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美和生活丑 2

合集下载

试论生活丑与艺术丑及其审丑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导向

试论生活丑与艺术丑及其审丑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导向

试论生活丑与艺术丑 及其审丑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导向●毕士奎一生活中的丑,是指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丑的客体对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它是客观存在的‘第一自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①艺术中的丑是现实生活中丑的反映形态,它是作家艺术家遵循艺术的一般规律创造出来的、渗透着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一种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

属于“第二自然”的范畴。

对于这两个不同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已早为人们所熟知,这里无需赘言了。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生活中的丑是客观自在的,本身并不能进入主体的审美领域,更不可能让主体产生美感享受。

而艺术中的丑则恰好相反。

因而,主体在对丑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活动中必须明确加以区分,以作出正确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美是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主体只能在对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直观中感受到美,这时,也才具有正面的审美价值。

而生活中的丑正与之相反,它是否定并歪曲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

它的存在,妨害和阻碍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与显现,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因而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

如:凶杀的现场、腐烂的污物、恶心的噪声,这些生活中极端丑的客体对象,人们避之犹恐不及,当然不会津津有味地欣赏它、品味它,它只会引起主体的情感上的极端憎恨、蔑视,使人感到“不安”与“痛感”,②诚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生活中的“丑是使人发生不快感的”,“美是使人发生快感的。

”③然而,尽管生活丑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不能直接作为审美对象进入审美领域。

但是,它却能够而且完全可以成为作家艺术家反映与表现的对象,从而间接地进入审美领域。

原因何在呢?首先,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

我们知道,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与评价,借助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所以,对于生活中的丑,艺术家通过观察、分析,能够将其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深刻地认识并揭示出来,并渗透着创作主体的否定性评价,从反面肯定了美。

美学中四种丑的类型

美学中四种丑的类型

美学中四种丑的类型
在美学中,丑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以下是对四种主要丑的类型进行扩写的详细描述:
1. 自然丑:这类丑主要源自自然界的各种不完美。

自然丑通常表现为自然灾害的破坏、环境的荒芜和不整洁、生物的缺陷和变异等。

这些现象往往是不可抗拒的,与自然界的和谐和平衡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们带来不安和不适。

2. 艺术丑:艺术作品中的丑,主要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手法来表现。

艺术家通过夸张、变形、讽刺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丑陋和缺陷呈现出来,以引起观众的反思和思考。

艺术丑通常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3. 社会丑:社会丑主要指社会现象中的丑,比如不公平、不道德、腐败等。

这些现象往往涉及到人类社会的伦理和价值观,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社会丑的存在往往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不和谐,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行动。

4. 心理丑:这类丑主要源自人的内心世界,比如人的自私、贪婪、嫉妒等负面心理。

心理丑通常表现为人们内心的扭曲和畸形,这种丑陋往往比外在的丑更加可怕和难以治愈。

心理丑的存在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总之,这四种丑的类型在美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们不仅揭示了美的对立面,也促使人们对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理解和应对这些丑的类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论现实丑与艺术美的统一

论现实丑与艺术美的统一

作者: 王泓[1];黄东梅[2]
作者机构: [1]涪陵师专团委!重庆涪陵408003;[2]涪陵师中文系!重庆涪陵408003
出版物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6-68页
主题词: 现实丑;艺术美;审美超越
摘要: 现实丑与艺术美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统一性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以卫为美,自然界的丑是对和谐法则的背叛,表现为粗犷美、狰狞美、个性美。

现代主义艺术中,丑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审丑成为非理性的审美标志。

二是化丑为美,现实丑通过艺术的形式,典型化的塑造和精神美的内化,使丑获得审美观照,从而实现审美超越和向艺术美的转化。

丑的美,是更高层次的美。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在著名雕塑家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着不同的意义。

罗丹的智慧与真挚的心灵赋予了雕塑以生命,这正是罗丹作品中的灵魂和魅力。

罗丹将他的认识与经历融入自己的雕塑创作中,为人们揭露着他所理解的美好的爱情、悲壮的史诗以及真实的人性。

他试图将生活中的“丑”通过真挚的心灵去感受,去创造,将它们提炼成为艺术中的“美”。

一、生活中的“丑”与艺术中的“美”谈到美,我们自然会想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比如春天初开的花蕾,夏日池塘的游鱼,秋季阶前的落叶和冬天屋顶的雪。

而艺术中的美却可能是一张疲惫的脸,一个腐烂的苹果,抑或是一副干瘪的身躯。

它们或许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丑”,却又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美”。

