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族谱馆

合集下载

老陈家保存最完整的陈氏宗谱,见识传说中的义门分庄291最真

老陈家保存最完整的陈氏宗谱,见识传说中的义门分庄291最真

⽼陈家保存最完整的陈⽒宗谱,见识传说中的义门分庄291最真点上⾯“颍川陈⽒家族”加⼊陈⽒⼤家庭!《上杭陈⽒梅⼭公⼀脉宗谱》⼰通过⼗⼀次续修。

民国五年由当时举⼈陈煃(紫垣)主编,时任知上杭县事古蒲楊在春作序。

⼀套33卷共25本。

续修《上杭陈⽒梅⼭公⼀脉宗谱》即从2013年开始⾄今已有五年的时间了,通过上杭陈⽒梅⼭公⼀脉宗谱续修委员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和全体宗亲积极⽀持,现⼰完成出版发⾏续修2017年版《上杭陈⽒梅⼭公⼀脉宗谱》新宗谱于2017年10⽉3⽇在旧县镇中⼼⼩学举⾏了颁谱庆典。

全册1408页,A4页⼤。

民国版《上杭陈⽒梅⼭公⼀脉宗谱》⾄今有⼀百多年了,是完整记录了义门陈的兴衰变迁,如义门碑记,义门家法33条,百⽝同槽,当朝皇帝为义门陈下的圣旨,义门分庄291庄分庄地等。

下图为民国版《上杭陈⽒梅⼭公⼀脉宗谱》影印件。

为了便于查找现将原族谱整理成现在⽂档如下:84世祖佗公长⼦彦成迁武宁蒿溪庄。

妣刘⽒、袁⽒,葬与夫同莹。

⽣⼦⼆:朴耸。

佗公次⼦思成迁兴国果⽯庄。

妣韩⽒佗公三⼦承成迁建昌万福庄佗公四⼦典成迁湖南善化庄佗公五⼦学成迁陕西蒲城庄桌公之⼦汝成迁安徽舒城庄梓公长⼦延成迁河南三台庄梓公次⼦守威迁靖安县顧⼭庄梓公三⼦守仁迁江西临川庄昱公之⼦⾸成迁奉新县罗溪庄勉公长⼦继元迁建昌⼦驿庄勉公次⼦继昇迁南昌县⽯桥庄勉公三⼦继迩迁本宅⽕巷庄。

妣徐⽒勉公四⼦继迁迁黄⼟宝泉庄勉公五⼦继育迁⼭东海阳庄郜公之⼦才成迁绕州三县庄。

妣夏⽒才公长⼦宗成迁新建县⾚冈庄才公次⼦延辖迁武宁马跡庄才公三⼦继⼤迁武宁马跡东中分庄。

妣张⽒才公四⼦延坤迁⼭西交城庄才公五⼦延福迁江苏勾容庄才公六⼦延迀迁潘塘庄藴公之⼦思佐迁九江彭泽庄。

妣洪⽒⽤公长⼦公成迁蕲⽔县回归庄⽤公次⼦希成迁桐城县宿松庄忠公长⼦希先迁彭泽县⼤平庄忠公次⼦公先迁新城⽯坞庄。

妣张⽒忠公三⼦⾝先迁西贤庄忠公四⼦美先迁武贤庄驾公长⼦知仁迁浙江⽯门庄。

妣孙⽒驾公次⼦延群迁湖北荆州庄驾公三⼦宗仁迁景祐庄驾公四⼦宗仕迁⼴东南海庄戬公之⼦彦悦迁福建长泰庄纶公之⼦承悦迁江西星⼦庄。

瓦子街简介

瓦子街简介

上杭位于闽粤赣三省边陲重镇,地处“客家大本营”闽西的腹地,是客家的祖居地,也是众多客家姓氏的发祥地。

“客家母亲河”汀江贯穿而过,在此回环往复,三折回澜,形成了我国东南江河少有的“一江春水向南流”的景象,孕育了上杭独树一帜的客家文明。

随着“客家热”的不断升温,使客家文化之旅广受欢迎。

上杭客家之旅的代表性景点主要有瓦子街、李氏大宗祠。

上杭瓦子街位于上杭县东门学坪,全长420米、宽36米,是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仿古步行街。

街区不仅商店林立,而且文物资源丰富,由北至南分别有王阳明《时雨记》碑、红四军八大会址太忠庙、流芳牌坊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客家族谱馆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

街名由来——据考证,瓦子街存在的时间是在明朝的洪武至万历年间(1368—1619)。

百姓紧靠新街而居,烧砖烧瓦,就近取土。

“断砖可用,碎瓦弃之”。

渐渐地这片土地上铺满了人们建房时丢弃的碎瓦,便成了“瓦子坪”,坪上又盖起了民房,成为“瓦子巷”、“瓦子街”。

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地名逐渐被新的地名取代。

新世纪以来,上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客家历史和文化的挖掘、传承,通过对古建筑、古文化的保护利用,使得瓦子街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

阳明亭——为纪念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而建。

亭内立着王阳明的手书石刻《时雨记》碑。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朝廷命王阳明铲除漳寇之乱,驻扎在上杭县城。

他来上杭之后,做了二件深得民心之举。

第一件是建浮桥。

他看到上杭人民靠摆渡过往汀江极不方便,于是筹集资金人力在南门的一个渡口下方(即现在的阳明门附近)建起了漂亮的浮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阳明桥。

他做的第二件大事便是为百姓祈雨。

这年三月上杭恰逢大旱,这位富有仁爱之心的巡抚在任所察院行台替老百姓祈雨。

果然,上杭连降大雨数日,解除了旱情,应乡绅之请,他欣然写下了《时雨记》一文。

同时还写下了《上杭喜雨》诗三首。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上杭建文成公祠,祠内置王阳明手书石刻《时雨记》碑以为纪念。

?上杭-客家众多姓氏发祥地

?上杭-客家众多姓氏发祥地

❤上杭-客家众多姓氏发祥地闽西、粤东和赣南素有客家人的大本营之称。

上杭,位于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地处客家大本营闽西的腹地,客家母亲河——汀江中游的黄金水段,是汀江流域中部一颗璀璨的明珠。

