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工艺学教案-精品课程

合集下载

《化工工艺学》教案丙烯腈讲稿范文

《化工工艺学》教案丙烯腈讲稿范文

《化工工艺学》教案丙烯腈讲稿范文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丙烯腈的化学结构和性质2. 掌握丙烯腈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3. 了解丙烯腈的主要用途和应用领域4. 掌握丙烯腈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措施二、教学内容1. 丙烯腈的化学结构与性质2. 丙烯腈的制备方法a) 氰化法b) 丙烯腈的聚合反应3. 丙烯腈的生产工艺流程4. 丙烯腈的主要用途和应用领域5. 丙烯腈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丙烯腈的化学结构与性质b) 丙烯腈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c) 丙烯腈的主要用途和应用领域d) 丙烯腈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措施2. 教学难点:a) 丙烯腈的制备方法及其反应机理b) 丙烯腈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和调控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丙烯腈的化学结构、制备方法、生产工艺和应用领域等基本知识b) 案例分析法:分析丙烯腈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c)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丙烯腈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 教学手段:a) 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丙烯腈的化学结构、制备方法和生产工艺等知识点b) 实验室实验:进行丙烯腈的制备实验,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c) 网络资源:查阅丙烯腈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五、教学安排1. 课时:45分钟2. 教学环节:a) 导入:介绍丙烯腈的背景信息和重要性b) 教学内容的讲解与讨论:分别讲解丙烯腈的化学结构、制备方法、生产工艺和应用领域等知识点c) 案例分析:分析丙烯腈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案例d) 安全和环保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丙烯腈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e)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f)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a)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b)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c)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室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d) 课程论文:评价学生对丙烯腈生产工艺的研究和分析能力2. 评价内容:a) 丙烯腈的化学结构和性质的理解b) 丙烯腈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的掌握c) 丙烯腈的主要用途和应用领域的了解d) 丙烯腈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措施的认知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a)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b)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尝试其他教学手段c)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是否需要改进教学策略d) 课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计划2. 反思周期:a) 每节课后进行即时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b) 定期(如每周或每月)进行总结反思,对长期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八、教学拓展1. 拓展内容:a) 丙烯腈产业链的相关知识,如上游原料丙烯的生产和下游产品应用等b) 丙烯腈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趋势c) 丙烯腈的环保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策略d) 相关化工工艺学的其他领域,如聚合反应工艺、化工设备设计等2. 拓展方式:a) 组织专题讲座或报告,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解b)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进行深入研究c) 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丙烯腈生产企业,了解实际生产情况九、教学资源1. 教材和参考书:a) 《化工工艺学》教材b) 《丙烯腈生产工艺》等相关参考书籍c) 相关学术论文和专利资料2. 网络资源:a) 化工工艺学相关的学术网站和数据库b) 丙烯腈生产企业的官方网站和产品介绍c) 安全环保相关的政府网站和规定标准十、教学预案1. 应急处理:a) 准备相关的应急处理措施,如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b) 确保实验室安全设施的完好,如消防器材、防护装备等2. 课程调整:a) 针对突发情况,如天气原因、设备故障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b) 准备备选教学内容,以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变化十一、教学实践1. 实践内容:a) 组织学生进行丙烯腈制备的实验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实践理解。

《化工工艺学》教案检测和操作控制

《化工工艺学》教案检测和操作控制

《化工工艺学》教案检测和操作控制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了解化工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理解化工工艺学在化工行业中的重要性。

掌握化工工艺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1.2 教学内容化工工艺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化工工艺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化工工艺学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领域。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化工工艺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通过作业和练习检查学生对化工工艺学应用领域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化工过程及其检测2.1 教学目标理解化工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掌握化工过程中常用的检测方法和原理。

学会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进行操作。

2.2 教学内容化工过程的定义和分类。

化工过程中常用的检测方法,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

检测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实践来加深对检测方法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检测方法的掌握情况。

