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国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系统分析

党、国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系统分析——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问题

摘要]:政治现象当然从来就是一种系统现象,而整个人类社会主要是由社会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组成。当今,政治系统主要由政党系统与国家政权系统组成,同时,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就是党、国家与社会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也就是党、社会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对一般系统自身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应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强制型向契约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

[关键词]:系统;党;国家;社会;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

[Abstract]: Political phenomenon is always a system phenomenon and the whole mankind society is mainly made of the society system 、politics system 、economy system、culture system. At present ,politics system is mainly composed of state power system and political party system .And mankind society’relation is the relationship of Political party、State and society. From the view point of system ,the innovation of the CCP’ruling mode is concering about the relation among Political party、State and society .By means of system’own characterstic and their mutual relationship ,the writer thinks the innovation of the CCP’ruling mode should transform from the closed type to the opened type、from the compelled type to the contractual type and from the single type to multiple type.

[The key words]: system; political party; state; society; the CCP; the ruling mode; innovation 党、国家与社会(市民社会)现代人类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来源和载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个人类社会主要是由社会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组成的。而党和国家则属于政治系统中两大平行的子系统即同一层级上的子系统,社会则属于狭义上的社会系统。从宏观层次看、从整体上看,当代人类社会系统的基本关系就是指党、国家与社会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当代人类社会就是在系统之间的互动中,并伴随着系统自身及系统相互关系的不断优化、调整中,得以进化和发展。而政治系统则起着关键的作用,政治系统内部政党系统(主要指执政党系统)与国家政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及其相互的制度化关系,则使政治系统发挥结构—功能的作用,促进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化与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决定性要素,一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阶段是系统自身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优化的结构框架与运行框架,因此,经济系统的进化则为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优化提供了有利的

理念与环境即硬件与软件的支持,这样,从各个系统自身、相互关系的优化及其良性互动中,从更大范围内、从更高层次上就能发挥系统的整体结构—功能的作用,形成强大的合力与规模效应。但是如何使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与合理化、制度化的关系呢?即政党系统、国家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之间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关联起来,既能使它们自主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又能形成更高层次的整体功能呢?这就是党、国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价值支点,并且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的理论价值所在。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从系统自身的特点及其系统之间的应然关系出发,来探求执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之间的实然关系与应然关系,从而也能找到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的切入点。

一、一般系统自身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人类社会与自然互动关系的发展史、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史以及生物学生理学等科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一般系统自身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几点论断:(一)系统是多元的,是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因为只有存在有差别的多个事物,才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整合成一个系统的要求。系统的组分(组成部分)或者是子系统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是系统“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二)系统是开放的,即它只有不断地与其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发生“交动”,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维持系统自身的生存与进化。“系统开放的越有效,越利于系统病态的消除或者解体”[1] 。当然系统不是百分之百的开放,否则它也不能称之为系统;系统也存在封闭的一面,因为“从环境输入系统的并非对系统都有利,什么东西不能输入,什么东西需要输入,输入多少,如何输入,都需要管理控制。系统对环境的输出也不是任意的,什么东西不允许输出,什么东西允许输出,输出的数量和方式,都需要管理控制”[2],所以系统的封闭性也是其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总之,系统是开放性与封闭性的适当统一,开放是绝对的,封闭是相对的。

(三)系统是有边界的,即它存在着某些始点和终点。“从空间上看,边界是把系统与环境分开来的所有点的集合(曲线、曲面或超曲面)。从逻辑上看,边界是系统的形成关系从起作用到不起作用的最大范围。”[3] 由此,系统具有边界性,也就存在着独立自主的空间,存在着“边界的互不侵犯”规则,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当系统向更高层次进化时,就需要打破“边界的互不侵犯”规则。

(四)系统具有自主性,即它不是完全被动的,再加上系统的边界性,因此,系统就具

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

(五)系统具有自利性,即系统的生存本能,表现着一定的利益需求,与此同时,系统是开放的,它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存在着扩张性,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趋势”,再加上系统的自主性,这样通过其扩张性与自主性的互动,就可能会产生系统的自利性,根据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的基本假设“任何社会系统都有一种趋向稳定的主导趋势”

[4],同时系统也有封闭性的一面,进而就可能会产生系统的保守性。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不能无限夸大,这只是在系统之间缺少正常的互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

(六)系统之间关系应当是平等的,至少在同一层级上的系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人类社会就是从原始平等到不平等再到平等的逻辑发展中进化,而生产力因素起了主导性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为系统之间关系的优化提供基础性条件。系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只是功能不同,只是所处的时空位置差别,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高,才产生了不平等的关系。

