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的概念
人居环境改善的规划与评价
![人居环境改善的规划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82ede208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9.png)
人居环境改善的规划与评价一、人居环境改善的概念人居环境指的是人类生活和发展所处的自然和物质环境,包括空气、水、土地、气候、食品、噪声、辐射等因素。
而人居环境的改善,则是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保护等手段,提升人类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舒适度、健康度、安全度、美观度等综合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性人居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社会和谐、保护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具体而言,人居环境改善可以:1、提高居住和生活环境的品质;2、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3、吸引外来投资和人口流入;4、降低疾病发生率和医疗费用开支;5、增强社会安全稳定;6、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三、人居环境规划的内容和方法1、内容人居环境规划是一项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规划、交通规划、环保规划、社会发展规划等多个方面内容的规划,它贯穿于城市的发展全过程。
因此,人居环境规划需要考虑到以下方面的内容:(1)城市空间:包括人口密度、用地结构、城市布局等方面;(2)住房建设:包括不同居住类型、居住条件等方面;(3)交通运输:包括公共交通、行车道路等方面;(4)环保问题:包括空气、水、噪音污染等方面;(5)社区服务设施:包括教育设施、医疗设施、文化设施等方面。
2、方法人居环境规划要以人为本,体现规划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需要采用以下方法:(1)先制定总体规划,再细分各子规划,确保各项规划协调一致;(2)采用科学方法,运用先进技术进行规划;(3)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多方面收集信息和意见,取得社会的支持;(4)注重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四、人居环境改善的评价人居环境改善的评价就是对规划实施的效果进行考核和总结,反映改善效果,确认规划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评价包括以下方面:1、规划效果评价规划效果评价主要是基于规划目标和规划指标进行的评价,目标和指标的设定应该与规划的内容和原则一致,同时要充分考虑规划实施后获得的效益。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974fba5ff12d2af90342e606.png)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
——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 的中介
——人居环境内容复杂
——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 生影响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五个统筹”
1 可持续发展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环境为 主题的会议。
居 : 一种涵盖广泛的人的行为,因而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
环境 :“市围绕某种物体,并对这个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 的外界事物”
狭义:地理环境(物质环境 physical environments) 广义:地理环境 人文环境与心理环境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1 人居环境“人来自环境”中,“环境”是平台,“居”是 行为,“人”是主体。因此,人居环境研究是 通过“人”和“居”去研究“环境”,或通过 “人”和“环境”去研究“居”。
4 居住系统
建筑:只为人类及其功能和活动提供庇护的所有构筑物 居住系统主要指住宅 社区设施 城市中心等,人类系统、社 会系统等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质环境及艺术特征。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5 支撑系统
支撑网络:指所有人工或自然的联系系统,其服务 于聚落并将聚落连为整体,如道路供水系统通讯设 备以及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 支撑系统主要指人类住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 务设施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物 质环境规划等。
道氏还将15个单元化分为三大层次:
——从个人到邻里为第一层次,是小规模的人类聚居 ——从城镇到大城市为第二层次,是中等规模的人类聚居 ——后五个单元为第三层次,是大规模的人类聚居
2 人类系统
人类: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 人类系统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的心理生理行为等有关机 制及原理理论的分析。
人居环境的概念
![人居环境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dd6fdef2c8d376eeaeaa316c.png)
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一、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一)人居环境的形成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从被动地依赖自然到逐步地利用自然,再到主动地改造自然。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最初以采集和渔猎等简单劳动为谋生手段。
为了不断获得天然食物,人类只能“逐水草而居”,居住地点既不固定,也不集中。
为了利于迁徙,人类或栖身于可随时抛弃的天然洞穴,或栖身于地上陋室、树上窠巢,这些极简单的居处散布在一起,就组成了最原始的居民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农耕与饲养,而且形成了从事不同专门劳动的人群:农民、牧人、猎人和渔夫。
农业的出现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向人类提出了定居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乡村人居环境。
这种真正的人居环境最早出现于新石器中期,如我国仰韶文化的村庄遗址。
随着生产工具、劳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产生了私有制,推动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劳动分工——手工业、商业与农牧业的分离。
手工匠人和商人寻求适当的地点集中居住,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于是,距今大约5500年前,以担负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城镇应运而生。
尼罗河下游的底比斯、孟菲斯,两河流域的伊立、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莫哼卓达罗,黄河流域的亳、殷、镐京等,就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城镇。
(二)人居环境的发展作为人类栖息地,人居环境经历了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从次一级人工环境向高一级人工环境的发展演化过程,并仍将持续进行下去。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29c300492b160b4e767fcfa4.png)
