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507608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英文名称: Human Geology课程类型: 必修课总学时: 64 讲课学时: 64 实验学时:0学分: 4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执笔人:林英华审定人:陈诗越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人文地理学有初步了解,明确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人地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表现,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关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任务。

2、掌握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运用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时间分析、综合分析、社会生态分析等方法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了解人文地理学各主要分支学科尤其是比较重要的分支学科如文化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4、)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参与维护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人地关系理论、区位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掌握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掌握人类经济、文化、政治、旅游、宗教、聚落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改基本要求:1、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理论通常比较抽象,联系具体的实际讲授人文地理学理论,可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2、应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区域环境转化为具体的区域景观,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联系更加直观、具体;3、应用启发式教学、开展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4、加强课后练习,加强学生动脑、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人本主义方法论和经验主义方法论;难点:人文地理学的特性;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实证主义方法论和结构主义方法论。

电子教案陕西师范人文地理

电子教案陕西师范人文地理

电子教案陕西师范人文地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教材第二章“人口与民族”部分,详细内容包括: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民族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及民族分布的特点;2. 了解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探讨解决方法;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民族平等、团结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民族分布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图、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和民族分布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问:“请大家结合地图,思考我国人口分布和民族分布有哪些特点?”2. 讲解新课(1)我国人口分布特点(2)民族分布特点(3)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及解决办法讲解人口与资源矛盾的表现,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紧张状况。

引导学生探讨解决方法,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我国某地区的人口和民族分布情况,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习题,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2.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 人口与资源矛盾及解决办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2)简述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3)结合实际,谈谈解决人口与资源矛盾的方法。

2. 答案:(1)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2)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解决人口与资源矛盾的方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我国人口和民族分布特点掌握较好,但对人口与资源矛盾解决方法的探讨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课件1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课件1
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3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宗教地理学语言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理论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语言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资源地理学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1揭示人地关系的总规律普及生态伦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理论依据
认为地球的各种可居住性和不同的 纬度有关,
即可居住性是对赤道距离的函数。
第 二
公元5世纪前,古罗马的人文地理学发展进入了描

述地理学的黄金时代。地理学家的探险、旅游积累了
大量的地理知识。著名的地理学家有:

文 地
(3)斯特拉波(Strabo,公元前64—公元20年)
理 学 的
在《地理学》中对当时西方人所了解的区域进行 了描述,涉及到欧洲、亚洲和非洲。

地质学家,倡导区域研究。
人 文
贡献:[1] 第一次确定黄土是一种风积成层岩石;
地 理
[2] 第一次提出了华北煤田分布的报告和图件;
学 的
[3] 第一次论证了胶州湾是东亚最好的良港之一;


[4] 明确提出了区域性原则。
人 文 地 理 学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第一章 绪论
(2)弗里德里希•拉采尔 (Fridrich Ratzel,1844—1904)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 论
主要内容: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一部分)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1.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1.3 学时:641.4 学分:41.5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城乡规划、旅游管理等1.6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2 人口地理学2.3 城市地理学2.4 乡村地理学2.5 经济地理学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阐述重点、难点问题。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4.1 教材:《人文地理学》4.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文章、研究报告、视频资料等。

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度等,占总评的30%。

5.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5.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10%。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二部分)六、第四章乡村地理学6.1 教学目标理解乡村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分析乡村地域的发展和问题。

6.2 教学内容6.2.1 乡村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6.2.2 乡村地域的空间分布和特征6.2.3 乡村地理学的研究方法6.2.4 乡村发展及其问题六、教学方法6.3.1 讲授法:讲解乡村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阐述重点、难点问题。

6.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3.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六、教学资源6.4.1 教材:《人文地理学》6.4.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文章、研究报告、视频资料等。

《人文地理学和乡土文化认知实习》教学大纲.docx

《人文地理学和乡土文化认知实习》教学大纲.docx

《人文地理学和乡土文化认知实习》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人文地理学和乡土文化认知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在完成人文地理学及主要分支课程学习后的实践课程。

实习直接与课堂理论知识衔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经费条件下,对学校周围典型的人文地理景观进行参观和考察。

