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论文范围
《资本论》选读
![《资本论》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2ed4538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13.png)
《资本论》选读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资本论》选读的简要介绍:
1. 内容概述
《资本论》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
全书共三卷,第一卷主要讲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2. 主要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阶级斗争等重要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
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即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衰亡。
3. 选读建议
由于《资本论》是一部庞大的著作,全篇阅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建议选取其中的某些章节或段落进行选读。
可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商品和货币的关系
(2)劳动力的价值与价格
(3)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
(5)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4. 参考书目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著作。
建议读者在阅读《资本论》之前,先阅读一些介绍马克思经济学的著作,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资本论》的内容和思想。
例如,《卡尔·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
总之,《资本论》是一部经典著作,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读和深入阅读,可以更好地领悟其中的思想和理论。
马克思《资本论》论文
![马克思《资本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edae54cbe1e650e52ea99e0.png)
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就开宗明义的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注;《资本论》第1卷,第12页。
)所谓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变革,受到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支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从而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而《资本论》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研究,意在揭示蕴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客观规律,从而能够提高经济规律要求办事的自觉性,以及各种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好可行性,更好的指导当代中国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马克思《资本论》中蕴含着马克思毕生的心血,而我对其中几条稍有感悟: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实际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名称应该是“必要劳动价值论”,在它看来,并非一切劳动都可构成物品的价值,只有那些“必要的”劳动,才有资格构成物品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是:只有人类的“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新价值,其它如资本、土地、科技、管理等等因素都没有资格在相应产品中形成新价值。
为什么只有人类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新价值呢?那是因为价值作为代价耗费需要最小化;在最小化的代价耗费里,只有最必要的耗费,才有资格存在于产品的成本构成里,以使得产品的成本价格尽可能最低。
这就是“必要劳动”意义的秘密所在;理解这个秘密的关键是明确认识到:价值的一个基本属性是“代价耗费”。
---人们对价值问题所发生的各种复杂而混乱的歧见,最根本的原因无非是对“价值”这个概念的意义没有清晰而确切的理解与介定,及以超越于“个别价值”直接用“社会价值”来作为价值决定之故。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1)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关于资本论的论文
![关于资本论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02fe3553c1ec5da50e2702c.png)
一、劳动价值论(1)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
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
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
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
”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有关资本论文范文
![有关资本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bdc2a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7.png)
资本论是马克思撰写的一部经济政治学著作,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无产阶级的经济学”。
这部书讨论了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崩溃。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资本论的主要内容,探讨资本论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主要集中在讨论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和运行机制。
其中,资本的概念是资本论核心。
资本被定义为在购买商品和货币之间进行交换的一种商品形式。
换句话说,资本就是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买卖来实现增值。
资本主义的核心是资本的积累,资本家通过不断扩展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追求最大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资本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中,雇主可以通过剥削工人创造价值,使工人生产出的商品的价值超过他们的工资。
雇主利用剩余价值来积累资本,而花费剩余价值是做到增加生产力的关键,因为资本家可以再投入更多的资本来促进生产力的增长。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资本家们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并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资本论也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在从工人阶级中寻找这种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如何导致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不公平性和不平等。
雇主向工人们支付的工资不足以反映工人创造的价值,这样就导致了资本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垄断地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中,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在所难免。
