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是指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干预,帮助那些处于弱势和困难处境的人群,以提升其生活质量和获得更好的机会。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工作往往需要依靠理论来进行分析和指导实践。
本文将对几种社会工作常用的理论加以介绍和分析。
一、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是一个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它强调了社会系统内部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其外部环境的联系。
系统论主张整体性的思考方式,即整个社会应该被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受到多种要素的互动和影响,并会不断演化和变化。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是对于问题家庭的干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性地分析这个家庭内部的各种因素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改善家庭情况的方法。
除此之外,社会系统理论还可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机构的规划和组织,例如为了让社区运行良好,我们可以考虑将社区成员分为不同的群体,并针对每个群体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务计划。
二、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主张人的成长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的发展是由个体的生物学结构、人际关系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共同组成的。
该理论强调人的成长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是个人成长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实践上,人类发展理论可以为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支持。
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对于某个问题群体的干预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核心需求、利益及资源上,同时了解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让个人群体的特点与服务和支持模型相对应,并且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基于环境的理论框架,它主张社会组织和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视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其中各种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social work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支持。
例如,在对某个问题群体的干预时,社会工作者可以注意他们的核心需求、利益以及资源,同时了解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并让个人群体的特点与服务和支持模型相对应,这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就是行为科学得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得需求,安全上得需求,情感与归属得需求,尊重得需求,自我实现得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与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她得需求层次排列中,她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得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就是探讨个人得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得影响。
按照班杜拉得观点,以往得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得制约作用。
她们通常就是用物理得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她们得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得人得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得说服力。
由于人总就是生活在一定得社会条件下得,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得社会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得行为。
三、舒茨得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得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得需要,即包容需要、得支配需要与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得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得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与预测她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得形成与个体得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她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得相互关系得需要.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她得1909年出版得《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她认为,人得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社会互动形成得,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
因此,人得自我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相互作用形成得,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她人如何“认识”自己得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得想象; 3、自己对她人得这些“认识”或“评价”得情感。
2024年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
2024年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
在2024年,社会工作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社会工作理论的小结:
1.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应该关注个人的内部世界和外部环境,并通过调整和改变环境来促进个人的健康和福祉。
2. 强制干预理论:强制干预理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强制手段是必要的,例如对于那些身陷危险环境或自我伤害的个体。
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强制干预有清晰的标准和程序,并尽量避免滥用权力。
3. 反压制理论:反压制理论主张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应与弱势群体合作,反对压迫和不平等现象。
社会工作者应该倾听这些群体的声音,帮助他们争取权益和改善生活条件。
4. 系统理论:系统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社会工作者应该采用系统思维和综合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同时注意到问题的复杂性和相互连接。
5. 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关注社会资源的分配和权益的平等。
社会工作者应该促进社会正义和公平,并与相关利益相关者合作,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制度改革。
6. 文化敏感理论: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和群体的需求和价值观。
他们应该具备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尊重和包容各种文化差异。
这些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指导和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社会工作理论也将不断发展和更新,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1. 赋权理论。
该理论也被称为“增权理论”“充权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1)个人的无力感 (没有权能)是由压迫造成的:(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赋权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消除环境的障碍,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增强他们的权能。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增加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3.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该理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优势视角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是服务对象个人及其在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构成。
马斯洛认为,人在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会转而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的理论》课件
关注全球性问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 社会工作理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注重实证研究,提高社会工作理论的科学性 和实用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个案工作案例
总结词
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和支持,解决个人问题, 促进个人发展。
详细描述
个案工作案例关注个人的需求和问题,通过 一对一的辅导和支持,解决个人问题,促进 个人发展。例如,处理心理问题、提供职业