许多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到宁化石壁后,又陆续迁居上杭繁衍生息,再向外播迁,使上杭成为客家众多姓氏发祥地。

一、上杭是客家大本营闽西的腹地上杭县位于闽西腹地,东接新罗区,西连武平县,北倚长汀县,东北毗连城县,南邻永定县,西南与广东梅州市、蕉岭县接壤。

汀江横穿上杭10余个乡镇,地理条件优越,是客家人凝聚生息的好去处。

1、上杭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汀江流域都是闽西客家大本营地区。

据资料载,汀江全长328公里,在福建省境内长285.5公里,其中上杭县境内长112公里,占省内长度的2/5,占总长度的1/3,总集水面积9022平方公里,流至广东三河坝与梅江汇合后称韩江。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基本因素,尤其水与人类相互关系最为密切。

石壁虽然地势平坦,农田较多,但水资源比较缺乏,生产、生活用水比较困难。

而上杭全境溪河纵横,至今全县每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仍有27.87亿立方米,是一个水资源极其丰富的县,且开发利用较早。

从明代始,各乡村成千上万条大小陂圳灌溉了农田,肥沃了土地。

《罗氏万三郎公族谱》记:“宋末元初(1260—1275年),始祖万三郎公次子十郎,原籍宁化石壁,到上杭届地杨公岭(今临城镇九洲粮丰村)贸易经商,家益殷裕,该地在汀江河畔,山明水秀,田地肥沃,遂耕田创业于彼”。

这份族谱史料,说明上杭因水资源丰富造就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客家人凝聚生息的好去处。

2、上杭有广阔的生存空间上杭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温润,降水充沛,夏长而不酷热,冬短又不严寒,土壤肥沃,很适应农作物的生长。

在唐代以前,县境内已有人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蔬菜、水果(梅)、大小麦、甘薯、杂糖(玉米、高梁)、大豆、油菜、蓝靛、花生、烟叶、茶叶等经济作物也先后逐步引种。

客家文化讲义分析

客家文化讲义分析

第一章客家民系的形成一、民族与民系汉族的形成中国古代无所谓“汉族”。

春秋以前,住在中国内地的民族十分复杂。

周朝时有“莱夷、岛夷、嵎夷、淮夷、徐夷、猃狁、犬戎、荆、舒”等等无数外族,而当时中国人自称“诸夏”,可知其内部也复杂不纯。

春秋战国兼并战争促进民族混化融合。

联姻不仅在诸侯之间,诸侯与蛮夷之间也盛行——“周襄以狄女为后,晋献以骊女为姬,戎王之女遣秦,赵襄之姊适代”。

秦国统一天下——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刘邦建立国号“汉” ——始称“汉族”。

也有称“华族”北部民族、南部民族北部民族——东胡、匈奴、氐dī羌东汉以后向内地逐渐迁徙,与汉族杂居。

东胡:东北三省。

春秋为“山戎”,后称东胡,西汉分乌桓、鲜卑二族。

匈奴:内外蒙古及青海一部分,周称猃狁,春秋称狄,战国称匈奴。

氐羌:新疆、青海、西藏、甘肃一部分,春秋称西戎。

)南部民族——南蛮、缅、黎、百越南蛮:湖南、广西、贵州及广东、江西、福建一小部分。

昔日苗猺与畲民。

缅族:云南,以及四川、广西、广东一小部分。

黎族:广东、海南等地。

百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一部分。

原为春秋时越国民族,楚国灭越后,越裔散居东南各地,与南方固有蛮族混化。

中国汉民族八大民系汉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繁衍出以北方话、客家话、吴语、闽语、闽南语、赣语、湘语、粤语为区分的八大民系。

不同民系有不同的个性,但也有汉民族的共性,具有相同的文化传承和认同感。

客家民系——汉民族南迁二、客家先民五次大迁徙汉民族南迁背景五胡乱华(五胡:匈奴、鲜卑、羯、羌、氐)西晋【八王之乱】后,胡人乘机袭扰中原,史称【五胡乱华】。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杀王公士民三万馀,并掳晋怀帝北去,史称【永嘉之乱】。

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晋室南迁,史称【衣冠南渡】链接:西晋“八王之乱”——晋武帝崩,晋惠帝(司马衷,痴呆)继位(291年)后,司马氏八大集团为争夺中央政权的史上空前内讧(291-306年,历时16年)。

上杭郭氏东堂公谱

上杭郭氏东堂公谱

上杭郭氏东堂公谱/h1杭川郭氏一世祖郭福安,一生娶两妻,均各生一子,长子小四宣义,为康太婆所出,系榕园始祖,生卒年不详,葬本县上都中徐东山口,坟日:“饱虎守肉形”,明崇祯乙卯年合族重修,于八十年代被盗墓者破坏,亟待重修。

次子小九儒士,为周太婆所出,系麦园始祖,生卒年失考,葬本县大沽滩,后迁往临城廖坑双髻山,与妣黄太婆合墓,坟曰:“张天海螺形”,经清道光五年续修至今,保存完好。

郭福安榕园、麦园两大房子孙经千年蕃衍,历朝历代播迁各地人丁众多,上杭城关祖地亦人才辈出。

据清代《上杭县志》(氏族志)记载,郭氏诸公历代文人志士林立,明代有举人郭安定,官至教谕:郭资,明成化十一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官至御史:郭见龙为举人:郭缵芳于明万历年间曾授文林郎南京北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因清慎勤介,治民有方,获皇帝颁布诰轴,明令嘉奖。

清代有郭连城、郭春晖、郭熙辉等人为举人,郭来俊、郭堆照、郭应龙等人为进士;郭蓬瀛曾任广东候补道:郭希曾为武进士等等。

据初步考证得知,近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先祖为上杭麦园郭氏十三世祖永忠公房第二十三世裔孙郭斯伟,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辛亥岁),朝庭组织“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从上杭沿宁化石壁坑老路迁四川开基立业。

