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模式下构建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探讨

合集下载

构建持续照料、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

构建持续照料、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

上海已经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将面临急剧增长的趋势。

基于生命全周期服务理念,老年人不同衰老阶段对养老服务需求是有所差异的,无论是居家、社区还是机构养老服务,任何单一的养老服务模式都无法长期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需要的养老服务类型更加丰富、养老服务时间更久、养老服务资源更多。

因此,构建一个“家庭—社区—机构”持续照料、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将会使养老服务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整合与使用,可以满足老年人养老生活不同阶段的服务需求。

近年来,本市在养老服务深化发展过程中,正在不断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但是,不同养老服务模式之间互补衔接不够、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难以结合的矛盾依然凸显。

在家庭养老方面,政策引导与扶持的力度和成效还有待加强。

在机构养老方面,城区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郊区床位大量空置,“哑铃型”服务供给结构与中等收入老人有效需求制约等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同时,机构养老的成本高、回报周期长、资源匮乏等客观问题也都使得其发展受限。

在社区养老方面,同样遭遇社会情境阻断与自身运作机制不健全的双重困境。

现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大多单体运行,缺乏全方位的资源整合,运营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且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及少量服务收入维系,存在无法大规模推广的局限。

在医养康养结合方面,家庭医生、护理床位、老年康复、老年科等各类服务功能体系衔接不畅,不能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尚未形成医养资源的高效互动利用和多层次、可流动、互联互通的服务网络。

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为确保有限的养老服务资源得到高效、公平的分配,要继续完善本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系,明确界定各类养老服务的范围与衔接方式,建立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资源的轮候制度,以及在不同类别照顾机构之间正常流动的转介制度。

二是加快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推进和完善,让“长护险”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整合资源的作用,保险费用的支付不仅局限于目前的上门护理和养老机构内服务,还应包括社区养老服务、家庭照护床位等必须的费用。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研究进展与展望作者:郑敏陈辉刘子宁张楠楠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4年第06期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长期护理保险作为规避老年人长期护理风险的主要金融工具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我国以长期护理保险为主题的研究经历了护理、长期护理、长期护理保险和医养结合四个阶段,研究内容从纯医学角度向失能特点、影响因素、保险需求、制度建设以及养老(服务)模式等方向过渡。

随着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的推进,学者们开始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对试点效果进行评估,但是评估的方向较窄而且结果具有不一致性,需要进一步扩展和完善。

因此,需要在已有结果的基础上,从长期护理保险健康发展的角度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知识图谱;聚类分析;政策评估;进展;展望中图分类号:F842.6;R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6-0098-07引言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老年人口规模增速明显加快,失能、失智等情况增多,老年人、家庭和社会所面临的长期护理风险迅速上升。

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应对长期护理风险的主要工具,可以对长期护理服务产生的费用支出提供经济保障,有助于缓解失能、失智风险带来的经济压力。

2016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提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确立了“试点先行”原则。

2016年,我国开始在15个城市、2个重点联系省份开展试点。

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增至29个。

如今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进入稳步推进阶段,但各个试点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缴费和支付方式以及失能状态的评定等并无统一的標准,而且长期护理保险在整个社会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是很明晰。

医养结合背景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实践现况及研究进展

医养结合背景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实践现况及研究进展

医养结合背景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实践现况及研究进展一、内容概括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医养结合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实践现况及研究进展成为了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未来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我们将回顾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逐步完善。

其次我们将重点关注医养结合背景下的长期护理保险实践,分析其在养老服务、医疗服务、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表现。

我们将展望未来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1. 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和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长期护理保险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那么什么是长期护理保险呢?简单来说长期护理保险就是一种为了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失去自理能力后,如何得到及时、有效的照顾和护理而设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它的意义非常重大,首先它能够为这些特殊群体提供经济上的保障,让他们在面临生活困境时不再感到无助;其次,长期护理保险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年老体弱时得到关爱和尊重;长期护理保险还能够推动医疗保健体系的完善,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健康和美好。

2. 医养结合的背景和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长期护理保险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背景下,医养结合应运而生,旨在将医疗和养老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那么医养结合在现实中是如何运作的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医养结合的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养老服务需求日益旺盛。

然而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此外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服务。

因此如何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医养结合应运而生。

医养结合是指将医疗和养老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1概述与问题提出进入21世纪,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实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人人富裕、全民奔小康,还有势不可挡的老龄化浪潮,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

