、形成机制及影响作用。

二、文化认同的内涵与形成机制1. 文化认同的内涵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文化交流与互动中,对某种文化的认知、接受、喜爱和归属感。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文化认同主要表现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包括对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认同。

2. 文化认同的形成机制文化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传承,即通过历史传承和文化积累,形成对文化的认知;二是社会交往,即通过社会互动和交流,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三是心理认知,即通过个体心理活动,形成对文化的情感和归属感。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成员通过共同的历史文化传承、社会交往和心理认知,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认知和情感。

这种共同认知和情感,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1.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文化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 促进各民族交流与融合文化认同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各民族成员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这种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加强文化认同的途径与方法1. 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加强中华文化教育是提高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2024年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范文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全体中华儿女在共同的历史、文化、地域等基础上形成的共同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

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文化认同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之一。

本文基于这一视角,探讨文化认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二、文化认同的概念与内涵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文化交流与互动中,对自身所属文化的认知、接受和尊重,并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归属感。

文化认同不仅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还包含对现代文化的吸收和创新。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文化认同是维系各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文化认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1. 增强民族团结:文化认同能够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使不同民族成员在共同的文化基础上形成一种紧密的团结关系。

2. 促进社会和谐:文化认同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减少文化冲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3.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同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

四、影响文化认同的因素1. 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的传承是文化认同形成的基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对文化认同具有重要影响。

2. 现代教育体系:现代教育体系在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力量等因素。

3. 媒体传播:媒体传播是影响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和方式。

4. 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文化认同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和条件,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五、提升文化认同的途径与方法1. 加强历史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传承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2. 推动现代文化创新:鼓励各民族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文化创新,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

3. 优化媒体传播:媒体应发挥其传播功能,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关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点思考

关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点思考

关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点思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通过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传承,激发民族自豪感,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各种文化交流互鉴成为常态。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最为悠久、深厚的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然而,在当前社会环境中,一些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这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挑战。

因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思考如何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本文将回顾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基本特征,阐述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和重要性。

分析当前中华文化认同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如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淡化等。

接着,从教育、媒体、文化产业等方面探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途径和方法,包括加强中华文化教育、推广中华文化产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等。

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总结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成效与启示,为未来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提高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应该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华文化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诗词歌赋、书画音乐,更涵盖了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好地领悟其精髓和要义。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中华文化的历史演变。

中华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文化都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和创新。

这些变革和创新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

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

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
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感是个人对自己所属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接纳,能够给予个
人自豪感和自信心,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个人认同感有助于增强个体身份认
同和自尊心,使个人更加自觉地维护和传承自己所属的文化传统。

2. 社会凝聚力: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合作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
凝聚力的形成。

当个人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时,会更有认同感地支持和参与到民
族共同的事务中,增强社会团结和和谐。

3. 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认同感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当个体具有强
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才会积极参与和传承民族文化,从而保护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这对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多元社会的和谐共存: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多元社会内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存。

当每个民族都能够坚守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并尊重并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才
能构建一个多元而和谐的社会。

总之,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自我认同和文化传承方面,也关乎社
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和谐,有助于构建一个多元又统一的社会。

弘扬名族文化的意义

弘扬名族文化的意义

弘扬名族文化的意义一、引言中华民族是一个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必要途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弘扬名族文化的意义。

二、增强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民族自信心。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一种清晰而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通过弘扬名族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传递中国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并让外界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国。

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弘扬名族文化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通过弘扬名族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从而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名族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优秀的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多个领域。

通过弘扬名族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得以传承下去,并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弘扬名族文化也可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通过充分利用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到中国旅游,并为国家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六、提升全民素质弘扬名族文化还可以提升全民素质。

中华民族拥有着深厚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精神文化,这些文化可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通过弘扬名族文化,我们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全民素质和道德水平。

七、结语弘扬名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必要途径。

通过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全民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范文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多元文化交织、全球一体化趋势加速的今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日益凸显,文化认同成为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文化认同是维系一个民族共同体持续发展的重要纽带,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其意义更为深远。

本文旨在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出发,对文化认同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化认同的概念及重要性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文化层面上对自身所属文化的认知、归属感和尊重。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文化认同是指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

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化认同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其次,文化认同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最后,文化认同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各民族成员在共同的文化、历史、地域等基础上形成的共同情感和认知。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下,文化认同具有以下特点:1. 多元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文化认同具有多元性特点。

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共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2. 共享性:文化认同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

通过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发展性: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需求。

四、文化认同的构建与强化为了更好地构建和强化文化认同,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传承与发展: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创新,使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的活力。

2. 教育引导:通过教育手段,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提高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幼儿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

幼儿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

幼儿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重要标志,也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实施的途径。

一、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1. 促进身心发展: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增强自我意识和认同感,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主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 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热爱感,从小培养民族自信心,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3. 弘扬民族文化:幼儿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让幼儿了解和熟悉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文化根基。

4. 提高跨文化意识:当前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个体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幼儿可以增加对其他不同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

