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主要是本能的发展。他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如果某一时期的矛盾没有顺利解决,性的需求没有满足或过度满足,儿童就会在以后保持这个时期的某些行为,即“停滞现象”。所谓“退行”是指当个人受到挫折或焦虑时,他就会返回到早期发展阶段,出现幼稚行为。一个人一旦发生退行现象,他总是倒退到她曾停滞的那个那个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个发展阶段都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都会经历一次心理——社会“危机”,或者说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包含着对立的两级,个体只有尝试面对并解决这一冲突之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同时发展出某种特定的品质或“美德”。如果冲突无法圆满解决,那么个体自我的发展就会出现困扰乃至停滞。在8个发展阶段中。埃里克森特别强调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环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又称发生认识论。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2岁)和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在前运算阶段,儿童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可做出推论;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

皮亚杰认为,在各个发展阶段,个体主要运用图式、同化和顺应3种原则来认识世界。图式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环,个体将活动系统化,在头脑中形成“心理图式”。适应包括了同化与顺应这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当有新的事物和刺激出现时,个体先用同化原则使新事物与旧图式发生联系,使新的信息被吸引到已有的图式之中;同时再用顺应原则把旧图式加以改变,从而使之与新的环境与刺激相适应,并最终形成新图式。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0~9岁)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任务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知识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9~15岁)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定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治观念判断是非,执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中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第二阶段: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行为主义理论

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他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甚至夸大环境和教育作用。

2.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人类所学习到的社会行为绝大多数是由强化引起的,即由操作性行为的结果引起的,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三种强化因素: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依恋理论

1.前依恋关系阶段

2.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

3.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

4.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

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

符号互动论

1.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米德认为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米德将自我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模仿阶段,大约处于婴幼儿时期。二是游戏阶段,大约处于儿童时期。三是概化他人阶段,大约处于青少年时期。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直接影响到他的行为,强调个人主观的情境定义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类行为依据对彼此行动所做的主观解释而进行反应。情境定义是指人们在行动前对所处的既定环境或在交往前对将要面临的情境所做的主观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