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30年回顾

合集下载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实证分析将索洛模型应用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数据,研究了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计算出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后根据实证分析提出我国合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建议。

标签:索洛模型;经济增长;劳动力;资本1 引言改革開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由改革前(1953-1978)的6.1%提高到了9.8%。

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二产业在总体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高,而且依据我国三次产业产出所反映的工业化特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

追溯促成这长达30年的告诉增长,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很明显我国工业化道路的转变即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转变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还与其他投入方面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2 索洛模型的相关研究回顾2.1 理论研究195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罗伯特·索洛首次用生产函数框架对美国经济增长进行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909年到1949年间,美国每人小时产量翻了一番并且,其中只有12%的增长可以用每个工人占有资本的增加来解释,其余的88%都被解释为剩余,即技术进步。

布鲁金斯研究所的丹尼森用索洛模型对美国的经济增长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得出的关于经济增长源泉的结论极类似于索洛的早期研究。

1977年艾里阿斯将这一框架应用于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得出了迥异于索洛等人对美国的研究结果。

对7个最大的拉美国家1940-1974年间的研究发现,在人均产量增长中资本积累的贡献远大于技术进步(即索洛剩余)。

2.2 索洛模型1928年美国数学家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Paul Dauglas提出生产函数的数学形式为:Y=A(t)KαLβ(α+β=1,0≤α≤1,0≤β≤1),经推倒为y=λ+αk+β1其中y,k,l分别表示产出,资金,劳动的年平均增长率。

3 实证分析3.1 数据选择本文数据选择的是1978-2008年以1978年物价为基期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力投入和资本存量。

中国30年经济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综述

中国30年经济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综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第38卷第1期,Jan.,2008,Vol.38,No.1Journa l of No rthwest Univ e rsit y(Phil oso p hy and S ocia l Sc iences Editi on) 作者简介严汉平(—),男,陕西户县人,西北大学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研究。

【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的回望与前瞻】中国30年经济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综述严汉平,白永秀,申 田(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2007年10月16日,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办的“西北大学商科发展95周年暨经济学系恢复30年MBA教育10周年庆典———中国30年经济改革与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西安隆重召开。

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波兰华沙理工大学、德国福特旺根大学等国内外40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对中国30年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国宏观经济失衡及成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一、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及其趋势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南开大学周立群教授以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为题,首先梳理了经济学发展的脉络以及当前经济学教育现状和改革举措;他认为中国经济学布局和结构都发生巨大变化,重点大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重心上移,以及高等教育扩招都反映了经济学教育布局的多层次性;此外,经济学教育要国际化。

国际化分为内向型(主要是从经济、文化和政治角度参与国际化)和外向型(主要是抢占国际市场和向国外扩张)。

他还提出经济学人才培养要实现“四化”,即目标国际化、课程和师资国际化、评价认证和机构国际化、教育资源配置国际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曙光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经济学发展的历史、经济人假设、企业理论、制度分析、宏观经济理论、通货紧缩、人民币汇率、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学风等。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迎来了一段高速发展期。

本篇论文就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分析其研究内容、方法和取得的成果。

一、研究内容的拓展和深化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内容得到了拓展和深化。

除了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工业等方面的研究之外,更多的关注点转向了社会经济中的城市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贸易、金融和商业网络等方面。

同时,从统计学、社会学、地理学等角度探讨实证研究,拓宽了社会经济研究的视角,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收集、分析和解释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统的基础。

二、方法手段的创新和完善近三十年来,随着学术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各种方法手段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比如,档案文件的利用、民间文献的整理以及口述历史、量化分析等方法等,使得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变迁过程。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如GIS、网络数据挖掘等工具,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了更加高效、准确的帮助。

三、取得的成果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在传统领域方面,农村土地制度、清代商业与贸易、民主改革与现代企业等研究课题深入挖掘中国社会经济的历史沉淀。

在新兴领域方面,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区域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彩。

同时,在方法和手段方面,数字化技术、民间文献、传统档案,以及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均贡献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发展。

总之,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内容拓展、方法创新和理论深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研究成就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历史、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近几年我国gdp核算改革的回顾和进一步改革的若干思考

近几年我国gdp核算改革的回顾和进一步改革的若干思考

近几年我国gdp核算改革的回顾和进一步改革的若干思考近几年我国GDP核算改革的回顾和进一步改革的若干思考一、背景介绍1. GDP核算改革的意义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指标,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

