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B知识论视角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开发

合集下载

论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建构

论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建构

论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建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础,通识教育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同时兼具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素质、基本素养和人文精神。

而选修课程的设置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选修课程的建构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

本文将从选修课程的体系建设和供给侧管理两个方面,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建构进行探讨。

一、选修课程的体系建设选修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直接关系到通识教育的质量。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学科门类齐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应该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学科门类应该齐全,既要包括风景线上的知识,也要包括应用型的知识。

只有全面齐全的学科体系,才能够满足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

(二)热点问题与时事热点贯穿教学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新技术和新思想不断涌现,通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关注社会热点和热点问题。

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最有效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将会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注重手-on实践和创新性思维通识选修课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纯粹的理论研究和知识阐释,还应该强调实践应用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田野调查、社区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逐渐形成灵活的职场应对能力。

(四)注重国际视野通识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透过不同视角来看待世界的的观点和态度,因此应注重国际视野的开阔。

可以通过组织海外游学、交换学生等方式,将学生带到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让学生深入接触国际文化,拓展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世界性见识。

二、供给侧管理除了上述选修课程的体系外,如何进行供给侧管理,也是选修课程建构的重要方面。

对于大学而言,要做到选修课程的供应侧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需求调研学校可以利用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不同学科和课程的需求,聚集师生意见,为选修课程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的设置提供重要信息。

【2024版】社会学概论

【2024版】社会学概论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社会学的创立是社会变革、自然科学发展、社会思想和社会经验研究的产物。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和韦伯等。

3、创立时期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孔德的学说:①科学的分类。

孔德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

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③研究方法。

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历史法。

3、赫伯特·斯宾塞代表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其中《社会学研究》被严复翻译成中文《群学肄言》。

4、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涂尔干社会学代表作是他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

韦伯: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5、社会学中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洲转移的美国,首先在美国发展为制度化学科。

时至今日,美国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仍然在世界社会学发展中产生巨大影响。

斯莫尔、托马斯、帕克、伯吉斯创立了芝加哥学派,其主要学术成就是:第一,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

第三创建符号互动论。

后期的主帅布鲁斯。

6、欧洲在二战后的发展特点: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已趋向多元化/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7、苏俄社会学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20世纪50年代恢复以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ib体系的课程设计

ib体系的课程设计

ib体系的课程设计
IB体系的课程设计是基于国际文凭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简称IBDP)的教育体系。

IBDP是一种面向16至19岁学生的高中学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个人特质和国际意识。

其课程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全球化社会中取得成功,为进入大学和未来职业做好准备。

IBDP课程设计包括以下核心要素:
1. 学科课程:IBDP要求学生修读一定数量的学科课程,例如数学、科学、语言文学、外语、社会科学、艺术、体育等。

在每个学科中,学生需要开展独立研究、写作论文、参与小组项目等。

2. 理论知识:IBDP注重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鼓励学生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要通过研究、探究和分析问题来获取并应用知识。

3. 个人特质:IBDP认为学生的个人特质至关重要,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学生需要参与各种活动和项目,培养这些个人特质。

4. 创造性、活动、服务(CAS)项目:学生需要参与创造性、活动、服务项目,这是培养他们对社区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

5. 扩展论文:IBDP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扩展论文,这是学生独立研究和写作的机会,可以培养学术写作和研究能力。

IB体系的课程设计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个人特质和国际意识,为他们进入大学和未来职业做好准备。

通过开展各种课程和项目,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论文(2篇)

通识课程心得体会论文(2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识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通过对通识课程的学习,结合自身实际,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意义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引言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始于20世纪末,经过多年的实践,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载体,通过开设各类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个人学习经历出发,探讨通识课程的学习心得。

二、通识课程内容的学习心得1. 拓宽知识视野通识课程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我逐渐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

例如,在《世界历史》课程中,我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变迁,这让我对世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 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识课程强调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哲学导论》课程中,我学会了运用哲学思维来审视生活中的现象,这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 提高人文素养通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关注人的价值、道德和审美。

例如,在《文学欣赏》课程中,我学会了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

这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通识课程教学方法的学习心得1. 案例分析法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多样,其中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例如,在《经济学原理》课程中,教师通过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对经济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讨论法讨论法是通识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思想,共同探讨问题。

ib课程结构

ib课程结构

ib课程结构摘要:1.IB 课程简介2.IB 课程的结构3.IB 课程的优势4.IB 课程的认可度正文:1.IB 课程简介IB(国际文凭)课程是一个由国际文凭组织(IBO)提供的国际教育课程,旨在为全球学生提供一种统一的高中课程,以便他们能够获得世界各地大学的入学资格。

