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渔歌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课前准备:介绍自己的名字以及取名的含义。
刚才我们聊了一些和名字有关系的话题,那么下面,老师写一个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吗?师板书:张志和
问:不知道没有关系的,做个更有意思的游戏,猜一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
释: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课件出示)。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1.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起去领略他那个年代的生活画面。板书:渔歌子。齐读
2.问:‘渔歌子’是题目吗?”
‘渔歌子’其实是词牌名,题目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者提示,虽然这首诗写的就是‘渔歌子’,就是渔父打鱼时唱的歌,不过它不是题目,是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课件:渔歌子五首)请同学们看看,是否发现了渔歌子的规律,
“渔歌子”是词牌名,内容可以与打渔全无关系。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目标一:读:
1、初读。
①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②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③检查初读效果:(1)指名读。(是否读通读准字音)
(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
⒉再读课文
①要读出诗中写的内容,写的味道。请生读,点评。
②你们觉得这首诗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来?请几个同学回答。
这是一幅美丽的画,画中有一个人,是不是?所以你在读的时候,既要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还要能想象出一个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带有怎样的性格呢?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③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每个人都试一试。
④大家再一起试试。(柔和、舒缓)
⑤修改建议:“读古诗和读其他文章不同,要把节奏读出来,声调要稍稍拉长一些。”师范:语调自然,节奏平缓,
⑥请大家试着再读一遍,喜欢的同学还可以摇头晃脑地读。
⑦评:恩,味道出来了。等理解了这首诗,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呢!
目标二:理解诗意
1、请生译,增补。问: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懂的诗中字的意思。
2、把诗齐读一遍,把刚才这位同学翻译的意思带进诗里。
三、细读体悟。
㈠“解”诗,细读景物
1、请大家看前两句。大屏幕上出现的前两行诗句中(“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这些景物用黄色字体被清晰地标示出来。)一起轻轻地读。问:“我为什么把这些字都变成了黄色的呢?”
“那么西塞山前又有怎样的风景呢?”
(西塞山前,白鹭在飞,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
2、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景物大家没有说出来呢,请同学们去找找。“斜风、细雨”。这样,西塞山前这幅美妙的图画就全了。
3、春色图(这是国画名家白雪石的山水)
看着这幅图,感受一下——
[复踏]
青山、白鹭、粉桃、碧水,足以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水墨画,读——
振翅的白鹭,更给这一幅静静的画面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生趣。读——
清亮的流水中,山跃动起来,生机无限,读——
山间,坡底,满是一片儿一片儿如红云般的桃花,绚丽无比,读——问:
西塞山前,是怎样的桃花?
西塞山前,又是怎样的流水?
⑴问题:“你看,西塞山前应该有梨花,有杏花,可是却为什么要写“桃花”?”
①解释:“桃花流水”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多用来形容春日美景。比如,李白的这首《山中问答》。自己读一读。
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那不是人间啊,那是——”(世外桃源啊)
因此‘桃花流水’意味着‘世外桃源’,这在暗示着你这西塞山前是一个什么?(世外桃源!)
带着理解,再把这两行诗读一遍。
⑵问:为什么是白鹭飞?难道燕子不飞吗?麻雀不飞吗?”
(课件:白鹭)
①“不仅漂亮,白鹭的飞给你一个怎样的感觉呢?”
“纯洁、悠闲、舒适、舒展、自由,不像一些小鸟,飞的时候唧唧喳喳吵个不停。白鹭飞的时候不急促,缓悠悠地,翅膀在空中缓缓张开,你想象一下这白鹭在空中飞翔的样子。”
②音乐,闭眼想象。(一只白鹭,正舒展双翅,优雅地向上飞翔,羽毛展开,如春天的云朵一样雪白、松软。)
这个理解再带进去,再读一遍前两行诗句:
⑶问:为什么要把‘鳜鱼’写进去呢?”
预设:鳜鱼好吃
评:是啊,就这么简单,它写出了诗人的快乐,我想吃我就吃呗。好,把这种快乐再带进诗中读一读,这样,既要读出优美,还要读出肥美,比较困难,你试一试。
⑷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诗人描绘了西塞山前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画,白鹭翔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问: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
评:一幅美丽、迷人、春意盎然、令人如痴如醉、美妙绝伦的风景画……那到底是怎样的一幅风景画呢?等我们学完全诗再来说吧。
㈡细读诗眼,体味情语。
1、过度:前两句虽然把画写得很美,但是它只能算是背景。后两句也在画画,画面中还出现了一个主景“人物”,这个人在画中,就像“画龙点睛”一样重要。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画中人”是怎样的吧!学生齐读诗歌的后两行。
“这画中的人物是谁?”
“诗人。”“渔人”
“这诗人是怎样的呢?”仔细观察他的穿戴。
问:“为什么‘箬笠’和‘蓑衣’是‘青色’的呢?”
①或许是刚做的,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刚做出来,就钓鱼去啦!
②或许是周围的春色使他们染绿了。(如何引导)
问:“他为何不须归呢?”请两个生说。
①“诗中是怎么说的呢?我们来看这两句诗。”干老师让同学们把后
两行再读一遍。
用这个句式再说一遍:
因为(),所以()也不须归。(因为他戴着青箬笠,披着绿蓑衣,所以即使遇到了斜风细雨,也不须归。)
②小提示:在细雨绵绵的天气条件下,由于气压低.水中缺氧.鱼儿多浮在水面.因而正适合于垂钓。细雨鱼儿出——杜甫(水槛遣心》读一读,谁还能用这个句式在说一遍?
(因为斜风细雨时,鱼儿浮在水面,这好适合垂钓,所以斜风细雨不须归。)
③“一边是西塞山前的美好风景,像世外桃源一样,那么跟此相对的地方是什么呢?”学生茫然不知。
诗句“不须归”的“归”旁边写下“滚滚红尘”四个字。再问大家:“对于诗人张志和来说,他愿意归到‘滚滚红尘’里去吗?”
“是啊,西塞山前这么好,他的生命都跟这美好的风景融为一体了,我不就是这白鹭鸟吗?多悠闲啊。”“所以他不愿归啊,这里多自由,多悠闲啊。”
④请同学们把全诗再读一遍,这次要读出“不愿归”的感情来了。
(复踏)
你看,我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所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