它们来自于自然,却更是因为人类劳动和思想赋予了它们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丑陋”揭示了人心灵与艺术的“真”,而成为艺术中的“美”。

罗丹的雕塑作品《丑之美》可谓是将生活中的“丑”化为艺术中的“美”的一个范例。

这个作品取材于诗人维庸的《美丽的老宫女》一诗,一个丑陋、干瘪如柴的老宫女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让看展的年轻妇女们不禁捂眼,并且嘴上碎念道“真丑陋”而疾步离开。

当罗丹从葛赛尔的口中得知妇人们对《丑之美》的反应时,他莞尔而笑,道:“要知我的作品之所以能引起这般生动的印象,是因为它极富表情的缘故;并不是雕塑,而是雕塑背后的,她们内心意识感受到而不愿面对的,妇女年华消逝后的最真实的姿态,这恰恰正是观者对雕塑的意识上的进一步幻想。

”正如埃皮克蒂塔所说的:“使人扰乱和惊骇的,不是物,而是人对物的意见和幻想。

”这种恐惧是来自心灵的,是最内心的真,也恰恰正是艺术中的至“美”所在。

二、艺术来源于摹仿自然,却高于自然恩斯特?卡西尔在他所著的《人论》一书中提到:“艺术早在其成为美之前,就已经是构形的了,然而在那时候就已经是真实而伟大的艺术,往往比美的艺术本身更真实、更伟大些。

”这时的艺术是最本真的艺术,是最至善的艺术。

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

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

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作者:林楠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4期摘要:现实中美丑杂处。

一般说来,人们讨厌作为审美活动中丑的事物,但是生活丑也有自己的艺术价值。

艺术家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悟与评价,借助审美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人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认识丑、克服丑,揭示丑的本质,这是从反面肯定美。

本文以两件雕塑作品引出这一话题,探讨生活丑的美学意义,分析美与丑的审美关系,得出二者是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结论。

关键词:生活丑艺术美审美关系相反相成\罗丹的名作《欧米哀尔》,塑造了一个年老色衰的妓女形象。

几十年的风月场生活,使她如此衰老。

她是这样干枯、瘦弱:佝偻的脊背,枯瘪的乳房,满是皱褶的肚皮……如果在生活中,谁见到了这样的形象,恐怕都不会说是美的。

可是面对罗丹这件作品,观赏者久久不忍离去,内心深处泛起层层涟漪。

阿格桑得罗斯所做的《拉奥孔群像》雕塑,拉奥孔的神情是恐怖和痛苦的,他努力挣扎,想让自己和孩子摆脱蛇的缠绕。

三个扭曲的身体,所有肌肉运动都达到了极限,表达出了在痛苦状态下的力量和反抗状态下的紧张,所有神经、血管和肌肉都被痛苦填满了,气氛紧张而惨烈。

以上两件雕塑作品在视觉上颠覆了我们对艺术美的认识,单纯塑造了“不美”的形象,但在这种塑造丑的形象的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作者美的理想。

看到这些作品,没有人会感到丑陋,有的只是赞叹、激动。

在这里生活丑巧妙地实现了向艺术美的转化。

一、本是同根生,相“厌”何太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人类刚刚出现的时期,祖先们就开始了对美追求的漫漫历程,无论现实生活里还是艺术家创作中,追求美都是一个不变的话题。

艺术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展览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而是歌颂美好的事物,表现美好的理想。

“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仅是生活的反映,而且是艺术家人格的反映,正是客观的社会生活通过作家、艺术家主观的熔铸、改造,才变成了艺术作品,才创造了一种不同于社会生活美的新的美——艺术美”①。

关于生活丑与艺术美

关于生活丑与艺术美

关于生活丑与艺术美XXX(艺术学院艺术设计XX班)摘要:艺术是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生活丑和艺术美是生活与艺术诸多关系中重要的一支。

生活丑和艺术美具有某种统一性的关系,这种统一性的关系为艺术对生活丑的接纳提供了依据和前提,丑是一个复杂的美学现象,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文化艺术中,都有其活动的身影。

本文简要介绍了丑的崛起,揭示了生活的丑与艺术美关键词:艺术美、生活丑、美学意义、生活中,实质内涵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问题(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问题,是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告诉我们,艺术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艺术美的根源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

现实美是艺术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现实美是美的客观形态,艺术美则是现实美的主观反映的产物。