围绕GDP核算改革,我国历来不断进行探讨和探索,以求更加科学、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近年来,我国GDP核算改革更是如火如荼,不断提出新的方案和改革措施。

二、回顾近几年我国GDP核算改革的发展历程2.1 审查和修订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自2013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3年版)、《国民经济核算指南》(2013年版)、《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了全面审查和修订。

2.2 加强数据采集和调查针对GDP核算中存在的数据缺失、滞后等问题,相关部门对数据采集和调查工作进行了大力强化,加强了对各行业、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监测和统计。

2.3 完善GDP核算指标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原有的GDP核算指标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不断完善GDP核算指标体系,增加了一系列新的指标来反映新经济形态的发展情况。

三、对近几年我国GDP核算改革的思考3.1 深入探讨GDP核算边界在新经济形态下,传统的GDP核算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全貌。

我国应该深入探讨GDP核算的边界,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求更加全面和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情况。

3.2 合理应用修正系数在GDP核算中,修正系数的合理应用对于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我国应该加强对修正系数的研究和应用,避免由于修正系数不当导致的GDP核算误差。

3.3 发展新的经济指标除了传统的GDP核算指标外,我国还应该发展新的经济指标,如绿色发展指标、创新驱动指标等,从多个角度全面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近几年我国GDP核算改革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经济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前瞻

经济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前瞻

经济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前瞻198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政策,由此掀起了经济上的革命性变化。

近30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已成为全球闻名的现象,这也反映在了国内民生水平的飞速提高和政府在各个领域的分配。

随着时间的推移,回顾经济改革开放30年的过程,我们将能够看到一个由失败、成功和经验教训组成的历程,并能够对中国的未来做出一些前瞻性的预测。

回顾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建立在严格的计划经济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基础上。

改革开放开始之初,经济、财政、社会、文化和生活的种种领域都有相当的失误和矛盾。

与西方国家的基础设施截然不同,中国的市场却严重不足,这使得资金在政府和商业领域的流动被大大限制,因此,很多国有企业也采取了损失的财政措施,却维持了全方位的就业保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了自身许多决策的错误,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变策略。

1993年,中国制定的《长期国家发展规划》对当时的中国超级市场开了大门,自此,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步伐,计划协调与私人企业合作推进,市场化和竞争的创新机制也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和支持,这一切都让中国实现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

1994年,中国启动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计划,并在此阶段逐步开展市场化改革。

在这一时期,外资的投资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内资的实际利益也日益扩张。

此外,全球贸易的开放和引进对中国的民生水平和经济崛起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1997年,中国加入WTO,这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事件,并被全球各界广泛评价为“中国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关键时刻”。

通过这些措施和实验,中国逐渐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成为了一个全球领袖和主导者,同时也让国内的教育、医疗和政府负担承受下降至最低程度。

此外,改革开放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更为广泛的开阔视野和内心面试升华,与此同时,中国的产品和服务也在逐渐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人心中的自我价值。

前瞻经济改革与开放所带来的市场化是目前最具活力的发展动力,它反映了未来市场竞争的趋势,同时也呈现出全球经济繁荣走向的一面风光,这一制度体系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必然将在未来数十年里持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回顾IPCC30年(1988—2018年)

回顾IPCC30年(1988—2018年)

回顾IPCC30年(1988—2018年)回顾IPCC30年(1988—2018年)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共同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名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简称IPCC)。

成立之初,IPCC的目标是通过全球科学家的协作,评估气候变化的科学、社会和经济影响,为全球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建议。

现已经过30年的发展,IPCC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

首先,回顾IPCC的工作内容和成果。

自成立以来,IPCC 已经发布了五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以及多个专题报告和特别报告。

这些报告详细描述了气候系统的变化、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在措施。

IPCC所汇总的全球气候研究成果成为各国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制定政策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此外,IPCC还组织了多个国际会议,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IPCC的工作,全球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应对措施不断加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回顾IPCC科学报告的主要发现。

IPCC的报告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系统的重大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气候变暖现象。

IPCC确定,地球的平均表面温度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上升了0.85摄氏度,且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导致的气温上升成为主要原因。

报告还指出,人类活动导致的排放增加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强了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导致气温上升。

此外,报告还警告了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其他问题,包括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再次,回顾IPCC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作用。

IPCC的报告对于推动国际谈判和协议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简称UNFCCC)和《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的制定。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今天的中国是过去中国的发展,今天的成就是由昨天的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

