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笔记(全册)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二、三册常用43个结论
高考数学人教A版(2019)选修1+选修2+选修3常用43个结论选修1+选修2+选修3常用43个结论1.直线的斜率3.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1)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一定都有斜率.(2)不是倾斜角越大,斜率k 就越大,因为k =tan α,当α∈⎣⎢⎡⎭⎪⎫0,π2时,α越大,斜率k 就越大,同样α∈⎝ ⎛⎭⎪⎫π2,π时也是如此,但当α∈[0,π)且α≠π2时就不是了.4.几种特殊位置的直线方程 (1)x 轴:y =0. (2)y 轴:x =0.(3)平行于x 轴的直线:y =b (b ≠0). (4)平行于y 轴的直线:x =a (a ≠0). (5)过原点且斜率存在的直线:y =kx . 5.两个充要条件(1)两直线平行或重合的充要条件直线l 1:A 1x +B 1y +C 1=0与直线l 2:A 2x +B 2y +C 2=0平行或重合的充要条件是A 1B 2-A 2B 1=0.(2)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直线l 1:A 1x +B 1y +C 1=0与直线l 2:A 2x +B 2y +C 2=0垂直的充要条件是A 1A 2+B 1B 2=0.6.六种常用对称关系(1)点(x ,y )关于原点(0,0)的对称点为(-x ,-y ).(2)点(x ,y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x ,-y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x ,y ). (3)点(x ,y )关于直线y =x 的对称点为(y ,x ),关于直线y =-x 的对称点为(-y ,-x ).(4)点(x ,y )关于直线x =a 的对称点为(2a -x ,y ),关于直线y =b 的对称点为(x ,2b -y ).(5)点(x ,y )关于点(a ,b )的对称点为(2a -x ,2b -y ).(6)点(x ,y )关于直线x +y =k 的对称点为(k -y ,k -x ),关于直线x -y =k 的对称点为(k +y ,x -k ).7.圆心在坐标原点,半径为r 的圆的方程为x 2+y 2=r 2.2.以A (x 1,y 1),B (x 2,y 2)为直径端点的圆的方程为(x -x 1)(x -x 2)+(y -y 1)(y -y 2)=0.8.圆的切线方程常用结论(1)过圆x 2+y 2=r 2上一点P (x 0,y 0)的圆的切线方程为x 0x +y 0y =r 2. (2)过圆(x -a )2+(y -b )2=r 2上一点P (x 0,y 0)的圆的切线方程为(x 0-a )(x -a )+(y 0-b )(y -b )=r 2.(3)过圆x 2+y 2=r 2外一点M (x 0,y 0)作圆的两条切线,则两切点所在直线方程为x 0x +y 0y =r 2.9.两圆相交时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 设圆C 1:x 2+y 2+D 1x +E 1y +F 1=0,① 圆C 2:x 2+y 2+D 2x +E 2y +F 2=0,②若两圆相交,则有一条公共弦,其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由①-②所得,即:(D 1-D 2)x +(E 1-E 2)y +(F 1-F 2)=0.10.直线与圆相交时,弦心距d ,半径r ,弦长的一半12l 满足关系式r 2=d 2+⎝ ⎛⎭⎪⎫12l 2. 11.和椭圆的常用性质有关结论(1)若点P 在椭圆上,F 为椭圆的一个焦点,则①b ≤|OP |≤a ; ②a -c ≤|PF |≤a +c .(2)焦点弦(过焦点的弦):焦点弦中以通径(垂直于长轴的焦点弦)最短,弦长l min =2b 2a .(3)与椭圆x 2a 2+y 2b 2=1(a >b >0)有共焦点的椭圆方程为x 2a 2+λ+y 2b 2+λ=1(λ>-b 2).(4)焦点三角形:椭圆上的点P (x 0,y 0)与两焦点F 1,F 2构成的△PF 1F 2叫做焦点三角形.若r 1=|PF 1|,r 2=|PF 2|,∠F 1PF 2=θ,△PF 1F 2的面积为S ,则在椭圆x 2a 2+y 2b 2=1(a >b >0)中:①当r 1=r 2,即点P 为短轴端点时,θ最大;②S =12|PF 1||PF 2|sin θ=c |y 0|,当|y 0|=b ,即点P 为短轴端点时,S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bc ;③△PF 1F 2的周长为2(a +c ).(5)若M (x 0,y 0)是椭圆x 2a 2+y 2b 2=1(a >b >0)的弦AB (AB 不平行y 轴)的中点,则有k AB ·k OM =-b 2a 2.12.双曲线中的几个常用结论(1)双曲线的焦点到其渐近线的距离为b .(2)若P 是双曲线右支上一点,F 1,F 2分别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则|PF 1|min =a +c ,|PF 2|min =c -a .(3)同支的焦点弦中最短的为通径(过焦点且垂直于长轴的弦),其长为2b 2a ,异支的弦中最短的为实轴,其长为2a .(4)设P ,A ,B 是双曲线上的三个不同的点,其中A ,B 关于原点对称,直线P A ,PB 斜率存在且不为0,则直线P A 与PB 的斜率之积为b 2a2.13.巧设双曲线方程(1)与双曲线x 2a 2-y 2b 2=1(a >0,b >0)有共同渐近线的方程可表示为x 2a 2-y 2b 2=t (t ≠0).(2)过已知两个点的双曲线方程可设为mx 2+ny 2=1(mn <0). 14.与焦点弦有关的常用结论 (以图为依据)设A (x 1,y 1),B (x 2,y 2). (1)y 1y 2=-p 2,x 1x 2=p 24.(2)|AB |=x 1+x 2+p =2psin 2θ(θ为直线AB 的倾斜角). (3)1|AF |+1|BF |为定值2p .(4)以AB 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 (5)以AF 或BF 为直径的圆与y 轴相切. (6)过焦点垂直于对称轴的弦长等于2p (通径).15.圆锥曲线以P (x 0,y 0)(y 0≠0)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的斜率如下表:16.奇函数的导数是偶函数,偶函数的导数是奇函数,周期函数的导数还是周期函数.17.[af(x)+bg(x)]′=af′(x)+bg′(x).18.函数y=f(x)的导数f′(x)反映了函数f(x)的瞬时变化趋势,其正负号反映了变化的方向,其大小|f′(x)|反映了变化的快慢,|f′(x)|越大,曲线在这点处的切线越“陡”.19.理清三组关系1.