(七)系统之间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作用力的大小不同,但是会出现作用力的正负,比如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就有正负之分,当今所提出的“可持续性发展”就是对其反作用的一种反思的结果,因此这也说明了系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不能以“以大压小”,歧视其它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以上是对一般系统自身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因此,根据这些论断,我们再来分析政党系统、国家系统与社会系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人类社会系统是更复杂,因为人类社会系统的主体是“指在社会系统中为实现系统的行为、目的、价值、功能而活动着的人”[5], 人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人是一种生命有机体,必须服从生物学、生态学的规律,同时人也是社会的人,不仅有着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即“我们确实具有自然的系统共有的价值基础,可是我们把它特殊化,使它适合于人这个层次。同时,我们确实具有所有人共同具有的价值基础,可是我们把它特殊化了,使之适合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和目的。”[6]所以,人类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且人的自主性——主观能动性更强,这样,由人组成的系统也必然反映了人类的两大属性,而且系统也就具有“人性”的特征,自主性也就很强。

二、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之间关系的相关分析

根据以上对系统自身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我们来进一步分析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之间的互动方式、关联方式,同时把这些论断还原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时空环境中,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系统之间关系优化、调整的趋势与导向,经济系统则为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之间关系提供了一个运行环境。为此,联系到当今中国的历史—现实环境,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之间关系问题,

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就是指“一它是中国共产党运作国家政权系统的体制、机制、手段、途径和方法的总和;二它是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其他政治组织及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影响民众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手段、途径、和方法的总和;简而言之,它就是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问题。”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下,执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和社会系统几乎一体化了,形成了执政系统党领导国家政权系统、国家政权系统主导社会系统、执政党系统又通过国家政权系统和自身丰富的组织资源主导社会系统的格局,这样系统就出现了重叠和交叉,导致政治系统的结构—功能的双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政治系统与经济系统一定分离,形成了二元化的格局,政治权力统治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的权力格局有所改变。执政党系统也放松了对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控制,寻找自己的合理定位,与此相适应,社会系统开始从国家权力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市场经济使国家政权系统、社会系统的自主性加以彰显,执政党系统如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执政模式、如何剥离计划下和市场下执政方式的共性成分、如何使国家政权系统功能自主和社会系统自主、如何使执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和社会系统三者之间关系形成良性循环,这都需要进一步厘清。市场经济不仅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提供了理念支持、观念更新,而且要求执政方式的市场化取向,适应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调整,因此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的紧迫性日益突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及其理念并且根据一般系统自身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出发,重新梳理执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之间的应然关系,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的关键所在,也是其市场化价值取向的使然。

(一)由于系统是开放的,执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之间应该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流,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这样,执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才能使自身得以生存,也能整合成更高层次系统的结构—功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促进人类社会的进化与发展,从而也为自身的进化与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因此,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须从封闭型向开放型彻底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权力运作的唯一主体,政治权力流向是自上而下的、缺少社会权力自下而上的调和与监督,并且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体;作为超脱国家政权系统之上的唯一政治主体,把一些民主党派、政协组织、社会团体等政治体系内参政力量边缘化,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封闭性。一是认识和理论上局限性、封闭性,存在着一些误区。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共产党把执政等同于直接行政,把党的领导等同于直接执政,把由民作主等同于代民作主,把党对国家政权的作用方式等同于党对社会的领导方式等。二是在认识和理论上的局限性、封闭性,进一步造成了实践上的封闭性,中国共产党对执政方式的探索就是处于

理论与实践的磨合过程之中。执政党系统犹如一个“黑洞”把国家政权系统、社会系统吸纳进执政党系统之内,从而执政党系统代替了后两个系统的功能,造成了政治系统结构—功能失调、内部能量膨胀,进而与外界环境交换能量、信息,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实际上,执政党系统就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全能主义政党,形成了系统的封闭性,压制了国家政权系统、社会系统的自主性,以至三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交流。而市场经济以强大的穿透力,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点,独立、平等、民主、自由、参与、责任等意识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这样,个体自主性得以彰显,社会自主性也得以充分展开,社会力量日益要求参与国家政权的运作,进而改变了执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与此相适应,市场经济的拓展产生了社会利益分化,这些分化的利益又是彼此独立的、边界清晰的,为维护自身利益,各利益主体都会要求“游戏规则”公平、影响国家政权的运作、参与政治过程,要求执政党依法执政,进行持续改革,使其权力运作透明化、廉洁化、高效化。尤其中国已经加入WTO,WTO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国际规则,它对信用、法制以及对权力运作方式都有深刻的要求,这也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提供了参照系,而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以开放的姿态把外部资源内化为中国特色的行为方式,党对企业的领导、政企分开等都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规律。

