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2022级高三第一学期月考(二)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传统文化本是在历史上形成并在日常生活中活态传承的文化式样,但长期以来,因受制于“文化遗产”观念,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多停留在“守旧”的层面。
而当前的互联网和各式数字创意技术正使得社会生活诸方面显示出不一样的“生动的传统本色”。
这种作用一方面表现为传统文化的审美化的创新性发展——以其“仪式感”“距离感”和进而带来的“崇高感”,有创意地设计出一种“新中式生活美学”风格;另一方面表现为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思维、理念、形象、色彩、内涵等的创造性转化——以时代风格推动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以一种对“灵韵”的消解和戏剧化表达去满足大众的心理、情感需求。
同时,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较充分的满足之后,对超越实际功能的价值就会更为注重,由此,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转变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实践边界也就不断被突破。
互联网催生的数字创意体验已日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的融合也构建了新的审美场域和休闲生活空间。
例如“云游长城”小程序项目,利用“云游戏”技术和超拟真数字模型,对长城文化遗产做了数字化还原和游艺式呈现,对长城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像进行了“镜像”美化,使用户通过手机就能获得实时的交互式体验,感受不同时间“爬长城”带来的身心愉悦,仿佛消解了自己与万里长城的距离感。
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的融合可以带来超越日常生活经验但又依托于日常生活的审美愉悦,这既离不开受众关于文化传统的经验积累和传统文化的时空间隔特性(它使美感得以被体会),也顺应着网络数字技术所具有的贴近生活与满足感性需求的能力,审美借此方才升华,“新感性”也油然而生。
在此,美感具有“两重性”,既有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性的方面,也有超感性的、理性的、功利性的方面——这也是自然的人化之结果。
2024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咸阳市2024年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要论及“书画”是否“同源”,不能回避的便是中国文字的起源问题。
据考古学家目前所得的研究可见,文字雏形的产生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到商代晚期。
此中,以出土的半坡陶文为最早,约在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4300年之间。
大汶口、龙山、良渚文化时期也都有单个的陶文出现。
它们或用于表现人的自身(身体的外形、手足器官等),或是描摹自然环境(如山川、草木、鱼虫、鸟兽、气象等)。
后来,这些文字雏形才慢慢转化并发展成为一些抽象的符号。
文字最早用于象形或记事,是一种图画文字,即从图画中分支出来的一部分。
这便是“书”之源与“画”之源。
②如果把书与画的概念放在同一艺术范畴讨论,我们便不能单单从考古学角度研究“书画同源”中“源”的含义。
它之所以产生于书画家口中并成为术语,足见此“源”并非仅指“起源”这一释义,而应充分考量中国传统书法和国画的关系。
③以下从三方面阐述画与书所同之“源”。
④首先,中国书法与中国画使用工具“同源”。
中国书法的基本使用工具为文房四宝,同样也是中国画的必需品。
如果你了解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你会沉醉于毛笔的柔韧性、宣纸的渗透性、墨与砚台摩擦时可变的效果,并体会到此四种材质相辅相成的妙处。
正是因为它们的缺一不可,才形成了中国艺术的特殊魅力。
⑤其次,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用笔用墨“同源”。
中国书法的气势韵律和意态之美可纳入“抽象艺术”,而中国画更是充分运用了此中奥妙。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025届高三第一次校际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
与人类历史上其他技术革命相比,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能位居前列。
人类社会也正在由以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的信息社会,迈向以人工智能为关键支撑的智能社会,人类生产生活以及世界发展格局将由此发生更加深刻的改变。
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也称通用人工智能,是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也称狭义人工智能,是指人工系统实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
迄今为止大家熟悉的各种人工智能系统,都只实现了特定或专用的人类智能。
弱人工智能可以在单项上挑战人类,比如下围棋,人类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了。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核心芯片与元器件、机器学习算法开源框架等方面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人工智能优先发展策略、大数据规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规模、青年人才数量等方面具有优势。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机遇大于挑战。
尽管是后来者,但我们市场规模大,青年人多,奋斗精神强,长期来看更有优势。
我们可以预见,本世纪中叶前后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下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百年。
当然,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还远没有达到开启智能时代的量级,还需要持续积累和创新。
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还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