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有目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为三年级的学年论文选题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区域地理综合实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通过参观考察来验证书本知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1.通过对学校所在城市城市(城镇)体系、工业、农业、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等信息的全面了解、分析,提高学生运用人文地理学理论思考问题能力,同时进行第一手数据获取的实训,最终通过专题论文的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1)掌握野外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和手段:问卷调查、访谈和景观观察记录。

(2)掌握人文地理学野外调查报告和论文撰写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四、方法与步骤(教学进度安排、场所安排)1、时间:2周2、方式:集中加分组实习3、单位或场所:淮安市城市规划馆、淮安城市化历史博物馆、水渡口和淮海路商业区;淮安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淮钢集团、富士康科技城;生态观光农业园;慈云寺、清真寺、文庙和东西大街。

4、进度安排:1)线路1:淮阴师范学院北校区长江西路-淮海北路-淮海南路-漕运路-和平路-水渡口大道。

统一实习和小组实习结合(第一周)。

主要交通方式为公交车和步行。

从动态角度看,通过这条线路主要是了解下面内容:①观察近郊农业景观-城市外围区-城市.老核心区CBD-老城区RBD-城市新核心区CBD-城市新区RBD等景观变化。

②沿线经过盐河、淮河、里运河和运河,体会河流对城市空间划分的意义。

主要实习"面"包括:①淮安市清浦传统商业街区,主要实习点有东西大街、慈云寺、文庙、清真寺、淮安市城市规划馆、淮安市运河文化博物馆;②清河新区,实习点有淮安城市化历史博物馆和耶稣堂。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ZB10010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学时数:72学分数:4执笔者:彭贤伟编写日期:2008年1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人文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主要是以人地关系为理论线索,以人为主体,揭示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总结,概括和探讨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建立联系各基本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

其内容涵盖经济、人口、宗教、语言、民族、民俗、行为、自然、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到现实社会中许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如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人口流动、宗教信仰、文化产业化和新经济等。

同时,由于它所探索的是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因而受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较大。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还需要人们从发展中来考察人文现象。

所以,与一般学科不同,人文地理学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综合特征,在研究视角上又具有鲜明的时空性。

由于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综合性和交叉性强,人文地理学对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大有裨益。

并且,实践应用较强,发展空间广阔。

人文地理专业基础性强,是形成专业素养、丰富人文知识的重要阵地。

该门课程的学习,对学习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人口地理,旅游地理等分支学科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意义,所以是一门带有通论性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生态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战略观。

并具备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和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绪论(6学时)(一)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学科基本内容、发展历程,认识、掌握和理解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学科体系,并掌握人文地理基本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重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陕西师范大学(陕师大)808人文地理学招生目录、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考研大纲、考试范围、招生报考人数

陕西师范大学(陕师大)808人文地理学招生目录、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考研大纲、考试范围、招生报考人数
地学考研中心
I
目录
序言...................................................................................................................................................... I 资料使用说明.................................................................................................................................... II
陕西师范大学
人文地理手册缩略版 (上)
(2016 版) GIS 遥感地理学,考研我们做的更专业
适合专业:人文、自然、GIS 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小组倾力打造之精品资料
资料使用说明
一、重要版块介绍
1、赵荣版《人文地理学》课堂笔记及考试重点、难度解析。 该版块分别为陕师大人文地理学指定参考书赵荣第二版《人文地理学》各章节常识、知 识点、考点和难点,是所有知识点的一个总结,为了方便大家复习、有的放矢,我们对每个 知识点都赋予了权重,并且适当添加了本书无涉及,但很重要的知识。以便大家更全面、高 效的进行复习。 2、《人文地理学》近九年真题参考答案、《高等数学 I》近十三年真题答案 陕师大人文的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大的论述题一般都是考察大家的综 合论述能力,回答此类问题,关键点在于思路,在于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回答,而不是问此 答彼或胡乱去写,答满为止。希望大家通过我们提供的答案,进一步锻炼自己答题能力。
三、资料更新说明
新的年份,考研范围、考试重点和大纲都会有新的变化,针对这种变化,本中心每年都 会进行一次大范围内容更新,所以本套资料仅适用于 2016 年,如有更新,请大家联系我们! 谢谢。