辅导、帮助戒除不良习惯等。
06
社会工作理论的总结与反思
对社会工作理论的综合评价
优势
社会工作理论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框架和方法 ,有助于指导实践和推动社会发展。
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历史回顾
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可以 追溯到早期的慈善组织和 社会改革运动。
理论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社会工作理论也在不断地 发展和创新,以适应新的 社会需求和挑战。
未来展望
未来,社会工作理论将继 续发展,不断吸收新的知 识和技术,以更好地服务 于人类社会的需要。
02
理论特点
具有系统性、抽象性、指导性和预测性,能够提供对社会工作实践的全面、深入的指导,帮助解决复杂的社会 问题。
理论的重要性
指导实践
理论能够指导社会工作的实践,帮助社会工 作者更加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
提升专业性
理论能够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使社会工 作成为一个有科学依据的专业领域。
推动学科发展
理论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工作学科的进步, 促进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老年社会工作
总结词
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老年社会工作主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 质量和心理健康,通过提供生活照顾 、心理咨询、社区活动等服务,提高 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的理论
强调社区居民的权力和行动,通 过组织和动员居民来争取权益和 改变现状。
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
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将个体的问题置 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考虑。
优势视角理论
强调个体的优势和资源,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优势来 解决问题和促进发展。
整合性实践理论
强调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服务计划,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社会工作反思技巧
自我反思
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和 行为,确保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团队反思
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共同反思社会 工作服务的成效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督导反思
社会工作督导者需要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进行定 期评估和反思,提供指导和支持。
提升社会工作服务质量
加强专业培训
社会工作的理论
$number {01}
目 录
• 社会工作理论概述 • 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 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 社会工作评估与反思 • 社会工作伦理与价值观 •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社会工作理论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社会工作理论是指导社会工作实践的知识体系,包括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对社会工作方法的探讨以及对社会工作 实践的反思等。
预测和解释
社会工作理论可以预测社会问题的发展趋势和结果,解释社 会问题的成因和影响,为制定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推动学科发展
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工作学科的成熟和完善, 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关注社会工作理论的 本土化、专业化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
社工常用的40种理论及模式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 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 研究人的心理。
通俗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 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 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 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 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 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不同场合与不同身份的人交往时,沟通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是在家庭的沟通中,应当注意不要随心所欲, 不计后果,把家庭当作自己所有的不良情绪和不当行为倾诉站,这会使家庭无法承载如此巨大的负面压力而出现 冲突和危机
0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和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 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自我 实现
尊重需要 社会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02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论是一种在“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及认知学习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 着重阐述人是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班杜拉(Bandura)、米勒 (Miller)、多拉德(Dollard)。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 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 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社会工作理论有哪些
社会工作理论有哪些社会工作理论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变革而形成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方法论。
社会工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实践的需要,也受到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影响。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至关重要,因此了解社会工作理论的内涵和特点是每一个社会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养。
首先,社会工作理论包括了许多不同的理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包括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理论、资本理论等。
系统理论强调了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系统思维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生态系统理论则关注个体和环境的互动关系,强调了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以及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支持理论和资本理论则强调了社会资源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本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其次,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是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
社会工作理论强调了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影响,通过理论的指导来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理论的支持来促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作工具,也是社会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最后,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与社会工作实践相结合。
社会工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变革,因此理论需要不断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进行验证和修正。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实际工作,更好地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变革的推动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作工具,是促进社会问题解决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
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与社会工作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验证和修正,以更好地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实际工作。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社会工作理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变革的推动做出贡献。
