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_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内容提要
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目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与社会和谐内在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加自觉、更加深刻、更加系统的新高度、新境界。
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它的充分体现也是一个不断从内在向外在、从理想向现实转化的长期过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对于全面把握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自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1 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题
一、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答:【一】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者都是经济发展的方式。
二者构成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的统一。
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是对不同时期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而言,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所带来的产品的增加。
它的核算常使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指标。
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复杂得多,内容更丰富。
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性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
可以理解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后更多的产出和变化,同时,还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上的改变,意味着产业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间投入分布的改变,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方面,包括众多方面在内的经济社会进步过程,其所指向的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核心的。
增长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只有增长才能发展,但增长并非必然带来发展,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其与“经济增长”相别的鲜明特征就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也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成果的共享性。
【二】当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是已扩大和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并将会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及时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十七大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重大战略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中特题目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思考题中特试题任务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及其相互联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⑴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⑵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⑶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
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
毛中特(下)课后思考题答案(1)
第七章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意义:(1)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2)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目标: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阶段性目标是到2020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1)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观题主观题
第八章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什么?答: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 材料分析材料1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材料2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
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
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
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
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6页)材料3: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
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
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
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
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笫203页材料4: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和谐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平等与团结,以及共同富裕的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和谐的不断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社会和谐被视为最高目标之一。
中国一直重视和谐发展的理念,追求国家的一体化发展,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社会和谐被认为是促进国家全面进步和经济繁荣的根本保障。
实现社会和谐的核心是人民的满意。
通过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为人民提供更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
除了人民的满意之外,实现社会和谐还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这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加强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政府应该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保护各方面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同时,社会和谐还需要文化的繁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提高民族精神。
社会和谐还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和谐的建设。
政府应该加强领导,健全政策体系,为社会和谐提供保障。
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福利,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社会组织和个人应该提高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传递友善与善意。
总之,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它关乎人民的福祉、国家的稳定、社会的进步。
实现社会和谐需要政府的指导和各界的积极参与。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在社会和谐的道路上不断发展,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考复习-答案
一、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优”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国情的特殊性”、“理论的特殊性”、“实践的特殊性”、“目标的特殊性”、“历史地位的特殊性”等五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表现在:1、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2、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
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
二、“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如何理解?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试谈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突破的策略?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投资、消费和出口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暴、收入差距过大以及科技创新严重不足等五大问题。
策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等方面,创新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明确提出来之后,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社会”概念,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谐”是古今中外都比较关注的一个概念,但以此来定位一个社会,则是在科学吸收古今中外和谐思想精粹基础之上的一种重大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充分肯定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和谐的一系列天才设想,同时又正式提出自己关于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命题,就是针对现实资本主义的不公正、不和谐而提出来的。
当前,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强调“斗争”哲学,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走了弯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确认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奋斗目标,是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世纪末我们如期实现小康,开始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正如六中全会《决定》所言:“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仅从国内的情况看,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和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的本质属性是谁提出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的本质属性是谁提出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的本质属性近年来,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现着共同发展、团结统一、和谐共处的核心精神。
它已成为当今国家建设的宝贵财富。
那么,究竟是谁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的本质属性”这一观点呢?答案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2014年3月15日,习近平出席央视新闻联播的50周年聚焦,现场发表了重要讲话,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和平、发展、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属性"。
这代表着习近平对建设社会和谐的深刻认识。
他认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
因此,他指出,“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深化改革,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的方针;坚持和谐的原则和既有制度的特色,把握好社会发展中统一和分开两个方面,积极适应历史发展趋势,推进形成有利于和谐社会持久发展的新格局”。