郭氏在杭城蕃衍千年间,文臣辈出,武将也不乏其人,盖因郭氏一脉秉承中原世胄,崇尚武功,各个时期都在城内设有郭家武术馆(拳馆),召集宗亲子弟及吸纳他姓之人练武强身,培育出众多武术人才。

郭家拳馆门内弟子武状元、武进士、武功将军、兵马司指挥使、武翼都尉、千总、百总、游击巡检等均有人在。

如谱载清代丁锦堂状元(同治年间武状元)、黄华堂进士等均曾师从郭家拳馆。

城内郭寿荣先生,曾任河南镖师、少林武术拳师,进入二十-世纪后虽年逾九旬功夫还不减当年; 县城外临城水南村郭玉仁先生,年过八旬,家中还保存着不少练功器械(耙头、钩刀、棍、鞭等),一手好功夫仍令人敬服。

水南郭氏家族昔日舞狮队雄风纠纠,是杭川民间武术的佼佼者。

鄞江始祖张化孙

鄞江始祖张化孙

鄞江始祖张化孙中国·上杭——客家人-馆藏客家族谱概述[attachment=1246974]鄞江始祖张化孙据谱牒资料记载,张氏系出黄帝第五子少昊之子挥,黄帝赐姓张。

张化孙是张氏得姓始祖挥公的第一百四十代孙,是张氏入闽始祖张端的五世孙。

张端是唐韶州别驾张君政的22代孙,唐代名相张九龄的第18代孙。

张化孙(1175-1267),讳衍,字传万,宋岁贡生,赐进士出身,官任汀州知府,精通勘舆之学,以诰赠中宪大夫终老,原住宁化县石壁村,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迁居上杭北乡深坑尾西洋村(今白砂镇茜洋村),建宅于官店前上吉街。

元配陈氏(1174-1262),谥慈大娘;德配阙氏(1184-1271),谥惠二娘,俱赠恭人。

张化孙家族起源于上杭,却跨出上杭,跨出福建,而且跨出中国,形成了一个跨越海内外的庞大的家族网。

据上杭县太拔乡清道光八年(1828年)修的《张氏族谱》载,张化孙生18个儿子,108个孙子。

18子中当代即从茜洋村外迁的有16人。

迁往地除本县外,有清流、漳州、福州,还有广东梅县、大埔、潮州,第十六子倬云远迁安徽徽州。

如今,张化孙裔孙嗣孙播迁海内外,已发展到1000多万人,其中台湾就有120万人。

一个庞大达千万之众,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网。

孙及其后裔在闽粤台播迁 一、张化孙谱系及遗迹文物 据谱牒资料记载,张化孙是张氏入闽始祖张端的五世孙。

张端是唐韶州别驾张君政的22代孙,张九龄的第18代孙。

原居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镇,于北宋重和年间(1118-1119)入闽居汀州府宁化县石壁都葛藤凹(今南田村)。

张端字臣楷,妣朱氏,生孟祥、仲祥。

仲祥字邦钦,妣史氏,生悦国、宾国、仕国。

宾国赠太守,妣朱氏,生扬德。

扬德宋河北太守,妣巫氏,住宁化县磜头乡,生化龙、化孙、化凤。

张化孙(1175-1267),讳衍,字传万,宋岁贡生,赐进士,以诰赠中宪大夫终老,原住宁化县石壁村,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迁居上杭北乡深坑尾西洋村(今白砂镇茜洋村),建宅于官店前上吉街。

上杭县情概况

上杭县情概况

上杭县情概况二发表单位:上杭人口计生局发表日期:2009-09-02 [字体显示:大中小][收藏] [打印] [关闭]上杭县位于福建省西部,南邻粤东,北近赣南,东接龙岩,西连武平,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置县,迄今已越千年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上杭县城处于“客家母亲河”——汀江中游的黄金地段,又因地形略似桃心,故素称汀江之璀璨“明珠”。

清末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祖籍上杭下都)目睹山环水抱、景色秀丽的杭城时,诗潮澎湃,写下“东南山豁大河通,汀水南来更向东。

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的壮美诗篇。

上杭素有诗画之乡、山歌之乡、木偶之乡、将军之乡、建筑之乡、体育之乡的美称。

上杭全县总面积2860平方公里,大致呈“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经济地理结构。

现辖9镇13乡、342个村(居)委会,总人口约49.3万人。

境内交通便利,龙(岩)长(汀)高速、永(安)武(平)高速,国道319、205线、省道围禾线、永新线和赣龙铁路贯穿境内,县城距梅州机场100公里、厦门机场220公里、连城机场80公里,是闽西、粤东、赣南的重要交通接点和物资集散地。

县情特点可概括为:著名苏区、建筑之乡、黄金宝地、客家祖地、旅游胜地。

——著名苏区上杭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著名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即“古田会议”在我县古田召开。

江泽民同志先后二次为古田会议题词,分别为“继承和发扬古田会议精神,加强党和军队的建设”、“古田会议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毛泽东同志在我县才溪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才溪是当年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素有“九军十八师”、“将军之乡”的美誉。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翟秋白、谭震林、邓子恢、陆定一、张鼎丞、萧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上杭留下伟大的革命实践史迹。