浅谈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活水准的重要标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可以协调农村居住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之间的关系,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推进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关键字: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环境体系一、概念:吴良镛先生将其定义为:“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他认为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群1。
农村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农村人口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农村人口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是农村人口赖以生存的基地,是农村人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
农村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以满足“农村人口居住”需要为目的,是有充分的阳光、绿色、空气和水的健康安全居所;能有效避免噪音、大气和水质污染的居所;能在满足当前发展及将来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有利于农村人口身心健康的居所。
而大多数人认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就是盖新房、建新楼,结果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
并且,出于攀比的心态,农民们重视的往往只是自家所盖的住宅从外观上看与邻居相比是否更加气派,而不重视基础设施和农村整体居住环境的规划建设,出现“关门现代化、出门脏乱差”。
农村人居环境是由农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组成的,农村的环境是由农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组成的,是对农村的生态、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是城乡人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其规划对于指导农村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人居环境体系构成从农村人居环境体系的行政等级和作用的层次来划分,可以分为中心村、基层村和集镇3。
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村庄的等级层次、人口、经济及发展条件等要素。
其中集镇主要是指乡镇地域内除乡镇驻地外的经济中心、服务中心,比一般的中心村具备更为丰富的公共服务功能,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带动乡镇地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36b08d4569eae009581becbb.png)
(二)环境1.环境是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的总体,包括非生物要素和人类以外的所有生物体。
2.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3.环境质量与问题4.环境的功能:空间、营养、调节的功能5.环境的特征: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现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三)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活动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按照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1、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生态时代人与自然发展的三个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生态社会阶段。
2、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3、世界“经济生态化”发展趋势的出现。
(四)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人居环境在内容上划分为五大系统1、自然系统2、人类系统3、社会系统4、居住系统5、支撑系统(一)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1、自然系统2、人类系统3、社会系统4、居住系统5、支撑系统(二)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在借鉴Doxiadis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初步将人居环境范围简化为:1、全球2、国家与区域3、城市4、社区(村镇)5、建筑1、全球:着眼于全球的环境与发展,特别要把眼光放在直接影响全球的共同的重大问题上,抓住重点问题,寻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国家与区域荷兰国家规划政策:综合性;重视自然方面;充分考虑相关的因素,如社会、经济;强烈的生态感;团体和个体的倾向性;保护绿地和划分城市土地;3、城市: 城市这一层次涉及的问题很多,也最为集中,必须抓住整体性。
(1)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2)支撑系统(3)各类建筑群的组织(4)环境保护(5)城市环境艺术4、社区(邻里)城市与建筑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中间层:——就城市结构系统而言,可称分区、片区——就社会组织而言,可称社区、邻里——就城乡关系而言,可指小城镇、村镇。
第一章 人居环境概论
![第一章 人居环境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b03dec4b33687e21af45a97b.png)
第一章人居环境概论1.1人居环境的概念1、人居环境:也叫“人类住区”或者叫“人类聚居”,是指人类生存、从事生存、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
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公共环境和地球环境。
2、吴良镛院士指出:人类住区不仅仅是指住房、一个城市、小镇或乡村的体形,它所指的是人类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以及维护这些活动而进行的实体结构的有机结合。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
)1.2人居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萌生1、发展过程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起, 环境和生态平衡开始遭到破坏。
随着20世纪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兴起和人口增长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迅速恶化。
学术界: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该书用生态学原理分析了杀虫剂对人类环境的毒害。
提出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环境污染”问题开始被人类关注。
1968年“罗马俱乐部”,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教授《增长的极限》书中对人类采取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的经济方式首次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民间:1970年,美国参议员 G·纳尔逊“地球日” , 尼斯·海斯响应并组织游行 4月22日全美的“地球日”。
联合国:1972年6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1992年6月3日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2、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1976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住区国际会议, 正式接受了人类聚居的概念并成立“联合国人居中心”。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宗旨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