没有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前三十年的创业,也就没有今人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这是不容置疑的。

因而在今天对建国后前三十年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做个历史的回顾,是非常必要的。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70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据计算,1978是农业总产值的3倍。

并解放前,我国工业非常落后,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连一个螺丝钉也要从外国进口。

建国后,经过30年的努力,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应归功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带基础上,全国工业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

1952—1980年,工业投资累计达395519亿元,工业新增固定资产达到2734.5亿元,年均新增94.29亿元。

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工业生产也得到迅速发展。

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为343.3亿元,1980年增至4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在28年间增长17.9倍,年均增长11%。

从各个时期的工业生产总指数来看,以1952年为100,到1957年为228.6,年均增长18%;到1965年为452.6,年均增长12.3%;到1978年为1598.6,年均增长11.2%。

在1949—1978年问,我国工业建没的伟大成就还突出表现在一大批重点工程陆续建成投产上。

首先是从“一五”时期开始的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由限额694个项目组成的大规模建设工程陆续建成投产;后来一大批举世闻名的项目,如大庆油田,万吨水压机,万吨级远洋货轮及5万吨远洋油轮,10万吨水力发电机组,百万伏高压标准电容器,武汉、南京长江大桥和三门峡候,甚至是在31978年中国农业生产状况是:粮食产量:30477521.8万吨,猪年底:30129万头,羊年底:16994万只。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快速成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成员。

中国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前,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迈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其后不算太长的时间里,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发生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2008年这个中国改革的“而立”之年,我们有必要驻足回眸,回顾一下这30年的历程。

本文拟从经济角度对这30年的成就做一总结。

一、经济实力快速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3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在1978年~2007年度30年中,有16年超过10%,只有3年低于7%。

近30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4倍。

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GDP年均增长9.82%,平均7年多翻一番,约15年翻两番。

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量居世界第三。

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初步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据相关统计,截至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的总和。

尽管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2008年年初发生在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政府快速而卓有成效的反应赢得了国内国际一致的尊重和认可,这里面体现了中国政府执政能力的高效,但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所积累的巨大财富作后盾也是无法实现的。

另外,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州7号”的圆满发射,这背后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撑。

分析近30年我国经济增长和周期状况

分析近30年我国经济增长和周期状况

• 3.引进购买国外现成的技术。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形成自己的产业,利用低成本
优势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产业和企业的扩张,从而成就了国民经济的持续 增长。
挑战&对策:
• 中国经济整体和中国制造业企业将面对着两个方向上的重大挑战:
• 1. 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问题。
在外部技术来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通过自主的技术创新实现今后 若干年进一步的产业升级,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和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尽管速 度会低一些。
• 在1958—1962年,经济泡沫较多,经济增长率曾经一下子高涨到21.3%。
• 后来,正常的经济数据和经济情况得以显露,到了1960—1962年的三年之间,中
国经济增长率出现了大幅回落。
• 经受过三年灾害之后,中国调整了经济运行,1964年的经济增长回升到了18.3%。 • 随后1966—1976年的十年,中国经济又出现了大幅度回落。但是,期间由于国防
发生变化。
• 一是要素成本在快速上升,目前我们国家总体上已经越过了刘易斯的拐点,人
工成本处于快速上升的过程中,同时这几年能源、农产品、土地、环保成本都 在上升,我国的成本优势已经被大大削弱。
• 二是技术来源已经开始出现问题,前三十年我国产业升级主要靠引进技术,那
个时期我们和国外的产业差距很大。经过三十年的高增长之后,中外的产业差 距已经大大缩小,中国企业现在需要购买的技术往往是国外企业正在使用的技 术,而国外企业要把自己正在使用的技术卖出去他自己就很难生存。
关键词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
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它意味着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的 扩大,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