(二)系统具有自主性与自利性,有一定的边界。尤其政治系统是由人组成的,并且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强,同时也人具有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因此“趋利避害”的生物属性就会体现在系统的扩张之中,进而也就会产生系统的自利性,“理性的经济人”“人性本恶”等一些理论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适合政治系统。公共选择理论就认为,国家政权系统天生就有自利性,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趋势。由此联系到执政党系统,可以认为执政党系统也有自利性、也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趋势,并且由于执政党系统自主性更强,主导性更强,进而自利性发展的空间很大,趋向保守稳定,不易更改先前的习惯,使其“意义失真”,并且还会扰乱国家政权系统、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形成政治系统结构—功能的双轨。

因此,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须从强制型向契约型转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组织自身事实上已构成了一种社会公共权力,相当于国家政权系统而又超越与国家政权系统,直接要求国家政权系统的作为或不作为,把国家政权系统独有的强制性转化为执政党系统的组织属性。这样,党决策、政府执行,政府蜕变为党的执行机构,同时整个社会生活也被纳入党的强制性的支配和控制之下。这样,执政党系统“意义失真”,执政党系统本来是作为社会系统与国家政权系统两者之间进行能量、信息交换的中介而出现的,它不能等同于两者中的任何一方。但是执政党系统入侵了国家政权系统的边界,两者融合为一体,这不

仅不利于执政党系统自身的建设,而且也压缩了国家政权系统的自主性空间,同时这就意味着执政党系统占据了国家政权系统的自主性空间,执政党系统就有可能成为“公共权力异化的主体”,原先执政党系统监管国家政权系统“异化”的职责就缺位了。与此相联,执政党系统处于强势,国家政权系统处于弱势;并且社会系统也失去了监督国家政权系统的工具,社会系统就处于最弱势。这样,系统正常的相互反作用就没有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导致反作用以扭曲的形式表达出来。大量应该由国家政权系统或由社会系统承担的责任却由执政党系统去完成,导致执政党系统越位、错位或者缺位。一旦出现失误,执政党系统就成为矛盾的焦点,进而就有可能耗损执政党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权威,松动其合法性基础。尽管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处于弱势,但是它们从负面回应了对执政党系统的反作用:对国家政权系统而言,长期官僚化、效率低下;淡化其责任,把一切责任都推给执政党;国家政治生活死气沉沉等;对社会系统而言长期缺乏自主,这样会造成社会系统对执政党系统的冷漠,使执政党系统有可能失去社会系统的资源支持,苏联解体时其社会系统的立场就是一个很恰当的例子。因此,系统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必须以制度化的形式表现,系统之间的平等性(至少是同一层级上的子系统或组分)得到合理地伸张,并且遵守系统的“边界互不侵犯”规则。而只有通过契约关系,才能防止执政党系统“自利性”的过度扩张,使执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处在同一操作平台上,保持系统间的平等性、功能的互补性、运行的独立性。并且市场济内涵着自由平等的契约原则,要求中国共产党以自由平等的契约原则来处理与国家政权系统、社会系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契约原则运作国家政权,使国家的政治生活处于正和博弈状态。这样,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就由强制型的领导转变为一种契约型的政治领导,当然国家政权系统也会以法治精神的实践于社会系统,回应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契约性理念,最终执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自由平等的契约关系。

(三)系统是多元的,系统是多元性与差别性的统一。系统的子系统或组分越多,就会产生不同的规模效应。并且它们的关联方式、组合方式就存在着多种选择。根据“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定律,系统可以通过不同的关联与组合,寻求到单一的系统或组分中看不到的属性与特性,进而产生不同的结构效应与组织效应。

因此,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须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高度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权力集中在党委,而且中国共产党权力运作的重心在行政部门,行政权力的效力高于立法权力与司法权力,人大与司法部门功能萎缩,从属于行政部门,这样在高度集权的基础上,执政方式不是依法执政,而是把政策等同于法律,甚至超过法律效力,依政

