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仪器分析第二版部分习题解答
仪器分析第二版(刘志广)部分课后答案
1.简述色谱基础理论中的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塔板理论是由以下四个假设构成的:1、在柱内一小段长度H内,组分可以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
这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H。
2、流动相(如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板体积(ΔVm)。
3、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沿轴(纵)向扩散可忽略。
4、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是常数,与组分在某一塔板上的量无关。
速率理论:是由荷兰学者范弟姆特等提出的。
结合塔板理论的概念,把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结合进去,导出的塔板高度H与载气线速度u的关系:Cu uBAH A 称为涡流扩散项,B 为分子扩散项,C 为传质阻力项涡流扩散项A 气体碰到填充物颗粒时,不断地改变流动方向,使试样组分在气相中形成类似“涡流”的流动,因而引起色谱的扩张。
由于A=2λdp ,表明A 与填充物的平均颗粒直径dp 的大小和填充的不均匀性λ有关,而与载气性质、线速度和组分无关,因此使用适当细粒度和颗粒均匀的担体,并尽量填充均匀,是减少涡流扩散,提高柱效的有效途径。
分子扩散项B/u 由于试样组分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后,是以“塞子”的形式存在于柱的很小一段空间中,在“塞子”的前后( 纵向) 存在着浓差而形成浓度梯度,因此使运动着的分子产生纵向扩散。
而B=2rDg r 是因载体填充在柱内而引起气体扩散路径弯曲的因数( 弯曲因子) ,D g 为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
分子扩散项与D g 的大小成正比,而D g 与组分及载气的性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组分,其D g 小, 反比于载气密度的平方根或载气相对分子质量的平方根,所以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 如氮气) ,可使B 项降低,D g 随柱温增高而增加,但反比于柱压。
弯曲因子r 为与填充物有关的因素。
传质项系数Cu C 包括气相传质阻力系数C g 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C 1 两项。
所谓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移动到相表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将在两相间进行质量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
仪器分析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仪器分析第⼆版课后习题答案仪器分析第⼆版课后习题答案【篇⼀:仪器分析课后习题与思考题答案】3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i-visp503.1分⼦光谱如何产⽣?与原⼦光谱的主要区别它的产⽣可以看做是分⼦对紫外-可见光光⼦选择性俘获的过程,本质上是分⼦内电⼦跃迁的结果。
区别:分⼦光谱法是由分⼦中电⼦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的,表现形式为带光谱;原⼦光谱法是由原⼦外层或内层电⼦能级的变化产⽣的,它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
3.2说明有机化合物紫外光谱产⽣的原因,其电⼦跃迁有那⼏种类型?吸收带有那⼏种类型?跃迁类型与吸收带3.3在分光光度法中,为什么尽可能选择最⼤吸收波长为测量波长?因为在实际⽤于测量的是⼀⼩段波长范围的复合光,由于吸光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能⼒不同,就导致了对beer定律的负偏离。
吸光系数变化越⼤,偏离就越明显。
⽽最⼤吸收波长处较平稳,吸光系数变化不⼤,造成的偏离⽐较少,所以⼀般尽可能选择最⼤吸收波长为测量波长。
3.5分光光度法中,引起对lambert-beer定律偏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让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偏离lambert-beer law 的因素主要与样品和仪器有关。