通过作业和练习检查学生对检测原理的理解。

第三章:化工过程控制与优化3.1 教学目标理解化工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掌握化工过程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会进行化工过程优化和调整。

3.2 教学内容化工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化工过程控制的基本原理,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

化工过程优化和调整的方法和步骤。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对化工过程控制的理解。

3.4 教学评估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化工过程控制的掌握情况。

通过作业和练习检查学生对化工过程优化和调整的方法的理解。

第四章:化工安全与环保4.1 教学目标了解化工安全的重要性。

掌握化工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措施。

理解化工环保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4.2 教学内容化工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措施,如防火、防爆、防毒等。

《化工工艺学》课程教案

《化工工艺学》课程教案

2014 学年第 2 学期函授 13化学工程(专升本)专业《化工工艺学》课程教案4课时/次共10次 40课时教师:教研室:§1 第一章合成氨原料气的制备教学目的:掌握优质固体燃料气化、气态烃蒸汽转化、重油部分氧化等不同原料制气过程的基本原理;原料和工艺路线;主要设备和工艺条件的选择;消耗定额的计算和催化剂的使用条件。

教学重点:优质固体燃料气化、气态烃蒸汽转化、重油部分氧化等不同原料制气过程。

教学难点:消耗定额的计算和催化剂的使用条件。

新课内容:第一节固体燃料气化法一、概述固体燃料(煤、焦炭或水煤浆)气化:用氧或含氧气化剂对其进行热加工,使碳转变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

气化所得的可燃气体称为煤气,进行气化的设备称为煤气发生炉。

二、基本概念1、煤的固定碳;固体燃料煤除去灰分、挥发分、硫分和水分以外,其余的可燃物质称为固定碳。

2、煤的发热值:指1公斤煤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3、标煤:低位发热值为7000kcal/kg的燃料4.空气煤气:以空气作为气化而生成的煤气其中含有大量的氮(50%以上)及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和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氢气。

5.混合煤气(发生炉煤气):以空气和适量的蒸汽的混合物为气化剂生成的煤气,其发热量比空气煤气为高。

在工业上这种煤气一般作燃料用。

6.水煤气:以蒸汽作为气化剂而生成的煤气,其中氢及—氧化碳的含量高在85%以上,而氮含量较低。

7.半水煤气:以蒸汽加适量的空气或富氧空气同时作为气化剂所创得的煤气或适当加有发生炉煤气的水煤气,其含氮量为21—22%。

三、气化对煤质的基本要求(1)保持高温和南气化剂流速(2)使燃料层各处间一截而的气流速度和温度分布均匀。

这两个条件的获得,除了与炉子结构(如加料、排渣等装置)的完善程度有关外,采用的燃料性质也具有重大影响。

1水分:<5%2挥发份:<6%煤中所含挥发分量和煤的碳化程度有关,含量少的可至I一2%,多的可达40%以上。

它的含量依下列次序递减:泥煤褐煤烟煤无烟煤焦炭3灰份:15-20%灰分中主要组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钙和氧化镁等无机物质。

化工工艺学课程教案

化工工艺学课程教案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捉升口我2014学年第2学期函授13化学工程(专升本)专业《化工工艺学》课程教案4课时/次共10次40课时教师:________________教研室:______________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捉升口我§ 1 第一章合成氨原料气的制备教学目的:掌握优质固体燃料气化、气态炷蒸汽转化、重汕部分氧化等不同原料制气过程的基本原理:原料和工艺路线:主要设备和工艺条件的选择;消耗定额的计算和催化剂的使用条件。

教学重点:优质固体燃料气化、气态炷蒸汽转化、重油部分氧化等不同原料制气过程。

教学难点:消耗定额的计算和催化剂的使用条件。

新课内容:第一节固体燃料气化法一、槪述固体燃料(煤、焦炭或水煤浆)气化:用氧或含氧气化剂对其进行热加工,使碳转变为可姻性气体的过程。

气化所得的可燃气体称为煤气,进行气化的设备称为煤气发生炉。

二、基本概念1、煤的固定碳;固体燃料煤除去灰分、挥发分、硫分和水分以外,其余的可燃物质称为固定碳。

2、煤的发热值:指1公斤煤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3、标煤:低位发热值为7000kcal/kg的燃料4.空气煤气:以空气作为气化而生成的煤气其中含有大量的氮(50%以上)及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和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氢气。

