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合集下载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饮食习惯方面,中国人饮食多以米饭为主食,主要通过炒、烹、炸等方式来烹饪食物,口味偏重。

而英国人则较少以米饭为主食,主要是以面包、马铃薯等为主要食物,尤其喜欢喝茶,薄荷茶是英国人的传统饮品。

在节日习俗方面,中国人注重丰富的庆祝活动。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贴春联、贴福字等吉祥物的习俗,年夜饭和放鞭炮等。

而英国人庆祝圣诞节和复活节,人们的习俗主要是购物送礼物、与家人一起吃大餐、参加宗教活动等。

礼仪习俗方面,中国人注重家庭关系和亲友之间的交往。

过年时要拜年,期间要走亲访友,相互送礼物,表示友好。

而英国人比较注重社交礼仪,尤其是餐桌礼仪,如吃饭时应尽量避免大声喧哗和谈论不雅的话题。

此外,英国人在见到别人时通常会握手问候,比较注重个人空间的保持。

婚礼习俗方面,中国的传统婚礼注重宴请宾客和场面的喜庆。

婚宴上要吃十二道菜,喝喜酒,摆酒席等等。

而英国人的婚礼通常在教堂举行,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婚礼上,新郎会戴上礼帽,新娘会穿着白色的礼服。

新郎和新娘会交换戒指,并在教堂接受祝福。

玩乐娱乐方面,中国人喜欢打麻将、跳广场舞、唱卡拉OK等。

而英国人则比较喜欢观看足球比赛、打高尔夫球、进行户外活动等。

英国人也喜欢在周末去酒吧和朋友聚会,这被认为是放松和社交的好方式。

服饰习俗方面,中国人喜欢穿着传统的汉服和旗袍,代表着文化传统。

而英国人喜欢穿着西装、礼服等正式的服装,尤其是在正式场合。

此外,英国人还有举行狂欢节活动时穿着盛装的习惯。

总体来说,中英文化习俗在饮食习惯、节日习俗、礼仪习俗、婚礼习俗、玩乐娱乐和服饰习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的影响。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不同文化的环境,并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外研社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心得

外研社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心得

外研社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心得一、中英文化差异及表现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中英文化差异可以影响到大到国家,小到公司的形象和利益。

我们需要了解西方国家的习俗、节日和一些社交礼仪。

除了一些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 外,中英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

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Mid-autumn Day。

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 Easter, April Fool's Day, Mother's Day, Thanks giving Day, Christmas day 等。

双方节日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如庆祝方式和饮食习惯等。

对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中国人往往会推辞一番后才接受,但不会当面打开。

而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以本国文化为背景,用在本国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语言习惯去理解和使用所学语言。

在同西方人交流中,要掌握不同文化习惯和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才能与之愉快顺利地达到切磋的目的。

明明是善意的语言由于价值观、文化的差异,却会招致误解,得不偿失,有时还会惹怒对方,或令对方难过,达不到交流沟通的目的,反而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二、中英文化差异的原因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交流双方互不熟悉对方所特有的语言习惯、社会风俗、文化背景,不能用对方语言中那些约定俗成的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

比如英汉文化中人们寒暄的方式就各不相同,中国人比较喜欢了解对方的近况,见面时总要问:“最近在干什么?吃饭了吗?最近忙吗?”等等,而英美人见面时的寒暄方式却不同,他们会很随便地说声“It' S a nice day,isn't it ?”或“It's getting c old. How do you like the weather?”等用谈天气来互打招呼,似乎在征询对方的意见和见解,以期引起对方的共鸣。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3汉语姓氏和英语姓氏体系中,名字都有性别之分。如Francis是男名,而Frances却是女名。
4汉语名字的排列顺序和英语正好相反。中国是先姓后名,而英语国家则相反。
5在中国,称呼他人名字是一件很敏感的事,忌讳直呼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名字。
㈡称谓习俗
相同之处:这两种称谓体系的社会功能都一样,有利于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同时,他们都有通称、职务称谓、职业称谓、姓名称谓、不称等类型。他们都受到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制约。
“十三”在中国和英语国家都是不吉利的数字。尤其在英语国家,“十三”可是个令人恐惧的数字
参考文献
中西文化异同论郁龙余三联书店出版1989年4月
图文中国民俗。禁忌万建中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
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蒋洪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
西方禁忌大全
2饮食禁忌(餐桌禁忌)英语国家:喝汤是忌出声;进餐时,忌狼吞虎咽;用刀叉时忌弄响水杯,取菜时,刀叉忌出声。进食时,忌口中有食物还说话。餐毕,刀叉按规矩放好,忌当众剔牙。中国吃饭时忌用筷子敲空碗;忌把筷子悬空中,眼睛搜索爱吃的菜;忌把筷子插在盛满饭的碗中;
3数字禁忌
“三”几乎在所有的东西方国家都受到尊重,被视为神性、尊贵和吉祥的象征。
㈤隐私
由于受儒教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标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事无不可与人言”,因此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无视自己的隐私,也不尊重他人隐私。而在英语国家,这是无方想象的。他们认为隐私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英语国家的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他们对于年龄、婚姻、收入等都不愿公之于众。但隐私也不是绝对的。对于一些官员、明星而言,是没有隐私权的。
不同之处:即问候语的表达方式。中国的普通老百姓见了熟人长爱用“你吃过饭了?”“干什么去?”“你去哪啦”等话来问候对方。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无疑是侵犯个人隐私,他们通常会用谈天气来问候对方。