样品:(1)浓度 (2)溶剂 (3)光散射的影响;克服:稀释溶液,当c 0.01mol/l时, lambert-beer定律才能成⽴仪器:(1)单⾊光(2)谱带宽度;克服:lambert-beer law只适⽤于单⾊光,尽可能选择最⼤吸收波长为测量波长3.9 按照公式a=-lgt计算第5章分⼦发光分析法p1085.3(b)的荧光量⼦率⾼,因为(b)的化合物是刚性平⾯结构,具有强烈的荧光,这种结构可以减少分⼦的振动,使分⼦与溶剂或其他溶质分⼦的相互作⽤减少,即减少了碰撞失活的可能性5.4苯胺的荧光在10时更强,苯胺在酸性溶液中易离⼦化,单苯环离⼦化后⽆荧光;⽽在碱性溶液中以分⼦形式存在,故显荧光。
⼀般ph在7~12发⽣蓝⾊荧光。
仪器分析第二版(刘志广)部分课后答案
1.简述色谱基础理论中的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塔板理论是由以下四个假设构成的:1、在柱内一小段长度H内,组分可以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
这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H。
2、流动相(如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板体积(ΔVm)。
3、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沿轴(纵)向扩散可忽略。
4、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是常数,与组分在某一塔板上的量无关。
速率理论:是由荷兰学者范弟姆特等提出的。
结合塔板理论的概念,把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结合进去,导出的塔板高度H与载气线速度u的关系:Cu uBAH其中:A 称为涡流扩散项,B 为分子扩散项,C 为传质阻力项涡流扩散项A 气体碰到填充物颗粒时,不断地改变流动方向,使试样组分在气相中形成类似“涡流”的流动,因而引起色谱的扩张。
由于A=2λdp ,表明A 与填充物的平均颗粒直径dp 的大小和填充的不均匀性λ有关,而与载气性质、线速度和组分无关,因此使用适当细粒度和颗粒均匀的担体,并尽量填充均匀,是减少涡流扩散,提高柱效的有效途径。
分子扩散项B/u 由于试样组分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后,是以“塞子”的形式存在于柱的很小一段空间中,在“塞子”的前后( 纵向) 存在着浓差而形成浓度梯度,因此使运动着的分子产生纵向扩散。
而B=2rDg r 是因载体填充在柱内而引起气体扩散路径弯曲的因数( 弯曲因子) ,D g 为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
分子扩散项与D g 的大小成正比,而D g 与组分及载气的性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组分,其D g 小, 反比于载气密度的平方根或载气相对分子质量的平方根,所以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 如氮气) ,可使B 项降低,D g 随柱温增高而增加,但反比于柱压。
弯曲因子r 为与填充物有关的因素。
传质项系数Cu C 包括气相传质阻力系数C g 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C 1 两项。
所谓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移动到相表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将在两相间进行质量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
现代仪器分析第二版部分习题解答.doc
现代仪器分析习题解答2009年春第12章电位分析及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P2161.什么是电位分析法?什么是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答:利用电极电位和溶液中某种离了的活度或浓度Z间的关系來测定待测物质活度或浓度的电化学分析法称为电位分析法。
以离子选择性电极做指示电极的电位分析,称为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
2.何谓电位分析中的指示电极和参比屯极?金属基电极和膜电极冇何区别?答:电化学中把电位随溶液中待测离了活度或浓度变化而变化,并能反映出待测离了活度或浓度的电极称为指示电极。
电极电位恒定,不受溶液组成或电流流动方向变化影响的电极称为参比电极。
金属基电极的敏感膜是由离子交换型的刚性基质玻璃熔融烧制而成的。
膜电极的敏感膜一般是由在水中溶解度很小,11能导屯的金属难溶盐经加压或拉制而成的单晶、多晶或混晶活性膜。
4.何谓TISAB溶液?它有哪些作用?答:在测定溶液屮加入大量的、对测定离子不干扰的惰性电解质及适量的pH缓冲剂和一定的掩蔽剂,构成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TISAB)。
其作用有:恒定离了强度、控制溶液pH、消除干扰离了影响、稳定液接电位。