5•混合煤气(发生炉煤气):以空气和适量的蒸汽的混合物为气化剂生成的煤气,其发热量比空气煤气为高。

在工业上这种煤气一般作燃料用。

6. 水煤气:以蒸汽作为气化剂而生成的煤气,英中氢及一氧化碳的含疑高在85%以上,而氮含量较低。

7. 半水煤气:以蒸汽加适疑的空气或富氧空气同时作为气化剂所创得的煤气或适当加有发生炉煤气的水煤气,其含氮量为21—22%。

三、气化对煤质的基本要求(1)保持高温和南气化剂流速(2)使燃料层各处间一截而的气流速度和温度分布均匀。

这两个条件的获得,除了与炉子结构(如加料、排渣等装置)的完善程度有关外,采用的燃料性质也具有重大影响。

1水分:<5%2挥发份:<6%煤中所含挥发分量和煤的碳化程度有关,含量少的可至I 一2%,多的可达40%以上。

有机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

有机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

有机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工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流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有机化工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有机化工原料的选择和工艺流程的设计;(3)熟悉有机化工产品的性质和应用。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工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具备有机化工工艺流程的设计和优化能力;(3)学会使用相关设备和仪器进行有机化工实验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工行业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对安全生产和环保的意识;(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机化工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有机化工原料的选择和工艺流程的设计;3.有机化工产品的性质和应用;4.有机化工实验操作技术和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有机化工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第二课时:有机化工原料的选择和工艺流程的设计;第三课时:有机化工产品的性质和应用;第四课时:有机化工实验操作技术和安全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工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流程;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工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3.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机化工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有机化工工艺学教材;2.参考书:有机化工相关领域的著作;3.多媒体资料:有机化工生产过程的图片、视频等;4.实验设备:有机化工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

教学资源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工工艺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化工工艺学》教案检测和操作控制

《化工工艺学》教案检测和操作控制

《化工工艺学》教案检测和操作控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工工艺过程中常用的检测方法和操作控制原理。

2. 掌握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基本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技术。

3. 学会使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表进行化工过程的监控与调整。

4. 能够分析并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检测和控制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化工工艺过程中的检测方法及仪表温度检测仪表:热电阻、热电偶等压力检测仪表:弹簧管压力表、压力传感器等流量检测仪表:电磁流量计、质量流量计等液位检测仪表:超声波液位计、雷达液位计等2. 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表简单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原理控制器类型: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等执行器类型:电动执行器、气动执行器等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案例3. 操作控制技术化工过程的稳定性分析控制参数的优化与调整故障诊断与处理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实物图片、示意图和动画,增强学生对检测仪表和控制系统的直观认识。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化工生产过程,分析其检测和操作控制方法。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操作: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检测和控制技术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化工工艺学》相关章节。

2. 课件:PowerPoint或其他演示软件制作的课件。

3. 实验设备: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检测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实验装置。

4.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技术手册、企业案例等。

六、教学活动安排1. 课时:本章节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活动安排:第1课时:介绍化工工艺过程中的检测方法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化学工艺学教案3(化工12本)-胡江良

