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
1.三种原始戏剧: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中国戏曲。
2.戏剧起源于拟态和象征性表演。
3.交感巫仪模仿是一种建立在原始宗教信仰上的,试图通过仪式来操纵“灵”、控制自然的巫术表演方式。
4.汉代百戏中间,最具戏剧性的表演部分为角抵戏。
一个最典型的角抵戏是《东海黄公》。
5.南宋杂剧由两段结构改为三段结构,在艳段、正杂剧后增加一段杂扮。
6.宋代南戏角色分为七种行当:生、旦、净、末、丑、外、贴。
7.《琵琶记》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关目设计上的双线结构。
8.南戏四大声腔: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
9.昆山腔经过文人提倡和推掖,逐渐显现出一种“贵族化”的倾向。
10.宋元南戏的音乐体制分为联套方式、犯调、引子、过曲、尾声、宫调四种。
11.《鸣凤记》开明清传奇反映当代重大政治事件、表现忠奸斗争主题之先。
12.梁辰鱼的《浣纱记》,是第一部直接为昆山腔舞台演出所用而写的传奇剧本。
13.“玉茗堂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记》、《邯郸记》、《南柯记》。
14.汤显祖发明了“情至”的理论。
15.潘之恒提出“才、慧、致”的范畴概念。
16.王骥德的《曲律》是中国戏曲理论史上第一部全面论述戏曲规律的专门著作。
17.明代曲学开山之作是朱权的《太和正音谱》。
18.老生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19.谭新培把京剧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伶界大王”。
20.李玉的代表作“一、人、永、占”指的是《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21.李渔创作论包含立主脑、密针线、戒荒唐、审虚实、语求肖似。
22.《梨园春》是中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论述戏曲表演理论的著作。
二、名词解释
1.《大面》
《大面》又名《兰陵王》,表演兰陵王戴面具上阵征战的故事,它是从北齐军士创作的歌谣或齐人编演的舞蹈发展而来,其表演带有格斗的成分,犹有汉代角抵戏的遗痕。
由于其来源的缘故,《大面》又被直接称作《兰陵王》。
皇室儿童也会模仿表演《兰陵王》戏,反映了它深入人心的程度。
2.书会组织
书会是一种与城市瓦舍勾栏相始终的商业性创作组织,它的职能是将一批低等文人---所谓才人组织起来,为在瓦舍勾栏里演出的各种技艺服务,例如为之编写演出底本、剧本等,同时也为之抄写这些本子。
这些才人大多是不入流品的识字人,他们可能还有其他生活来源,同时也依靠书会的商业行为来获取一定的生活报酬。
他们的创作是直接服务于商业目的的,因此他们的审美观念紧密追踪着市民的趣味,从而使通俗文艺作品大批涌现。
宋元时期戏曲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代文体,成为统帅一切文艺作品的艺术式样,与书会在商业市场上的活跃是分不开的。
从宋到明,书会组织大约存在了200年。
3.折子戏
南戏剧本存在着拖沓冗长的毛病,动辄数十场上百场,时而结构松散,笔墨平铺直叙,剧情进展缓慢,这种情形严重影响了它的戏剧性。
然而整本戏吸引人的地方主要是它的情节性,当人们熟知剧情后便不再有耐心看完整场戏。
另外,当时堂会戏是南戏的主要演出方式之一,而堂会观看全本戏常常耗时耗资过多,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并不容易措办。
因此,从整本戏里挑选出戏剧性较强的戏出折子,便形成了人们熟知的“折子戏”。
万历时期是折子戏演出
占了重要比重的时期。
4.《四声猿》
徐渭的杂剧《狂鼓吏》、《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合为《四声猿》,这是他凝聚了一腔豪达之气而在现实社会里无处抒发之作,所谓“借彼异迹,吐我奇气”。