IB 课程的理念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都得到全面发展。

2.IB 课程的结构IB 课程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核心课程、学科课程和选修课程。

(1)核心课程:包括知识论(TOK)、拓展论文(EE)和创造力、活动与服务(CAS)。

知识论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拓展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4000 字的独立研究论文,展示其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能力。

创造力、活动与服务则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育锻炼和艺术创作等活动,培养其综合素质。

(2)学科课程:包括六个学科领域,分别是语言A(母语)、语言B(外语)、个人与社会、实验科学、数学和艺术。

学生在每个学科领域中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以获得全面的知识体系。

(3)选修课程:在学科课程中,学生可以选择更高级别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3.IB 课程的优势IB 课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发展:IB 课程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都得到全面发展。

(2)国际认可度:IB 课程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学生毕业后可获得世界各地大学的入学资格。

(3)学术挑战性:IB 课程具有较高的学术挑战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4)培养国际视野:IB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他们具备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4.IB 课程的认可度IB 课程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认可度,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对IB 毕业生给予优先录取和学分减免的待遇。

ib体系的课程设计

ib体系的课程设计

ib体系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IB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IB体系的基本框架、课程设置、评估标准等核心知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认同IB体系的教育理念,树立全球视野,增强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IB体系的基本概念、课程设置、评估标准以及实际案例分析。

具体安排如下:1.IB体系的基本概念:介绍IB体系的起源、发展、目标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2.课程设置:详细解析IB体系中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包括六大主题领域和三大核心课程。

3.评估标准:阐述IB体系的评估原则、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4.实际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成功实施IB体系的学校和班级案例,探讨其经验和启示。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IB体系的基本概念、课程设置和评估标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国内外成功实施IB体系的学校和班级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4.实验法:鼓励学生参与IB体系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模拟联合国会议、开展跨学科项目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外权威的IB体系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与IB体系相关的书籍,以拓宽视野,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多媒体资料: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和设备,支持实验活动的开展。

基于“OBE”理念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OBE”理念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OBE”理念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实践作者:王晏殊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24期摘要:当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着来自高校制度管理水平和教学实践层面的诸多困难,如何化解这种困境也就成为许多教育研究者关心的课题。

通过对OBE教育理念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OBE教育模式的特点,以及OBE教育模式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关系,对构建基于“OBE”理念下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关实施策略。

关键词:OBE;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当前,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在我国众多高校中面临诸多困境:首先,从学校管理层面看,“课程体系庞杂,课程内容贫乏;课程建设的组织和管理缺乏体制与制度的保障”;其次,从学生层面看,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相关选修课的内容和质量方面的满意度并不高,部分学生为追求高分数或混学分而选择容易通过、给分高的课程,对文化素质教育课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另外,从教师教学层面看,缺乏从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激励机制,“教学投入不足;课堂秩序松懈,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最后,课程考核管理不够严谨规范,成绩评定随意,评价反馈缺乏标准。

在高校争创“双一流”过程中,不应忽视本科教育,要高度认识“没有高质量的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

高等教育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在专业教育之外,培养哲学思维、陶冶文学艺术、精通古今之变、了解社会科学、锻炼理性思维能力以及掌握当下认知工具这五大类项。

这就需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办学理念由“以学科为本”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培养方式从“以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学相长”;教育内容将“侧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提升素质”。

二、“OBE”的内涵及其主要特点“OBE(Outcomes Based Education)”理念,是最早出现在美国与澳大利亚的一种侧重“学习产出”式的教育理念,指“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确保学生能获得在未来取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

基于IB知识论视角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开发

基于IB知识论视角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开发

龙源期刊网 基于IB知识论视角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开发作者:赵玲鸽来源:《教育界·高等教育》2019年第08期【摘要】在当前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还在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各种弊端和问题不断凸显。

文章从一个高校教师的身份出发,提出了在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引用IB知识论理念的教学策略,探讨了这种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及其对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的切实意义。

【关键词】IB课程知识论;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课程【基金项目】2017年上海市教委优青项目,立项号:沪教委人〔2017〕38号。

一、问题的缘起:一个困境近十年来,在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下,一批又一批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新课程教育,通过新高考改革进入高校的学生,对高校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素质教育模式下,教师不仅需要认真开发和探索教材的内容,而且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探究中分析和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实现高校课程的活力教学。

但是笔者所教授的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仍处于传统的教学活动下,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和问题不断凸显。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表现中的积极性,营造活力课堂,如何通过新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品质,就成为摆在每一位高校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当我们把视野从传统的课程体系转向国际课程体系时,当下流行的IB知识论课程理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一)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教学中,课堂活力不足通识选修课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产物。

