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质性状基因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基于SNP芯片技术对猪性状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基于SNP芯片技术对猪性状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16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8年35卷第04期遗传改良GENETIC IMPROVEMENT北京顺鑫农业小店种猪分公司协办栏目协办基于SNP芯片技术对猪性状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宋志芳,石 岗,赵海燕(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主要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 序列多态性,也就是单个SNP 由于置换、颠换、缺失或插入所引起的遗传变异现象,是第三代分子遗传标记,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生物、农学、生物进化和医学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1],在分子遗传学、药物遗传学、人类疾病诊断和治疗、法医学和基因组学等理论研究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2]。

SNP 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遗传稳定性。

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并具有各具特点的优良地方品种,因此,开展持续且高效的遗传改良来保持猪种的优良品质并加以改良十分迫切。

所以,基于SNP 芯片技术,利用全基因组选择、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方法,选择性地进行猪性状的表型值与SNP 芯片数据间的关联分析,是促进猪育种效率的提高和培育优良品种的一种有效方法。

1 SNP 的检测方法与技术随着对SNP 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SNP 的检测方法与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根据是否需要凝胶电泳和自动化程度的高低,可以把SNP 检测方法分为基于凝胶电泳的检测方法(传统SNP 检测方法)和高通量、自动化程度较高的SNP 检测方法[3]。

传统的SNP 检测方法主要包括DNA 测序、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CAPS (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DGGE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OLA(寡核苷酸连接分析)和AS-PCR(等位基因特异性)等[4-6],这些方法必须经过凝胶电泳进行检测,存在不能多重分析、难以实现自动化、速度慢、不易大规模展开等问题,只能进行小规模的SNP 测试,必然会被淘汰。

猪肉质性状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猪肉质性状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9):110~113A c t a A g r i e uhu r ae J i an gxi猪肉质性状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现状与对策王薇1,彭飞1,章熙霞2,许晓风h(1.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16;2.江苏省南京市畜禽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30)摘要:分析了猪肉质性状分子遗传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f*-l题,并对今后进一步开展猪肉质性状分子遗传研究提出了若干设想。

关键词:猪;肉质性状;分子遗传;定位;对策中图分类号:$813.I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10)09一0110一04R esear ch St a t us and S t r a t egy r ega r di ng M ol ecul ar G e net i c s of M e at Q ual i t y i n Pi gsW A N G W ei l,PE N G Fei l,Z H A N GX i—xi a2,X U X i ao—f eng。

’(1.C ol l e ge of Li fe Sci ence,N anj i ng N o r m a l U ni v er si t y,N anj i ng210046,C hi na;2.N觚j i ng L i ves t oc k a nd F o w l R es ear ch I nst i t ut e,N anj i ng210030,Chi na)A b st r a ct:T hi s a rt i cl e anal yzed t he cur rent s it uati on a nd e x i s te n t pr o bl e m s r egar di n g t he m ol ecul ar genet i cs of m e at qual i t y i n pi g s,and put f or w ar d s om e s tr a te gi es f or t he f urt her r es ear ches OB t he m ol ecul ar genet i cs of pi g m e at qual i t y i n t he fu t ure.K e y w o r ds:Pi g;C ha r ac t er of m e at qual i t y;M ol ecul ar genet i cs;L ocat i on;St r at egy猪肉品质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性状,其表现受众多因素的影响,遗传、生理、营养、屠宰前的管理、屠宰技术、屠宰后的加工处理和包装以及烹调方法等都会影响猪肉的品质。

