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 评课稿
《黄河颂》课堂实录及点评
![《黄河颂》课堂实录及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1950f3971eb91a37f0115c0b.png)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录音机、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思路:以诵读有关黄河诗句为序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主题;抓住主题的关键字眼,意在唤起学生对黄河的求知欲,为下文的学习打下铺垫。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要求你们回去搜集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不知同学们准备得怎么样了?(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同学们收集到的关于黄河的诗句可真多!看来,同学们课前一定下了不少的功夫。
今天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光未然的《黄河颂》。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师:《黄河颂》这个课题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生异口同声地答出:颂!)师:那“颂”有什么含义,“颂”什么呢?生:“颂”是歌颂,赞颂的意思,《黄河颂》就是歌颂黄河,赞颂黄河。
师:课文是怎样歌颂黄河、赞颂黄河的?学了课文以后就会明白的。
请问我们同学当中有没有见过黄河的?(没有)那我们先一起到黄河边走走。
二、感性认识思路:这一环节,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出示八幅黄河的有关图片,配上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让学生看图片,听音乐,感受黄河。
第一幅图片是九曲连环的黄河整体图,第二幅是黄河夕照图,第三幅到第八幅是黄河壶口瀑布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的图片 )师:欣赏黄河的美丽壮观,惊涛澎湃以后,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黄河的感受。
(大家纷纷举手)生:我看到了汹涌澎湃的黄河掀起的万丈狂澜。
生:我感受到了黄河浊流滚滚,一泻千里的气势。
生:我体会到了黄河那英雄的气魄和她那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生:我觉得自己的心快要跳出了胸膛,浑身的热血在沸腾。
……三、吟读黄河颂歌,探究黄河精神思路:第一步,通过通读全文,理解课文深刻内涵。
黄河颂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教案教学设计
![黄河颂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2f822b5312b3169a551a41d.png)
黄河颂》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共7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黄河颂》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黄河颂》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执教: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中学华清点评: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中学吴云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同学们,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
同学们到过黄河没有?生:没有。
师: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点击多媒体课件,师生欣赏黄河壶口瀑布影音片段。
老师结合画面内容配以影视同期声:这就是黄河。
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
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苍桑,它与它的人们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
黄河就以它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
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点击课件,出示光未然、冼星海及《黄河大合唱》乐章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这组歌随后唱过(着)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
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既然是一部音乐作品,是一首著名的歌曲,那咱们就先来听歌,好不好]生:好![点击课件,播放歌曲《黄河颂》。
老师提示:同学们可以在歌声当中体会歌词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情感。
][三峡桥夫点评:借助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象,配以背景解说,以音、画、文的综合让学生直观体验黄河之景,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又把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使之成为文本解读的有力支撑,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优化配置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颂》评课稿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颂》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689d75f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3.png)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颂》评课稿一、教材背景介绍沪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是一套适用于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语文教材。
其中,课文《黄河颂》是本册教材的一篇重要课文,通过对黄河的描述和赞美,让学生了解黄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课文内容梳理《黄河颂》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描写了黄河的壮丽景色以及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课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简单介绍黄河的起源和流域,提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描述了黄河流经的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美丽的草原、壮丽的大峡谷、各种动植物等。
3.阐述了黄河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和特殊地位,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发展。
4.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保护问题,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
三、教学目标通过对《黄河颂》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起源、流域、重要意义等。
2.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3.培养学生珍爱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4.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黄河的重要意义,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描写黄河的特点和特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理解和思考,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
五、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黄河的基本情况,唤起学生对黄河的记忆和兴趣。
2.观察法:使用多媒体素材向学生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黄河的特点和景色。
3.听说法:通过听读课文和小组讨论,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阅读法:组织学生进行黄河相关文章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体验法: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黄河的壮丽景色。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还记得黄河吗?黄河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