它在促进文理学科的交叉渗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ib课程选课规则

ib课程选课规则

ib课程选课规则IB课程是一套广受国际认可的高中课程体系,被全球各大学所认可和接受。

选择适合自己的IB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下面是IB 课程选课规则的详细解释和建议:1. 专业要求:IB课程分为六个学科组,每个学科组内有多门具体科目,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目标以及理解力来选择相应的学科组和科目。

在选课前,建议学生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以及对未来职业规划的影响,以便做出明智的选课决策。

2. 核心要求:除了学科组中的科目外,学生还需要完成IB课程的核心要求,包括扩展学习(Extended Essay)、理论知识(Theory of Knowledge)和创造力、行动和服务(Creativity, Activity, Service)。

在选课时,学生应确保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兼顾学科科目和核心要求的完成。

3. 学术平衡:为了保持学科的平衡性,学生应尽量选择涉及不同领域的学科。

如果学生在某个领域已经非常擅长,可以选择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在其他学科中加强自己的能力。

学生在选课时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和学术发展方向,避免过于集中在某个领域。

4. 学业压力:IB课程在学术上要求高,对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比较大。

因此,在选课时要谨慎考虑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时间安排,避免超出自己的负荷承受能力。

合理安排学科科目和核心要求的选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业压力。

5. 咨询和指导:选课过程中,学生应积极寻求老师、家长和学业辅导员的咨询和指导。

他们对IB课程的了解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做出更明智的选课决策。

同时,也可以参考学校发布的选课指南和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每门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从而更好地做出选择。

以上是关于IB课程选课规则的一些建议。

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是学生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的基础,希望学生在选课时能够理性思考、充分考虑个人情况,并获得相应的指导和支持,为自己的学习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ib课程教纲

ib课程教纲

ib课程教纲摘要:1.IB 课程简介2.IB 课程教纲的特点3.IB 课程教纲的组成部分4.IB 课程教纲对学生的要求5.IB 课程教纲的实施与评估正文:1.IB 课程简介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课程,即国际文凭课程,是一个为全球学生开设的两年制高中课程。

IB 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均衡性的教育,帮助他们在学术、个人和社会方面取得全面发展,为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做好准备。

2.IB 课程教纲的特点IB 课程教纲具有以下特点:(1)国际化:IB 课程教纲遵循国际教育标准,为全球学生提供相同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在世界各地的学校间顺利转学。

(2)均衡性:IB 课程教纲涵盖了六大学科领域,分别是语言与文学、语言习得、数学、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保证了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3)挑战性:IB 课程教纲要求学生在每个学科领域都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并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完成课外活动等项目来提高综合素质。

3.IB 课程教纲的组成部分IB 课程教纲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1)学科课程:包括上述六大学科领域,每个领域都有相应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

(2)核心课程:包括知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简称TOK)和论文(Extended Essay,简称EE)。

知识论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论文则是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独立的研究论文,锻炼他们的独立研究能力。

(3)创造力、活动与服务(Creativity, Activity, Service,简称CAS):CAS 是IB 课程教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IB 课程教纲对学生的要求IB 课程教纲对学生有以下要求:(1)学术成绩:学生需要在每个学科领域中取得一定的学术成绩,以达到IB 文凭的要求。

(2)综合素质:学生需要通过完成课外活动、撰写毕业论文等项目,展示自己在各个领域的综合素质。

ib 社会学学科范围与顺序

ib 社会学学科范围与顺序

ib 社会学学科范围与顺序IB社会学学科范围与顺序一、介绍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观念和互动,以及这些行为和互动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国际文凭社会学课程(IB社会学)是一门高中水平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并提供必要的研究技巧。

二、IB社会学课程的范围IB社会学课程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多个主题和领域。

以下是IB 社会学课程的主要范围:1. 社会关系与互动: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互动和关系。

它包括了家庭、朋友、工作场所和社群等各种社会关系的研究。

学生将学习社会角色的形成、互动模式的分析以及社会支持和冲突的影响。

2. 社会组织与结构:这一部分研究社会组织和结构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它包括政府机构、组织、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等的研究。

学生将学习权力结构、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内容。

3. 社会变迁与社会变革:这一部分研究社会变迁和社会变革对社会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社会运动和政治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他们将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观点和冲突,并分析其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4. 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这一部分研究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社会规范的形成和传播、社会控制的机制和手段,以及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5. 社会文化与社会认同:这一部分研究社会文化和社会认同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文化的定义和特征、文化的传播和变化,以及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影响。

