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的名字怎么读

合集下载

谈陈寅恪“恪”字读音

谈陈寅恪“恪”字读音

谈陈寅恪“恪”字读音一、“陈寅恪”名字及“恪”字辈的由来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县人‎。

清雍正末年,陈寅恪的六世‎祖陈鲲池从福‎建上杭县来苏‎乡中都村迁南‎昌府义宁州(1913年分‎为修水、铜鼓两县)泰乡七都竹塅‎村。

一百多年后,迁入义宁州的‎怀远人(修水、铜鼓客家人的‎特殊称谓)开始联宗建祠‎修谱。

咸丰元年(1851)恩科乡试,陈文凤和陈宝‎箴(陈寅恪祖父)中举。

怀远陈姓欢欣‎鼓舞,借此喜庆,敦促陈文凤、陈宝箴编纂“合修宗谱”(通谱)。

因受太平军战‎事影响,延宕至同治二‎年秋季将通谱‎修成。

同治通谱在义‎宁州怀远陈姓‎族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理清了过去‎一百多年来各‎支自定的混乱‎世次。

在此基础上,陈文凤、陈宝箴制定了‎“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

凤飞占远耀,振彩复西江”的行辈派号。

规定从开基祖‎下延到二十一‎世,一律按通谱派‎号取名,废止以前各支‎自定的私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使“三恪封虞后”的新派号顺利‎推行,陈宝箴家族将‎二十一世已成‎年子弟的原名‎都改成“三”字。

如陈宝箴从侄‎“陈成塾”时已三十岁,仍按新谱派改‎名“三略”,陈宝箴长子陈‎三立时已十一‎岁,已按私派取名‎“成牧”,亦改名“三立”,可见陈宝箴作‎为宗族核心人‎物推行通谱派‎号决心之大。

“三恪封虞后”典出我国古代‎的一项礼制。

古代新王朝为‎巩固统治,对前朝贵胄后‎裔赐予封地,以示尊礼。

周武王得天下‎后,封舜帝之后媯‎满于河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建立陈国,其子孙遂以国‎为姓。

因此,“三恪封虞后”概括了陈姓受‎姓的尊荣和陈‎姓的史源,也蕴含着“恪”字的音、形、义。

明焦竑《焦氏笔乘·古字有通用假‎借》条:“…以备三恪‟,恪当读如客,恪、客古通用”。

清吴大澂(愙斋)《古籀汇编》卷十据周朝的‎愙鼎考证:“愙(恪)”为“客”字的异文,三恪即三客,即以客礼相待‎夏、商、周三代子孙之‎意。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五月十七日寅‎时,陈宝箴的六孙‎在长沙降生。

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

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

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陈寅恪,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国学大师陈寅恪,欢迎阅读,希望大家喜欢!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

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

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

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

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

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

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

清华四大导师

清华四大导师

“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 《蝶恋花》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 永的《凤栖梧》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 的《青玉案》
饮冰室主人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 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 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 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 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 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 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 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 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 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 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常人也许很难想象,这位“中国语言学之父”, 中国近代音乐先驱者之一,28岁竟被美国康乃尔 大学聘为物理讲师。29岁时,他回到清华,担任 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讲师。30岁时任哈佛大学哲 学讲师。33岁时被聘为清华哲学教授。1938 年后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利 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任教。 赵元任早年从事国语运动,后致力于语言学研究, 在音位学理论、中国音韵学、汉语方言以及汉语 语法方面有重要的贡献。
清华四大导师
组员: 穆晶琪,王杰,杨珊珊, 孙超
赵元任
王国维
梁启超 陈寅恪
从左至右为: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
“中国语言学之父”
——赵元任
赵元任(1892—1982 2.25) 汉 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 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 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 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 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 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 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 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 学先驱。
陈寅恪先生怎样读自己的名字?
陈寅恪(读作chén yín que,虽然 “恪”字普通话念“kè”,陈寅恪 先生乃客家人,小名“恪(què) 儿”,故先生名字应读què音)[1] 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 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

陈寅恪生平简介

陈寅恪生平简介

陈寅恪生平简介2009年11月18日16:49凤凰网文化综合【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

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

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

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

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

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

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

在清华大学开设满蒙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

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任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宫洞》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名教授如吴宓、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

中国容易读错的名人名字

中国容易读错的名人名字

中国容易读错的名人名字学历史语文时,我们常常会接触到一些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有些名字看起来很古怪,比如“颛顼”,我们觉得不会念,幸亏能查字典,知道读音后多读几遍,不至于出错出丑。

但还有一些古人名字,看上去都是认识的字,但因为古今读音发生了变化,一开口容易出错,这些名字,必须特别注意才能记住。

比如“郦食其”,我就读了半辈“li shi qi”,这才知道人家叫“li yi ji”!怪不得我叫他他一直不答应呢!以下就是容易读错的历史人物名字,其中历史、语文课中容易遇到的,读写菌为您特别标注了出来,别的名字读错了可以“将错就错”,标注出的读错了要被扣分的。

1.先秦时期,五帝即黄帝(姬姓)、颛顼(zhuānxū,姬姓)、帝喾(kù,姬姓)、尧(yáo,姓伊祁)、舜(sh ùn,姚姓)。

2.仓颉(cāng jié),传说是黄帝的史官,创造汉字,被后世尊为“颉(jié)皇”。

3.契(xiè),商族祖先,传说是舜的贤臣。

其母简狄吞玄鸟之卵有孕而生。

4.后稷(jì),周族祖先。

其母姜嫄因踩了天帝的脚印感应而生。

5.夏朝的建立者是禹(yǔ,姓姒),禹的父亲是鲧(g ǔn)、儿子是启。

夏历时约470年。

6.夏朝最后一位帝王是个暴君,叫桀(jié),人称“夏桀”。

夏桀之妻是妺喜(mòxǐ,非“妹喜”)。

7.逄蒙(páng méng,逄同逢),夏代善射者,相传是后羿(yì)的弟子。

8.商汤灭夏,迁都于亳(bó)。

商历时约554年。

300年后,盘庚(pángēng)迁都于殷(yīn),因此商又称殷商。

9.末代商王叫帝辛,即商纣(zhòu)王,他建都于朝歌(zhāo gē),宠信苏妲己(sū dájǐ)。

10.比干(bǐ gàn)是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之叔,他是沬(mèi)邑人,即朝歌人。