此外,习近平还指出,“要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道路,同时发挥发展中社会关怀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深入推进形成各方共同发展、利益均衡、全方位参与的新型社会和谐格局”。
因此,社会和谐的发展必须从改革开放、制度建设、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回顾习近平提出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的本质属性”这一观点,具体而言,即要强调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深化改革,实现和平发展和团结统一,建设和谐社会;要认识到社会和谐是一个既有制度特色又具有共同发展、团结统一、和谐共处的核心精神的建设过程;要从改革开放、制度建设、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几方面三位一体,着力形成和谐社会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社会和谐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概念,必须以正确义利观引导社会行为,人民财富和安全得到保障,而这一切都需要党的坚强领导,深化改革,强化发展必须。
正是习近平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的本质属性”这一观点,推动我国社会和谐从理论走向实践,理想从言论走向社会基础,是推进社会和谐历程的重要贡献。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的本质是实践的对立面统一,即人类世界发展中真、善、美的统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本质,体现为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想和治国结果、治国方略和治国机制、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统一。
新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性特征,表征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内容。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列宁面对小农占多数人口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强调要建设比资产阶级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制”,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建立起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牢固的桥梁”。
同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意把社会和谐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
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充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生活主题。
反复强调要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在全社会“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论文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与社会和谐内在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加自觉、更加深刻、更加系统的新高度、新境界。
正确认识这一论断,首先必须搞清楚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准确把握这一命题的科学内涵,最后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关键词: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249-0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是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后提出的又一新论断,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但同时应当看到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和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大量的矛盾甚至会集中出现。
中国的发展面临关键的临界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显示,从人均1000美元到 3000美元这样一个时期是多事之秋,顺利地度过这一临界点,中国社会就会进入一个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否则,便可能会出现“拉美化”的局面。
“拉美化”是一种病态的现代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当中,人均gdp或许不低,但是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因此“拉美化”是国际公认的现代化失败的典型。
为了防患于未然,顺利度过发展的临界点,需要做很多事情。
其中,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形成社会阶层之间良性的、公正合理的互动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_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个论断揭示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优势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统治阶级虽然能够在革命或上升时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去打破旧的社会制度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但当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同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力发生矛盾的时候,作为现存社会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就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即使有时候不得不对现存社会制度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改良,也不会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在旧制度框架内无法克服的社会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无产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一致的,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没有与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不同的特殊利益,因而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有可能做到完全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去调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协调持续地向前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保持和谐稳
第1 页。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的本质特征,在于坚持以人为本。
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它的全部合理性和优越性,都植根于以人为本,体现于以人为本,展示于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和超越,不仅仅意味着社会形态的转换、阶级关系的变迁和国家机器的重组,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实现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生存价值的提升。
由此可知,我们党把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予以彰显,这本身就是增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之举。
还要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都是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程度,又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际显现程度。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就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也就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具有统合功能和辐射作用。
社会和谐程度的提升,必将有力地促进和带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可以相信,随着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由理论认知转化为现实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以日益扩展的巨大优越性,向世界展示非同凡响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几点认识
2009年1月第1期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 m al of S0c ia l i8t C ol l egeJ an.2009N o.1【百家论坛】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几点认识杨春娟(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51)[摘要]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科学论断。
正确认识这一论断,首先要纠正两种错误认识,要认识到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同时还需把握几个问题。
[关键词]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认识[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981(2009)01一0077一0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到再次写入十七大报告的一个科学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
这一判断有着深刻的历史含义。
把社会和谐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表明社会主义不仅应该是富强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而且也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这四个方面缺少哪一个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伟大转折,是历史的跨越。
深刻认识这一论断,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这一论断。
需要纠正两种错误认识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表明,社会主义不应该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缺少这个基础,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当然更谈不上社会和谐。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经典话语,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标志,也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把握。
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物质文明,这一点必须始终坚持。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_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个论断揭示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优势在有阶级的社会中,统治阶级虽然能够在革命或上升时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去打破旧的社会制度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但当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同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力发生矛盾的时候,作为现存社会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就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即使有时候不得不对现存社会制度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改良,也不会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在旧制度框架内无法克服的社会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无产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一致的,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没有与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不同的特殊利益,因而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有可能做到完全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去调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协调持续地向前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