三、IB社会学课程的学习顺序IB社会学课程的学习顺序可以根据不同学校和教师的安排而有所不同。

但总体来说,以下是一个常见的学习顺序:1. 单元一:社会关系与互动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社会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社会角色的形成和发展。

他们将研究亲属关系、友谊、工作关系和社群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2. 单元二:社会组织与结构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研究政府机构、组织、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终身学习时代城市社区课程开发——基于学习的社会文化视角

终身学习时代城市社区课程开发——基于学习的社会文化视角

终身学习时代城市社区课程开发——基于学习的社会文化视

周利利
【期刊名称】《继续教育》
【年(卷),期】2010(024)001
【摘要】学习概念的变化,对于课程开发具有重要影响.终身学习时代,基于学习的社会文化视角的学习共同体理论,对于我国社区课程开发对和现代城市社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周利利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3
【相关文献】
1.论高等学校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资源优势——基于社会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
2.教育本真的诠释与还原——基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视角
3.终身学习时代城市社区课程开发——基于学习的社会文化视角
4.城市社区教育资源与社区终身学习中心的构建——基于张家界市社区教育资源与居民终身学习需求的调查
5.终身学习时代的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慕课背景下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改革思考

慕课背景下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改革思考

慕课背景下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改革思考
杨鹏;梁维意
【期刊名称】《西部素质教育》
【年(卷),期】2016(002)014
【摘要】针对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中存在的缺乏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师、教师教学质量及效果差、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慕课给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引进相关资源,借鉴慕课的教学理念进行改革的策略。

【总页数】1页(P59-59)
【作者】杨鹏;梁维意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海南海口,571157;海口经济学院,海南海口,57115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3
【相关文献】
1.“慕课”背景下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改革思考 [J], 曹霞
2.论慕课视野下的通识教育--以公共选修课课程实施为例 [J], 陈丽娟
3.论\"互联网+\"背景下通识教育网络选修课的误区——基于团组教学的思考 [J], 张松才
4.通识教育背景下的信息素养慕课调查与思考 [J], 吴淑娟
5.慕课视角下地方高校经管类课程改革理念的思考 [J], 杨明娜;但婕;汤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问题的缘起:一个困境近十年来,在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下,一批又一批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新课程教育,通过新高考改革进入高校的学生,对高校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素质教育模式下,教师不仅需要认真开发和探索教材的内容,而且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探究中分析和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实现高校课程的活力教学。

但是笔者所教授的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仍处于传统的教学活动下,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和问题不断凸显。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表现中的积极性,营造活力课堂,如何通过新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品质,就成为摆在每一位高校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当我们把视野从传统的课程体系转向国际课程体系时,当下流行的IB知识论课程理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一)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教学中,课堂活力不足通识选修课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产物。

它在促进文理学科的交叉渗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大学,各种硬件设施较二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改进,师资力量也越来越雄厚,可是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并没有明显提升。

在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教学中,笔者经多年观察发现,一方面,学生的教学参与意愿不断下滑,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往往比较被动,注意力欠集中,课堂活动氛围比较低落。

师生互动往往是学生被教师点名强迫叫起来回答问题,回答的情况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或者照本宣科地读出答案,或者根本就没听课,只能低头不语。

通常的情况是,上课不到20分钟,一部分学生已经趴在课桌上睡着了。

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更是司空见惯,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效率和最终的学习成果。

另一方面,在期末组织的评教活动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反馈是“课堂太沉闷,乏味,不好玩,希望课堂更精彩一点”。

即使教师花了很大的精力备课,别出心裁地“取悦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不过是肤浅地应付,课堂的活力并没有得到提升。

课堂缺乏活力也导致了教师的倦怠,情绪低落。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很无奈。

学生为什么会心不在焉?教和学面临如此困境,这样的教学活动毫无生命力,从而产生师生之间的负反馈。

(二)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品质低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直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占主导地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学生参与度低,从而导致了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

教师习惯于在教授社会学相关理论时以教材为中心,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和顺序来确定教学活动内容的编排。

这种教学活动呈现的社会学知识与时代的发展脱节,使得社会学概论这一课程的有效性和学科价值大打折扣,难以得到充分展现。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角。

说什么,怎么说,完全由教师自己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和记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课程不感兴趣。

这无疑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学生的思维品质。

20世纪以来,传统的教育理念受到了建构主义的挑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并非由外界灌输,而是由自身经验内化习得而来,提出以“以学生为中心”取代“以教师为中基于IB知识论视角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开发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赵玲鸽【摘要】在当前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还在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各种弊端和问题不断凸显。

文章从一个高校教师的身份出发,提出了在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引用IB知识论理念的教学策略,探讨了这种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及其对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的切实意义。