2. 观察和感受(10分钟)•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黄河的风景和特点。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5《 黄河颂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知识点汇总课件(共32张PPT)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5《 黄河颂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知识点汇总课件(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2d5124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7.png)
【教学难点】: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 境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学中 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 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 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 1938年9月,诗人光 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 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 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 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美读,课上主要通过有节凑,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语言的美和 意境;借助音乐,学生听后,激情澎湃,在其中濡染陶冶。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鲁肃与吕蒙 议论,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 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六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ffd8d5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ec.png)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黄河颂》这首诗歌的内容和意义,能够准确朗读并理解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黄河颂》,激发学生对祖国河流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学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黄河颂》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黄河颂》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黄河的向往和热爱。
2.学习:首先让学生朗读《黄河颂》,然后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接着,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拓展: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黄河的壮美和悠久历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学情感。
4.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回顾《黄河颂》中的精彩之处,鼓励学生多读诗歌,感悟其中的美和力量。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黄河颂》这首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流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爱国情怀,引导他们深入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黄河颂》教学反思与评价 黄河颂教学反思简短汇总
![《黄河颂》教学反思与评价 黄河颂教学反思简短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03a044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9f.png)
《黄河颂》教学反思与评价黄河颂教学反思简短汇总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吧。
《黄河颂》教学反思与评价黄河颂教学反思简短篇一范例九课堂容量大,课堂环节衔接严密本节课,听歌、读诗、赏诗等容量很大,怎样能环环相扣呢?关键在于课堂环节的衔接,本节课的以“颂”为中心,以“颂”为主题,贯穿始终,使爱国之情、爱河之情洋溢在课堂的始末。
自然而然到达德育和美育的目的。
学生的情感才能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开展,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勤于考虑的智慧声,无不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教师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感染,为之感动,一股爱国之情犹如清清的小溪流入心田,所以才有了激情澎湃,所以才有了洋洋洒洒,所以才有了呼之欲出。
但是教学中仍存在缺乏,这批学生都出生于九十年代,他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其中大多数生活在都市,生活优裕,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的痛苦。
他们可能“少年不识愁滋味”。
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家卫国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
对学生来说理解黄河的主题是有难度的,特别抗日战争的背景离我们毕竟长远了些。
所以教学中假设设计一下有关本文抗日的背景简介会好些。
由于时间有限,没有详细介绍。
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
人人都知道:迷人的彩虹出自大雨的洗礼,丰硕的果实来自辛勤的耕耘。
我们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只有勇于面对挑战,才能不断跨越。
《黄河颂》教学反思与评价黄河颂教学反思简短篇二《黄河颂》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在进展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我知道: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考虑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展审视和分析,是通过进步自我觉察程度来促进才能开展的过程,是进展创造性劳动和超越自我的过程。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e8dab9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0.png)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
《黄河颂》是一篇获奖说课稿,它以黄河为主题,通过歌颂黄河的伟大和壮观,展现了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厚感情。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黄河颂》的内容和特点。
正文内容:
一、黄河的地理特点
1.1 黄河的起源和流经区域
1.2 黄河的长度和流量
1.3 黄河的地理环境和生态问题
二、黄河的历史意义
2.1 黄河文明的发展
2.2 黄河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贡献
2.3 黄河的洪水和治理
三、黄河的文化象征
3.1 黄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3.2 黄河的诗歌和歌曲
3.3 黄河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四、黄河的经济价值
4.1 黄河的水资源利用
4.2 黄河流域的农业和工业发展
4.3 黄河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五、黄河的生态保护
5.1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5.2 黄河的水质和水生态保护
5.3 黄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
总结:
总的来说,《黄河颂》是一篇获奖说课稿,通过歌颂黄河的伟大和壮观,展现了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厚感情。
文章从黄河的地理特点、历史意义、文化象征、经济价值和生态保护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了黄河的内容和特点。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不仅在地理上具有重要意义,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同时,黄河也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利用的挑战,需要人们共同努力进行保护和治理。
