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岛华社的演变看20世纪上半叶印尼华人社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

自明清以来,或为躲避战乱,或为谋求生存,或被欺骗拐卖,闽粤一带的先人背井离乡,乘船南下,到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地,甚至远抵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太平洋诸岛,形成浩浩荡荡的“下南洋”浪潮。如今,南洋地区仍是世界上华人华侨数量最多的地方。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简称“苏岛”)扼守马六甲海峡,东临南海,东北与马来半岛相望,是进出印度洋与太平洋的门户。671年,唐代高僧义净从海陆赴印度求法,路过苏岛,停留了六个月。郑和下西洋后,明王朝在此地设置了旧港宣慰司。此后,大量华人涌入苏岛,广泛分布在苏门答腊岛的各大、中、小城镇,与当地土著一起开发这片肥沃的土地,生生不息。特别是1881年,荷兰殖民政府开辟苏岛上的棉兰为商埠并迅速发展起来,因各种原因抵此谋生的华商更是日益增多。

古代交通与通讯落后,先民乘船渡海,九死一

作者简介:辛镛(1968—),男,广东汕头人,广东省作协会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委员。

75

华侨华人

生;来到苏岛,举目无亲,语言不通,生存艰难。华人素有敦亲睦族、邻里守望、兰友瓜戚、天下一家的优良传统,在异国他乡,本着“共处天涯,永敦族谊”的美好愿望和现实需要,自然而然地以宗亲、乡谊、同行等血缘与地理关系为纽带,自发形成各种华人社团互助组织(简称“华社”)。华人也有崇敬鬼神、祭祀祖先的传统,而大型祭祀活动也非个人能力所能组织,需要由华社牵头,聚合众人之力方能成事。因此,华社逐渐成为早期海外华人社会组织的核心支柱,一直延续至今。社会环境的变迁,特别是华人生活圈子的变迁,影响着华社的演变。考察华社的演变,可以窥探当时当地印尼华人社会的变迁。

20世纪上半叶,世界风云激荡。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殖民地独立运动兴起,“战争与革命”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发展,国与国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同时也经历了经济的大萧条;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工业化、大机器生产增加了原料的需求与产品的倾销。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印尼及苏岛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了当地印尼华人社会的变迁。本文拟回顾、整理20世纪上半叶苏岛华社的情况,总结当时印尼华人社会的情况与特点。

二、20世纪上半叶苏岛的华社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苏岛是印尼最大的岛屿,也是华人主要聚居区之一,居住在棉兰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勿拉湾、半路店、民礼、吧敢、西利勿拉湾、奇沙兰、直名丁宜、水火山、先达、马达山、勿朗勿朗、打鲁栋、实武牙等地。

苏岛的华社发展史,与印尼的华社发展史基本重合。个人认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创办发展阶段,时间上大致是19世纪中叶至1942年。早期华人自发形成的互助组织,历史应该相关久远;但因时间久远,史料无存,难以考证。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之后),随

着华人移居印尼及苏岛日益增多,荷兰殖民政府难以管理,遂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委任华人精英为“玛腰(Mayor)”、“甲必丹(Kapitan)”、“雷珍南(Letnan)”等官职,管理华人事务。后又颁发相关政令法规,规范华社组织的登记与管理。在此情况下,各类华社先后传播、蓬勃发展。

第二阶段停滞消退阶段,大致为1942年至20世纪末。1942-1945年,日本侵占印尼,各类华社均被取缔。1945年至1949年12月,荷兰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先后与其最大的殖民地——印尼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连年战火纷飞,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华社活动几乎停滞。1950至1965年,华社短暂复兴。1965年后,印尼掀起排华浪潮,所有的华社均被取缔消亡。

第三阶段是全面复兴阶段,从20世纪末至今。1998年,印尼30多年军人独裁统治结束,政治趋向民主,印尼的华人社团和华文学校开始复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华人和华社从法律和政治上获得平等的权利,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化进程,印尼许多华人有识之士都意识到:华人必须团结协作,发出自己族群的声音,才能融入主流社会,维护自身权利。因此,各地掀起华社复兴活动,各种华人的宗亲会、行业组织、文化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04年,祖籍福建、时任苏岛“玛腰”的丘清德鉴于乡亲们在此无以依靠,会同同乡侨商温金发,上书荷印殖民政府,申请设立“福建公司”,成为襄理贫侨或契约华工丧事的慈善福利组织,让乡友生得安居,死有安魂之所。后因局势发展变化,“福建公司”先后改名为“福建公所”、“福建会馆”等,性质与宗旨基本不变,延续至今。

在“福建公司”的带动下,各类同乡宗亲会纷纷登记成立。1907年,黄氏宗亲登记成立了棉兰江夏公所。1912年,时任“玛腰”的张榕轩及胞弟张耀轩发起成立了同乡宗亲会广东公所。1920年,先贤张鹤亭发起成立了丁宜韩江会所,这是正式登记的第一个潮人同乡宗亲社团组织。1925年,

到1923年,改称“中华总商会”,删改相关条款,才成为一个纯粹的商会组织。

此后数年间,华人社会里各类商会与同业公会——如苏岛中华总商会、棉兰糖米公会、棉兰橡胶公会、苏东中华商会联合会等——相继成立,加强了各个商业公司间的联系,应对世界经济变化,反抗荷印殖民政府的掠夺性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绩。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席卷世界,印尼殖民地经济也深受影响,产品滞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商业凋敝,民众生活十分困苦。为帮助受难同伴,1931年,侨商黄天迈发起组织苏北失业华侨慈善协会。协会的成立,得到著名侨商胡文虎先生的大力资助,苏岛各埠热心人士也纷纷慷慨解囊。协会成立后,集资购置板屋一列42间,作为组织,以“共处天涯,永敦族谊”为宗旨。华人社群的活动。也深受故乡传统风俗习惯所影响。源自中国的传统节日、祭祀祖先、光宗耀祖等观念非常强烈。举个例子,据当事人回忆,当时每逢清明节时,宗祠就发动同姓族人300余人到“义山(墓场)”拜祭,一时车水马龙,道路为之阻塞,而这举止深受称赞。这种传统习俗除了受华社所认同外,也受到殖民地政府的认可。当时荷印殖民地政府采取对各族分治的政策,不仅不干涉他们的风俗习惯,同时在司法、行政上也给于承认,多次发出指令,要求地方行政部门承认有关华人的婚嫁,纳妾,收养子女和财产继承等传统习俗。

2、商业气息浓郁

早期下南洋的人,主要是为了生活,从事种植业、采矿业或小商业,希望多赚一些钱来维持在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