“在某区间内f′(x)>0(f′(x)<0)”是“函数f(x)在此区间上为增(减)函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可导函数f(x)在(a,b)上是增(减)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对∀x∈(a,b),都有f′(x)≥0(f′(x)≤0)且f′(x)在(a,b)的任意子区间内都不恒为零.3.对于可导函数f(x),“f′(x0)=0”是“函数f(x)在x=x0处有极值”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0.若函数f(x)的图象连续不断,则f(x)在[a,b]上一定有最值.21.若函数f(x)在[a,b]上是单调函数,则f(x)一定在区间端点处取得最值.22.若函数f(x)在区间(a,b)内只有一个极值点,则相应的极值点一定是函数的最值点.23.数列与函数的关系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即数列是一个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其子集{1,2,3,…,n }上的函数,当自变量依次从小到大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24.在数列{a n }中,若a n 最大,则⎩⎨⎧a n ≥a n -1,a n ≥a n +1;若a n 最小,则⎩⎨⎧a n ≤a n -1,a n ≤a n +1.25.等差数列与函数的关系(1)通项公式:当公差d ≠0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 n =a 1+(n -1)d =dn +a 1-d 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且一次项系数为公差d .若公差d >0,则为递增数列,若公差d <0,则为递减数列.(2)前n 项和:当公差d ≠0时,S n =na 1+n (n -1)2d =d 2n 2+⎝ ⎛⎭⎪⎫a 1-d 2n 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26.数列两个常用结论(1)关于等差数列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的性质 ①若项数为2n ,则S 偶-S 奇=nd ,S 奇S 偶=a na n +1; ②若项数为2n -1,则S 偶=(n -1)a n ,S 奇=na n ,S 奇-S 偶=a n ,S 奇S 偶=nn -1.(2)两个等差数列{a n },{b n }的前n 项和S n ,T n 之间的关系为S 2n -1T 2n -1=a nb n .27.等比数列的单调性当q >1,a 1>0或0<q <1,a 1<0时,{a n }是递增数列; 当q >1,a 1<0或0<q <1,a 1>0时,{a n }是递减数列;当q =1时,{a n }是常数列. 28.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当q ≠1时,a n =a 1q ·q n ,可以看成函数y =cq x ,是一个不为0的常数与指数函数的乘积,因此数列{a n }各项所对应的点都在函数y =cq x 的图象上.29.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A +B ·C n ⇔A +B =0,公比q =C .(A ,B ,C 均不为零)30.三种常见的拆项公式 (1)1n (n +1)=1n -1n +1.(2)1(2n -1)(2n +1)=12⎝⎛⎭⎪⎫12n -1-12n +1. (3)1n +n +1=n +1-n .3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中,完成一件事的方法属于其中一类,并且只属于其中一类.3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中,各个步骤相互依存,步与步之间“相互独立,分步完成”.33.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五大技巧 (1)特殊元素优先安排. (2)合理分类与准确分步.(3)排列、组合混合问题要先选后排. (4)相邻问题捆绑处理. (5)不相邻问题插空处理.34.排列、组合问题三个常用公式(1)A m n=nA m-1n-1.(2)(n+1)!-n!=n·n!.(3)k C k n=n C k-1n-1.35.排列、组合问题两个常用公式(1)C0n+C1n+C2n+…+C n n=2n.(2)C0n+C2n+C4n+…=C1n+C3n+C5n+…=2n-1.36.(a+b)n的展开式形式上的特点(1)项数为n+1.(2)各项的次数都等于二项式的幂指数n,即a与b的指数的和为n.(3)字母a按降幂排列,从第一项开始,次数由n逐项减1直到零;字母b按升幂排列,从第一项起,次数由零逐项增1直到n.37.若X是随机变量,则Y=aX+b(a,b是常数)也是随机变量.38.随机变量ξ所取的值分别对应的事件是两两互斥的.39.相互独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的区别相互独立事件是指两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互不影响,计算公式为P(AB)=P(A)P(B),互斥事件是指在同一试验中,两个事件不会同时发生,计算公式为P(A∪B)=P(A)+P(B).40.两个概率公式(1)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A发生的概率为P(A|B)=P(AB)P(B).注意其与P(B|A)的不同.(2)若事件A1,A2,…,A n相互独立,则P(A1A2…A n)=P(A1)P(A2)…P(A n)... 41.均值与方差的七个常用性质若Y =aX +b ,其中a ,b 是常数,X 是随机变量,则(1)E (k )=k ,D (k )=0,其中k 为常数.(2)E (aX +b )=aE (X )+b ,D (aX +b )=a 2D (X ).(3)E (X 1+X 2)=E (X 1)+E (X 2).(4)D (X )=E (X 2)-(E (X ))2.(5)若X 1,X 2相互独立,则E (X 1·X 2)=E (X 1)·E (X 2).(6)若X 服从两点分布,则E (X )=p ,D (X )=p (1-p ).(7)若X 服从二项分布,即X ~B (n ,p ),则E (X )=np ,D (X )=np (1-p ).42.求解回归方程的关键是确定回归系数a^,b ^,应充分利用回归直线过样本中心点(x -,y -).43.根据K 2的值可以判断两个分类变量有关的可信程度,若K 2越大,则两分类变量有关的把握越大.。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7.1.1条件概率(新教材同步)
应用探究
【例】已知某品牌的手机屏幕从1m 高的地方掉落时,第一次未碎 掉的概率为0.5,当第一次未碎掉时第二次也未碎掉的概率为0.3.试求 这样的手机屏幕从1m 高的地方掉落两次后仍未碎掉的概率.