浅谈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浅谈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方 面介 绍 中英 文 化 习俗 的 不 同 与 相 同 。 关键词 :中英;文化; 习俗 问题 的提 出 什 么 是跨 文 化交 际 ? 这 种 与 来 自不 同 国 家 或 文 化 背 景 的 人 t " 1 ]

6 拜 访 习俗 . 拜 访 分 为 以下 几 个 程 序 : 预 约 一 到 访 和
迎 客一交谈与话题一告辞和送客 。 国 汉 民族 的 称 谓 制 度 。 古 代 有 古 代 的 称 谓 体 ①预 约 :拜访 前一 定要事 先通 知 。之 前 系 ,现代 有现 代 的称谓体 系 。称谓 体系 有 : 要做好 安排,经双方商定后方可进行拜访 。 亲 属 称 谓 、 职 业 称 谓 、职 务 称 谓 、 通 称 、 姓 ②到访和迎客 : 名称谓等 等。 西 方 人 的 做 法 : 客 人 入 室 要 脱 掉 外 衣 或
进行的思想交流称为跨文化交 际。 话 语 交 际 语 言 交 际 跨文化交际:{ . 书面语交 际 非语言交际:通过体态语言进 行 的 交 际 形 式 ( 势 语 、 面 部 表 情 、视 线 接 手 触 、坐 姿 、站 姿 、举 手 投 足 、 穿着 打 扮 ) 二 交 际 受 阻 的 根源 有 人 认 为 跨 文 化 交 际 受 阻 的 根 源 在 于 语 言 。 但 是 在 许 多 种 情 况 下 , 交 际 受 阻 或 失 败 并不是 由语言 引起 的。交 流 比语 言 的范 围 更 广 。 在 实 际 生 活 中 , 影 响跨 文 化 交 际 的 顺 利 进 行 的 因 素 主 要 是 文 化 习 俗 , 由 于 不 了解 文 化习俗 ,造 成了误解 、 不快等 等 ;由于 不 了解 文 化 习 俗 , 人 们 往 往 按 本 氏族 的 习 惯 进 行 交 际 ; 由 于 不 了 解 文 化 习俗 , 影 响 了 我 们 做 生 意 的成 功 。 习 俗 是 什 么 ? 习俗 是 文 化 的 重 要组成 部分 ,习俗有 着深 刻 的文化 内涵和 巨 大 的 影 响 力 , 习 俗 就 是 人 们 日常 生 活 中 的 风 俗 习 惯 。 以 下 ,本 文 就 姓 氏 习 俗 、 称 谓 习 俗 、 问候 习 俗 、 介 绍 习 俗 、 见 面 礼 节 、 拜 访 习 俗 、 送 礼 习 俗 、 致 谢 和 道 歉 、称 赞 习 俗 、 邀 请 与 答 复 、 宴 客 习俗 、 女 士 优 先 、 隐 私 、 禁 忌 习 俗 等 l 个 方 面 看 看 中 国 与 英 语 国 家 习 4

中国传统节日中英文对照

中国传统节日中英文对照

中国传统节日中英文对照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其中的节日更是令人瞩目。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以下将对一些中国传统节日进行中英文对照,并简短地介绍其由来和庆祝方式,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春节 - Chinese New Year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公历1月底或2月初庆祝。

这个节日以庆祝农历新年为主题,也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贴窗花、包饺子、赏花灯和放鞭炮。

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赠红包,以祝贺新年的到来。

元宵节 - 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个节日,通常在公历2月中旬或3月初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在夜晚放飞孔明灯,同时还有猜灯谜的传统活动。

元宵节的象征是汤圆,人们会吃汤圆以庆祝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清明节 - Tomb-sweeping Festival清明节通常在公历4月4日或5日之间举行。

这是一个纪念祖先和扫墓的节日。

人们会去墓地祭奠祖先,整理坟墓,悼念逝去的亲人。

此外,人们还会踏青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端午节 -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通常在公历6月初庆祝。

这个节日源于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也是一项庆祝夏天到来的活动。

人们会参加龙舟赛、包粽子和挂艾草。

象征食物是粽子,人们吃粽子以保护自己免受邪恶和疾病的侵袭。

中秋节 - 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通常在公历9月底或10月初庆祝。

这个节日庆祝秋天的丰收和团圆。

人们会赏月、品尝月饼以及举办家庭聚会。

月饼是中秋节的特色食物,馅料的种类多样,寓意着团圆和祝福。

重阳节 - Double Ninth Festival重阳节通常在公历9月初或10月底庆祝,也被称为老人节。

此节日的由来与古代传说有关,人们会爬山、采菊、追溯阳光,并祝福年长的亲人和朋友。

重阳节也是缅怀祖先和尊重老年人的时间。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礼仪文化是一门学问,有特定的要求.中国和英国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承载着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在亚洲、欧洲乃至全世界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中英之差,如下几点:一. 夸奖他人汉语“哪里哪里”是自谦的意思,作为对友人赞扬的回应.初通汉语的老外参加中国一对年轻人的婚礼。