通过《黄河颂》,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黄河,感受到黄河的伟大和壮美。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b1e643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9.png)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一、开场白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来说一说《黄河颂》。
这是一首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壮丽歌曲,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今天,我将从七个方面阐述这首歌曲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目标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教学目标。
对于《黄河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深入理解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接下来是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于这首歌曲,旋律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是关键。
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情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黄河的气势和力量,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黄河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比如,可以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先听音乐,再观看相关的影像资料,加深他们对歌曲的理解。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五、教学过程设计在《黄河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导入阶段,通过播放《黄河大合唱》的其他乐章,引起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兴趣。
其次是深入阶段,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如小组讨论、个人演唱等,深入了解歌曲的内涵。
最后是拓展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索更多的相关音乐作品,进一步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
六、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黄河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根据他们的需求和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七、结语在结束之前,我想说,《黄河颂》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种精神。
通过我们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内涵和力量。
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够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为学生的成长贡献我们的力量。
谢谢大家!。
黄河颂评课稿、教学反思优选全文
![黄河颂评课稿、教学反思优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35d9011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16.png)
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黄河颂》评课稿、教学反思这节课总体来说做到了:心中有人、心中有文、心中有道。
(一)心中有人授课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在学情方面主要的不足是还未在地理课上系统地学习黄河的地貌特征,对于诗歌产生的背景认知也是比较浅显的;而优势也比较明显,学生的爱国情感还是浓烈的,十三四岁的学生也能够流畅地朗读诗歌,对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有了一定的敏感度,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所以教师采取了朗读法、批注法、合作探究法这三种教学方法,这是比较科学准确的。
另外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尊重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合作探究让学习的成果能够最大效益化,学生学习正确自如地表达,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同时也学会了协作和分享。
(二)心中有文教师在授课前充分研究了课标和教材,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老师注意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考虑到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那么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也出于这样一种思想,所以教学设计者精心谋划:视频的点燃,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的形式,并大胆尝试批注的形式理解重点词句,过程中有学生多次的诵读体验、批注内容的分享,相信这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一篇诗歌,而是一类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
(三)心中有道课堂是师生生命的道场,经典的解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经典所在的时代,要让经典照进现实,要和学生的生命对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掘经典的价值。
在最后设置了一个环节:抒发一种情感。
不只是让学生齐唱《黄河大合唱》,而且引导学生关照现实,用自己方式歌颂伟大的新时代。
可以是手抄报,可以是诗歌创作,也可以是舞台表演,在班内展示。
我想这就是一种理念的传达,心中有道,语文有道。
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04336e9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d.png)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
《黄河颂》是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本说课将围绕《黄河颂》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深入剖析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和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一、背景介绍
1.1 《黄河颂》的创作背景
1.2 作曲家对黄河的情感表达
1.3 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二、内容解析
2.1 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
2.2 曲调和旋律的特点
2.3 歌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三、表现形式分析
3.1 乐器运用和编曲手法
3.2 声乐部分的表现技巧
3.3 节奏和节拍的处理方式
四、教学目标设定
4.1 帮助学生了解《黄河颂》的背景和意义
4.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
4.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5.1 通过多媒体展示作品背景和内容
5.2 组织学生进行听音乐作品的欣赏
5.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感受
通过以上分析和讨论,相信学生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颂》这部音乐作品,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希望通过这次说课,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启发。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f68380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2.png)
《黄河颂》说课稿——获奖说课稿黄河颂是一首描写中国黄河的诗歌作品,它以独特的方式赞美了这条伟大的河流。
本篇文章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黄河颂》的内容和意义,以展示其独特之处。
文章结构将分为引言概述和正文内容,正文内容将按照一、二、三、四、五的顺序分为五个部分,并在每个部分中详细阐述三个小点。
以下是正文内容的具体安排:引言概述:《黄河颂》是一首描写中国黄河的诗歌作品,它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黄河的敬仰和赞美。
这首诗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它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黄河颂》的内容和意义。
一、黄河的源头1.1 黄河的起源黄河的源头位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这里有着丰富的雪水和冰川,是黄河的发源地。