标志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
《21世纪议程》中,专设了“人类住区”一个章节,集中讨论了关于改善人类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以及所有人的,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等问题3、我国1994.3.25 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包括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四个部分,并在其中设立了“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一章,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人居环境的高度重视。
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bf5995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eb.png)
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的关系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
人居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环境条件,包括居住环境、生活设施、自然环境等,而乡村振兴是指改善农村发展现状,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战略。
首先,好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乡村振兴旨在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而优质的人居环境对于吸引人才、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良好的居住环境能够提供舒适、安全、便捷的居住条件,有利于吸引城市人口返乡创业和定居。
同时,完善的生活设施如道路交通、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此外,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善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个具备良好人居环境的乡村,能够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振兴。
其次,乡村振兴也促进了人居环境的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改善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公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和完善。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条件。
此外,乡村振兴还推动了农村的产业发展,鼓励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和财富,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同时,乡村振兴也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措施使得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总之,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优质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乡村振兴也能促进人居环境的提升。
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需要统筹人居环境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只有同时关注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才能实现乡村的繁荣和农民的幸福生活。
人居环境 环境卫生 工作目标
![人居环境 环境卫生 工作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066a07c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1.png)
人居环境环境卫生工作目标
人居环境是指人们居住的环境,包括住宅、社区、城市等。
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人居环境应该是安全的,包括建筑结构的安全、防火防盗设施的完善等。
其次,人居环境应该是舒适的,包括通风良好、采光充足、噪音控制等方面。
再次,人居环境应该是美观的,包括绿化环境、景观设计等,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
此外,人居环境还应该是便利的,包括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等,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环境卫生是指周围环境的清洁和卫生状况。
良好的环境卫生对于预防疾病的传播、保障居民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环境卫生包括垃圾处理,包括垃圾分类、垃圾清运等,确保环境的整洁。
其次,环境卫生还包括对污水、废水的处理,防止污染。
此外,环境卫生还包括空气质量的保护,防止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造成危害。
工作目标是指工作中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在人居环境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工作目标包括但不限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加强
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工作的开展;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保障居民的健康和安全。
总的来说,人居环境和环境卫生是密切相关的,良好的人居环境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卫生作为保障。
而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相关的工作目标,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和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城乡人居环境_课件
![城乡人居环境_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3e0ebf81c758f5f71f6745.png)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③人居环境评价仅限于家庭环
境和邻里质量两个方面 ④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了对城市人居硬
环境和人居软环境评价两方面 ⑤健康的人居环境是良好城市人居软环境与硬
环境的有机结合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解析】 人居环境评价不仅包括“家庭环境”、“邻里质量”,还包括 社区范畴及整个城市环境。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区位
构成要素
对价格的影响
自然 房地产项目与地形、河流、临河、临海、接近绿地等生态环境较好的地
地理 湖泊、海洋、森林等相关 方,房地产价格较高;而有空气污染、水污
区位 自然要素的空间关系 染的地方,房地产价格通常较低
交通条件好、便捷程度高的地段,房地产价
交通 房地产项目与交通线路、 格通常较高;而道路狭窄、通行不畅的地段,
7.下图是天津市五大片安居工程(安居工程指由政府负责组织建设,以实际 成本价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建设示范 工程)分布及三环路分布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配建有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 居住小区 0.7 万~1.5 万 10~35 公顷
