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生物化学讲义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化学课件糖代谢糖原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化学课件糖代谢糖原](https://img.taocdn.com/s3/m/a80af76702768e9951e7381e.png)
第七章糖代谢—糖原的分解与合成代谢王灿华Tel: 34204892生物楼4号楼314室wangcanhua@Sept, 2015糖原的分解与合成代谢◆概论◆糖原的分解代谢◆糖原的合成代谢◆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代谢的调控肾上腺素糖原信号级联放大导致糖原代谢产生葡萄糖定义及类型一、概论1. 糖原(glycogen):人和动物体内存储糖(多糖)的形式之一。
是机体能迅速动用的能量储备。
2. 糖原存储的器官和意义肌肉:肌糖原供肌肉收缩所需肝脏:肝糖原维持血糖平衡糖原结构2.糖原的结构特点类似于淀粉,葡萄糖单元以α-1,4-糖苷键形成长连。
分支程度比淀粉更高,大约每10个α-1,4-糖苷键就有一个α-1,6-糖苷键。
溶解度增加。
每条链都终止于一个非还原端,非还原端增多,有利于被酶分解。
二、糖原的分解代谢1. 定义:由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2. 部位:胞质3. 肝糖原的分解分解糖原磷酸化酶(糖原)n + Pi (糖原)n-1 + Glc-1P磷酸化酶转移酶脱枝酶●磷酸解:1,4-糖苷键 产物: Glc-1P可异构为Glc-6P ,进入 EMP ,节省能量。
●水解: 1,6-糖苷键 产物:GlcGlc-1PGlc糖原脱枝酶双功能酶双功能酶(bifunctional enzyme):糖原脱枝酶的肽链上有两个起不同作用的活性部位:①转移葡萄糖残基的作用,也叫糖基转移酶(glycosyl transferase)②分解葡萄糖α(1→6)糖苷键的作用,即为糖原脱枝酶。
No ATP糖原磷酸化酶consumed!PLP磷酸吡哆醛)AMP(别构激活剂)四聚体的糖原磷酸化酶Glc-1P 转变为Glc-6PGlc-1P Glc-6P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Glc-6P 再水解为Glc ,进入血液,提供血糖。
Glc-6P Glc 葡萄糖-6磷酸酶(肝、肾) 进入糖酵解调节血糖肝糖原分解葡萄糖-6磷酸酶结合在光面内质网(ER)上,并有Ca 2+的协同作用。
维生素-医学生物化学-PDF课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05
![维生素-医学生物化学-PDF课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05](https://img.taocdn.com/s3/m/c8670f07844769eae009edc5.png)
4
5
③ 存在 ⑴维生素A1存在于海水鱼肝中 ⑵维生素A2 存在于淡水鱼肝中 ⑶β-胡萝卜素 是一种维生素A原,在 肠道可转变为2分子视黄醛(retinal)。 ④ 视黄醛可以还原成视黄醇,反应可逆, 视黄醛可进一步氧化成视黄酸
(retinoic acid)。
6
7
1.维生素A与视觉 (1)视觉细胞 人视网膜2类细胞 视黄醛色素上皮细胞
14
4.长期进食过量的维生素A会引起中毒 5. 缺乏症: 上皮组织角化、干枯 夜盲症(雀目)
(维生素A缺乏,视紫红质合成减少,感弱光能 力降低,患者暗适应时间延长, 严重出现夜盲症) ,
15
维生素A缺乏 引起: 上皮组织角化
16
二、维生素D 又名抗佝偻病因子 1. 种类和活性形式 最重要的维生素 D有两种 维生素 D2 麦角钙化醇 维生素 D3 胆钙化醇 维生素 D的活性形式为 1,25(OH)2VD3
尼克酰胺 核糖 磷酸
腺嘌呤 核糖-(磷酸) 磷酸
烟
烟
46
3 . 生理功能 是体内许多脱氢酶的辅酶, 在生物氧化中 起递氢作用
H3 O+
12
4. 缺乏维生素PP:糙皮病
47
48
四、维生素B6 1. 维生素B6是吡哆醇(pyridoxine) 化学本质: 吡啶衍生物
49
2. 辅酶形式: 1)磷酸吡哆醛 2)磷酸吡哆胺
39
维生素B2缺乏
40
维生素B2缺乏
41
维生素B2缺乏
42
43
三、烟酸(B3)和烟酰胺 1.烟酸(nicotinic acid)是维生素B3 又称 抗糙皮病维生素 维生素PP ( pellagra prevention) 2. 烟酰胺( nicotinamide)是维生素B3 的衍生物 3. 烟酸和烟酰胺的 化学本质为吡啶 的衍生物
上海交大第3章生化(刘建华)