资本论不仅仅是谈论这些基本的经济原理,还涉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种种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是一个混沌且复杂的系统,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也存在其矛盾的方面,其中包括社会现实、政治、文化及道德等问题。
这些都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一定的关联,并导致了与资本主义相关的不少社会和人道主义问题。
资本论不仅仅是一种设想或理论,而是一种提醒和警示。
它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及其运作中的全局意义和局限性。
它提供了一种方法来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其更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物质实践基础,用以批判和改善现存的社会问题。
[精品]《资本论》选读导论、第一章
![[精品]《资本论》选读导论、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0024c2f5a58da0116c17493f.png)
关于经济危机的形成机制:
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 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信用体系而在于资本 主义基本矛盾,信用的伸缩只是资本主义 再生产周期各阶段更替的征兆,所以“政 治经济学的肤浅性也表现在,它把信用的 膨胀和收缩,把工业周期各个时期更替的 这种单纯的征状,看作是造成这种更替的 原因”。
另一方面,信用对危机又会起到加速 和强化作用,,以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 “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 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 来说具有弹性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 化到了极限。……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 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促进了旧生产 方式解体的各要素。”(资本论.人民出版 社2004.3:499-500)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1):199
•
如果说这种全民透支消费的热潮集中
体现了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体
现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泛
滥,这只能归功于资本社会中人的存在方
式就是如此。
• 这正是典型的《资本论》中所说的“商
品拜物教”现象
“人们在自己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单纯原 子般的关系,从而,人们自己的生产关系的 不受他们控制和不以他们的有意识的个人活 动为转移的物的形式,首先就是通过他们的 劳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这一点而表现出 来。因此,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教的谜, 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
2007年,房利美公司接管了这笔抵押 贷款,随即申请了止赎权,也就是要收回 无力还贷者的房屋。2008年10月1日,当警 方来到她家送达驱逐令时,老人不堪面对 现实而向自己开了枪。
因屋主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截至 2008年9月,已有超过100万所美国住宅遭 银行没收。
次贷危机是透支消费模式惹的祸吗?
资本论论文
![资本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99da5b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d.png)
资本论论文引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和研究,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和问题,并探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改造思路。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人占有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被买卖,生产和分配都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包括私人占有和支配、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剥削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支配生产过程,劳动者只能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换取生存所需。
而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出剩余价值,从中获取利润。
这种剥削关系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
其中最重要的批判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和相对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详细的分析剖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他指出,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出剩余价值,并将其占为己有。
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造成了阶级之间的矛盾和不平等。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则是马克思对生产方式和劳动过程进行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提高生产力和降低劳动力价值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家通过引入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压低劳动力价值。
这种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劳动者的剥削程度。
资本主义的改造思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还提出了改造资本主义的思路。
他认为,要求劳动者摆脱剥削和压迫,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并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境界。
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和阶级对立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劳动分工和产品分配都由计划进行,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资本论选读》论文
![《资本论选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76f1f7f705cc17552709aa.png)
资本家的利润来源于何处摘要:在工人眼里,资本家的利润是剥削工人们的剩余价值而来,在资本家眼里,利润来自于消费者,是消费者支付的。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资本主义社会奉行的主流经济学是资本家的经济学,而工人信奉的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
关键词:主流经济学,剩余价值,劳动,生产三要素一.蔑视工人的哲学背景说到学习经济学,通常会想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因这一经济学是支配整个社会的主要的经济学,被称为主流经济学。
我们以主流经济学提出的逻辑为前提,先确认几个事实。
1.主流经济学虽然主张无论是土地、资本,还是劳动都各自拿走相当于自己在生产中所做出的贡献的利益,但是拥有土地的人以土地资金为借口抢走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拥有生产设备和建筑物的人以利润的名义抢走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是不争的事实。
这一行为被称作剥削。
2.主流经济学认为土地、资本、劳动各自按其在生产中的贡献获取利益,从而掩盖了只有劳动力创造新价值的事实。