老龄化、病残化、失能化问题日益凸显,“未富先老”已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6年,我国65岁(含65)上老年人数目达到1.5亿;2019年末,我国65岁(含65)以上老年人数目达到1.76亿,占总人口的12.6%,老龄人口以每年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

据国家发改委最新消息,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社会人口老龄化、病残率升高,给我国传统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

尤其是部分慢性病患者有长期护理的需求,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生活方式改变、单纯的医疗和养老资源不足以满足需求的矛盾面前,迫切的现实需要促使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和医药卫生体系进行改革。

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2019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大力促进养老产业发展;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度强调加快医养结合发展步伐,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2021年3月两会顺利召开,包括毕胜、欧宗容、高莉在内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表示,要积极发现医养结合中的问题矛盾,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从老年人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出发,真正实现“医”“养”系统化的有机融合。

自医养结合模式推出以来,相关各类政策密集出台,医养结合实践也在全国各地铺展开来,“医养”内容不断深化、范围不断拓展,部分试点已经拥有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作者简介:葛雪飞(1997-),男,安徽亳州人,硕士,安徽工业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为应急物流管理。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药“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药“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药“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叶明丹张静摘要:“十九大”报告中,养老问题作为“健康中国”的一部分被提到了国家战略性高度。

将中医药特色与养老资源相结合,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新型养老模式,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针对传统养老模式供给失衡的困境,提出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新型养老模式,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健康中国”;中医药;养老模式;建议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达到2.3亿,占总人口的17%,对传统养老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提出“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1],表明国家对中医药养老基本发展思路的选择。

中医药具有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多方面的功能,将中医药特色与健康养老相结合,对于推动中国健康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医药“医养结合”的内涵安颖将“医养结合”定义为:“通过对医疗和养老这两种资源的整合、再配置,最大化地满足新形势下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这也是对以往养老模式的扩展和深入,是传统养老理念在新时代的创新和转变。

”[2]孙丽将中医药养老论述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药物和非药物手段、特性调节老年人群人体机能,使老年人群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

”[3]唐敏、吴海波认为:“中医药医养结合是在养老和医疗资源融合后,将中医药健康养生与‘治未病理念引入到养老机构、家庭、社区,以达到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目的。

”[4]综上所述,中医药养老模式是将中医药理念融入养老领域,通过重新整合、配置中医药和养老这两种社会资源,为老龄人口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满足其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二、构建中医药养老模式的现实意义“发展中医药养老,不仅能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群健康需求、减少医疗负担,还能缓解疾病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5]2030年我国将进入超老年型国家行列,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构建中医药养老模式对于缓解我国人口矛盾、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泰康养老董事长李艳华 长护险将成为典型的“医养结合”式社会保障制度

泰康养老董事长李艳华 长护险将成为典型的“医养结合”式社会保障制度

泰康养老董事长李艳华:长护险将成为典型的“医养结合”式社会保障制度文/李致鸿21世纪经济报道李艳华泰康养老董事长“受人之托,勤勉尽责。

”日前,泰康保险集团执行副总裁、泰康养老董事长李艳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既是泰康养老的经营理念,也是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事实上,关于养老话题的热点不断。

3月29日,人社部和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指导意见》,将完善待遇确定机制、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建立个人缴费档次标准调整机制和建立缴费补贴调整机制等;而由2018年全国两会衍生出的养老政策,落地预期亦在加强。

对此,李艳华指出,“在社会养老保险中,建议继续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让保险公司或社会化经办机构,更多地参与其中。

目前,市场上新建企业年金的企业不多,应该进一步制定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政策,并且切实降低企业负担,为企业年金释放空间。

除第一支柱社会养老保险外,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应对老龄化的作用日益突出,应该加快养老保障体系的结构调整。

”李艳华强调,与其它保险公司比,泰康养老最大的优势是“医养GBC模式”,即医养保障覆盖政府、企业、个人。

目前,泰康养老政府项目已经覆盖39个城市,服务的企业客户已经超过40万家,政府和企业客户延伸覆盖的个人已经超过6400万人次。

建立大病保险盈亏调节机制在医疗体制改革中,李艳华认为,“保险公司一方面可以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经办,另一方面可以提供补充医疗的保险产品。

例如,在社会保险经办中,可以发挥网点优势,提供异地结算等服务;发挥精算专业优势,为健康管理、支付方式等改革提供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大病保险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8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建议,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