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类脑计算、生物计算、量子计算等。
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
2024届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暑期档《长安三万里》热映,不仅展现了唐朝诗人李白、高适和杜甫的风采,还精心描画出唐代街巷坊肆的日常景象。
时光荏苒,长安已是“西安”,城市布局与唐代相比有了很多变化。
近代以降,这座城市的唐风并不浓郁,直至2010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西安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复现古都风貌的独特路径:长安西市遗址上修建的大唐西市博物馆于原址“就地展示”,对汉唐城市遗址修葺则“修旧如旧”。
6个仿唐街区复现“丹柱素壁”的建筑外表,商铺林立,游客熙攘,一派浓郁烟火气,一如今人对古代长安繁华街市的想象。
严格说来,历史文化名城难以真正“复原”。
城市不是西伯利亚荒原上偶然发现的猛犸象遗体,能在冰冻岁月中保持原貌。
一座城市的社会生活如流水般奔腾不息,后人很难分辨汉代长安、唐代长安与宋元“长安”之间的区别。
同时,即便古代城市规划设计明确,现有证据仍不足以完整复原整座城市。
比如,初至京城便明白“长安居不易”的白居易,年近五旬终于在长安新昌坊有了住宅。
对此,诗人并未吝惜笔墨,但我们仅能从诗中依稀得知他住在新昌坊东边,“最近东头是白家”,且宅前有松,“但有双松当砌下”,更多信息则无从知晓。
那么,如何在历史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复现一座古代城市呢?理论上,我们可以立足此时此地,从现状倒推出一座城市最初的样貌。
以西安为例,在时光长河中逆流而上,观察明清西安府城墙的营建,欣赏元初马可·波罗赞美的“城甚壮丽”,了解北宋吕大忠始建碑林的动机,感受盛唐帝都的万千气象,直到见证隋文帝营造大兴城的那一刻。
古城一如西安,是历史层累的鲜活见证,树立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发展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产生过负面影响,无论是1882年通过《古迹保护法》的英国,还是1949年建立国家历史保护基金会的美国,各国有影响力的制度性保护措施的出台都颇为晚近。
2024届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及答案
汉中市2023年普通高中联盟学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共10页。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做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的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进行预叙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总体上可以分为直接预叙和暗示两种形式。
前者是由故事讲述人对未来发生的事情直接进行交代,比如第三回贾雨村送林黛玉入京后的一段描写:“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
不在话下。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晚于当时的故事时间,但却在此之前讲述出来,显然是属于预叙,目的在于使贾雨村之事完整叙述,借此了结。
这种预叙往往用“不在话下”或“这是后话”等词语作标志。
这种直接性的预叙也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人物之口道出,如第十三回秦可卿给凤姐托梦,从其“将来败落”“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败落下来”“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等语来看,这明显是在说贾府将来的命运,同样是属于预叙。
不过总的来看,《红楼梦》一书中像上述较为明显的预叙不是太多,作品更多的则是采取种种带有暗示性的手法来进行预叙,具体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大体有如下三种:一是通过图画的形式。
如第五回所写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暗示了《红楼梦》中主要女性的命运。
二是通过诗词曲的形式。
如第五回所写的《红楼梦》套曲,其中《终身误》预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的结局及贾宝玉当时的思想和情感。
陕西省西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一模试题 语文含解析
2022级高三第一学期月考(二)试题参考答案1. C “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错,而原文是“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较充分的满足之后”。
2. D A.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这既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时空间隔特性,也顺应着……贴近生活与满足感性需求的能力”是并列关系;B.“不仅让新型文化形态快速崛起,还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递进关系不对,原文“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型文化形态迅速崛起……同时也给……”是并列关系;C.“让表演虚实并行”并不是《寻梦牡丹亭》提到的数字技术。
3. B A.没有运用数字技术。
C.虽有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但并未走进日常生活,呈现日常生活的审美。
D.是演员把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并未走进日常生活。
4. ①材料一侧重写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融合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给人们带来双重的美感;②材料二则侧重以中国戏曲为例,论述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创新活力。
(每点2分,共4分)5. ①《荷花淀》的背景可运用数字影像技术、声光电技术,呈现宽广、阔大的背景,再配合情节的展开、演员的表演进行拓展。
②《荷花淀》的场景可将人工智能引入舞台,运用数字技术不断变换舞台空间,实现场景转化,来突出紧张的气氛。