中国经济统计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评论——基于三大事件框架的研究

中国经济统计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评论——基于三大事件框架的研究

批 学术领 军者 , 得 一 系列 标 志性 成果 , 就 斐然 。 取 成 但 我们还需 要思 索 3 O年 的 实践历 程 对 学科 的 未来
意味着 什 么。基 于 3 0年 历 史 文 献 的 回 顾 、 读 , 解 我
Re i w nd Co m e s o h o o i t ts i s ve a m nt n t e Ec n m c S a itc
Dic p i e Co t uc i n i s i ln nsr to n Chi o 0 Ye r na f r3 a s
i h u ur . n t e f t e
Ke y wor s: o m i ttsis;S ait s rf r ;Nau e o ttsis Co sr t n o icp i r nsiu in d Ec no c sait c t t i e om sc tr fsa itc ; n tuci fd s ilnae v nt n t e d s i i e c n t cin,we e tb ihe h n lss fa wo k. Alo, we prpo e a t ft e a o e t r e e e s o h icpln o sr t u o sa ls d t e a ay i r me r s o sd s me e to h s a d i a o p o t hec n tu to fChia’Se o o c sa itc a e n te r ve o n w h ug t n de s t r moe t o sr c in o n c n mi ttsisb s d o h e iw,i tr r tto ne p eai n a d n l ss o h itrc ld c me t o h 0 y a s,whc x e tt o i ee e c sfrdic pi ay d v lp n n a a y i fte hso ia o u n sfrt e3 e r ih we e p c oprvder fr n e o s i ln r e eo me t

中国三十年会计理论研究的回顾与评价——中国的努力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三十年会计理论研究的回顾与评价——中国的努力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都 是 按 照 自上 而 下 的 思 路 进 行 的 这 种
经 有 很 大 改 观 越 来 越 多 的学者 开 始 摆

解 决 方 案 但 是 从 导 向上 说 这 是 中 国



比 如 国 际 会 计 准 则 的 研 究 等 ;同

会计 理 论 界 思 想 成 熟 的

个标志 它表

时 在 研 究 中 国 会 计 问题 时 也 出现 了

脱 政 策 的 干 扰 而 从 会 计 学科 建 设 的 角


因此 这些 方法

在 相 当长 的 时间 内
包 括 我 国会 计
(

)对会 计本 质 理 论 的丰 富 和发 展

所 建 立 的理 论 不 能 成 为 真 正 的科 学理 论

理论研 究在 内的所 有社会科 学 的研 究
对 于 会 计 的 本 质 是 什 么 的 问题 迄

20
世 纪 9 0 年代 之 后 我 国相 对 单

助 于 科 学 发 展 的 方 法 都 是 好 的研 究 方
研 究 大 多是 以 资 本 论 或者 政 治 经 济 学 为
理 论 研 究 的价 值 同 时 得 到 彰 显 会 计 理



但 是 研 究 方 法 应 用 的 多样 性 却 反


基 础 来 研 究 解 释 和 理 解 会 计 中的 问 题

会计 理 论 研 究 的 学科 宽 度 不 断

来 的成 就 笔者 主 要 基 于 两 个 标 准 :
是 实践 标 准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优化和发展研究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优化和发展研究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优化和发展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体检报告”,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工具。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不断进行着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探讨其优化和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现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在国际国内背景下确定的反映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的统计规模,是经济管理、决策和研究的基本工具。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经济核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等指标。

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各项指标和统计数据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个方面,能够较好地反映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

在具体的统计方法、数据采集和核算标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优化和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1. 数据质量不高。

在实际的数据采集和核算中,由于统计人员的水平、手工操作和管理的原因,导致部分数据质量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统计误差。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 统计标准不一致。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各项指标之间的统计标准和核算方法存在一定的不一致,导致了数据之间的不可比性。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比较分析和研究的效果。

3. 缺少新兴领域的统计指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兴领域的发展也日益重要,但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缺少相应的统计指标和数据,导致了这部分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反映。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数据的准确性,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发展。

三、优化和发展的路径和方向针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发展。

1. 提高数据质量。

在实际的数据采集和核算过程中,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提高统计人员的水平和培训力度,加强管理和监督,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改革与发展1许宪春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经历了建立和曲折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获得了迅速发展。

但是,目前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社会公众和国际社会的需要相比,与国际标准相比,与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核算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回顾国际上曾经同时存在过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个是产生于前苏联、东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一个是产生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民账户体系,简称SNA。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实际上是从前者向后者过渡的历史。

具体说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MPS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阶段,MPS体系与SNA体系并存阶段,在SNA 体系下的发展阶段。

(一)三个发展阶段1、MPS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阶段1952年,刚刚成立的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工农业总产值调查,从此开始了中国工农业总产值核算。

后来,又从工农业总产值核算扩大到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即社会总产值核算。

从195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在学习前苏联国民收入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国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

这些核算为当时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1956年,国家统计局派团对前苏联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随后在中国全面推行MPS体系。

先后编制了社会产品生产、积累和消费平衡表,1本文发表于《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生产、分配、再分配平衡表,劳动力资源和分配平衡表等MPS体系中的一系列重要表式。

