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房颤研究新进展

合集下载

医学专题房颤诊疗新进展

医学专题房颤诊疗新进展
INR<2.0。 由于种族差异,这一标准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患者。
抗血栓治疗HAS-BLED出血风险积分
字母 H A S B L E D
临床特点 高血压 肝肾功能异常(各1分) 卒中 出血 INR值波动 老年(如年龄>65岁) 药物或嗜酒(各1分)
积分 1 1或2 1 1 1 1 1或2
房颤的治疗——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动态心电图示:总心搏124190,平均心率87次/分,心房 颤动。心脏彩超示:左房(42mm)、右房(64×48mm)、右 室(33mm)增大,EF57%,左室舒张功能减低,二尖瓣少量 返流,主动脉瓣少量返流,肺动脉高压(中度,PASP5560mmHg)。
诊疗经过: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mg/次 1次/日;琥 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95mg/次 1次/日。
心房颤动的诊断
心电图检查
心房颤动治疗的三个目标
01 抗凝治疗 02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03 控制心室率
房颤的治疗——抗凝治疗
对于合并瓣膜病患者,需应用华法林抗凝; 对于非瓣膜病患者,需使用CHADS2评分法对患者进行危险 分层。CHADS2评分≥2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危险性较高,应 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房颤≤24小时,复律前无需作抗凝 治疗;>24小时,应在复律前接受3周华法林治疗,待心律 转复后继续治疗3~4周。)
高血压
1
年龄≥75岁
2
糖尿病
1
卒中/TIA/血栓栓塞
2血管疾病1Fra bibliotek年龄65-74岁
1
性别(女性)
1
总分
9
房颤患者血栓预防的方法
CHA2DS2VASc 分数 建议的抗栓治疗
≥2
华法林
1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心血管疾病成为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威胁。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因其易发生血栓形成而增加了致残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抗凝治疗已经成为预防房颤患者中风的首选方法。

在传统的治疗中,维生素K拮抗剂(VKAs)一直是主流的口服抗凝药物,但是由于其剂量变化大、对食物和其他药物有明显的影响以及需要频繁监测,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出现为房颤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本文将对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分类及作用机制新型口服抗凝药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TIs)和直接抗凝酶IIa抑制剂(DOACs)两大类。

DTIs主要有达比加群、艾哌肝素和雷贝拉唑等,而DOACs主要有达比加群、阿哌利林、依度沙班和利伐沙班等。

这些药物与传统的维生素K拮抗剂相比,作用机制更加直接、特异,能够减少血栓的形成,减轻出血的风险。

1. 临床试验结果及疗效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关于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试验,如RE-LY、ROCKET AF、ARISTOTLE、ENGAGE AF-TIMI 48等。

这些试验中,新型口服抗凝药相对于维生素K拮抗剂在预防中风和系统性栓塞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并且在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有所改善。

研究显示,与华法林相比,达比加群在预防中风和系统性栓塞方面显著优于华法林。

同样,在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上,达比加群也有一定的优势。

这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2. 个体化治疗策略针对房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也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目前,一些学者开始从基因、年龄、肾功能、肝功能、体重等因素出发,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对于一些特定的患者群体,如高龄患者、肾功能减退患者和有出血风险的患者,个体化治疗可以更好地平衡出血和血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房颤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房颤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房颤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房颤是一种心脏疾病,特征是心脏上心房出现不规则而快速的心跳,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转录因子作为基因表达的调控因素,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房颤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1. GATA家族转录因子:GATA家族转录因子在心脏发育和功能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GATA4和GATA6在心脏肌细胞中的表达下调与房颤的发生有关。

研究还发现,GATA4在心脏纤维化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纤维化是房颤的一个重要病理过程。

2. 钙离子调节转录因子:钙离子调节是心脏肌细胞收缩和舒张的重要过程。

钙离子调节转录因子包括MEF2、NFAT和MCIP1等。

研究发现,MEF2和NFAT在房颤组织中的表达增加,其调控的基因表达也发生改变。

研究还发现,MCIP1的过表达可以降低心房组织的自主电活动,从而可能对房颤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3. 脂肪酸转录因子:脂肪酸转录因子包括PPAR和LXR等。