猪繁殖性状相关的QTL和候选基因研究进展PPT课件

猪繁殖性状相关的QTL和候选基因研究进展PPT课件
3 展望
中国梅山猪比欧洲和美国商品猪每窝多产4到5头仔猪(Haley和Lee,1993),比大白猪多排卵7.1枚(Hunter等,1996)。梅山猪多产基因导入欧洲和美国猪种中已产生了明显的商业价值。 只要将猪产仔数提高1~1.5头,英国养猪业每年可获得7亿英镑的额外利润,而整个欧共体每年获得的额外利润将至少是20亿英镑(Clutter, 1995)。
2 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不同猪种ESR的B等位基因频率
品种(系)
B等位基因频率(%)
品种(系)
B等位基因频率(%)
杜洛克
0
梅山猪
50.00
大白猪
48.10
清平猪
89.55
长白猪
13.57
通城猪
66.67
大白×梅山
50.09
DIV2系
68.05
2.2 促卵泡激素β(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β,FSHβ)亚基基因
2 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2.6 骨形成蛋白15( BMP15)基因
2 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2.6 骨形成蛋白15( BMP15)基因 BMP15基因在卵母细胞中特异性表达,推动哺乳动物体内卵母细胞卵泡生长,同时阻止黄体成熟,从而对排卵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 Galloway等,2000) 在卵泡形成的全过程中BMP15蛋白和mRNA在卵母细胞中是有选择地被共表达的。 ( Otsuka等,2000) 从生理学角度可以推测,BMP15是一个卵母细胞特异性分子,它在卵泡形成期协同调节GC(BMP15配体的靶细胞)增殖和抑制FSH依赖性细胞分化。
2.2 促卵泡激素β(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β,FSHβ)亚基基因

猪DECR1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对猪肉品质的影响

猪DECR1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对猪肉品质的影响

128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4年 第7期猪DECR 1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对猪肉品质的影响堵晶晶1,张玉托1,全 琪2,罗 嘉1,朱 砺1*(1.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2. 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猪肉品质很大程度上受到肌肉内脂肪组成比例和含量的影响[1]。

线粒体2,4-双烯酰辅酶A 还原酶1(2,4-dienoyl-CoA reductase 1, DECR 1)在脂类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猪DECR 1基因可能与猪脂肪沉积和肉质性状有直接关系,极有可能成为影响猪肉性状的主效基因或遗传标记。

因此,深入研究猪DECR 1基因可为肉质研究带来新的突破口,为生猪产业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

1 猪DECR 1基因的结构与定位DECR 1是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氧化分解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在多不饱和脂酰基CoA β-氧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猪脂肪沉积和肉质性能的候选基因[3]。

人DECR 1与猪DECR 1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4],但与人DECR 1基因位于8号染色体q21.3区域不同的是,猪DECR 1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q1.2区域[5-7],其cDNA 全长2 352 bp,包括987 bp 的开放阅读框(ORF),53 bp 的5’非翻译区(UTR)和1 312 bp 的3’-UTR ;编码328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质量为35.43 ku,等电点为9.37[8]。

同时,该基因包括1个启动密码子,1个终止密码子,1个polyA 加尾信号(AATAAA),3个addl(ATTTA)基元。

但截至目前,尚未见到对猪DECR 1基因进行精确定位的报道。

摘 要:为认识猪DECR 1基因的研究进展,从猪DECR 1基因的结构与定位、差异化表达、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和脂肪沉积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我国地方猪种肉质特性及其遗传改良

我国地方猪种肉质特性及其遗传改良

34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6年33卷第11期我国地方猪种肉质特性及其遗传改良姜延志1,陈燕1,朱 砺2,李学伟2*(1.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2.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我国是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品消费市场对猪肉也由以前单纯对量的追求转变为对优质猪肉的追求,猪肉品质的下降已经严重影响了产肉量提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如何在提高产肉性能的同时确保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是当今全世界猪遗传育种学科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

肉质指标主要包括肉色、pH、系水力、大理石花纹、嫩度、风味等,遗传因素(品种和基因)是影响猪肉品质的重要因素。

我国地方猪种遗传资源丰富,具有优良的肉质特性,在生猪养殖中利用我国地方猪种开展杂交生产或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实现猪肉品质遗传改良,是提高猪肉品质的重要途径。

猪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基于肉质性状主效基因标记辅助选择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选择成为提高猪肉品质新的遗传改良途径。

本文总结了我国代表性地方猪种的肉质特性,并对其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途径进行了探讨。

1 我国地方猪种肉质特性我国地方猪种素有肉质优良的盛名。

我们收集分析了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猪种(包括华北型民猪、华中型金华猪、华南型陆川猪、高原型藏猪、西南型雅南猪、大河猪和荣昌猪)的肉质性状,发现我国地方猪种的肌肉品质具有肉色鲜红、保水力强和肌内脂肪含量高等优点(表摘 要:猪肉品质是影响养猪产业效益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提高产肉性能的同时,确保肉质性状遗传改良是当今全世界猪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我国地方猪种遗传资源丰富,具有优良的肉质特性,在生猪养殖中利用我国地方猪种开展杂交生产或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实现猪肉品质遗传改良,是提高猪肉品质的重要途径。