化学工艺学教案3(化工12本)-胡江良
2.4.1原料消耗定额
(1)原料定额消耗: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原料的量。
原料消耗定额根据计算依据不同分为理论消耗定额和实际消耗定额两种。
理论消耗定额:是以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为基础计算的消耗定额为理论消耗定额。
实际过程的原料消耗定额绝不可能低于理论消耗定额。
2.4.1原料消耗定额
公用工程是指化工厂必不可少的供水、供热、冷冻、供电和供气等条件。
提高反应物溶度的方法:①对于液相反应,可采用能提高反应物溶解度的溶剂,或者在反应中蒸发或冷凝部分溶剂等方法;②对于气相反应,可适当提高操作压力或降低惰性物质的含量的方法。
对于可逆反应,反应物浓度与其平衡浓度之差是反应的推动力,此推动力越大则反应速率越高。所以,在反应过程中不断从反应体系中取出生产物,使反应远离平衡,既可保持高速率,又可使平衡不断向产物方向移动,这对于受平衡限制的反应是提高产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强制性国标:是保障人体健康、人身和财产安全,以法律及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
(2)行业标准
(3)地方标准
(4)企业标准
2.5.3化工产品质量标准中的常见指标项目
(1)外观:一般包括化工产品在常温时的状态、颜色及臭味等。
(2)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含量
化工原料主要成分含量表示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是以其中主要成分所占的重量百分数表示。
2.5化工生产中几种常用产品质量标准
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没有质量,再低的成本也是徒劳的。成本控制是在质量控制下的成本控制,没有质量标准,成本控制就会失去方向,也谈不上成本控制。
我国化工产品的质量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级。
(1)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其他各级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相抵触。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国标和推荐性国标。

化学工艺学教案11(化工12本)-胡江良

化学工艺学教案11(化工12本)-胡江良

化学工艺学课程教案
温、杂质含量符合分离要求。

深冷分离任务就是根据裂解气中各低碳烃相
对挥发度的不同,用精馏的方法逐一进行分离,最后获得纯度符合要求的
乙烯和丙烯产品。

图为顺序深冷分离流程
4.5 乙烯工业的发展趋势(自学)
⑴乙烯建设规模继续向大型化发展
⑵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
①ALCET技术,②膜分离技术,③催化精馏加氢技术
⑶抑制裂解炉结焦技术
①使用涂覆技术降低炉管结焦;②使用结焦抑制剂预防炉管结焦。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一、简答
(1)烃类的热裂解过程的特点?
(2)裂解气急冷的方法?
(3)如何判断裂解炉和急冷换热器是否需要清焦?
(4)裂解气分离主要方法?
(5)乙烯工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化学工艺学》(第三版),潘鸿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
《化学工艺学》(第三版),黄仲九,房鼎业,浙江大学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出版。

教学反思:。

化学工艺学教案4(化工12本)-胡江良

化学工艺学教案4(化工12本)-胡江良
3.了解催化剂的分类,运输、储存和装卸等相关要求;
4.理解物料衡算的通式(基本方程)、衡算的步骤及其具体运用;
5.理解热量衡算的通式(基本方程)、衡算的步骤及其具体运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催化剂的作用、基本特征和性能指标、催化剂的活化、失活、再生及其使用注意事项;物料和热量衡算基本方程
难点:催化剂的性能指标、物料和热量衡算的具体运用。
2.8反应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基础
衡算系统的物料衡算通式
输入物料的总质量=输出物料的总质量+系统内积累的物料质量
1.间歇操作过程的物料衡算
以每批生产时间为基准
输入物料量:每批投入的所有物料质量的总和(包括反应物、溶剂、充入的气体、催化剂等)
输出物料量:该批卸出的所有物料质量的总和(包括目的产物、副产物、剩余反应物、抽出的气体、溶剂、催化剂等)
⑤开车时要保持缓慢的升温、升压速率、温度、压力的突然变化容易造成催化剂的粉碎,要在运输和储藏中应防止其受到污染,固体催化剂在装填于反应器中时,也要防止污染和破裂。装填过程中要做到均匀,避免出现“架桥”现象,以防止反应工况恶化;装填后要将反应器进出口密封好,以防其他气体进入或受潮。许多催化剂使用后,在停工卸出之前需要进行钝化处理。
Uin+QP=Uout+W
5、热量衡算的关键
首先要确定衡算对象,即明确系统及其周围环境的范围
选定物料衡算基准,物、热衡算方程式要联立求解,均应有同一物料衡算基准
确定温度基准,多以298K(或273K)为基准温度
注意物质的相态,计算相应的焓变
讲解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催化剂的寿命、烧结、结焦、催化剂再生、选择性中毒
教学基本内容