![上海交大第3章生化(刘建华)](https://img.taocdn.com/s3/m/864d9e7731b765ce0508146f.png)
图3.14 细胞组分的密度和沉降系数。
制备密度梯度 介质用于密度 梯度离心。
上样
水平降平衡技术能直接用来测定蛋 白质的分子量。此时离心速度较慢使蛋白 质沉降和蛋白质扩散达到平衡。用离心沉 降平衡技术测定的蛋白质质量非常准确, 条件温和、保留多亚基蛋白质天然的四级 结构。而SDS-PAGE只能提供解离多肽链 的质量。注意,如果我们既知道一个多聚 体蛋白质在变性条件下各个多肽的估算值 ,也知道沉降平衡离心的完整多亚基蛋白 的质量,我们就能够确定该多亚基蛋白各 个多肽链的拷贝数。
Berg • Tymoczko • Stryer
Biochemistry
Sixth Edition
Chapter 3: Exploring Proteins and Proteomes
Copyright © 2007 by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奶汁是所有哺乳动物的营养源。奶汁含有不同蛋白质。用 MALDI-TOF质谱技术研究奶汁的蛋白质组成,依靠蛋白分子质 量/电荷比将奶汁蛋白质各组分分开。
依据蛋白质的净 电荷差异
离子交换层析的介质
阳离子交换
阴离子交换
亲和层析:依靠配基与蛋白质之间特异的亲和性。
HPLC (凝胶过滤柱) 支持物颗粒细, 分离效果好,但需要 施加高压才有合理的 流速。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电泳速度 球状分子
u = Ez/f f=6phr
(1) (2)
+ β-mercaptoethanol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大 生物化学 课件 chapter 24fatty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大 生物化学 课件 chapter 24fatty](https://img.taocdn.com/s3/m/61834a370b4c2e3f5727639b.png)
TAGs are hydrolized by cAMP-regulated lipases脂酶
initial step in the utilization of fat as energy source: TAG+ 3H2O→glycerol+ 3 FAs +3H+ Hormones, such as epinephrine, norepinephrine (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glucagon and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促肾上腺皮质 促肾上腺皮质) 促肾上腺皮质 induce lipolysis: : hormones→adenylate cyclase腺苷酸环化酶 腺苷酸环化酶→cAMP→protein 腺苷酸环化酶 kinase A →lipase cAMP is a second messenger in activation of lipolysis in fat cells, as it is in activation of glycogen breakdown
为脂肪酸和甘油,从脂肪组织释放并运送到需能组织。 2. 脂肪酸被激活运送进入上述 为脂肪酸和甘油,从脂肪组织释放并运送到需能组织。 氧化) 脂肪酸逐步降解为乙酰CoA,然后进入柠 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降解 (β氧化 。 3. 脂肪酸逐步降解为乙酰 氧化 , 檬酸循环。 檬酸循环。
FAs are degraded by the sequential removal of two-carbon units
TAG are highly concentrated energy stores
TAGs are reduced and anhydrous (无水的 无水的) 无水的 The yield from the complete oxidation of FA is about 9 kcal/g, in contrast with about 4 kcal/g for carbohydrates and protein ( x 2)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化学C类课件氨基酸代谢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化学C类课件氨基酸代谢](https://img.taocdn.com/s3/m/3ffb4b45f01dc281e53af032.png)