人文地理学讲课提纲

人文地理学讲课提纲

目 录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章 文化地理学第四章 人口地理学第五章 经济地理学第六章 聚落地理第七章 政治地理学第八章 历史地理学第九章 人文地理学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普通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计量地理学 遥感地理学 地图学地理规划学 地理管理学 地理信息系统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 理论地理学 应用地理学 地理学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的主要人文事象区域系统的科学。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2、区域性3、综合性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诗人荷马在公元前9世纪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

●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当推公元前500年的《禹贡》。

●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形成了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苏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

1、德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是近代人文地理学基础理论的主要策源地。

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创立了政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并对文化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戈策:创立了经济地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理论。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哈塞特:最早对聚落地理作了系统研究和阐述。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2、法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白兰士: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提出“或然论”人地观。

电子教案陕西师范人文地理

电子教案陕西师范人文地理

电子教案陕西师范人文地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教材第四章“人口与城市”部分,详细内容包括: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陕西人口与城市发展趋势、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构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的规律,理解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陕西人口与城市发展趋势,认识到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运用人文地理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陕西人口与城市发展趋势、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构建。

难点:分析人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人口分布的规律。

2. 讲解:讲解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的规律,分析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以陕西为例,讲解人口与城市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关注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构建。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城市化进程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陕西人口与城市发展趋势,以及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建设。

六、板书设计1. 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与迁移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2. 陕西人口与城市人口发展趋势关中平原城市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1)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2)解决措施:合理规划城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污染;优化交通布局,缓解交通拥堵。

2. 作业题目:结合陕西实际,谈谈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的意义。

答案: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发挥城市群的集聚效应,提升陕西整体实力。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前言一、课程性质、目的要求该课程是地理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同时也可以作为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满足中等学校有关人文地理内容的教学需要,并使学生具备从事一般科研和带领学生开展相关课外活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该课程总学时数为54个学时,具体分配如下:绪论 2课时第一章人地关系 4课时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4课时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8课时(其中:课堂讨论2课时)第四章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6课时第五章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8课时(其中:专题讲座2课时)第六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4课时第七章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 8课时第八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2课时第九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4课时(其中:观看录像2课时)第十章区域发展与协调 4课时三、教学方法该课程教学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中心,采取以讲授为诉教学方法,辅之以课堂讨论、专题讲座、小论文写作和社会调查,力求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书本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四、成绩考核方法平时作业(小论文)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黄成林、郑冬子副主编,科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人文地理学概论》(张文奎主编)、《人文地理学》(王思涌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旅游地理学》(保继刚等)、《政治地理学》(王思涌等)、《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H.J.德伯里著,王民等译)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绪论教学内容:通过绪论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学科牲和体系、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任务,掌握人文地理研究对象。

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和体系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掌握其学科特征。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熟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人地关系教学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人地关系理论的形成发展,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以及人地系统结构演变和调控。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中,我们旨在培养学生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探讨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的设计和内容。

一、导言人文地理学的导言部分主要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学生通过导言部分的学习,可以对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二、人类的空间行为人类的空间行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部分主要讲述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定居、迁徙、城市化和农业等方面的行为。

学生通过学习人类的空间行为,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三、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该部分主要介绍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文化景观和文化多样性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文化地理学,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文化景观的形成原因,同时也可以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该部分主要介绍经济地理学的概念、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经济全球化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经济地理学,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规律,同时也可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对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空间结构等问题。

该部分主要介绍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城市化过程和城市规划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城市地理学,可以了解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同时也可以认识到城市规划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六、环境与社会环境与社会是人文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研究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该部分主要介绍环境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环境与社会,可以了解环境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洪 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 人类的因果关系。
.
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近代 — 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
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人口
自然生物环境
技术
社会组织
.
思考题
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
扩散的特征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
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 论思想。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
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 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 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
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内容摘要 第1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2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3节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思考题
.
内容摘要
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 多类型的方法论体系。本章规范了人文地理学 研究的一般程序,然后从哲学角度介绍了对人 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四个哲学流派: 即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 哲学流派;最后全面分析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 究方法,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统计分析、 计量方法等;另外还强调了研究技术和手段在 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系统认识人文地理在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任务,把握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构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具备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