关于陈寅恪读音的问题

关于陈寅恪读音的问题

陈寅恪先生怎样读自己的名字?陈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字的读音,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着分歧:相当一部分人读作“què”;但查古今词书,诸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等,大都只注“kè”音,有的还特别注明它的原形字是“愙”。

但也有些晚近出版的辞书(海峡两岸都有)注以“旧读què却”的,但“旧”何所指,大都语焉不详。

那为什么有人偏偏要读作què呢?据笔者所知,持这种读法的多是一些年龄较大而且多“出身”于清华、北大的高层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传人(子女、学生等等)。

在20-40年代的清华,全校上下几乎一致如此读法,可是极少有人能够说出什么根据,人云亦云而已。

就连泰斗级的语言学家也不例外。

如赵元任先生在一篇短文里记述说:……1924年8月7日毛子水请茶会,在座的有罗志希、傅孟真、陈寅恪,跟张幼仪,……我那时是用英文写的日记,记了“Y.C.Chen”,括弧里注“陈寅恪”。

8月15日又写“Devid Yule & Y. C. Chen Here”.……到了8月20日才发现寅恪自己用的拼法,那天的日记上就写了去访“Yinko Tschen”。

“陈”字的拼法当然就是按德文的习惯,但是“恪”字的确有很多人误读若“却”或“怯”。

前者(按指“恪”字)全国都是读洪音ㄎ母,没有读细音ㄑ母的。

而“却、怯”在北方是读ㄑㄩㄝ。

所以我当初也跟着人叫他陈寅ㄑㄩㄝ,所以日记上也先写了Y.C.Chen”了。

……前些年笔者曾请教过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王力先生,他说:“这字本来应该读“kè”,但在陈先生的名字中,大家都读què,所以我也跟着这么读了”。

……多年以来,出于好奇,笔者曾对这件“细事”作了一些调查分析。

得到的结论是,把恪读作què,其实是一种方音北移后的变异,就是说,在南方一些省份(如四川、湖南……),“恪”字是读quó音的,因普通话(当年叫“国语”)里无此音,所以到了北方,便有人想当然地把陈先生称为“寅què”了。

刘经富陈寅恪“恪”字读音辩第6稿

刘经富陈寅恪“恪”字读音辩第6稿

谈陈寅恪“恪”字读音刘经富一、“陈寅恪”名字及“恪”字辈的由来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县人。

清雍正末年,陈寅恪的六世祖陈鲲池从福建上杭县来苏里中都乡迁南昌府义宁州(1913年分为修水、铜鼓两县)泰乡七都竹塅村。

一百多年后,迁入义宁州的怀远人(修水、铜鼓客家人的特殊称谓)开始联宗建祠修谱。

咸丰元年(1851)恩科乡试,陈文凤和陈宝箴(陈寅恪祖父)中举。

怀远陈姓欢欣鼓舞,借此喜庆,敦促陈文凤、陈宝箴编纂“合修宗谱”(通谱)。

因受太平军战事影响,延宕至同治二年秋季将通谱修成。

同治通谱在义宁州怀远陈姓族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理清了过去一百多年来各支自定的混乱世次。

在此基础上,陈文凤、陈宝箴制定了“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

凤飞占远耀,振采复西江”的行辈派号。

规定从开基祖下延到二十一世,一律按通谱派号取名,废止以前各支自定的私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使“三恪封虞后”的新派号顺利推行,陈宝箴家族将二十一世已成年子弟的原名都改成“三”字。

如陈宝箴从侄“陈成塾”时已三十岁,仍按新谱派改名“三略”,陈宝箴长子陈三立时已十一岁,已按私派取名“成牧”,亦改名“三立”,可见陈宝箴作为宗族核心人物推行通谱派号决心之大。

“三恪封虞后”典出我国古代的一项礼制。

古代新王朝为巩固统治,对前朝贵胄后裔赐予封地,以示尊礼。

周武王得天下后,封舜帝之后媯满于河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建立陈国,其子孙遂以国为姓。

因此,“三恪封虞后”概括了陈姓受姓的尊荣和陈姓的史源,也蕴含着“恪”字的音、形、义。

明焦竑《焦氏笔乘·古字有通用假借》条:“‘以备三恪’,恪当读如客,恪、客古通用”。

清吴大澂(愙斋)《古籀汇编》卷十据周朝的愙鼎考证:“愙(恪)”为“客”字的异文,三恪即三客,即以客礼相待夏、商、周三代子孙之意。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五月十七日寅时,陈宝箴的六孙在长沙降生。

因生在寅年寅时,故名寅恪。

“寅”字有恭敬之义,长辈按名与字对文互义的习俗,取字彦恭(未用)。

陈寅恪个人简历

陈寅恪个人简历

陈寅恪个人简历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物。

他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并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思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寅恪于1890年生于中国福建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他自小聪明过人,天资聪慧,对学问充满了热爱与渴望。

在他的家庭教育下,陈寅恪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1909年,陈寅恪进入北京的求是书院就读,成为了李大钊的学生。

求是书院是一所融合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优秀教育机构,对陈寅恪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3年,陈寅恪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系,师从王国维先生。

他在研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深受王国维的“文以载道”的思想影响。

这个思想告诉他文化的真谛在于传承,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我追求。

在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研究中,陈寅恪开始了他的古文字学研究,特别是对甲骨学的探索。