5.25°C时,用pH=4.00的标准缓冲溶液测得电池:“玻璃电极I H+ (a=X mol.L1) |饱和甘汞电极”的电动势为0.814V,那么在6?(HA C)=1.00X103 mol.L-1的醋酸溶液中,此电池的电动势为多少?(K H Ac=1.8X10t设a H+=[H+])解:•产(p 叶申孑(p(+)- (K-0. 0592pHi)E2= (p(+>-</)(-)=(p(+)- (K-0. 0592pH2)/.E2- Ei= E2-0. 814=0. 0592 (pH2- pH】)AE2=0. 814+0. 0592(-lg VKc^4. 00) =0. 806 (V)6.25°C时,用pH二5. 21的标准缓冲溶液测得电池:“玻璃电极I H~ (a=X mol.If1) |饱和甘汞电极”的电动势为0. 209V,若用四种试液分别代替标准缓冲溶液,测得电动势分别为①0.064V;②0. 329V;③0. 510V;④0. 677V,试求各试液的pH和K活度解:(1) A E F O. 064-0. 209=0. 0592 (pH-pH s)VpH s=5. 21・・・pHf2. 76 a H=l. 74X10-3 mol.L-1(2) A E2=0. 329-0. 209=0. 0592 (pH2-pH s)VpH s=5.21(3) A E3=0. 510-0. 209=0. 0592 (pH:厂pH JVpH s=5. 21・・・pll3 二10.29 a H-=5. 10X10-11 mol.L-1(4) A E F O. 677-0. 209=0. 0592 (pH 厂pH JVpH =5. 21・・・pH尸13. 12 a lf=7. 60X10-14 mol .If17.25°C时,电池:“镁离子电极I Mg2+ (a=1.8X10-3mol.L_1) |饱和甘汞电极”的电动势为0.411V,用含\1尹试液代替已知溶液,测得电动势为0.439V,试求试液屮的pMg值。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第二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第二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前言分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是研究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分析方法及其实验技术的学科。
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的一大分支,是一种使用仪器设备进行化学分析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第二版》中的课后练习题,并附答案。
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1.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写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dS=\\frac{\\delta Q}{T}$$2.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关系式为什么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失效?热力学第一定律只适用于封闭系统或恒定物质量的系统,而在非封闭系统或可逆系统中,热力学第一定律则失效。
3. 假设一个系统经过一些步骤,从A状态到B状态变化,再从B状态到C状态变化。
(1)如果整个过程是绝热的,系统能否回到起始状态A?(2)如果整个过程是等温的,系统能否回到起始状态A?(1)如果整个过程是绝热的,则系统不能回到起始状态A,因为绝热过程中系统的熵是不变的,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随着过程的进行,系统的熵必然增大,因此无法回到起始状态。
(2)如果整个过程是等温的,则系统可以回到起始状态A,因为等温过程中系统的熵是保持不变的,而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可以恢复到初始状态。
电化学和电解质1. 是CO的氧化还原反应示意图,写出反应的电动势表达式。
$$CO+1/2O_2 \\rightarrow CO_2, E^\\circ=-0.137V$$2. 如果铁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44V,氢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V,那么在标准条件下,铁的还原能力是否比氢强?在标准条件下,还原力强的物质越容易还原,反之则越难,因此可以用标准电极电势来比较两种物质的还原能力。
由于铁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44V,而氢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V,因此铁的还原能力比氢强。
3. 是电解质浸润膜的示意图,请解释电解液分子在该膜中的行为。
电解质浸润膜是一层电解质分子组成的微孔膜层,具有很强的选择性通透性。
仪器分析(第2版)魏培海 ,曹国庆,第七章 习题答案