该文总结了我国代表性地方猪种的肉质特性,并对其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途径进行了探讨。

SREBP-1c基因及其对猪肉质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

SREBP-1c基因及其对猪肉质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

108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6年33卷第9期遗传改良GENETIC IMPROVEMENTSREBP-1c基因及其对猪肉质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崔清明1,2,朱 吉2,任慧波2,张 星2,彭英林1,2(1.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31)作者简介:崔清明(1992-),男,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方面研究,E-mail:1335217946@通讯作者:彭英林(1965-),男,湖南双峰人,研究员,E-mail: 139********@摘 要:该文系统描述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 (SREBP-1c)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在不同动物中的研究现状、在猪肉质方面的研究进展等,旨在进一步挖掘SREBP-1c 基因作为肉质候选基因的前景性,基因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为肉质育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SREBP-1c;肉质性状;研究进展猪肉质性状是影响猪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研究猪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对于改善猪肉品质,提高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测序等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猪育种选育工作,通过研究猪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可以为改善猪肉风味,提高猪肉品质提供理论支持。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在脂类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SREBPs 可能将为提高猪肉品质提供新的突破口。

1 SREBP-1c 的生物学特性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regulatoryelementbinding proteins,SREBPs)自1989年[1-3]发现及命名以来,就被作为醇类和脂肪酸合成中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来研究。

SREBPs 属核转录因子家族,有3种异构体:SREBP-1a、SREBP-1c 和SREBP-2,SREBP-1a 和SREBP-1c 来自SREBP-1基因,同位于17p11.2,有19个外显子和18个内含子,因启动子选择不同而产生不同剪切体,且SREBP-1c 比SREBP-1a 多一段氨基酸序列。

代谢组学技术在猪肉质性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代谢组学技术在猪肉质性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代谢组学技术在猪肉质性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基因组学与表观遗传学概述 (4)1.3 代谢组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5)二、代谢组学技术原理简介 (6)2.1 核酸与蛋白质的区别及其在代谢组学中的应用 (7)2.2 代谢组学中的主要分析技术 (9)三、代谢组学在猪肉质性状研究中的应用 (10)3.1 肉质性状的定义与分类 (11)3.2 代谢组学在肌肉生长与发育中的应用 (12)3.3 代谢组学在肌肉品质评定中的应用 (14)3.4 代谢组学在肉质风味形成中的应用 (15)四、代谢组学数据分析与挖掘方法 (16)4.1 数据预处理与标准化方法 (17)4.2 主成分分析 (19)4.3 关联分析 (20)4.4 模式识别与网络构建 (22)五、代谢组学技术在猪肉质性状研究中的挑战与展望 (23)5.1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24)5.2 应用前景与潜在价值 (25)六、结论 (27)6.1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28)6.2 存在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 (29)一、内容描述代谢组学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学研究方法,近年来在猪肉质性状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方法通过全面分析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为揭示动物肉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

在猪肉质性状的研究中,代谢组学技术首先帮助研究者们识别了与肌肉生长、脂肪沉积、肌肉品质等关键肉质性状相关的代谢途径。

通过比较高瘦肉型和低瘦肉型猪的肌肉组织代谢产物,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与肌肉脂肪沉积密切相关的关键酶和激素,从而揭示了这些性状形成的代谢基础。

代谢组学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猪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代谢变化,如营养摄入、运动应激等对猪肉质性状的影响。

这为深入理解猪的生理机能和肉质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代谢组学在猪肉质性状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这一技术有望为猪肉质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