《狂鼓吏》生花的一笔是不从正面落墨,却借阴曹地府之一隅,来便于自己的笔端舒卷,在剧中徐渭能够将人物随意调遣、游刃有余,抒尽了人间不平之气。
《玉禅师》里,徐渭则通过敷写月明和尚百般点化柳翠,柳翠之不悟的场景,向世人传达出一种人生恍惚、浮世若梦、执迷不悟、遗失本心的情境。
《雌木兰》和《女状元》则是他立心中像。
现实社会没有而情理应有之事,男子世界常灭而女子世界或聚之情,采取一种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四剧的共通主旨是将人世颠倒了看。
5.花雅之争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中国戏曲史上发生了一件比较大的事件,即“花部”和“雅部”戏曲声腔之间的较量与争胜,亦即“花部”诸声腔向以往占据统治地位的“雅部”昆曲发出了强烈的挑战。
当时的清廷统治者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出面干预了这一原本属于民间艺术市场范畴里的竞争,极力贬抑“花部”诸声腔的崛起。
但是,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花部”声腔最终大获全胜,开创了中国戏曲地方声腔遍地开花的新局面。
6.《清忠谱》
《清忠谱》表现的是在李玉时代发生的一个历史事件,对他来说是写作了一部现代史剧。
明末宫廷宦官头目魏忠贤独揽朝政,一手遮天,演出了明代历史上最为黑暗荒诞的一幕,《清忠谱》即是对他的揭露。
此作品处处透视出李玉强烈的正义激情和道德义愤。
《清忠谱》的创作,人物皆出实有,剧中事件,也几乎全都可以在史书中找到准确的注脚。
《清忠谱》在艺术感染力上产生了强烈的效果,显示了李玉调遣和驾驭史实以结构传奇的特殊能力。
三、简述
1.为什么南戏标志着中国成熟戏曲样式的诞生?
答:宋代南戏已经能够成熟地运用诗、歌、舞的综合舞台形式来表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比较复杂的场景,其基本表现形式是由角色扮演成剧中人物,模仿人物的生活情境,运用歌唱和对白的发声手段,利用舞蹈、身段、模拟动作、科诨等表演方式,在舞台上建立起一定的人物关系和戏剧情境,制造戏曲冲突,从而展现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故事。
因此,它已经具备了中国戏曲的最一般特征,它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成为后世不变之法,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从此走向成熟。
2.折子戏为什么能成为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答:由折子戏开始,人们看戏的审美聚焦点发生了转移,由欣赏剧本的故事情节转移到了欣赏舞台表演技艺,欣赏演员如何通过独到的舞台技艺把剧本所提供的内容更好地表现出来。
这是戏剧舞台具备了足够的经验积累、走向成熟的象征,也是观众达到了一定的戏曲欣赏层次要求满足更高美学口味的标志。
折子戏的诞生,必将促进戏曲舞台技艺的长足提高,它标志着中国戏曲史即将由文学时代进入演技时代。
3.汤显祖《牡丹亭》艺术成就
《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思考和创作的最高成就,在这部作品里,汤显祖所高度弘扬的“情”,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一种发自天性的、涌动在人的内心深处的对于生命、对于自然、对于异性的情欲追求。
在他的笔下,这种男女之间从来最见不得人、无法正视、难以启齿的原始生命冲动,竟是如此地辉煌、灿烂、圣洁。
这里没有丝毫淫秽、猥亵的色情意味,情欲的奔放中透示出来的是生命的美丽和庄严。
作者以反封建礼教为创作目的,把戏剧冲突提炼到情与理对应的高度,用情与理的冲突贯穿全文。
作品用情与理的冲突和尊情抑理的主张,表现明代社会生活中传统观念与新生思想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