解:设Ai 表示第i次掉落手机屏幕没有碎掉,i=1,2,
则由已知可得P(A1)=0.5,P( A2 A1 ) =0.3. 因此由乘法公式可得P(A1A2)= P(A1) P( A2 A1)= 0.15.
即这样的手机屏幕从1m高的地方掉落两次后仍未碎掉的概率为0.15.
知识海洋
条件概率的性质
条件概率只是缩小了样本空间,因此它同样具备概率的性质:
偶数的条件下,则第二次掷得向上一面点数也是偶数的概率 1
为_2_.
解析:设第一次掷得向上一面点数是偶数的事件为A,第二
次掷得向上一面点数是偶数的事件为B,则P( A)
1 ,P ( B )
2
1,
4
所求概率为 P(B A) P( AB) 1 .
P( A) 2
知识海洋
条件概率的乘法公式
由条件概率的定义,对任意两个事件A,B,若P(A)>0,则
n(AB)
算AB发生的概率,即P(B|A)=n(AB) n() P(AB).
n(A) n(A) P(A) n()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7.1.1条件概率
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
7.1条件概率与全概率公式- 2020-2021学年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讲义
1.定义:条件概率揭示了P(A),P(AB),P()三者之间“知二求一”的关系一般地,设A ,B 为两个随机事件,且P(A)>0,我们称P()=为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条件概率,简称条件概率.2. 条件概率的定义设A 、B 是两个事件,且P(B)>0,则称()(|)()P AB P A B P B为在事件B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 的条件概率.若事件B 已发生, 则为使 A 也发生 , 试验结果必须是既在 B 中又在A 中的样本点 , 即此点必属于AB. 由于我们已经知道B 已发生, 故B 变成了新的样本空间 , 于是有了以上公式3. 条件概率的计算 1) 用定义计算:2)从加入条件后可用缩减样本空间法1.定义:由条件概率的定义,对任意两个事件A 与B ,若P(A)>0,则()()()P AB P A P B A =,我们称上式为概率的乘法公式.2.性质:设P(A)>0,则,)()()|(B P AB P B A P =P (B )>0一般地条件概率与无条件概率 之间的大小无确定关系若,条件概率 无条件概率(1)()1P A Ω=(2)如果B 与C是两个互斥事件,则()()()()P B C A P B A P C A ⋃=+ (3)设B 和B 互为对立事件,则()()1P B A P B A =-1.全概率公式 一般地,设12,,n A A A 是一组两两互斥的事件,12n A A A ⋃⋃⋃=Ω,且()0i P A >,1,2,,i n =,则对任意的事件B ⊆Ω,有()()()1niii P B P A P B A ==∑我们称上面的公式为全概率公式,全概率公式是概率论中最基本的公式之一由条件概率的定义:若已知P(B), P(A|B)时, 可以反求P(AB)定理若P(B)>0,则P(AB)=P(B)P(A|B) (2)若P(A)>0,则P(AB)=P(A)P(B|A) (3)全概率公式全概率就是表示达到某个目的有多种方式(或者造成某种结果有多种原因),求达到目的的概率是多少(或者造成这种结果的概率是多少).2. 贝叶斯公式 设12,,n A A A 是一组两两互斥的事件,12n A A A ⋃⋃⋃=Ω,且()0i P A >,1,2,,i n =,则对任意的事件B ⊆Ω,()0P B >,有()i P A B =()()()i i P A P B A P B =()()()()1i i nkkk P A P B A P A P B A =∑,1,2,,i n =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它们是加法公式和乘法公式的综合运用,同学们可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去掌握它们.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学者依据贝叶斯公式的思想发展了一整套统计推断方法,叫作“贝叶斯统计”.可见贝叶斯公式的影响.全概率公式. 全概率公式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未知的复杂事件分解为若干个已知的简单事件再求解,而这些简单事件组成一个 互不相容事件组 ,使得某个未知事件A 与这组互不相容事件中至少个同时发生 ,故在应眉此全慨率公式时,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S 的一个划分.例题1.