策执政,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人大于法”的经常性现象。与此相适应,中国共产党执政由宏观到微观一通到底,以政治控制为主,以直接执政为主,以至执政方式单一,属于刚性执政。然而,以世界现代民主制度为参照系,执政党系统权力运作重心应该逐步向人大系统转移,理顺权力运作和授予的关系,发挥人大系统与执政党系统之间的张力。有的学者就指出:“中国的人大不是没有权力的国家机构,而是权力没有充分运用甚至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运用的机构。一旦人大真正使用其合法的权力,其作用将非同寻常。”[7]因此,只有各个子系统或组分,都能彰显它们的功能和作用,以不同的关联方式,构建不同的排列组合,才能使系统的性能发挥最大化。并且市场经济的导入,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政治资源。作为一套平等中立的制度安排体系而言,市场经济对民主、法治有着本能的强烈要求,这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提供了新的理念与导向。并且市场经济造成了国家与社会的适度分离,则意味着社会作为一个变量对党与国家监督、控制在增强。与此相联,市场经济引起了社会系统的变动,社会的异质性空前提高,个体自主性日益显现,利益格局多元化,形成了各种利益群体,社会力量逐渐由原子化向组织化、集体化发展,社会力量日渐成熟,这样社会系统能主动地参与国家政权系统的运作,开始分担本属于社会自身的职能与责任,同时这也是收回属于社会自身的权力。但是,笔者在所看的大多数关于执政方式创新的文章中,就执政方式谈执政方式,基本上只分析执政党系统与国家政权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忽略了在执政方式中最重要的这个母体——社会系统,而社会系统又是一个大变量,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其潜力是巨大的。为此能否把“治理与善治”的概念引进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的话语体系之内,有待学者加以进一步研究。不过以现实的政治资源而言,开发体制内的力量则是可行的,以八个参政党为基础,扩展它们的参政范围、力度,从参政党中提取政治资源,作为运作国家政权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注释:

[1][2][3]毕思文俞纪化杨东红编著《系统政治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132、131页

[4]俞可平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5][6]吴元梁著《社会系统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7—28页

[7]胡伟著《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117页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s://www.360docs.net/doc/7619291767.html,

我国的党政关系

我国的党政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党政关系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于党,而党的权力又过分集中于党的第一书记,党的一元化领导因此而变成了各级党的一把手的个人领导。本文通过对我国党政关系的历史分析认为,党政关系规范化是党在新时期面临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政关系体制的变革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党政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党政分开,党政分开的途径在于党和政之间关系的法治化、制度化,从而规范党在政府中的作用。 关键词:党政关系体制党政分开 一、我国党政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我国现存的党政关系体制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就是党把自己混同于国家政权机关,包办代替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工作,直接管理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具体事务,以致党的组织国家化、行政化。 我党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取得执政地位的,党在革命中,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在群众中取得了非常高的威信。这是我党取得政权的一个基本前提。但这也同时导致党容易包办社会生活的一切,将本来应该由政府承担的工作包揽在自己手中,这导致党政不分体制最终形成。同时,这种体制也是在经济建设的快、慢之争中,为适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为加强党对政府工作的影响和控制中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求党必须建立一个权力集中的指挥中心,这种权力集中的指挥体现在已经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关系上,就是党的权威远远大于政府的权威。关于党政关系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内也曾经酝酿要求进行规范,要求改变常常以党的名义下达命令的习惯。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建立的卓越功勋和崇高威望,使得中国共产党不但没有能够及时自觉地改变这一习惯,相反还加强了这一习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全面确立,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来了高度集中的权力运行机制,党的组织和党的各级干部走到了国家政权的前台,党直接掌握政权,执政党代替政府和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对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行一元化领导,最终形成“党政一体化、议行一体化、政经一体化、政法一体化、政社一体化”。从此,我国政治生活中以党建政的党政关系最终演变成了典型的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党政关系。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一元化领导被无限制地发挥以至于党统领一切,有党无政、有党的政策而没有国家的法律。这种极端化的政治状况,严重窒息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国民经济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党的一元化集权式领导非但没有强化自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反而面临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党的中心任务的转移决定了党的工作方式尤其是领导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也为党政关系的合理调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推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得传统的党统一切的党政关系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逐渐消失,并为新型的党政关系的建立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内在驱动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调

景跃进: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精)