李艳华认为,“首先是要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其次还要提高大病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日本“医养结合”养老经验对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启发

日本“医养结合”养老经验对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启发

日本“医养结合”养老经验对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启发作者:朱文杰杜玲莉来源:《国际公关》2023年第22期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养老需求不断膨胀,传统养老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在此背景下,社区养老模式逐渐引起关注。

日本早已迈入老龄化社会,并且在“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模式,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本文深入探讨日本“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的历史渊源、核心内容及发展经验,以期为我国“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日本;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社区养老2020年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比重达到18.87%,而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的估算表明,2026年,我国的老年人口会突破3亿,2052年会突破4.9亿。

我国的养老需求正在快速膨脹,转变养老观念、创新养老模式、提升养老水平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致力于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2000年《介护保险法》出台后,日本开始采取行动,期望在未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将“家庭养老”和“居家—社会型”的养老保障体系有机结合,以达到解决日本人口老龄化的目标。

研究日本社区养老模式改革创新及发展经验,对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日本老龄化状况及“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分析(一)日本老龄化状况1970年,日本首次被联合国确认为老龄化国家,其老龄化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国家,从2017年开始,日本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突破了3 400万,占人口比例高达27%。

据统计,2022年日本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较往年继续增加,多达3 627万,创下了历史纪录,这说明日本的老年人口比例还在急剧攀升。

[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在努力推动改革,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但是,这些努力却收效甚微。

预测到2025年,日本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 200万,日本人口的1/4将超过75岁,这将对当前的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国推广长期照护保险的政策建议

全国推广长期照护保险的政策建议

Y圆桌论坛UAN ZHUO LUN TAN 全国推广长期照护保险的政策建议①郭晓庆张颖摘要:我国各地长期照护保险的筹资方案表现出很多共同特征,同时也存在部分问题,突出表现为:长照险筹资依赖于医保基金划转、缺乏养老保障属性、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带来风险隐患以及统筹层次低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些都需要在全国推广长期照护保险时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以不增加企业负担为前提,坚持医养结合理念进行筹资,适应社保改革大方向,不断完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关键词:护照保险;筹资;共同点一、在不增加企业负担情况下进行长照险筹资我国是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长期照护保险筹资与养老保险筹资一样面临着平衡经济发展与民生改进的两难选择。

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8年我国GDP规模为90万亿元,增速达到6.6%,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仍然会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实行“三去一降一补”,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为企业减税降费。

顺应这一政策趋向,我国的长照险筹资必须建立在不增加企业缴费负担的基础上。

正如青岛市长期照护协会会长姜日进所言:“只要摈弃部门利益,从全局出发,合理调整社保的筹资和支付管理结构,整合政府应对老龄化的资源,提高其效率,在不额外增加社保缴费与企业负担的情况下,也完全可以把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建立起来。

”二、在医养结合理念下开展长照险筹资如何实现在不增加企业负担情况下来进行长照险筹资,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转移到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基金筹集与支付管理结构的合理调整上来。

长照险筹资应该遵循医养结合理念,其筹资渠道既不能过分依赖医疗保险基金,也不能过分依赖养老保险基金,应在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共同建立起长期照护服务的资金支持体系。

目前,15个试点城市长照险筹资体现出了明显的“医保依赖性”特征,未来中国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长期照护保险必须要正视这一问题的存在,适当将养老保险基金的贡献纳入进来。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成效、问题和建议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成效、问题和建议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成效、问题和建议作者:姜春力张瑾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28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为了满足失能人口养老照护的巨大需求,化解未来长期护理负担过重引发的社会性风险,部分地方自发启动试点。

2016年6月27日,人社部办公厅发布《指导意见》,确定承德等15个试点城市和山东、吉林2个重点联系省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经过4年多的实践探索,试点地区基本形成适应当地市情、省情的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政策框架和运行模式。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研究团队对全国的试点城市和重点联系省份进行了评估,认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减轻失能老年人家庭经济负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老人生存质量、促进康养产业发展、扩展就业渠道、解放社会劳动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功能初步显现。

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设计是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制度。

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成效显著(一)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实际长期护理保险政策体系试点开展以来,各地由地方政府或社保局、医保局以办法、方案、细则等形式颁布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为推动长期护理险试点实践提供了依据。