化工工艺课程教学设计

化工工艺课程教学设计

《化工工艺学》课程整体教学设计(2014~ 2015学年第1学期)课属院系:化工新材料工程学院课程代码: 1101107制定人:傅丽制定时间: 2014.09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一、课程信息(一)管理信息课程名称:化工工艺学课程代码: 1102025课属院系:化工新材料工程学院制定者:傅丽批准人: 靳庆华(二)基本信息学分: 6 学时96 教学对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大二学生课程属性:专业拓展课程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先修课程:化工制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单元操作后续课程:二、教学对象分析《化工工艺学》面向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大二学生开设。

大二学生思维较活跃,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动手能力强,已掌握必要的基础化学、高等数学、化工单元操作等知识基础,并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对于《化工工艺学》的理论学习任务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仍存在少数学生基础不牢,学习积极主动性差的现象。

针对这一特殊学情,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将理论推导简化,以设备操作为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设计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工作工程为主线,融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一体,突破学科体系模式,以典型化工工艺为载体,将相关的管理技术、设备维护、工艺操作和工艺平价合理整合。

校企合作共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采用综合化、项目化的设计方法,结合对企业需求的调研,将教学内容划分为9个项目。

每个项目均采用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思路,工学结合,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降低理论重心,突出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内容组织形式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每个任务实施时,先提出学习目标,再进行任务分析,使学生在开始就知道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利用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自我实践。

化工工艺学教案

化工工艺学教案

化工工艺学教案(无机部分)学院、系: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任课教师:赵风云授课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课程学分:课程总学时:64课程周学时: 4日2 月9 年2008合成氨教学进程纸用案教学大技科北河.河北科技大学教案用纸第一章绪论上次课复习:了解:两段转化的工艺目的。

第三卷》姜圣阶----- 第一《合成氨工学料.氨的性质和烃类蒸汽转化法制取原料气的原理及其特点,技大同上参考资料.能量回收同上参考资料.教学要求:变换原理同上参考资料.一、氨的发现与制取氨是在1754年由普里斯特利(Priestey)发现的。

但直到本世纪初哈伯(Haber)等人才研究成功了合成氨法,1913年在德国奥保(OPPau)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厂。

1909年.哈伯用俄催化剂,在和500-600温度下获得6%的氨,即使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氢氮混合气每次通过反应器也只有小部分转化为氨,为了提高原料利用率,哈伯提出氨生产工艺为(1)采用循环方法;(2)采用成品液氨蒸发实现离开反应器气体中氨的冷凝分离,(3)用离开反应器的热气体预热进入反应器的气体,以达到反应温度。

在机械工程师伯希(Bosch)的协助下,1910年建成了80g。

h 的合成氨试验装置。

1911年,-1米塔希〔M心asch)研究成功了以铁为活性组分的氨合成催化剂,这种催化剂比饿催化剂价廉、易得、活性高且耐用,至今,铁催化剂仍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1912年,在德国奥堡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建成一套日产30t的合成氨装置。

1917年,另一座日产90t的合成氨装置也在德国洛伊纳建成投产。

合成氨方法的研究成功,不仅为获取化合态氮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且也促进了许多科技领域(例如高压技术、低温技术、催化、特殊金属材料、固体燃料气化、烃类燃料的合理利用等)的发展。

二、合成氨的原料空气:氮气的来源水:氢气的来源。

燃料:天然气、煤、焦炭、石油炼厂气、焦炉气、石脑油等是氢气来源的原料。

三、合成氨的主要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分类合成氨的生产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

化工工艺学教案

化工工艺学教案

化工工艺学教案(无机部分)学院、系: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任课教师:赵风云授课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课程学分:课程总学时:64课程周学时: 42008年9月2日合成氨教学进程河北科技大学教案用纸第一章绪论一、氨的发现与制取氨是在1754年由普里斯特利(Priestey)发现的。