研究发现,PPAR在心房肌细胞中的表达下调与心房纤维化和房颤的发生有关。

研究还发现,LXR在心房组织中的表达增加可以抑制心房纤维化和房颤的发生。

4.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转录因子: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心脏发育和肌细胞增殖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与心房肌细胞肥大和房颤的发生有关。

研究还发现,β-catenin过度激活可以促进心房纤维化,从而可能参与房颤的发展过程。

房颤相关的转录因子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与房颤的发生和发展相关的转录因子仍然有限,更多的研究需要开展。

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房颤的发生机制,为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房颤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房颤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房颤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导致心脏不规律跳动,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房颤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转录因子的研究尤为重要,因为它们能够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房颤的发生和发展。

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与DNA结合并调控基因转录的蛋白质。

研究表明,一些转录因子与房颤密切相关,它们在心脏细胞中的表达和活性受到调控,影响心脏电生理和肌肉运动。

深入研究这些转录因子的功能和机制,对于揭示房颤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对房颤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

1. NFAT转录因子NFAT转录因子是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在调控心脏肌肉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和心脏肌肉收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NFAT在房颤患者的心脏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且与房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NFAT转录因子的活性增强会导致心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促进心脏肌肉收缩,并影响心脏电生理过程,最终导致房颤的发生。

NFAT转录因子被认为是房颤的重要调控因子,针对NFAT的抑制可能成为治疗房颤的新策略之一。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转录因子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通过调控这些转录因子的表达和活性,可能会为房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目前对转录因子在房颤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和调控途径的研究还存在许多未知,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转录因子在房颤研究领域的潜力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为房颤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病症之一,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房颤患者由于心房的收缩无规律,使得心房内形成血栓并容易导致栓塞事件的发生。

抗凝治疗可以减少心房内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栓塞风险,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而传统的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如药物代谢变异性大,剂量控制困难,导致药物疗效和安全性难以平衡,因此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已经成为崭新治疗策略的研究热点。

本文综述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一、药物分类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主要分为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和抗血小板药物。

DOACs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TIs)和口服抗凝药因素Xa抑制剂(FXaI)两类药物。

DTIs包括达比加群、艾司洛韦以及甘露醇硫酸酯;FXaI包括阿哌沙班、利伐沙班、妥拉韦隆等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罗巴莫等。

二、药理特点1. DOACsDOACs在血液凝固相关酶或因子活化的位置直接作用,对患者的限制性较小,无需常规的监测和调整剂量。

具有作用迅速、抗凝效果显著、副作用清淡等特点。

(1)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TIs)DTIs作用于血液凝固级联作用的终端酶凝血酶,抑制凝血酶的形成和贯通性纤维蛋白的形成,从而防止栓子的形成。

达比加群、艾司洛韦以及甘露醇硫酸酯均为DTIs类药物。

(2)因子Xa抑制剂(FXaI)FXaI主要通过抑制因子Xa的活性而达到抗凝目的,此类药物具有一个标准吸收性过程,在肝脏中代谢,通过肾脏排泄。

主要药物包括阿哌沙班、利伐沙班和妥拉韦隆等。

2.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粘附代谢及血栓素A2的合成达到抑制血小板凝集从而防止血栓发生。

较常见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罗巴莫等。

1. DOACs相比于华法林的治疗优势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显示,DOACs与华法林治疗房颤患者相关的脑卒中风险均显著降低,但DOACs相比于华法林具有更低的出血风险。

房颤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房颤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房颤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房颤是一种高危的心律失常疾病,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多个与房颤发生发展相关的转录因子。

本文将就这些转录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GATA(GATA binding protein)GATA是一类结构相似的转录因子,包括GATA-1、GATA-2、GATA-3和GATA-4等。

研究发现,GATA-4在心脏肌细胞中表达较高,而GATA-6的表达则较低。

同时,GATA-4也在房颤发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实验发现,GATA-4的缺乏会导致心房纤维化和心房肥大,同时GATA-4的过度表达也与房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2. NFAT(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NFAT家族成员共有五种(NFAT1-5),其主要作用是在淋巴细胞中调节基因转录。