不幸的是,正当这些平衡表的编制工作刚刚起步的时候,恰逢大跃进时期的反教条主义运动,这些平衡表的编制工作受到了批判,并以过分繁琐为由停止了多数平衡表的编制,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遭受了第一次大挫折。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30年回顾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30年回顾
应 该说 , 复 期 选 择 MP , 其 历 史 必 然 性 。 恢 S有 第 , 中国 自 15 9 6年 开始 引 入 M S MP P , S在 国 内有 长期 的实践基 础 。改 革开放 之初 , 废待兴 , 先需 百 首
式、 积木式 的结构 , 既能 满 足 中国 经济 核算 的需要 ,
总 值 。1 9 年 , 家 统 计 局 提 出 了— — 《中 国 国 民 91 国

中 国国 民经 济核 算模 式 的演 变
( ) 复 期 : 袭 MP 一 恢 沿 S 改 革 开 放 之 初 , 界 上 还 存 在 两 种 不 同 的 国 民 世
经济 核算 体 系 , M S和 S A。两种 体系 在生 产范 即 P N 围、 指标 概 念 、 义和 编 制方 法 上 , 有 明显 差 别 。 定 都 “ 革” 后 , 文 之 刚开 始恢 复进 行 国 民经 济 核算 初 期 ,
20 0 9年 是 中国 统 计学 会 成 立 3 0年 , 是 “ 也 文 革” 之后我 国恢 复 国民经济 核算 的 3 0年 。3 O年来 , 根据 自身社会 和经 济 发展 的需 要 , 国逐 步 由物 质 我
经 济体制 国家 所采 用 。当时 , 国尚未 明 确提 出要 我 建设 社会 主义 的市 场经 济 。第 三 , 由于 受传 统 意识 形 态的影 响 ,N S A当时被 多数 人 认 为是 适应 资 本 主 义 国家实行 宏观经 济管理 的产物 。
要 的是恢 复 “ 文革 ” 行之 有效 的一 些方 法 和制 度 。 前 第二 ,N S A为 市 场经 济 体 制 国家 采 用 , S为 计 划 MP
际形势 的变化 , 计 划经 济 体制 的 国家大 多 数 向市 原

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

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

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一、国内生产总值回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进步显著,国内生产总值从51.2千亿元长跃增长至1081.1千亿元,将1968年的经济总量提高了大约21.2倍。

其中,城镇居民生活质素的持续改善充分体现了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实现新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经济结构优化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结构加快优化,结构性矛盾得到解决,各领域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改革和发展得到各方面的撑持,财政分配更加公平、合理,产业和部门协调发展,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产业不断发展,中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三、城乡发展差距收窄三十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收入分配公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统一,基本实现城乡收入比例的收敛,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更加平稳,城乡水环境和乡村社会经济水平得到有效改善。

四、外贸快速发展三十年来,中国的外贸改革不断深入,外贸品种和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比上一年增长了17.5%。

物价状况良好,物价指数从上届133.3上升到本届138.17,稳定地控制在2.2%以内。

五、投资有效驱动三十年来,中国加快投资转移,投资资源重组优化配置,国家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均实施积极投资政策,社会投资额从51.3千亿元增至1083.4千亿元,大幅提高经济增长潜力。

储蓄率也从上期的51.2%大幅上升至本届的59.5%,具有重要意义。

六、财政支出合理三十年来,中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得到有效提升,增加了政府支出,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通过投资公益性建设,迅速改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了社会环境,提升了国民的生活质量,维护了中国人民的各种权益。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分析报告及相关大数据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分析报告及相关大数据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大致可把6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①1949-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顺利恢复和发展;②1957-1966 年:开始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曲折前进;③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仍取得进展;④1977-1992年: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稳步、迅速而健康发展;⑤1993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即将跃居世界第二位。

1949-1952年,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1949年比过去最好年份,工业总产值下降50%,农业总产值下降20%,原煤下降48%,原油下降62%,钢下降83%,电力下降28%,棉布下降32%,粮食下降24.5%,棉花下降48%。

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326亿元,1952 年达到461亿元,高于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408亿元);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140亿元,1952年达到349亿元,超过了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281亿元)。

1952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为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在三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21.1%。

1952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

1952年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2.37公斤,印度为4公斤(为1950年数字,下同),美国为538.3公斤;发电量中国为2.76度,印度为10.9度,美国为2949度。