初步统计,15个试点城市共出台长护险配套文件81个,平均每个试点5个以上,这些文件涉及资金筹集、流程规则、服务范围、护理标准、评定考核、待遇给付等多个方面,为进一步深化扩大实践,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体系基础。

在筹资机制方面,大部分试点城市探索建立了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模式,即个人缴费、单位缴费、医保统筹基金划转、政府财政补贴多方责任共担的筹集机制。

从资金筹集形式看,有定额筹资和比例筹资两种方式。

定额筹资按照制度规定的特定额度标准来划转资金或缴纳保费;比例筹资是参保个人、医保基金、用人单位和政府财政按照一定比例划转或缴纳保费至护理基金。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模式优化探索——基于上海、青岛、南通三种模式的比较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模式优化探索——基于上海、青岛、南通三种模式的比较
一方面,各 城 市 的 覆 盖 人 群 的 标 准 不 统 一。 如 上 海、青岛、南通这三座城市覆盖人群的标准都不统一。 覆盖人群不统一会导致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实施质量参 差不齐,影响长期护理保险实施效果;另一方面,长期 护理保险的覆盖人群也是有限的。绝大多数试点地区 仍以职工 和 居 民 区 分 参 保 群 体。 实 际 上,区 分 职 工 和 居民参保群体,是 我 国 基 本 养 老 保 险 和 基 本 医 疗 保 险 的传统做 法。 职 工 保 险 主 要 面 对 的 是 单 位 就 业 者,居 民保险主要面对的是无就业者或零工就业者。但是长 期护理保险制 度 与 养 老 和 医 疗 保 险 制 度 不 同,它 保 障 的是生命末端 群 体,对 群 体 的 基 本 照 护 也 无 需 按 照 个 人身份割裂参保,这样有失制度的公平性。
建议。还有学者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问题进行了研 究,陈凯利、陈 凯 志 (2019)指 出,长 期 护 理 保 险 参 保 意 愿受居民自身相关因素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相关因素 的影响。
2 长期护理保险现行模式及不同城市的模式 比较
2.1 上海模式 上海市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实施方面呈现出两个
特征,一是 政 府 主 导。 上 海 市 采 用 完 全 由 政 府 经 办 和 实施的模式,把长期护理保险归为社会保障的范畴,该 模式在长护险试点城市中较少采用。二是长期护理以 居家医疗 护 理 为 主。 上 海 市 在 正 式 试 点 之 后,将 制 度 定位为“支持 发 展 居 家 养 老 ”,并 在 基 金 支 付 上 一 定 程 度向居家照护倾斜。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第 23期 83
财经管理
在具体实施 方 面,根 据 青 岛 市 人 力 资 源 和 社 会 保 障局公开的信息,在覆盖人群方面,生活不能自理的失 能、失智人员,均 可 享 受 长 期 护 理 保 险 待 遇;在 服 务 模 式方面,青岛市 采 取 “4+3”模 式,即 专 护、院 护、家 护、 巡护与长期照 护、短 期 照 护、日 间 照 护 相 结 合;在 支 付 标准 方 面,享 受 专 护、院 护、失 智 专 区 的 三、四、五 级 失 能老人,每天分别花费22元、35元和50元,其中个人 自付10%。享受家护、巡护的三、四、五级失能老人,每 周分别享受3、5、7个小时的照护服务。小时结算标准 按照50元每小时的标准(含个人自付部分),不足半小 时的 以 半 小 时 计 算,其 中 25 元 每 半 小 时;在 服 务 项 目 方面,青 岛 市 共 有 60 项 居 家 照 护 服 务,其 中 基 本 护 理 25项,基本生活照护17项,康复训练15项,药物管理 及指导等其他服务3项。 2.3 南通模式

医养结合带动养老产业发展成趋势,尽快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应对老龄化国内经济

医养结合带动养老产业发展成趋势,尽快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应对老龄化国内经济

医养结合带动养老产业发展成趋势,尽快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应对老龄化国内经济日前,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健康养老研究中心与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养老分会共同举办的首届健康老龄化高峰论坛上,专家认为,应尽快实施以健康为中心,以健康物联网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系统工程。

同时,尽快探索建立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体制机制。

官方2015年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22亿,占总人口的16.5%。

老年人健康状态普遍脆弱,慢性病发病率高,社会医疗成本增加。

同时,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快,老年抚养比攀升,老龄化先于工业化并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