1.2 源头的景色源头地区景色秀丽,山峦叠嶂,湖泊清澈,草原广阔,给人一种宁静和神秘的感觉。
1.3 源头的意义黄河的源头是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繁荣。
二、黄河的奔流2.1 黄河的长度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亚洲第三长的河流。
2.2 黄河的河道黄河的河道曲折多变,形成了许多壮丽的河湾和急流瀑布,给人一种壮观的感觉。
2.3 黄河的流域黄河流经九个省份,涵盖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灌溉条件。
三、黄河的文化3.1 黄河的历史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化和历史遗迹沿岸分布,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
3.2 黄河的文学黄河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许多文学作品提供了灵感,如《黄河大合唱》等。
3.3 黄河的民俗黄河沿岸的人民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如黄河饺子、黄河鱼等,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四、黄河的意义4.1 经济意义黄河是中国重要的灌溉河流,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4.2 生态意义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对中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护黄河生态环境是保护中国生态的重要任务。
《黄河颂》教案评估二
![《黄河颂》教案评估二](https://img.taocdn.com/s3/m/f94bc96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8.png)
《黄河颂》教案评估二。
一、教学目标的评估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教案明确规定了学生掌握黄河文化的基本发展历程、黄河生态环境、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强调了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值得肯定。
2.教学目标能否达成: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背景与能力、教师的授课水平等诸多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讲授、展示、互动、合作等多种方式,营造出了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因此,教学目标可以基本达成。
二、教学内容评估1.教学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教学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是教案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教案的设计比较细致,将黄河文化紧密地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感知和认识黄河文化。
同时,让学生了解了黄河文化的起源渊源和演变历程,对学生的世界观和文化意识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2.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
本教案涉及的内容较为综合和广泛,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宽广。
在设计时,不能让学生难以理解或过于简单化,必须提供不同层次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资源,要让学生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黄河文化知识,而实际上这正是本教案所做到的。
三、教学方法的评估1.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成效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教案中采用的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辅之以展示、互动、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教学评估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教学方法不应单一,应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问题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本教案所采用的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辅之以展示、互动、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在让学生感受到乐趣的同时,也切实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黄河颂》教学实录与点评
![《黄河颂》教学实录与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906910cd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7c.png)
04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学生表现评价
01
参与度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热 情参与讨论,表现出浓厚的学
习兴趣。
02
理解程度
通过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发 现大部分学生对《黄河颂》的 背景、主题和表达方式有了深
入理解。
03
表达能力
学生们在朗诵和讨论环节,能 够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情 感表达,展现出良好的语言表
06
教育理念探讨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活动。
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如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以 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同事互评及建议
教学设计
同事们认为该教学设计思路清晰 ,重点突出,但在部分环节上可 进一步细化,如增加对诗歌创作
背景的介绍。
教学方法
同事们肯定了该教师运用多种教学 方法的尝试,同时建议在引导学生 自主思考和表达方面可进一步加强 。
教学效果
同事们认为该堂课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们对《黄河颂》有了深入理解 ,同时建议在后续教学中可继续加 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自我反思等方 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尝试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01
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施
02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使用PPT、视频、音频等教学
七下《黄河颂》评课
![七下《黄河颂》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7a8cc467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f.png)
《黄河颂》评课一今天听了杨静怡老师执教的《黄河颂》,现简评如下:第一,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的明晰。
教学目标明确,简约明了。
两个目标:一、激情诵读,读出气势;二、深情体味,读出感情。
围绕上述目标,杨老师分四个板块逐步推进教学,整个教学流程较为完整顺畅,思路清晰,联系紧密,自然融合为一体。
第二,彰显了文本特点,重视朗读、诵读。
《黄河颂》是一首诗歌,诗歌的教学要突出诗歌的诵读。
杨老师以“读”的教学方法为主线,贯穿整堂课,激情澎湃的读书声是这节课最为突出的亮点。
文本承载的就是黄河雄伟宏大的气魄和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师生的朗读也彰显得很大气,荡气回肠,展示了黄河的奔放咆哮、气势磅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勇往直前。
更可贵的是杨老师朗读指导的细致、得法,且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放开读、读得好。
有时,一次读效果不好,再读;二次不行,第三次读。
第三,大量的插入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辅助资料,使用很恰当。
《黄河颂》评课二马老师的案例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青刀度的优秀案例。
解说很自然、优美,声音适合朗诵,但激情欠缺。
提问有些难度。
课上得很有感染力,很吸引人。
语言简洁,表达准确,层次清楚。
设计问题要浅显一些。
1、课前精心准备,课件制作精美,运用得心应手。
2、知识讲解细致,配乐朗诵的环节设计得很好。
3、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教学全程看,全课孝文学思路开阔,选材精致,步骤明晰,布局合理,交流充分,手法多样。
“话说黄河历史”拓展着学生的视野,激发着学生的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了一个厚实的背景。
“吟诵黄河颂歌”将学生引入课文情感的波涛,从申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赞美之情。