第七章习题答案1. (1)2. (4)3. (4)4. (1)5. (3)6. (1)7. (4)8. (1)9. (4) 10. (3) 11. (4)12. (2)13. 选择性总分离效能14. 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气体适当增加流动相的平均线速度柱温15. 速率H=A+B/u+Cu16.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火焰光度检测器17. 答:气相色谱就是根据组分与固定相与流动相的亲和力不同而实现分离。
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不断进行溶解、挥发(气液色谱),或吸附、解吸过程而相互分离,然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
18. 答:气相色谱仪由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温控系统以及检测记录系统。
气相色谱仪具有一个让载气连续运行、管路密闭的气路系统。
进样系统包括进样装置和气化室,其作用是将液体或固体试样,在进入色谱柱前瞬间气化,然后快速定量地转入到色谱柱中。
分离系统完成物质的分离;温控系统主要控制汽化室、色谱柱和检测器恒温箱的温度。
检测记录系统由检测器、放大器和记录仪三部分组成。
19. 答:对担体的要求:(1)多孔性,即表面积大,使固定液与试样的接触面积较大。
担体的表面积越大,固定液的含量可以越高。
(2)表面化学惰性,即表面没有吸附性或吸附性很弱,更不能与被测物质起化学反应。
(3)热稳定性高,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不易破碎。
(4)对担体粒度的要求,要均匀、细小,从而有利于提高柱效。
但粒度过小,会使柱压降低,对操作不利。
一般选择40-60目,60-80目及80-100目等。
对固定液的要求:(1)挥发性小,在操作条件下有较低的蒸气压,以避免流失。
(2)热稳定性好,在操作条件下不发生分解,同时在操作温度下为液体。
(3)对试样各组分有适当的溶解能力,否则,样品容易被载气带走而起不到分配作用。
(4)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即对沸点相同或相近的不同物质有尽可能高的分离能力。
(5)化学稳定性好,不与被测物质起化学反应。
20. 答:柱温对组分分离的影响较大。
《现代仪器分析》-第二版-刘约权-课后习题答案
现代仪器分析习题解答 2009年春第12章电位分析及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 P2161.什么是电位分析法?什么是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答:利用电极电位和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活度或浓度之间的关系来测定待测物质活度或浓度的电化学分析法称为电位分析法。
以离子选择性电极做指示电极的电位分析,称为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
2.何谓电位分析中的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金属基电极和膜电极有何区别?答:电化学中把电位随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或浓度变化而变化,并能反映出待测离子活度或浓度的电极称为指示电极。
电极电位恒定,不受溶液组成或电流流动方向变化影响的电极称为参比电极。
金属基电极的敏感膜是由离子交换型的刚性基质玻璃熔融烧制而成的。
膜电极的敏感膜一般是由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且能导电的金属难溶盐经加压或拉制而成的单晶、多晶或混晶活性膜。
4. 何谓TISAB溶液?它有哪些作用?答:在测定溶液中加入大量的、对测定离子不干扰的惰性电解质及适量的pH缓冲剂和一定的掩蔽剂,构成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TISAB)。
其作用有:恒定离子强度、控制溶液pH、消除干扰离子影响、稳定液接电位。
5. 25℃时,用pH=4.00的标准缓冲溶液测得电池:“玻璃电极|H+(a=X mol?L-1)║饱和甘汞电极”的电动势为0.814V,那么在c(HAc)=1.00×10-3 mol?L-1的醋酸溶液中,此电池的电动势为多少?(KHAc=1.8×10-5,设aH+=[H+])解:∵E1=φ(+)--φ(-)=φ(+)-(K-0.0592pH1)E2=φ(+)--φ(-)=φ(+)-(K-0.0592pH2)∴E2- E1= E2-0.814=0.0592(pH2- pH1)∴E2=0.814+0.0592(-lg√Kc-4.00)=0.806(V)6.25℃时,用pH=5.21的标准缓冲溶液测得电池:“玻璃电极|H+(a=X mol?L-1)║饱和甘汞电极”的电动势为0.209V,若用四种试液分别代替标准缓冲溶液,测得电动势分别为①0.064V;②0.329V;③0.510V;④0.677V,试求各试液的pH和H+活度解:(1)ΔE1=0.064-0.209=0.0592(pH1-pHs)∵pHs=5.21∴pH1=2.76 aH+=1.74×10-3 mol?L-1(2)ΔE2=0.329-0.209=0.0592(pH2-pHs)∵pHs=5.21∴pH2=7.24 aH+=5.75×10-8 mol?L-1(3)ΔE3=0.510-0.209=0.0592(pH3-pHs)∵pHs=5.21∴pH3=10.29 aH+=5.10×10-11 mol?L-1(4)ΔE4=0.677-0.209=0.0592(pH4-pHs)∵pHs=5.21∴pH4=13.12 aH+=7.60×10-14 mol?L-17.25℃时,电池:“镁离子电极|Mg2+(a=1.8×10-3mol?L-1)║饱和甘汞电极”的电动势为0.411V,用含Mg2+试液代替已知溶液,测得电动势为0.439V,试求试液中的pMg值。