老年人失能残障发病率高,生活质量低下,社会医疗成本增加。

对此,第十一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原主任、原卫生部部长高强认为,应对老龄化不能离开中国的国情,也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模式。

政府要对基本养老与基本医疗给予保障;在高端养老与医疗领域,一定要适应市场需求。

全面推行高端养老设施,会脱离中国的国情会难以为继。

他建议,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积极完善弹性退休政策,并及时调整相关法律政策。

专家指出,老年人健康状态普遍脆弱,慢性病发病率高,社会医疗成本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老年人出现了营养、健康照护、康复等各方面问题,老年人健康服务模式也应从医院治疗模式向健康维护模式和医养结合模式转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俞梦孙建议,应尽快实施以健康为中心,以健康物联网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系统工程。

“这不仅有利于国家老年事业发展,而且可以降低老年人的开支,充分发挥老年人功能。

”俞梦孙认为,实施健康系统工程要从改变老年人观念开始。

一是建立“健康的主人是自己”的观念,要在精神层面上树立积极主动的健康观;二是适当组织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工作;三是积极引导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首先引导他们从恢复健康开始。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也认为,推进健康老龄化进程,要把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生活素养水平放在首位,要优化保障,发展健康产业,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医养结合背景下长期照护保险试点经验及改进建议--以唐山市为例

医养结合背景下长期照护保险试点经验及改进建议--以唐山市为例

医养结合背景下长期照护保险试点经验及改进建议--以唐山市
为例
李悦
【期刊名称】《现代营销(下)》
【年(卷),期】2024()3
【摘要】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加快的态势。

国家卫生部统计结果显示,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概率已达70%,半失能、失能人员的照料问题已从家庭问题逐步变成社会关注的难点、痛点问题,对失能和失智照护、慢病管理、康复促进等服务需求迫切。

为此,有些城市开始了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通过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失能、失智人员的照料问题。

本文结合医养结合背景,对河北省唐山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进行了调研,总结了相关工作经验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总页数】3页(P82-84)
【作者】李悦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相关文献】
1.医养结合背景下试点城市长期照护保险的筹资模式及水平分析
2.论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对失能老人的救助功能——基于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的考察
3.医养结合背
景下扬州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4.医养结合背景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实践现况及研究进展5.医养结合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谈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谈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吴玉玺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31期摘要:现阶段,我国老龄化问题日渐加重,因此社会日益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断推广养老服务模式,其中就包括“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

这一模式对目前的医疗资源及养老资源进行了优化整合,为我国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文章首先介绍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相关概念,列举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对策,希望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模式贡献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问题;解决对策据相关数据表明,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进入老龄化行列,预计今年(2020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43亿[1]。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服务项目的开展与推广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的重点发展内容之一。

面对我国现行的养老服务存在“重养轻医”这一现象,国家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养老服务应结合医疗卫生工作,以此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作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其实行能够有效减少老年人的住院率,同时还能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感,对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具有巨大积极意义。

目前,在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仍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加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等研究,能够更好地健全这一模式,从而进一步落实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一、“医养结合”相关概述(一)“医养结合”概念现阶段,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而言,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概念,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养结合”是一种融合了现代医疗与养老理念的新型养老护理模式,主要是将医疗资源及养老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为老年人提供科学的照顾服务的目的;二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重新审视了我国的养老服务事业,旨在保障老年人健康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三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缩小”了服务范围,即以失能或半失能的老年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2]。

上海长期护理保险与医养结合模式的衔接

上海长期护理保险与医养结合模式的衔接

上海长期护理保险与医养结合模式的衔接谭金可黄泓森(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1620)摘要:上海试点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医养结合模式未能实现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解决养老问题的进程。

为改变这种现状,上海应衔接长期护理保险与医养结合模式,明确制度衔接的必要性,从现阶段实践的问题入手,分析衔接的具体需求,再对衔接体系进行优化,以实现制度的紧密衔接,确保“医养护”一体化综合养老服务体系能够使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从多方面得到满足。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医养结合模式制度衔接中图分类号:C913.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21)04-0108-005目前,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上海人均预期寿命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而相应提升,“多发、突发、频发”的老年病使老年人不堪其扰,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不断增加。

在“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社会背景下,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和护理需求日益凸显,而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满足新的需求。

2016年,人社部颁布的《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发起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提议,上海及其他14个城市成为首批试点城市。