他深入研究甲骨文中的文字及其意义,为中国古代文字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3年,陈寅恪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美国期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化和哲学作品,深入研究西方学术思想。

他思考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问题,试图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之道。

1927年,陈寅恪回国后,进入北京大学任教。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授和学者,他在教育界有着很高的声誉。

他潜心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演变与现代意义。

他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先秦诸子及其关系》和《论文学的中国化》等,这些作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陈寅恪在教授和学术研究之外,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他关心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坚信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现代思想的融合能够为中国带来新的未来。

然而,陈寅恪的学术研究和公共言论逐渐引起了当时政治局势的敏感。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迫辞去教职,遭受各种政治迫害。

这段黑暗的岁月使他深深感受到了痛苦和孤独。

陈寅恪

陈寅恪

陈寅恪的“恪”,到底读kè还是què?2020年05月19日12:08:11陈氏三女(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对“恪”字读音的看法:其一,陈寅恪本人和至亲三代都读“恪”为què,是既成事实,不争的事实。

其二,亲人之名被念成不同于父母家人所说之音,难以接受。

其三,人名乃个人之名,名从主人。

其四,无意卷入争议,但永志不忘“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沈亚明人名乃个人之名,每个人皆有亲有情。

寅恪先生三个女儿都年过八十,流求今岁九十。

她们多次言及,记事以来就知道自己父亲叫“陈寅què”,如今听到被念成“陈寅kè”,很难接受。

父亲沈仲章与陈寅恪先生长年为友。

1927年,两人都去钢和泰家求教梵文。

1928年,寅恪先生到北京大学授课两学期,沈仲章从头到尾一课不缺。

抗战前期,父亲为居延汉简的转移保护事项在香港近四年,与寅恪先生全家都不见外。

据学者估测,寅恪先生在香港沦陷之初函寄“沈锡馨”呼救,赴欧美治眼无效返国之始信托“仲章兄”办事,可为研究陈寅恪生平填空。

儿时,我爱看父亲对镜刮脸——神刀披靡之处,白沫速退,肤色立显——扎人的胡子消失了。

父亲向我展示剃须刀,总带上一句:“陈寅恪送的。

”由是我在认字前,早已听熟了“陈寅恪”。

稍长,我爱听父亲忆诉故人旧事。

自然,父亲常提陈寅恪。

父亲沈仲章口中说的“恪”音,跟“确实”的“确”一模一样。

谁亲闻陈寅恪本人读“恪”为“Kè”?约五年前,我想写写父亲眼里的陈寅恪,比如他目击寅恪先生对着无人教室宣讲之奇观。

拼音输入q-u-e,不见有“恪”;连击k-e-s-h-ou,迂回获得“恪(守)”。

一问才知,对怎么读陈寅恪的“恪”,国内学界曾轮番激战。

结局是判què误读,定kè正统。

(按:凡带声调符号,为现行汉语拼音)友人唬我,各类文章不下数十篇,改写传载上百。

我果真被吓着,恐迷途于百家纷纭,央人择要概述。

获悉第一条:“没人亲闻陈寅恪自己念què。

陈寅恪先生怎样读自己的名字

陈寅恪先生怎样读自己的名字

陈寅恪先生怎样读自己的名字?2009年12月02日13:31凤凰网读书综合【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8条陈寅恪与女儿蒋天枢致黄延复亲笔信陈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字的读音,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着分歧:相当一部分人读作“què”;但查古今词书,诸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等,大都只注“k è”音,有的还特别注明它的原形字是“愙”。

但也有些晚近出版的辞书(海峡两岸都有)注以“旧读què却”的,但“旧”何所指,大都语焉不详。

那为什么有人偏偏要读作què呢?据笔者所知,持这种读法的多是一些年龄较大而且多“出身”于清华、北大的高层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传人(子女、学生等等)。

在20-40年代的清华,全校上下几乎一致如此读法,可是极少有人能够说出什么根据,人云亦云而已。

就连泰斗级的语言学家也不例外。

如赵元任先生在一篇短文里记述说:……1924年8月7日毛子水请茶会,在座的有罗志希、傅孟真、陈寅恪,跟张幼仪,……我那时是用英文写的日记,记了“,括弧里注“陈寅恪”。

8月15日又写“Devid Yule & Y. C. Chen Here”.……到了8月20日才发现寅恪自己用的拼法,那天的日记上就写了去访“Yinko Tschen”。

“陈”字的拼法当然就是按德文的习惯,但是“恪”字的确有很多人误读若“却”或“怯”。

前者(按指“恪”字)全国都是读洪音ㄎ母,没有读细音ㄑ母的。

而“却、怯”在北方是读ㄑㄩㄝ。

所以我当初也跟着人叫他陈寅ㄑㄩㄝ,所以日记上也先写了前些年笔者曾请教过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王力先生,他说:“这字本来应该读“kè”,但在陈先生的名字中,大家都读què,所以我也跟着这么读了”。

……多年以来,出于好奇,笔者曾对这件“细事”作了一些调查分析。

得到的结论是,把恪读作què,其实是一种方音北移后的变异,就是说,在南方一些省份(如四川、湖南……),“恪”字是读quó音的,因普通话(当年叫“国语”)里无此音,所以到了北方,便有人想当然地把陈先生称为“寅què”了。

读《追忆陈寅恪》一书

读《追忆陈寅恪》一书

读《追忆陈寅恪》一书朱自洁第一次听见陈寅恪这个名字是在大二上孙文泱老师的课上。

老师说起“二陈”即陈寅恪和陈垣,还说陈寅恪的“恪”字不念ke,而念que,因为他本人是江西人,乡音如此,学界朋友后辈为表尊敬这样称呼他,久之就成了不成文的规矩了。

当时我就心怀敬仰。

一方面,我能够想象他名字称呼这个掌故中所反映出来他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孙老师满怀敬仰的称呼“陈先生”;而对孙先生满怀敬仰的我自然将“陈先生”尊为天人。