3.主流经济学认为认为工人拿走工资,资本拿走利益,土地所有者拿走租金是再正当不过的,拿工资的工人总是要求拿到更多,为此进行斗争和罢工,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完全不妥的。
4.老板给工人发工资,工人就应该感激资本家。
在资本主义社会所教授的经济学,大部分都是这一主流经济学。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思考几年后就会完全陷入其逻辑,无法接受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观点。
学了主流经济学的人在成为企业家、政府官僚等社会上层后,不懂得珍重工人,也许正是源于此。
二.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主流经济学将为了进行某种事业作为本金而准备的大笔资金称作资本,包括用此钱购买的设备,工厂建筑物等等。
人们对于资本的通常理解就是这种含义,而不是“资本是增值的价值”。
如果说土地、资本、劳动各自按其在生产中的贡献获取利益,工人拿走工资,资本拿走利益,土地所有者拿走租金。
那么,按照主流经济学的逻辑方式,不仅是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土地也创造了新价值,资本家投入的资金也创造了新价值。
2011级《资本论选读》课程论文选题
![2011级《资本论选读》课程论文选题](https://img.taocdn.com/s3/m/d42382d316fc700abb68fcee.png)
2011级《<资本论>选读》课程论文选题
一、论文选题
1、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3、试论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当前扩大就业问题的思考。
4、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
5、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对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义。
6、关于马克思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
7、试论马克思商业资本理论给我们发展服务业的重要启示。
8、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引发的思考。
9、运用马克思信用理论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10、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二、写作要求:学员可在以上题目中任选一个,也可根据教材、参考书目和教师授课内容,在不超出上述题目内容范围自定题目,论文字数4000字左右。
要求
独立思考,注意学术规范,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文字顺畅。
三、交卷时间:具体时间由分院确定,最迟应在2012年6月底之前交稿,逾期成绩降等。
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注:浙江分院要求最迟应在2012年6月底之前交稿。
资本论研究对象
![资本论研究对象](https://img.taocdn.com/s3/m/4f4e31a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b.png)
资本论研究对象《资本论》是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所著的一本经济学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础。
该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资本的运行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这个话题。
首先,《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是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经济制度。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以及其内部矛盾。
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无偿占有劳动产品的剩余价值来实现剥削,这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摆脱资本主义的压迫。
其次,《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还包括资本的运行规律。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运动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的积累和扩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不断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这种追逐利润的竞争,会导致市场竞争的激化和生产过剩的现象。
同时,马克思还分析了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利润率下降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自身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最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还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逐渐尖锐化,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原因和表现,以及危机对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反复发生,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资本的运行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内部矛盾,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本著作至今仍然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学研究和社会变革的方向。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学术论文的摘要范文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学术论文的摘要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a2130086f1aff00bfd51e03.png)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学术论文的摘要范文《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篇一《资本论》中的资本主义起源论新探[关键词]《资本论》;资本主义起源;资本的生成[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揭示出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存在三重起源:其一是15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其二是16到17世纪商业资本主义的起源;其三是18世纪工业资本主义的起源。
资本主义的起源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本质归根结底在于资本的生成。
资本主义的起源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此方面的成果观点迭出、视角多样。
然而长期以来在这方面一直存在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对近代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界定不够清楚,在起源的原点认定上争论颇多,却没有探究资本主义起源的多重层次,导致把资本主义的兴起与资本主义的起源相混淆;二是过于看重起源过程中某一因素的作用,把资本主义起源的动力当做资本主义起源的实质。
本文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依据,揭示出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存在三重起源,其一是15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其二是16到17世纪商业资本主义的起源;其三是18世纪工业资本主义的起源。
通过对这三重起源的研究,可以把握资本的最初形成、资本主义的最初起源,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扩张过程,准确地定位资本主义出现的最初节点,揭示近代资本主义起源的本质。