社工常用的26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26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二、社会学习理论 (1)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3)四、镜中我理论 (3)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4)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6)七、九型人格理论 (7)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8)九、社会支持网络 (9)十、优势视角理论 (12)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20)十二、生态系统理论 (22)十三、社会化理论 (26)十四、活动理论 (29)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30)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32)十七、社会系统理论 (35)十八、场地理论 (36)十九、社会交换理论 (37)二十、社会互动理论 (39)二十一、互动小组模式理论 (39)二十二、人际互动理论 (40)二十三、心理社会理论 (40)二十四、发展理论 (44)二十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5)二十六、家庭沟通理论 (48)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社会工作理论》课件
社会工作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发展
社会工作与心理学
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需 求,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 性和针对性。
社会工作与教育学
结合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 ,开展针对弱势群体的教 育援助项目,提升其综合 素质和就业能力。
社会工作与医学
运用医学知识开展健康教 育和康复服务,关注服务 对象的身体健康和康复需 求。
优势视角理论
总结词
关注个体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强调积极、正向的改变。
详细描述
优势视角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资源,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并 挖掘这些优势,通过激发个体的内在力量,促进其正向的改变和发展。这一理论 强调积极、正向的思维方式,帮助个体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建构理论
总结词
关注社会建构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详细描述
社会建构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在社会互动和交流中建构的,而不是个体内在固有的。社会 工作者需要了解社会文化背景、群体规范和价值观等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并协助个体在社会互 动中建立积极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增权理论
总结词
关注增强个体的权力和能力,促进社会 公平和正义。
VS
详细描述
增权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中常常面临权 力和能力的不足,导致无法实现自我价值 和社会公正。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增强个 体的权力和能力,帮助他们克服社会不平 等和歧视,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这一理 论强调积极、正向的思维方式,帮助个体 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应遵循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保护 服务对象的隐私权、尊严权和合法权益。同时,应关注 伦理与法律的冲突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确保服 务对象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
社会工作实践者的基础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者的基础理论
1.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尊重和
关注个体的尊严、权利和价值,以及对社会正义和平等的追求。
社
会工作实践者应该将个体的需求和权益置于首位,并通过提供支持、资源和服务来促进个体的自主和发展。
2. 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认为社会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组成的,这些
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社会工作实践者应该将个体
置于社会系统中来理解和解决问题,考虑到个体与家庭、社区和社
会的关系,并采取系统性的方法来促进社会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3.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社会工作实践者应该关注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互动,考虑到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来促进个体的福祉和发展。
4. 社会正义理论
社会正义理论认为社会应该公平、平等地分配资源和机会,并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利益。
社会工作实践者应该致力于推动社会正义,通过倡导和实践平等、公正和包容的价值观来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5. 反压迫理论
反压迫理论关注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压迫现象,并提倡与之抗争和抵抗。
社会工作实践者应该站在弱势群体一边,支持他们争取权益和改善生活条件,通过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努力来打破不平等和压迫的循环。
这些基础理论为社会工作实践者提供了指导和思考的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和挑战。
在实践中,社会工
作实践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理论,以达到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的目标。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作为社会工作人员,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理论不仅能够指导实践,还能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文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帮助社会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1.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之一。
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发展是受到多种系统的影响,如家庭、学校、社区等。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客户的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干预与支持计划。
2. 弹性理论:弹性理论强调人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评估和培养客户的弹性来增强其抗压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侧重于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
社会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倾听和关注个体的需求和愿望,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能,实现个人目标和幸福感。
4.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他人而形成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正面的榜样和社会支持,帮助客户学习和发展积极的行为模式。
5. 危机干预理论:危机干预理论强调在个人遭遇危机时提供临时的情感支持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使用危机干预理论中的技术和方法,帮助客户度过危机,恢复平衡。
6. 制度理论:制度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是由社会制度和结构引起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作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和改进方案,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7. 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互动会对个体和整个家庭系统产生影响。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了解家庭系统的动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供家庭治疗和支持。
8.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个人对自身、他人和环境的认知和解释。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帮助客户重新认知和解释问题,促进客户的自我成长和变革。
9. 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发展和转变。
社会工作常用的十八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是一门关注个体和社会的专业领域,它涉及到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改善。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理论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社会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
首先,价值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之一。
价值理论强调个体的尊严和价值,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尊重和支持。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价值理论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个体的需求和权利,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其次,系统理论也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之一。
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和社会是相互联系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系统理论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支持。