他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漂亮,而新郎却谦虚地说:“哪里哪里。

”老外觉得新郎认为自己说得不明确,就用生硬的中国话接着说:“新娘的眉毛、眼睛、鼻子、嘴,都很漂亮啊!”(引自)在夸奖他人方面,中国人则显得过于谦虚。

“哪里哪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人在接受别人夸奖时总是刻意地去“贬低"自己,看起来谦逊.中国人以他人为中心,以肯定他人,赞美他人为前提。

在英国,如果将中国人的谦虚放在英文里,则显得不通、生涩.英国人通常使用“Thank you"来表示自己的感谢,而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谦虚。

二。

保护隐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事无不可与人言”就是中国人保护隐私的写照.中国人不够尊重自己的隐私,也不够尊重他人的隐私,见面时“你去哪啊?”和“啊吃过啦?”的问题在英国人看来都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

英国人在见面时常常通过自然环境来开口,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The seven —day holiday is coming。

…”“It’s a lovely day,isn't it?”初次见面多用“How do you do?”英国人避免谈及年龄、体重、工资一类的事物(尤指女性),所以他们在隐私权方面较为慎重。

三.宴客习俗西方人的饮食习惯不同于中国.他们的饮食似乎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各项机能,为身体提供营养。

他们非常重视请客时的礼貌,但与中国人在餐桌上的热闹截然不同。

在中国,人们吃饭并不只是为了提供营养,更重要的是餐桌上有着浓浓的情意。

四.语言互通几个同学聚到一起聊天,大家都到齐了,唯独不见Wayne。

中国文化中英文对照

中国文化中英文对照

中国文化中英文对照中国文化的对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文化的中英文对照。

1.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其中一些例子:- 春节 (Chinese New Year):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共享美食,并观看烟花表演。

- 清明节 (Tomb Sweeping Day):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人们会去祭拜祖先和亲人。

- 端午节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传统节日。

人们赛龙舟和吃粽子。

- 中秋节 (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是中国人与家人共同欣赏月亮,吃月饼的日子。

2.礼仪和尊重中国文化非常重视礼仪和尊重他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礼仪和尊重的方式:- 行礼 (Bowing):中国人倾向于以鞠躬表示尊重,特别是对于长辈或者地位较高的人。

- 称呼 (Addressing):中国人经常使用尊敬的称谓,如"先生"和"女士",以示尊重。

- 饮食礼仪 (Dining Etiquette):在中国,礼仪是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例如,在用筷子吃饭时,不应该插在饭碗中立起来,因为这会被视为不吉利的行为。

3.文物和建筑中国拥有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文物和建筑,代表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 长城 (Great Wall):长城是中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是中国古代的防御工事,总长超过21,000公里。

- 故宫 (The Forbidden City):故宫是位于北京的一座宫殿建筑,曾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居住地,也是中国历史最长久、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

- 兵马俑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兵马俑是位于西安的陶制兵器和马匹的雕像,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陪葬品。

中国礼仪和英国礼仪的看法

中国礼仪和英国礼仪的看法

中国礼仪和英国礼仪的看法中英两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各自有着独特的礼仪规范和习俗。

在跨国交往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文化十分重要,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本文将从中国礼仪和英国礼仪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人们注重礼节、尊重长辈、关心他人、讲究面子等等。

下面就是中国礼仪的一些常见规范和习俗:1. 问候礼仪:在中国,人们习惯用“你吃了吗”或“早上好”等问候语来打招呼,表示关心和尊重。

在与长辈或上级交往时,还要表现出恭敬和谦虚的态度,如称呼对方“老师”、“先生”、“阁下”等。

2. 宴会礼仪:在参加宴会时,要注意坐姿端正、言语得体、不喧哗和不过度饮酒。

宴会结束时,要向主人表示谢意并送上礼物。

3. 礼物礼仪:在中国,送礼物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送礼物时,要注意礼物的价值、包装和送礼时间等,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感谢。

4. 朝拜礼仪:在中国,朝拜是一种重要的宗教和传统文化习俗。

在朝拜时,要注意穿着得体、不喧哗和遵守规定的礼仪程序。

5. 婚礼礼仪:在中国,婚礼是一种隆重而又庄重的仪式。

在婚礼上,要注意穿戴得体、礼仪庄重、不喧哗和遵守礼仪程序等。

英国礼仪英国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文化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国,人们注重礼仪、尊重他人、讲究礼貌等等。

下面是英国礼仪的一些常见规范和习俗:1. 问候礼仪:在英国,人们习惯用“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问候语来打招呼,表示礼貌和尊重。