“探究黄河精神”既是文学的,又是理性的;既是语言的,又是人文的。
“咏唱黄河歌曲”是活动形式的变换,也是对课首的呼应,同时让全课的教学余味犹存。
这样优秀的案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咀嚼。
黄河颂一等奖说课稿
![黄河颂一等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c0d6c2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3.png)
黄河颂一等奖说课稿《黄河颂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黄河颂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黄河颂》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所选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还要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作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黄河。
二、说目标本文是诗歌,易于朗诵,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1.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2.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并把这种感悟表达出来。
3.理解比喻的修辞方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确定为: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并把这种感悟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为: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法《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我们也可以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所以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
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
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四、说学法引导学生在课前了解中国的现代国情——抗日战争部分,了解一些这个时期的一些作家,如田间、公木等。
积累一些这些名家对同一样的主题、同一样的`情感不同样的表达方式(名篇、佳句)。
黄河颂优秀说课稿
![黄河颂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eb0de5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7.png)
黄河颂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河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黄河颂》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表现的家国之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诗人光未然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感情豪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他们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较少,这也会影响他们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体会诗歌中黄河的象征意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爱国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理解诗歌的内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评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4e7cf6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8.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评课稿一、课堂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理解《黄河颂》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并能够正确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欣赏和理解; 3.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黄河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黄河颂》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并能够正确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欣赏和理解。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母亲河黄河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老师可以通过地理知识的回顾等方式导入本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起黄河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老师还可以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黄河的好奇。
2. 学习诗歌背景知识•老师简要介绍《黄河颂》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朗读诗歌•老师或学生齐读《黄河颂》,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节奏。
4. 诗歌赏析与讲解•老师对《黄河颂》进行深入解读,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老师可以示范分析诗歌的方法,教导学生如何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诗歌欣赏和理解。
5. 学生自主欣赏与分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诗歌的独立欣赏和分析,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个人撰写读后感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探究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老师通过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黄河颂》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母亲河黄河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7. 拓展阅读•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黄河相关的文章或其他诗歌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广度。
四、巩固与评价•教师设计相关的小组或个人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诗歌分析技巧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练习等方式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黄河颂》的掌握情况。
黄河颂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黄河颂教案一等奖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e19b6e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4c.png)
黄河颂教案一等奖及反思《黄河颂教案一等奖及反思》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黄河颂教案一等奖及反思大家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吗?(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大家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大家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吗?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黄河颂教案及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要不要在公开课的时候讲《黄河颂》我纠结了很久,因为这节课没有太多的情节,主要的就是朗读,后来问过x老师之后,x老师说这节课可以讲成一节朗读为主的公开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观摩几节公开课之后,心里有了讲课的一个大概思路:以“读”来贯穿整节课,听朗诵,自己读,展示读,分析读,齐读……这篇课文中的这种气势磅礴和英勇豪迈也要通过读的过程展现出来;一想到要读,要讲课的班也就定了下来,一班有几位同学声音很洪亮,比较适合朗读,他们可以带动起班级气氛,所以定下来要在一班讲这一节课。