③《荷花淀》的流水可使用数字灯光、数字音响,与舞台上青年妇女的人物表演相互映衬,来突出划船击桨水流的急速声。
(每点2分,共6分)6. C(对共工没有进行心理刻画。
)7. B(“不想打败共工,有怜悯之心”错误,这句体现祝融对生命奥义的思考。
)8.(4分)①“人工智能的逻辑”是指共工严格按照人类设置的程序执行命令,只是命令的机械执行者。
②“生命的逻辑”是指祝融自身不断发展,有生命意识,是命令的质疑者和发展者。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照应开头。
开头是祝融在火星上搜寻生命,结尾是祝融保护存留下来的生命体,生命体才得以建立起文明。
②结尾凸显文本的主题,是对生命、对文明的思考与重新定义。
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2024年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2024年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侧面描写出箫声的悲伤感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复张君书清·姚鼐辱书谕以入都不可不速,嘉谊甚荷。
以仆騃蹇,不明于古,不通于时事,又非素习熟于今之贤公卿,顾蒙识之于俦人之中,举纤介之微长,掩愚谬之大罪,引而掖焉,欲进诸门墙而登之清显,虽微君惠告,仆固愧而仰德久矣。
仆闻蕲于己者志也,而谐.于用者时也。
士或欲匿山林而.羁于绂冕,或心趋殿阙而不能自脱于田舍,自古有其志而违其事者多矣。
仆少无岩穴之操,长而役于尘埃之内,幸遭清时,附群贤之末,三十而登第,跻于翰林之署,而不克以居,浮沉部曹,而无才杰之望,以久次而始迁。
值天子启秘书之馆,大臣称其粗解文字而使舍吏事而供书局其为幸也多矣不幸以疾归又不以其远而忘之为奏而扬之于上其幸抑又甚焉。
士苟获是幸,虽聋瞆犹将耸耳目而奋,虽跛躃犹将振足而起也,而况于仆乎?仆家先世,常有交裾接迹仕于朝者,今者常参官中乃.无一人,仆虽愚,能不为门户计耶?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诚可矣,虽皇皇以求得之而不为慕利,虽因人骤进而不为贪荣。
何则?所济者大也。
至其次,则守官摅论,微补于国而道不章.。
又其次,则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大咎已尔。
陕西省西安市2024届高三部分学校联考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究竟是越来越一体化、趋同化,还是更应该注意保存文化的多元性?在文化层面,我认为要有主体意识。
如果缺乏主体意识,这个民族的灵魂就没有立足点。
我们只有确立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够去跟其他的文化交流、对话,才能够去向别人学习和吸收。
正因为我们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不坚定,或者不明确,所以对外来文化吸收也就非常盲目。
进而对文化走向不明确,所谓的主体意识,其实就体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
近百年来,我们一方面不停地在批判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断削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使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不了解。
文化的核心首先体现在价值观念上,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个体的价值,而中国文化更多地重视群体的价值,强调个人利益及从群体利益。
这种差异来源于不同的生命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认为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根源,所谓天地合气。
阴阳之气一合,万物就生长,所以天地是生命的根源。
而生命是分类的,每一类都有它自己的根源,就是祖先。
天地是生之本,祖先是类之本,所以每个个体生命只是价值生命链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在整体的生命链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个体生命有生有死,但族类生命是要不断延续的。
我们常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国人的这种生命观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生命观,你做事情一定想到要给后人留有余地,应该给后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而不是我这一代用完就完了。
文化还体现为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有很多独特的东西,比如说,强调考虑问题要从全局出发,当各个部分集合成一个整体以后,整体里面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跟其他的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我们不能够再把它从整体中还原出来;强调我们思考问题、读书、倾听人讲话时,不要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而是要去体会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精神、含义,因为中国人讲文以载道,所以我们要去发现语言文字里面承载的道理;强调在动态中看待问题,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等。
陕西省商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一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商洛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检测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汉语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与“化”起初是分开的,属于两个彼此独立的概念。
“文”,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花纹,“物相杂,故曰文”“五色成文而不乱”“文,错画也,象交文”中的“文”均指此义。
在此基础上,“文”又产生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