【关键词】IB课程知识论;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课程【基金项目】2017年上海市教委优青项目,立项号:沪教委人〔2017〕38号。

心”,反对在课堂上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在当前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特别是当前在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只局限在最基本的识记层面,在理解领会和应用层面无法企及。

(三)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课程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方式单一化,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学校主要的评价方式。

笔者所教的社会学概论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化,一般多以笔试为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锻炼发散思维的口试、调研论文写作等形式较少。

这种注重低端思维品质——记忆能力的考核方式,不仅助长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而且无法全面了解和评判学生的综合素质,遏制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考试结果来看,学生只关心自己所学的课程是否通过,能否拿到相应的学分,普遍存在“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过程;重考试结果、轻能力提高”的现象,而且往往是平时学习不认真,考试前突击。

这种学习方式严重违背了知识习得的规律,造成了很多考试机器,实际应用能力极差。

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在命题时往往依据上课使用的教材和自己的授课讲义,考试内容偏重知识记忆,考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的考题较少,有些教师甚至在考前给学生划定考试重点。

于是,就出现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还给教师的情况,学生根本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由此可见,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一种尝试:IB知识论课程理念教育的国际化是现代教育的显著特征,从他国的教育体系学习借鉴是全球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这已成为一种国际现象,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未来教育的变革走向,影响各国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

而基础教育的改革也一定会传导至高等教育,特别是当下流行的国际高中IB课程,在全世界各国的高中教育中已经占有一席之位,并且已经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和支持。

全世界有各级各类的IB 学校,这些学校共同遵循一种新颖的教育考试模式——国际高中毕业考试(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IB)。

IB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对世界不同类型文化的理解、包容能力,也培养学生广阔的国际视野,它的课程有基本课程和核心课程两类。

在基本课程方面,IB课程设置了第一语言课、第二语言课、人文科学、实验科学、数学和艺术等六类课程。

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选择所学的课程和各门课程的等级标准,并与将要选择的大学专业课程相结合。

而在核心课程方面,IB课程包括知识论、创造性思维活动、行为、社区服务活动和扩展论文。

在这其中,知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这门课程是IB课程体系中较精彩和独到的一门。

对所有学习IB课程体系的学生来说,知识论是一门必修的跨学科课程,其目的并非培养学生某一具体的判断能力,而是鼓励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质疑,防止主观臆断和思想意识上的偏见,提高学生以理性基础进行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在创造性思维活动、行为、社区服务活动方面,则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发挥与人合作的精神;在扩展论文这门课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课程进行独立调研,能写出4000字的调研文章,这项要求为学生提供了按自己兴趣写作论文的机会,并使学生熟悉独立研究的方法,锻炼写作技巧。

众所周知,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高素质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必须依靠两者的共同努力。

所以,高校应该吸收和吸取高中教育过程中的一些优点,特别是当前流行的国际高中课程——IB知识论课程。

三、IB知识论理念下高校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的教学策略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把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探讨个人和社会的问题,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既从宏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又从微观上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并做理论解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社会学概论是笔者所教授的通识选修课,主要是普及社会学知识,帮助学生多视角、多维度地观察和理解社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形成一种通识教育,培养批判性思维,能熟练地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解释社会现象,并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特别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为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依据IB课程知识论的要求,在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中坚持以下几个策略。

(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考试的机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人云亦云的情况比比皆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维从问题开始,质疑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首要问题就是使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做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问题,在交流讨论中获得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将学习知识从识记的思维层次转变到领会和应用的思维层次。

在通识选修课社会学概论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大胆尝试,并从传统的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让学生体验和参与知识习得的过程。

(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着重采用专题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翻转过来,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吸收与掌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称为翻转课堂,它和IB知识论课程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和思路。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已被许多高校课堂所采纳。

作为通识选修课的社会学概论,扩大知识面和提升思维品质是首要任务。

知识面的扩大,需要学生大量地阅读书本以外的各种书籍和文章,而翻转课堂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使学生在学习课堂内容的同时不得不广泛阅读,于是在无意中就扩大了知识面。

笔者在社会学概论的授课中,在网上为学生找到了一些资源,以此作为学生上课的补充性知识,比如喜马拉雅上的北大社会学概论和台湾大学的公开课爱情社会学等。

在每学一个新的章节的时候,先布置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或者是相关的社会学家的著作和思想,或者是当前的一些较为前沿的社会学论断等。

教学生查阅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并搜索书本上相关的知识点。

在课堂上,学生需要跟着教师的引导来学习,把课堂当成汲取知识的场所,而不是把课堂当成睡觉和玩手机的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