此外,社会正义理论也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之一。
社会正义理论强调社会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公平和正义的对待。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正义理论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关注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从而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支持。
最后,人类发展理论也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之一。
人类发展理论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人类发展理论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有很多种,每种理论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社会工作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理论,以更好地为个体和社会提供服务和支持。
希望社会工作者们能够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为社会工作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
理论旨在提供分析、解释和实践方向,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并对它们的背景、核心观点和实践应用进行简要概述。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将社会系统视为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
它强调社会中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反馈循环和双向影响而产生系统性变化。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系统理论来理解社会环境和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来改善系统的功能。
二、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转变。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人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它将个人的发展看作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应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帮助个人建立健康的环境,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四、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他人学习和模仿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它认为行为是通过社会交互和反馈而产生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社会学习理论来帮助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积极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五、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将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联系在一起。
它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所决定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来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六、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关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它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他们与他人的互动所影响。
社会工作者可以应用人际关系理论来帮助个人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支持性的社会网络。
七、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强调社会公平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认为社会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并对社会不公正现象提供干预和变革。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常用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对于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理论,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框架之一,它强调将个人、家庭和社区放置在一个系统性的背景中来理解和干预问题。
系统理论认为个人和群体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部分,通过观察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可以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理论来评估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干预。
二、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它关注个人在不同生命周期中的发展,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个人成长和变化的影响。
这个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受到遗传、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的,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人类发展的规律来制定和实施干预计划,帮助个体实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基于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发展。
社会工作中,社会学习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建立积极、与他人合作的学习环境来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行为和习惯。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通过建立适当的行为范本和提供积极的激励来激发个体的自我改变和发展动力。
四、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种将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行为和适应能力。
社会工作中,认知行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领域,通过帮助个体改变负面的认知思维模式,提高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应对能力,从而改善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健康水平。
五、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较为新的理论模型,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是生活在多个系统之中,包括微系统(如家庭、学校),中系统(如社区、组织)和宏系统(如文化、社会政策)。
社会工作实践者的基础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者的基础理论
以下是几个社会工作实践者常用的基础理论:
1. 社会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实践者需要理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
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通过运用社会
系统理论,实践者可以分析社会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2.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社会工作实践者需要关注个体在社会、家庭、教育等不同环境
中的互动与影响,以便制定适当的干预计划。
3. 社会正义理论:社会工作实践者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正义理论强调每个人都应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实践者
可以运用这一理论来评估社会政策和制度是否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并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
4. 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和成长。
社会工作实践者需要了解个体的发展需求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5. 力量和倡导理论:力量和倡导理论认为个体和社区具有资源和能力来解决问题和改变现状。
社会工作实践者可以通过发掘个体和社区的潜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变革。
这些基础理论为社会工作实践者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同时,实践者还应不断研究和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主要是本能的发展。
他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如果某一时期的矛盾没有顺利解决,性的需求没有满足或过度满足,儿童就会在以后保持这个时期的某些行为,即“停滞现象”。
所谓“退行”是指当个人受到挫折或焦虑时,他就会返回到早期发展阶段,出现幼稚行为。
一个人一旦发生退行现象,他总是倒退到她曾停滞的那个那个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
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个发展阶段都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都会经历一次心理——社会“危机”,或者说矛盾冲突。
这些冲突包含着对立的两级,个体只有尝试面对并解决这一冲突之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同时发展出某种特定的品质或“美德”。
如果冲突无法圆满解决,那么个体自我的发展就会出现困扰乃至停滞。