归纳之,“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又引申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用,较早见诸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贵卦·象传》。
西汉以后,“文”与“化”开始并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词语,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范畴。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通常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社会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狭义的文化,通常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实际上把文化视为与政治、经济相区别的实体范畴,又称为“小文化”。
2024届陕西省汉中市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汉中市2024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命题学校:汉台中学)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涂在本试卷上无效。
3.做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巨变为社会背景,以边塞诗人高适的回忆为主线,以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等唐代著名诗人的人生际遇及其诗作为载体,传递了诗人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互交织的家国情怀。
截至7月31日,《长安三万里》票房已破15亿。
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影片自身的综合质量之外,还得益于影片前期的营销方式——跟着电影背唐诗。
因为几乎所有观众都能在观影中背出耳熟能详的唐诗来“实时互动”。
唐诗无疑是观众理解诗人、欣赏影片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仅从诗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电影,怕是不能全面地领略其中的诗意和其背后的意蕴。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这段出自《礼记·乐记》中的文字诠释了中国古代诗、乐、舞同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
王宁宁在其著作《中国古代乐舞史》中写道:“唐代诗歌繁荣既是乐舞繁荣的前提条件,也是其现象表征。
”这种观点说明了诗乐舞之间无法割裂的紧密关联,同时也启示我们应当把唐诗与乐舞结合起来才能把握其整体性和全面性。
唐代诗人很多都熟悉乐舞,在吟诗时常会奏乐起舞或为舞蹈伴奏以助诗兴。
这种诗乐舞结合的表演场景在影片中很常见,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描述历史事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李白在观赏柘枝舞时,边击鼓伴奏,边吟诵出“美人一笑千黄金,垂罗舞纱扬胡音”的诗句。
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
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
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②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
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
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
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③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洞悉一切。
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
交代情节、描写人物不是诗的擅长,诗的特点在抒情。
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
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④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是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
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
如臧克家《老马》诗中的句子: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⑤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的是不胜重负的老马,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毅力的赞美。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华山中学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华山中学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苏轼,被余秋雨称为的天才,集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于一身的天才。
自古以来,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似乎是的一对死敌,然而这两者在苏轼身上却得到了最完美的统一,今日西湖的苏堤仍旧着一千多年前这个天才的赫赫政绩。
然而卓越的政治才能并不代表会玩弄肮脏的政治手腕,苏轼的一生命途多舛,与他正直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改革也好,保守也罢,无论当时哪派势力得宠,苏轼都只有一个宗旨:站在良心那边说话!A.千年一遇誓不两立显示B.千载难逢势不两立显示C.千年一遇势不两立昭示D.千载难逢誓不两立昭示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成功。
总书记致电祝贺,勉励大家继续保持昂扬斗志,不骄不躁,再创佳绩。
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一个个“腊子口”“娄山关”等待我们去战胜。
的女排精神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激发我们发扬好女排精神,在新征程中赢得胜利。