当年,上杭共有1.27万人参加革命队伍,有9000多人为国捐躯。

客家人祭祀祖先

客家人祭祀祖先

客家人祭祀祖先祠堂正中神龛,供奉着写有祖宗名讳的牌位,这是祖先灵魂柄息之所,是列祖列宗的象征。

逢年过节,特别是除夕下午,家家户户都要挑着鸡、猪肉、鱼等=牲和干鲜果品及茶、酒等,在祠。

袭设案摆供,焚香燃烛,虔诚献祭。

此外,有世家户还会在自己的厅堂,对着本房祖先牌位摆供祭祀。

这是家祭。

晟有客家特色的还是墓祭。

簋祭多枉农历正月初九至清明前次第进行。

一般先祭升基租墓地,其次祭各房祖先,最后祭小家庭祖先墓地最隆晕的是若1年才一次的祭扫"基祖墓地。

进失,各地嗣宗旗人,贴片钽电容擎着旗帜,举着灯笼,抬着全猪、全羊,挑着一应供品,敲锣打鼓,讲究的还有腱狮队,从四八方齐聚祖坟前。

大家摆好供舳,焚香燃烛,丰祭人诵读祭文,随后按辈分|苛低,顺叩首,醒狮耍舞参拜…待祭仪结束,旗人在附近埋锅炊事,围聚野盘餐。

最后再挑上各自的供品,江日何凡开基粗暮敲锣打鼓同去。

不论家祭、祠祭还是墓祭,客家人通过祭祖,一来念祖先恩德,不忘根本,二来敬宗睦旗,增进凝聚力,则激励孙艰苫奋斗,不断进取。

编修族谱:族谱是记录宗族世系及历代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文书中国族谱历史悠久,汉代司马迁《史记》已为王室诸侯写世系。

魏晋南北朝崇尚门第,豪门望族修谱渐成风气唐宋时期,谱牒广为流行。

到了明清,各KEMET钽电容地民间更是大;修谱之风。

客家宗族注重修谱。

福建上杭客家族谱馆,便收藏闺、粤、赣、台、川等地126姓氏的1 800多部族谱。

各族谱大同小异,普遍记载远近祖宗姓名、婚配、于尉。

26培育子弟读l5成才,许多宗族都在旅产中没市“儒资’,以其收人兴学助考:建立私塾、学堂,延聘师资,资助穷家子弟读书,提供号试路费,发放奖学金等。

宗旗还用族产收入,孝敬老人,绗岁以老人分发祭肉和粮食补助;扶助旅中蜊寡孤独和残疾者。

此外,还川旗产收入帮助族巾贫用者结婚戍家、料理丧莽等宗族组织还联络村内村外其他姓氏宗旗,共同绀纵利实施修桥、贴片钽电容铺路、建学校、设凉亭和挖水渠、筑水坝等乡村公益事业。

【源流】龙岩上杭郭氏源流与迁徒

【源流】龙岩上杭郭氏源流与迁徒

【源流】龙岩上杭郭氏源流与迁徒上杭郭氏源流与迁徒简介汾阳郡王郭子仪子婿皆显列唐朝,数代显贵,人齿日盛,枝繁分徙,八方蕃衍。

郭子仪传下第十三世有上杭开基始祖十六承事郎郭福安,经考证郭福安的世系为:郭子仪——郭暧——郭钊——郭仲恭一一郭瞿——郭延嵩——郭洪霸——郭文逞——郭郜一一郭纲——郭蓁——郭昌唐——郭福安……今就上杭而言“未有上杭县,先有郭坊村”早已是流传至今的历史事实。

据江西郭氏族谱宋代礼部尚书汪泽志于淳祐十一年(1251年)书《中丞公行实》载:“公讳瞿字原明,高祖太师中书令汾阳王子仪,曾祖太子太傅暧,祖西川节度使赠司徒钊,父詹事府丞仲恭,母金堂公主。

唐乾符五年(878年)黄巢叛,中和元年(881年)巢犯京师是以僖宗幸蜀,中丞兄弟散在外州,其弟纉离居郴州桂阳县上乡军惟中丞寓吉州太和县龙泉乡十善镇隐仪冈,娶虔州(今赣州)虔化县赖端公女名五十娘,封硕人晋封夫人。

哀宗天祐三年(906年)杨行密据淮南自称吴王四年,丙寅哀宗禅位于朱全忠,天下鼎沸,裂为十一王,中丞不得已入吴仕杨行密,以功进御前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迁国子祭酒御史中丞上柱国,公屡充使将瞻军国事,以年老乞骸骨得旨归田里至吴,乾贞二年(928年)戊子二月十五薨(注:唐代称二品以上为薨,以下为卒),葬乌石冈覆船山官路口。

夫人赖氏生子四:延勃、延暹、延昇、延嵩;夫人薨葬葛仙岭下荆紫坑,有遗嘱:“云吾年老病写字不成,请甘秀才代书遗嘱,并吾有佛书功德在虔州,子孙可依吾存日瞻敬此,现世应验因缘也,於是于而为记。

”杭川郭氏一脉,自始祖十六承事郎福安公于北宋真宗末年(1162年)开基至今,历时近千载,现已蕃衍至38代,究其绵绵世泽,有利于激励吾侪后人。

真可谓赫赫家声源黄帝,绵绵世泽出汾阳。

开辟郭坊吾祖始源流杭邑我家先上杭《郭氏家庙》门联醒目大字写道:“开辟郭坊吾祖始,源流杭邑我家先。

”据《上杭县志》记载:宋淳化五年(994年)此地升场为县,沿用场名,县治初在孰梓堡(今永定高陂镇北山)宋至道二年(996年)迁鳖沙(今白砂镇碧砂村),咸平三年(999年)二迁语口市(今旧县乡全坊村),天圣五年(lO27年)三迁钟寰场(今才溪镇荣石村),奏请朝廷核准,于乾道四年(1168年)将县治四迁郭坊。

上杭宗亲团赴台湾开展宗亲交流活动与考察报告

上杭宗亲团赴台湾开展宗亲交流活动与考察报告

上杭宗亲团赴台湾开展宗亲交流活动纪实江梓明为配合以黄小晶省长为团长、副省长陈桦、苏增添、叶双瑜为副团长的省、市经贸文化赴台交流活动,根据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有关通知精神,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组织了由各姓氏宗亲代表组成的闽台宗亲交流龙岩分团。

2010年5月6日至11日,以市纪检组长李史明为团长、市文化局和博物馆领导曾汉辉、陈杭芹、孙国亮为副团长,市文物科科长邱韦韬为秘书长,各县文体局领导为组长,带领市直及各县以姓氏代表为主体一行共51人,其中上杭14人,由县客联会副秘书长江梓明为组长,温、廖、丘、邓、范、梁、张、唐、孔、叶等姓氏文化研究会负责人为成员赴台湾开展了为期6天的宗亲交流与考察工作。