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需的基层公共服务 4~6 公顷
设施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住宅区的用地构成
住宅区用地按功能性质一般可分为四类。
功能用地
功能性质
占居住区用地比例
【答案】 4.A 5.A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6.营造理想的居住环境,是人类长久以来的基本追求。读“香港浅水湾住 宅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人居环境及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及评价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0484ee9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c.png)
城市人居环境及评价指标体系1.1城市人居环境人居环境一词最早出现于希腊著名城市规划学家Doxiadis1968年所著的《人类聚居学》一书,他认为人居环境“是地球上可供人类生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包括从简单的遮蔽物到巨大的城市等各种类型的聚落”。
我国明确提出“人居环境”一词仅有10余年,提出后很快就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运用。
但到目前为止,人居环境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但总体来说,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的简称,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界的劳动成果。
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现在人类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王鸣等将城市人居环境划分为传统型和综合型两类[4];陈启明认为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一定的地理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6]。
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
因此不断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也成为每个城市的迫切任务。
1.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理论来说,指标体系固然越多越好,但是过多的指标会带来不必要的繁琐,因而我们往往只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当中。
但是,为了做到针对性又不失全面性,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灵活运用科学的方法。
本文在遵循以人为本、科学性、层次性和精简性的构建原则上应用了较为合理、可行的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等方法进行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之后,进一步综合评价地域的自然生态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需求状况,确定具体可得性指标体系用于人居环境评价。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汇总资料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汇总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6f0b9f2960590c69fc37629.png)
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将整个人类聚居分为15
个单元:
人体——房间——住所——住宅组团——小型邻
里——邻里——小城镇——城市——中等城市——大城
市——小型城市连绵区——城市连绵区——小型城市
洲——城市洲——普世城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在15各聚居单元中,除规模较小的几个单元外,其他各单 元无论在人口规模上,还是土地面积上。大致都呈 1:7 的 比例关系,与中心地理论相一致。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五个统筹”
2 “五个统筹”
2003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 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五个统筹”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1 人居环境
1 人居环境的概念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活聚居的地方 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 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 是人类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1 人居环境
2 人-- 居 --环境
人 : 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对象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2 人居环境科学
(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人居环境科学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联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
经济文化和工程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
所以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以以下几方面作为最
第2章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ppt课件
![第2章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a7ea6d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f.png)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1 自然系统
自然:指整体自然环境,是聚居产生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 自然系统侧重于与人居环境有关的自然系统的机制,运行原 理及理论和实践分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借鉴道氏“人类聚居学”,用系统的观 念,从分解开始,对人居环境从内容上 划分为五大系统:
——自然系统 ——人类系统 ——社会系统 ——居住系统 ——支撑系统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我们借鉴道氏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存 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初 步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五大层次:
——全球 ——国家和区域 ——城市 ——社区(邻里) ——建筑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3 城市 城市问题最为集中,必须抓住整体性。
4 社区(邻里) 城市与建筑之间的中间层。
5 建筑 为“遮风雨”而建造的庇护所。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人居环境学
![人居环境学](https://img.taocdn.com/s3/m/5838d22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63.png)
1.提醒人们正确处理“人——建筑——城市— —自然”旳关系;
2.第二,以便将对良好旳人居环境旳追求落实 到物质旳建设上,以发明舒合适人旳居住环境 ;
3.正因为有关人居环境旳各个学科各个方面旳 研究必须落实在物质建设及空间布局上,所以 ,“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理所当然地 处于关键旳位置。