艺术美是意识形态性的,是审美意识的形态化,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特点。

(二)艺术美的典型与意境艺术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典型性,正是由于着典型的塑造,才使艺术美比现实美来的更高更强烈更理想,现实美永远没有艺术美那样理想,那样无懈可击(三)艺术美的个性与风格个性并不是艺术美所得天独厚的,现实美作为客观事物的一种现象形态,同样具有个性特征,个性是美的一种普通特征,这无论对于艺术美还是现实美来说都不例外,个性作为没的一种普遍特征,他要求我们不能吧风格与个性简单的等同起来,风格体现着个性,但他的内涵却比个性要复杂的多。

二、艺术创作活力艺术美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它体现了艺术家进步的审美思想和艺术才能,是艺术创作个性的自我确证,艺术创作的过程,从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经验来看,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创作的准备,第二,艺术构思,第三,艺术的传达。

创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1.以形象作为认识和表现的基本形式2.在理性认识中并不抛弃能够表现本质的感情材料形象思维中的情感与想象,情感思想是思维中的重要心理因素,它们与认识因素各自独立,互相区别,又紧密融为一体。

论现实丑和艺术美

论现实丑和艺术美

论现实丑和艺术美内容摘要:事物是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体,当然绝对的丑与绝对的美是不存在的,两者有着辩证统一的联系。

事物在时间的长轴上不断运动,丑与美也绝非水火不容,它们在一定的途径下可以相互转换。

本文结合课堂老师的讲解及对视频教学的感悟,详细阐述了丑与美的审美关系,分析了现实丑与艺术美的实质。

关键字:现实丑、艺术美、关系一、生活中的丑与美丑与美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两大主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人类不断的追逐美的事物的漫漫征程上,因有这个动力,才有进步创新发展文明。

我们追溯这条追逐美的印迹,清晰可见的是: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的神美、埃及金字塔的伟岸、米开朗琪罗雕塑的惊叹、达芬奇绘画的绝伦,贝多芬音乐中的壮丽……处处是美的极致,处处是美的魂灵的流露。

相比而言,人们总是避讳丑的存在。

它作为美的对立面,被人们唾弃,抨击。

无论是莎翁笔下的自私虚伪的葛朗台的嘴脸,还是恐怖的鬼魅的阴暗,亦或是生活中的一些陋习笑柄。

都是以恶,厌恶的不好形象展现。

人们纷纷避之,渐而,丑,成了歪曲否定的代名词,起到了不折不扣的负面作用,有着非人性的特质,阻碍和妨碍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与显现。

丑是社会生活中与人的本质力量向悖逆的事物,是违背形式规律的,畸形的,有缺陷的,无序的感性形式。

人们总是向往着美的事物,抵制着丑的存在。

身边的大好山河壮丽美让我们赞美,精彩纷呈的影视作品让我们销魂,生动丰富的文学作品让我们触动。

人们在追求时尚的光鲜,在吟唱音乐的共鸣,在倡导个性的人生。

这就是美,我们爱美。

身边的扰人的苍虫肆飞,嘈杂的周边环境,不讲卫生的恶习陋习。

人们在推崇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抨击劣行的压迫剥削,在打压恶势力的肆意妄为。

这就是丑,我们唾弃丑。

二、现实丑与艺术美的对立的关系。

现实丑与艺术美相互对立排斥。

在电影《江姐》中,我们见到的是现实中叛徒从性格到外貌的使人生厌的丑的虚伪嘴脸,是现实中侩子手敌人的凶残丑的面目,一个个让人憎恶的形象跃然与屏幕。

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摘要】在艺术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丑是处于一个相对卑微的地位上。

在艺术作品中,她绝对不允许丑陋的事物以本来的面目出现,艺术总是与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所以丑陋的事物想要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必定先转型为美才行.但是,自从19世纪中期开始,艺术作品中丑的比重大幅增加,甚至出现了大量整体上都有丑意味的作品,人们称这些为丑艺术家创造的为丑艺术.从此,丑不用躲闪了,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艺术中,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大有与美分庭抗礼之势.于是如何评价传统艺术对于丑的表现,如何看待丑陋艺术中的美的成分,成为了艺术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文以围绕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美丑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引言:虽然长期以来传统美学是把艺术与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艺术丑也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丑与美,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有论述。

他们常常认为,美与丑并不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依存。

老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美学问题,指出美与丑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东西,二者是相互联系并可以相互转化的;庄子美学也突出强调了美的相对性,指出美与不美是“应时而变”,相互转化的;毛泽东也曾说:相斗争而发展的美和丑都能够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因为正是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对抗中,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才更易获得鲜明和丰富的体现。

一,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马克思指出,艺术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存在艺术家脑中的能动反映,他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以特有的形象个审美方式进行的.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或者想象中体现痛苦或者享受甘美,他把这种感情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创造情感的传达和心灵直觉最直接的表现.1,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美与丑的反映从西方的“模仿自然”到“再现现实”说,中国姚最的“师造化”到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都承认艺术来源与生活。