二、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途径1. 丰富的课程内容:幼儿园可结合民族节日、传统乐器、舞蹈、绘画、手工等形式,设计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内容。

例如,在传统节日时组织幼儿制作手工、制作传统美食、学习古代传统音乐等。

2. 渗透性教育:将民族文化元素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歌曲、游戏等形式,介绍和展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幼儿在游戏和娱乐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3. 实地参观学习:组织幼儿参观民俗村、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他们亲身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了解传统的家居、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差异,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4. 家庭合作:鼓励家长和家庭参与民族文化教育。

幼儿园可以组织家访或家长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让家长与幼儿共同探索、体验和传承民族文化。

5.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利用多媒体教具,如幻灯片、视频等,向幼儿展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范文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范文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成员在共同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共同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认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出发,对文化认同进行研究,探讨其内涵、特征和价值,以期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文化认同的内涵与特征1. 文化认同的内涵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文化交流与互动中,对自身所属文化的认知、接受和归属感。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文化认同表现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和弘扬。

2. 文化认同的特征文化认同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多元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历史性指文化认同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民族性指文化认同是各民族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共同认同;多元性指中华文化具有多元的文化元素和表现形式;发展性指文化认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文化认同的价值与意义1. 维护国家统一文化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精神力量。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有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维护国家统一。

2. 促进民族团结文化认同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通过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文化认同有助于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激发各族人民的创造活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策略1.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途径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途径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途径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内涵。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塑造国家的文化自信,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本文将探讨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并提出一些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1. 保护和传承传统智慧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智慧的结晶,积淀着多年的经验和理论。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这些智慧得以保护和传承,使后代能够从中受益。

例如,中医药和太极拳等传统医疗和健身方法,源于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和哲学思想,对于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丰富文化内涵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文化内涵得到延续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文化。

例如,传统的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传达着深厚的情感和思想,是中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

3. 塑造国家文化自信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自信,提高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当代中国正面临着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维护国家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4. 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符号和象征,它能够让国民更好地认同和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

此外,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人们可以共同参与文化活动,增强社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1. 教育与研究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研究,使其融入学校课程和教育体系,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此外,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和培训中心,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2. 文化活动和节庆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节庆,是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举办展览、演出和比赛等活动,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范文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范文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增强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探讨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案例的深入研究,以期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化认同的概念与内涵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文化认知、情感归属和文化行为上对某一文化的认同和接受。

它包括对文化传统的认知、对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对文化行为的模仿等方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指中华民族成员在共同的历史、文化、地域等条件下形成的共同认知、情感和行为。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切相关。

首先,文化认同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

只有当个体或群体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文化认同的升华。

在共同的历史、文化、地域等条件下,中华民族成员形成了共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进一步深化了文化认同。

四、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调查数据和典型案例,对文化认同进行深入研究。

数据来源包括图书馆、网络资源、实地调查等。

(二)研究过程与发现1.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2.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程度存在差异,但都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3. 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文化认同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的作用。

(三)研究结论研究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增强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培养民族文化认同与自豪感主题班会

培养民族文化认同与自豪感主题班会
培养民族文化认同与自豪感主题班 会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0
• 民族文化的定义与重要性 •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培养民族文化认同与自豪感的途

• 民族文化认同与自豪感的实践意 义
• 案例分享与启示 • 总结与展望
01 民族文化的定义与重要性
民族文化的定义
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传 统,包括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
民族文化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民族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

民族文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 资源,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增加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民族文化是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 因素,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 聚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02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
解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
参与民间艺术表演
03
鼓励学生参与民间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剪纸等,让学生
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04 民族文化认同与自豪感的实践意义
提高民族凝聚力
民族文化认同与自豪感是民族凝聚力 的基石,通过培养这种认同感,可以 增强民族团结和向心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和差异性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强化民 族文化的认同感,才能更好地维护国 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共同参与
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需要全社会 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政府、学校 、家庭、媒体等各方应共同努力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03 培养民族文化认同与自豪感的途径
教育引导
开设民族文化课程
在学校开设民族文化课程,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 特点和价值,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关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点思考

关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点思考

关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点思考中华文化是指源自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财富。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传媒、旅游等角度,探讨如何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首先,教育是培养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教育机构应当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一方面,可以通过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礼仪习惯、文学作品等来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中华文化的选修课程、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其次,传媒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媒的力量巨大,能够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认同。

传媒应该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传递积极、真实的中华文化形象。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传达中华文化的价值观、精神内涵和历史传统,引导民众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加深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此外,旅游业也能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各地的历史遗迹、文化景点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和旅游业界可以通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设文化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中华文化体验。

同时,旅游者也应当增加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在旅游过程中认真学习和了解当地的文化,以便更好地认同和传承中华文化。

此外,文化产品也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品包括文化艺术品、文化创意产品、传统技艺产品等,这些产品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和载体。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文化产品的扶持和推广力度,鼓励创作和生产中华文化产品,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形象。

同时,社会各界也要加强文化产品的消费和传播,帮助文化产品更好地走向市场,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