仪器分析第二版(刘志广)部分课后答案
1.简述色谱基础理论中的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塔板理论是由以下四个假设构成的:1、在柱内一小段长度H内,组分可以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
这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H。
2、流动相(如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板体积(ΔVm)。
3、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沿轴(纵)向扩散可忽略。
4、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是常数,与组分在某一塔板上的量无关。
速率理论:是由荷兰学者范弟姆特等提出的。
结合塔板理论的概念,把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结合进去,导出的塔板高度H与载气线速度u的关系:Cu uBAH A 称为涡流扩散项,B 为分子扩散项,C 为传质阻力项涡流扩散项A 气体碰到填充物颗粒时,不断地改变流动方向,使试样组分在气相中形成类似“涡流”的流动,因而引起色谱的扩张。
由于A=2λdp ,表明A 与填充物的平均颗粒直径dp 的大小和填充的不均匀性λ有关,而与载气性质、线速度和组分无关,因此使用适当细粒度和颗粒均匀的担体,并尽量填充均匀,是减少涡流扩散,提高柱效的有效途径。
分子扩散项B/u 由于试样组分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后,是以“塞子”的形式存在于柱的很小一段空间中,在“塞子”的前后( 纵向) 存在着浓差而形成浓度梯度,因此使运动着的分子产生纵向扩散。
而B=2rDg r 是因载体填充在柱内而引起气体扩散路径弯曲的因数( 弯曲因子) ,D g 为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
分子扩散项与D g 的大小成正比,而D g 与组分及载气的性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组分,其D g 小, 反比于载气密度的平方根或载气相对分子质量的平方根,所以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 如氮气) ,可使B 项降低,D g 随柱温增高而增加,但反比于柱压。
弯曲因子r 为与填充物有关的因素。
传质项系数Cu C 包括气相传质阻力系数C g 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C 1 两项。
所谓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移动到相表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将在两相间进行质量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
现代仪器分析(第二版)刘约权 主编
h
6
5. 在液-液分配色谱中,为什么可分为正相色谱及反相色谱?
解:采用正相及反相色谱是为了降低固定液在流动 相中的溶解度从而避免固定液的流失。
h
7
6.何谓化学键合固定相?它有什么突出的优点?
解:利用化学反应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形成的固 定相称为化学键合固定相.
第三章思考题解答
1.从分离原理、仪器构造及应用范围上简要比较气动相和固定相相互作用力的差别进行分 离的。
从仪器构造上看,液相色谱需要增加高压泵以提高流动相的流动速度, 克服阻力。同时液相色谱所采用的固定相种类要比气相色谱丰富的多, 分离方式也比较多样。气相色谱的检测器主要采用热导检测器、氢焰检 测器和火焰光度检测器等。而液相色谱则多使用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 器及电化学检测器等。但是二者均可与MS等联用。
二者均具分离能力高、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等优点,但沸 点太高的物质或热稳定性差的物质难以用气相色谱进行分析。而只要试 样能够制成溶液,既可用于HPLC分析,而不受沸点高、热稳定性差、 相对分子量大的限制。
h
1
2.液相色谱中影响色谱峰展宽的因素有哪些? 与气相色谱相比 较, 有哪些主要不同之处?
RH NO a H RNa H 2O RH NX a RNa H X
但是如果选用低电导的流动相(如1×10-4~ 5 ×10-4M的苯
甲酸盐或邻苯二甲酸盐),则由于背景电导较低,不干扰样
品的检测,这时候不必加抑制柱,只使用分析柱,称为非抑
制型离子色谱法.
h
10
8.何谓梯度洗提?它与气相色谱中的程序升温有何异同之 处?