因此,为了改变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第一个五年计划极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与此相适应,在投资方面也突出了重工业。

计划规定,五年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是427.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为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又占88.8%。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变化和完善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变化和完善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变化和完善
李强
【期刊名称】《统计研究》
【年(卷),期】1998(000)004
【摘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变化和完善李强ABSTRACTThispapercoverstheissuesontheevolutionanddevelopmentprocessofaccountingtechnologyinourcountry,th...
【总页数】5页(P41-45)
【作者】李强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2.72
【相关文献】
1.建立内部银行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经济核算体系 [J], 李国忠;孙申志;马丽娟
2.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国际比较——基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的思考 [J], 耿建新;丁含;吕晓敏
3.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演化的理论动因:历史回顾与展望 [J], 胡健
4.国务院关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的批复 [J],
5.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历程与展望 [J], 游士兵;高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发展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发展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在我 国 国民经济恢 复 时期 , 了满 足 国家物 资 和财政 收支 平衡 工作 的需 要 , 为 有关 部 门在 探索 中进 行 了
财力 物力 的平衡 核算 , 15 年建 立 了农产 品平 衡 表 、 业生 产 资料 和消费 品平 衡表 , 来 又扩 大 了这些 于 91 工 后
平衡 表 的产 品种类 。9 2年 , 中国政 府统 计 机构 成 立之 初 就在 全 国进行 工农 业 总产 值 和劳 动就 业调 查 。 15 新
核 算 与 方 法 、 民经 济 理 论 与 政 策 、 持 续 发 展 研 究 。 国 可









20 09年
国民经济 发展规 律 , 加强 国民经 济计 划管 理 , 供 了重要 的依据 。 提
15 9 6年 , 国家 统计 局 派代 表 团对 苏联 国 民经济 核算 工 作进 行 了全 面 考察 , 随后 在 我 国推 行物 质 产 品
中图分类 号 :2 1 F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10 —2 5 (0 9 O —0 0 —0 0 0 14 2 0 )1 0 5 9
国 民经 济核算 体 系是 2 0世 纪经 济科 学领 域最 大 成就 之一 。 它是 对 国 民经 济运 行 或社 会再 生产 过程 进
平衡 表体 系 ( h tr l rd c S s m, 写 MP )先 后 编制 社会 产 品生 产 、 累 和消 费平 衡表 , 会 产 T eMa i o u t yt 缩 eaP e S, 积 社 品和 国民收入 生产 、 分配 、 分配平 衡 表 , 再 国民经济 部 门联 系平衡 表 , 动力 资源 和分 配平 衡表 。 而 , 幸 劳 然 不 的是 , 当这些平 衡 表 的编制 工作 刚 刚起 步 的时候 , 上 了“ 跃进 ” 正 遇 大 时期 和反 “ 条 主 义” 动 。 教 运 这些 平 衡 表 的编制 工作 受到 了批 评 , 以过 分繁 琐为 由停 止 了多数平 衡表 的编 制 。 是我 国 国 民经 济核 算 工作遭 受 并 这 的第一 次大 挫折 。 化 大革命 时 期 , 国国 民经济 核算 工作 遭 受第 二 次 大挫折 , 文 我 这期 间 政府 统 计机 构被 撤 销. 统计 人 员被下 放 , 民经 济核算 工 作完全 陷入 瘫痪状 态 。 国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的回顾与反思(上)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的回顾与反思(上)

1978年我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被给予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1984年,我国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2年10月,我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向世界宣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1978年至2007年我国GDP增长了57.8倍,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世界3%的平均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现已排名世界第四。

一、引言经济增长都是在上上下下、高低起伏的波动中向前推进的,我国经济也不例外。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十分明显,从下图我国经济实际运行的曲线可以清晰地观察出来。

在图中,坐标的横轴是以年为单位表示的时间,纵轴表示的是GDP,左边表示GDP的绝对量,右边表示GDP的年增长率。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波动的性质属于增长型波动,只是经济增长率的减缓和增加,不是经济总量的绝对下降。

从图中可以看出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GDP的变动情况。

从GDP的绝对值来看,很难看出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我们通过GDP的年增长率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波动状况。

如果按照波峰——波峰分析,图形显示我国经济发展在客观上存在着一种规律性波动,经济发展的扩张与收缩是循环交替出现。

我国从1978年至今有三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第一个经济周期为 1978—1984年;第二个经济周期为1985—1992年;第三个经济周期为 1993—2007年。