在与长辈或上级交往时,还要注意称呼得体、不冒犯对方。

2. 宴会礼仪:在参加宴会时,要注意穿着得体、言语得体、举止得体、不喧哗和不过度饮酒。

宴会结束时,要向主人表示谢意并送上礼物。

3. 礼物礼仪:在英国,送礼物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送礼物时,要注意礼物的价值、包装和送礼时间等,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感谢。

4. 朝拜礼仪:在英国,朝拜是一种重要的宗教和传统文化习俗。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_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异中西方都特别注重个人礼仪,但是彼此的礼仪却不太一样,那么你对双方的礼仪知识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希望大家喜欢。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

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

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定的坏印象。

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餐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

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餐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

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

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

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

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餐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

跨文化角度下的中英社交礼仪对比研究

跨文化角度下的中英社交礼仪对比研究

跨文化角度下的中英社交礼仪对比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交礼仪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和深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和英国,分别作为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代表,其社交礼仪差异显著。

本文旨在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比研究中英两国在社交礼仪方面的异同,以增进对两种文化的理解,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推动中英两国在社交场合中的和谐互动。

我们将围绕见面礼仪、餐桌礼仪、礼品赠送、言谈举止等关键方面,逐一剖析两国文化中的社交规范与习惯,以期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中英社交礼仪对比图景。

1. 简述社交礼仪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社交礼仪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社交礼仪不仅是一套行为规范和交往准则,更是文化认同和社会和谐的体现。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差异往往成为交流中的障碍。

了解和尊重他国的社交礼仪,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误解和冲突至关重要。

在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社交礼仪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

中国文化注重礼貌、谦逊和尊重长辈,而英国文化则更强调礼貌、绅士风度和个人隐私。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也影响着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表现。

对中英社交礼仪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通过比较中英社交礼仪中的具体行为、语言表达和习俗规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社交礼仪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通过对比研究中英社交礼仪,我们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为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2. 提出研究中英社交礼仪对比的目的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交礼仪成为影响跨文化交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中英两国的联系与合作越来越密切。

虽然英汉两国均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但是英汉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

本文将会从语音、语法、词汇和文化四个方面,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比较。

一、语音语音是一种基本的语言要素,英汉语言在语音方面的差异显而易见。

对于英语的元音而言,发音时重点是强调嘴唇的形状,肌肉的收缩与舌尖的位置。

而汉语元音的发音则更多地依靠声带震动的强弱。

比如在英语中, [i:]与[ɪ]两个音是区分大小写音的,而在汉语中,[i:]和[i]的区别更多体现在声调上。

对于辅音而言,汉语和英语又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英语中的[t]和[d]在后面加了一个[i],则会变成音[ʧ]和[ʤ],而这在汉语里并不存在。

汉语中则有四个声调的区别,对于英语来说,同一音节发音的区别来自于不同的重音位置。

二、语法英语与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尽相同。

英语句子的语序、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修饰语之间的关系,等等,都与汉语有着不同的规律。

在英语中,形式主语it动词倒装、有些情况下there做形式主语出现,而在汉语中强调句子中的主语。

同时,英语中主语一般要位于动词前面,而汉语中主语通常出现在动词后面,例如“他吃饭了”。

英语的格语法是一大特点,同样没有直接对应的语法在汉语中,表达方式不彻底迂回,但表述的准确性较高,同时还涵盖了动词及其进行的方向,在说明过程中给予了更多的提示。

汉语则在两个意象之间加以比喻或比对,以描述含义深刻或比较精细的情形。

三、词汇在词汇方面,英汉两语言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英文中有大量的拉丁语单词,例如psychology、geography等,在与汉语不同的语言背景下,英文单词的计划性、规律性都较强,且具有一定的符号意义。

而在汉语词汇中,常常喜欢用象声词、象形词等短语表示具体意思,例如“哗啦啦”、“嗷嗷待哺”等,精细致思,特别能描绘出直观生动的场景和情感。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的飞速发展,英文和中文各自独特的网络语言也有很大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英文对照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英文对照
?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arming culture.
? Traditional western festival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ristianity.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背景下的农耕文化。 西方传统节日文化背景下的基督教。
不同的背景,传统节日文化 不同内容的节日文化 不同的价值取向 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culture featured by food and wine.
? Traditional western festival culture featured by entertainment.
首先,中国人和西方人在饮食上是不同的概念。中国人民正在关注的味道。他们追 求所有的色、香、味。但西方的概念合理饮食。他们追求提高和他们吸收热量和蛋 白质。中国人民非常小心地选择食物。他们只使用新鲜的材料来制造可口的食物。 西方国家像英国或美国,他们没有新鲜的食品,因为它们从超市买他们的食品,只出售 存储材料中国有很多的想法和技巧用于烹饪。 例如,我们可以煮鸡在超过十种方法,人们就可以品尝所有他们津津有味。西方的人 并没有很多技能用于烹饪,他们大多只煮、蒸、烤食品。
? 西方婚礼习俗是一种浪漫风格。西方人结婚要穿 礼服;新娘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 要罩上长长的白纱,手持白色花束。总之,西方 人崇尚白色,它象征爱情纯洁、吉祥如意。
? Throwing the bouquet:
It is the las is the most popular one. It is said who is lucky enough to catch the bouquet, she will be the next bride. In some place, only girls has the access to take part in this exciting activity.