优点: 1. 固定相表面没有液坑,比一般液体固定相传质快的多. 2. 无固定相流失,增加了色谱柱的稳定性及寿命. 3. 可以键合不同的官能团,能灵活地改变选择性,可应用与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仪器分析习题解答第4章原子吸收光谱法P601.影响原子吸收谱线宽度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多普勒变宽和压力变宽。
其中最主答:影响原子吸收谱线宽度的因素有自然宽度ΔfN要的是多普勒变宽和洛伦兹变宽。
3.原子吸收光谱法,采用极大吸收进行定量的条件和依据是什么?答:原子吸收光谱法,采用极大吸收进行定量的条件:①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应小于吸收线半宽度;②通过原子蒸气的发射线中心频率恰好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ν0相重合。
定量的依据:A=Kc4.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何作用?答: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检测系统四大部分组成。
光源的作用:发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
原子化器的作用: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化为气态的能吸收特征光的基态原子。
分光系统的作用:把待测元素的分析线与干扰线分开,使检测系统只能接收分析线。
检测系统的作用:把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后以透射比或吸光度的形式显示出来。
5.使用空心阴极灯应注意些什么?如何预防光电倍增管的疲劳?答:使用空心阴极灯应注意:使用前须预热;选择适当的灯电流。
预防光电倍增管的疲劳的方法:避免长时间进行连续光照。
6.与火焰原子化器相比,石墨炉原子化器有哪些优缺点?答:与火焰原子化器相比,石墨炉原子化器的优点有:原子化效率高,气相中基态原子浓度比火焰原子化器高数百倍,且基态原子在光路中的停留时间更长,因而灵敏度高得多。
缺点:操作条件不易控制,背景吸收较大,重现性、准确性均不如火焰原子化器,且设备复杂,费用较高。
7.光谱干扰有哪些,如何消除?答: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按其性质主要分为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电离干扰和光谱干扰四类。
消除方法:物理干扰的消除方法:配制与待测溶液组成相似的标准溶液或采用标准加入法,使试液与标准溶液的物理干扰相一致。
化学干扰的消除方法:加入释放剂或保护剂。
电离干扰的消除方法:加入一定量的比待测元素更容易电离的其它元素(即消电离剂),以达到抑制电离的目的。
光谱干扰的消除方法:缩小狭缝宽度来消除非共振线干扰;采用空白校正、氘灯校正和塞曼效应校正的方法消除背景吸收。
10.比较标准加入法与标准曲线法的优缺点。
答:标准曲线法的优点是大批量样品测定非常方便。
缺点是:对个别样品测定仍需配制标准系列,手续比较麻烦,特别是遇到组成复杂的样品测定,标准样的组成难以与其相近,基体效应差别较大,测定的准确度欠佳。
标准加入法的优点是可最大限度地消除基干扰,对成分复杂的少量样品测定和低含量成分分析,准确度较高;缺点是不能消除背景吸收,对批量样品测定手续太繁,不宜采用。
11.原子吸收光谱仪有三档狭缝调节,以光谱带0.19nm、0.38nm和1.9nm为标度,对应的狭缝宽度分别为0.1mm、0.2mm和1.0mm,求该仪器色散元件的线色散率倒数;若单色仪焦面上的波长差为20nm.mm-1,狭缝宽度分别为0.05mm、0.1mm、0.2mm及2.0mm四档,求所对应的光谱通带各为多少?解:∵W=D·S∴D=W/S∴D1=W1/S1=0.19/0.1=1.9nm.mm-1D2=W2/S2=0.38/0.2=1.9nm.mm-1D3=W3/S3=1.9/1.0=1.9nm.mm-1W1=D·S1=2.0×0.05=0.1nmW2=D·S2=2.0×0.1=0.2nmW3=D·S3=2.0×0.2=0.4nmW4=D·S4=2.0×2.0=4.0nm12.测定植株中锌的含量时,将三份1.00g植株试样处理后分别加入0.00mL、1.00mL、2.00mL0.0500mol·L-1ZnCl2标准溶液后稀释定容为25.0mL,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上测定吸光度分别为0.230、0.453、0.680,求植株试样中锌的含量(3.33×10-3g.g-1)。
解:设植株试样中锌的含量为C x mol.L-1∵A=KC∴A1=KC xA2=K(25×10-3C x+1.00×0.0500×65.4×10-3)/25×10-3A3=K(25×10-3C x+2.00×0.0500×65.4×10-3) /25×10-3解之得C x=2×10-3 mol.L-1∴植株试样中锌的含量为3.33×10-3g.g-1第5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P821.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哪些类型的跃迁能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吸收光谱中反映出来?答:电子跃迁的类型有四种:б→б*,n→б*,n→π*,π→π*。