在台期间,上杭组的全体成员先后拜见和电话联系了在台各市县各姓氏乡亲,参加了在台南吴园举行的“两岸宗亲交流暨姓氏族谱展”开幕式和相对集中的宗亲交流活动,并在台湾进一步了解和理清了江丙坤祖源世系,开展文史资料组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现将在台交流情况及感受与启示记述如下。

一、主要情况台湾是中国大陆特别福建省一衣带水、紧密相连挥之不去的宝岛,台湾人民与中国大陆人民,特别是福建人民之间那种手足之情,一脉相承的文缘、血浓于水的亲缘、利益相通的商缘、道义相依的法缘和山水相连的地缘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动摇的历史现实。

在宝岛之行后真切切地留在每一位同仁记忆的深处。

6天之旅,活动充实,内容丰富。

收获颇丰,感受良多。

(一)拜会与联络在台乡亲。

为了完成省、市、县各级组织安排的在台期间积极与台湾乡亲交流交往,增进宗亲之谊,共话团结发展大计的工作任务,在台期间,上杭组的全体成员先后拜见和电话联系了台北市江氏族谱研究会负责人江橙基,台中市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理事长、台中市政府客委会委员廖运塘,台湾丘氏宗亲会总干事丘百练、宜兰县丘氏宗亲会会长丘秋金、台湾上杭同乡会秘书长丘茂久、台湾河南堂丘氏文献社长丘秀强、台湾知名作家、丘逢甲侄孙女丘秀芷、台湾上杭同乡会理事饶汉滨,台北上杭同乡会荣誉理事长梁仰芝、理事长周德光,台湾温氏联谊会会长温桥本,台北梅县同乡会理事长温怀麟(祖籍上杭),台北市天至视听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编导、主持人唐山,高雄市客委会委员、市政府顾问李宽治,高雄市张廖简宗亲会理事长张国清,台北市张秋屏宗亲联谊会理事长张光山、台南市福州同乡会理事长张玉祥、高雄市张廖简宗亲会财务长简水坤、高雄县客属同乡会秘书长廖木森,台南市六桂宗亲会理事长方联贵,台北市范氏联谊会理事长范德文、大台北市事务协会常委范兆青、台中市客家常务理事范善良,台北孔繁嘉、桃园孔繁凤等在台乡亲。

曾氏族谱

曾氏族谱

曾氏族谱摘要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肇的《曾氏谱图》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目录1简介2曾姓字辈3曾姓家谱文献目录目录1简介2曾姓字辈3曾姓家谱文献目录收起编辑本段简介曾氏家谱字辈排序№278742【曾氏派行及字辈总览】(附:宗圣公训及族规)(2005-3-24 00:21)--------------------------------------------------------------------------------曾ZENG一.姓氏源流: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相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

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

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少康的这个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

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宗圣公训及族规】曾氏家族很重视家训、家法。

历代均遵从宗圣公曾子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

”宗圣曾氏家规(清代同治十一年东南两宗共订):孝亲悦心,尊师扶幼;世袭立嫡,承嗣立长;嫡宗不婚,子嗣敏聪;抚子继嗣,同宗择侄;招赘为嗣,宗圣脉混;淫邪乱伦,圣规则罚。

【曾氏派行及字辈】派者分也,行者同也。

祖、孙、父、子名,兄、弟、叔、侄之分,自古有之。

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

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

“薛氏困惑”与消解之道——以1951年福建上杭《河东薛氏联修崇本族谱·首序》为中心

“薛氏困惑”与消解之道——以1951年福建上杭《河东薛氏联修崇本族谱·首序》为中心

二年,
1517)《杭 川 薛 氏 手 册 族 谱 序 》(明 万 历 元 年,
)
1573 《杭川薛氏编 修 崇 本 族 谱 序》(清 顺 治 十 六 年,
1659)《杭 川 薛 氏 续 修 崇 本 族 谱 序 》(清 雍 正 五 年,
1727)《泰 和 芬 溪 薛 氏 族 谱 序》(清 咸 丰 元 年,
他们已经敏感意识 到,这 一 制 度 与 族 谱 反 映 了 不 同
的价值体系,两者最终可能无法兼容。所谓“族谱会
消灭啦”云云,既是“或谓者”(有人说)不明所以的传
言,也是经历过革命运动、对中共纲领略有所知者的
担忧。细品上下文语境,似乎在整体上还未进至“恐
慌”的程度,故可称其为“薛氏困惑”。在 1950 年,由
2022 年
第一期
赣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J
ou
rna
lo
fGannan No
rma
lUn
i
ve
r
s
i
t
y
№.
1
J
an.
2022
引文格式:钱 杭 .“薛 氏 困 惑”与 消 解 之 道———以 1951 年 福 建 上 杭 《河 东 薛 氏 联 修 崇 本 族 谱 · 首 序》为 中 心
[
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充分自证。换言之,族 谱 欲 实 现 “其 宗 旨”“其 实 质”
的前提和被国史兼容的资格,必须要按照上述逻辑、
理论上确定新制与 传 统 之 间 不 同 的 政 治 目 标,营 建
框架、路径、标准,把族谱编成一部可得旁证的信史,
出各司其职、各擅所长的互补局面。作为新制,社会
于新制的政治内 含、覆 盖 范 围、实 现 步 骤、与 传 统 间