2.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掌握当前人文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基本理论,能运用所学知识,从空间-区域视角和综合视角观察和分析人文地理学相关问题,并从人地协调观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

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具备查阅文献,并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初步具备人文地理学科学研究的能力。

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具备运用人文地理学知识和信息技术开展中学人文地理学内容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46474849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建议教材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编著,《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2.主要参考书William Norton, 2002, Human Ge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James M. Rubenstein, 2003, The cultural landscape: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Edward F. Bergman, 1995, Human Geography: Cultures, Connections, and Landscapes,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历程。

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如文化景观、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等。

熟悉世界和中国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图阅读能力。

增强学生的文献检索、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区域观念,增强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激发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课程内容1、绪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2、文化地理学文化的概念和文化结构文化景观及其形成机制文化扩散和文化整合地域文化与文化区3、人口地理学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人口政策与人口规划4、农业地理学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区位论农业生产类型和地域分布农业可持续发展5、工业地理学工业的发展和分类工业区位论工业地域和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与产业转移6、城市地理学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地域结构和功能分区城市化进程和城市问题城市体系和城市规划7、语言地理学语言的起源和传播语言的分类和分布语言景观和语言政策8、宗教地理学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宗教的分布和地域特征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9、旅游地理学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旅游规划和旅游影响10、政治地理学政治地理单元和政治地理格局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际政治地理格局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11、行为地理学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决策行为和区位选择消费行为和空间行为12、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学时:72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开课单位:旅游与环境学院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一、课程的性质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一门基础性和导论性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

在人文地理课程群体中处于总括地位,主要向学生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地理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课程及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及研究方法,掌握部分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未来面临的重要问题,让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分析问题的观点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及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主要有文化与人文地理、人口地理、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工业的出现及发展、种族民族民俗、聚落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及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等。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可以选讲、旅游地理和语言地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

四、学时分配人文地理学课程共包括11章,计划学时72课时,其它章节作为自学部分。

五、教学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自学、讨论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辅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启迪学生的思维。

六、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占30%:包括人文地理课程小论文及作业、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等。

2.期终考试成绩占70%。

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0.3+(期终考试成绩)×0.7。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材: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主要教学参考书:1、王恩涌,赵荣等,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陈慧琳,黄成林,郑冬子,人文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王恩涌等,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6、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八、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特点,了解人文地理的发展历史,能掌握并运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2.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特征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古代人文地理学,近代人文地理学,现代人文地理发展,中国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研究方法研究的方法论,人文地理学传统方法,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重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人文地理学发展。

难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及方法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学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识记文化的概念、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理解和掌握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整合以及人地关系的概念和理论。

2.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文化的概念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结构第二节文化的形成与特点文化的形成,文化的基本特点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文化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难点:文化适应、生物适应,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史层说第三章人口地理学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构成、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容量等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并达到综合应用;识记世界人口分布格局及特点、迁移历史;掌握人口迁移的理论和模式,能应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2.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人口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出生,人口的死亡,人口的自然变动类型,世界人口的发展过程,人口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人口构成人口构成,人口的性别构成,人口年龄构成。

第三节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世界人口分布,中国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第四节人口迁移世界人口的迁移概况,人口迁移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五节人口迁移的理论模式与模式拉文斯坦迁移法则,“推—拉”理论,成本——效益理论,人口迁移的选择性重点:人口出生、死亡的指标,影响人口出生死亡的因素,人口构成,人口分布,世界及中国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迁移。

难点: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口容量,人口迁移理论,人口转变模式。

第四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农业起源的理论和过程,识记各类农业的概念、特征,并能综合应用。

2.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主要介绍农业起源的理论、农业起源的地点、农业的形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农业的类型与发展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产生的背景条件、主要类型的概念及其特征。