我们要从女排精神中力量,坚定信心、勇毅笃行,不为强手、敢打敢拼,以强大闯关实力奔向中国梦的光明未来。
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检测试题 语文含答案
榆林市2023—2024年度高三第一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意识,指关于人类社会经验关联性之感觉、知识、意象。
此种意识本身为历史经验组成部分.须在特定文化传统中理解。
雅斯贝斯比较世界文化,认为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多个文明中“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轴心期觉醒,各自独立发生,非由一点播散,因而各有理路,此为后来世界文化多样性之重要基础。
雅斯贝斯的观察与中国历史情况基本契合。
其语焉不详者,在于究竟各文明轴心期时代觉悟由哪些要素构成及如何引导各自后来文化、历史演变。
刘家和先生则指出,中国轴心期时代文化觉醒突出“历史理性”特色,此与同时期欧洲文化注重“逻辑理性”构成对比。
历史理性即指通过人类以往经验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之自觉。
此一倾向,构成中国文化特色之一。
历史理性体现在关于宇宙、社会、政治、文化、伦理各领域思考之整体、通达意识。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将道德理性与历史理性统一,使民本政治价值理念与历史学一起走向发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然而并非各家皆能达到这种统合性,儒家独能其事,与其系统整理、诠释先前时代历史典籍息息相关。
孔子博览众书,而择取其至关紧要者,以高度现实关怀心态整理诠释所有前代经验,用以抒发本人政治理念。
孔子所为,根本而言,为历史学与政治学融通之事,由是奠定中国传统历史学经世精神。
此一传统,为司马迁于汉初完成《史记》之基础。
《史记》撰写目标超出追述往事、求取直接经验教训局限,直指天下至道。
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非仅个人雄心,且为历史理性精神诉求。
此种精神于整个文化中一以贯之。
由此可知,从往事中求证道理之历史意识一以贯之,中国传统历史学在中国文化中居核心地位。
2024学年陕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合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陕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合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自安邑(山西南部)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第二年就开凿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颍水的“大沟”,即“鸿沟”的前身。
到魏襄王时期便有了“鸿沟”的说法。
事实上,鸿沟的修建经历了几个阶段,几番修整才最终成型。
鸿沟以黄河为水源,呈西北—东南流向,包括涡水、涣水、睢水、汳水等分支,整体上引黄河水南下至都城大梁,后又向东延伸,经大梁北郭到城东,再折而南下,汇入淮水的支流颍水。
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
自大梁南折入淮河后,鸿沟还联通起济、濮、睢、汝、泗等支流,使各水系与淮河有了交集,在原本“各行其道”的河、淮流域之间织起一张奇妙的水网,与早已成型的淮河邗沟水网相连相通,进而在黄淮平原上形成完整的“鸿沟”水系。
鸿沟在改善交通的同时,还以一己之力,承担起灌溉大任,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发展,河水流淌过诸多富庶地区,也将实打实的财富带入魏国,“南有鸿沟”更成了战略家苏秦对魏国实力的慨叹。
国都大梁,从原先的普通小城摇身一变,成了“诸侯四通,条达辐辕”的富饶之地,鸿沟流域更成了当时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
位于鸿沟水系的定陶、淮阳、寿县等城市也因水而兴,远近闻名。
更难能可贵的是,原本民情有别、风俗各异的南北方也随着水上交通的发展,有了难得的交流机会。
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魏国也因此富国强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令人唏嘘的是,鸿沟的加持并没有如料想般为魏国带来绵长的国祚,反而提前给魏国“热好盒饭”。
公元前228年,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一计黄河淹城,很快便让大梁不攻自破,使魏国沉寂于历史的车轮之下。
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渭南市2024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Ⅰ)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瓷器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
远古的中国,就有“神农作瓦器陶”“黄帝以字封为陶正”“舜陶于水滨”的文献记载与传说,可以说陶器的出现既是陶瓷发展史的开端,也是中华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河姆渡、大汶口等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灰陶、彩陶、黑陶和印纹陶等。
商代陶器大体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样式,在种类上也没有多大发展。
周代是陶器发展的重要阶段,陶器被大量应用到建筑上,如板瓦、筒瓦等。
唐代陶瓷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唐三彩就是其中的著名精品。
唐末大乱,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其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宋代出现以钓、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名窑,产品色彩品种日趋丰富。
元朝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青花瓷自此兴起。
明朝景德镇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
从西汉时期张骞西行讨伐匈奴、通使大夏、打通陆上丝绸之路开始,我国与诸国联系频繁起来,陶瓷也通过丝绸之路被运往各国,受到广泛好评。
大约在中世纪后,中国陶瓷外销,唐五代到宋初时期达到巅峰。