《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下图是易经后天八卦图(含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八卦),每一卦由三根线组成( 表示一根阳线, 表示一根阴线),从八卦中任取两卦,记事件 A = “两卦的六根线中恰有两根阳线”, B = “有一卦恰有一根阳线”,则 P(A|B)= ( ),A. 15B. 16C. 17D. 314【答案】 B【解析】由八卦图可知,八卦中全为阳线和全为阴线的卦各有一个, 两阴一阳和两阳一阴的卦各有三个,而事件A 所包含的情况可分为两种, 即第一种是取到的两卦中一个为两阳一阴,另一个为全阴; 第二种是两卦中均为一阳两阴;而事件 A ∩B 中只包含后者, 即: P(A ∩B)=C 32C 82=328,事件 B 的概率 P(B)=1−C 52C 82=914 ,所以 P(A|B)=328914=16故答案为:B例题2.已知某种产品的合格率是 90% ,合格品中的一级品率是 20% .则这种产品的一级品率为( ) A. 18% B. 19% C. 20% D. 21% 【答案】 A【解析】设事件A 为合格品,事件B 为一级品,则 P(A)=90%,P(B|A)=20% 所以 P(B)=P(A)P(B|A)=90%×20%=18% 故答案为:A例题3.某种电子元件用满3000小时不坏的概率为 34 ,用满8 000小时不坏的概率为 12 ,现有一只此种电子元件,已经用满3000小时不坏,还能用满8000小时的概率是()A.34B.23C.12D.13【答案】 B【解析】记事件A“用满3000小时不坏”,P(A)=34记事件B“用满8000小时不坏,P(B)=12∵B⊂A,∴P(AB)=P(B)=1 2则P(B|A)=P(AB)P(A)=1234=12×43=23故答案为:B例题4.某校将进行篮球定点投篮测试,规则为:每人至多投3次,先在M处投一次三分球,投进得3分,未投进不得分,以后均在N处投两分球,每投进一次得2分,未投进不得分.测试者累计得分高于3分即通过测试,并终止投篮.甲、乙两位同学为了通过测试,进行了五轮投篮训练,每人每轮在M处和N处各投10次,根据他们每轮两分球和三分球的命中次数情况分别得到如图表:若以每人五轮投篮训练命中频率的平均值作为其测试时每次投篮命中的概率.(1)求甲同学通过测试的概率;(2)在甲、乙两位同学均通过测试的条件下,求甲得分比乙得分高的概率.【答案】(1)解:甲同学两分球投篮命中的概率为510+410+310+610+7105=0.5,甲同学三分球投篮命中的概率为110+0+110+210+1105=0.1,设甲同学累计得分为X,则P(X≥4)=P(X=4)+P(X=5)=0.9×0.5×0.5+0.1×0.5+0.1×0.5×0.5=0.3,所以,甲同学通过测试的概率为0.3(2)解:乙同学两分球投篮命中率为210+410+310+510+6105=0.4,乙同学三分球投篮命中率为110+210+310+110+3105=0.2 .设乙同学累计得分为Y,则P(Y=4)=0.8×0.4×0.4=0.128,P(Y=5)=0.2×0.4+0.2×0.6×0.4=0.128,设“甲得分比乙得分高”为事件A,“甲、乙两位同学均通过了测试”为事件B,则P(AB)=P(X=5)⋅P(Y=4)=0.075×0.128=0.0096,P(B)=[P(X=4)+P(X=5)]⋅[P(Y=4)+P(Y=5)]=0.0768,由条件概率公式可得P(A|B)=P(AB)P(B)=0.00960.0768=18【解析】(1)分别求出甲同学两分球投篮命中的概率和甲同学三分球投篮命中的概率,设甲同学累计得分为X,则P(X≥4)=P(X=4)+P(X=5),由此能求出甲同学通过测试的概率;(2)乙同学两分球投篮命中的概率为0.4,三分球投篮命中的概率为0.2,设乙同学累计得分为Y,求出P(Y=4)=0.128,P(Y=5)=0.128,设“甲得分比乙得到高”为事件A,“甲、乙两位同学均通过了测试”为事件B,则P(AB)=P(X=5)•P(X=4),P(B)=[P(X=4)+P(X=5)]•[P(Y=4)+P(Y=5)],由条件概率得:P(A|B)=P(AB)P(B)=0.00960.0768=18。
2023年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六章 6
的情况下,直接用排列数公式进行计算.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形成
当堂检测
变式训练1从甲、乙、丙三人中选两人站成一排的所有站法为
(
)
A.甲乙、乙甲、甲丙、丙甲
B.甲乙丙、乙丙甲
C.甲乙、甲丙、乙甲、乙丙、丙甲、丙乙
D.甲乙、甲丙、乙丙
解析:从三人中选出两人,而且要考虑这两人的顺序,所以有如下几
!
-1
=m·
=mA
,
+1-
(+1-)!
故原等式成立.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形成
当堂检测
“邻”与“不邻”问题
例37人站成一排.
(1)甲、乙两人相邻的排法有多少种?
(2)甲、乙两人不相邻的排法有多少种?
(3)甲、乙、丙三人必相邻的排法有多少种?
(4)甲、乙、丙三人两两不相邻的排法有多少种?
一个全排列.这时,排列数公式中 m=n,即有
A =n(n-1)(n-2)×…×3×2×1.也就是说,将 n 个不同的元素全部取出
的排列数,等于正整数 1 到 n 的连乘积.正整数 1 到 n 的连乘积,叫做
n 的阶乘,用 n!表示.于是,n 个元素的全排列数公式可以写成A =n!.
另外,我们规定,0!=1.
不同的排法?
(1)甲不在中间,也不在两端;
(2)甲、乙两人必须排在两端;
(3)男女相间.