后来选修课越来越多,逐渐地能从各位老师那里听到这个陈寅恪先生这个人,特别是关于他的一副名满天下的对联——“孙行者;胡适之”——给我的印象有其深刻。

我记得这是在上赵亚夫老师的历史教育学上所讲。

赵老师提到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的四大名师——梁任公、陈寅恪、赵元任、王静安。

这幅对联即是招生考试中的一道题,数名考生中只有一个人对上了,就是后来在语言文字学上很有成就的周祖谟先生。

这些掌故给我的影响很大。

它们让我对当时的历史学界甚至是整个学界有一种模糊却很美好的印象。

但是,由于我生性懒惰,即使想知道更多关于陈先生及其他大家的情况,也没有做些努力。

直至看到这本书《追忆陈寅恪》,可以说,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关于陈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情况。

此书内容分为五辑。

第一辑为陈寅恪同辈友人如俞大维、赵元任、冯友兰、钱穆等人的回忆,其编排以作者与陈寅恪交往的先后为序。

第二辑均出自陈寅恪的弟子之手,当然“弟子”不限于及门弟子,但至少也以确曾听课为度,如蒋天枢、姜亮夫、季羡林、周祖谟、周一良、王永兴、邓广铭等,其编排以作者的师从次序为序。

第三辑亦属回忆,是与陈先生又接触的一些后辈学者。

第四辑是一些人对陈寅恪先生生平道德和学术的研究,资料很珍贵。

最后一辑是陈寅恪家属与亲属的回忆,让人更加了解生活中的陈先生。

这本书广集陈寅恪的亲朋好友、同辈学人及门下弟子的种种回忆,真实地勾画了陈寅恪的生命轨迹,展现了陈氏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的留学生涯,以及他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成都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的教学与著述活动,反映了陈寅恪一生的坎坷和辉煌。

公案总传疑:陈寅恪先生“恪”字之读法

公案总传疑:陈寅恪先生“恪”字之读法

庵、 碓士 、 子言 先後 至 。其 中有 “ ” 碓士 ” 。 者
石遗室莳话 卷一
同害卷 四 又 日 :俞 碓士孥 使 明 震庚 戌入 都 , “
余於 秀野 草堂 , 有近 葑一 册在 庵虞 , 余商 云 莆
定 。 ”
《 石遗室诗话 卷四
可 知潘 景 鄞 温腾 稿 中 蒋 香生 致 蘖鞠 常 手 寄 跋 札 “ ” ,常 字不 误 ( 昌贼 字鞠 裳 )前 敷 日, 蕖 。 骢金 文
乃迅 翁 装此故 留。 嘹 解遣 一 现 象有 什 么用 呢 ? 是如 留聱 楼般 就
பைடு நூலகம்
公案缌傅疑 : 隙寅恪先生“ 字之 法 恪”
绿了莆音 , 以掾此推定 “ ” 念“ 不 羲事 可 恪 之 碓” 隙寅恪 氏始 , 山陲俞恪 士 已如 此 。 明震蓐 伯殿缝 妻 俞 氏畏 兄 , 以行 辈输 , 颞畏 寅恪一 辈 。 幸存 此法 , 可 破“ 焉一 人而 毅一 音 ” 之妄 责 。 以断定 “ ” 蓣 可 恪 之
生是 “ 新式” 的裙言翠家 , 此恐非富行 ,没有深入 於 “ 的解 释” 自己又 作 “ u} 可 羼旁趟 。 寅q ” c 趟先生 精 研方言 , 故将遣佃 同题往方言上靠 。 事家考辨未果 , 故 公 案又傅疑 。
言 衷“ 作“ 。 旭” 秀”并同我的名字在我老家 的方 言

赭 家看 法公 案 傅 疑
人 民大 单教 授 李光摸 先 生 ( 清革 园早 院李 前 滂先 生的哲嗣 ) 在给黄延後先 生的信中 : ‘ 字 “‘ 陪’
的正 音 , 按规筢漠 自臆蘸作k 遣一 黠大概是没 ,
“ ” 碓 亦不 自俞觚 庵始 。 9 5 商 印害 馆 1 1年 辞源 》 “ 字即有“ 之 音 ,9 7 恪” 碓” 13年商携版 圆耦辞典

“绿树成阴花满天”——“阴”还是“荫”?

“绿树成阴花满天”——“阴”还是“荫”?

“绿树成阴花满天”——“阴”还是“荫”?李鼎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了迎接我校建校五十周年,裘老最近发表了两首亲笔书写的七言绝诗。