但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一诞生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这一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需要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各种挫折和失误是难以避免的。
例如,受“左”的思想影响,我们曾发生过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追求生产关系“一大二公三纯”的错误,导致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
正因为如此,这些失误,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可以克服。
并且,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经验的积累和事实的教育,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和政府可以自己纠正错误,探索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就证明了这个问题。
浅议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 , 目是主动地 、 并 全面 地、 立体地了解每—位学生, 这是建立 民主、 、 平等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和保证。我们必须时刻牢 记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 “ 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 孩子 的精神世界 , 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 律。” 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 , 走进学生的灵魂 , 首 先就得了解学生。 要了解学生的优点缺点, 了解学 生的喜怒哀乐,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 了解学生的 方方面面: 父母从事什么职业? 家庭经济生活状况 如何? 父母感情和关系怎么样? 在谁身边长大? 经 常和哪些人交往? 经常看哪些书籍? 有没有知己朋 友? 有没有不 良 嗜好? 学习认真刻苦吗? 学习不认
浅议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工贸公司有限公司 , 江西 铅 山 34 0 ) 3 5 6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新理念 , 是我们 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深刻洞察国际国 内形势变化 趋势、 应人民群众根本要 求 顺
的 基础 上 所 做 出的 战略 性 举措 。
下架子, 走进学生的生活 , —句笑话、 —个微笑 , 就 会在不知不觉中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只要 倾注一片爱心 , 走进学生稚嫩的世界, 走进学生纯 洁盼 灵。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将爱心渗透到班 级管理中。 l 用爱心培育爱心 作为教师, 应该用宽广的胸怀安抚学生的忧 伤, 用细腻的心思感悟学生的快乐 , 使学生在爱心 的哺育下茁壮成长, 在费 的滋润下滋长爱J 。 个教师如果不关心学生 , 不热爱学生 , 是缺 乏责任感的 表现。 —个不关心学生、 不热爱学生的 教师, 则不是—个好教师。教师不仅要爱 “ 小天 鹅” , 还要爱“ 丑小鸭”不仅要爱个别学生, ; 还要爱
文l l I 化 教 育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答: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个重大判断,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原因有:(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由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我们的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党和国家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我们具有不断促进和谐、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
(2)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和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使社会和谐从理想的追求变为现实的可能。
②社会和谐把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体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上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
(3)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4)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制度的消灭,人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个人的自由不但不以剥削、压迫他人为条件,反而有利于他人的自由和发展,人们彼此间相互促进、友好相处。
这种和谐的社会关系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
(5)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社会和谐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始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设想付诸实践。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属于共产主义范畴,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与旧的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
它是一个在生产力逐步走向发达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且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这一论断,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
十六届六中全会还强调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并且强调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这实际上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追求出发,对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根本原则和要求。
我们党领导全体人民努力构建共建共享共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原则和目标。
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但是,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
简言之,“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而“本质属性”,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事物的本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既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又反映基本特征,从这两个方面区别于其他事物。
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已经很清楚了。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呢?就是社会和谐。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
其本质属性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不断推动中国向着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
这一制度体系的提出和发展始终受历史背景的影响,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正文:中国共产党、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国情、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结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探索中得出的一种新型社会主义制度。
它提出了在中国特定国情下建设社会主义的路径和方式,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迈上了新的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下,中国为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和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特色的贡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了基础。
1978年以来,中国不断进行最大范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外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个论断揭示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深化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尤其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现在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对社会和谐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理解。
第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党和国家和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我们具有不断促进和谐、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
第二,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一方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和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使社会和谐从理想的追求变为现实的可能;另一方面,社会和谐把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体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上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
第三,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和谐也不是社会主义。
一部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化解矛盾、消除冲突、解决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平稳和持续发展的历史。
社会和谐所体现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特征,无一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所规定的本质要求。
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都显现着社会和谐的特征,实现着社会和谐的要求。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社会越是和谐,就越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越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五,社会和谐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充分维护、发展和实现的社会,是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全面发挥的社会。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我们党持之以恒、不断奋斗的目标和任务。
鲜明指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第六,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可见,“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更高境界和奋斗目标。
总之,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