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地表化学元素迁移与土壤圈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表化学元素迁移的方式
四、地球化学屏障
(二)地球化学屏障的类型 1.机械屏障,如金沙矿或其他重金属砂矿。 2.物理-化学屏障,氧化、还原、碳酸盐、硫
酸盐、碱性、酸性、蒸发、吸附等 3.生物屏障,如硅藻对sio2有的富积作用
第二节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一、土壤和土壤圈的一般概念
1 矿质化过程 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 体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的有机质 分解为简单有机质的过程 2 腐殖质化过程 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 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后再缩合和聚 合成一系列黑色高分子有机物的过程
(二)土壤有机质
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补充了解)
1.
土壤有机质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营养元 素和多种微量元素,不断供应植物吸收利用。 2.土壤有机质具有较强的代换能力,可以大 量吸收保存植物养分,以免淋溶损失。 3. 土壤有机质和氨基酸等是络合剂,与钙 镁铝形成稳定性络合物,能提高无机磷酸盐 溶解性。

一、地表化学元素迁移的方式
(三)生物迁移
指化学元素被生物所吸收,并随生物循环而
发生的迁移。 陆地生物是生物迁移的主要方面 生物吸收系数:植物灰分(植物残体经过灼 烧所残余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类)中某些 元素含量与植物生长所处的岩石或土壤中该 元素含量之比。
《土壤中铬元素在中草药中的生物迁移
土壤的物质组成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
矿物质、有机质、活的生物体、土壤溶液、土壤空气
(孔 按 )
容 积
空 气 20-30 % 水 分 20-30 %
矿物质 95 % 有机质 5 %

土 壤 固 体 ( 按 重 量 )
二、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变化

(一)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
物质迁移
宏观的岩石块体的大规模移动:板块运动
中观的物质侵蚀与堆积
微观的地表化学元素迁移(景贵和,1986)
第六章 地表化学元素迁移与土壤圈的形成
第一节
地表化学元素迁移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三节 土壤圈形成理论 第四节 土壤类型划分
第一节 地表化学元素迁移的一般规律
三、土壤性质及其肥力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土壤物理性质 1.土壤质地 粒级:根据土壤矿物质颗粒粒径大小将土壤矿物质颗粒划分出 不同的等级,如砾石、砂粒、粉沙粒、黏粒,这些级别在土壤 学上称为粒级。 各粒级的划分标准(粒径:mm):

一、地表化学元素迁移的方式


四、地球化学屏障
(一)概念(重点) 地球化学垒,指在短距离内化学元素或化合物迁移 条件明显变化,并导致元素或化合物富积的地段。 富积往往形成有用的矿床,只有在短距离范围内迁 移条件的变化,元素或化合物的富积才能显现出来, 大范围迁移条件的渐变只能破坏地球化学屏障,减 轻富积强度,不利于矿床的形成或形成贫矿。

(鲁勇齐 ,2009) 对甘肃定西地区成熟期的5种中草药药用部分 的Cr元素含量及这5种中草药根系部分土壤中 Cr元素的含量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进行了分 析, 实验结果发现,除了黄芪外,中草药中的铬 含量明显高于土壤中铬的含量,表明5种中草 药对土壤中Cr元素都有生物迁移作用,其迁移 作用由强到弱依次是柴胡、甘草、当归、板 蓝根和黄芪。
一、土壤和土壤圈的一般概念


单个土体:因为聚合土体内部性质最为均一,受力也比 较一致,所以在湿胀干缩或热胀冷缩过程中,就会形成 垂直方向上的规则破裂面,,将聚合土体分割成若干个 六棱柱状体,这些六棱柱状体可以代表聚合体的大部分 特征,文明将代表聚合土体大部分特征的最小体积单位 称为单个土体。 土壤形态:土壤的颜色、干湿度、松紧度、孔隙状况、 粗细程度、胶膜、结核等可鉴别土壤性质的外貌特征。 土壤剖面:单位土体的每一个垂直断面,即自地表垂直 向下的土壤断面。它是人们在野外观察认识土壤形态特 征的工作面。单个土体实质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
地表化学元素迁移: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化学
元素在各种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存在状态的 变化以及空间位置的变动。实质是元素的分 散、运移和聚集。 分散:不可移动状态 可移动状态 聚集:可移动状态 不可移动状态 运移:空间位置的变动
一、地表化学元素迁移的方式
(一)水迁移
(二)空气迁移 (三)生物迁移
次生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始终处于两个截然相反的 变化过程中:
一方面是矿物质 的风化分解,由大颗粒变为小颗粒, 或由不溶性矿物变为易溶性矿物,或由难移动性矿 物变为可移动性矿物的过程。 另一方面:风化产物重新合成新矿物,由小颗粒变 为大颗粒,或由易溶性矿物变为不溶性矿物,或由 可移动矿物变为难移动矿物的过程。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1
2
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 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 物所需养分 、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 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土壤圈 与水圈 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 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 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 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一、土壤和土壤圈的一般概念
一、土壤和土壤圈的一般概念
土壤圈:土壤在地球陆地表面呈断续分布,
共同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圈层。在地理环境中 总是占据一定的不变位置,处于地球大气圈 、 水圈、生物圈 和岩石圈之间的界面 上,是地 球各圈层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之一, 它们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平衡。 当前,从土壤圈的高度来认识全球土壤变化 及其对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人类社会的 影响,是自然地理学关注的热点之一。 土被:某一地区全部土壤类型的集合。
一、地表化学元素迁移的方式
二、风化壳元素迁移强度的指标(了解)
一、地表化学元素迁移的方式
三、影响地表化学元素迁移的因素 (一)元素本身的内在因素 分子晶体最容易转变为气态或液态,离子晶体最容 易溶于水等。 (二)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1.水热条件 2.地表化学环境 3.生物条件 4.地质与地貌条件 (三)人类活动因素
一、土壤和土壤圈的一般概念