在具体的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发现会有很多问题:首先,课前的`时候是不是要放一放歌曲《黄河颂》?或者是放《保卫黄河》更合适一些?其次,“读”的顺序如何确定下来,是先齐读还是先范读?学生们展示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小组合作着展示还是个人展示?然后还有应该在哪个过程中融入对与文章的分析等问题都扑面而来……实在想不通这些问题的时候,又请教了x老师,x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把我不确定的地方一点一点的帮我落实下来,在讲课之前我的心里也有了底气。
开始讲课,学生们也很配合,他们也知道有老师听课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课前播放的《保卫黄河》把学生们们也带进了激情澎湃的氛围里,每一个环节的衔接都很紧密,学生们在课上也很配合,能够看出后面听课的老师脸上不时地浮现出来的笑意。
真的是经过了一个多月的锻炼了,在讲台上的那种紧张的感觉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是自信与从容。
在展示的环节,我没有规定个人或者小组起来展示,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有些小组真的很积极,读完朗诵词之后意犹未尽,次次我找人读的时候他们都举手,还特别的积极,真的很高兴。
《黄河颂》教学实录及点评
![《黄河颂》教学实录及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fe33403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d0.png)
《黄河颂》教学实录及点评评点/余映潮----湖北石首市文峰中学/张慧莲师:大家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吗?生:华夏儿女。
生:炎黄子孙。
师:不错。
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
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呢?生: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是黄河两岸。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像)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
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
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师: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
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
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自治区)。
师:你真是黄河的优秀儿女,了解了黄河的概貌,正如诗中所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生:现在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师:你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说的,很好,这在本诗的哪一句中能体现出来呢?生(齐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生: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国几代帝王建都均在黄河流域。
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尧的都域,舜之都为蒲圾(今山西永济),禹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禹县)。
师:你对历史颇有研究的。
生: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开封的铁塔、龙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银川的海宝塔,刘家峡的炳灵寺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师:这都是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啊!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英勇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颂》评课稿
张老师的案例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青刀度的优秀案例。
解说很自然、优美,声音适合朗诵,但激情欠缺。
课上得很有感染力,很吸引人。
语言简洁,表达准确,层次清楚。
第一,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的明晰。
教学目标明确,简约明了。
两个目标:一、激情诵读,读出气势;
二、深情体味,读出感情。
围绕上述目标,张老师分四个板块逐步推进教学:
①在激情导入之后,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②在赏读课文环节,张老师很智慧地把这首诗章先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
在读讲歌词时,又分成表现黄河的“气魄”和“精神”两层。
在讲黄河的“精神”时,又引导学生根据“啊,黄河!”很自然地分为三小层去学习。
③铺垫课文背景,深刻理解诗作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④有感情地诵读诗文,结课。
整个教学流程,思路非常清晰,且联系紧密,自然融合为一体。
犹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一般。
第二,彰显了文本特点,重视朗读、诵读。
《黄河颂》是一首诗歌,诗歌的教学要突出诗歌的诵读。
张老师以“读”的教学方法为主线,贯穿整堂课,激情澎湃的读书声是这节课最为突出的亮点。
文本承载的就是黄河雄伟宏大的气魄和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师生的朗读也彰显得很大气,荡气回肠,展示了黄河的奔放咆哮、气势磅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勇往直前。
张老师带领学生读诗,“读出了诗韵,读出了诗意,读出了诗情,读出了诗境”。
更可贵的是张老师朗读指导的细致、得法。
张老师的朗读水平极高,同仁或许都欣赏过。
我关注的是,老师怎样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也让学生读得好。
张老师昨天的课,给我们提供了范例。
一是思想上鼓励孩子们,要激情昂扬,迸发自己的情感,不要怕不好出丑。
二是耐心指导。
指导朗读时,让学生注意哪些字词要重音,要拖长,要用力,要停顿等,指导很细致。
有时,一次读效果不好,再读;二次不行,第三次读。
另外想说,要让学生动情首先老师要动情。
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热爱祖国,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进而去感染学生。
张老师满腔激情,课堂上迸发出她对黄河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以情传情,学生的爱国情怀也被激发。
这一点看起来好像不重要,我认为非常重要。
“诗言志”,诗就是来抒发感情的。
教师要带着心去阅读。
诗中的情如果不与教师自己的感情联系起来,讲起课来就是干巴巴的。
试想,教师没有情感的投入,学生会激情澎湃吗?不可能。
那又怎么能感受到黄河母亲所包含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呢?张老师无论是导入、过渡、小结都是充满着激情,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以及听课的老师。
正所谓“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第三,张老师紧紧抓住语言去教学。
洪镇涛老师说过:“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点。
”张老师的《黄河颂》一课突出了语言教学。
整堂课紧紧立足文本开展教学活动。
自始至终的朗读课文,师生都在凭借语言去教、去学,这是很明显的特点,不用多说。
单就品味诗的语言,张老师就抓得非常实在。
例如,在研读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这部分内容时,张老师运用“换一换”的方法来推敲几个字的丰富表现力。
她把“望”换成了“看”,把“掀”换成了“激”,把“奔”换成了“流”,把“劈”换成了“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加以体会用词之妙。
还让学生去品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中“铁”的含义等。
可以说,这是一节强调语言学习的、本色的语文课。
第四,大量的插入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辅助资料,使用很恰当。
近来,有不少语文专家不太喜欢语文课上的视频、图画、舞蹈等,认为它们虽然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冲淡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我是赞同的。
第五,教学手法的灵活多样。
在处理朗诵词部分时,主要运用诵读的教学方法;在讲黄河的气魄时,侧重于字词的品味;在讲黄河的精神时,侧重于探究问题,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思考,讨论。
整节课以“读”为主要策略实施教学,但各个环节又注意了教法选择的多样化,使教学充满灵动,不断的变化带来学习方式的新感受。
感觉挺好!
研究张老师的这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在教学中,我们要很好的把自己的课堂与张老师的课堂进行多角度的比较,我们从中一定还会发现许多张老师课堂教学的其他美点,或许会带来对我们教学的思考,同时也会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