2024年陕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陕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5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语言是对口头语言的抽象,从读到诵的转换中有无限空间让作者进行文学创作。
从读到诵的转换空间无限大,想象力可以无穷发挥,对语言表达可以尽情追求。
同时,语言表达的无限性也源于生活本身的千变万化,语言感觉也必然在不断发展变化着。
作家的早晚期作品风格之所以有差异,很大程度源于这种变化和追求。
既然文字表达处于变化发展中,那什么是文字的好坏呢?除了对文字质量的基本要求,比如叙述流畅,避免错别字,语言现象不应过分简单等,还有没有其他标准?我认为起码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读者读起来是不是舒服。
好文字一定让读者读着舒服,在从读到诵的转换中充分享受内容和情感的张力,产生共鸣。
文学创作是在从读到诵的转换中完成的,读者是参与方,应考虑到他们的感受,依照转换规律来写作。
这个感受并非指三观一致,而是节奏的顺畅、感觉的顺畅、阅读的顺畅。
写作为了表达,表达就必须让读者读明白,能基本感受到作者的感觉。
文字的个性也就是文字辨识性,简单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一眼便认出文字风格的与众不同。
学术界将其概括为“文字个性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作家在生活和创作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审美理想、艺术志趣、创造才能和写作习惯等精神特点的总和。
这些精神特点控制着作家的创作活动,使他能用个性化语言构筑起一个独有的艺术世界”。
这种括准确全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理解。
首先,写作是一种表达,而表达欲是人类的天然欲望,属人性的一部分,就像对爱恨的欲望一样,具有生物和社会的双重动机,只不过强弱有别罢了。
可以夸张点说,表达是生存方式的一部分、基本权利的一部分。
因此,尽管表达的欲望并不直接导致文学创作,但它无疑是文学创以及任何艺术创作的源泉。
其次,既然如此,文学创作是典型的个人行为,作者才是创作主体,与他人关系不大,这是自己的表达和表达的自己,只能自己看着办。
2024年陕西省西安高新唐南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2024年陕西省西安高新唐南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访洛阳白园熊召政①从牡丹大家族中数以千计的国色天香,我认识了洛阳。
一座风流妩媚之城。
历千年兵燹、百回战劫而不毁灭的那些锦绣之根,现在更是春笋般茁起,轰轰烈烈地撒娇吐艳。
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吸引了万国衣冠。
②从“风回铁马响云间”的齐云塔;从花龙透雕、古柏森森的白马寺;从造像十万余尊的龙门石窟,我认识了一个坐在莲花座上的洛阳。
这洞天佛地之城,有多少花宫梵寺。
三千世界的高僧驻锡于此,意将辚辚的战车旋成常转的法轮,把咽下的黄河涛声吐成伽蓝的暮鼓晨钟。
③从邙山大冢认识帝王将相之城;从升仙太子碑认识出神入化之城。
侠骨剑气之城,倚在关林仪门前的铁狮子肩上;兽形怪物之城,幽禁在王城公园内的西汉壁画墓中。
盘桓几日,洛阳如历史的万花筒,让我目不暇接。
喜欢清静的我,来此竟不得做猿鹤之梦。
为了要在这文化沃野的中州找到我的情结,找到一个儒雅淡泊的洛阳,因此我来香山。
④香山在洛阳城南十几公里,隔着清清伊河,与西山的龙门石窟比肩而立。
与西山相比,这里的游客少得多了,及顶上到琵琶峰的,则少之又少。
⑤琵琶峰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地。
沿琵琶峰以下的香山一角,围墙圈禁,僻为白园。
⑥香山本是龙门东山,因地产香葛,故名。
北魏朝廷在西山大凿窟龛的时候,东山也随着建起一座规模巨大的香山寺。
临山起屋,依山凿佛。
一时间,东山五色渥彩,胜景辉煌。
洛阳城中的钟鸣鼎食之家,那年月,莫不争当香山寺的施主。
⑦烽镝洞穿了富贵之梦。
到了唐初,香山寺已钟磬寥寥,残破不堪。
武则天执政后,采纳武三思建议,重修香山寺。
东山又一度天花乱坠,香火旺盛。
再过一个世纪多,等白居易来到洛阳接任河南尹,香山寺又因风流云散,年久失修而门可罗雀。
陕西省宝鸡实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答案
2024届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答案:B解析:A项,“‘盲目的运命’和遭遇一极恶之人的陷害所造成的悲剧,并不具有悲剧美”错误,“盲目的运命”和遭遇一极恶之人的陷害所造成的悲剧,也具有悲剧美,只不过不是“最具悲剧美”。
C项,“他的专制直接造成了四凤和周萍的死”说法绝对,且于文无据。
D项,“《雷雨》跟传统戏剧截然不同”错误,原文说曹禺“超越了传统戏剧模式”,并非“截然不同”。
2.答案:C解析:“主要是说明了周朴园的结局其实才是最不幸的”错误,主要论证了《雷雨》的悲剧符合第三种叔本华第三种悲剧的哲学观。
3.答案:B解析:无法推断出“这样的戏剧还不能称之为悲剧”这一结论,“悲剧源自邪恶人物”是叔本华将悲剧分类后的第一种悲剧。
4. 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幼儿园指的是人工林在种植时以相同间隔、在同一时间,种植同龄树种。
5. 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在院子周围找到的概率要远高于在森林和公园找到的概率”说法错误,文中无此依据。
6.①根系有深层联结,极少竞争。
②大树冠的母树有调控作用。
③有相互扶持的生长体系。
(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找出天然原生林不会出现树木生长得过度密集的现象的相关信息,抽取与原因相关的关键信息,归纳作答。
7.(3 分)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内容、主题思想、技巧、语言的分析鉴赏能力。
答案:D【解析】“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错误。
我们要能够读懂散文的技巧、语言。
“阴阳相隔”,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交代父亲已经去世,也并无“痛苦之情”,而是表现了对父亲的思念、感恩与牵挂之情,曲解文意。
8.(6 分)【解析】考查学生掌握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答题思路】物象的作用:物象本身特点+对内容+对结构+对情感答案:①礼帽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作者的心中意味着成年;礼帽吸引着“我”,包含着“我”对父亲的仰慕和对成长的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陕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语文参考答案1. B(A项,“使得作家早晚期作品的风格存在较大的差异"混淆程度,原文是“作家的早晚期作品风格之所以有差异,很大程度源于这种变化和追求”。