猪肉质性状基因及其定位的研究进展

猪肉质性状基因及其定位的研究进展
是 肉质评定 中反 映宰后体 内糖原酵 解速率最重要 的指标 . 系水 染 色体 6 1 — 1 2 q 1 . 的兰尼定受体 1 基因 ( ao i ee tr . r n dn rc po1 y e 力和滴水损失也是 判定肉质 的重要指标 . 它影响 肉的外观和可 R R ) Y 1或称c 释放通道基 因(a i e aecan l R . a c lu rl s hne, C)该 cm e C 售数量 , 系水 力低 的猪 肉显然会 失去大量的水分 . 因而减 少了 基 因的第14 个碱基胞嘧啶C 83 突变为胸腺嘧啶T. 导致蛋白受体
1 —14 Pe i 等研 究表 明 ,P 基因的5 t LL 端上 研究组鉴定 的。 迄今 为止 , 这个基 因仅见 于纯 汉普夏或汉普夏 染色体的q 2 .上 。rvao 38 3 之间为基因的正调控 区 , 7 4 一5 5 一 2一 6 为负 品系中。 该基 因定位于 1q .— 2 5 2 4 .区间内, 5 其显 性等位基 因有 游区域一 6 一 一 5 它们影响基 因的表达 , 从而影 响脂肪沉积。 鉴于L L P 在动 增加肌 糖原含量 . 降低腌 制和烹饪火腿产量 的效益 , 并引起猪 调控区 , 猪的L L 因可 以看成是影 响猪脂 P基 肉酸化。 ai i M rn等在酸 肉发生机理的系列研究中发现 , R A 3 物脂肪 代谢 中的关键作 用 , a 在PK G 基 因外显 子3中碱 基G—A的突变抑 制 了特 异磷酸 蛋 白激酶 肪 沉 积 的重 要 候 选 基 因 之 一 。
维普资讯

肉质 与 / T ] a
猪 肉质性状 基 因及其定位 的
研 究进 展
李仕新 陈赞谋 (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广州 504 ) 162

猪肉基因(组)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探讨 Progress in Porky Genes and Transcriptome and Discussi

猪肉基因(组)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探讨 Progress in Porky Genes and Transcriptome and Discussi

# " !
遗!传 ! " # " $ % & ’ ($ ) * + + ! & & ’!!!!!!!!!!!!!!!!! "卷! , .%
产量的主要因素 ! 而肌内脂肪的相对含量亦是影响 猪肉品质关键因素之一 " 脂肪和肌肉相关基因控制 胴体和肌肉品质相关 的性状在宏观上表 现 为 生 长 # 的性状 " 因此 ! 对于 猪 肌 肉 生 长 和 肌 肉 品 质 的 分 子 遗传机制的研究主 要 围 绕 骨 骼 肌 生 长 # 胴体和肌肉 品质相关性状而进行 " 近年来 ! 对控制猪肌肉生长 # 脂肪沉积基因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活跃 的研究领域 ! 特别是 与 猪 肉 品 质 有 关 的 基 因 更 是 近 几年来的研究热点 " 本文就猪肌肉生长和品质相关 基因 $ 组% 的研究 进 展 进 行 了 综 述 ! 同时对目前该领 域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
(%) "还有研究者将肌纤维数 L " 号染色体 上 # & /定 位在 # 将肌肉嫩度 L ! 号染 色 体 上 ! & / 定 位 在 %# " 和# 号染 色 体 上 ! 以 及 将 平 均 背 膘 厚 和 腹 肥 肉 率 ’
#! 猪脂肪和肌肉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长期 以 来 ! 建立在微效多基因模型基础上的传 分析单个数量性状基因的 统数量遗传学缺乏 剖 解 # 方法和手段 ! 分子数 量 遗 传 学 的 出 现 则 改 变 了 这 种 局面 " 近年来 ! 运用 分 子 数 量 遗 传 学 的 研 究 方 法 挖 掘# 筛选数量性状基 因 或 连 锁 标 记 一 直 是 畜 牧 科 学 的研究热点 " 截至 ! 在猪的遗传图谱上已经 & & $年! 物理图谱上已经 有, ! % 个基因和 # ( % # 个标记位点 ! 有# ’ ’ $ # ’ 个 基 因 和 标 记 $> 1 1 I I I+ 2 8 * D 2 + /& F ’% "猪 基 因 作 图 结 果 的 快 速 积 累 为 其 7 6 L 1 6 1 2 + 2 3 . 经济性状相关基因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在有关 通过候 选 基 因法 $ 脂肪和肌肉相关基因研究中 ! : 6 8 C 或基因组扫描法$ 3 7 3 6 1 2F 2 8 26 0 * 6 : >% 2 8 * D 2 C / / F % ! 在统计模型的 支 持 下 鉴 定 与 生 长 # 胴体 I 7 3 2L : 6 8 这方面的 和肌肉品质性状相 关 的 基 因 或 连 锁 标 记 ! 研究已积累了不少资料 " 研究成果最显著的是两个近乎质量性状基因的 肉质控制座位 ! 即氟烷基因 $ % 和酸肉基因 $ " ! 0 8 # D%