中英社交文化差异对比

中英社交文化差异对比

中英社交文化差异对比中国和国外的社交文化是不同的,那么中英社交文化有哪些差异呢?下面店铺和大家一起,学习中英社交文化差异的对比。

华夏文明以礼貌谦和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然而西方比如英国则与之大不相同,这种因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各式各样,了解并掌握东西方民族文化的碰撞和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还是十分有趣的。

中英社交文化的差异对比一:并当面打开礼物中国人在送给英国人礼物时,往往会为了显示客套和谦虚说“礼物没什么好的,略表心意”。

当英国人当面拆开礼物时,看到实物明明很好就会很困惑:这么精美的礼物,为什么要说不好,既然认为不好,为什么又要送人呢?通常,我们国家在收到礼物时是不会当面打开包装的,而要致谢并收起来等客人走后在打开。

但是英国人则相反,他们认为当着送礼人面打开包装,表示欣赏和赞美,是对送礼人的尊重和感谢。

中英社交文化的差异对比二:接受对方的赞美中国人面对别人的称赞往往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见笑了”等表示谦虚。

但是英国人面对别人的称赞会大方接受,并说“谢谢”,表示感谢对方对他的鼓励和尊重。

同样是谦虚,英国人的自谦首先是自信,然后对他人的欣赏和夸赞表示感谢;而我们国人则常用贬低自己的方式表示自谦。

中英社交文化的差异对比三: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在英国人看来,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就应该受到他人尊重。

如果你看到一位哈弗大学的毕业生却在做服务生的工作,千万不要为了表示恭维说他做这份工作可惜了。

他们会认为你看不起他现在的这份工作,也瞧不起他,脸色会明显不悦。

中英社交文化的差异对比四:老人要求独立和尊重英国人不喜欢别人称他老,言谈中也不允许出现对他的年龄段有所暗示。

他们不接受不必要的搀扶和谦让,这样会导致不快。

但是在中国,一般都会“论资排辈”,对年长和地位高的人必须表示恭敬。

在英国,孩子对父母直呼其名是很正常的事情。

英国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东北部,英国国土面积为24。

中英节日对比总结英语作文

中英节日对比总结英语作文

中英节日对比总结英语作文英文:As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studying in the UK, I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and compare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festival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when it comes to celebrating festivals.Firstly, Chinese festivals are often based on the lunar calendar, while English festivals are based on the Gregorian calendar. For example, Chinese New Year, also known as the Spring Festival, falls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usually in late January or early February. On the other hand, Christmas in the UK is celebrated on December 25th every year.Secondly, the way people celebrate festivals in the two cultures is also quite different. During Chinese New Year, families gather for a reunion dinner on New Year's Eve, and people often set off firecrackers to ward off evil spirits.In the UK, Christmas is a time for families to exchange gifts, decorate Christmas trees, and have a traditional roast dinner together.Furthermore, the significance and customs of the festivals vary greatly. For example, during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n China, people eat mooncakes and appreciate the full moon, while in the UK, Halloween is a time for dressing up in costumes, carving pumpkins, and going trick-or-treating.In addition, the traditional food and drinks associated with the festivals are also different. For example, during Chinese New Year, it is customary to eat dumplings, fish, and tangyuan (sweet rice balls), while in the UK, people enjoy roast turkey, mince pies, and mulled wine during Christmas.中文:作为一名在英国留学的国际学生,我有机会体验并比较中英两国的节日。

中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习俗和习惯

中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习俗和习惯

中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习俗和习惯一、前言二、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桥梁,它不是简单地把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而是把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述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目标语)去传递,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文化承载着大量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次涵义,因此,那些抛开文化国素只对文字进行转译的翻译方式往往是极不严谨也极不科学的,这也是为什么曾经一度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的“机器自动翻译(Automatic Translation) 最终走向没落主要原国,正如当代伟大的翻译学家Nida(奈达) 所说:“词汇只有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在翻译过程中,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同样的事物在两种不同的文化里涵义可能完全不同,汉语和英语是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文化差异给翻译工作者们带来了诸多困难,要想克服这些困难,必须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研究、认真分析,从而找出针对性的翻译技巧来解决这些困难,二、英汉文化差异成因分析及翻译对策研究1.风俗习惯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风俗习惯,这在中英两国风俗上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悠久的农耕文化使得中国人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生活在相对固定的环境里,邻里之间非常熟悉,人们之间经常会用“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此外,农耕文化对日常饮食给予了高度关注,自古有言,“民以食为天”,可见日常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吃过了吗?”来问候对方。

而在英国的过去几百年里,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使得真工业化起步较早,城市化步伐很快,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流动性较大,相互之间的熟恶度也较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己的隐私看的非常重要。