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三(福建上杭火德公)世系

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三(福建上杭火德公)世系

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三(福建上杭火德公)世系
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三(福建上杭火德)世系
一世李利贞
二世李昌祖
三世李彤徳
四世李庆
五世李宏隆
六世李硕宗
七世李显
八世李爽
九世李环鼎
十世李爵
十一世李寅龙
十二世李熙宏
十三世李尧性
十四世李辉
十五世李连顺
十六世李乾
十七世李耳
十八世李宗
十九世李滋
二十世李克
二十一世李跻
二十二世李恪
二十三世李洪
二十四世李兴族
二十五世李昙
二十六世李崇
二十七世李平瑶
二十九世李超三十世李仲翔三十一世李伯考三十二世李尚三十三世李广三十四世李敢三十五李禹
三十六世李承三十七世李先三十八世李长宗三十九世李君况四十世李本
四十一世李姿四十二世李轨四十三世李龙四十四世李艾四十五世李雍四十六世李柔四十七世李龠四十八世李昶四十九世李皓五十世李歆
五十一世李重耳五十二世李熙五十三世李天赐五十四世李虎五十五世李炳五十六世李渊五十七世李世民
五十九世李旦六十世李隆基六十一世李亨六十二世李豫六十三世李适六十四世李诵六十五世李纯六十六世李忱六十七世李凗六十八世李晔六十九世李柷七十世李熙照七十一世李韬云七十二世李英亮七十三世李新成七十四世李训教七十五世李泰青七十六世李泳定七十八世李纲七十七世李仪之七十九世李贵八十世李奎
八十一世李奇八十二世李珠八十三世李火德。

曾氏的名人 家谱 曾氏起原

曾氏的名人 家谱 曾氏起原

曾氏的名人家谱曾氏起原曾氏的名人、家谱、曾氏起原大界曾氏名人录大界曾氏名人辈出。

曾元吉公六个儿子都读了书。

至第六十七派后不仅代代有读书之士而且房房有人在朝中做官:以下资料录辑[大界曾氏五修族谱]曾国藩、曾国荃、曾国葆、曾国华、曾纪泽、曾纪鸿、曾昭燏、曾昭抡。

曾约农、曾宝荪。

曾宪植、曾宪杰、等在论坛已有专述。

下列名录不再重复。

末入谱的名人当有遗漏。

曾尚榜:曾元吉第三子。

名文炳字兴榜、号静轩。

清从九品。

曾尚怀:曾元吉第四子。

字兴怀、号明德。

清诰封建威将军。

配贺氏,诰赠一品夫人。

曾尚烈:曾元吉第六子。

字兴烈。

号戌若。

清诰封建威将军。

配龙氏,诰赠一品夫人。

曾衍胜:尚庭长子。

字儒胜。

号竟希。

清诰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候一等义勇伯。

配彭氏。

清诰赠一品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衍寀:尚庭次子。

字儒,号同寅,别号桂亭。

清诰赠奉政大夫。

配彭氏。

诰赠宜人。

曾衍霖:尚榜长子,字儒霖,号琼芳。

清貤赠通奉大夫。

配彭氏,清貤赠夫人。

曾衍雅:尚榜次子。

字儒雅、号仲醇。

清诰赠建威将军。

配高氏。

清诰赠一品夫人。

曾衍达:尚怀六子。

字儒达、号尊三。

清诰赠建威将军。

配左氏。

清诰赠一品夫人。

曾衍才:尚烈长子。

字儒才,号际盛。

清诰赠建威将军。

配左氏。

清诰赠一品夫人。

曾衍铎:尚烈次子。

字儒铎。

号金声。

清诰赠中议大夫、武翼都尉、建威将军。

配贺氏。

清诰淑人一品夫人。

曾兴仁:衍政长子。

字于心。

清诰赠武义都尉、晋赠建威将军。

配刘氏。

清诰赠淑人晋赠一品夫人。

[衍政系尚梁长子]曾兴教:竟希长子。

名民升。

字为教。

号重五。

清太学生,貤光禄大夫。

配彭氏。

清貤赠一品夫人。

曾兴致:字为致。

号中和。

清貤赠荣禄大夫。

诰赠振威将军。

配肖氏。

清貤赠一品夫人、诰赠一品夫人。

曾星冈:名玉屏。

号星冈。

清太学生。

诰封中宪大夫荣禄大夫、诰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候一等毅勇伯。

配王氏。

清诰封一品夫人、诰赠一品候太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兴旭:衍寀长子。

《上杭姓氏志》傅氏(二)

《上杭姓氏志》傅氏(二)

《上杭姓氏志》傅氏(二)《上杭姓氏志》傅氏(二)《上杭姓氏志》“上杭傅氏”章节在傅恩林、傅平俩同志的努力下,初稿现已形成,今分期在“岩野闲人”博客转载,恳请傅氏宗亲、姓氏文化研究学者来函、来电,提出补充、修改、批评、指正意见。

“上杭傅氏”是依据“《闽西姓氏志》编写要求及注意事项”和《福建傅氏通谱》的要求提纲撰写,它共分六节:第一节源流、溯源,记述了傅氏起源的历史时期、历史文物、历史事件的多源并说,主要记述福建入闽始祖和闽西入闽始祖的简要情况,从傅氏首次入闽(福建省)到入闽西(龙岩市)的源流世系;第二节在繁衍、播迁、分布,较详细记录上杭傅氏繁衍的代数、人口分布情况,据上杭傅氏史、谱记载,多数为侍(是)郎公裔,一为念七郎后裔,一为百一郎后裔;第三节为郡望、堂号、堂联;第四节谱牒;第五节宗祠、墓葬(古建筑);第六节人物。

傅姓第二节繁衍、播迁、分布南宋末,有一支傅氏从安徽避难南下,渡长江,经江西后转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这就是闽西傅氏始迁祖傅以南。

以南公生三子,第三子是郎(侍)公生八子:均以念字开头:念一郎迁广东;二郎迁朋口(念二郎生六子:大一郎、四九郎、五九郎、十一郎、百一郎、千一郎);三郎留居傅家墙;念四郎迁泉州;念五郎迁潮州;念六郎迁福州;念七郎迁蛟洋;念八郎迁连城城关。