影响猪肉质性状遗传因素的研究进展

影响猪肉质性状遗传因素的研究进展

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消费观念带动着市场的走向,肉类市场需求的变化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准则。

从过去只能选择大肥猪肉过渡到青睐高瘦肉率的消费浪潮,再到现在追求瘦肉率和肉质双结合的消费趋势,可以看出,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的提高,摆在畜牧工作者面前的又一使命是如何满足消费者目前的消费需求。

我国不仅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消费大国,更是一个养猪大国。

过去十几年追求高桐体瘦肉率、高生长速度的遗传改良措施是成功的,同时也使肌内脂肪(intn”nuscularfat,IMF)的含量降低到1%一1.5%,低于正常IMF含量的最低水平。

IMF是沉积在肌肉内的脂肪,其含量的高低与肉的嫩度和风味有直接关系。

随着生物技术水平的提高,为通过遗传手段改良选育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并且肉质良好的种猪提供了技术保障。

影响猪肉质品质的因素很多,既有遗传因素,又有非遗传因素,后者包括饲养条件、转运、屠宰等众多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影响肉质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就影响肉质品质的几个遗传因素逐一进行介绍。

,影响肌内脂肪《!MF)沉积的遗传机制IMF影响肉质的嫩度、风味和系水力,特别是影响肉的嫩度。

正常肉质的肉其嫩度随着肌内脂肪含量的增加,呈现从劣质到中等水平的明显改善,但当肌内脂肪进一步增加时,嫩度则不会再改善。

Janss[’.z]等对梅山猪和荷兰猪的杂交几代运用隔离分析,检测到一个来自梅山猪的隐性基因,该基因的隐性纯合子携带者腰肌IMF含量为3.9%,而杂合子或显性纯合子携带者IMF的含量仅为1.8%,研究结果还表明,IMF含量为2%一3%的肉口感较为理想。

目前许多研究着重于检测象杜洛克猪种这样的纯繁系是否也携带该基因,该研究的最终结果是想运用DNA检测技术来培育大理石状肉质的猪种。

IMF具有较高的遗传力,约为0.6,而且其与背最长肌中的脂肪含量和腰眼肌面积呈中等偏低的负相关(0.3),故对育种者而言,对IMF含量的遗传改良是可行的,当然在改良IMF 含量的同时,如何避免脂肪在皮下、腹部等部位的沉积是育种中面临的又一难题。

影响猪肉质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影响猪肉质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96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9年36卷第8期影响猪肉质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陈 辉(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摘 要:猪肉质性状的选育改良是当今生猪选育改良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文章分析了近几年国内外猪肉品质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重点对PPARG 、FABP 、FTO 、FASN 等肉质相关基因的研究展开综述,旨在为我国猪肉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相关分子标记以及理论依据。

关键词:肉质性状;PPARG ;FABP ;FTO ;FASN作者简介:陈辉(1995-),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E-mail:1406876078@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猪肉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始注重猪肉的口感和风味,因而猪肉品质的遗传改良成为了猪遗传育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由于前期猪肉市场是以瘦肉型肉猪为主,随着对瘦肉率的不断选择,使得瘦肉率取得了较大的遗传进展,但随着而来的是猪肉品质的大幅度下降[1]。

影响肉质性状的因素较多,有遗传(品种)因素[2]、营养因素[3]、屠宰加工[4]以及环境[5]等因素,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影响肉质性状的主要因素[6]。

肉质性状多为中等遗传力性状,通过传统的选育改良很难取得较大的遗传进展[7],并且肉质性状为屠宰性状,不利于保留肉质性状优良的个体,因而有必要鉴定出肉质相关的主效基因和候选基因,以利于对猪肉质性状进行选育改良。

文章就国内外近几年对猪肉质相关基因的研究展开综述,重点探讨了PPARG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G )[8]、FABP (脂肪酸结合蛋白)[9]、FTO (肥胖相关基因)[10]、FASN (脂肪酸合成酶)[11]等肉质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肉质性状的选育改良提供相关分子标记和理论基础。