因此,人们在相互问候时很少涉及对方的私人生活,常用“Hello”、“Hi"、“Are you al rig ht"、“How are you”等问候语,基于以上风俗习惯的差异,在翻译“吃了吗”时,如果直接根据字面翻译成“Have you had the meal?"的话,对方一定会误认为你在委婉的向对方发出用餐邀请,从而引起误会,同样地,如果把“你从哪儿来啊?"、“你到哪儿去啊?"简单地直译成"where have you bee n?”、“where are you going?”的话,对方并不会感受到你在关心他,而会误认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了干涉,从而引起误解。

中国传统节日(中英文对照)

中国传统节日(中英文对照)

中国传统节日(中英文对照)中国传统节日(中英文对照简介)目录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Qingming Festival(清明节)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Double Seventh Festival(七夕)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Double Ninth Festival(重阳节)Winter Solstice Festival(冬至)together to have dinner while watching TV programs.For Chines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pring Festival is alway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农历的正(zheng)月初一,是中国的农历新年。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

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

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

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

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

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

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

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

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

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放爆竹是春节期间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

传说燃放爆竹可以驱妖除魔,所以每年从除夕之夜起,到处就响起了接连不断的爆竹声。

阵阵烟花,声声爆竹,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中国和英国的饮食文化有什么不同?

中国和英国的饮食文化有什么不同?

中国和英国的饮食文化有什么不同?中英两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国和英国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菜肴体系、口味、食用方式以及用餐习惯等多个方面展现出来。

下面将为大家具体分析这些差异。

一、菜肴体系中国餐厅的菜肴体系主要包括主食、副食、汤、主菜等多个品类。

主食多数是米饭、面食,副食包括小吃、点心等。

汤是配菜或者一道佐餐汤。

而主菜则是每个餐桌上的重头戏,多是荤菜为主。

与这种菜肴体系相比,英国餐厅重视快餐,更注重分量和美味。

英国人饮食以肉类为主,每顿饭会先上主菜,之后才会上配菜和甜点等其他餐点。

二、口味中餐口味讲究酸、甜、苦、辣、咸的五味并重,让菜肴的味道丰富多彩。

英国餐饮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有较重的奶油、黄油等乳制品调味。

此外,中餐更注重调味料、酱汁等食材的使用,香料方面以姜、蒜、花椒为主,英国食材口味比较单一,以几条主流口味为主。

三、食用方式中餐饮食方式讲究轮流品尝各种不同口味的菜肴,注重中途回味,享受美味。

而英国饮食习惯中,主食和菜品会一起摆在一起食用,常见的习惯是在菜肴上面沾酱汁或者佐以酱料增加口感。

英国人还有用刀叉和手混搭的常见用餐方式。

四、用餐习惯中国人的饮食有明显的仪式感,除了团圆饭、生日蛋糕这些特殊场合的用餐外,中餐还有很多用餐仪式需要注意,如大茶盘、紫砂壶等。

对于英国人而言,饮食有更多是文化因素的体现,如红茶和下午茶等餐饮文化体现出来的茶文化,餐前饮酒、落单礼等表现出尊重习俗的礼节。

总之,中英两国饮食文化有着诸多不同之处,从菜肴体系到用餐习惯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清晰的差异。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吸收两国饮食文化的优点,丰富我们的生活品味。

中英问候习俗对比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中英问候习俗对比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中英问候习俗对比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引言: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是至关重要的。

问候作为交际的开始,是人们相互沟通的第一步,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问候习俗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对中英问候习俗进行对比,探讨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主体:一、对比中英问候习俗1.中华文化中的问候习俗中华文化强调以礼待人,问候习俗讲究尊敬和热情。

常见的问候语有“你好”、“您好”、“早上好”等。

在与长辈、上司或陌生人交流时,一般要以敬语称呼对方,如“阿姨好”、“老师好”等。

此外,年长的人对年轻人的问候可能包括一些问题,如“吃了吗?”、“上哪儿去了?”等,这是表达关心和亲近的方式。

2.英国文化中的问候习俗英国文化注重礼貌和谦逊,问候习俗相对保守。

常见的问候语有“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

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使用Mr./Mrs./Miss等尊称称呼对方,一般不直接使用对方的名字。

而在朋友和同事间,一般使用名字加称呼,如“John先生”、“Mary小姐”。

英国人的问候不会过多涉及个人隐私问题,而是聊一些天气和公共话题。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1.促进相互理解了解对方的问候习俗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促进相互理解。

当外国游客在中国时,如果能掌握一些中文问候语,向中国人打招呼,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样,当中国人在英国或其他国家时,了解当地的问候习俗,就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

2.增进社交亲近感问候习俗是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润滑剂”,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运用对方的问候方式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亲近感和友好关系。