一首以“绿树成阴花满天”结句,写出五十年来我校欣欣向荣的建设新貌;另一首以“犹想中华后起才”结句,写出老前辈对新一代的殷切期望。

关于诗作内容已有同志写成专文介绍,我在这里想谈的,只是“绿树成阴”的阴字的用法问题。

“绿树成阴”又可简化为“绿阴”。

裘老另一首诗有“绿阴如酒醉诗人”。

有位老同志曾用书法给他写成条幅,把“阴”字写成“荫”。

裘老看了,把它收藏起来,既不张挂,也不用来影印出版,就因为是“阴”字多了个草头,原来这两个字是不能混用的。

向阳称“阳”,背阳称“阴”,这一方位概念历来都分得很清楚。

树阴,自然就是指树木遮住阳光而形成的阴影处。

把树阴写得最为形象的一句词是:“午阴嘉树清圆。

”中午阳光直射,大树底下形成一圆圈的阴影,这里是很凉爽的,俗称“凉阴”或“阴头”。

绿树成阴,表明树木的枝繁叶茂,这是夏天的景象。

唐诗中有“绿树阴浓夏日长”、“阴阴夏木啭黄鹂”、“绿阴冉冉遍天涯”等,都是正确地使用“阴”字。

“阴”字加上草头的“荫”字,本来只读去声,与读阴平的“阴”字有平仄声之分,因此在诗词中读音含糊不得。

“荫”字从“阴”字分化出来,加上草头,原意指青草覆盖地面起庇荫作用。

《左传》有句话:“若去枝叶,则本根无所庇荫矣。

”早期只用“阴”字。

《诗经•大雅》有句诗:“既之阴女,反予来赫。

”改用后起的字可写成:“既之荫汝,反予来赫。

”意思是:我既然这样庇护你,你反而来威吓我。

最能说明“荫”字的原义的,是清末大学者俞樾(字荫甫)这对名字,合起来就是“樾荫”二字。

原出处《淮南子•人间训》:“武王荫暍人于樾下……”(高诱注:“樾下,众树之虚也。

”)意指周武王将中暑的人移放到路旁大树间枝叶交叠如盖的凉阴下。

后来将路旁的行道树称“道樾”,将大树下的阴凉处称“樾荫”,字读去声。

王安石诗“客坐苔纹滑,僧眠樾荫清”就是这么用的。

[陈寅恪简介]陈寅恪读音

[陈寅恪简介]陈寅恪读音

[陈寅恪简介]陈寅恪读音陈寅恪读音篇一:元稹读音【诗人简介】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

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

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

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

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

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元稹的诗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

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

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

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

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

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

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

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

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

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

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元稹的家世及成长】元稹的六世祖元岩曾做过隋朝的兵部尚书,居于长安。

到元稹父亲那一代时,家道中落。

元稹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其兄元沂和元陈寅恪读音篇二:为学术的一生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
迹-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 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 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 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 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 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 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 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 开大学联合而成。(杨振宁,李政道,邓稼 先,朱光亚)
教育界的奇迹
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一间中华民 国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 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 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 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 军训练军官,然后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 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中华民国政府 迁台时一并迁至台湾高雄县凤山市。2010年2月, 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被改造成夜总会。
学制及课程设置(以北洋大学为例)
学制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自创办之始,就仿照美国的大学模式,全面系统地学习西 学。例如,除汉文课和部分外语课外,其余所有功课都由外籍教习担任,要求学 生外语基础好;教科书使用外文原版,用外语授课;学生实验所用的各种器具、 设施都从美国进口等等。当时,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它 的 教学计划、讲授内容与方法、教科书、教员配备,成为后来其他各地兴办新 式大学的模式。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初创就是综合性大学。从学制来看,头 等学堂为大学本科,二等学堂为预科,学制各为四年,一名合格人才要经过八年 培养。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分级设学之始。二等学堂“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公立中学 堂”,招收13至15岁学生入学。从专业设置来看,头等学堂分设律例、工程、 矿冶和机械四学科。既有社会科学学科,又有自然科学学科,表明中国的高等教 育从一诞生起,就与国家经济、政治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课程设置 北洋大学的课程设置: 头等学堂课程分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有20 余门课程,专业课分五个专业:工程学、电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共 30余门课程。 二等学堂主要课程有:英文、数学、朗读、各国史鉴、地舆 学、格物书、平面量地法等20余门课程。

名人名字的读音问题

名人名字的读音问题

名人名字的读音问题―――一家之言既然是汉字,那就应该遵守汉字的读音规范,参照新华字典①,确定某一个具体汉字的汉语发音,人名当然也不例外。

前些日子,在中央电视台的某一节目里,不经意间听到了贾平凹的名字,播音员读作贾平wā,引起了我的注意。

多年以来我一直是读作āo的,以前也有朋友读作wā的,但那是在酒桌或调侃时的诙谐说法,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没当真。

中央电视台播音员读作wā,那意义就不一样了。

听我儿子说,小学五年级的语文书里有贾平凹的文章,老师就读作wā。

由此看来,wā已经变成一个标准读音了,但新华字典里却没有这个音,这就有必要探讨一下了。

一、现象先说著名作家贾平凹。

贾平凹,陕西人,母亲叫他平娃,他写作平凹,并认为凹与娃“音同形异”。

新华字典里凹字只有唯一读音āo,意思是洼下,跟凸相对。

所谓“音同形异”,是贾平凹的个人观点,是他的家乡方言。

现在,从电视台到小学课本都读作wā,为什么?因为他母亲就这么叫他,他本人也以为然。

说到底是尊重了方言,尊重了本人意愿。

但必须说清楚一点,新华字典里没有这个读音,因此它不是标准音。

再说两位历史学家,陈寅恪和顾颉刚。

陈寅恪的恪字,新华字典里只有唯一读音kè,意思是恭敬、谨慎。

但学术圈子里的人都读作陈寅què,原因是他家里的人都这么叫他,长辈称呼他们弟兄分别为衡què、隆què、寅què。

这显然是方言,学术圈子里的人用他家乡的方言称呼他的名字,就显得亲切,或许也表示一种尊重。

但这并不是他的本人意愿,他写文章时用的英文属名是Tschen YinKo,这显然不能是què的读音。

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也认为不能读作què,他在回忆与陈寅恪的交往时说:“‘陈’字的拼法当然就是按德文的习惯,但是‘恪’字确有很多人误读若‘却’或‘怯’”。

苏金智先生也深有感慨:“有一次在一所大学做学术报告,讲到陈寅恪,把‘恪’读成‘kè’的正确读音,可是奇怪的是底下的学生们小声地说‘念错了,应该念què’。

陈寅恪怎么读

陈寅恪怎么读

陈寅恪怎么读
陈寅恪的读音是:chén yín kè。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男,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恪字应该怎么读

恪字应该怎么读

“恪”字怎么读作者简介:王继如,男,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出生于1943年,广东揭阳人。

196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今改师大);后师从训诂学大家徐复先生和文献学大家张舜徽先生,获文学硕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文献语言的研究工作。