有感于封建社会对于人
们的精神统治,有感于礼教文化对人类本性的戕害和压抑,汤显祖艺术地将人的天性还原、放大,赋予其合理的存在和实现的权利,因而,企盼人的自然天性的复归,是他在《牡丹亭》中所要揭示的人生真谛,也是他创作这部剧的真正动因。
四、论述
1.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元杂剧的体制较宋代南戏发展得更为成熟,形成一套严格的格律制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音乐结构上,元杂剧音乐结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四大套的音乐体制,这与南戏音乐的多套数随意组合不同。
在演出结构方面,元杂剧的结构主要由四大块组成,即围绕唱曲而形成四个中心场子,再穿插一些过场戏。
与南戏场子的随意设置相对照,元杂剧有着比较严格的形式框定。
由单一角色歌唱的体制所决定,元杂剧的整体篇幅又较南戏为小。
元杂剧中的人物上场时,大多都要先念几句诗,格式通常为五言、七言四句,内容一般与人物身份、心情、境遇等有关。
所念的诗常常相同或类似,有一定的程式和套子,通常按照人物的社会身份分为不同类型。
在一个人歌唱的体制方面,元杂剧剧本分为旦本和末本,由旦唱的称旦本,由末唱的叫末本。
旦本里末不唱,末本里旦也不唱。
其他配角则任何情况下都不唱,从无例外。
由一人歌唱体制所决定,元杂剧的场子有轻重之分。
凡是主角演唱完整套曲的场子,就是重头场子,其他角色就是过场戏。
歌唱的正旦或正末,在四大套曲的表演中必然出场,因此通常扮演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
在角色分工方面,由一人歌唱的体制所决定,元杂剧的角色分工变得比较简单明确,即歌唱的正旦、正末为主角,其他都是配角,又叫做“外脚”。
2.关汉卿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十分注意戏剧情节的提炼,传奇性是他调遣戏剧情节、处理戏剧冲突的重要依据。
他对编剧技巧的驾驭和运用也每每令人叹服,非常注重杂剧的场面安排和关目处理。
他的剧作在结构上的特点是紧凑、集中,当繁则繁,当简则简,场面的选择具有典型性。
在关目处理上,他一方面能从人物的现实处境出发,展开冲突,将矛盾一步步引向高潮;一方面又安排转折移步换形,变化多端,使人无法预测情节的发展。
他的剧作因而结构严谨,针线细密,前有伏笔,后有呼应,丝连环扣,曲折动人。
关汉卿剧作刻画性格棱角分明,描写心理细致入微,表现出极高的天分和才情。
他更是古典戏曲语言的大师,前人多以他为元剧本色派的代表。
他的剧中人物语言,都是那样的自然、通俗而生动。
他的曲词是剧词,是为戏剧人物写的唱词,具有强劲的舞台生命力。
3.王实甫的艺术造诣
和元代其他剧作家不同,王实甫选择了一个和独特的视角。
他关注的是爱情的命运,是爱情发生、发展、实现的过程。
他借莺莺与张生的故事,写出了封建时代千百万青年用痛苦的生命汁液结晶成的爱情本身,写出了曾经被历史的冰层封埋了多少代的人性内容。
王实甫的《西厢记》,全剧以莺莺、张生之间的爱情为主要线索,情节清晰,布局严谨。
其情节单纯而不单薄,其结构平舒而不平淡。
无论是事件或是情境,无论是冲突或是动作,都被铺排的层层波澜,变故迭起。
照应埋伏,随处可见。
“悬念”和“突转”等结构技巧的运用,使得情节发展变化莫测,摇曳多姿。
如“寺警”、“请宴”之后,人们刚以为有了一个结果,“赖婚”一折又形成了新的“悬念”。
《西厢记》的语言华美自然,幽美、俏丽、高雅、隽永,形象生动,充满诗情画意,又十分注重人物的性格特点。
莺莺的唱词委婉含蓄、缠绵悱恻,张生的曲文则富有文采、坦白直率,惠明的语言基调豪放飞扬、慷慨激越,红娘所唱的则轻快活泼、质朴醇厚。
*需要背的唱词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
涟。
《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月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
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