其中n→б*,n→π*,π→π*的跃迁能在紫外及可见光谱中反映出来。
4.何谓发色团和助色团?举例说明。
答:发色团指含有不饱和键,能吸收紫外、可见光产生n→π*或π→π*跃迁的基团。
例如:>C=C<,—C≡C—,>C=O,—N=N—,—COOH等。
助色团:指含有未成键n 电子,本身不产生吸收峰,但与发色团相连能使发色团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增强的杂原子基团。
例如:—NH2,—OH,—OR,—SR,—X等。
9.已知一物质在它的最大吸收波长处的摩尔吸收系数κ为1.4×104L ·mol -1·cm -1,现用1cm 吸收池测得该物质溶液的吸光度为0.850,计算溶液的浓度。
解:∵A=KCL∴C=A/(KL )=0.850/(1.4×104×1)=0.607×10-4 (mol ·L -1 )10.K 2CrO 4的碱性溶液在372nm 处有最大吸收,若碱性K 2CrO 4溶液的浓度c (K 2CrO 4)=3.00×10-5mol · L -1,吸收池长度为1cm,在此波长下测得透射比是71.6%。
计算:(1)该溶液的吸光度;(2)摩尔吸收系数;(3)若吸收池长度为3cm ,则透射比多大?解:(1)A=-lgT=-lg71.6%=0.415(2)K=A/(CL)=0.415/(3.00×10-5×1)=4.83×103 (L ·mol -1·cm -1 ) (3)∵lgT=-A=-KCL=-4.83×103×3.00×10-5×3=-0.4347∴T=36.75%11.苯胺在λmax 为280nm 处的κ为1430 L ·mol -1·cm -1,现欲制备一苯胺水溶液,使其透射比为30%,吸收池长度为1cm,问制备100mL 该溶液需苯胺多少克?解:设需苯胺X g,则∵A=-lgT= KCL∴0.523=1430×(X/M ×100×10-3) ×1 X=3.4×10-3g12.某组分a 溶液的浓度为5.00×10-4mol · L -1,在1cm 吸收池中于440nm 及590nm 下其吸光度为0.638及0.139;另一组分b 溶液的浓度为8.00×10-4mol · L -1,在1cm 吸收池中于440nm 及590nm 下其吸光度为0.106及0.470。
现有a 组分和b 组分混合液在1cm 吸收池中于440nm 及590nm 处其吸光度分别为1.022及0.414,试计算混合液中a 组分和b 组分的浓度。
解:∵K a 440 ·C a ·L=A a 440∴K a 440 = A a 440/(C a ·L )=0.638/(5.00×10-4×1)=1.28×103 同理K a 590 = A a 590/(C a ·L )=0.139/(5.00×10-4×1)=2.78×102K b 440 = A b 440/(C b ·L )=0.106/(8.00×10-4×1)=1.33×102 K b 590 = A b 590/(C b ·L )=0.470/(8.00×10-4×1)=5.88×102 又∵A a+b 440=K a 440 ·C a ·L+ K b 440 ·C b ·LA a+b 590=K a 590 ·C a ·L+ K b 590 ·C b ·L∴有 1.022=1.28×103×C a × 1+1.33×102×C b ×10.414=2.78×102×C a × 1+5.88×102×C b ×1解之得 C a =7.6×10-4 (mol ·L -1 ) C b=3.7×10-4 (mol ·L -1 )第7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3.第一第二单色器各有何作用?荧光分析仪的检测器为什么不放在光源与液池的直线上?答:第一单色器的作用是把从光源发射的光中分离出所需的激发光;第二单色器的作用是滤去杂散光和杂质所发射的荧光。
荧光分析仪的检测器不放在光源与液池的直线上是为了消除激发光及散射光的影响。
5.荧光光谱的形状决定于什么因素?为什么与激发光的波长无关?答:荧光光谱的形状决定于S 0和S 1态间的能量差、荧光物质的结构及基态中各振动能级的分布情况。
荧光光谱的形状与激发光的波长无关是因为荧光光谱是由S 1态的最低能级跃迁至S 0态的各振动能级产生。
第15章 分离分析法导论 P2612.塔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色谱理论有什么贡献?它的不足之处在哪里? 答:塔板理论把整个色谱柱比拟为一座分馏塔,把色谱的分离过程比拟为分馏过程,直接引用分馏过程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处理色谱分离过程。
塔板理论形象地描述了某一物质在柱内进行多次分配的运动过程,n 越大,H 越小,柱效能越高,分离得越好。
定性地给出了塔板数及塔板高度的概念。
塔板理论的不足之处:某些基本假设不严格,如组分在纵向上的扩散被忽略了、分配系数与浓度的关系被忽略了、分配平稳被假设为瞬时达到的等。
因此,塔板理论不能解释在不同的流速下塔板数不同这一实验现象,也不能说明色谱峰为什么会展宽及不能解决如何提高柱效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