1 猪肉质性状的衡量指标及影响因素1.1 肉质性状的衡量指标猪的肉质性状的衡量指标包括肌内脂肪(IMF )、pH 、肉色、嫩度、系水力、滴水损失以及熟肉率等指标[12, 13],其中IMF 是衡量肉质性状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与肉质的嫩度、风味物质、多汁性等起积极作用[14],可以说肉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IMF [15],因而IMF 的选育也成了猪肉质改良的一个热点[16]。

猪酸肉基因的研究进展

猪酸肉基因的研究进展

! "# 基因的分布
法国的研究者推断 $%&基因可能是由汉普夏亲 本遗传给后代的 #,-.8 年法国研究者研究少量纯种 汉普夏种猪 # 证实都携带此基因 " 但是瑞典的汉普夏 种 猪 $% & 基 因 频 率 只 有 F"8 $$% 基 因 的 频 率 根 据
;?
养猪 $%&’( )*+,-./&+’ 0 1 2
收稿日期 "?99E<9N<$H 收稿 #?99E<9G<9H 修回 基金项目 ! 国 家 高 技 术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 56E 项 目 % 批 准 号 " ?99$CC?$E$?$& 作者简介 ! 聂光军 $$4G6< &% 男 % 安 徽 含 山 人 % 硕 士 % 主 攻 动 物 遗 传 育种 ! 徐宁迎 $$4N6<&% 男 % 浙江湖州人 % 博士 % 教授 % 博导 !
!""#
!"# $% 基因对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影响 $%&基因携带者的生长速度 ! 背膘厚 ! 眼肌面积 和 胴 体 瘦 肉 率 都 略 优 于 隐 性 纯 合 子 " 但 ’())*+ 于 ,--. 年 的 研 究 显 示 #$% &/+0 1 的 背 膘 要 比 +0 1/+0 1 厚 ) 22 " 迄今为止 # 只有两项研究探讨了 $% 基因对饲 料转化效率的影响 " 3* $45 等于 ,--6 年的研究表 明 #不同基因型间的饲料转化率没有差异 " 而 ’())*+ 于 ,--. 年的结果 则显示 #$%&/+01个体的料重比略优 于 +01/+01个体78#-9" $% 基因对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影响 见表 # " !": $% 基因与氟烷基因的互作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 猪肉质性状的主效基因 (1)1.1 猪氟烷基因 (1)1.2 猪酸肉基因 (1)1.3 单磷酸腺苷蛋白激酶γ3亚基基因 (2)2 猪肉质性状的主要候选基因 (2)2.1 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 (3)2.2 激素敏感脂肪酶基因 (3)2.3 酯蛋白脂肪酶基因 (3)2.4 MyoD 基因家族 (3)2.5 钙蛋白酶抑制蛋白基因 (4)2.6 黑素皮质素受体 (4)2.7 肥胖基因 (4)2.8 肌生成抑制蛋白基因 (5)2.9 ACSL基因 (5)2.10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基因 (5)2.11编码腺苷-磷酸脱氨酶基因 (5)2.12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基因 (5)3 基因遗传标记的研究与应用策略 (6)3.1 候选基因分析( candidate genes approach) (6)3.2 标记辅助选择(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 (6)3.3 标记辅助渗入( marker assisted introgression ,MAI) (7)4 结语与展望 (7)参考文献 (8)猪肉质性状基因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食品品质认识的提高促使肉品加工业和零售业更加重视肉品的质量。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也让研究者认识到基于DNA标识的选育是最有效的选育手段。

如果相应性状不能用一定的标记进行识别就得将动物养育到正常屠宰月龄屠宰后才能检测分析相应性状,费时费力且成本高。

如果发现某一DNA标记(如多态性)和目标性状有联系就可以对年幼的动物进行基因型研究而不必等到屠宰时,并且可以敲除对性状有害的基因改良品种性状。

分子标记选育技术要能够持续地用于动物育种必须在我们发现使用现有的标记已经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能够发现新的标记。

经过长时间建立的数据库是发现新的标记和检测候选基因的宝贵资源。

因此与肉质相关基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影响猪肉质性状的主效基因、候选基因及QTL定位已取得迅猛发展,下面就有关猪肉质性状基因及QTL定位的研究进展作扼要概括。