研究发现,在心脏细胞中,NFAT3和NFAT4的表达较为突出。

同时,过度的NFAT活性也与房颤的发生相关。

实验结果显示,动物模型中,NFAT缺乏的心脏表现出明显的减低房颤的特征。

3. CREB(c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CREB是一种组成转录因子的蛋白质,它可以通过绑定DNA序列、活化COX-2等方式来调控基因转录。

研究发现,CREB在心脏组织中表达较为丰富,而房颤的发生和发展也和CREB的活性有关。

实验结果表明,CREB的过度表达可以诱导心脏肌纤维化,同时也会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

4. AP-1(activator protein-1)AP-1是一类由Fos和Jun基因产生的转录因子,其可调控生长因子、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因子等的基因表达。

研究发现,在房颤的心脏组织中,Fos、JunB和JunD等AP-1成员的表达均有所增加。

实验结果显示,AP-1的过度表达与房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房颤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房颤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房颤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的常见疾病,患者的心脏房室电活动紊乱,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

房颤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其中转录因子在调控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结合DNA特定序列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下游基因的转录来调控细胞的功能。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关注于房颤相关转录因子的作用机制和调控网络。

下面将介绍一些研究进展。

1. TBX5(T-box 5)是重要的调控心脏发育和功能的转录因子,研究发现TBX5在房颤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基因敲除实验,研究人员发现TBX5缺失会导致心脏电活动的改变,并增加房颤的易感性。

2. GATA4(GATA-binding protein 4)是一个关键的心脏特异性转录因子,参与心脏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维持。

研究发现GATA4的表达水平在房颤患者心脏组织中显著降低。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GATA4的缺失会导致心脏电活动的紊乱和房颤的易感性增加。

3. NF-kappa B(核因子 kappa 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细胞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

最近的研究发现,NF-kappa B在心房纤维化和房颤发生中扮演关键角色。

NF-kappa B的活性增强可引发心脏肌细胞的异常电流,导致心房电活动的紊乱和房颤的发生。

5. YY1(Yin Yang-1)是一种广泛参与细胞转录调控的重要因子,最近的研究发现YY1对心脏电活动有重要调控作用。

YY1可与其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共同调控心脏离子通道和电生理功能的表达,从而影响心脏节律的稳定性。

房颤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房颤的发生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进一步的研究有望揭示更多转录因子在房颤中的作用以及调控网络,为防治房颤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

房颤抗凝治疗新进展

房颤抗凝治疗新进展

房颤抗凝治疗新进展背景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高。

房颤引起的血栓形成会导致卒中,其中脑卒中是患者最担心的后果。

因此,预防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治疗中的重点。

目前,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药物是华法林。

华法林治疗需要经常监测指标(如国际标准化比值)并密切监测剂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药物的不断更新,房颤抗凝治疗也有了新的进展。

新进展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有以下优点:1.无需定期检查国际标准化比值,用药剂量稳定,患者不需要太多的自我调整;2.在一些人群中具有更好的预防卒中的效果,同时减少了控制卒中风险所需的时间;3.可能在预防脊髓梗死时比华法林更为安全。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包括:•达比加群(药物商标名称:适可而止,Pradaxa);•阿哌沙班(药物商标名称:波立维,Eliquis);•利培酮(药物商标名称:沙可保,Savaysa);•瑞舒伐他汀(药物商标名称:赛格康,Xarelto)。

综合评估虽然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具有一定的优点,也比华法林更加便利,但它们也有一些弊端,比如:1.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价格较高;2.新药的抗凝及副作用机制复杂,需准确识别适应症;3.对于急性出血,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仍未有特别清晰的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医学界提倡从个体化治疗的角度进行选择。

因此,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提示,以保证合适且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评估患者合适用药的一些因素:•年龄;•病历史;•药品对另外疾病的相互作用;•肾功能;•是否有执行华法林治疗的够通信所需条件;•病人的偏好和期望等。