艺术家眼中的美与丑,与普通的美丑判断有所不同。

艺术审美中对于美与丑的认识

艺术审美中对于美与丑的认识

艺术审美中对于美与丑的认识
在艺术审美中,对于美与丑的认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它们也是有主观性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认为美的东西,另一个人可能认为丑。

不过,在艺术审美中,通常认为美的东西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谐性、平衡性、对称性、流畅性和节奏感等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帮助人们在主观的情况下去评价一件艺术作品是否美。

相反,丑的东西通常被认为是杂乱无章、缺乏结构和和谐性的,或者是破碎的、不协调的、不和谐的。

但是,也有一些艺术家喜欢创作出被认为是丑的作品,他们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是观点。

这就是说,在艺术审美中,美与丑也是有一定的相对性的。

在艺术审美中,人们对于美与丑的认识也可能会受到文化背景、历史时期、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肥胖被认为是美的,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苗条被认为是美的。

同样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美的定义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古希腊,人们认为身体健康、比例协调的人是美的,而在近代,肥胖甚至可能被认为是时尚的。

此外,个人喜好也可能会对人们对于美与丑的认识产生影响。

有些人喜欢传统的、规整的艺术形式,而有些人喜欢更加创新的、不规则的艺术形式。

这些个人喜好也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

总的来说,在艺术审美中,对于美与丑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因此,在评价艺术作品时,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通常来说,人们会认为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谐性、平衡性、对称性、流畅性和节奏感的作品是美的。

美学论文《论艺术美》

美学论文《论艺术美》

论艺术美艺术美就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就是美的高级形态,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就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与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就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

它的本质与社会美、自然美一样,也就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对艺术定义的理解,可以体现在对艺术品的把握上。

艺术品可以通过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来定位,而一些艺术定义的成果可以帮助区别艺术品与非艺术品。

真正的艺术品,首先必得当得人们在“艺术品”的本义上直接的指称。

进而言之,对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首先必须分清本义上的“艺术品”与其她意义上的“艺术品”;其次必须在本义上比较不同物品,把握被人称为“艺术品”的事物与其她事物的区别。

“艺术品应就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制品”:(一)艺术品应就是人工制品艺术品从根本上就是人的实践性产品,艺术品就是一种人生现象、社会现象。

艺术品必须经过人的行为才得以成立、得以认定,这一特性,证明了艺术家与艺术家实践的必然性,艺术必须包含人与实践,艺术品的意义与人的实践有关。

(二)艺术品应就是精神性的人工产品在艺术的诸多定义中,无论就是“游戏说”,还就是“表现说”、“符号说”等,无不认识到艺术品在一定的形式上承载的意义就是对应于人类的精神活动与精神需要的。

此处,精神性不就是指艺术品纯粹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意识里而不需要任何物质的东西,而就是指艺术品的各种质素必须就是精神性的或就是可以转化为精神性的,它们不就是赤裸裸的、有限性的肉体欲望与功利性。

(三)艺术品应就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人的精神至少可以区分为感性与知性。

一就是具体的,一就是抽象的;一就是遵从感性运作规律的,一就是遵从以形式逻辑为主的知性思维规律的;一就是获得以意象为主要内容的结果的,一就是获得抽象的规律等成果的。

值得注意的就是,“感性”就是精神性的,它不同于有限的、功利的欲望。

在探讨了艺术品的定位之后,还需要分析作为艺术存在流程第二个环节的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

辩论丑与美

辩论丑与美

辩论丑与美辩论一:丑与美是主观的观念观点1:丑与美是主观的观念,取决于个人的审美标准。

1.1:每个人对丑与美的理解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不同。

1.2: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丑与美,因此,可以说丑与美是主观的观念。

观点2:丑与美是社会构造的结果2.1:社会和文化传统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2.2:随着时间的推移,审美观念发生改变,因此丑与美也会发生变化。

结论:丑与美是主观的观念,取决于个人的审美标准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辩论二:美与丑是相对的概念观点1:美和丑是相对的概念,相较而言才能体现出来。