C项,“表达欲是生存方式和基本权利的一部分"张冠李戴,原文为“表达是生存方式的一部分、基本权利的一部分”。
D项,“作家的创作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曲解文意,原文是“但至当下,尽管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显著,但对文学前途的担忧始终没有消退”)2. A(“文章开宗明义"错误,文章前两段主要阐述的是文字语言,而不是文字个性)3. C(“主要是源于个人造诣的提升”说法不全面,应该还有生活本身的变化)4. B(A 项表述绝对化,文中是说这系统可以把同一个树种以及一个树群里的“大部分"个体结合起来。
C项范围扩大.原文是说“真正的树木朋友”,而不是“一般树木"。
D项以偏概全,文中说它们“多半”也没机会变老)5. C(“街头游童"使用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阶级”使用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两者用法不同)6.①“明知会助长彼此间的竞争,却还是要与同类共享养分",这告诉我们在竞争中也要学会互相帮助。
②“许多树木则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环境中树木能在呵护中成长",这启示我们团体对个体的重要性,在良好的团体中人能更好地成长。
③“每棵树木对于整个共同体而言都弥足珍贵”“树木甚至会集体帮助生病的个体",启示我们不能忽略团体中的任何一个人,对于弱者要多给予关心与帮助。
④“这种森林的树木通常就像独行侠,因此总是处于艰难困境中”,启示我们在团体中要多沟通交流,才能走出困境,行走得更远。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得分)7. C(“作者也渐渐感到有些疲倦"与原文不符,作者喜欢海上得来的这种感觉)8.用周围人们对海浪的欣喜态度,渲染一种热闹氛围和加强一种期待心理,为作者感情流露提供背景,突出了“我”对海的特殊情感;(3分)用“我"的一次次抑制不住的微笑,来烘托内心深处盼望和渴求风浪早来的急切心理。
(3分)9.①海给了作者搏击风浪的自信;②点明了作者期待迎接前程中更为艰巨困难的决心;③作者的高远志向在与海的交流中得到印证和升华。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0. ACF[(原文标点)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
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11. B(“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中的“游"意思也是“交往”)12. C(“认为掌权者要重视对吴纯甫先生这类人才的任用"理解错误。
原文“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强调掌权者当以天下为己任,而非强调人才任用的问题)13.(1)大家都期待他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后来他遭受挫折、压制近三十年。
(得分点:“大用"“既而”“摧抑顿挫"各1分,大意2分)(2)按照他以前说过的话来执行,就犹如在饥渴的时候进食。
(得分点:“以”“向"“从事”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我还是孩童的时候,就知道吴纯甫先生。
长大后去先生家拜访,高兴得忘记回家。
世人谈论慷慨磊落之人,我一定说起先生。
先生年少时,被县令、乡绅、有威望的长者推重。
大家都期待他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后来他遭受挫折、压制近三十年。
先生自认为才能卓越,只是没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独独喜欢为别人说好话。
世人无论贤明、愚昧,见到他都敬慕他。
小到稍知归向正道的少年学子,他都一定向上举荐。
有志向的士人,也都归附先生。
时常质疑辩论,剖析十分细微,纵横议论如蜜蜂成群而至,解答众人的疑惑明了通晓。
他对天下事情的利与弊,百姓的得与失,心中常怀隐忧。
在天子中兴时期,他情绪激昂,有再造三代盛世的志向。
诏书多次下发,所提到的阐明废而不行的礼法制度等事,都是先生曾经说过的。
与先生交往的人,都去做大官。
先生独独做生员,进退自如。
嘉靖辛卯年,先生才考取举人。
于是将赴京参加会试,担任朝廷官职指日可待。
人们都为先生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而高兴,但又惋惜机会来得太晚。
然而论人不可把人中举或中进士的早晚作为标准,而应当把是否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作为标准。
不因为只是科场得意就高兴,而把得到能施展才能而利于国家的地位为乐事。
志向“为自己的志向,那么天下就可以安稳无事,可惜先生未得到地展才能的机会。
都在,先生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从千百人中突现出来,不能说没有收获;在国家衰颓的时候决心力挽狂澜,不能说没有力量。
按照他以前说过的话来执行,就犹如在饥渴的时候进食。
所以我认为先生不算晚,像先生这样才可以说是真正获得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那些庸碌无为的人,即使在幼儿时期就获得高官显爵,却每天在朝堂之上一味顺从,我不能说这人获得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于是我写下这篇文章来为先生送别。
14. B(颔联写汉武帝沉迷于打猎,经常微服私游,语带讽刺)15.①诗歌的前三联是针对汉武帝生前事迹委婉抒发感情的,没有“悲"的意味。
②尾联用典和写景相结合写出人们只能看到潇潇雨中的松柏,而不见有作为的君主,倍感凄然。
③所以,诗歌的结构可以说是“前六句一气,七八掉转作收”。
(每点2分)16.(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气吞万里如虎扁得仓皇北顾(3)示例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示例二:两边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第(1)(2)小题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括号内的字可写可不写,第(3)小题符合要求即可.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17.示例: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稳步增长,林草资源质量持续提升,林草生态功能不断增强,林草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根据监测结果显示"句式杂糅;“质量……增强”搭配不当。