房颤抗凝治疗已经有了新的进展。

相对于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具有更多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做出合适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如果药物转复失败,仍然可以安全地进行电转复。
AF伴预激者,也可选择电转复。
*
药物选择:
奎尼丁(Quinidine): 口服1.2~1.6g/天,分次用,转复率为40~84%,适合于肾功能衰竭者,但副作用多。 普罗帕酮(Propafenone):静脉注射,2mg/kg。口服,150~300mg,q8h。转复率45~87%,适合于无心脏病者或Ia类药物无效者。副作用包括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中等度的负性肌力作用,胃肠道反应等。
4
*
常规处理----转复心律
01
02
03
04
排除心房血栓,可肝素化并即刻转复。
如左心耳看不清楚,也要先抗凝3周。
无论哪种方法,转复后均应继续应用华发令3~4周以防转复后血栓形成。
在没有二尖瓣病变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首先考虑药物转复。
*
常规处理----转复心律
03
02
01
48内的AF,口服或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转复成功率为60~90%。但时间长的AF仅15~30%可以转复。
*
概况
Paroxysmal(发作性):可以自行终止,通常在48小时内,可以反复发作。
01
Persistent(稳定性):通过化学或电转复可以恢复窦性心律。
02
Permanent(永久性):转复失败或医生认为成功率很低。
03
*
常规处理----初发性房颤
2
1
大约有50%的新近发生的AF,就诊时已经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
静脉维持:5μg/kg/min。
口服:每天120~360mg。
疗效好,可能发生低血压。
与地高辛有协同作用,且增加其血药浓度。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较为普遍的疾病。

房颤是心律失常中常见的一种,它会增加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

对于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由于其监测需求和食物相互作用等限制,使得一些患者无法依从治疗。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出现为房颤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对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患者与华法林治疗的问题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出现华法林是目前常见的口服抗凝药物,但其治疗过程需要经常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而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避免摄入高维生素K的食物,如海产品和绿叶蔬菜等。

这些限制使得一些患者难以坚持治疗,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

华法林还存在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可能会增加出血和凝血风险。

寻找替代华法林的口服抗凝药物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的出现填补了华法林的不足之处。

NOACs不需要常规的 INR 监测,且与食物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

这使得患者在服用期间能够更加自由地选择饮食和其他药物。

NOACs的出现为房颤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目前,最常见的NOACs 包括达比加群、依度沙班、利伐沙班和枸橼酸美托洛尔等。

二、 NOACs 的药理特点及临床疗效NOACs与华法林相比,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 无需常规监测:NOACs不需要常规的 INR 监测,这一点降低了患者治疗的复杂性和不便性;2. 减少食物和其他药物相互作用:NOACs与食物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患者在服用期间可以更自由地选择饮食和其他药物;3. 较低的出血风险:NOACs相较于华法林具有较低的出血风险,尤其是在脑出血方面的风险较低;4. 良好的预防卒中和栓塞性事件的疗效:NOACs与其他口服抗凝药物相比,对于预防卒中和栓塞性事件的疗效相当,甚至有些药物还表现出更好的疗效;5. 快速有效:NOACs在服用后能够迅速达到抗凝效果,无需等待长期的调整期。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新型口服抗凝药是指相对于传统的华法林等药物而言,具有更好的药动学和药动力学特性,并且更加方便易用的药物。

在房颤患者的预防性抗凝治疗中,新型口服抗凝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目前,常见的新型口服抗凝药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TIs)和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两类。

DTIs主要有达比加群、阿哌沙班等药物,而DOACs则包括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利奉他肽、依度沙班等。

这些药物具有快速有效、安全可靠、无需定期监测等特点,使其成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疗效比较: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预防卒中和栓塞事件方面具有相似的疗效,且在减少出血事件方面表现得更好。

一项名为“ARISTOTLE”的研究发现,与华法林相比,阿哌沙班可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和栓塞的发生率,并且减少严重出血的风险。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 特殊人群的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在老年人、肾功能受损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些特殊人群中,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常规抗凝治疗相当,甚至更好。

例如,一项名为“RE-LY”的研究发现,在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中,达比加群相比华法林具有更好的药效和安全性。

3. 用药策略和剂量调整: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用药策略和剂量调整也是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和治疗需要,可以采用固定剂量或个体化剂量的给药策略。

以阿哌沙班为例,研究发现固定剂量的阿哌沙班与个体化剂量的华法林在预防卒中和栓塞事件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4.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转化应用:除了房颤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也被研究用于其它疾病的治疗,如深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等。

这些研究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治疗这些疾病中同样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的进展

