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现象学知识框架和应用

来源:建筑现象学来源于哲学中的现象学, 创始人为胡塞尔, 对建筑影响深远的则是他的学生海德格尔。受海氏启发, 诺伯格·舒尔茨写出《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 成为建筑现象学的重要论著。建筑现象学主要研究的是: 人、建筑以及环境的关系,主张直接从现象到现象, 抛弃一切陈词滥调和先入为主的臆测。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建筑现象学提倡任何场所都是有精神的, 建筑师的职责就是守护和延续这种精神。

“广义的建筑现象学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现象学方法, 对人与环境关系所进行的研究。由于其中心议题涉及人、环境、场所、建筑和世界等内容, 建筑现象学在不少论着和文章中也被称为场所现象学,人居环境现象学或人居世界现象学。狭义的建筑现象学则特指由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琴·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 Schulz) 所创立的一种建筑理论。”[ 1 ]由这一定义不难看出, 在建筑现象学其本质在于致力于主客体相互关系的建构, 这样一种建构呈现出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研究角度的动态性, 以及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三个方面。

代表人物: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 一种采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 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 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 C.No rb e rg Sc hulz) 。他的一系列著作, 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的《居、住、思》(Build ing Dwe lling Thinking )中的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他自己也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他认为, 只有当人经历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 他才“定

居”了。“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 这就是场所。而建筑存在的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site )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p la c e )。

(1)“诺伯格- 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的两个最基础性的概念“存在空间”、“场所”,其核心思想直接来源于海德格尔,并力图把海德格尔关于“空间”的前后期思想结合起来,形成其建筑现象学的起点梅洛-庞蒂对哲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把“身体”

问题引入了现象学,打破了意识哲学的长期垄断。他用“身体”替代了海德格尔的“此在”,与实际生活经验更加贴切。他认为知觉空间并不是一个欧几里德的几何空间,身体本身就具有“处境的空间性”,我们正是以此来把握外部空间的。“空间就是我们的生存领域,我们的生存视域。我们不仅不是依据客观的位置空间性而行动,相反,我们的处境的空间性构成为位置的空间性的前提条件。”[ 6 ]身体空间并不是一种日常被思想、被表象的空间,而是身体运动、行动的原始空间,身体的行动

本身具有确定方向、位置以及整体综合协调的能力。没有身体的在场,纯粹的物理空间并不存在方位。梅洛- 庞蒂的这些身体现象学的思想,对于诺伯格- 舒尔茨去进一步研究建筑所构的“场所”与人类生存的方向、位

置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更为具体的影响。诺伯格- 舒尔茨正是利用了皮亚杰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图式”概念,来具体规定“存在空间”,进而又用“存在空间”来界定“建筑空间”,从而展开其建筑现象学的理论体系。

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存在空间的基本图式在于下列三种结构关系的建立,即中心及场所、方向及路径和区域及领域。最前项显示存在空间的“亲近度”,次项显示存在空间中的“联系度”,而末项则显示存在空间相对于外界的“闭合

度”。这些关系可抽象为拓扑学图式,显现为近接、分离、继续、闭合、连续等关系构成的原始空间秩序。

(2)建筑现象学研究的另一个领域采用的是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思想, 侧重于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文·霍尔。在诺伯格·舒尔兹的理论基础上, 霍尔强调的是“场所”在建筑设计中的决定作用。他认为, 建筑与音乐、绘画、雕塑、电影和文学不同,是与它所存在的特定场所中的经验交织在一起的。通过与场所的融合、通过汇集该特定场景的各种意义, 建筑得以超越物质和:

现实的应用:建筑现象学理论的建立以本真、直面的研究方法突破了正统建筑学的狭窄范围和先验真理, 并将人和环境联系在一起, 提出了“场所”的概念, 为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扩宽了建筑学研究范围, 建立更为全面的视野2.通过场所的观念, 将环境与人、空间与意义结合起来3. 正确认识自然与建筑的关系, 揭示场所精神的本质

当今中国的建筑业轰轰烈烈的发展着,建筑的知识系统特别是当代西方的建筑观点充斥着当代的中国建筑界,造成建筑的千篇一律或者是风格混乱!建筑现象学的提出的场所精神和人文价值观对当今的建筑界提出了一个风向标,比如对

中国当代居住价值观的影响。

当代人的居住更多指的是在城市的居住。因此有人说:城市是现代人类社会的载体。居民定居在城市中,城市的居住生活建设是居民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它占整个城市空间的50 %以上。居民在定居生活中产生共同的利益关系,形成城市的居住生活社会,满足个人、家庭和多层次社会生活的物质及精神范畴的生活需求。城市因人的聚居、因人的交流而形成不同的特质。人居延续着城市的特质与灵魂,人居延续着城市鲜

活的生命。极富生命力的城市总是包含着同样的特性:不同的生活、工作、娱乐、经营状态,使城市形成自我循环的社区体系;保持城市对未来的方向感,使城市倡导的生活能引领整个城市价值观的变化。回顾中国城市居住的发展史,从追求面积到追求房型,从选择地段到选择环境,从注重面子到注重健康,人居环境的取向其实就是城市价值的方向。

如何运用建筑现象学的指导走出城市建设的误区,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更加健康有序,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要走出一味崇洋的审美误区。要走出忽视文物保护而一味破旧立新的历史误区. 要走出片面理解现代化而导致的“千城一面”化的误区。建立一种此时,此地,此生活的居住环境.

城市开始回归人性,城市开始追求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打造“更适合工作和居住的城市”成为新一轮竞争的焦点。房地产业正在蓬勃兴起,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价值成为城市的首要目标,这时候,城市的价值源自居住价值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城市,开始了价值的回归与再造,居住正在创新城市。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更要求设计者把理论与现象、传统与创新灵活运用转化,解决好城市居住形式多样与风格统一的问题,这也正是人们学习建筑现象学所领会的真正内涵。

通过对场所的认识与研究, 建筑现象学将人与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与此同时, 通过对人在环境中的审美感受的研究, 发掘出场所的精神价值,将对建筑空间与环境的研究与人的感受相结合, 令对建筑空间的研究上升到空间与意义相结合的层面, 深刻批判了现代建筑学以抽象、缩减、中性孤立观点看待环境的不足, 重现确立了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与世界的复杂联系, 帮助设计者全面完整的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为人们重新认识到建筑与环境的精神意义、重拾精神家园打下了基础。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一批理论家与建筑师重新审

视传统建筑和城市, 从人的行为和意识入手, 发掘出一系列为现代主义忽视或排斥的建筑和场所意义与模式, 深入地探讨了人们对环境的认同与归属感, 确立了建筑与城市超越功能之外的精神价值,总结出一系列新的设计模式与手法。

正确认识自然与建筑的关系, 揭示场所精神的本质建筑现象学理论认为在场所中人与自然是平等的, 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所构成的显现, 补充和象征的积极关系上。建筑不仅是一种功能的产品, 而且应该是生活法则和艺术原则共同产生的人类杰作, 建筑环境一方面是满足生活需要的产品, 另一方面又是艺术品, 具有感染、鼓舞和激动人心的力量。在正确认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 建筑现象学理论进一步指出: 人造环境的艺术属性是由特定地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