一、近代资本主义的三重起源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的最初出现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基础上,随着世界历史、世界交往的转折而发生,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而发生。
在近代资本主义的三重起源中,有的仅仅是短暂的萌芽,具备了个别资本主义要素,但并不具备充分的客观条件,并不导向必然的资本主义趋势,有的则成为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典型代表。
总之,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每一重起源都有其独特原因。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2)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2)](https://img.taocdn.com/s3/m/1d022ca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f.png)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2)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篇二通向《资本论》之路作者简介:魏小萍(1955-),女,江苏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
迄今,无论是在政治、哲学、经济学,或者其他任何社会科学领域,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那样同时承受着冰火两重天的待遇,这种现象激励着我们从更加理性、科学、客观的视角去研究这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出版为满足我们的这一要求提供了机遇。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分化的必然趋势从社会机理的意义上进行了论证,这一论证程序在《资本论》中从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开始,但是这一逻辑性的论证程序与马克思研究思路的发展进程并不是一回事。
借助于MEGA2提供的全方位的资料信息,我们不仅能够通过对前《资本论》时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手稿的研读了解其研究思路的客观进程,而且了解其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特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起始于对古典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后者对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分析、解释和合理性论证,马克思的研究宗旨则从一开始就是尝试着去认识形成剥削关系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本质。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与政治经济学或者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有所不同,马克思的研究出发点是批判现实存在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并且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的批判论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原则与结果之间的悖论关系。
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有两个维度,其一是现实进程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其二是古典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
前者是现实的社会关系,后者是政治经济学理论,对前者的批判必然导向对前者进行合理性论证、进行辩护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批判。
在政治经济学这里就有一个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而马克思以现实社会为依托的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就更有一个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关系无论在国民经济学那里,还是在马克思这里都体现为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问题。
关于资本论学术论文(2)
![关于资本论学术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ea9d49c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f.png)
关于资本论学术论文(2)董晓(1993-),女,汉族,四川绵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哲学、市场营销。
资本论学术论文篇二《资本论》综述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对于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方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
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一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马克思自己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
资本论三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和利润。
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一、《资本论》第一卷列宁说过:“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衰落,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内容”。
马克思对整个《资本论》第一卷做了个总结,这个总结的内容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出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个人的以本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
但资本主义生产又以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性,对本身加以否定。
这是否定之否定。
”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是集体所有制。
生产资料重新同生产者结合起来,但已不是在前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已有的成就―自由劳动者的协作,土地与由他们生产资料的共有制―的基础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这样研究经济现象的,即在它们的互相联系和运动中,也就是在矛盾的连续产生及其同时的解决中研究它们。
商品从一开始就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细胞的形式”来考察的,也就是说,不是孤立地、而是作为整体的出发点来考察的;并且是研究商品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价值在交换中从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研究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货币中寻求解决,即寻求自己运动的形式。
《资本论》选读教学讲义
![《资本论》选读教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3e08c38c65ce0508763213a8.png)
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
要内容。《资本论》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展开的。
18
3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 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 析,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 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是指价值形式和更有内容、更 为复杂的资本、工资、地租等形式相比较,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然而, 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 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更复杂的形式的分析,却至少已接近于成功。