在8个发展阶段中。
埃里克森特别强调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环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又称发生认识论。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2岁)和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在前运算阶段,儿童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可做出推论;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
皮亚杰认为,在各个发展阶段,个体主要运用图式、同化和顺应3种原则来认识世界。
图式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环,个体将活动系统化,在头脑中形成“心理图式”。
适应包括了同化与顺应这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当有新的事物和刺激出现时,个体先用同化原则使新事物与旧图式发生联系,使新的信息被吸引到已有的图式之中;同时再用顺应原则把旧图式加以改变,从而使之与新的环境与刺激相适应,并最终形成新图式。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任务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知识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
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定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治观念判断是非,执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中社会契约。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第二阶段: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在这个阶段,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行为主义理论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他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甚至夸大环境和教育作用。
2.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人类所学习到的社会行为绝大多数是由强化引起的,即由操作性行为的结果引起的,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
三种强化因素: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依恋理论1.前依恋关系阶段2.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3.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4.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符号互动论1.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米德认为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米德将自我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模仿阶段,大约处于婴幼儿时期。
二是游戏阶段,大约处于儿童时期。
三是概化他人阶段,大约处于青少年时期。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直接影响到他的行为,强调个人主观的情境定义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
他认为人类行为依据对彼此行动所做的主观解释而进行反应。
情境定义是指人们在行动前对所处的既定环境或在交往前对将要面临的情境所做的主观解释标签理论埃德温·勒默特和霍华德·贝克尔是标签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标签理论的代表作是《社会病理学》。
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社会工作理论——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主要观点:(一)意识层次理论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意识即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
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
潜意识(无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核心观点是,人的任何精神活动都是存在其根源的,并非出于偶然。
(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为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遵循享乐原则,不会随时间与经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自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前意识,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的欲望以及超我与外界的要求。
超我由自我发展而来,包括意识和前意识,也包括部分潜意识。
超我遵循理想原则。
(三)焦虑与防卫机制弗洛伊德认为,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
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
(四)性心理发展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社会工作理论——认知行为理论认知学派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
艾利斯提出的“ABC情绪理论框架”理论是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是人们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认知,C是人们的情绪反应。
ABC 理论认为,并不是A真实发生的事件导致人们的情绪反应,而是B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导致了C的情绪反应。
根据ABC理论,在对人的行为进行干预时,首先就要质疑服务对象错误的认知,并帮助其重新建立新的认知,进而导致新的情绪反应。
社会工作理论——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系统理论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它以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人和社会。
系统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维持稳定和平衡,系统具有主动调试和适应的能力。
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1.结构2.过程3.行动4.机能生态系统理论人在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的发展看作是持续的适应环境,并与环境的众多层面进行系统交换的过程。
他们能改变环境,也能被环境所改变,在人与环境之间形成交互性适应。
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1.生命周期2.人际关联3.胜任能力4.角色表现5.生态地位6.适应力社会工作理论——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它相信人的理性,认为具有理性的人可以自主的选择行动。
人本主义关注人类的理智能力,相信人有能力运用自己的理性控制自己的命运。
人本主义一是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二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负有责任,三是个人具有归属与被包容的权利,四是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利,五是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六是群体成员之间是有差别的,每个人的差别都要得到尊重,七是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
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
存在主义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理念,一是觉醒,即个人意识的觉醒,二是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存在主义认为痛苦是必然的,痛苦对人的生命具有指导性。
三是选择的自由,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主观性和选择的自由,强调个人在主观上具有选择与改变的能力,四是对话的必要性,存在主义认为,人是无法独立生活的,个人必须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彰显自己的意义,并根据这个意义来选择行动,个人的成长就是在他与别人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五是实行。
存在主义肯定服务对象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有选择的能力与自由,而社会工作者只是起到协助的作用,协助服务对象肯定自己的本质。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强调个人的内在价值,认为包括个人痛苦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
社会工作理论——增强权能理论增强权能是指增强人的权利和能力。
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
基本假设:1.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
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
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
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受助人的权能不是社会工作者给予的。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社会工作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等。
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等。
社会工作理论——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的社会工作实务要求社会工作者不是孤立或专注的集中于问题,而是看到服务对象的内在潜力和可能性。
主要概念:1.优势2.增强权能3.成员资格4.抗逆力5.治愈和整合6.对话与合作7.悬置怀疑:专业人士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专业权威,这就常常将服务对象置于不合作、不友好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