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版)辅导资料07 教学设计_东汉的兴衰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衰》是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开始,讲述了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包括东汉的兴起、东汉的繁荣、黄巾起义以及东汉的衰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东汉兴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起、繁荣、衰落的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兴起、繁荣、衰落的过程。
2.难点:东汉兴衰的原因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创设历史情境。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东汉的兴起、繁荣、衰落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分析东汉兴衰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东汉兴衰原因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习目标】1.知道西汉灭亡、新朝建立、东汉建立的历史脉络,培养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分析光武帝的措施和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3.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这些历史事件原因和影响,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本该是皇亲国戚,奈何当时“推恩令”的实施,一层层分封下来,到刘秀的父亲只是个贫困县的小县令。
刘秀长大后到长安游学,长安的一切都令刘秀着迷、惊异。
刘秀第一次见到列队整齐有序,执剑庄严肃穆出行的执金吾时,不由得发出了“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只得阴丽华”的感慨。
后来刘秀逆袭成功,建立东汉,成为一国之君。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东汉的兴衰。
自主学习1.新朝建立的时间、标志分别是什么?东汉建立的背景、时间、都城、人物分别是什么?2.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这种局面导致怎样的后果?4.黄巾起义的原因、时间、人物、特点、结果、影响分别是什么?探究新知一、光武中兴1.新朝建立时间:标志:2.东汉建立背景:时间:都城:人物:出示这些基本知识题目,由学生在教材上找到答案,并回答。
时间公元9年。
标志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教师引导:外戚是什么人?学生回答:皇帝的母族、妻族。
学生回答:东汉建立的背景王莽施政激起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推翻。
时间公元25年。
都城洛阳。
人物刘秀(光武帝)。
教师出示问题:为什么将刘秀建的汉称为“东汉”呢?此前还有类似命名的例子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刘邦建立汉朝以长安为都,刘秀是刘邦的后代,建立汉朝以洛阳为都,为区分两者,分别称为西汉和东汉。
有类似命名的例子,例如西周和东周。
材料研读阅读材料,指出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一:刘秀连续下达释放奴婢的命令,使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使战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而人口又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掌握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理解东汉兴衰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故事和文献资料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东汉兴衰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
2. 教学难点:东汉兴衰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社会矛盾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制作PPT课件。
2. 安排教室讨论和小组合作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 准备一些与东汉历史相关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与东汉相关的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的介绍,引出东汉这一历史时期,并向学生诠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讲授新课a. 初步介绍东汉的背景和历史背景教师可以从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介绍东汉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
b. 分析东汉的兴衰原因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东汉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容,分析东汉兴衰的原因。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c. 探究东汉历史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东汉历史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东汉历史对摩登社会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从东汉历史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和启迪。
3. 教室互动a.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互相交流和借鉴。
b. 提问与回答教师可以在教室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解答,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4.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以及东汉的衰落等方面。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以及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2.难点: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以及其对东汉时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实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准备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东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怎样的时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重点讲解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等事件。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简述了东汉建立初期在刘秀的励精图治下出现了光武中兴,中期以后,由于外戚宦官的专权导致政治腐败,最终走向衰落。
张角发动的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使之名存实亡。
【学情分析】东汉的兴衰内容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故事性都是比较强的,所以对学生而言充满了趣味性。
学生也很好理解政治斗争的特殊,喜欢裸睡表像上的故事,所以打开本课的大门并不难。
本课应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规律【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能说出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通过分析史料,对比东汉初光武中兴和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分析归纳出“光武中兴”的具体措施和作用。
2.通过自主阅读课本,分析史料,梳理出并记住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总结出认识到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专权【教学过程】任务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1.东汉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都城2.“光武中兴”的目的,具体措施和作用.3.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4.黄巾起义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影响任务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5.根据材料,说说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材料一: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二: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减省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三: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材料四: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教材主要围绕着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进行叙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的历史沿革,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同时,教材还涉及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为学生全面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这段历史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可能还比较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地图、史料等。
2.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材、教案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东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13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东汉的衰落与黄巾起义:分析东汉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的原因,以及黄巾起义的爆发及其影响。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知识。
五、课堂互动
1. 老师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课堂讲解内容的掌握。
2.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老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板书设计
① 重点知识点:
- 东汉建立:光武帝刘秀
- 政治制度:封建制度、外戚宦官专权
- 兴衰过程:光武中、社会矛盾、黄巾起义
② 关键词:
- 兴盛:经济恢复、政局稳定
- 衰落:外戚宦官、社会矛盾
- 变革:黄巾起义、农民斗争
③ 艺术性和趣味性:
- 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知识点和关键词,增强视觉效果。
一、导入新课
1. 老师通过讲述西汉末年的王莽篡位、绿林赤眉起义等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汉王朝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东汉时期,又是如何崛起和兴盛的呢?”