例如,如果与英国人交流时能用一句“How do you do?”问好,对方会感到你对英国文化有一定了解,你们的交流也会更加顺畅。

3.避免冲突与误解未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可能导致冲突与误解。

例如,在中国使用“你吃了吗?”这样的问候是表达关心,但在英国很可能会被误解为对方饮食习惯不好而造成冒犯。

葬词语的中英文翻译及文化比较

葬词语的中英文翻译及文化比较

1.入土为安中文解释:入土为安意思是土葬,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安息。

英文翻译:brings peace to the deceased.brings peace to the deceased.文化内涵: 它最初的意思是,在原始社会,有族人死去,只是将遗体扔在野外,后来人们发现遗体会被野兽吃掉,后用草席包裹,然也会被野兽扒开,再后来就进入棺椁时期,将遗体放在棺材中埋在地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受自然环境的侵蚀。

因此死者才能得到安息。

文化差异:中国民间传统的丧葬方式是土葬,把人装入棺材,然后埋入土中。

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

因此虽然西方也有土葬形式,但是基督教的丧礼更多重视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脱生前痛苦。

所以丧葬仪式的必要程序是先把棺材运人教堂,由一位教士念悼词并为死者祈祷。

因此我们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异化,则翻译出“祈祷”。

2.含笑九泉:中文解释: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

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九泉:地下深处,旧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

也作:“黄泉”。

英文翻译:smile under the Jiuquan(Jiuquan: In China, it is a place under the earth where people are believed to go when they die)smile in the Heaven文化内涵:它是出自清·李汝珍的《镜花缘》第三回:“我儿前去,得能替我出半臂之劳,我亦含笑九泉。

”九泉,即黄泉,古代认为天地玄黄,而泉在地下,所以称为黄泉。

在中国道家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

“九”是个位数中最长的数字。

因此我国古代常用“九”表示多、大、极的意思。

“阴曹地府”在很深的地下,于是就把“九”字和“泉”字相搭配,成为“九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摘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

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受挫或失败,产生误解,甚至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不少人把这一点归结为语言不通。

但在许多情况下,语言并不是妨碍交际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中的许多问题,包括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甚至发生了严重的后果都缘于交际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而造成的。

关键词:文化习俗文化习俗分类中西文化习俗比较与应用唐菊裳在《中外文化差异与贸易合作》一书中曾说:“语言仅仅是交流的一种工具,交流比语言的范围更广,它包含着传送一种思想和理解对方的思想。

一个能熟练地运用英、德、日三国语言的中国人,并不一定能从说这些语言的人的文化背景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思想。

”唐菊裳的话提到了“文化背景”,文化背景的范围是十分宽广和复杂的。

大至人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而跨文化交际中的许多问题,包括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甚至发生了严重的后果都缘于交际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而造成的。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异是文化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障碍之一。

文化习俗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

即使是许多有文化修养,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也难以摆脱文化习俗的羁绊。

文化习俗的内涵及其影响原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大得多,深刻的多。

习俗的定义文化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遍、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

就其实质,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属于民俗学的范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确定无疑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界定习俗?它又具体包括些什么内容?关于这,从事文化研究的中外学者早有论述。

维基百科上对于习俗或风俗是这样解释的:风俗一词是指既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人们在使用这一术语时所关注的是俗又称作民俗(民间风俗)。

风俗的涵括范围很广,可以包括食、衣、住、行、育、娱乐、宗教、岁时、生命礼节、艺术等等。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邓肯。

米切尔教授(Prof. Duncan Mitchell)在其主编的《新社会词典》中是这样解释风俗或习俗一词的:风俗一词是指既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人们在使用这一术语时所关注的是:日常生活的常规化行动;常规行动中所包含的规则;在重复行动中明显可辨的文化类型;整个文化中与众不同的性质。

在中国,习俗大多被理解为是习惯风俗的意思。

东汉学者许慎将习字解释为“数飞也”①,即练习或学习飞行的意思,这是习字的本义。

习字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在本义基础上又演变出多种重要含义,习惯、习性便是其中的一种。

《礼记·乐记》说:“五年视博习亲师”,学者解释其中的习字含义是“常也”。

常即经常、惯常。

经常、惯常自然成为习惯,这便是习俗的习的基本定义。

《说文解字》说:“俗,习也”。

表示俗与习在意义上具有同一性的一面。

《周礼·大司徒》疏说:“俗,风俗也”;《荀子·富国》注说:“俗,谓民之风俗也”;《吕览·长攻》注说:“俗,常也”;《周礼·大司徒》注说:“谓常所行与所恶也”。

根据以上解释可知,俗的意义与习字相近或相通,确切而言,便是风俗的意思。

《荀子·荣辱》说:“是注释习俗之节异也”;《春秋繁露·王道通》说:“人主以好恶喜怒变习俗”;《战国策·赵策》说:“常民溺于习俗”。

按古代经史学家的解释,前述文句所见的习俗一词,均是风俗习惯的意义。

综合前述解释和实际情况剖析,可以认为,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这亦是习俗的基本定义。