但直到本世纪初哈伯(Haber)等人才研究成功了合成氨法,1913年在德国奥保(OPPau)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厂。

1909年.哈伯用俄催化剂,在和500-600温度下获得6%的氨,即使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氢氮混合气每次通过反应器也只有小部分转化为氨,为了提高原料利用率,哈伯提出氨生产工艺为(1)采用循环方法;(2)采用成品液氨蒸发实现离开反应器气体中氨的冷凝分离,(3)用离开反应器的热气体预热进入反应器的气体,以达到反应温度。

在机械工程师伯希(Bosch)的协助下,1910年建成了80g。

h-1的合成氨试验装置。

1911年,米塔希〔M心asch)研究成功了以铁为活性组分的氨合成催化剂,这种催化剂比饿催化剂价廉、易得、活性高且耐用,至今,铁催化剂仍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1912年,在德国奥堡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建成一套日产30t的合成氨装置。

1917年,另一座日产90t的合成氨装置也在德国洛伊纳建成投产。

合成氨方法的研究成功,不仅为获取化合态氮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且也促进了许多科技领域(例如高压技术、低温技术、催化、特殊金属材料、固体燃料气化、烃类燃料的合理利用等)的发展。

二、合成氨的原料空气:氮气的来源水:氢气的来源。

燃料:天然气、煤、焦炭、石油炼厂气、焦炉气、石脑油等是氢气来源的原料。

三、合成氨的主要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分类合成氨的生产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是原料气的制备。

制备含氢和氮的原料气可同时制得氮、氢混合气。

氮气主要来源于空气。

用空气制氮气,多用以下两种方法:1、化学法:在高温下,以固体燃料煤、焦炭) 液体烃和气体烃与空气作用,以燃烧除去空气中的氧,剩下的氮即可作为氮氢混合气中的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工艺学教案第 1 次课 2 学时课目、课题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化工工艺学》课程的发展、性质、地位和作用;2、了解化学工业的发展史、范畴、分类和特点;3、熟练掌握化工过程的物料衡算中的三个基本概念;4、了解化学工艺学的发展方向和国内外化学工业发展的现状。

重点难点重点:化学工艺学的任务、特点以及三个基本概念:转化率、收率和选择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内容: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内容……………………………………0.5学时二、概述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分类……………………………0.5学时三、概念、任务、三个基本概念……………………………………0.5学时1、转化率2、收率3、选择性四、化学工业的发展方向……………………………………………0.5学时五、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手段、师生互动:板书采用总题双栏设计,左栏为主要内容,要求学生作笔记,右栏为课外补充的知识点以扩大信息量,重点难点突出用彩色笔书写。

作业布置课后阅读主要参考资料1、黄仲九《化学工艺学概论》2、林世雄《石油炼制工程》上册3、廖巧丽、米镇涛《化学工艺学》课后自我总结分析1、化工工艺课属于化工的专业课,是与实际紧密相连的课程,实际的经验十分重要,可以让学生对该课充满兴趣,要用大量化工操作的实例吸引学生。

2、提出总体学习的要求和该课的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要活学活用。

教案(课时备课)第 2 次课 2 学时课目、课题化工资源及其初步加工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我国化学矿资源的分布、产量、特点与应用;2、熟练掌握煤资源的来源、储藏量与加工方法;3、掌握天然气资源的分类,现状分布与主要用途。

重点难点重点:煤化工的应用,现代新兴的煤资源加工方法。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内容:ξ2 化工资源及其初步加工……………………………………2学时2-1 化学矿1、分布与产量2、用途与特点2-2 煤资源1、定义2、分类特点2-2 煤资源加工方法2-3 天然气天然气干气、湿气主要用途:用燃料(西气东输)教学方法、手段、师生互动:采用幻灯与板书相结合教学,重点难点用板书突出教学,课堂教师提问和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