从耗费的时间来看,第一个周期耗时7年,第二个周期耗时8年,第三个周期耗时15年。

这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周期平均长度增大,经济稳定性增加。

第三个周期是建国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周期波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 民经 济核 算 基本 理论 与方 法 研究点评
(一 )跟踪性研究成果 20世纪 1970 年代末起, 我国开 始系统引进和 介绍国际上关于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方法。先后 出版了 国 民 经济 平衡 表体 系 的基 本 原理 ( 1971 年 ) (李运宽译, 1981) 、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1968 年 ) (闵庆全等译, 198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 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比较 ( 1977年 ) ( 闵庆全译, 1981) 。这几本书均是联合国统计处组织专家编写 的关于两大核算体系的官方文献。这些书籍的出版 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 的研究起到了启 蒙作用。此 后, 国内学者对 M PS和 SNA 的发展、SNA 5 大核算 系统、SNA 本质和理论基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刘 长新 ( 1980, 1984) 分析了 M PS建立的理论基础, 认 为国民经济平衡表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最好形式。赵 占明、李宝瑜 ( 1985) 分析了矩阵式国民综合平衡表 的优势, 研究了 M PS框 架下投入产出 表的扩展问 题。邱东 ( 1985) 对 SNA 五大核算系统和子系统之 间的结合 进行 了论 述。毛 邦基 ( 1986a, 1986b) 从 SNA 概念、SNA 理论基础、SNA 分类、SNA 5大核算 体系和 SNA 核算方法几个方面对 SNA 进行了全面 介绍。这些都是早期期刊上对国民经济核算作跟踪 性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国民经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作为反映国 民经济整体运行状况工具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必 须不断加以完善 和修订。 1993 年联合国又颁布了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新版本 SNA1993, 龙华、许宪春 ( 1993)撰文详细介绍了 SNA 修订的主要内容。国 家统计局核算司课题组以系列论文形式分别介绍了 关于 SNA1993的进一步修订的难点, 如矿藏勘探处 理、股票期权核算、无形资产处理、高通货膨胀下利 息核算等问题的进展。吴优 ( 2008) 和杨仲山、何强 ( 2008)也分别分析介绍了 SNA1993 修订的最新进 展和修订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模式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1980年底, 国家统计局举办了国民经济核算学
习班。 1984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民 经济核算统一标
准领导小组, 明确提出要建立统一科学的国民经济
核算制度。 1985年, 国家统计局开始计算国内生产
总值。 1991年, 国家统计局 提出了
中国国民
经济核算体系 ( 试行方案 ) , 经国务院批准, 从 1992
统计研究 刊发的国民核算文章为主线, 辅以其他 资料, 对 30年来我国学者在国民核算领域研究所取 得的代表性成果作简明的评介, 以纪念中国统计学会 成立 30年。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模式的演变
(一 )恢复期: 沿袭 MPS 改革开放之初, 世界上还存在两种不同的国民 经济核算体系, 即 MPS和 SNA。两种体系在生产范 围、指标概念、定义和编制方法上, 都有明显差别。 文革 之后, 刚开始恢复进行国民经济核算初期, 我国仍沿用 M PS作为基本核算模式。当时计算的 国民收入实际上是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 应该说, 恢 复期 选择 MPS, 有其 历史 必 然性。 第一, 中国自 1956年开始引入 M PS, MPS 在国内有 长期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之初, 百废待兴, 首先需 要的是恢复 文革 前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和制度。 第二, SNA 为市场经济体 制国家采用, MPS 为计划
资金流量
8 2 07 4 2 55 2 2 04 2 1 52
资产负债
实践 国际收支
与 应用
供需平衡
( 192) 预警监测
宏微观协调
7 1 81 1 0 64 4 4 08 2 6 1 55 1 0 64 2 2 04 3 20 5 17 18 11 46 2 2 04 0 5 1 29 5 3 18 0 0 00 0 13 3 36 7 4 46 6 6 12 0
注: 本表根据 1980 - 2008 年 统计研 究 刊发 的国 民核算 论文 统计, 不同单位合著 的文章 归入第 一作者 单位, 第 一作者 在多个 单 位任职时, 以简历中介绍的第一单位为准。
为了进一 步观察我国国民核算研究发展的动
向, 我们将论文根据研究内容分为 3大类: 一是国民 核算的一般理论, 包括理 论模式、基 本概念与方法 等; 二是国民核算的实践 与应用研究, 包括五大核 算、总供需平衡分析和预警监测等; 三是关于国民核 算一些难点和前沿问题的研究, 包括非市场产出核 算、未观测到的经济等。同时, 又将论文按发表的时 间分为 3个不同时段。表 2列出了国民核算论文按 不同内容和不同时期的分 类统计。从表 2 可以看 出, 3大类论文中, 关于核算实践和应用的论文最多,
表中总计栏, 各时段所占的比重 指各时段 发表的论 文在全部 发表论文中所占的比 重。其他比 重均为 各类论 文在相 应时 段论文 中所占的比重。