习俗的分类文化习俗的类别是很多的,但按照与跨文化交际是否有所联系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即和话语交际有联系的习俗,主要包括:姓氏习俗、称谓习俗、问候习俗、引见习俗、称赞习俗、致谢习俗、致歉习俗、拜访习俗、邀请习俗、禁忌习俗和委婉语。

第二类,和非话语交际有联系的习俗,即体态语第三类,其他习俗,如女士优先,隐私等。

中外文化习俗比较与实际应用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道德传统的反应和体现,同时有助于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文化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处的地位是如此重要,这就要求人们对其进行一些研究,建立良好的文化习俗差异意识,着重了解一些最基本的习俗差异,尽量避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或误解。

这里我只择要论述其异同。

㈠姓氏习俗①汉语的姓氏名号中,有单姓、复姓、三字或四字姓之分,以单数姓居多。

英语姓氏中有复姓,但数目极少,主要是单姓。

②汉语和英语的姓氏中,姓是世代相传的,子女一般承袭父姓。

但中国妇女婚嫁后保持本姓,英语国家的已婚妇女一般改随夫姓。

比如Marry Cooper嫁给了Jim Tailor那她婚后就叫Marry Tailor.③汉语姓氏和英语姓氏体系中,名字都有性别之分。

如Francis是男名,而Frances却是女名。

④汉语名字的排列顺序和英语正好相反。

中国是先姓后名,而英语国家则相反。

⑤在中国,称呼他人名字是一件很敏感的事,忌讳直呼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名字。

㈡称谓习俗相同之处:这两种称谓体系的社会功能都一样,有利于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

同时,他们都有通称、职务称谓、职业称谓、姓名称谓、不称等类型。

他们都受到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制约。

不同之处:①汉语中某些亲戚称谓可用于非亲属成员之间。

比如汉语中“阿姨”就可以用于称呼年龄偏大的妇女,而在英语中这种用法不普遍。

②有时有些称谓语无法在对方称谓语体系中找到相对应的称谓。

如英语中“sir”一词,尽管很多人都译成“先生”,实际上它比汉语中“先生”的含义要广。

汉语中“先生”一词大多只用于对大教育家、大理论家及学者文人的尊称。

㈢问候习俗相同之处:1. 问候具有相互性。

无论在中国还是英语国家,甲问候了乙,乙必然会做出反应。

中国人相见均喜欢用“你好”来问候对方;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初次见面大多会说“Howdo you do?”2. 问候形式受时间、地点、场合、地位、身份等因素影响。

例如“新年好”“新年快乐”只能在一年中的某个特定时段使用。

不同之处:即问候语的表达方式。

中国的普通老百姓见了熟人长爱用“你吃过饭了?”“干什么去?”“你去哪啦”等话来问候对方。

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无疑是侵犯个人隐私,他们通常会用谈天气来问候对方。

㈣宴客习俗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不足道。

在西方人眼中,饮食为生存的必然条件。

所以英美国家的饮食文化,尤其是烹饪方面逊色于中国。

他们请客时礼貌周全,但缺乏中国人的热情好客,饭菜也比不上中国的丰盛。

中国人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所以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内心的欢快。

㈤隐私由于受儒教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标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事无不可与人言”,因此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无视自己的隐私,也不尊重他人隐私。

而在英语国家,这是无方想象的。

他们认为隐私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

英语国家的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

他们对于年龄、婚姻、收入等都不愿公之于众。

但隐私也不是绝对的。

对于一些官员、明星而言,是没有隐私权的。

㈥禁忌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遇到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禁忌。

“禁忌”一词,国际学术届统称为“塔布”,英语音译“Taboo”.禁忌几乎无处不在,小至衣食住行,大至政治外交等都有禁忌的身影,故择要加以介绍。

①社交禁忌在英语国家,拜访某人须事先预约,带上一些小礼物,准时拜访,不可提早拜访,忌突然造访。

②饮食禁忌(餐桌禁忌)英语国家: 喝汤是忌出声;进餐时,忌狼吞虎咽;用刀叉时忌弄响水杯,取菜时,刀叉忌出声。

进食时,忌口中有食物还说话。

餐毕,刀叉按规矩放好,忌当众剔牙。

中国吃饭时忌用筷子敲空碗;忌把筷子悬空中,眼睛搜索爱吃的菜;忌把筷子插在盛满饭的碗中;③数字禁忌“三”几乎在所有的东西方国家都受到尊重,被视为神性、尊贵和吉祥的象征。

“四”在中国,他被视为一个不吉祥大刀数字。

由于和“死”同音,车牌号码,电话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欢迎。

人们尤其要避开“十四”(谐音“要死”)在英语国家,在选择结婚日子时,人们一般会避开周四,认为“星期四,运气衰”。

“六”在中国是吉祥的数字,意味着顺顺利利,俗话说“六六大顺”。

“七”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是吉祥的。

因为上帝在七天内创造了万物。

“十三”在中国和英语国家都是不吉利的数字。

尤其在英语国家,“十三”可是个令人恐惧的数字参考文献中西文化异同论郁龙余三联书店出版1989年4月图文中国民俗。

禁忌万建中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蒋洪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西方禁忌大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