1.1:美的存在有赖于对比,只有与丑的对比才能更好地诠释出美的品质。

1.2:丑只是相对于美而言的概念,没有美的存在,也就没有丑的概念。

观点2:美与丑是互补的2.1:美和丑是相互依存的,互相衬托才能产生更强烈的效果。

2.2:美和丑的概念之间的对比和交融,为艺术和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力。

结论:美与丑是相对的概念,相互依存且互相衬托,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

辩论三:丑与美是客观的存在观点1:美和丑有一些普遍适用的标准,超越了主观的观念。

1.1:某些特定的比例、对称和色彩搭配被认为是美的标准。

1.2:人们对于丑陋形象的反应普遍是负面的,表明了普遍存在的丑的特征。

观点2:美和丑对进化和生存有重要影响2.1:某些美的特质如健康新颖、光滑肤色等被视为健康和优势的象征。

2.2:丑陋的形象往往与身体缺陷或疾病相关,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能力强、健康的个体更具生存优势。

结论:美和丑有一些普遍适用的标准,并对进化和生存具有重要影响。

辩论四:美与丑是个人价值观的表达观点1:每个人对于美和丑有不同的价值观,以此为基础来判断事物的美与丑。

1.1:个人的经历、教育背景和文化都会影响他们对美和丑的看法。

1.2:在不同的行业或领域中,对美和丑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观点2:美与丑的评判是基于个人的情感和认知2.1:美和丑是情感和认知的表达,反映了个体对某种事物的喜爱或厌恶程度。

生活美与艺术美浅辨

生活美与艺术美浅辨

生活美与艺术美是一对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这一对范畴进行研究和考察,首先我们将会从二者的特点中得出结论:生活美与艺术美分属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两个大范畴中;由此,一切唯物主义者都会承认:艺术美是生活美的反映。

如果仅仅到此为止,那还没有跳出形而上学的窠臼,那将在艺术面前显示出一种茫然;艺术美不仅仅是对生活美的直观复写和反映,更本质的则是一种主体对客体能动的把握。

理论具有高于现实的品格,它来于实践并能反转过来指导实践,逻辑的思维具有这种力量,形象的思维(即艺术)在本质上也具有这种力量。

因此,我们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这样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美,按其性质可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

就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来说,现实美即是生活美,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或范畴,它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两大类。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的美和社会事物的美,这种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最直接的存在方式,它客观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特别是集中表现在作为一定时代的主体的社会先进力量和先进人物身上,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以及人的思想品质情操等方面,将突出体现出来各种形态的社会美,从而为艺术美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和客观基础。

生活美除了社会美之外,还应包括自然美——那些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和未经加工改造的自然对象的美。

大自然自从出现了人类之后,其自身便进入了一种与社会逐渐交融的阶段。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地感觉、认识和改造着自然,不断地在大自然上打下人的印迹。

在人的“物质的”和“意识的”启悟下,大自然生动起来,透露出了绚丽的千姿百态的美。

人通过自己的力量改造了自然,创造了美。

这种自然对象的美主要是以其社会内容的直接显露为特点,所以,它们与社会事物的美是十分接近的。

而另一种自然美,如日月星辰,山海江河,草木虫鱼,花鸟云雾的美,则是未经人加工和改造的。

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基本原则

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基本原则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丑陋事物,但是在艺术家的笔下或者摄影师的镜头下,这些丑陋的事物却可以被转化为艺术美。

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基本原则的研究与探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原则,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审美主体的不同视角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常常是因为审美主体的不同视角而被人们所忽视或者排斥的。

但是在艺术家的眼中,这些丑陋事物却可以成为创作的灵感来源。

比如一些破旧的建筑、废弃的工厂、甚至是垃圾堆积的场景,在艺术家的镜头下或者画笔下,都成为了优美的风景或者抽象的艺术作品。

这就说明了审美主体的不同视角是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艺术家的创作技巧艺术家在将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事物转化为艺术美时,常常会运用各种创作技巧来加以修饰和增强。

比如在绘画中,艺术家可以通过运用色彩、构图、光影等技巧来使丑陋的事物呈现出美感;在摄影作品中,艺术家可以通过取景、调整光线、后期修饰等手段来展现艺术美。

这些创作技巧的运用是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重要原则之一。

三、艺术作品的再现力量艺术作品有着较强的再现力量,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事物通过作品再现的方式转化为艺术美。

比如一幅反映社会现实的油画作品,可以通过艺术家的想象和再现力量,将社会丑陋的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反思。

这种再现力量是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重要原则之一。

四、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在艺术创作中转化为艺术美,常常涉及到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

艺术家在创作时常常会思考作品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是美的、善的、真实的,还是丑陋的、邪恶的、虚假的。

通过对价值取向的选择和表达,艺术家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这种价值取向是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基本原则之一。

五、社会裙体的审美观念社会裙体的审美观念对于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俞泉艺术系艺术设计1004班【摘要】:正美与丑,是一种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物的本质的外化,二者辩证地统一在自然界和人们的生活中。