土壤发生层(土层):在土壤剖面上,根据土壤形态特 征所划分出的大致呈水平延伸,厚度不等的层次。自上 而下,通常划分为A,B,C三个基本层次,A,B两层合称为 土体。 A层:腐殖质层、表土层、淋溶层,颜色较暗,根系较 多、疏松多孔。某些物质发生水平或垂直迁移(淋溶)。 B层:心土层或淀积层,由A层淋溶迁移下来的物质在 这里沉淀形成,颜色较淡,根系和孔隙较少,比较紧实。 C层:也叫母质层,保持着原始风化物的性质。 土体构型或土体层次构造:某一土壤剖面土层的数目、 厚度及其组合排列型式。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标志之 一。
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补充了解)
4.
二、三羧基酸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 物的能力较强,有活化土壤微量元素的作用。 5. 土壤有机胶体是一种具有多价酸根的有 机弱酸,其盐类具有两性胶体的作用,有很 强缓冲酸碱的能力。 6. 腐殖质是胶结剂,能使土壤形成良好的 团粒结构,改善土壤耕作。 7. 腐殖质色暗,可增加土壤吸热能力,同 时其导热性小,有利于保温。
(三)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土壤重要组成成分和重要的肥力
因素。它不仅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生态因子, 而且也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 介质,它存在于孔隙中。 分为:液态水、气态水、固态水。其中液态 水的绝大部分即可以运动也可以被植物吸收 利用,是土壤水分的主要形态类型。 土壤液态水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
成土壤的“骨骼”。
土壤矿物主要组成元素 地壳中已知的90多种元素土壤中都存在 按成因土壤矿物质可以分为: 原生矿物质 次生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
原生矿物质
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 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 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未改变。
由原生矿物质经风化后重 新形成的新矿物。土壤次生矿物分为三类: 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类和次生 铝硅酸盐类
二、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变化 三、土壤性质及其肥力意义
一、土壤和土壤圈的一般概念
土壤: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
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肥力:土壤本身所具有的能不断供应和 协调植物生长对水、肥、气、热(土壤的四 大肥力)需要的能力。 聚合土体:在水平方向上,土壤性质最为均 匀一致的最小单位。它是土壤的基本单位, 是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基层单元,如“土种”、 “土系”等。它经常被作为土壤野外调查制 图中观察、描述以及制图的重要对象。
土壤水分的来源及消耗
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和灌溉用水, 水汽的凝结也会增加极少量的土壤水 。 消耗主要有土壤蒸发,植物吸收利用和蒸腾, 水分的渗漏和径流
土壤水分平衡
△水=水收入-水支出
(四)土壤空气 主要来自于大气,组成成分和大气基 本相似,质和量上与大气有所不同。
土壤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二氧化碳比大气中含量
吸湿水



土壤颗粒表面张力所吸收的水汽,不能移动, 植物不能吸收。(图6-6) 膜状水 吸附在吸湿水外层的水分,呈水膜状态包裹 在土壤固相颗粒表面,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移动且被植物吸 收利用。黏滞性强,移动缓慢,不能有效补充植物所需水 分,植物利用受到一定限制。 毛管水 毛管孔隙中毛管力所吸附保存的水分,是自由 液态水,不因重力作用流出, 是土壤中植物利用的有效 水分。 有两种:毛管上升水和毛管悬着水。 重力水 土壤毛管孔隙充满水之后,倘若水分进一步增 加,那么土壤非毛管孔隙中也可存在一定数量的水分。即 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值)时 沿土壤非毛管孔隙向下移动的多余水分。 重力水不能在 土壤中保存很长时间,属多余水分。
高而氧气含量比大气低。 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大于70% ,大气中小于4%, 相差甚远 土壤固氮微生物能固定一部分氮气,增加土壤氮 素含量,而土壤中进行的硝化作用和氮化作用, 氮素又转化为氮气和氨释放到大气中,二者基本 保持平衡。
(一)土壤物理性质
1.土壤质地 2.土壤结构性 3.土壤孔性
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3
4
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 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 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 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 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 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二)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概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微生
物体及其分解和生成的物质
1.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 包括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木质素、含硫 含磷化合物。 2.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质转化的作用 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 物等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
(二)土壤有机质 有机质的转化 两个过程

一、地表化学元素迁移的方式
(二)空气迁移 指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气体成分、水汽、固体、液体 颗粒随气流运动所发生的迁移。 碳循环、水汽迁移、气溶胶迁移等。 气溶胶:以大气为分散介质、以固体和液体颗粒为 分散相所组成的分散体系或胶体体系。 固体颗粒:大陆陆面表层松散的堆积物、海洋中的 盐分、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烟尘等 液体颗粒:浪花溅出、空气中的水汽凝结 气溶胶元素富积系数=固相气溶胶中元素的含量/大 陆地壳岩层中a元素的克拉克值。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通常为地壳) 中的相对平均含量。又称元素丰度。
一、地表化学元素迁移的方式
(一)水迁移 指风化壳中化学元素呈简单离子、络合离子、分子、 胶体、悬浮物状态在水体中的迁移。 水迁移系数Kx:某元素在水体中的平均含量/该元素 在水体所流经岩石中的平均含量。 水迁移序列:极强、强、中等、弱、极弱 元素迁移相对性系数Cx:不同元素水迁移序列中元素 迁移系数之比,作为元素迁移相对大小的定量指标。 值越大,即相对迁移性越强,越容易在迁移系数小 的那个序列的环境中发生富积。(图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