1、掌握精髓思想, 即不僵化教条也不全 盘否定
2、完整准确地把 握基本理论。不强加、 不曲解、不死报、不 误传。
10
五 《资本论》研究的发展态势
1、《资本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2、《资本论》研究的多维性 3、《资本论》研究的辐射面 4、《资本论》研究的纵深度 5、《资本论》研究的新方法
17
1、《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联系以及 必须运用抽象法问题。1-4
1现在我把这部著作的第一卷交给读者。这部著作是我18 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初篇和续篇相隔很 久,是由于多年的疾病一再中断了我的工作。
2前书的内容已经概述在这一卷的第一章中。这样做不仅是 为了联贯和完整,叙述方式也改进了。在一步的阐述;相 反地,前书已经详细阐述的论点,这里只略略提到。关于价值 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历史的部分,现在自然完全删去了。但是前 书的读者可以在本书第一章的注释中,找到有关这两种理论的 历史的新材料。
两千多年是指公元前三世纪亚里士多德,(因为他是第一个研究价值形式的学 者)算起,到马克思以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把价值形式讲清楚,从而阐明
资本论论文参考题目五篇
![资本论论文参考题目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61cb60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3.png)
资本论论文参考题目五篇第一篇:资本论论文参考题目《资本论》选读课程论文参考题目1.如何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和研究2.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3.剩余价值理论是否过时?4.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5.资本周转理论与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改革6.比较分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7.比较分析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价值论8.如何理解劳动力价值变动的两重趋势9.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与最低工资制10.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及其现实意义11.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12.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13.马克思的商业资本理论与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14.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15.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16.虚拟资本的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17.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18.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建19.评析三位一体公式的理论错误20.试析马克思在《资本论》全三卷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学期末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分。
优级论文要求能够完整准确阐述基本理论,并紧密结合现实,观点正确,条理清晰,结构合理,逻辑严密。
良级论文要较好的阐述原理,并结合现实经济生活,进行分析,观点正确。
中级、及格论文则要求根据原理展开分析,观点正确即可。
不及格主要针对一些不认真的同学,论文条理不清、观点不鲜明等,可判为不及格。
第二篇:资本论考试题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思考题:1.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
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结构体系各是什么?3.《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4.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伟大贡献。
5.《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二因素的理论。
6.《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理论。
7.《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的理论。
8.《资本论》中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理论。
9.《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如何论述的。
《资本论》的理论要点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理论要点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874fdbcb0717fd5360cdcad.png)
一、《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之 (三)第七篇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 本 积 累 的 历 史 趋 势
资 及本 其积 历累 史的 一 作 般 用 规 律
扩资 大本 资积 本累 积的 累源 的泉 途和 径
资 本 主 义 再 生 产 的 本 质
二、《资本论》第二卷 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二卷概述
• 标题:资本的流通过程。 • 内容为三部分:一是第一篇资本 循环理论;二是第二篇周转理论; 三是第三篇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 论。 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三篇)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 总过程(七篇)
一、《资本论》第一卷 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 共七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篇:通过对商品和货币本质、商品经济 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创立了马 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2、第二-六篇:通过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马克思 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3、第七篇:通过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考 察,说明剥夺者要被剥夺的历史趋势,创立 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 • 从宏观的角度研 究社会总资本再 生产和流通,从 而揭示社会再生 产的实现条件和 按比例发展规律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导论
• 社会总资本是全社 会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是社会资本的各个 独立部分运动的总 和。
二、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理论
• 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 再生产,叫简单再生 产。虽然简单再生产 不是人类社会再生产 的典型形式,但它却 包含了再生产的基本 规律。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 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一、《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