美与丑,只有当相互比较时,才显现出它们各自的实质内涵。

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这种辩证关系不仅体现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还更深刻地体现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体现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

文艺是人们对现实审美的最高形式,探讨和追寻美丑的辩证关系,扬美弃丑,也就成为这种最高形式的根本所在。

但是具体生活中的美丑和艺术中的美丑是有区别的,二者不是一种顺承关系,而是呈现着十分复杂的状态。

比如生活中丑的事物反映到艺术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往往淡化了丑的形态,成为具有美学意义的形象。

这种现象冲破了人们单纯的表象思维,难免给人以困惑之感。

美也有丑,它们之间所展开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构成了一幅幅生动丰富,惊心动魄的画面。

它给我们带来种种欢乐和烦忧同时,也为我们艺术美的创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西方文艺社会学的创始人斯达尔夫人认为文学与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文学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社会内容,人们审美价值判断的不同取决于社会条件的差异。

《红楼梦》这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正是中国社会动荡,剧变的时期。

一切生活的丑陋竞相在此上演。

《红楼梦》中生活的丑陋不是因为物质的匮乏,权力和财富的缺失,而恰恰相反,一切的痛苦来源于餍足,即饮甘餍肥,锦衣纨绔,一切物质的富足似乎都没了意义,贵族的糜烂的生活。

这是一个丑陋的社会,由这样一群人主宰的世界必然是荒唐,腐朽,败落和没人道的。

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丑恶,使得《红楼梦》大观园中的生活极具审美价值,在大观园中,没有等级观念,大家平等相处,友好相待。

在这个世界里,人的天性,个性得到了应有的表现。

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是人,艺术所追求的是美,造型艺术是通过视觉形象来感染人的,那么人体美自然就成了艺术家表现的一个重要的题材。

辩论丑与美

辩论丑与美

辩论丑与美辩论一:美丑取决于主观观点主张:丑与美是主观观点,因此没有固定的标准。

论证:1. 美丑是主观感受,不同的人对同一样东西可能有不同的评价。

比如,一个人可能认为一幅艺术作品美丽,而另一个人可能认为它丑陋。

2. 美丑是文化和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因此对美与丑的定义也不同。

例如,在某些部落中,身上的疤痕可能被认为是美的象征。

3. 美丑有时是一种被接受的社会规范。

例如,一些时尚潮流可能会使某些人觉得丑陋,但是在此潮流中被认为是美的。

结论:美丑是主观的,没有固定的标准。

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来判断美丑。

辩论二:美是内在品质的体现,与外貌无关主张:美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内在品质,与外貌无关。

论证:1. 美是关于善良、友善、智慧、忍耐和正直等品质的体现。

这些是与外貌无关的内在特质,它们才是真正定义一个人的美丽。

2. 外貌可以被视为一种肤浅的标准。

一个人的外貌虽然可能吸引人,但真正持久的吸引力来自于一个人内在的品质。

3. 外貌与美的定义在不同文化和时代中也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缺乏普遍性。

然而,对于内在品质的评价却是相对一致的。

结论:美是与内在品质相关的,外貌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能完全定义一个人的美丽。

辩论三:外貌与美有密切关系主张:外貌与美有密切关系,外貌可以作为衡量美的标准之一。

论证:1. 外貌是我们最初接触到的东西,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一个人的外貌可以立即给予他人对其美丑的评价。

2. 外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健康、充满活力的外貌被认为是美丽的象征。

3. 外貌也可以传达一个人的个性和风格。

不同的外貌可以引起不同的情感和反应,从而作为美的表现。

结论:外貌与美有密切关系,外貌是评判美的标准之一,虽然它不能完全定义美。

辩论四:美丑是社会标准的反映主张:美丑是社会标准的反映,因此并不是客观存在的。

论证:1. 社会标准不断变化,因此美丑的定义也会随之变化。

过去认为美的标准可能在今天被认为是丑陋的。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摘要】《丑之美》是一部探讨生活中丑和艺术中美的文学作品。

本文从美与丑的边界模糊、生活中的丑与艺术中的美、生活中的美与艺术中的丑、生活中的丑陋展现和艺术中的美的创造等角度来浅析生活中的丑与艺术中的美。

通过审视生活中的丑来感受艺术中的美,我们可以发现,生活和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在生活中的丑陋中,也能发现美的存在,这种对生活的审视和探索能带给我们更加丰富和有趣的艺术体验。

生活中的丑并非应当被忽视或遗弃,而应当被审视和探索,从中发现不同寻常的美的存在。

通过深度的审视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艺术中的美,也能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丑。