【审题视点】这是一个排列问题,一般情况下,从受到限制的特殊
元素开始考虑,或从特殊的位置开始考虑.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形成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整合课件】6.2.2_排列数
解 (1)先考虑甲有 A13种站法,再考虑其余 6 人全排,故不同站法总数为:A13A66 =2 160(种).
(2)2 名女生站在一起有站法 A22种,视为一种元素与其余 5 人全排,有 A66种排法, 故不同站法总数为:A22·A66=1 440(种).
(3)先站老师和女生,有站法 A33种,再在老师和女生站位的间隔(含两端)处插入 男生,每空一人,则插入方法 A44种,故不同站法总数为 A33·A44=144(种).
()
4.5本不同的课外读物分给5位同学,每人一本,则不同的分配方法有_____ 种.
答案 120
解析 利用排列的概念可知不同的分配方法有 A55=120 种. 5.已知 A2n=7A2n-4,则 n 的值为____________.
答案 7 解析 由排列数公式,得 n(n-1)=7(n-4)(n-5),n∈N*,∴3n2-31n+70=0, 解得 n=7 或 n=130(舍).
第六章
6.2 排列与组合
6.2.2 排列数
计数原理
课程内容标准
学科素养凝练
1.会用排列数公式进行求值和证明. 2.掌握一些排列问题的常用解决方 法,能应用排列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在学习排列数、排列数公式及应用的 过程中,强化数学抽象、数学建模、 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课前 预习案
排列数及排列数公式 1.排列数: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m≤n)个元素的___所__有__不__同__排__列__的__个__数__,
(4)7 人全排列中,4 名男生不考虑身高顺序的站法有 A44种,而由高到低有从左到 右和从右到左的不同,故不同站法总数为:2·AA7744=420(种).
[方法总结] 解决排队问题时的方法 (1)位置分析法:以位置为主,特殊(受限)的位置优先考虑.有两个以上的束缚 条件时,往往根据其中的一个条件分类处理. (2)元素分析法:以元素为主,先满足特殊(受限)元素的要求,再处理其他元 素.有两个以上的束缚条件时,往往考虑一个元素的同时,兼顾其他元素. (3)对于相邻问题可以采用捆绑的方法,将要相邻的元素捆绑作为一个整体,和 余下的元素按照要求进行排列,最后解捆. (4)对于不相邻问题可以采用插空的方法,先将不相邻的元素拿出来,余下的元 素按要求排列,找满足要求的空,再将不相邻的元素排入. (5)对于顺序给定的元素的排列问题只需考虑其余元素的排列即可.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各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数学必修3知识点第一章算法初步i.i.i 算法的概念算法的特点:(i)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2)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3)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4)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5)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1.1.2 程序框图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一)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二)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
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1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
高中数学必修3课件全册(人教A版)
二、程序框图
1、顺序结构
2、条件结构
3、循环结构
步骤n
步骤n+1
满足条件?
步骤A
步骤B
是
否
满足条件?
步骤A
是
否
循环体
满足条件?
否
是
循环体
满足条件?
是
否
先做后判,否去循环
先判后做,是去循环
二、程序框图
1、顺序结构
设计一算法,求和1+2+3+ … +100, 并画出程序框图。
算法:
第一步:取n=100;
否
是
循环体
条件
DO 循环体 LOOP UNTIL 条件
直到型循环结构
一、辗转相除法(欧几里得算法)
1、定义: 所谓辗转相除法,就是对于给定的两个数,用较大的数除以较小的数。若余数不为零,则将余数和较小的数构成新的一对数,继续上面的除法,直到大数被小数除尽,则这时较小的数就是原来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IF 条件 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 END IF
满足条件?
语句1
语句2
是
否
IF 条件 THEN 语句 END IF
满足条件?
语句
是
否
(5)循环语句
①WHILE语句
②UNTIL语句
WHILE 条件 循环体 WEND
满足条件?
循环体
是
否
DO 循环体 LOOP UNTIL 条件
第二步:计算 ;
第三步:输出结果。
开始
结束
输入n=100
s=(n+1)n/2
输出s
二、程序框图
2、条件结构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7.1.2全概率公式(新教材同步)
解读回顾
全概率公式的意义
“全”部概率P(B)被分解成了许多部分之和,它的理论和 实用意义在于:在较复杂情况下直接计算P(B)不易,但B总是伴 随着某个Ai出现,适当地去构造这一组Ai往往可以简化计算.
式为全概率公式.
i 1
当直接求事件A发生的概率不好求时,可以采用化整为 零的方式.
应用探究
【例】有三个箱子,分别编号为1,2,3,其中1号箱中装有1个 红球和4个黄球,2号箱中装有2个红球和3个黄球,3号箱中装有3个红 球.某人从三个箱中任取一箱,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求取得红球的 概率.
1
2
3
解:记 Ai=“球取自i号箱”,i=1,2,3;B=“取得红球”,
加法公式
P(A+B)=P(A)+P(B)
A、B互斥
乘法公式 P(AB)=P(A)P(B|A)
P(A)>0
A1∪A2∪…∪An=Ω,且P( Ai )>0,i=1,2,…,n,则对任意的 事件B ,P( B )>0,有
P( Ai
B)
P( Ai )P(B P(B)
Ai )
P( Ai )P(B Ai )
n
,
P( Ak )P(B Ak )
i=1,2,…,n
i 1
课堂小结
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主要用于计算比较复杂事件 的概率,它们实质上是加法公式和乘法公式的综合运用.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7-1-2全概率公式
课前篇·自主预习 检测篇·达标小练
课堂篇·互动学习 课时作业
课前篇·自主预习
知识点 全概率公式
1.一般地,设 A1,A2,…,An 是一组 两两互斥 的事件, A1∪A2∪…
∪An=Ω
,且 P(Ai)>0,i=1,2,…,n,则对任意的事件 B⊆Ω,有
n
PB= PAiPB|Ai
i=1
.称该公式为全概率公式.