景跃进: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 关键字:领导乡镇国家关系政治自治社会村民组织社会关系 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 ——从基层实践看中国政治的特点 景跃进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749】【字号:大中小】 “国家与社会关系”与“党政关系”是我国政治学研究中广为人们运用的两对概念。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所要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这两对概念或范畴所揭示的社会-政治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于我们思考和运用这两对范畴具有什么意义?就此一主题而论,文章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不过笔者讨论的进路是具体的,确切点说,这一讨论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政治的背景。文章首先反思乡村研究中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的运用脉络,其次围绕村民自治实践中出现的两委“一肩挑”现象,解析党政关系与国家-社会关系的交织(注:本文的观点最先发表在拙著《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的微观解析和宏观透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一书。2004年5月曾作为会议论文提交在复旦大学召开的“中国政治与政党发展”研讨会。此次在杂志上发表,笔者作了一些技术处理。)。 一、乡村研究中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的既有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能主义政治的消退,“国家与社会”关系逐渐成为国内学界普遍采用的一个分析术语(注:这一范畴首先是通过市民社会的讨论而引入学界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的一系列专题文章在大陆学界开启了这一学术话语。从理论上说,市民社会是国家与社会关系范畴的一种特定型式,关于它是否适用于分析中国社会存在一定的争论。不仅如此,有的学者对国家与社会二分法是否适合于中国也提出相应的疑问。对此,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尽管如此,随着自由主义著作在国内的大量引介和影响日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范畴越来越为人们普遍接受。杨念群:《近代中国研究中的“市民社会”--方法及限度》,二十一世纪,(香港)1995年第12期。黄宗智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载于甘阳主编、哈贝玛斯等著《社会主义:后冷战时代的思索》。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导论部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在乡村政治(尤其是村民自治)的研究中,无论是理论文章,还是经验研究,它几乎成为一个主导性的研究范式。

党、国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系统分析

党、国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系统分析——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问题 摘要]:政治现象当然从来就是一种系统现象,而整个人类社会主要是由社会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组成。当今,政治系统主要由政党系统与国家政权系统组成,同时,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就是党、国家与社会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也就是党、社会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对一般系统自身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应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强制型向契约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 [关键词]:系统;党;国家;社会;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 [Abstract]: Political phenomenon is always a system phenomenon and the whole mankind society is mainly made of the society system 、politics system 、economy system、culture system. At present ,politics system is mainly composed of state power system and political party system .And mankind society’relation is the relationship of Political party、State and society. From the view point of system ,the innovation of the CCP’ruling mode is concering about the relation among Political party、State and society .By means of system’own characterstic and their mutual relationship ,the writer thinks the innovation of the CCP’ruling mode should transform from the closed type to the opened type、from the compelled type to the contractual type and from the single type to multiple type. [The key words]: system; political party; state; society; the CCP; the ruling mode; innovation 党、国家与社会(市民社会)现代人类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来源和载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个人类社会主要是由社会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组成的。而党和国家则属于政治系统中两大平行的子系统即同一层级上的子系统,社会则属于狭义上的社会系统。从宏观层次看、从整体上看,当代人类社会系统的基本关系就是指党、国家与社会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当代人类社会就是在系统之间的互动中,并伴随着系统自身及系统相互关系的不断优化、调整中,得以进化和发展。而政治系统则起着关键的作用,政治系统内部政党系统(主要指执政党系统)与国家政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及其相互的制度化关系,则使政治系统发挥结构—功能的作用,促进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化与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决定性要素,一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阶段是系统自身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优化的结构框架与运行框架,因此,经济系统的进化则为政党系统、国家政权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优化提供了有利的

政治学原理整理

政治学原理整理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为人类认识政治现象作出革命性贡献。 2,如何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政治系统论(Systems Approach)的代表人物是戴维·伊斯顿。在.“什么是政治”部分,我们已涉及过系统理论。任何系统都有一些要素,政治系统的要素是输入、输出及反馈,这些也是政治系统理论的主要概念。从输入――输出来分析政治系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宏观的政治思维方法。系统论主要关心的是系统内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结构一功能分析所关心的问题。 政治系统论运用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实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而以政

治系统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分配进行研究。它首先把政治看成是一个既有层次分工而又有完整系统地有机整体,即政治系统,政治现象是这个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政治系统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以及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由此,政治系统论把政治的互动行为当作政治分析的基本要素,主张以政治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为目标,着重分析系统的平衡和自我维持。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等。 3,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政治哲学:指对政治现实进行价值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其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和逻辑,其方法主要是思辨式。 政治科学:政治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社会人文科学,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内涵。广义政治科学即政治学,它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1. 引言 1.1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重要性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揭示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了国家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产物,是为了维持阶级统治而存在的工具。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国家的实质,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通过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国家制度的本质,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国家的控制,为人们认识并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正文 2.1 马克思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马克思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国家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它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不再仅仅是一个政治机构,而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马克思还指出,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并不是被统治阶级直接控制的。国家有自己的法律、行政机构和武装力量,可以独立于统治阶级存在和发展。国家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也