(二)第二篇-第六篇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
![资本论](https://img.taocdn.com/s3/m/c3db0359312b3169a451a416.png)
《资本论》选读第二十三章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主要内容:(1)、利润分为纯利润和利息,为什么会从量的分割转变为质的分割?(2)、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的后果。
(3)、商业利润的神秘性及其本质。
1、为什么量的分割会转变为质的分割?原因:平均利润由于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带来的分配关系一旦确立,在观念上也使得使用自有资本的企业同样把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两个部分,产业资本家从经验中感到这种分割的存在。
一旦利息作为独立的范畴存在,企业利润事实上就只是总利润超过利息的余额所采取的对立形似。
因为在这种场合,他会认为自己既是资本的所有者,又是资本的使用者。
由于货币资本家的独立存在,从质的方面看,利息表现为资本的单纯所有权提供的剩余价值;从量的方面看,利息量和资本量保持着一定的比例。
这样就由量的分割转化为质的分割。
2、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的后果;后果:在利息形式上,资本与雇佣劳动力的对立消失了。
因为生息资本就它本身来说,不是以雇佣劳动为自己的对立面,而是以执行职能的资本为自己的对立面。
企业主收入也不表现为与雇佣劳动的对立了。
似乎利息和企业主都不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收入,它似乎是由资本本身所产生的果实。
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的对立,掩盖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
企业主收入在现象上表现为职能资本家使用生息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收入,它似乎是监督劳动或指挥劳动所获得的报酬。
3、商业利润的神秘性及其本质。
商品资本虽然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独立化出来成为商业资本,专门为执行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职能,并相应地取得商业利润,使关系更为错综复杂,造成神秘性。
在流通过程中,更容易把成品价格看成商品真正的内在价值,把利润看成高于商品价值出售的结果,从而商品价值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却被颠倒表现为是从商品出售中创造出来的,是由消费者支付的让渡利润。
于是阶级关系也被歪曲了,商业利润原是体现商业资本家通过产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对立关系,现在这种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也被掩盖起来,而歪曲地表现为资本家同资本家之间、甚至资本家同消费者之间的纯粹商品买卖关系。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
![关于资本论的学术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0162c2a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45.png)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资本论的核心内容和理论意义。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资本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资本关系的社会化。
资本关系是指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雇佣关系,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本,而工人却只有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关系使得资本家可以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利润,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种资本关系的社会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
二、商品和货币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之一是商品生产和交换。
资本论认为,商品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品,而货币则是商品交换的通用媒介。
商品生产和交换使得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它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扩张。
资本家通过买卖商品和货币,不断地获得利润,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扩大。
三、多余价值的产生资本关系的本质就是剥削工人,从而获取多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工人必须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以换取生活必需品。
资本家只支付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而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劳动力价值。
这部分多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用于资本的积累和扩张。
这种剥削不仅使得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下降,也使得社会财富不均,从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
四、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资本积累的过程。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和扩大市场规模,不断地积累更多的资本,并将它们再投资于生产中,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资本积累使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同时,资本积累还会引发生态危机,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枯竭。
资本积累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和生态问题。
资本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为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的特点和优缺点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结合实际,寻求有效的改革路径和措施,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平正义。
《资本论》选读参考文献目录
![《资本论》选读参考文献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c0f2187f01f69e3142329401.png)