作业布置作业:查资料,题目:我国天然气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的进展报告(要求3000字以上)主要参考资料1、黄仲九《化学工艺学概论》2、廖巧丽、米镇涛《化学工艺学》课后自我总结分析学生初步接触化工生产的实际问题,难免有些迷茫,对所学内容无从下手,很难从实际工科的角度考虑问题,应加强实际问题的介绍。

教案(课时备课)第 3 次课 2 学时课目、课题化工资源及其初步加工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石油工业的发展、储藏、地位和作用;2、掌握石油组成,包括原油和馏分油的组成;3、熟练掌握石油加工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及流程;重点难点重点:石油炼制最常见的五套加工装置流程、原理、主要设备构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内容:2-4 石油资源加工与利用1. 定义………………………………………………………………………10分钟2. 分类(补充)世界八大国石油产、储量……………………………10分钟3. 石油炼制最常见的五套加工装置流程、原理、主要设备构造:(1)常减压蒸馏装置……………………………………………20分钟(2)催化裂化装置………………………………………………20分钟(3)催化重整装置………………………………………………15分钟(4)烷基化装置…………………………………………………10分钟(5)焦化装置……………………………………………………10分钟教学方法、手段、师生互动:采用幻灯与板书相结合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课堂总结,数学模型采用从实践到理论,而后从理论返回实践的方法讲授一种模型化的经验公式法,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发言。

作业布置课后阅读主要参考资料1、黄仲九《化学工艺学概论》2、廖巧丽、米镇涛《化学工艺学》课后自我总结分析石油资源是化工中的领军地位,其加工及进展举足轻重,因此,要多方面进行该方向的详细讲解,加深对于典型大化工的学习。

教案(课时备课)第 4 次课 2 学时课目、课题化工资源及其初步加工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石油加工过程及产品中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2、掌握石油产品(汽、煤、柴及润滑油等)的性能和作用;3、掌握汽油、柴油的评价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石油产品的评价方法、指标,催化重整原理。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内容:石油资源加工与利用一、几个重要概念1.辛烷值…………………………………………………………………10分钟2.热裂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15分钟3. 催化重整和芳烃抽提…………………………………………………15分钟4.延迟焦化………………………………………………………………10分钟5.烷基化…………………………………………………………………10分钟二、催化重整——铂重整1、主要反应…………………………………………………………………25分钟2、芳烃抽提工艺原理、对抽余相的要求…………………………………10分钟教学方法、手段、师生互动:采用幻灯与板书相结合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课堂总结,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发言。

作业布置课后阅读主要参考资料1、黄仲九《化学工艺学概论》2、廖巧丽、米镇涛《化学工艺学》课后自我总结分析发现学生对于实际问题存在许多疑问,而实际工艺生产中的问题恰恰是书本上找不到的,要求学生多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扩大专业知识面。

教案(课时备课)第 5 次课 2 学时课目、课题有机化工反应单元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乙烯工业的发展、性质、地位和作用;2、掌握烃类热裂解的原理,流程;3、熟练掌握烃类热裂解的主要工艺设备结构、作用;4、掌握细节问题重点难点重点:烃类热裂解的五个重要工艺组成的原理、作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内容:5-1 烃类热裂解一、概述……………………………………………………………………15分钟1、2001年世界乙烯产量前10 位国家,储量;…………………………10分钟2、2001年中国乙烯生产状况以及十五期间拟建大型乙烯项目…………10分钟二、烃类热裂解原理………………………………………………………15分钟1. 烃类的热裂解反应………………………………………………………10分钟①一次反应…………………………………………………………………10分钟②二次反应…………………………………………………………10分钟2、结焦和生碳的区别(细节)……………………………………………15分钟教学方法、手段、师生互动:采用板书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课堂总结,以彩色粉笔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报告汇报,相互交流。

作业布置作业:主要参考资料1、黄仲九《化学工艺学概论》2、廖巧丽、米镇涛《化学工艺学》课后自我总结分析适当增加了目前最新化工行业的进展情况,便于学生接受比较新的东西,能够站在比较前沿的方向上看问题。