1 猪肉质性状的主效基因1.1 猪氟烷基因氟烷基因(halothanegene,HAL)也称为应激基因、钙释放槽基因或斯里兰卡肉桂碱受体基因。

名词“氟烷基因”的应用来自使用氟烷麻醉气体测试猪的一种特征性反应,有些肌肉极其丰满的猪发生这种反应,反应的表现为肌肉强直,体温升高。

氟烷反应猪的基因是隐性纯合个体(Halnn),在应激情况下易产生应激综合症(porcine stresssyndrome,PSS),形成灰白水样(pale,soft,exudative,PSE)的劣质肉。

Fuji 等研究发现HAL基因为PSE肉的主效基因,即位于猪染色体6q1.1—1.2的兰尼定受体1基因(ryanodine receptor1,RYR1)或称Ca2+释放通道基因(calcium release channel,CRC),该基因的第1843个碱基胞嘧啶C突变为胸腺嘧啶T,导致蛋白受体第615位上的精氨酸被半胱氨酸代替,从而引起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1]。

这种改变导致应激状态下Ca2+大量非正常释放,引起电解质代谢混乱,出现肌肉持续收缩,使猪产生恶性高热。

大量释出的Ca2+激活过量的糖原酵解,使肌糖原酵解过程加速,引起肌肉pH值异常降低,导致PSE肉产生。

目前已经建立了PCRRFLP和PCR-SSCP 方法检测氟烷基因,并有基因诊断盒上市,用于猪的育种实践[2]。

1.2 猪酸肉基因酸肉基因又叫RN基因(Rendement Napole or gene RN),是影响肉质的另一主效基因。

酸肉状态原来是法国一个汉普夏猪研究组鉴定的。

迄今为止,这个基因仅见于纯汉普夏或汉普夏品系中。

RN基因有2个等位基因,不利等位基因RN-是正常等位基因rn+的完全显性[3],该基因定位于15q2.4—2.5区间内,其显性等位基因有增加肌糖原含量,降低腌制和烹饪火腿产量的效益,并引起猪肉酸化[4]。

Mariani等在酸肉发生机理的系列研究中发现,在PRKAG3基因外显子3中碱基G→A的突变抑制了特异磷酸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pHate-activated kinase)的活性,从而中止糖原的积蓄,导致了酸肉的产生,利用这一突变可以准确地检测RN基因。

1.3 单磷酸腺苷蛋白激酶γ3亚基基因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3基因:是近年来被发现的一个影响猪肉pH 值、肉色及系水力的主效基因,有多个突变位点,其中第200个密码子发生突变(Arg200→Gln200)是引起RN 效应的根本原因,这个R200Q突变导致RN–/RN–和RN–/rn+动物的肌肉糖原含量提高了70%,猪被屠宰之后24小时测定肌肉的pH值较低,肌肉系水力下降,烤制火腿的产量也降低。

这个200Q等位位点与所有RN–型动物有关,并在汉普夏品种中有很高的比例,但不存在于rn+基因型或其它品种猪中。

T32N、G52S和I199V 突变广泛存在于一些商业猪品种中,与优良肉质性状有关[5]。

AMPK是一种能被腺苷一磷酸(AMP)激活的蛋白激酶,被激活的AMPK主要通过改变机体内脂类和糖类代谢,使其朝着抑制ATP消耗、促进ATP生成的方向进行,从而保持体内能量平衡。

AMPK是由α、β和γ三个亚基构成的异源三聚体。

α为催化亚基,有α1和α2两种同工型。

β和γ为调节亚基,β亚基有β1和β2两种同工型,γ亚基有γ1、γ2和γ3三种同工型。

其中PRKAA1和PRKAA2分别编码α1和α2亚基;PRKABl和PRKAB2分别编码β1和β2亚基;PRKAG1、PRKAG2 和PRKAG3 分别编码γ1、γ2 和γ3 亚基[6]。

Milan等[7]首次报道汉普夏猪PRKAG3基因第200个密码子发生突变(Arg200→Gln200),使AMPK活性降低,从而使骨骼肌中糖原含量升高70%,最终导致猪肉终pH降低是引起RN-效应的根本原因。

Ciobanu[8]、Fontanesi[9-10]、Lindahl[11-12]、Otto[13]、Lu-Sheng Huang等[14]的研究都表明:PRKA G3编码亚基中的其他三个氨基酸(T30N,G52S,I119V)的替换对肉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紧邻Arg200的Val199→Ile199突变具有与RN–相反的效应,它使骨骼肌中糖原含量降低,因而有利于改善肉质。