【关键词】引言、文学作品、生活、反思、丑之美、主题、内容、美、丑、边界、模糊、艺术、展现、创造、互动关系、审视、存在、结论。

1. 引言1.1 文学作品对生活的反思文学作品对生活的反思是一种深刻的思考与观察,通过对生活中的细节和现象的探索,作家们能够揭示出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文学作品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人物,通过这种重新构建的方式,使读者重新审视生活,思考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出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引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探讨。

1.2 《丑之美》的主题与内容《丑之美》是一部以生活丑与艺术美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通过程丛兰的笔触展现了生活中的各种丑陋与艺术中的美好。

这部小说主要围绕着一个不被社会认可的女性艺术家展开,她身处贫困和孤独之中,却始终坚守自己对艺术的信念。

作者通过描述她的生活和艺术创作,深入探讨了丑与美的边界、生活中的丑陋和艺术中的美感等主题。

《丑之美》的主题包括了对生活的反思和对美与丑的探讨。

通过对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过程的描写,读者可以看到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艺术家如何逐步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美丽的作品。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对个体生活的写照,更是对整个社会对于美和丑的看法的反思,以及对艺术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探讨。

活着生活中的美与丑

活着生活中的美与丑

活着生活中的美与丑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美与丑的事物和情景。

美丽的自然景观、和谐的人际关系、艺术品和音乐等都代表了美。

而丑恶的行为、社会问题、环境破坏等则代表了丑。

在这个世界上,美与丑并存,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现实。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活着生活中的美与丑。

一、自然中的美与丑自然界是美的源泉之一,同时也隐藏着丑的一面。

美丽的日出和日落、壮丽的山川河流、绚丽多彩的花朵和鸟类等都是自然界中的美。

这些景色给人带来了愉悦和安宁的感觉。

然而,自然界中也存在一些丑恶的现象,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

这些问题让人们感到担忧和恐惧,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在赞美自然美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环境保护,努力改善丑陋的现象。

二、社会中的美与丑社会生活中,美与丑也同样存在着。

和谐的人际关系、友善的互助精神、公平正义等都代表了社会的美好一面。

这些美德让人们感到温暖和幸福。

然而,社会中也存在一些丑恶的行为,如欺诈、贪污腐败、暴力犯罪等。

这些丑恶的行为破坏了社会秩序,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培养和弘扬美德,同时要坚决反对和抵制丑恶的行为。

三、艺术中的美与丑艺术是一种表达美的方式,它丰富了人们的感官体验。

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艺术作品中的美丽形象、动人旋律、优雅舞姿都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

然而,艺术作品中也存在一些探讨丑恶的主题,如揭示社会问题、展现人性的黑暗面等。

通过艺术的手法,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反思人类存在的问题。

四、心灵世界中的美与丑美与丑不仅存在于外在的事物和情景中,也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

积极向上的心态、宽容和善良的品质等都代表了一个人的美。

这些美德让人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增加了生活的幸福感。

而负面情绪、自私和恶意等都代表了一个人的丑。

这些丑态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也会对他人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修炼内心,培养美好的品质,追求心灵的美丽。

浅论生活美与艺术丑

浅论生活美与艺术丑

浅论生活美与艺术丑作者:张洪梅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02期[摘要]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审美观念,可以相互转化。

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美与丑,艺术手段可以转化生活中的美与丑。

艺术作品中的丑具有持久的力量和强大的说服力,能直接而幽默地表现艺术形象,达到“反审美”的刺激作用。

[关键词]生活美;艺术美;艺术丑[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089-02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审美观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生活中存在太多美好的东西,艺术作品中也同样如此。

艺术美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生活的强化,是现实生活的升华。

所以我们在享受生活美的同时,也必须允许丑进入艺术。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诗学》中指出:“丑,可以作为欣赏对象进入艺术。

”然而,它像一颗石子投进古老的深渊,仅激起了几朵浪花,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偏见,尤其是在绘画方面,人们始终恪守着一条原则,即“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规律”。

当然,也曾有人试图挣脱这种桎梏而专绘畸形人体表示反叛,然势单力孤,最终仍被旧势力淹没。

于是,在缪斯的殿堂里,只有白天鹅才能高视阔步、漫舞轻歌……但丑的描绘应该是在笔锋之外透露出的某种积极的价值取向,使丑变为理想化的东西。

艺术作品中丑的形式具有更持久的力量,在一定情况下,视觉丑更能达到“反审美”的刺激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艺术作品中的丑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能直接而幽默地表现艺术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一、生活之中充满了美与丑生活的美源于自然,自然赋予了生活很多美好的特性。