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阶级进行制 约。 马克思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对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为人们理解国家与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后续 发展中,这一理论也得到了各种不同流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 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参照物。 2.2 恩格斯对国家的分析 恩格斯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他指出,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是统治阶级通过强制手段来维护其统治 地位的机构。国家的存在和运作是为了维护社会中的阶级利益,并通 过法律、军队等手段来维持这种阶级统治关系。 恩格斯指出国家和政治权力的主要特征是暴力。他认为国家的存 在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之上的,国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阶级统治时必然 使用暴力手段。政治权力的本质就是对暴力的控制和运用,而国家正 是这种暴力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恩格斯还分析了国家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国家是经济 基础的产物,是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反映。国家的形式和性质取决 于社会经济结构,国家的职能和作用也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 稳定。 恩格斯对国家的分析深刻而全面,揭示了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 的本质和功能,也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社会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奠

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一、前言 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复杂问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文化传统都会影响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如何做好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 二、关于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是指国家在对国内外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时,对社会、政权、政治力量、资源等各种因素进行协调、平衡和指导的过程。国家治理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司法、环保、卫生、安全等方面,还涉及到社会控制、公共管理、社会建设、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问题。 国家治理的根本任务就是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 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政府与私营企业的关系、政府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因素。同时,国家治理也需要考虑到全局、长远、先进和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 三、关于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与社会变迁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社会发展包 括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教育发展、社会保障等多种形式。它的核心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体制、法律等 力量,对社会各个方面进行调控和指导。同时,社会发展也需要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照顾弱势群体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和正义。 四、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它需要考虑到国家治 理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发展的全面发展等多个方面。在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整体性思考、综合性分析、多元性应用、协调性处理和可持续性改进等多种方法和手段,以实现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方面,国家治理需要依靠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发展是国家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合理的社会发展,国家治理就很难实现目标。因此,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需要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让政府政策能够贴近人民需求,在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体现公平和包容。 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也需要依靠国家治理的良好环境。政府需要创造一个稳定、公正、透明、规范的制度环境,保证社会人文环境稳定有序,同时,政府还需要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治理方式和理念,使其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和人民要求。五、结语 当前,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一个协调和平衡的国家治理 和社会发展模式,必将成为未来社会治理的一个趋势。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同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共同努力下,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必将不断提高和完善,为实现我们的美好未来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浅析政党与国家的关系

浅析政党与国家的关系 行政管理1202 谭后红 1230020090 摘要:政党在当代大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的,然而由于国体与政体不同,不同国家之间的政府与政党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不同。本文从政党与政府谁执政更民主,更能代表人民利益这一方面来论证政党与国家的关系。 关键词:政党、国家、民主 随着近代政治的发展,政党几乎遍布了世界各地,与此同时,政党政治也成为了主流政治形态,对各国的政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政党政治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在西方,政党是国家制度长期发展的产物,国家先于政党,国家高于政党;政党通过竞选获得执政地位而组织政府,按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要求来运作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则不同,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共产党),然后这个党领导民众通过革命推翻和打碎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因而,政党先于国家,政党比较强大,而国家则相对荏弱,这样就在相当时期内形成了“党权高于政权”、“以党代政”的做法和模式。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这种做法和模式是不成功的,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从列宁时代开始,共产党就认识到政党-国家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一再提出要进行改革,并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是,几乎所有执政的共产党都没有解决好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也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关系,直接决定中国政治体制的总体格局和基本架构。中国共产党为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是,随着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政党与国家关系必将继续得到调整和优化。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力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中外政党与国家关系进行考察并提出构建未来中国政党-国家关系的一些思考。不管自己研究的水平如何,对政党与国家关系问题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件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因为政党与国家关系确实是值得人们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 (李永志08政本二班学号:200833010219) 1949年后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演变成“强国家─弱社会”模式。改革开放使这一模式在经济领域有了重大改变,但国家并未积极推动社会自主能力的提高,国家与社会之间缺乏充分有效的联结组织来表达社会的利益、减缓国家对个人的直接压力,现有的许多社会团体不过是行政性组织的变种。今后中国社会的自主能力需要不断提高,应当落实公民的“结社权利”和“出版权利”,建设民主制度,构筑国家─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 一、改革开放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1949年之后,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发生了不同于数千年历史的根本性变化,开始了“国家改造社会”的运动,致使国家权力比先前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具渗透性和覆盖性。通过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人民公社化”等措施,打破了建立在血缘、地缘基础上的社区共同体,在实行国有化、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逐步把农村的经济组织政治化,政治权力扩充至以前从未被国家触及到的村庄之中,从而把广大农村社会纳入到国家管理的框架之中。 对于两千年来未有重大变化的中国农村来说,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无疑是一场彻底的政治重建工程。首先,合作化削弱了家庭的生产功能,一种新型的超家族权威取代了传统的负责村社公共事务的自发组织,以动员村民从事集体行动。其次,“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将国家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延伸到对农民家庭的严密控制。这