重点:农业起源的理论(人口压力说、宴享说),农业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原始农业。

难点: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特点及其类型。

第五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做到综合分析和应用。

2.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工业出现的科学前提与基础,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第二节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工业生产的扩散,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主要产业类型及工业区第三节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及其新变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工业分布的新变化,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扩散及继续发展,工业分布的新变化,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难点: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第六章种族民族民俗1.教学基本要求重点掌握,达到理解,能综合应用分析问题。

2.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种族与地理人种种族的起源,种族的划分,地理人种第二节民族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世界民族的分布第三节民俗民俗的内涵、形成与特点,主要民俗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流行文化重点:种族,种族的起源理论,地理人种。

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世界民族的分布,民俗的内涵、形成与特点。

难点:种族与环境,种族划分的标志,民俗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第七章聚落地理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达到分析应用。

2.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聚落聚落与聚落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聚落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城市城市概念及特点;城市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化过程及类型;城市体系及模式第三节集镇与农村集镇、集市及特点;村落与环境的关系;村落类型等重点:聚落,城市,乡村,城市与环境的关系,集镇,集市特征,村落与环境,村落类型。

难点:城市化,城市化类型,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结构,城市地域结构。

第八章旅游地理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识记、达到综合分析应用。

2.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古代旅游业的发展,近代旅游业的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第二节旅游的区域特征旅游活动的性质、特点与类型;旅游业的性质及特点第三节旅游者的动机与决策旅游动机,旅游动机分类,影响旅游决策的因素第四节旅游资源与旅游地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的评价,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旅游地第五节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的影响旅游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的影响等。

重点:旅游、旅游活动,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客源地与目的地,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关系,旅游地,旅游开发的经济影响,旅游的环境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难点:旅游动机的概念与影响因素,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第九章语言地理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领会。

2.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语言的起源与发展语言的产生,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发展第二节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世界语言谱系,世界主要语言分布第三节语言的扩散与影响语言传播的特性,语言的传播与环境,语言的扩散及其结果第四节语言景观世界文字及其特点,地名景观重点:语言的产生,语言的本质,世界语言分布,语言的扩散及结果、语言景观、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难点:语言景观、语言的传播与环境第十章政治地理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领会。

2.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政治地理要素政治地理现象,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地理结构,政治地理过程第二节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家的基本特征,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国家的中心性区域,边界与边疆第三节国家权力国家权力要素,国家实力分析第四节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重点:政治地理现象,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地理结构,政治地理过程,国家的基本特征,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国家的中心性区域,边界与边疆,、国家权力要素,国家实力分析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

难点: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第十一章人文地理学面临的问题1.教学基本要求领会、初步应用。

2.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可持续发展问题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二节世界新政治地理格局重的人地关系世纪之交的政治地理新现实,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第三节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重点: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纪之交的政治地理新现实,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

难点:阿米什人生产中的节能农业村,客家人土楼中的传统文化,万丰村—一个共同富裕的城市村落。

二、陕西师范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模块课程教学大纲人文地理见习(野外实习)大纲学时:1周学分:开课单位:旅游与环境学院先修课程:自然地理一、实践的目的与任务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一门基础性和导论性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

人文地理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地理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课程及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让学生掌握地理调查与人文地理基本研究方法的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

对于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只有到现实环境中去考察,才能使认识深化,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对人地关系的了解,扩展、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1)理论与实际结合,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课堂所学的各种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复杂关系,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印证,联系实际加深对人文地理事象及其规律的认识。

(2)学习人文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及开展人文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开展野外考察和实习教学,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田野工作方法和人文地理研究的基本程序,为以后的教学与实践工作服务。

二、实践时间、地点实习时间:安排在“人文地理”课程课堂教学期间或课堂教学完成之后。

一般安排在第3学期,实习时间共1周。

实习地点:根据实习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实习预选地点的发展特点等情况选择实习地点。

三、实践组织方式及要求1.组织管理的方式及要求由地理专业带队教师2—3人以及实习学生组成野外实习队伍,带队教师中设队长1名,负责实习队伍的领导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