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的进展
01
03
02
射频迷宫术的应用
从房颤的发生机制来看,“触发”或“驱动”心房发生房颤的异位灶绝大多数位于肺静脉。
从房颤的维持机制来看,左房后壁是维持房颤的重要区域,其 FF间期最短。
左房迷宫术的原理
这是外科借鉴内科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经验而建立的
01
应用于伴有房颤的换瓣手术患者,成功率达80%左右。
开胸心脏不停跳
用胸腔镜
微波心外膜消融隔离肺静脉的临床应用
冷冻消融(1)
冷冻消融(2)
冷冻消融临床应用
例数(成功/总) 成功率% 切缝法 15/17 88.2 射频(双极) 21/22 84.0 射频(单极) 7/9 77.8 冷冻法 5/7 71.4 结论:各种方法相差不大 Ryan WH, et al. Heart Surg Forum. 2004;7:E333
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
左房射频迷宫术治疗风心病房颤 自制射频消融电极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风心病伴慢性房颤48例,房颤时间2.91±6.42 年(1-20年) 实验分组: 实验组(n=38):换瓣+左房射频迷宫术+胺碘酮 对照组(n=20):换瓣+胺碘酮 杜日映等,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7(4):206;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4,6:758
用射频消融完成迷宫术房颤消除率达88.5%,与Cox/Maze III相当。 Chiappini B et al. Ann Thorac Surg.2004;77: 87
射频迷宫术+换瓣术治疗风心病房颤成功率84.4%。 Chen MC et al. Chest.2004;125(6):2129
上述结果说明,用射频消融代替刀切缝合是可行的。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它会引发心房内血栓形成,增加卒中的风险。

口服抗凝药物在房颤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预防和管理血栓栓塞事件。

传统的口服抗凝药物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需要定期监测、容易发生出血等副作用。

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出现为房颤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就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主要包括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利伐沙班和爱哌沙班。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抗凝作用,且无需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具有用药方便、剂量稳定等优势。

研究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预防房颤患者卒中和栓塞性事件方面与华法林相当,甚至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一项对比性研究显示,达比加群相对于华法林在预防房颤患者中风及全因死亡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另一项研究表明,阿哌沙班与华法林相比,在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肯定。

除了与传统口服抗凝药物的比较研究外,还有许多针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临床试验,以探索其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更多应用价值。

一项针对利伐沙班的研究发现,该药物在预防房颤患者中风的还能显著减少与心房颤动相关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心脏相关死亡风险。

这些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房颤患者的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一些研究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长期使用中的出血风险相对较低,并且不会增加肝肾功能异常的风险。

这为房颤患者的长期抗凝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有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目前尚缺乏相关的抗体和特异性拮抗剂,一旦发生严重出血等不良事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仍然是一个难题。

在临床应用中仍需要谨慎选择患者,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综述房颤研究新进展

综述房颤研究新进展

房颤研究新进展何怒海杨浦区老年医院摘要:心脏受到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的双重自主神经支配,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心迷走神经可以通过对心房电生理指标的影响增加房颤时的心房易损性进而促进房颤的发生;心交感神经同样促进房颤的发生,但对心房电生理的影响较小。

国内外学者在心迷走神经和房颤发生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在心交感神经对房颤的影响方面研究力度单薄。

外科术后的心脏去神经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房颤的发生,是最近房颤神经机制研究的重要成果。

大量心脏神经纤维的检测技术的引入,必将把房颤神经机制的研究推向另一个高峰。

1 心脏神经支配概述调节心血管功能的神经中枢位于延髓,称之为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

心血管中枢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cardiovascularreflex)实现对心血管系统的神经调节。

支配心脏的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即内脏神经系统(visceral nervous system)包括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神经纤维进入交感干(sympathetic trunk)换元(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和/或经胸交感神经节),节后神经元的轴突形成节后纤维与心副交感神经一起组成神经丛即心丛(cardiac plexus)支配心脏各个部分。

现已证实,右侧心交感神经主要支配窦房结引起心率加快,左侧心交感神经主要支配房室交界区以及工作肌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或noradrenaline,NA)通过G蛋白-AC-cAMP跨膜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产生正性变时(通过激活L型钙通道以及If通道实现)、正性变传导(通过激活L型钙通道实现)以及正性变力(通过激活L型钙通道以及肌浆网上ryanodine受体Ca2+释放实现)的效应。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一、房颤患者的特点及治疗现状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卒中。