平、专家决策与大众民主、生产效率与消费多样化等现代性矛盾。在管理日趋庞大复杂的现代经济时,如果没有社会和市场的支持,国家虽然可以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无法保证国家与社会、市场的可持续良性互动;而且,一旦国家机器的驱动力度减弱,本身就缺乏自主性的社会和结构僵硬的经济就会陷入混乱,产生一种由政治、经济和社会共振引起的社会总体性危机。到“文革”结束时,这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走到了尽头。 二、改革开放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政治领域的力量在减弱,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力量在逐渐成长。以上世纪70年代末农村改革为起始,国家对农村无处不在的控制逐步减弱,以此交换农产量的稳步增长、低成本的社会控制和农民的政治支持;农民则以保证对国家的上缴和承担经营责任,换得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和流转权、承包上缴之余产出的私产权,以及非农资源的部份或全部所有权。在改变了的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的背景下,无论是农民承包经营的地权制度,还是工商界要求保护私有财产的修宪提案,都意味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重要转变。 在经济领域,农村改革的推进不但赋予了农民比较完整的农业经营权,还赋予了农民兴办企业的权利,他们也可以进入城市去打工挣钱。农民从事经济活动不再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命令或指示,而是为了给自己赚更多的钱;支配他们的动机、决策、行动和收益的不再

党建工作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分析

党建工作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分析引言: 党建工作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旨在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社会稳定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目标,其核心在于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本文将分析党建工作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在党建工作中促进社会稳定。 主体: 一、党建工作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党建工作作为政治组织的基础,对于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党的领导能力和 组织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地推动全国各级政府的决策实施。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可以增强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使党员更好地履行职责,推动政策执行,避免政策冲突和政治斗争。此外,党建工作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基层组织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政府和党员的执政能力,增强政治稳定。 二、党建工作对经济稳定的影响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党建工作在经济稳定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党 的经济建设工作可以提高党员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党员在经济工作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协调,党建工作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此外,党建工作的绩效评估体系也能够促进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环境,稳定国内外投资环境,维护经济稳定。 三、党建工作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社会稳定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目标,而党建工作在社会稳定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党建工作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动员力。此外,党建工作

还能够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组织的引导和协调,稳定社会秩序,预防和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结语: 党建工作与社会稳定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政治稳定、经济 稳定和社会稳定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党建工作又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党建工作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稳定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创新党建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努力。只有在党建工作与社会稳定的良好互动中,中国社会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关系体系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结课论文 课题名称:“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关系格局”概 念辨析 专业:环境工程 班级:10-环境 学号:1003090102 :方江燕 完成时间: 13 年 5 月 30 日