曾任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著作有《训诂问学丛稿》、《敦煌问学丛稿》等。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名讳中的“恪”字究竟应该读什么音,是kè还是què,已经在报刊上和网络上讨论了好几年了。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春天,著名学者周汝昌和吴小如先生也都参加了。

我以为吴、周两先生的论证有些可以讨论,我也通过这个问题引起了理论上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以为这个讨论是很有意思的。

它关系到:一、一些有异读的音,应该如何规范;二、语音的演变,应该如何研究;三、语音演变中的特例,应该如何对待;四、从这些问题中,来看语音研究中的根本理论问题。

陈先生的名讳“寅恪”何所取义?“寅”是其生年,陈先生生于1890年,时为光绪十六年庚寅;“恪”是其辈分,他在义宁陈氏中是“恪”字辈。

据说,陈先生的祖父陈宝箴的同科举人陈文凤制定了谱派——“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

凤飞占远耀,振采复西江”,陈先生的父亲是“三”字辈,名“三立”,陈先生的孩子都是女性,名字中就不用谱派,其侄子陈封可等,是“封”字辈。

“三恪封虞后”是有出典的,史书上说:武王克殷,未及下车,就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

用这三封,来表示恭敬。

“恪”就是恭敬义。

据此说来,陈氏的远祖,就是虞舜了。

“恪”字本来写作“愙”,宋代的文字学家徐铉说“恪”是其俗体字。

“恪”读什么音好?京津地区,大都读què。

著名的音韵学家王力先生也是跟着念què的。

吴小如先生的文章说:京津一带,《愙斋集古录》便读作“què斋”,所以“恪”读què是有根据的。

陈先生本人又是如何读的呢?他自己1940年亲笔书写的致牛津大学的英文信,落款是“TschenYinkoh”(《陈寅恪集·书信集》223页,三联书店2001年版),显然,这是据“恪”为苦各切的音拼写的(“恪”只有这一个反切,在历史上它不是多音字),所以还保存了入声尾h。

我最敬佩的一位学者

我最敬佩的一位学者

我最敬佩的一位学者《我最敬佩的一位学者》篇一在学术的浩瀚星空中,有一颗璀璨的明星让我深深敬佩,那就是陈寅恪先生。

陈寅恪,这个名字就像是一把神秘的钥匙,打开了历史与文化的大门。

我最初知道他的时候,还只是个懵懂的学生,对那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窍不通。

只记得老师说起他时,眼神里满是崇敬,那时候我就想,这人是谁呀,这么厉害?后来,我开始慢慢接触到他的著作。

天呐,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复杂又迷人。

他研究的领域广泛得吓人,从历史到文学,从语言学到哲学,就没有他不涉足的地方。

我当时就想,这人是个超人吧?怎么能懂得这么多东西呢。

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态度那可是相当严谨,严谨到什么程度呢?就像一个精密的钟表匠,每一个零件,每一个刻度都不能有丝毫差错。

他做学问,那是要从无数的古籍文献里找证据的,那些书啊,堆起来估计都能把我给埋了。

我有时候想,他整天对着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不会觉得枯燥吗?也许他是乐在其中吧,就像一个探险家在神秘的丛林里发现了宝藏一样兴奋。

他的人生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战争、流亡,可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

这一点我真的特别佩服。

要是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就像我做数学题,遇到难一点的,就想打退堂鼓。

可陈寅恪先生呢,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坚持做学问,这简直就是“大神”级别的存在啊。

我记得有一个故事,说他晚年的时候,眼睛失明了。

失明啊,这对一个学者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可他呢,还在继续他的研究。

他的助手就给他念书,他凭借着超强的记忆力和敏锐的思维继续在学术的海洋里遨游。

这就好比一个失去了翅膀的鸟儿,却还能在天空飞翔,太不可思议了。

我敬佩陈寅恪先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问高深,更是因为他在面对困难时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就像一盏明灯,在我学习和生活迷茫的时候,给我指引方向。

我常常问自己,要是我处在他那样的环境里,我能像他一样坚持吗?我觉得可能够呛。

但正因为这样,我才更加敬佩他。

他就像是一座高山,我只能仰望着,努力向他靠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旦使用过度 , 泛滥成灾 , 就成 了陈词滥调 , 也 让读 者生 厌 。新闻报道要给受 众以新意 , 在标题制作 上也要尽 量出新 , 在新闻标题 中重复使用一些流行语, 不但显示 出记者编辑语言的贫乏 , 而且不能激发 受众阅读的欲 望, 甚至让受众望而 却步。有受众就 曾将 近几年来媒 体在新 闻标题制作中滥用一些流行语制作 的新闻标题 “ 都是……惹的祸” “ 、 与……零距离” “ 、 ……的一百个 理由”“ 、 ……亮丽的风景线” “ 、打造……” 等评为“ 最烂 的新 闻标题”“ ,最恶俗的媒介语言” 06年初 ,中山 。20 《 日报》 为倡导新文风 , 避免新 闻报道 中的陈词 滥调 , 专 门公布 了“06年 报道禁用语 ” 其中就包 括诸如 “ 20 , 为 保驾护航”“ 、打造……航母” “ 、把……做大做强” 、 “ 靓丽的风景线” “ 、一方有 难八方 支援” “ 网恢恢 疏 、法 而不漏”“ x建设走上快车道”“ 、x 、 圆……梦” 等社会流 行语。由此可见 , 即使是一些流行的网络语言 , 传统媒 体也不宜滥用。 总之 , 传统媒体使用 网络语言时 , 要注意选择那些 为最广大受众熟识的通用网络语言 , 要根据 自己的 目 标受众来选择 网络语言 , 且不可滥用网络语言。 ( 作者单位 :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 学院)