上杭傅氏始迁祖分为念七郎(蛟洋开基祖)和其侄儿百一郎(白砂)。

据传念七郎和念二郎第五子百一郎年龄相当。

所以叔侄二人曾共同徙江西,后又徙迁上杭增坑(今太拔)。

在增坑叔侄俩先后成家立业,念七郎生一子,百一郎生八子。

因增坑居住容纳不下那么多人。

叔叔念七郎徙迁白砂后在蛟洋开基。

百一郎第六子念六郎生九子二女,第八子(念)大八郎为增坑守祖,第九子(念)大九郎后迁岭背后在白砂开基,为白砂开基始祖。

蛟洋是闽西傅姓人口聚居最多的村庄之一。

自始祖念七郎公开基蛟洋,迄今已历700载。

裔孙繁衍到30代,当地傅氏已达933 户4173人。

其中蛟洋795户3567人,上崇头62户285人,东山13户43人,石埔岭13户48人,白莲塘27户115人,县城23户96 人,长汀5户19人。

上杭王氏简谱

上杭王氏简谱

上杭王氏简谱渊源世序王姓,是我国各姓氏中的大姓之一。

其源远流广,系出多门。

据《中华姓氏通书》载:“早在先秦时期,黄帝,虞舜以及商周诸王的后裔就纷纷以王为姓,其后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多支改入王姓,从而形成王姓的众多来源。

”概括地说有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妫姓之王、虏姓之王、以及赐姓之王、改姓之王、冒姓之王、换姓之王、复姓之王等诸多门系。

正如宋人郑樵要所说:“王氏,天子之裔也。

……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蕃盛云。

”上杭王氏,是为黄帝开族,系出姬源,子晋受姓,派衍太原。

史载,周灵王的长子姬晋,也称王子晋,又名王晋、王乔(公元前565—前549),因直谏被废为庶民,子宗敬奔晋,世居太原,人称王家。

《烈仙传》则曰:周灵王太子晋,聪明天纵,善吹笙,作凤凰鸣,年15娶累氏为夫人,16岁游伊洛之间,浮丘生接引上嵩山,后乘白鹤至缑氏山头,宾而天仙。

至周敬王时,其子宗敬,官至司徒,有功于朝,敬王赐姓,显王追封,以王为氏,遂为受姓之祖。

其受姓世序为:子晋—宗敬—纲—错—典—渝—息—恢—原—佐—颐—翦—贲—离(子:威为太原郡祖,元为琅琊郡祖)—威—远—常—高—吉—骏—崇—尊—嘉—霸—咸—烈—泽—昶—湛—承—述—坦之—愉—缉—慧龙—宝兴—琼—遵业—松年—邵—圭—敬德—贯—臻—泰淑—晖—瑾—谋—吉—该—余—项—珰—胜业—怀—勤—著—祥—充(兖)—大明—伯玉—知清—绍—友辉—克俊—正卿—薰—大璋—继宗。

(以上世系源于闽西各县《王氏族谱》,但闽西《王谱》与《中华姓氏丛书•王》对照,世代不一,出入悬殊,难予辨析。

如自太子晋至王咸,《闽西谱》记为15代,《丛书•王》则记为21代。

《闽西谱》把王错定为第四代,《丛书•王》则定为11代。

所有这些,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考证。

)分布概况上杭王氏,是其受姓69世继宗之裔孙。

继宗,字用章,官任汀州刺吏,卒于汀州官署,妣邹氏恭人,加封贞节夫人。

夫妻合葬于江西庐陵什乡水吉白砂。

生有三男:黼、黻、猷。

客家族谱教学研究实践基地于上杭客家族谱馆挂牌成立

客家族谱教学研究实践基地于上杭客家族谱馆挂牌成立

客家族谱教学研究实践基地于上杭客家族谱馆挂牌成立

【期刊名称】《客家文博》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本刊讯 2011年12月12日,由台湾联合大学客家研究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龙岩学院客家学研究中心两岸4所高校设立的客家族谱教学研究实践基地在福建上杭客家族谱馆挂牌成立。

基地的建成对增进客家地区的联系,推动台海两岸共同传承和保护客家文化,促进两岸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1页(P2-2)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5.9
【相关文献】
1.从族谱对台湾的指称看两岸客家人的属土认同——以福建省永定区及台湾族谱为例 [J], 江清悠;俞如先
2.客家族谱中不附会始祖现象的原因探析——以《绍德堂杨氏族谱》为中心 [J], 罗诗雅
3.族谱编纂之法与客家联修:以谢氏、刘氏族谱为例 [J], 张勇华
4.族谱编纂之法与客家联修:以谢氏、刘氏族谱为例 [J], 张勇华
5.族谱+:客家族谱文化产业化的模式与路径 [J], 周建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72
K820.9/591-2
上杭南阳富坑刘氏族谱
佚名撰
手抄本,
清乾隆甲午(1774)
1
73
K820.9/504
上杭彭城刘氏族谱
刘文汉,刘志林主编
铅印
1998年
1
74
K820.9/503
上杭彭城刘氏族谱
刘文汉,刘志林主编
铅印本
1996年
1
75
K820.9/593-2
南阳富坑刘氏族谱
(清)刘占中序
手抄本,
1
39
K820.9/165
上杭县茶地乡樟树村
邱氏族谱
邱海贤主编
电脑打印本
1995年10月
1
40
K820.9/334
杭川邱氏洪公一脉支谱
(清)佚名撰
刻本,
清光绪甲午(1894)
7
41
K820.9/240
上杭中都丘氏族谱
丘文经主编
铅印本
1998年
2
序号
馆藏号
谱牒名称
编修者
版本
编修时间
卷数
42
K820.9/44--2
序号
馆藏号
谱牒名称
编修者
版本
编修时间
卷数
一、丁氏
1
K820.9/57
闽杭丁氏佰六郎公家谱
丁煜隆续修
电脑打印
1993年
1
2
K820.9/770-2
上杭丁氏族谱
佚名撰
清抄本,