“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关系格局”概念辨析班级:10-环境:方江燕学号:1003090102 摘要:在对国际关系体系这一概念作界定之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体系。 “体系”一词在英文中是system,中文常常翻译为系统、体系、体制或制度。这个词在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广泛使用,基本含义是:假设干同类事物互相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如人们常说的宇宙体系、工业体系、货币体系、思想体系等等。 关键词世界体系国际体系格局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中,体系一词常常用来描述和概括不断发展的国际关系现实。西方学者一般使用“世界体系”、“国际体系”概念,前苏联学者则使用“国际关系体系”概念。 “世界体系”是美国社会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首先提出的。他创立了世界体系理论,他的广为流行且颇有争议的历史性巨著《现代世界体系》详细地阐述了世界体系理论的重要观点,其中最关键的是“世界体系”这一概念。他指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这一体系有不同界线、结构体、群体、法律条例以及相互依存性。其机体包括相互矛盾的各种力量,有时通过压力在这一体系中结成一体,有时却由于不同力量之间的竞争使这一体系四分五裂。这一体系具有生物体的特征,在其生命周期内,有些特质不断变化,而另一些特质则保持平稳的发展。因此,这一体系的结构根据其功能内部的逻辑变化,在不同时期表现的强弱度不等。由此可见,一个社会体系的特征实质上是生命的自我控制调节,发展动力由机体内部因素所促成。”1他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于15世纪末期欧洲所谓“新君主制”形成时期,经过400多年的发展,到19世纪末期,当美国和日本进入这个体系后,这一体系才真正成为全球性政治体系。而且,资本主义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全球性体系,只要资本主义体系存在,就只有这一体系运转,任何其他形式的政治体制的存在都只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不能构成另外独立的体系。以此推论,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世界体系来说也同样属于资本主义体系,并非与之对立的独立体系。很显然,沃勒斯坦的理论过分强调资本主义体系1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纽约学术出版公司,1974年版,第347页。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从系统分析方法来看,公共政策的运行是以公共政策系统为基础的。公共政策系统是研究公共政策过程的前提。 我国有学者把公共政策系统界定为“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本章着重探讨公共政策系统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客体和公共政策环境,以及公共政策工具的含义、构成及选择。 第一节公共政策主体 一般而言,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由于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公共政策主体的分类上,存在着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体制内和体制外等划分方式。 公共政策主体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 从官方和非官方角度来探讨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及其行为,前者着重探讨权力配置问题,后者着重探讨政策参与问题。 一、官方决策者 一般而言,官方决策者是指广义的政府,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现代政治体制中,这三大系统分别掌握着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各司其职,依据宪法赋予的权力制定各类公共政策,同时相互制约,保持三种权力之间的平衡。 我国执政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官方决策者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1.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 立法机关在西方主要指国会、议会、代表大会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各国的立法机关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2.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的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它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 在西方国家,随着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行政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出现了所谓的“行政国家”。总统在美国权力体系和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国会还常常将一些非常重大的决策权授予总统,特别是在外交和军事领域。 我国国家行政机关是指国务院及其组成部分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它们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行政权。国务院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以及其他能够影响全国所有地方政府和居民的政策和措施。 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其权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授权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外交管理权等。 按照法律规定,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在地方政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四个层级中,省、市、县三级政府管理的范围,特别是事权的范围,除军事、外交和戒严外,基本上与中央政府相似;政府的部门也基本与中央政府部门对应设置。 3.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传统上被认为只是一个检察、审判的机构,但它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治与法律的耦合结构:党内法规的社会系统论分析

目次: 导论 一、社会分化视野下的政治系统与法律系统的结构耦合 (一)结构耦合的缘由:系统的自主与不自足 (二)党内法规作为政治与法律耦合结构的必然性与基本逻辑 二、问题与隐忧:“去界分化”与向“开放系统”的回归 (一)来自政治系统的危险——“去界分化” (二)向“开放系统”的回归:法律系统的自主性受到冲击 三、回应与进路:基于社会系统论的认识 (一)通过“党内法治”调适政治系统的运作自成一体 (二)发挥宪法的结构耦合功能:抵御“去界分化”趋势 (三)以“系统/环境”的分析路径明确“国法-党规”关系 四、结语 摘要: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展示了一幅现代社会功能分化的理论图景,对于创新认识党内法规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功能高度分化致使社会子系统“运

作自成一体”,“运作上的封闭”体现了系统的自主性,而系统的不自足性又刺激了“认知上的开放”,系统间由此出现了互相激扰和信息过渡的结构耦合。党内法规一方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规范,属于政治系统,另一方面通过党政联合发文等规范形式使其进入到法律系统之中,由此既激扰法律系统同时又接受来自法律系统的知识反馈,实现政治系统的“运作封闭”与“认知开放”,成为政治与法律的结构耦合机制(耦合结构),解决了执政行为的“悖论”与“套套逻辑”。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政治与法律“去界分化”的危险和法律系统向“开放系统”回归的隐忧。基于此,应当从社会系统论的认识出发,通过“党内法治”调适政治系统的“运作自成一体”,发挥宪法的结构耦合功能抵御“去界分化”趋势,并以“系统/环境”的分析路径明确“国法党规”关系,实现党规国法的互进共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党内法规结构耦合去界分化社会系统论 导论 目前的中国法治生态呈现出法律与政治不断融合的特点,尽管政治系统对法律系统始终秉持着一种欲拒还迎的态势,法律系统也时刻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