缤纷各异的自然美景,令人心驰神往的洞天风光,还有让你怦然心动的微笑;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装束,映衬着清纯可人的脸庞,淡淡的带有些许羞涩的笑容;暖暖的黄昏,白发苍苍的伴侣,搀扶着走在公园的路上,蹒跚的步履,构成了晚霞当中最为壮丽的风景……这些与天地浑然一体的美景,让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美的乐趣。

然而,生活中所潜伏着的丑陋,也隐隐刺痛人们的心灵,犹如美丽脸庞下面掩藏着的一颗恶毒的心灵。

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

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

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作者:林楠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4期摘要:现实中美丑杂处。

一般说来,人们讨厌作为审美活动中丑的事物,但是生活丑也有自己的艺术价值。

艺术家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悟与评价,借助审美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人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认识丑、克服丑,揭示丑的本质,这是从反面肯定美。

本文以两件雕塑作品引出这一话题,探讨生活丑的美学意义,分析美与丑的审美关系,得出二者是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结论。

关键词:生活丑艺术美审美关系相反相成\罗丹的名作《欧米哀尔》,塑造了一个年老色衰的妓女形象。

几十年的风月场生活,使她如此衰老。

她是这样干枯、瘦弱:佝偻的脊背,枯瘪的乳房,满是皱褶的肚皮……如果在生活中,谁见到了这样的形象,恐怕都不会说是美的。

可是面对罗丹这件作品,观赏者久久不忍离去,内心深处泛起层层涟漪。

阿格桑得罗斯所做的《拉奥孔群像》雕塑,拉奥孔的神情是恐怖和痛苦的,他努力挣扎,想让自己和孩子摆脱蛇的缠绕。

三个扭曲的身体,所有肌肉运动都达到了极限,表达出了在痛苦状态下的力量和反抗状态下的紧张,所有神经、血管和肌肉都被痛苦填满了,气氛紧张而惨烈。

以上两件雕塑作品在视觉上颠覆了我们对艺术美的认识,单纯塑造了“不美”的形象,但在这种塑造丑的形象的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作者美的理想。

看到这些作品,没有人会感到丑陋,有的只是赞叹、激动。

在这里生活丑巧妙地实现了向艺术美的转化。

一、本是同根生,相“厌”何太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人类刚刚出现的时期,祖先们就开始了对美追求的漫漫历程,无论现实生活里还是艺术家创作中,追求美都是一个不变的话题。

艺术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展览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而是歌颂美好的事物,表现美好的理想。

“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仅是生活的反映,而且是艺术家人格的反映,正是客观的社会生活通过作家、艺术家主观的熔铸、改造,才变成了艺术作品,才创造了一种不同于社会生活美的新的美——艺术美”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艺术活动中生活丑和艺术美的关系
美与丑,是一种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现象。

美与丑,二者只有在相互联系、相互比较时,才能显示出他们的内涵,它们相伴而生,又相辅相成。

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复存在。

往往美的艺术需要丑来衬托。

通过艺术作品审美丑,我们可以获得对艺术品更深层次的认识。

首先,在艺术作品中,生活丑更能突显艺术美。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高尚、有颓废,有积极也有消极,有美有丑,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生活丑无处不在,而这些丑能成为艺术创造者创造美的素材,为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灵感,达到化丑为美得到境界。

例如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就是这么一个集生活丑和艺术美为一体的艺术形象从客观上看,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

艾丝美拉达第一次看到都被吓到了。

从一切综合条件看就像是一个恐怖的野蛮人,世界上不会有这么残缺的人。

这种生活丑并不能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但是艺术家能通过自己高超的技巧,使丑态的人具有艺术美的价值。

在雨果的笔下,他虽然给了卡西莫多丑的相貌,但是人不可貌相。

他同样赋予了卡西莫多纯洁善良的品质,使其具有内在的美。

这让我们在欣赏《巴黎圣母院》时,更多注意的事卡西莫多的内在美。

其次,艺术美还表现在作品对生活中的丑的批判与否定态度。

《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巴黎圣母院》讲述了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丑陋的嘴脸;揭露了一个阴暗,虚伪的世界,突出了人内心矛盾、冲突、分裂、自私、冷酷。

虽然存在着这样
的生活丑,但这部作品却闪耀着典型人物的社会思想价值之光环。

它反应的虽然是丑的现象,但是象征的是不甘于丑的人的斗争心里。

正是用极端的丑来激励我们去追求理想的美。

总之,美与丑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生活丑在作品中也因为其它对于美的表现而更加突出,使形象更加丰满而真实,达到化丑为美的境界,而艺术的美感就在于美丑之间对立和统一中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