修改正确一处1分,两处3分)18. A 质量和数量并重B一条科学、生态的绿化之路(一条科学合理的绿化之路)(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19. B[缜密:周密;细致(多指思想) 。
严密:事物之间结合得紧,没有空隙;周到、没有疏漏;使严密。
琢磨:思索;考虑。
捉摸:猜测,预料。
其间:那中间;其中;指某一段时间。
期间:(某段)时期里面、释怀:(爱憎、悲喜、思念等感情)在心中消除,多用于否定句、释然、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20.①逗号将画波浪线部分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语句,突出强调了菜园子的大小与形状。
②逗号表示停顿,使井里的植被和因植被而导致的水井显得“很窄"“很深”的特点得以突出强调。
(每点2分)21.(1)将菜园子比作绿洲,表现了菜园子绿意盎然的情景。
(2)将老园子比作外公的老朋友,表现了外公对老园子的了解、熟悉且有着很深的感情。
(3)将井底比作小镜子,充分表现了井底在阳光照射下明亮平静的状态。
(每点2分)22.【写作提示】一、材料解读这是一则新闻素材,也是当下的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材料出自2023年8月11日《人民日报》上刊发的陈世涵的文化类评论文章《博物馆热,升温更要“保温"》。
从原标题可以看出两点重要信息:一是当前国内出现了一种博物馆热,无论是北京还是地方.国人参观博物馆的现象已经升温,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说明国人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由衷地热爱,这种热爱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二是作者所表达的观点,那就是这种文化现象应该持续,不应该是一时的热浪,而应该是永久的热潮。
如果从材料第二段文字看,这也是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关注历史文化,寻求文化根源和民族源头。
说到底,那就是中华民族已开始从“崇洋媚外”的病态心理中走出,从历史虚无的症结中清醒。
中国人认识到中华民族自身的伟大.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从写作的角度看,这是一道思辨性的材料作文题。
考生应思考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现象,赞同还是否定,为什么赞同,或为何否定,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做到清醒地认识,理性地评价。
二、参考立意(1)博物馆热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情结;(2)走进博物馆,感受民族历史文化;可以看出两点重要信息:一是当前国内出现了一种博物馆热,无论是北京还是地方,国人参观博物馆的现象已经升温,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说明国人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由衷地热爱,这种热爱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二是作者所表达的观点,那就是这种文化现象应该持续,不应该是一时的热浪,而应该是永久的热潮。
如果从材料第二段文字看,这也是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关注历史文化,寻求文化根源和民族源头。
说到底,那就是中华民族已开始从“崇洋媚外"的病态心理中走出,从历史虚无的症结中清醒。
中国人认识到中华民族自身的伟大,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从写作的角度看,这是一道思辨性的材料作文题。
考生应思考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现象,否定,为什么赞同,或为何否定,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做到清醒地认识,理性(1)博物馆热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情结;(2)走进博物馆,感受民族历史文化;(3)看历史文化,寻民族之根;(4)从博物馆热看民族文化自信;(5)博物馆热,升温更要“保温”;(6)要理性看待博物馆热;(7)博物馆热,是“真热"还是“凑热”;等等。
三、题意评分解说题意评分等级文章特征符合题意一类文54~60分A.立意准确、集中、鲜明:能扣紧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鲜明,主旨集中、明确、B.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C.能严格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
D.所选文体特征鲜明。
二类文148~53分A立意准确、集中:能结合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明确。
B.内容具体,结构完整,思路基本清楚。
C.能执行题主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
D.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
一角三类文42~47分A.立意基本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
B.内容具体,结构大致完整,思路基本清楚。
C.基本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
D.基本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
基本符合题意四类文36~41分A.立意不够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局部观点游离材料的主要思想内涵。
B.内容大致具体,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如残缺、思路混乱。
C.未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
D.不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
偏离题意五类文35分及以下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不符合文体要求、仅选取材料、要求或背景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
四、补充说明(一)错别字等扣分缺标题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