二、自主学习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3.13 东汉的兴衰》,了解东汉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老师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核心素养目标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秦汉更迭、西汉历史的基本知识,理解了封建制度的基本框架,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概念。
2. 七年级学生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对历史故事和人物有一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他们的学习风格多样,喜欢通过故事、图片等直观方式理解历史。
3. 学生可能在新旧王朝交替的历史线索梳理上遇到困难,对于政治制度的运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理解可能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外戚宦官专权等复杂政治现象的认识可能存在挑战。此外,对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3.13《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汉覆亡后,刘秀建立的东汉政权再度兴起,延续近200年。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最终在大规模农民起义冲击下分崩离析。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东汉政权的兴衰及在历史上留下的经验教训。
新课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背景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
王莽代汉建新朝之后,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刘秀乘机起兵,以“复汉”为旗号,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的统治。
公元23年昆阳之战,标志着新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尽,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义军之手,新朝灭亡。
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人物链接】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
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大度。
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帝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
2.措施(1)【史料链接】材料一光武帝在重建政权的过程中,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
材料二光武帝实行“逸政”安边,不妄开战端;着眼于合作发展,实施扶持政策;试行“以边制边”,采取“自治”政策等。
(2)【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③减轻刑罚,赦免囚犯;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史;⑤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1)【史料链接】材料《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公开课教学设计东汉的兴衰一、引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东汉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它的兴盛与衰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的公开课教学设计,来展示东汉时期的兴盛和衰败原因。
二、背景介绍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也称为后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它继承自西汉,统治时间长达195年,经历了兴盛和衰败两个阶段。
本节课将围绕东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展开讲解,并分析它的兴盛和衰败原因。
三、东汉的兴盛1.政治兴盛东汉时期的政治相对稳定,国家实行丞相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光武帝刘秀明断政务,整顿官僚体制,提升了政府的执行力。
同时,东汉政府实行科举制度,选才标准更为公正,使得政府官员能力更加优秀。
这些政治改革为东汉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经济兴盛东汉时期的经济相对繁荣。
在农业方面,实行了均田制,改革社会土地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加强了对民间商业的管理,鼓励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这些措施使得东汉的经济蓬勃发展。
3.军事兴盛东汉时期的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刘秀建立了坚强的军队,并通过多次征服,使得边境地区得到了统一和稳定。
此外,东汉时期还采取了多种军事防御措施来保护国家的安全。
这些军事兴盛为东汉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文化兴盛东汉时期的文化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东汉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人物,如董仲舒、班固等。
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扬,并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东汉时期的文学艺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就是以东汉为背景的文学巨著。
四、东汉的衰败1.政治腐败东汉后期,由于官僚制度的日益繁杂,导致了政治腐败的问题。
官员贪污受贿、营私舞弊,使得政府的执行力大受损害。
同时,少数宦官、外戚等特权阶层的垂直上升也加剧了社会的不满情绪。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亡》公开课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东汉的兴亡》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内容,本课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程。
从西汉灭亡讲到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时期的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统治的全过程。
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虽然心智还不成熟,尚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求知欲强,好奇心较重,但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课本内容进行进行重新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东汉衰败的史实等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柔术”治天下和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门世族跋扈、私人武装不断出现,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联系现实生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古代“盛世”同当今中国“盛世”比较,认识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重点、难点:光武中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汉王朝出现了中兴景象。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深度,如何引导学生找出历史的异同点,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1.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3.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光武中兴。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成语:乐此不疲、危在旦夕、披荆斩棘、举足轻重、有志者事竟成。
提问学生这些成语的出处。
【学生活动】通过课前学习任务,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新知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教师活动】出示两汉历史时间轴及材料,讲解西汉后期,朝政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
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讲解,了解西汉后期朝政腐败,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
(一)东汉建立【教师活动】出示东汉历史时间轴、材料,讲述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活动】知道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进行讲解,提问:东汉初年,光武帝面临怎样的社会局面?【学生活动】知道东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尖锐。