房颤患者的血栓形成与栓塞风险明显增加,因此抗凝治疗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传统的抗凝治疗一般采用华法林等维生素K拮抗剂,但使用过程中需要经常监测凝血指标,且与食物和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较多,患者需要长期定期监测和调整用药剂量。

由于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受到遗传因素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容易出现出血和血栓并发症。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出现为房颤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型口服抗凝药不需要常规的凝血监测和食物相互作用的限制,具有剂量一致、预测性强、不受食物和其他药物影响等优点。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种类及特点常见的新型口服抗凝药主要包括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和利哌酮等。

这些药物具有快速、可逆和高度选择性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抑制血栓的形成,减少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

与传统的维生素K拮抗剂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抗凝作用更为稳定,不受食物和其他药物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和复杂患者来说更为安全可靠。

三、新型口服抗凝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1. 临床药效研究近年来,针对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药效学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

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与华法林有着相当水平。

而且新型口服抗凝药不需要常规的凝血监测和剂量调整,患者依从性更好,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除了药效学研究外,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临床安全性研究也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减少出血并发症的能够有效地降低卒中和栓塞的风险,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这为临床上房颤患者的长期抗凝治疗提供了更为可靠的选择。

3. 个体化治疗研究针对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个体化治疗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型、生化指标和临床特征等因素,以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是近年来在房颤患者治疗中取得的重要突破。

传统的抗凝治疗主要依赖于维生素K拮抗剂(VKA,如华法林),但使用VKA存在剂量调整困难、狭窄的治疗窗口以及食物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NOACs是一类直接作用于凝血酶酶原活化物(FⅡa)或活化因子X(FⅩa)的药物,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血栓性疾病,包括非瓣膜性房颤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和栓塞性事件的风险。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引发脑梗塞、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传统的预防性抗凝治疗主要依赖于VKA,但VKA的副作用和治疗监控的要求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NOACs因其方便的口服给药、快速的开始和结束作用以及不需要经常性监测而备受关注。

目前,已有多个临床试验评估了NOACs在房颤患者中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其中最重要的试验莫过于ROCKET-AF、ARISTOTLE、ENGAGE AF-TIMI 48和RE-LY等。

这些试验均证明了NOACs相对于VKA的优势。

ROCKET-AF试验是一个随机、双盲、非劣效性试验,比较了达比加群和华法林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果显示,达比加群不劣于华法林,并且使用达比加群的患者罹患中风和系统性栓塞的风险更低。

ARISTOTLE试验是另一个重要的临床试验,比较了阿哌沙班和华法林在房颤患者中的效果。

结果显示,阿哌沙班相对于华法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卓越的预防缺血性卒中和栓塞事件的能力。

ENGAGE AF-TIMI 48试验也比较了达比加群和华法林在房颤患者中的效果。

与ROCKET-AF试验和ARISTOTLE试验相比,该试验的结果相对更为复杂和矛盾。

RE-LY试验是第一项评估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和华法林之间的优劣的试验。

该试验共纳入了18000多例房颤患者。

结果显示,相较于华法林,达比加群在预防中风和系统性栓塞的效果不亚于华法林,并且在全因病死率和出血副作用上有明显的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颤研究新进展何怒海杨浦区老年医院摘要:心脏受到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的双重自主神经支配,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心迷走神经可以通过对心房电生理指标的影响增加房颤时的心房易损性进而促进房颤的发生;心交感神经同样促进房颤的发生,但对心房电生理的影响较小。

国内外学者在心迷走神经和房颤发生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在心交感神经对房颤的影响方面研究力度单薄。

外科术后的心脏去神经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房颤的发生,是最近房颤神经机制研究的重要成果。

大量心脏神经纤维的检测技术的引入,必将把房颤神经机制的研究推向另一个高峰。

1 心脏神经支配概述调节心血管功能的神经中枢位于延髓,称之为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

心血管中枢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cardiovascularreflex)实现对心血管系统的神经调节。

支配心脏的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即内脏神经系统(visceral nervous system)包括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神经纤维进入交感干(sympathetic trunk)换元(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和/或经胸交感神经节),节后神经元的轴突形成节后纤维与心副交感神经一起组成神经丛即心丛(cardiac plexus)支配心脏各个部分。