——北京菊儿胡同
4案例分析
亮点:
“有机更新”:按照城市内在 旳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 在可连续发展旳基础上探求 城市旳更新和发展"新四合院" 体系;非生硬替代维护古城 整体风格与肌理。
城市肌理:城市肌理是街道 、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系 在宏观上旳表象;肌理图案 是由许多支路、小路和填其 间旳建筑物产生旳。
——城市:城市问题最为集中,必须 抓住整体性。
——小区(邻里):城市与建筑之间 旳中间层。
——建筑:为“遮风雨”而建造旳庇 护所。
——五大原则
——生态观:以生态发展为基础,加 强区域城乡发展整体协调,维持区域 范围内旳生态完整性,增进土地利用 综合规划,形成土地利用旳空间体系; 建立区域空间协调发展旳规划机制与 管理机制;提倡生态建筑。
“整体环境”与“普遍联络”是人居环境 科学旳关键,它是开放动态和变化旳。
3人居环境科学旳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人居环境科学旳学科体系
小结:
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 构成人 居环境科学旳大系统中旳“主导产业” ps:建筑——广义建筑学;地景——landscape architecture;城市规划——区域规划
• 9.为邻里交往营造合理旳认知规模、交
流距离和半
•
公共空间;
人环境论文(5篇)
![人环境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db04e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e.png)
人环境论文(5篇)人环境论文(5篇)人环境论文范文第1篇人居环境是由人与环境共同构成的,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
它不仅包括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也包括人们的种种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是一个联系较为紧密的浩大网络结构。
人居环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居环境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行为四个层面构成。
而狭义的人居环境更侧重物质层面,主要包括人居环境所必需的空间范畴以及物质要素。
人居环境进展理念不仅适用于城市人居环境进展规划,也适用于乡村人居环境进展建设。
本文因乡村为讨论对象,就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进展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寻求较为合理的规划方案。
2人居环境的构成就现阶段进展实际来看,目前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不容乐观,总体建设水平不高,农夫的各项平安需要和生理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意,详细表现在:村庄道路建设不到位,路面不平,给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乡村路灯掩盖率较低,亮灯率不高,村民夜间出行存在很大平安隐患;自来水水质不高,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不当,村民生命平安得不到有效保障;村庄选址缺乏合理依据,一些靠山村庄简单患病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难。
由此可见,要想构建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环境的舒适度和满足度,首先就要解决好上述问题,以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平安,同时还要乐观改善居住条件,满意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3讨论概述3.1国外相关讨论概述国外对人居环境的讨论较早。
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希腊城市规划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环境学的理念,并进行了一系列深化的讨论与探究。
依据讨论方法与讨论内容,我们可将国外的人居环境理论进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十九世纪末至二战前。
在此阶段,国外学者尚未明确的提出“人居环境学”这一概念,但已开头从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等方面绽开讨论,为人居环境学的产生与进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国外的人居环境学是在城市环境学的基础上产生和进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有霍华德、芒福德、盖迪斯等。
农村人居环境内容
![农村人居环境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8412f1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a.png)
农村人居环境内容农村人居环境是指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包括农村的房屋、卫生设施、自然环境等。
农村人居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当前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农村人居环境与城市人居环境有很大的差异。
农村地区一般缺乏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居住条件相对落后。
首先,农村房屋的建筑质量和设施设备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许多农村房屋还是简陋的土坯房或砖瓦结构,没有现代化的厨房、卫生间等设施。
这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卫生隐患。
农村的卫生设施相对落后,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问题严重。
由于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农村地区的垃圾往往随意堆放,不仅影响了农村的美观,还可能导致疾病传播。
同时,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也相对不完善,很多农村居民直接将污水排放到河流或田地中,导致水质污染。
农村人居环境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农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
同时,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农田和水源的污染,对农村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政府加大对农村房屋改造和卫生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居住条件。
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自愿参与环境改善工作,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和治理。
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严禁乱倒垃圾和乱排污水等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同时,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农村环境的整体水平。
加强农村环境教育和宣传。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素养。
通过举办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等方式,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环境意识,积极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中来。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人居环境汇报模板