定语境 ,理解成普通意义上 的家庭长久 以来 的积蓄情 况 ,结果造成 脱题 。类 似 的申论作文题 目还有 《 命 脉》 (Or年 国考 ) 家园》(o' 20 7 、《 2o 年江西省 ) 守候 7 、《 期待・ 恩》 (0 8 山东省 ) 《 图》 (08年浙 感 20 年 、 蓝 20 江省 )等 ,都是些具有 文学修辞色彩 的题 目,考生若 是不注意结合材料 ,就极易望文生义地按 自己的理解 和既有经验去审题立意 ,造成脱题失分 。 2 .偏题 。考生若 是未 能准确理解 题干表达 的意 旨,就可能 出现偏题现象。其中 ,最常见的偏题现象 是文体结构选 择上 的失误 ,是为 “ 文不对体 ” 。不妨 以 21 00年北 京 上 半 年公 考 题 为 例 : 请 围绕 “ 康 是 关 系国 家强 盛 、社 会 和谐 、人 民 健 幸福 的大 问题 ”写 一 篇议 论 文。 (0分 ) 4 显然 ,本题作文的结构应该是一篇政论文 ,划成 三个板块 ,分别重点阐释国民健康对 国家强盛 、社会 和谐 以及人民幸福 的重要意义 。某考生 以 《 坚持科学 发展观 努力增进 国民健康》为题 ,写成一篇策论文 , 重点谈论如何运用科学发展 观来 指导 国民健康工 作 , 并提 出具体 的实施策略。科学发展观对推动国民健康 工程的开展 的确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但这并非本题论 述 的着力点 。因此 ,即使两者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此 作答还是明显偏离 了本题设计的意旨。 3 .溢题 。 申论 作 文 强 调 高 度 、深 度 和 广 度 ,要 求考生不单停 留在 材料层面 的 “ 就事论事 ” ,还 要在 立意上进行适 当的提炼和提升 。例如,面对纷乱 的治 安现象 ,立意上就要站在社会和谐 与稳定的高度对之 加 以考 量 ;面 对 个 税 改革 的各 种 意见 ,立 意上 就 要 从 社 会 分 配 角度 加 以必要 关 照 。但类 似 的提 升并 非 无 所 限制 ,而是 紧扣 所 给 材料 ,注 意材 料 与 论 点之 间 的逻 辑联系。否则 ,在立意上刻意拔高或者 “ 强拉硬扯 ” , 都有可能 出现溢题现象 。不妨 以 2 1 00年河北省 公考 申论作文题为例 : 农 民能 否持 续增 收 , 仅 关 系到 “ 农 ” 不 三 问题 的 解 决 , 关 系到 经 济 社 会 的 稳 定和 发 展 。请 联 系给 定 材 还 料, 结合 自己的思考 , 自拟题 目, 写一篇文章。(0分) 4
传统媒体都适宜使用网络语言。传统媒体使用网络语言, 使用得好, 当然能吸引受众, 带来好的传播效果 , 但是使用 不好 , 也可能会造成传播障碍, 带来交流不便 。因此 , 传 统媒体使用 网络语 言应注意 以下几点 : 1 选择使用 真正为全社会 所共享意 义的 网络语 . 言。传统媒体 , 特别是以社会各个阶层最广 大群众 为 目标受众 的大众媒体 , 在语言使用上有一个基本原则 , 那就是要尽可能使用全社会 都共享意义 的普通语词 , 使文章通俗易懂 , 降低受众的接受难度 , 才能吸引最大 多数的受众 , 取得好 的传播效果 。而 网络语 言是 网民 在网络交流中发明的语言 , 一般有三种情况 : 一是仅限 于少数网民理解和使用 ; 二是得到大多数网民的认可, 但也仅限于在 网络交流 中使用 , 或者说 只有 网民理解 和使用 ; 三是不但大多数网民使用, 而且在社会上流行 开来 , 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接受和使用 。显然 , 传统媒体 对第一 、 二种情 况下 的网络语言不宜使用 , 因为现实社 会中的大多数人对它们并不理解和熟悉 , 传统媒体使 用会造成一些受众理解 障碍 ; 只有第三种情况 , 网络语 言已经成为全社会共享意义 的语 言, 实际上它 已经成 为普通社会语言 , 甚至成为社会流行语 , 才适宜传统媒 体使用 。因此 , 传统媒体在使用 网络语言时 , 只能选择 那些真正为全社会共享意义 的通用 网络语言。 2 根据 目标受 众来选择使 用 网络 语言 。媒体 目 . 标受众定位不同, 播水准、 传 传播 风格 特色也不一样 , 在语言使用上也有差异。比如党报 以党员干部为 目标 受众 , 传播水准就相对较高 , 传播 风格相对严肃严谨 , 在语言使用上比较正式 , 更书面化 ; 而都市报以广大市 民为 目标受众 , 传播水准相对要低一些 , 传播风格相对 活泼轻松一些 , 在语 言使用 上更贴 近市 民, 口语 化 更 些 。在 网络语言的使用 上 , 传统媒体也要根 据 自己的 目标受众来选择。以年 轻人为 目标受众 的传统媒 体 , 由于年轻人大多数也是 网民 , 因此使用网络语言 , 不但 不会造成受众理解 上的障碍 , 而且会使受众感到亲切 ; 但 以老年人为 目标受众的传统媒体 , 在网络语言使用
… …
陈寅恪先生的名字怎么读
孙 怀伦