《资本论》选读参考文献目录一、原著1.《资本论》第一卷(中文电子书)2.《资本论》第二卷(中文电子书)3.《资本论》第三卷(中文电子书)4.《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电子书)5.《资本论》第二卷(英文电子书)6.《资本论》第三卷(英文电子书)二、原著辅导读物1.《资本论》注释 1-3卷(卢森贝)1963年版2.《资本论》解说 1-3卷(陈征)1980年版3.《资本论》提要 1-3卷(张熏华)1982年版4. 新编《资本论》教程1-3卷(洪远朋)1988年版5.《资本论》介绍(王珏)1982年版6. 通俗《资本论》洪远朋1985年版7.《资本论》方法论研究(郑道传)1988年版8.《资本论》典故注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说史教研室)1962年版9.《资本论》难句解(第一、二、三卷,电子书)(四川省《资本论》研究会编写组),1985年版10.《资本论》1-4卷学习解答(肖永年等)11.《资本论》200题(李世华)12.《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张燕喜)1999年版三、学术论文1. 西格里斯特:为人类工作---马克思生活记述2. 徐觉哉:马克思手稿沉浮记3. 裴小革:国外学者如何看待《资本论》4. 王锡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辑和出版情况5. 埃克·考普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部分:资本论及其手稿6. 谢富胜:《近十年来国内劳动价值论研究综述》7. 郝国喜:《评我国新世纪对劳动价值论的争辩》,《学术月刊》,2000.98. 裴小革:《论劳动价值论与其它四种价值理论》9. 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10. 程恩富:《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劳动价值理论的当代拓展》11. 吴宣恭:《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12. 刘小怡:《马克思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13. 李志国: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和剥削的理论及我国的现实--温州私营经济实证分析14. 郝国喜: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15. 裴小革:当代国外经济学家剩余价值理论评述16.郝国喜:《资本论第二卷Ⅰ、Ⅱ稿与第Ⅰ部类内部实现条件》17.张衔:马克思的五部门联系平衡表:一个现代解释18.徐先艳:《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社会存在论广西社会科学, 2008年 03期19.张雷声:《资本论》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方法论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0220.屈炳祥: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性与创新经济评论 2008/0221.杨永华:《资本论》的商品经济运行理论初探江汉论坛, 1991,(04)22.熊穆权:简单商品的矛盾体系及其运动——《资本论》“商品和货币”篇的唯物辩证法江淮论坛, 1985,(05)23.杨文进: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逻辑结论经济评论 2007/0124.汪冰: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性理论建设, 2006,(02).25.潘石: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对中国的适用性分析税务与经济, 2003,(02).26.王向成:论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和现实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1,(02).27.吴克烈:关于《资本论》商品性质讨论述评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 02期28.王弘远:试论货币流通的辩证关系——学习《资本论》货币理论的一点思考企业经济1990年 01期29.刘炳福:浅谈《资本论》的劳动力产权理论当代经济研究, 2001,(08)30.刘笃成:《资本论》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02).31.易金务,胡磊:《资本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贡献及启示. 南方经济, 2005,(01).32.王初根:试论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人思想. 江西社会科学, 1997,(06).33.鲁汉:试论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重读《资本论》第三卷. 前沿, 2001,(04).34.葛世增:《资本论》与现代市场经济关系. 求是学刊, 1994,(02).35.徐佩华:论《资本论》对现实经济建设的指导社会主义研究, 2004,(06).36.李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指导意义.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 2006,(08).37.李玮: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新解生产力研究, 2007,(15).38.张庆伟:剩余价值生产视角下的劳资关系理论刍议发展, 2007,(03).39.彭腾:近年我国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综述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40.何树贵:《资本论》中的竞争理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7,(03)41.朱妙宽: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新探经济评论, 2004,(05).42.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财经研究, 2002,(10).43.冯金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学原理财经科学, 2006,(08).44.林岗: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问题的探讨教学与研究,2005,(07).45.王峰明:论商品价值“质的决定”与“量的决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野中的“价值决定”辨析当代经济研究, 2007,(03).46.何宇:“价值总量之谜”再解当代经济研究, 2007,(04).47.彭必源: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研究综述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04).48.程恩富,汪桂进:价值、财富与分配“新四说”经济经纬, 2003,(05).49.姜启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的关系探讨”的探讨——兼与林岗先生商榷教学与研究, 2006,(12).50.马艳: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之争的探讨学术月刊, 2002,(06).51.洪远朋,马艳: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十点认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52.李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3,(02).53.冯继康: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当代价值山东经济, 2003,(01).54.李欣: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对国有企业发展的几点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1,(02).55.陈建国,谭志敏:论马克思资本循环总过程理论的现实意义山东经济, 1997,(05).56.林彤:对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几点认识[J]. 海峡科学, 2007,(09).57.森骏吾: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与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效益天津社会科学,1983,(05).58.吴庄莹:从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看现代物流[J]. 理论观察, 2004,(05)59.牛江红:试论马克思关于资本周转的理论在解决我国企业资本周转问题中的应用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7,(09).60.万文丽: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宏观经济调控当代经济研究 , 2004,(02)61.肖殿荒, 张皓:按照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理解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理论——兼论启动我国消费和投资的对策消费经济 , 2004,(02)62.李广平: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的相通性江汉论坛 ,2007,(01)63.赵兵:《资本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3,(06) .64.崔利锋: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3,(06) .65.