![人居环境汇报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d113882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b.png)
人居环境汇报模板人居环境是指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和资源的组合。
人居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全面了解和评估人居环境的情况,以下是一份人居环境汇报模板,供参考使用。
一、引言在引言中,简要介绍所汇报的人居环境的背景信息,包括地理位置、人口规模、人居环境的主要特点等。
二、气候与天气在这一部分,描述所汇报地区的气候和天气状况。
包括年均气温、降雨量、季节变化等相关信息,从而揭示气候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三、自然环境与生态状况说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状况。
包括地形地貌特征、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植被覆盖情况等。
重点突出地区的自然及生态资源,并分析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
四、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在这一部分,介绍该地区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情况。
包括城市化进程、土地使用规划、交通规划、绿地空间规划等。
重点强调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以及土地利用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五、居住环境描述该地区的居住环境情况。
包括住房供应情况、住房质量、居民居住面积、居住安全、居住便利设施等。
指出居住环境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善建议。
六、教育与医疗介绍该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状况。
包括教育机构数量、教育质量、医疗机构分布、医疗服务水平等。
分析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供需平衡与不平衡,以及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七、交通与基础设施描述该地区的交通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包括交通网络覆盖范围、交通工具种类、道路状况、基础设施配套情况等。
强调交通与基础设施对人居环境的便利性与舒适度的重要影响。
八、生活设施与服务展示该地区的生活设施与服务水平。
包括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社区服务等。
评估生活设施与服务的覆盖范围、质量和便利性,提出改进建议。
九、环境污染与治理指出该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以及相关治理措施。
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
重点强调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改善措施和建议。
十、社会安全与公共秩序分析该地区的社会安全状况和公共秩序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一、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一)人居环境的形成
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从被动地依赖自然到逐步地利用自然,再到主动地改造自然。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最初以采集和渔猎等简单劳动为谋生手段。
为了不断获得天然食物,人类只能“逐水草而居”,居住地点既不固
定,也不集中。
为了利于迁徙,人类或栖身于可随时抛弃的天然洞穴,或栖身于地上陋室、树上窠巢,这些极简单的居处散布在一起,就组
成了最原始的居民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
方式——农耕与饲养,而且形成了从事不同专门劳动的人群:农民、牧人、猎人和渔夫。
农业的出现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向人类
提出了定居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乡村人居环境。
这种真正的人居环境最早出现于新石器中期,如我国仰韶文化的村庄
遗址。
随着生产工具、劳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产
生了私有制,推动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劳动分工——手工业、商业与农牧业的分离。
手工匠人和商人寻求适当的地点集中居住,以专门从事
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于是,距今大约5500年前,以担负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城镇应运而生。
尼罗河下游的底比斯、孟菲斯,两河
流域的伊立、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莫哼卓达罗,黄河流域
的亳、殷、镐京等,就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城镇。
(二)人居环境的发展
作为人类栖息地,人居环境经历了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从次一级
人工环境向高一级人工环境的发展演化过程,并仍将持续进行下去。
就人居环境体系的层次结构而言,这个过程表现为:散居、村、镇、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等。
人口规模的变化显示了人居环境规模演化的基本特征。
这个演化过程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生
产缓慢发展,不要求人口的大规模聚集,各种人居环境的规模基本上
处于缓慢增长状态。
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到本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先后进入城镇化时期,城镇规模急剧扩大,而乡村规模相对稳定(某
市的向心移动模式。
另外,随之兴起的第三产业以生产服务、科技服
务、文化服务和生活服务功能等从多方面支持了城镇化,并进一步扩
大了就业门路,赋予城镇新的吸引力。
本世纪60年代以后,人居环境规模的演化进入第三个阶段。
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主导城镇化的
进程正处于上升时期,城镇人口,尤其是大城市人口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状态。
1952年我国有大城市19个,1985年增加到52个,增加了1.74倍,大城市人口从3231万人增长到6941万人,增长了114.8%。
在发达国家,这一阶段却出现了新趋向。
由于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用地紧张的矛盾不断加剧,城镇化的速度已大大减缓,甚至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减少、小城镇人口增加,市中心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的逆城市化现象。
伴随着人居环境的演化,其地域形态也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
乡村地域形态的演化较简单,从零散分布的农舍到以中心建筑物或主要街道为线索布置的各类用地,就基本上完成了地域形态的演化过程。
城镇地域形态的演化比较复杂。
我国古代城镇基本上是以权力机构为中心的对称棋盘格形式,这与欧洲以教堂、宫殿或广场为中心展开布局的城镇同属原生城镇。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不断成长扩大,东西方城市殊途同归,都趋于树木年轮一样的单核同心圆式城市。
资本主义早期,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城市恶性膨胀,但城市仍固守原来的中心,地域的扩展从摊大饼式的漫溢发展转为沿交通线的蔓延,城市地域形态逐渐演化为单核多心放射环状。
在近现代,为了克服城市病,人们设想以大城市郊区的“飞地”为新的成长核来分散中心城市的压力,从而出现了多核城市和星座式城镇群。
人们在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城市沿既定方向作极轴形扩展有很大优越性,于是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