现已证实,右侧心交感神经主要支配窦房结引起心率加快,左侧心交感神经主要支配房室交界区以及工作肌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或noradrenaline,NA)通过G蛋白-AC-cAMP跨膜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产生正性变时(通过激活L型钙通道以及If通道实现)、正性变传导(通过激活L型钙通道实现)以及正性变力(通过激活L型钙通道以及肌浆网上ryanodine受体Ca2+释放实现)的效应。

心迷走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节前纤维在迷走神经干中行走。

在心神经节(ganglion)以及心房壁内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和房室交界区。

心室的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分布较心房少。

现已证实,右侧迷走神经主要影响窦房结功能,左侧迷走神经主要支配房室交界区。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通过G蛋白-AC-cAMP 跨膜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实现副性变时、副性变传导以及副性变力的效应。

心交感神和心迷走神经平时都有一定程度的冲动发放,分别成为心交感张力(cardiac sympathetic tone)和心迷走张力(cardiac vagal tone),可以用迷走神经阻滞和交感神经阻滞的方法来测量。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抑制,在心脏的神经调节中共同发挥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传统心脏心脏神经支配的分类将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并没有将副交感神经包括在分类当中。

对于心脏的神经支配而言,应该明确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概念。

迷走神经为第10对脑神经,是脑神经中最长,分布最广的一对。

为混合型神经,包括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内脏感觉纤维及躯体感觉纤维。

副交感神经系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由脑干和脊髓发出神经纤维到器官旁或器官内的副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平滑肌、心肌和腺体,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迷走神经中包括副交感神经的成分。

对于整体自主神经系统的分类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于心脏的自主神经分类包括: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均来自迷走神经,心脏迷走神经中包含交感成分[1]将心脏的神经支配分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观点已经被国内外学者认同并进入教科书。

然而,在研究房颤发生的机制的研究中,学者们应用心脏外来(extrinsic)神经和心脏固有(intrinsic)神经的分类方法对心脏的神经支配加以加以分类[2-4],更有利于科学研究,并为房颤发生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Ardell JL[4]等指出,心脏的外来神经包括心血管中枢的神经核团、交感干、迷走神经干以及围绕心脏的神经节;心脏的固有神经由心外膜脂肪垫内的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组成,他们形成神经网调节心脏的活动。

Yuan Zhang[5]等,将代表外来刺激的迷走神经干刺激和代表内在神经刺激的神经节刺激作用于右上肺静脉和右心耳两处,并将两处测量的心房易损性进行比较。

发现,迷走神经感刺激对右心耳的心房易损窗影响(WOV)较神经节刺激明显(较宽的WOV),而在右上肺静脉处,则是神经节刺激可以产生较宽的WOV。

进而他们提出了心脏受到内在和外在两种神经支配,且两种神经在心脏的不同部位有着不同分布的结论。

Yinglong Hou[6]等,在左、右两侧迷走神经单边刺激的条件下对心脏的右前神经节(anterior right GP,ARGP)、右下神经节(inferior rihgt GP,IRGP)以及左上神经节(superior life GP,SLGP)在窦性心律、房颤时的心室率以及房颤的可诱发性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引入心房易损窗(WOV)量化房颤的可诱发性。

发现,右前神经节是迷走神经调节窦性心律的核心神经节,右下神经节不参窦性心律调节。

右下神经节和右前神经节是迷走神经调节心室率的关键神经节,且以右下神经节为核心。

另外,他们还发现右侧迷走神经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较左侧明显,右侧迷走神经刺激可以心房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和增宽心房易损窗,左侧迷走神经次仅仅缩短有效不应期而不增宽易损窗。

他们得出结论,神经节是心脏对外来神经输入的调节点,心脏受到外来自主神经和自身自主神经的双重调节,两种神经的相互影响远较想象中复杂。

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心脏的去甲肾上腺素受体主要为β1受体。

且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β1受体后产生正性变时、变传导和变力效应。

另外,β2和β3受体在心脏也有表达[7,8]。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心脏的乙酰胆碱受体为毒蕈碱型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M-R),且主要为M2受体。

乙酰胆碱作用于M2受体后产生副性性变时、变传导及变力效应。

研究表明,M2受体在心室的分布较心房少[9],心室肌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也较心房低[10,11]。