徐章勇:马克思的价值转形和市场价格理论——兼论马克思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理论意义江汉论坛 , 2007,(01)66.沈志求: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马克思对生产价格问题的研究状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0, (02)67.蒋玉珉:论价值转形理论中的总计二命题——对鲍特基维茨批判的批判江汉论坛 ,1984, (05)68.白暴力, 方凤玲:马克思生产价格方程组的数学特性广东社会科学 , 2007,(01)69.刘建飞:马克思绝对地租率和量的规定理论问题探讨理论探讨 , 2006,(04)70.徐学文: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01)71.陈端计:马克思的信用思想研究天中学刊 , 2007,(01)72.徐晓兰:马克思商业资本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理论导刊 , 1997,(03) .73.乔万敏, 冯继康:马克思商业资本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当代价值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02)74.高新宇:《资本论》中金融危机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思考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75.高栋梁: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5,(03) .76.常永胜. 马克思货币经济理论探索学术月刊 , 1997,(12) .77.李翀:从价值的角度构建马克思主义的汇率理论教学与研究 , 2005,(02) .78.文广会,肖强:马克思资本集中理论对我国组建企业集团的现实意义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1997,(04) .79.洪名勇:马克思的股份制理论研究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02) .80.葛扬:马克思土地资本化理论的现代分析南京社会科学 , 2007,(03)81.杨峰:论马克思所有权理论及其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指导意义求实 , 2006,(12)82.冯继康:马克思地租理论的逻辑内涵及现代价值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83.杨新荣: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及其启示学术交流 , 2004,(09) .84.陈征: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问题——《资本论》与改革开放研究之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1, (01)85.许晓东,谢元态:从马克思地租理论看农民失地问题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03) .86.吴静芳:《资本论》中关于绝对地租理论的启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03)87.杨宇霞: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研究重庆社会科学 , 2000,(05) .88.余瑞祥:级差地租论——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新说明经济评论 , 1999,(03) .89.梁琦.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分析——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思考南京社会科学 ,2002,(05)90.张忠根: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与社会主义产生地租的条件浙江社会科学 , 1990, (06)91.张燕喜: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几点再思考科学社会主义 , 2006,(04)92.陈俊明:《资本论》终篇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8(01)。
关于资本论学术论文
![关于资本论学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7d6392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3.png)
关于资本论学术论文《资本论》源起于对于当时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后人的分析中,常常将马克思笔下的思想归纳为从生产关系中阐释人类历史的必然走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资本论学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资本论学术论文篇一浅析《资本论》【摘要】《资本论》源起于对于当时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后人的分析中,常常将马克思笔下的思想归纳为从生产关系中阐释人类历史的必然走向。
本文将结合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规训与形塑”的理论进行探析。
【关键词】资本论;形塑;规训一、规训和形塑,让理论映照现实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予的论述,对于利润和剩余价值的贪婪,导致资本迫切要求劳动力创造出远远高于他们本身获取的价值。
于此同时,“时间的原子就成为了利润的原素”,基于利润的渴求,就必须要求工厂建立严密的制度体系,例如监视、奖惩、胁迫或压抑等,用来规训工人,从而“保障对每一个时间原子的控制”,达到时间对于劳工的绝对主宰,这就是我理解中的“时间霸权”。
同样的,在这整个规训的过程中,工人也自愿或强迫地完成了其对于自我的重新的“形塑”过程,完成了身份的转换和认同。
从“自由人”、“健全人”、“自由劳动力”中脱出,意识到自己(或者说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从而顺利变成“劳力”、“商品”,并匍匐于资本与资本家的控制之下,“靠出卖劳动换取生活必需”,却仍旧遭受十分苛责的剥削。
延伸而言,潘毅教授的《中国女工:新兴打工阶级的呼唤》,就可以更加实际的理解和运用。
中国女工们在打工中,在工厂中,无时无刻不是接受着规训(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又每时每刻在进行着形塑(从身份认同和社会接纳两个方面进行)。
如书中所描述,资本为了追逐最大利益,多重方面对于女工进行着规训:①重复命令的机械进行以及工人手册的强迫阅读,建构起权威性;②歧视性语言的熟练运用以及固定频率的训导会议,迫使女工产生自卑心理,获取话语权;③刻意地建构地方及血缘,通过族群身份认同机制压抑整体抗争集群效应;④通过“药物”创造神秘性以控制“月经政治”,控制女工身体机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级《<资本论>选读》课程论文选题范围
点击数: 2238 创建日期: 2013-05-22
一、课程论文选题范围
1、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3、关于马克思积累理论与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趋势的思考。
4、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
5、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6、关于马克思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
7、试论马克思商业的地位与作用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8、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引发的思考。
9、试论马克思信用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10、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二、写作要求
学员可在以上题目中任选一个,也可根据教材、参考书目和教师授课内容,在不超出上述题目内容范围内自定题目,论文字数4000字左右。
要求独立思考,注意学术规范,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文字顺畅。
三、交卷时间
具体时间由分院确定,最迟应在2013年6月底之前交稿,逾期成绩降等(授课结束时公布论文题目,给学员撰写论文的时间不少于一个月)。
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2013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