1
3
K820.9/349
三溪世进士丁氏族谱
(清)丁潘良等序
手抄本,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
1
二、上官氏
4
K820.9/903
天水堂上官氏长汀龙州官坊族谱
编修时间
卷数
十四、刘氏
60
K820.9/142
闽杭田背刘氏族谱
(民国)刘大猷撰
木刻三修本
民国十年(1921)
11
61
K820.9/199
彭城郡刘氏家谱
刘尚文抄录
手抄本
1
62
K820.9/148
鄞江刘氏族谱
刘荣公撰
蜡刻本
1983年
2
63
K820.9/53
田背邨志
刘登奎主编,中都田背邨志
编纂组编
蜡刻本
1991年
上官克义编著
铅印本
2000年
1
5
K820.9/200
上官氏四修族谱
(清)上官文善修
刻本,
民国二十五年(1936)
1
三、马氏
6
K820.9/717
连城四堡敦本堂马氏族谱
马炳南等撰修
刻本
民国二年(1913)
18
7
K820.9/735-2
连城四堡孝思堂马氏族谱
马选良序
刻本,
民国三十四年(1945)
51
四、王氏
泮境张氏族谱
张先科等修
电脑打印
1998年
1
122
K820.9/132
岭下张氏族谱
张崇兴等修
电脑打印本
1994年
5
序号
馆藏号
谱牒名称
编修者
版本
上杭太拔湖梓里丘氏
三修族谱
丘应熊等修
刻本,
民国八年(1919)
18
43
K820.9/500
河南郡茶地樟树洋丘氏族谱
丘能廊编撰
抄本
1988年
1
44
K820.9/501
河南郡茶地樟树洋丘氏族谱
丘能廊编撰,丘庭镜续编
抄本,
1996年
1
45
K820.9/508
上杭蓝溪东溪丘氏族谱
佚名撰
抄本,
2000年复印
1
木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1
32
K820.9/55-2
上杭中都邱百五郎公家谱
邱伟卿,邱晋谋修
刻本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10
33
K820.9/490
永定河南堂邱氏族谱
永定丘氏祖源研究联谊会编
铅印本
1999年
1
34
K820.9/43
邱氏世渊公家谱
(清)邱锦章,邱应昌等撰
木刻本,
清光绪丁丑年(1877)
1
64
K820.9/52=6
田背刘氏重修家谱
中都田背村志编纂组修
蜡刻六修本
1990年
18
65
K820.9/146
刘氏分阄薄
佚名立
手抄本
1
66
K820.9/88
刘氏家庙思敬堂谱
(民国)刘标品,刘子才等修
蜡刻本
民国二十六年
1
67
K820.9/118
闽城刘氏试馆名谱
刘广广,刘大铭等重修
木刻本
民国二十年(1931)
陇西郡李氏木德公院前世系
李炳谟修
铅印本
1999年
1
99
K820.9/2
李氏史记
上杭李氏火德公总祠编辑
小组编
铅印本
1990年
1
序号
馆藏号
谱牒名称
编修者
版本
编修时间
卷数
100
K820.9/868
上杭太拔李氏族谱
李炳谟主编
铅印本
2000年
1
101
K820.9/594-2
上杭才溪岭背坑李氏族谱
李春月编
手抄本,
辑组编修
铅印本
1995年
2
二十五、张氏
110
K820.9/116
张氏八世祖大二郎公一脉族谱
张福有撰
电脑打印本
1994年
1
111
K820.9/745-2
闽汀清河郡张氏族谱
张启腾等续
铅印本,
1993年
1
112
K820.9/744-2
闽汀清河郡张氏族谱
(清)张星垣序
刻本,
清道光二十年(1840)
2
113
K820.9/147
2
68
K820.9/310
安乡刘氏族谱
(清)刘云仙撰
手抄本,
清道光戊子年(1828)
1
69
K820.9/252
刘氏家谱
刘国香等修
电脑打印
1997年
1
70
K820.9/123
刘氏家庙思敬堂谱
刘标品等修
手抄本
民国二十六年(1937)
1
71
K820.9/818-2
汀州刘氏三邑祠配享名谱
刘正方撰
刻本
民国二十六年(1937)
1
八、石氏
24
K820.9/613-2
上杭官庄坪上石氏家谱
石正明主编
铅印本,
1995年
1
25
K820.9/854
武平石氏族谱
石株明主编
彩印本
2002年
1
26
K820.9/306
武平中堡石氏家谱
石修发等修
电脑打印
1993年
1
27
K820.9/66
武威郡石氏家谱
石修发等修
打印本
1993年12月
1
九、丘氏
河东堂吕氏族谱
吕添福撰
手抄本,
民国十年(1921)
1
84
K820.9/599
上杭太拔张芬吕氏四修族谱
(清)吕文桂主修
刻本
清宣统元年(1909)
10
85
K820.9/600-2
上杭吕氏世系谱
吕功云编
铅印本,
2000年
1
十八、朱氏
86
K820.9/863
武平开基始祖小四郎公世系
朱仰辉主编
铅印本
2001年
清嘉庆廿五年(1820)
1
76
K820.9/746-2
武平湘湖刘氏族谱
(清)刘成崇等编修
刻本,
清光绪三年(1877)
1
77
K820.9/747-2
武平湘湖刘氏族谱
佚名撰
刻本,

1
78
K820.9/143-2
闽杭田背刘氏族谱
(清)刘宋谦,刘锦崇等修
刻本,
清光绪丁丑年(1877)
8
十五、许氏
79
K820.9/71
(明)邓碧石,邓石子修
手抄本,
明万历四十年(1612)
3
17
K820.9/318
旧县新坊邓氏族谱
(清)佚名撰
手抄本

1
18
K820.9/319
旧县新坊邓氏族谱
(清)佚名撰
手抄本

1
19
K820.9/320
旧县新坊邓氏族谱
佚名撰
手抄本,
1
20
K820.9/215
武平邓坑头邓氏家谱
本谱编委会编
蜡刻本,
2
旧县济阳江氏细哥公一脉族谱
本谱编组编
铅印本
2001年
1
57
K820.9/743-2
连城庙前江氏家庙
江积超编修
铅印
连城济阳江氏世系概要
江修椿修
蜡刻本,
1991年
1
59
K820.9/103
济阳江氏族谱
江显桂修
手抄本,
1995年抄本
1
序号
馆藏号
谱牒名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