PRKA G3是近年来确定的一个影响肉质pH、肉色及系水力的主效基因。

李梦云等[15]的研究表明PRKA G3基因在雅南猪和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中的表达率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关系不大而和肌内脂肪含量成正相关。

另外,王金雷等[16]的研究表明鸡PRKAB2基因第一外显子406bp处发生的T→C的突变可显著提高活重、屠体重、腿肌重和腹脂重,同时提高肉的嫩度。

Hae-Young Lee等[17]的研究表明PRKAA2基因可能与动物脂肪沉积有关。

2 猪肉质性状的主要候选基因作为猪肉质性状的主要候选基因(cadidate gene)通常是一些已知其生物学功能和核苷酸序列的基因,它们参与肉质性状发育过程。

这些基因可能是结构基因、调节基因、或在生化代谢途径中影响肉质性状表达的基因。

2.1 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FABPs)家族是存在于许多细胞类型中细胞溶质内的脂肪酸结合蛋白,至少有11种结构上不同的类型,其中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被定位在猪6号染色体上,主要在心脏、骨骼肌细胞和乳腺细胞表达,对肌肉脂肪含量(IMF)有显著的影响。

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被定位在猪4号染色体上,主要在脂肪细胞中表达,与肌内脂肪的分化积累有关。

因此H-FABP和A-FABP基因均可作为IMF的候选基因。

通过QTL遗传分析发现,与IMF有关的QTL位点极有可能存在于A-FABP基因的微卫星区域内,此位点已被精确定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65cM处,而在HFABP两个等位基因的微卫星位点内却没有发现IMF显著增加[18]。

2.2 激素敏感脂肪酶基因激素敏感脂肪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HSL)能将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以满足动物体的需要,是甘油三酯合成和分解的限速酶。

哺乳动物体内的脂肪常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于脂肪细胞内,Gu等利用鼠HSLcD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把猪的HSL基因定位于染色体的6p12-21区域内,猪HSL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人和鼠同源性为85% ,猪HSL 基因的全长序列有11kb,含有9个外显子,基因全长已被克隆和测序(Chowdhary等)。

王琦等研究了HSL基因的多态性后认为,HSL基因可以初步被看成是影响猪脂肪沉积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之一,并发现了SSCP多态位点[19]。

2.3 酯蛋白脂肪酶基因酯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基因是催化与蛋白质相连的甘油三脂水解作用的酶,它可将血液中乳糜粒和极低密度酯蛋白所携带的甘油三脂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向脂肪组织提供合成甘油三脂所需的原材料,以供各组织储存和利用。

廉红霞等[20]对杜×长白×大约克猪的研究表明猪生长育肥期背最长肌LPL基因表达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王刚等[21]对莱芜猪和鲁莱猪的研究表明猪肌肉组织LPL是肌内脂肪沉积的重要参与者,其编码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体重发育特征,并对肌内脂肪的沉积具有一定程度影响。

因此,LPL是动物组织沉积脂肪关键酶,肌体中的脂肪组织和骨骼肌中含有丰富的酯蛋白脂肪酶。

猪的LPL基因已被定位在14号染色体的q1.2-1.4上。

Previato等研究表明,LPL基因的5′端上游区域-368- -35之间为基因的正调控区,-724- -565为负调控区,它们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脂肪沉积。

鉴于LPL在动物脂肪代谢中的关键作用,猪的LPL基因可以看成是影响猪脂肪沉积的重要候选基因之一。

2.4 MyoD 基因家族哺乳动物体肌纤维在胚胎形成过程中受到MyoD基因家族的调控。

MyoD基因家族包括四种结构上相关的基因:MyoDI,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YOG),my f–5和myf–6。

这些基因编码螺旋—环–螺旋(bHLH)蛋白,通过调解肌肉分化阶段特异蛋白的表达来参与肌细胞决定和分化,其中myf–5和MyoDI在成肌细胞增殖过程中表达,MYOD在未分化末期表达。

Myf 26是一个与MYOD有关的基因,MYOD在胎儿发育中起作用,myf 26在胎儿出生后最活跃,参与成年动物肌肉量形成的调节(Te Pas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