长护险与医养结合模式本应是互不可分的一体,但现阶段两者结合并不紧密,而是呈现一种近乎分离的态势。

因此,上海应衔接长护险与医养结合模式,并就两者衔接的必要性、具体需求以及优化方式进行研究,以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医养护”一体化综合性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养老服务产业规模经济!保障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能够从多方面得到满足。

一、上海长期护理保险与医养结合模式衔接的必要性分析长护险与医养结合模式的脱节不利于其中任何一方的推行和发展!同时也给养老服务的一体化造成阻碍。

由此可见,两者有效衔接是构建可持续养老服务体系的必要之举!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为一种新时代的养老服务模式,“医疗”“养老”“护理”三方面实现战略性配合是医养结合的内在要求,/10“护理”本身即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医养结合的调研报告(3篇)

医养结合的调研报告(3篇)

医养结合的调研报告(3篇)医养结合的调研报告(3篇)医养结合的调研报告篇1 预计到20__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

从20__~20__年的20年时间里,我国高龄老人将保持年均100万人的增长。

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整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同时,老年人存在发病率高、带病生存时间长、对卫生保健依赖性强、医疗花费高等特点。

当前的养老机构存在整体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缺少专业化、服务单一、无法满足老年人群医疗保健特殊需求等问题。

现就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医院试点建立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现阶段医养结合产业化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养老机构规模及标准化程度低,与医院衔接程度不高养老机构主要依靠设施建设来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功能,特别是能够针对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提供专业养护服务,重点实现其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紧急救援等功能。

然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二者相互独立,面对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客观现象,医疗机构无法配合满足其需求。

现有患病老人不得不奔波于医院与养老机构或家庭之间,不仅耽搁治疗时间,往往由于得不到有效的休息而形成小病变重的情况,增加了治疗费用,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的问题已经提到议事议程。

(二)养老机构独立盈利能力较弱,依靠国家补贴情况严重目前,养老产业在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市场模糊、盈利困难、营销不畅和持续性差。

养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公益性质,盈利能力较弱,社会资本关注度低。

目前进入该行业的民营资本普遍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经营稳定性差,属于相对“弱势”资本。

由于目前的养老产业没有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前景,很多养老产业投资成本高居不下,同时又面临着老年人一方面经济承受能力相对有限,不可能承受高昂的养老服务费用,另一方面认知、行动能力下降等客观因素,属于伤病高发“弱势”人群。

虽然一些资金实力较强的房产商频频试水养老地产,但未有明确的盈利模式,没有理清养老“地产”与养老“服务”之间的关系。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在2020 年预计将达到2.43 亿,2025 年将超过3 亿。

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进入到老龄化的行列,到2050 年每 4 位中国人约有 1 位是65 岁以上的老年人,与此同时,老年人余寿带病的年限也将随着老龄化趋势不断延长。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而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中普遍存在重养轻医的现象。

相关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

“医养结合”是将医疗与养老相融合的新型护理模式。

医养结合机构则是尽可能使老年人可以在同一机构中同时得到良好的生活照顾、健康监护、疾病治疗以及临终关怀。

有研究显示,实施医养结合可以提高老年慢性病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再住院率,节省医疗资源,减轻家属负担,增强老年病人的安全感。

在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通过对大量文献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本文将分析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和不足,并提出构建和完善该种模式的意见建议。

一、我国医养结合发展现状1.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相关政策为推进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不断发展,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

2013 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到要探索医疗与养老行业合作的新模式,促进医疗养老服务资源相融合。

2015 年“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到养老行业,民营养老机构建立与医疗机构同等要求的行业准则规。

2015 年“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到2020 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融合共享。

2016年“关于确定第一批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确定了50 个市(区)作为第一批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

2016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建立发展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成都市建立长期照护保险体系的实践探讨

成都市建立长期照护保险体系的实践探讨

成都市建立长期照护保险体系的实践探讨黄德斌;王斌;黄洋【摘要】成都市全面推进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科学设计构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全新模式.探索长期照护保险现代化治理新模式,依托专业机构和队伍,构建公平公正的失能评定体系;依托第三方商保公司,构建高效便捷的经办服务体系;依托现代化信息手段,打造精确智能的长期照护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精准发力,助推长期照护保险如期落地.【期刊名称】《中国医疗保险》【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4页(P33-36)【关键词】成都市;长期照护保险体系;创新;实践【作者】黄德斌;王斌;黄洋【作者单位】成都市医疗保险管理局成都 610031;成都市医疗保险管理局成都610031;成都市医疗保险管理局成都 6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40.684;C913.7成都市是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2016年,60岁以上老人299.5万人,占全市1398.9万户籍人口的21.4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5个百分点,老年群体数量庞大。