2.利用全概率公式计算概率的难点是什么?
提示:全概率公式中“全”就是总和的含义:每一原因都可能导致 B 发生,故 B 发生的概率是各原因引起 B 发生概率的总和,即事件 B 发生的可能性,就是其原因 Ai 发生的可能性与在 Ai 发生的条件下 B 发生的可能性的乘积之和.具体运用公式时,难 点在于如何选择事件 A1,A2,…,An,一定要把产生结果的原因全找出来,不能遗漏, 并且保证 A1,A2,…,An 为两两互斥事件,选择恰当将会使计算大为简化,若选择不 当,将会影响计算,甚至导致错误.
i=1
类型二 贝叶斯公式的应用
[例 2] 临床诊断记录表明,利用某种试验检查癌症具有如下效果:对癌症患 者进行试验结果呈阳性反应者占 95%,对非癌症患者进行试验结果呈阴性反应者 占 96%,现在用这种试验对某市居民进行癌症普查,如果该市癌症患者数约占居 民总数的 0.4%,求:
(1)试验结果呈阳性反应的被检查者确实患有癌症的概率; (2)试验结果呈阴性反应的被检查者确实未患癌症的概率. [思路分析] 根据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公式即可求出结果.
[变式训练2] 若某种病菌在人口中的带病概率为0.83.当检查时,带菌者未必 检出阳性反应,而不带菌者也可能呈阳性反应,假设P(阳性|带菌)=0.99,P(阴性| 带菌)=0.01,P(阳性|不带菌)=0.05,P(阴性|不带菌)=0.95,设某人检出阳性, 问:他“带菌”的概率是多少?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知识点归纳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必备知识手册2024一轮复习【计数原理】1、一般地,有如下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m n =+种不同的方法。
2、一般地,有如下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m n =´种不同的方法。
3、一般地,我们有:n 元集合A ={1a ,2a ,…,n a }的不同子集有2n个。
2023届高中数学 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六章 6
核心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 与排列数有关的运算
【典例1】(1)计算:4AA4888
+2A58 -A59
;
(2)解方程3Ax8 =4Ax9-1 ;
(3)解不等式Ax9 >6Ax9-2 ,其中x≥3,x∈N*;
(4)若n∈N,将(55-n)(56-n)…(68-n)(69-n)用排列数符号表示.
【思维导引】(1)(2)(3)代入排列数公式后对式子进行正确化简;(4)逆用排列公式 时,由最大数和因数个数写出排列式.
【解析】根据题意由于丁必须在丙完成后立即进行,故可把丁丙视为一个元素, 先不管其他限制条件,使其与其他四项工程进行全排列共有A55 种排法,这些排 法中,甲、乙、丙相对顺序共有A33 种,所以满足条件的排法种数是AA5533 =20. 答案:20
【跟踪训练】
从0,1,2,3,4中任取3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共有个数是
()
A.10
B.20
C.48
D.60
【解析】选C.从0,1,2,3,4中任取3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第一 步先从非零的四个数中选择一个作为百位数字,有A14 =4种选法,再从剩余的四 个数中选择两个排在十位和个位上,有A24 =12种选法,总数为4×12=48.
3有多少种排列方法? 提示:完成这件事共需要m步: 第一步有n种方法; 第二步有(n-1)种方法; 第三步有(n-2)种方法; …… 第m步有(n-m+1)种方法, 所以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共有n(n-1)(n-2)…(n-m+1)种排列方法.
命题角度3 定序问题 【典例5】某工程队有6项工程需要先后单独完成,其中工程乙必须在工程甲完成 后才能进行,工程丙必须在工程乙完成后才能进行,工程丁必须在工程丙完成后 立即进行,那么安排这6项工程的不同的排法种数是________.(用数字作答)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全概率公式
2.贝叶斯公式 设A1,A2,…,An是一组两两互斥的事件,A1∪A2∪…∪An=Ω,且P(Ai)>0,i=1,2,…,n, 则对任意事件B⊆Ω,P(B)>0, 有 P(AiB)=P(Ai)P(P(B)BAi)
i=1,2,…,n.
事件发生,这时要求所研究事件的概率就可用全概率公式. ( ) √
3.全概率公式用于求复杂事件的概率,是求最后结果的概率.
( √)
[微训练] 1.一个盒子中有6只白球,4只黑球,不放回地每次任取1只,连取2次,求第二次取到
白球的概率为________. 解析 设A=“第一次取到白球”,B=“第二次取到白球”,
3.在贝叶斯公式中,P(Ai)和P(Ai |B)分别称为___先__验_概率和___后__验_概率.