最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还需要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作为中华儿女,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地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引以为豪,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冲击。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及途径研究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及途径研究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及途径研究作者:刘春艳范琳琳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3期[摘要]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创新,发挥教育文化传承的功用,提升受众的多元识读能力及多模态素养,有利于增强受众的民族文化自觉和认同感,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扩大其影响力。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传承多元识读多模态素养[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64-01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密切,国人在感受异域文化气息的同时,也受到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冲击。

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对以商业文化为主导的外来文化盲目地照单全收,迷恋过洋节、吃洋快餐、用洋电器、追洋星,淡漠或丧失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导致其缺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一、“文化认同”的概念“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面对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挑战,一方面,倡导国人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推进中华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的交流与创新,增强其世界影响力。

另一方面,正确引导民众文化认同取向,提倡文化自强、文化自尊、文化自觉、文化自立、文化自新精神。

[1] 增强对本民族文化认同,传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整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引进和培植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才能促进文化和谐、文化繁荣发展,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国际交流和竞争中保持战略的主动地位,确立本民族在世界族群中的地位。

[2]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途径(一)注重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有形或无形的历史记忆符号,如故宫、万里长城等名胜古迹,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风俗,孔子的“仁”“礼”,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传统哲学道德文化理念。

探究民族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

探究民族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

探究民族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2023年,我国民族文化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研究、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

而在学生中,学习和探究民族文化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拥护和维护自己文化传统的意识和行动。

要探究民族文化,首先要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以及文化的发展和历史。

我们应该学习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例如,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仪式、节日、习俗等,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些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除了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我们还应该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不仅能够开阔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更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例如,了解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这些民族的文化传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和谐。

同时,在学习和探究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传承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保障,而弘扬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宗旨。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将传统文化这些不朽的精华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支持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智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文化精品。

最后,学习和探究民族文化,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也能够促进我们的全面素质发展和成长。

我们应该在学习和探究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有品位、有思想的人。

综上所述,学习和探究民族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及途径研究
[摘要]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创新,发挥教育文化传承的功用,提升受众的多元识读能力及多模态素养,有利于增强受众的民族文化自觉和认同感,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扩大其影响力。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传承多元识读多模态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164-01
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密切,国人在感受异域文化气息的同时,也受到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冲击。

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对以商业文化为主导的外来文化盲目地照单全收,迷恋过洋节、吃洋快餐、用洋电器、追洋星,淡漠或丧失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导致其缺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一、“文化认同”的概念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
面对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挑战,一方面,倡导国人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推进中华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的交流与创新,增强其世界影响力。

另一方面,正确引导民众文化认同取向,提倡文化自强、文化自尊、文化自觉、文化自立、文化自新精神。

[1] 增强对本民族文化认同,传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化和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整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引进和培植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才能促进文化和谐、文化繁荣发展,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国际交流和竞争中保持战略的主动地位,确立本民族在世界族群中的地位。

[2]
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途径
(一)注重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有形或无形的历史记忆符号,如故宫、万里长城等名胜古迹,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风俗,孔子的“仁”“礼”,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传统哲学道德文化理念。

这些历史的记忆上升为文化符号,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传承文明的载体、精神的象征。

1.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内容,整理、保护本地区物质
与非物质遗产资料,守护精神家园。

翻译整理对文化典籍和民族古籍文献,保护历史文物、遗迹,传承雕塑、剪纸、戏剧等民俗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文化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

发挥博物馆的载体作用,利用文物资源、文化信息及其精神内涵,促进文化交流、新闻宣传等;通过文化交流协会或社团等进行文化学术研讨、举办文艺演出等;开发建设民族文化风情园、文化旅游节等,利用文化再现历史、展示民俗、演绎生活、塑造文化旅游品牌。

(二)发挥教育的功用,开设民族文化课程,组织特色活动,促进文化传承
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教育机构工作者们收集民族文化资源,把它提炼为校本课程内容进行讲授;邀请精通民族文化的专家或民间艺人作专题讲座,展示民族文化技艺,使受教育者了解中华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组织开展民俗特色活动展演等活动,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使大家在艺术熏陶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一代。

(三)提升受众多元识读能力和多模态素养,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及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介
不断涌现并推陈出新,使信息的发布、传播与获取呈现多途径化,也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因此,需要提高受众的多元识读能力,即在已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多种符号资源,通过语言文字、视觉图像、符号、音效等多模态形式获取的批判性的识读能力和理解力。

同时,注意受众的多模态信息素养的培养,即调动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地评价信息、并创造性地使用信息、选取所需信息、呈现信息等。

[3]面对无序失控的网络文化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受众应辩证分析,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发挥新媒介交互性、即时性、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对外传播带有本民族特点的优秀文化,扩大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赵英臣,刘光辉.软实力时代的民族文化发展思考[J].
泰山学院学报,2009(02):46-47.
[2]江海燕.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M].光明日报,2006,12(22).
[3]周娜.语文课程中的多模态素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21-22.
责任编辑:张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