有 192篇, 占全部论文总数将近一半。从不同时期 发表的论文看, 第一个时间段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 论文数为 157篇, 占论文总数的 40 57% ; 第二个时 间段发表的论文有所下降只有 98篇, 占论文总数的 25 32% ; 第三个时间段发表的论文数又有所回升达 132篇, 占论文总数的 34 10% 。虽然由于上述时间 段包含的年份不尽相同, 统计研究 不同时间段的 篇幅与发文容量也不一样, 不同时间段发表的论文 数难以直接比较, 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趋势。在 第一时段, 我国正开始进行国民核算模式的转换, 因 此讨论的问题较多, 不同观点的交锋相对活跃。这 一阶段关于国民核算一般理论研究和实践与应用的 论文所占的比重比较高。第二时间段, 我国的新国 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已经确立, 其实践才刚开始,
经济体制国家所采用。当时, 我国尚未明确提出要
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第三, 由于受传统意识
形态的影响, SNA 当时被多数人认为是适应资本主
义国家实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产物。
( 二 ) 改革期: 研制混合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
入, MPS存在的一些局限性日益显现。如何学习和
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 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
Abstrac t: W e rev iew the course o f N ational A ccounting in ch ina over the past thirty years, and then make comments on the representative ach ievem ents m ade by Ch inese scho lars.
第 27卷第 1 期 2010年 1 月
统计研究 Sta tistical Research
Vo .l 27, No 1 Jan. 2010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 30年回顾
曾五一 许永洪
内容提要: 本文回顾了 3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走过的 历程, 简要评介了我 国学者在国 民经济核 算研究领域
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学研究的 最重要领域之
一。据统计, 1980- 2008年在 统计研究 上发表的 关于国民经济核算的论文一共是 387篇。在发表论 文数量排名前 10的单位中, 2个单位属于从事国民
经济核算工作的实际部门, 1个单位是专门从事科 学研究的单位, 其他均为高等院校。由此可见, 实际 统计部门和高等院校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领域
为顺应体制和环境变化, 1993年, 国家统计局 停止了对 M PS国民收入指标的核算, 并对国民核算 方案进行了重大调整。经过数年的实践, 在总结经 验的基础上, 国家统计局颁布了 中国国民经济核 算体系 ( 2002) 。至此, 中国国民核算的模式实现 了向 SNA 的全面转型。
二、关 于国 民经 济 核算 论文 的统 计 分析
的两大方面军。
表 1 发表国民经济核算论文最多的 10个单位
排名 1 2 3 4 5 5 7 8 9 10
单位 国家统计局 厦门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辽宁省统计局 上海财经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论文数 86 49 38 25 10 10 9 8 6 6
K ey word s: N ationa lA ccounting; T heory; P ractice
2009 年是中国 统计学会成立 30年, 也是 文 革 之后我国恢复国民经济核算的 30年。 30年来, 根据自身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逐步由物质 产品平衡表体系 MPS 向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 转 变, 实现了与国际通行的核算模式的全面接轨。本 文在回顾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以
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预示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
经济转变的全面改革拉开帷幕。另外, 随着整个国
际形势的变化, 原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大多数向市
36
统计研究
2010 年 1月
场经济体制转变。 1993 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 27 届会 议 通 过 决 议, 取 消 M PS, 在 全 球 范 围 内 通 用 SNA。
社会核算
7 1 81 1 0 64 0 0 00 6 4 55
福利核算
5 1 29 0 0 00 1 1 02 4 3 03
小计
83 21 45 9 5 73 18 18 37 56 42 42
总计
387 100 157 40 57 98 25 32 132 34 10
注: 以 1993年和 2000年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准是 因为 1993年 我国开始实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000 年则是新千年的开始。
关键词: 国民经济核算; 理论 ; 实践
中图分类号: C829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4565( 2010) 01- 0035- 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