通过人口普查及统计数据、基线调查数据、10家专业机构测算数据等途径,测算出成都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6753222人)中重度失能人员为3.65万。

失能人员群体扩张以及平均寿命的延长,将会加大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而目前长期照护市场存在着供需不平衡,家庭照料人力资源不足,机构照护人均床位数量少且费用昂贵,社区照护起步晚等诸多突出问题。

失能人员特别是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势必成为每个家庭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棘手问题,对整体社会而言,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公民共享发展改革成果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亦是解决医养结合照护市场中“医养不分、以医补养”问题,缓解医保基金支付压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80号),2016年7月,成都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从发挥全省首位城市带头引领辐射示范带动、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民生福祉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进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

农村地区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

农村地区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

农村社会保障-256-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9期(总第509期)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农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群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

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当前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措施之一。

2016年,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同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针对15个地区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始发布文件,进行试点工作,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提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探讨建立更加健全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机制。

1 农村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长期护理保险是指为使老年人群能够享受到老年生活的幸福,由专业护理人员和家庭、邻居等非正规照料者,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让他们在基本生活得到全方位照料的同时,也能够在精神层面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

我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9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

并且,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农村人口日益减少,留守在农村的常住人口多为“空巢老人”,子女很难经常陪在身边进行照料,老年人口的生活陪伴和精神照料问题成为一大难题。

为给农村低收入群体及老年人口减轻一定负担,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尤为重要。

2 农村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扩散对策2.1 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扩散的目的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过4000万人。

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地区家庭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他们多由子女、亲属、配偶照料,很少由第三方机构提供服务。

当今中年一代,由于其父母当年积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多为独生子女。

现在,二孩政策放开,中年群体上面需要照料双方父母,下面需要抚养一两个孩子,甚至更多,“4 + 2 + 1”的模式成为大多数家庭的常态,家庭结构、家庭文化的变化,家庭的护理功能在逐渐弱化,老年人群的生活保障已成为农村一大难题,养老院的基础保障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养结合模式下构建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的探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社会长期护理问题。

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承载巨大的护理压力的情况下,医养结合模式成为解决社会长期护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同时,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被视为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将重点讨论医养结合模式下构建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问题。

一、医养结合模式
医养结合是指医疗和养老这两个领域之间合作协作,共同为老年人服务的一种形式。

医疗和养老是老年人生活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很紧密的联系,医养结合就是利用这种联系,在服务老年人的过程中达到协作关系的目的。

在医养结合模式中,医疗和养老服务互相协调,形成一种全方位的服务模式。

医疗机构可以提供老年人常规的健康检查和疾病治疗,互联网医疗平台也能够通过线上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和个性化医疗建议等。

而养老机构则能够提供老年人生活和护理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如餐饮、住宿、看护等。

医养结合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完善老年人的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的居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此外,良好的医养结合能够提高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效益,促进两个领域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二、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是指以国家为主导,以保险形式对患有长期护理需求的人群提供经济支持的制度。

这种制度旨在让有特殊护理需求的人群能够得到必要的护理和服务,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公平。

建立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年人和患有残疾等特殊人群能够得到更全面的支持和服务,避免因为长期护理而产生的
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通过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老年人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好的医疗保障。

三、医养结合模式下构建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医养结合模式和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相互关联的,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可以构建更为完善的老年人服务保障体系。

首先,在医养结合模式下,建立完善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这种保险制度可以提供完整的赔付保障,让老年人无后顾之忧,缓解他们面对的经济压力。

例如,老年人如果患有疾病或需要护理,则可以享受到保险公司的赔付,从而减轻自己的经济负担和照顾人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其次,在构建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医养结合模式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医养结合的模式可以为长期护理保险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支持,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健康保障和生活服务,从而提高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效益,推动两个领域的互联发展。

最后,在构建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政府需要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促进老年人、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医养结合模式下构建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为提高老年人的服务质量,实现公平公正、持续稳定、统一简便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障体系所必须的关键步骤。

通过政府、医疗机构及保险公司等多方的努力和协作,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群体,实现保险利益最大化,将社会大众的福利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