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体会悼词的基本特点。

2、分清文章的结构,总体把握内容。

3、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明了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讨论法、点拨法。

2、以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辅以必要的指导点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尚友谊,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2、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二、教学重点:

全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分析“讲话”所循的思路,理解其层次结构,弄懂各部分、各层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对某些结构复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领略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2、采用讲授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全文逻辑关系;

3、采用讨论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掌握关键句段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百多年前,一位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就是卡尔马克思!今天,就让我们借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走进马克思的人生世界!(板书)

<二>、解题:

1、这篇著名的马列主义文献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写的、由题目我们从“讲话”二字知道是演讲词,因此是以议论为主;从“墓前”二字可以知道这是悼念马克思的悼词,所以有记叙和抒情。

特殊关系特殊场合特殊气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悼词演讲词

2、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之后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与他一生并肩战斗的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一篇极其重要的讲话。他满怀无产阶级革命深情,论述了马克思对全人类、对全世界无产者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

3、悼词:

悼词往往都是从某人的逝世写起(述其哀),接着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贡献、功绩,作出应有的评价(赞其功),最后用切合死者身世、职务、贡献的悼念语(颂其德)结束全文,表达对死者深切的悼念、哀思及对生者的激励。

<三>、理清结构(听朗读带)

第一部分(1、2段):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3—7段):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伟大

贡献

第三部分(8、9段):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驱逐他,诽谤他;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1、讲读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

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

马克思遗容的安详。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2、讲读第二部分

第一层次(第3—6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3—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住、穿”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住、穿”,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