由于迷走神经对心脏作用的“心房选择性”,迷走神经刺激在房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研究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2 心迷走神经和房颤发生的机制目前,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观念已经被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并且可以见到大量关于自主神经系统尤其是心迷走神经在发颤发生机制中作用的研究报道[12-15],关于迷走神经在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仍是目前房颤病因学的研究热点。

在迷走神经刺激增加房颤的可诱发性的基础上对心迷走神经导致房颤发生机制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M受体在心脏的分布,马歇尔韧带在房颤发作神经机制中的地位,肺静脉孤立消融对迷走神经的影响,迷走神经刺激对高龄人群与低龄人群刺激的不同效应以及心脏神经节和房颤的机制等方面展开。

2.1 乙酰胆碱以及M受体分布和房颤的发生机制大量研究表明[16-18],迷走神经刺激具有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动作电位时程以及增加动作电位时程离散度的效应,并且可以增加房颤的可诱发性。

这种观念已经被大多数学者认同。

Berenfeld O[19]等以及Hirose M[20]等的研究也发现,在有乙酰胆碱存在的条件下,快速刺激容易诱发房颤。

Euler DE和Scanlon PJ[21]用对右心房刺激诱发房颤的方式研究了交感阻断条件下,胆碱能神经对房颤的可诱发阈值(atrial fibrillation threshold ,AFT)和单向动作电位时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乙酰胆碱可以降低房颤的诱发阈值,缩短动作电位时程。

并且这种作用可以被阿托品阻滞。

这项研究从整体上支持了胆碱能神经在房颤发生中有重要作用的观念。

Qing-Yan Zhao[22]等更加细致系统的研究了迷走神经刺激和M受体分布密度的不同对房颤可诱发性的影响。

他们对不同强度迷走神经刺激下心房的不同部位(包括:左心耳、右心耳、左心房以及右心房)的动作电位时程进行了比较,应用蛋白印迹实验技术测量了心房不同部位M受体的分布密度,并应用膜片箝测量了心房不同部位钾离子通道介导的钾离子内流。

发现:迷走神经刺激确实可以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增加动作电位时程的离散度。

高电压的刺激对以上指标的影响不如低电压刺激明显,且这种作用在人工窦房结损伤后消失。

左心耳和右心耳处的M受体密度以及钾离子内流较左心房和右心房高。

他们得出结论,左心耳和右心耳在迷走神经诱导的房颤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中所涉及的实验方法以及实验理念可以被今后的科研工作所借鉴。

2.2 marshall韧带中的迷走神经纤维和房颤发生机制Marshall韧带位于左心耳的上方,左上肺静脉侧面,通过左房斜静脉汇入冠状静脉窦(CS),Marshall韧带是左上腔静脉残端,正常情况下由折叠的心包构成,其中包含血管、肌纤维和神经纤维。

Marshall韧带中的主要神经纤维是胆碱能神经纤维并和心脏神经节具有密切的联系。

同时Marshall韧带也包含一定数量的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23]。

Joseph S[24]等的研究发现,Marshall韧带中胆碱能神经纤维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的比例为12.6±3.9:1,Marshall韧带消融后,迷走神经刺激产生的心房有效不应期减慢效应明显减弱,在神经节中可以见到Marshall韧带起源的神经纤维。

国内外许多研究也将Marshall韧带作为房颤发作和维持机制的研究靶点[25-27]。

XINGPENG LIU[28]等对Marshall韧带消融前后房颤的可诱发性以及心房电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发现Marshall韧带消融后,与Marshall韧带相连的心房部位有效不应期明显延长(易损性降低)并且房颤的可诱发性明显降低。

他们通过对房颤发作中Marshall韧带区域和肺静脉处的心房碎裂电位的比较发现,Marshall韧带区域的碎裂电位较肺静脉处出现的频繁,他们提出了Marshall韧带在房颤的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观念。

以Marshall韧带作为突破口,研究房颤发生的神经机制是房颤病因学研究的热点,也是今后对房颤病因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2.3 肺静脉起源房颤的神经机制许多科学研究证实,肺静脉的触发活动(focal activity)是发颤发生的电生理机制[29,30]。

研究迷走神经刺激对肺静脉起源房颤的影响成为房颤病因学研究的新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