(二)光武中兴【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对材料进行讲解。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填写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材料及教材,将表格中光武帝在经济、政治、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措施填写完整。
知道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山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活动】出示西汉初期和东汉初期政策对比表格,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学生活动】通过对表格的分析,了解西汉初期与东汉初期的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3.13东汉的兴衰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题型示例:请论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及其对政权的影响。
答案示例: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土地兼并、贫富差距和农民起义等方面。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失去土地,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农民起义则反映了民众对政权的不满和反抗。这些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东汉政权的衰败和衰亡。
3. 分析题
题型示例:请分析东汉时期的政治变迁原因及其影响。
2. 掌握东汉的兴衰过程,包括光武帝的创业、东汉的政治变迁、社会矛盾的激化等,增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
3. 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观察古代文献、地图等资料,对东汉时期的史实进行实证分析。
4.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规律,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思考。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东汉兴衰的基本过程:包括光武帝的创业、东汉的政治变迁、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2. 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如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迁。
3. 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及民族政策的变化。
难点:
1. 东汉政治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如外戚专权、宦官专权等政治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2. 东汉社会矛盾的激化:土地兼并、贫富差距、农民起义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讲解方式:采用PPT展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关注东汉政治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如外戚专权、宦官专权等政治现象。
3. 巩固练习(5分钟)
练习题目:设计一些关于东汉时期历史事件的填空题、选择题,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解答: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检测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例如,在讲解政治变迁时,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理解复杂的政治现象。此外,对于一些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我没有能够给予针对性的解答。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掌握东汉兴起的历程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塞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东汉兴起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东汉衰落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以便在教室上展示和讲解。
2. 设计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3. 准备一些与东汉历史相关的思考题,以便课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有关三国时期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图片中的人物都是谁吗?”并引导学生回答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通过设问:“那你们知不知道他们生活在哪一部电视剧或电影里?”以此引导学生回答是《三国演义》。
最后,老师总结:“其实,他们真正生活在东汉末年,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1. 播放视频《光武中兴》要求: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了解光武帝刘秀的生平事迹以及他所采取的措施。
讨论:看完视频后,你对东汉时期的哪些政策措施感兴趣?为什么?提示: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讨论。
2. 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制作PPT进行展示。
提示:学生可选择光武帝刘秀、蔡伦、黄巾起义等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展示。
3. 教室互动要求: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
如:“东汉时期,农业方面有哪些进步?”、“东汉时期,手工业方面有哪些进步?”等。
提示:老师要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产量、技术等方面进行回答。
(三)小结作业1. 小结: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东汉兴衰的原因和影响。
2. 作业:学生回家后,通过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三国时期的相关资料,并思考为什么东汉末年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四)拓展延伸1. 观看视频《黄巾起义》要求: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了解黄巾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2023_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日期11月5日课题东汉的兴衰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主设计其他参与人年级学科组长签字审查情况审查签字目标确定分析课标分析课表摘录: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一、学什么“东汉的建立”是指知道东汉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
“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是指了解东汉的社会状况,知道东汉后期社会动荡局面的形成,了解这种社会局面给东汉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一、学到什么程度“了解东汉的建立”是指通过阅读教材,能够明确找出东汉的建立者、建立时间以及都城等基本史实;“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是指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分析社会动荡的原因及影响。
二、怎么学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东汉的兴衰;通过文献资料等,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西汉末年,经过王莽篡位的短暂混乱,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农民作乱与地方军阀割据的局面下中兴了汉帝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但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外威和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逐步走向衰亡本课内容共三目。
第一目:光武中兴。
叙述了东汉的建立及汉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从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第二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分析了东汉中期后开始走向衰亡的原因及造成的社会影响。