2 1 年 2月 2 01 8日安 徽 卫 视 “ 级 新 闻 场 “ 会 透 超 社 明度” 板块有一条新闻说 , 最近微博上一张民国时的老 毕 业 证 引发 了大伙 的强 烈 兴趣 , 至 称 它是 “ 上 最 牛 甚 史 。毕业证的主人叫李鸿樾 ,清华学校研究院” “ 上就 需 要特 别 谨 慎 , 因为 老 年 网 民数 量 要 比年 轻 网 民 毕业证” 少得多 , 加之 , 网络语 言主要是 年轻 网民发 明并使用 毕业 , 导师一栏有 王国维、 梁启超 、 陈寅恪、 赵元 任、 李 的, 老年 网 民熟 悉 的少 , 此 , 因 以老 年 人 为 目标 受 众 的 济等五人。为 了强调这张毕业证书“ , 牛” 播音员对这 播 传统媒体使用 网络语言可能会造成受众理解上的困难 五位导师分别一一作 了介绍 。在介绍到 陈寅恪 时 , cO ” 我 或偏差。例如有家媒体曾在报道 中用 网络词 语“ 骨灰 音员把陈寅恪读 为“ h n q 。当时 , 听着就 不 难道我平 时读 错了?带着疑 问, 翻开 了《 我 新 级” 来形容 中国篮球老教练蒋兴权 , 结果引起蒋教练的 太顺耳 : 极大不满 , 其原因就是对网络词语“ 骨灰级” 的含义 的 华字典》 新华字典》 。《 上只有一个读音“ ” 义项也只 , 理 解上 发 生 了偏 差 。 有一个“ 恭敬 , 谨慎” 。此时 , 我还不敢定夺 , 毕竟《 新华 只是小型工具书 , 所收音义有 限。再查 《 现代 汉 3 不滥用网络语言。近段时间 , . 传统媒 体使用网 字典》 、辞海》 《 、辞源》 也都只有“ ” 一个读音 。 络语言成为了热潮 , 特别是一些流行网络语言 , 更是成 语词典》 《 了一些传统媒体新 闻报道 , 特别是新 闻标题 制作中的 “ 字在各种工具书上都只有 “ ” 恪” 一个音 , 么” 的新 为什么播音员却把 陈寅恪读为“h n q 台 呢?我在 闻标题 , 用时 004秒就获得新 闻报道 的新 闻。如《 阳 日报》 辽 的 收了 “ ” 一读 音。在 该读 音 下 的解 释是 : 【 u q 这 “q色 《 S 给力”女星人豪 门依然流行 》《 大 很“ ,南京晨报》 的 音 】 见于人名: 陈寅恪 ( 读作 c6 i q , h ny 虽然 “ ” n 恪 字 《 警花围脖 ” 给力 网友 怀疑是壮 汉 》 《 “ 很 ,东方早报》 普通话念 “ ” 陈寅 恪先 生乃 客家 人 , 名“ ( , 小 恪 q 的《 高房价给力光棍节 》 等。传统媒体在新 闻报道 中, J ) , L ”故先生名字应读 q6音 )” u 。 此时 , 们还不能 明 我 恪 q6 , 特别是在新 闻标题 中适 当使用一些流行 的网络语言 , 白“ ”为何要读为“u ” 难道 只有陈寅恪先生特殊? 能使报道生动活泼, 给人 以新鲜感 , 但是再美的语词一 这个 音 只 是 为他 而 定 ?
2 6
申论 作 文 审题偏误及 其破 解技 巧
谢 仁敏
公务员 《 申论》考试大纲提出,要测查报考者的 阅读 理 解 能 力 、综 合 分 析 能 力 、提 出 和 解 决 问题 能 力 、文 字表 达 能 力 。而 阅 读 理解 能 力 是 基 础 ,是 考 生 有效完成答题的基本前提 。其中,能否准确审题 ,即 是测查考生 阅读理解能力高低的一大标杆。从考试 实 践看 ,考生或是出于粗心 ,或是 出于理解不 明,考虑 不周 ,在答题的第一步—— 审题上 出现偏误而导致 丢 分 的现象可谓是屡见不鲜 ,令人不禁叹惋。笔者试谈 相关问题及其破解技巧 ,或对考生有所助益。 审题 偏 误常 见 类 型 置 于 申论 试 卷末 尾 的 “ 答 要 求 ” 作 ,对 考 生 的 申 论作文提出了具体规定。审题 即审读 、理解这一 “ 作 答 要求 ” ,并 为 构 思 、撰 写 作 文 提 供 方 向 。若 审 题 出 现 偏误 ,其 后 的 作 文 就 可 能 “ 不 对 题 ” 文 。常 见 的 审 题 偏 误有 以下 几种 类 型 。 1 .脱题。一些试题在表述上使用文学修饰手法 , 包 括关 键 词 的含 义 在 内涵 和 外延 上 也 具 有 一定 的模 糊 性 。考生若是脱离材料 ,就 可能望文生义 ,想当然地 按 照 自己 的既有 经 验 答 题 ,这就 极 易 造成 脱 题 ,所 撰 文章离题万 里,答非 所问。不妨 以 2 1 年 4月全 国 01 多省市公务员联考作文题为例 : 结合 给 定 资料 , 以 “ 家底 ” 为题 ,联 系 实 际 。写 篇文章。(0 ) 4分 要 求 : ( ) 中 心 明 确 ,联 系 实 际恰 当, 内容 充 1 实;()语 言通顺,条理清楚 ,结构 完整 ;( )不少 2 3 于 80字。 0 此 处 的 “ 底 ”使 用 了借 代 修 辞 手法 ,给考 生 审 家 题 带来 一 定 的迷 惑 性 ,造成 不 少 考 生 的作 文 脱 题 。其 脱 题 主 因是 未能 理 解 、把 握 并 紧 扣 既 给材 料 所 提供 的 信 息 。本 题 பைடு நூலகம்给 材 料 主要 关 涉第 六 次 人 口普 查 ,其 主 题是借普查摸清我 国人 1结 构、素质等基本情况 ,并 : 3 为此后实施人 口战略提供基 础性依据 。因此 ,这里 的 “ 家底”便被赋予 了特定 的含 义 ,专 指我国人 口的基 本面情况。部分考生在审题过程 中忽略此材料所设定 的 条件 限制 ,将 “ 家底 ” 的外 延 无 限扩 大 ,脱 离 了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