拓展深化
[微判断]
1.全概率公式为概率论中的重要公式,它将对一个复杂事件A的概率求解问题,转
化为了在不同情况下发生的简单事件的概率的求和问题. ( ) √
2.所研究的事件试验前提或前一步骤有多种可能,在这多种可能中,均有所研究的
设A为事件“小孩说谎”,B为“村民觉得小孩可信”;不妨设可信的小孩说谎的 概率为0.1,而不可信的小孩说谎的概率为0.5, 经过第一次撒谎,第二次撒谎后,狼真 的来了,小孩第三次呼救的时候,村民都不再相信这是真的,觉得这是谁家熊孩子真 气人,没人再上山救他.于是,狼在前两次跳出来吓唬完小孩就跑走后,成功在第三 次抓走小孩,而且无人打扰,由此可见心理学结合概率统计学很重要! 问题 上述问题可以用哪种概率公式来解释? 提示 我们可以借助全概率公式来解读.
飞机被一人击中而击落的概率为0.2,被两人击中而击落的概率为0.6, 若三人都击 中, 飞机必定被击落, 求飞机被击落的概率. 解 设B=“飞机被击落”,Ai=“飞机被i人击中”,i=1,2,3,则B=A1B+A2B+ A3B,P(B|A1)=0.2,P(B|A2)=0.6,P(B|A3)=1, 由全概率公式,得
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三)配套课件3.2.2(整数值)随机数(random numbers)的产生
超级记忆法-记忆规律
记忆中
选择恰当的记忆数量
魔力之七: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米勒曾对短时记忆的广 度进行过比较精准的测定: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记忆 广度为7±2项内容。
超级记忆法-记忆规律
TIP1:我们可以选择恰当的记忆数量——7组之内! TIP2:很多我们觉得比较容易背的古诗词,大多不超过七个字,很大程度上也 是因为在“魔力之七”范围内的缘故。我们可以把要记忆的内容拆解组合控制 在7组之内(每一组不代表只有一个字哦,这7组中的每一组容量可适当加大)。 TIP3:比如我们记忆一个手机号码18820568803,如果一个一组的记忆,我 们就要记11组,而如果我们拆解一下,按照188-2056-8803,我们就只需要 记忆3组就可以了,记忆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答案
1 2345
4.抛掷两枚均匀的正方体骰子,用随机模拟方法估计出现点数之和为10
的概率时,产生的整数随机数中,每几个数字为一组( B )
A.1
B.2
C.10
D.12
答案
1 2345
5.通过模拟试验产生了20组随机数:
6830 3013 7055 7430 7740 4422 7884 2604 3346 0952
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简介
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 (Richard PhillipsFeynman)
费曼学习法出自著名物理学家费曼,他曾获的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费曼不仅是一名杰出的 物理学家,并且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能用很 简单的语言解释很复杂的概念,让其他人能够快 速理解,实际上,他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也会 不断的研究思考,直到研究的概念能被自己直观 轻松的理解,这也是这个学习法命名的由来!
为啥总是听懂了, 但不会做,做不好?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3课件:1.1.2.3循环结构、程序框图的画法
【解题指南】4年后钢琴的价格为10000(1+0.03)4,设 钢琴价格为P,价格增长率为R,可在循环体中设计 P=P(1+R).
【解析】程序框图如图所示.
【补偿训练】以下是某次考试中某班15名同学的数学 成绩:72,91,58,63,84,88,90,55,61,73,64,77,82, 94,60.要求将80分以上的同学的平均分求出来,请画 出程序框图.
2.设计算法求1×2×3×4×…×2015×2016×2017的 值,并画出程序框图.
【审题路线图】 1.循环结构中缺少执行循环的条件和循环体⇒逐步运 行观察A和n的变化规律. 2.计算累乘问题⇒引入循环变量和累乘变量,设计循环 结构的循环体.
【解析】1.选D.由题意知3n-2n>1000时,输出n,故判断 框内填A≤1000,因为所求为最小偶数,所以矩形框内填 n=n+2.
第2次循环:S=1+1 ;
3
第3次循环:S=1+1 1 ;……
35
第2017次循环:S=1+11 ,1
3 5 2017
此时,设置条件退出循环,输出S的值. 故判断框内可填入i≤2017?.
【错解分析】分析解题过程,请找出错误之处. 提示: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循环变量i变化规律的分 析,实际上i=1009时, S=1+11 1 .
【解析】程序框图如图所示.
【核心素养培优区】
【易错案例】循环结构中的求值问题
【典例】(2018·保定高一检测)如图给出的是计算 111 1 的值的一个程序框图,则判断框内
3 5 2017
应填入的条件是_i_≤__2_0_1_7_?_.
【失误案例】根据程序框图可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算法初步(略)
第二章 统计
2.1 随机抽样
1、总体和样本
(1)总体:在统计学中 , 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2)个体: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
(3)总体容量: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
(4)样本容量:为了研究总体x 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1x ,2x ,
3x , ……,n x 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 2、简单随机抽样
(1)定义: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包含有N 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 个个体作为样本)(N n ≤,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就称这样的抽样方法为简单随机抽样.
(2)特点:
① 被抽取样本的总体个数N 是有限的;
② 样本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的; ③ 是一种不放回抽样;
④ 每个样本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
⑤ 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3)常用的方法⎩⎨
⎧.
②;①随机数法抽签法
3、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
(1)定义:当总体中的个体较多时,可将总体分为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的样本,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
(2)步骤:
① 编号:先将总体的N 个个体编号;
② 分段:确定分段间隔k ,对编号进行分段,当
n N 是整数时,取n N k =(当n
N 不是整数时,要先剔除零头);
③ 确定第1个编号:在第1段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第一个个体编号l ;
④ 成样: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样本.通常是将l 加上间隔k 得到第2个个体编号(k l +),再加k 得到第3个个体编号(k l 2+),依次进行下去,直到获取整个样本.