教案(课时备课)第 6 次课 2 学时课目、课题有机化工反应单元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烃类热裂解的工艺条件,实现的方法;2、熟练掌握应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理论去分析烃类热裂解的生产工艺条件;3、复习物化和热力学、动力学方面的有关知识。

重点难点重点:应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理论去分析烃类热裂解的生产工艺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教学内容:烃类热裂解2. 烃类热裂解的热力学、动力学分析热力学分析:主要研究内容(1)温度的影响:∴温度有利(2)压力的影响∴降低P 对烃类热裂解有利减压方法加入水蒸气的优、缺点动力学分析:主要研究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互动:采用双栏式的板书设计,右面增加详细的推导过程,部分采用学生自主推导的方式。

作业布置作业:主要参考资料1、黄仲九《化学工艺学概论》2、廖巧丽、米镇涛《化学工艺学》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教案(课时备课)第7 次课 2 学时课目、课题有机化工反应单元——烃类热裂解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烃类热裂解工艺及原理流程;2、熟练绘制烃类热裂解工艺流程框图;3、熟练掌握生产和分离要求;4、了解裂解气的组成C5和分离目的、分离方法和步骤、乙烯能量利用、复叠制冷;重点难点重点:1、烃类热裂解工艺流程框图2、分离目的、分离方法和步骤、乙烯能量利用、复叠制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5-1 烃类热裂解工艺及原理流程三、由烃类热裂解生产低级烯烃和芳烃1.裂解产品2.裂解工艺急冷箱油洗塔水洗塔净化压缩深冷分离原料混和器空气水蒸气烟道气N2CO2CO高压水蒸气>750℃ , <1.5s裂解炉水蒸气(烟囱)高压热水裂解渣油循环水裂解汽油1) 通过控制燃油的进量调节温度↑2) 控制循环烟道的流量C2=99.99%C3=99.99%-100℃以下气化潜热(水:2258kJ/kg)3.裂解气的分离(1)裂解气的组成C5以下(2)净化分离的目的、分离方法和步骤(3)乙烯能量利用、复叠制冷作业布置主要参考资料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教案(课时备课)第8 次课 2 学时课目、课题有机化工反应单元——氯化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氯化工艺的用途、分类;2、掌握烃类氯化的反应机理;3、掌握氯化方法和氯化剂的选择。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烃类氯化的反应机理。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5-2氯化(取代氯化、加成氯化、氧氯化)一、概述1.氯化:在化合物分子中引入氯原子,以生产氯的衍生物的反应过程。

2.氯化反应类型烃的取代氯化加成氯化氧氯化3.氧化剂:HOCl、Cl2、HCl、COCl2(碳酰氯)光气4.氯化方法:光、热、催化氧化二、烃类的取代氯化三、反应机理:自由基链式反应链引发链传递链中止作业布置主要参考资料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教案(课时备课)第9 次课 2 学时课目、课题通用反应单元工艺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氧化反应工艺的类型,产品的种类,用途;2、掌握氧化反应过程的共同特点;3、了解常用的氧化剂种类重点难点重点:1、氧化反应过程的共同特点;2、氧化反应装置安全问题如何解决。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3-1氧化一、概述1. 氧化反应的分类⑴按氧化产物分⑵按反应类型分⑶按反应相态分均相:反应物与催化剂同相,反应在液相中进行非均相:气固相反应,反应物为主体,催化剂为固体2. 氧化反应过程的共同特点⑴00H<强放热反应⑵00G<且负值很大,Kp大,属不可逆反应⑶氧化反应存在着平行,串联副反应⑷都有爆炸和安全问题3. 氧化剂:空气、纯2O、3HNO、CO、22H O、2H O作业布置主要参考资料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教案(课时备课)第10 次课 2 学时课目、课题乙烯环氧化制环氧乙烷特征反应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主要的非均相催化氧化反应类型;2、熟练掌握非均相催化氧化特点;3、掌握热点的产生、危害、解决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