第三目:黄巾起义介绍了黄巾起义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其认知水平与分析能力有限,且学生对东汉历史知识较为陌生,因而设计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从内容来看,要在一个课时内构建立体的东汉王朝,必须有所取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用图片、历史小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西汉灭亡的原因、东汉建立的概况;2、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识记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及表现;3、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理解东汉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出现的原因和危害;4、通过阅读教材并分析材料,黄巾军起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课标内容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了解道教产生的背景。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对比秦末和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认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2.时空观念:识读《东汉形势图》,从历史地图中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
通过研读史料、历史年表,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
3.史料实证:通过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内容、影响等史实,理解东汉走向衰亡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走向衰亡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从学习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字经》: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
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王莽篡权。
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二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王莽是如何夺取政权的?光武帝是如何建立东汉的?东汉王朝如何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教师提问: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西汉逐渐走向了灭亡。
你知道西汉是怎样灭亡的吗?学生回答: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教师讲解: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那么,王莽的统治有没有维持长久呢?学生回答:没有。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最终被推翻。
教师讲解:农民起义过程中,西汉宗室刘秀崛起,他在公元25年称帝,后定都洛阳,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13《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本课立意《东汉的兴衰》一课属于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阶段。
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历史阶段性特征突出,线索清晰明了,逻辑结构严整,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复兴与衰弱的整体历史,涉及政治、经济两个方面。
本课最高要求是需要学生知道历代王朝的周期规律以此引发学生对历史兴衰启示,认识到国家就应该致力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学情的分析、学习目标的制定初一学生初入历史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储备,学习方法,历史思维方面都十分欠缺,因此课程的设计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设计方面,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将复杂的历史知识简单化,对重要的历史概念通俗化地讲解。
此外,本课注重历史线索的梳理,对教材知识进行有效整合。
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1.知道东汉建立和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了解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2.知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导致东汉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知道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3.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民心与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
本课将东汉民谣引入其中,作为本课的明线,贯穿整堂课。
原因在于,民谣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历史时期普通民众的心声与愿望。
通过流传至今的东汉民谣,引导学生东汉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积极状况,以及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状况。
基于此,我将教材知识加以整合明确三个教学主题,即是:一、民谣唱兴: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二、民谣唱衰: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三、民谣唱乱:黄巾起义;在三个主题完成之后,将教学评价也贯入其中,进行随堂检测,做到教学评一致性。
三、教学环节的设计整堂课注重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做到导、思、议、展、评、讲六个环节,每个环节做到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某个具体方面,尤其是强调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二、内容分析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教学目标1.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概况、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百姓生活状况怎样?材料1: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不恤百姓。
——东汉·荀悦《汉纪》材料2: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2)学生活动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3的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作用?材料1: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2: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3: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材料4: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
《东汉的兴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东汉的兴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东汉的兴亡》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内容紧接《西汉的兴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汉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待加强,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渗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掌握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时期的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东汉时期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讨论式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4.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东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组讨论。
如:东汉时期的政治斗争对国家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通过讨论,锻炼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7.东汉建立以后,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但后来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最终导致黄巾起义的爆发,东汉政权逐渐走向衰落。
18.他(光武帝)开创的东汉王朝,延续了196年。
诚然,这个王朝只有70多年的好光景,刘秀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之后的明帝和章帝还勤于政事,以后百余年间9位皇帝大多没活过40岁。
当皇帝如此短命,说明政治环境恶劣。
但是东汉王朝也有许多令后世值得称赞的辉煌成就。
例如:东汉时牛耕已推广到长江和珠江流域,纺织业也是世界第一;中医发展到较高水平,出现名医华佗,医圣张仲景,日本至今还有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学会;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班固几次大破匈奴匈奴,巩固了西域版图。
关于这些内容,本单元的后面几节课将会有所学习。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