4、分层抽样:
(1)定义: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的方法就叫做分层抽样.
(2)步骤:
① 分层:根据题意,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
② 定抽样比:根据总体中的个体数N 和样本容量n 计算抽样比N
n k =
; ③ 定各层抽取的数目:确定第i 层应该抽取的个体数目k N n i i ⨯=; ④ 抽取个体:在各层中随机抽取该层确定的个体数目.
5、三种抽样方法的异同点: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1、频率、样本容量、频数的关系
2、作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1) 求极差,即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 决定组距与组数; (3) 将数据分组;
(4) 计算各小组的频率,列频率分布表; (5) 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3、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4、平均数、方差、标准差
(1)平均数:n
x x x x x n
++++=
321
(2)方 差:n
x x x x x x x x s n 2
2322212
)()()()(-++-+-+-=
(3)标准差:[]
22322212)()()()(1
x x x x x x x x n
s s n -++-+-+-=
=
. 5、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估计众数、平均数、中位数
(1)众 数:最高矩形所在组的组中值即为众数的估计值. (2)平均数:每个小矩形的面积乘以小矩形底边中点的横坐标之和. (3)中位数:中位数左边和右边直方图的面积相等.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1、散点图
将样本中的n 个数据点),(11y x ,),(22y x ,…,),(n n y x 描在直角坐标系中,所得到的图形叫做散点图.
2、正相关与负相关
(1)正相关:从散点图上看,点分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内. (2)负相关:从散点图上看,点分布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内.
3、回归直线
如果散点图中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近,就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做回归直线.
【重要结论】散点可能在回归直线上,也可能不再回归直线上,但样本点的中心),(y x 必在回归直线上.(其中x 、y 分别为变量x 和y 的平均数.)
4、最小二乘法
(1)定义:使得样本数据的点到回归直线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的方法叫做最小二乘法. (2)求法:设线性回归方程为a x b y
ˆˆˆ+=,则 ⎪⎪⎩⎪⎪
⎨⎧
-=--=---=∑∑∑∑====.ˆˆ,
)())((ˆ1
2
21
1
2
1x b y a
x n x y
x n y x x x y y x x b n
i i n
i i
i n i i n
i i i
例1:
根据上表得到回归直线方程为a x y
ˆ7.0ˆ+=,据此可预测,当x =15时,y 的值为( ) A . 7.8 B . 8.2 C . 9.6 D . 8.5
例2:为了研究某大型超市开业天数与销售额的情况,随机抽取了5天,其开业天数与每天
根据上表得到回归直线方程为9.5467.0ˆ+=x y
,由于表中一个数据模糊不清,请你推断该数据的值为( )
A . 67
B . 68
C . 68.3
D . 71 例3:【2014全国2卷理18】某地区2007年至2013年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y (单位:千元)的数据如下表:
(2)利用(1)中的回归方程,分析2007年至2013年该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变化情况,并预测该地区201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附:回归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最小二乘法估计公式分别为:
∑∑==---=n
i i
n
i i
i
x x y y
x x b
1
2
1
)
()
)((ˆ,x b y a
ˆˆ-=. 解:(1)方法一(利用第一个b
ˆ的公式):根据题意,列表如下:
所以,∑∑==---=n
i i
i i
i
x x y y
x x b
1
2
1
)
()
)((ˆ5.028
14==
,x b y a
ˆˆ-=3.245.03.4=⨯-=. 所以,线性回归方程为3.25.0ˆ+=x y
. 方法二(利用第二个b
ˆ的公式):根据题意,列表如下: 所以,∑∑==--=n
i i
i i
i x n x
y
x n y
x b
1
2
2
1
ˆ5.04
71403.4474.1342
=⨯-⨯⨯-=,x b y a ˆˆ-=3.245.03.4=⨯-=. 所以,线性回归方程为3.25.0ˆ+=x y
.
(2)由于线性回归方程3.25.0ˆ+=x y
是增函数,所以,2007年至2013年该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
2015年对应的x =9,此时8.63.295.0ˆ=+⨯=y
,即该地区201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
入约为6.8千元.
第三章 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 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 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 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 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 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 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 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 下重复n 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 是否出现,称n 次试验中事件A 出现的次数n A 为事件A 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 出现的比例n
n A f A
n =
)(为事件A 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 ,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 发生的频率)(A f n 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A P ,称为事件A 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关系: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
2、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注】:互斥事件不一定是对立事件,但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
3、概率的基本性质
(1)任何事件的概率0≤P (A )≤1;
(2)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
(3)当事件A 与B 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 (A ∪B )= P (A )+ P (B );
(4)若事件A 与B 为对立事件,则A ∪B 为必然事件,所以P (A ∪B )=1,P (A )=1—P (B ).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1、基本事件
(1)概念: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结果称为一个基本事件,它是试验中不可再分的最简单的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只能有一个基本事件发生.
(2)特点 ⎩⎨⎧.基本事件的和件)都可以表示成几个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
②斥的;任何两个基本事件是互
①
2、古典概型
(1)定义:我们将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模型,简称为古典概型. ① 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② 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 (2)古典概型概率公式 基本事件的总数
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事件A A P =
)(.
3、几何概型
(1)定义: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为几何概型.
(2)特点 ⎩
⎨⎧.事件发生的概率都相等等可能性,即每个基本②限个;结果(基本事件)有无无限性,即每次试验的
①
(3)计算公式: 积)
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积)
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构成事件A A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