第十一章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代谢王灿华Tel: 34204892生物楼4号楼314室Email: wangcanhua@Sept, 2015第一节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一、蛋白质的降解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三、尿素的形成四、氨基酸碳骨架的氧化途径1. 产物进入TCA2. 产物为生糖氨基酸和生酮氨基酸3. 产物作为一碳单位来源氮的获取和氨基酸代谢 在代谢中的位置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代谢的总括氨甲酰磷酸α-酮酸Asp-精氨琥珀酸支路OAA尿素(N的排泄物)一、蛋白质的降解----优胜劣汰(有两种死法)人和动物不断地从食物中摄取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经水解反应降解成氨基酸才能被组织利用。
种子萌发时,蛋白质发生降解作用,产生的氨基酸被重新利用形成幼苗中的蛋白质。
根据蛋白酶水解多肽的部位可分为蛋白酶(proteinase)和肽酶(peptidase)两个亚类。
1.细胞外的途径-----只需要酶,不需要ATP蛋白酶又称肽链内切酶:作用于肽链内部的肽键,生成较短的肽链。
该酶对不同氨基酸所形成的肽键有专一性。
肽酶又称肽链端裂解酶,从多肽链末端逐一水解成氨基酸。
作用于氨基端的称氨肽酶,作用于羧基端的称羧肽酶,作用于二肽的称二肽酶。
蛋白质细胞外降解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需要蛋白酶和肽酶的共同作用。
胃: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较小的肽小肠: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将其分解为更小的肽小肠粘膜:二肽酶、氨肽酶及羧肽酶将小肽再分解为氨基酸。
氨基酸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也可进一步氧化供能。
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寡肽游离氨基酸三或二肽肽酶蛋白水解酶氨肽酶血液小肠细胞肠腔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蛋白质细胞内降解2. 细胞内的途径溶酶体的蛋白质降解途径----不需要ATP半寿期长的蛋白质可经此途径。
溶酶体是由膜包被的一种亚细胞结构,含多种酸性蛋白水解酶类。
pH偏酸,保护细胞。
蛋白酶体的降解途径----需要能量ATP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途径----“死神之吻‛的秘密细胞内降解是由泛素介导的,是一种高效率、指向性很强的降解过程。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化学D类课件磷酸戊糖循环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化学D类课件磷酸戊糖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57f8b55a767f5acfa0c7cd06.png)
丙酮酸 羧化酶
OAA
线粒体
苹果酸
OAA
葡萄糖的异生
糖异生-措施一
(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OAA形成PEP OAA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催化下由GTP提供 磷酸基,脱羧生成PEP。
OAA
1和2两步的总反应为: 丙酮酸+ATP+GTP PEP+ADP+GDP+CO2+Pi 代谢模块: 脱羧反应常常驱动需能反应 : 糖异生、TCA、 PPP 、脂肪酸合成
PPP的速率主要受生物合成时对NADPH的需要 所调节。 氧化脱羧阶段: 限速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反馈抑制:NADPH+H+ 非氧化阶段: 底物浓度:5-磷酸核糖 过多时,可转化成6P-F 和3P-甘油醛进行糖酵解。
PPP-调控
糖酵解 (EMP)
PPP
NADPH调控6-磷酸 葡萄糖是进入糖酵 解途径还是进入磷 酸戊糖途径? NADPH浓度高时, 抑制PPP。 受到能荷的调节 能荷低, 进EMP 能荷高, 进PPP
9.磷酸己糖的异构化反应 6-磷酸果糖经异构化形成6-磷酸葡萄糖。
进入糖酵解
也可回到 循环开始
(6C)
PPP-总结
还原性合成代谢途径
CO2
磷酸戊糖途径—氧化阶段
核酸生 物合成
PPP-总结
5-磷酸 核糖
转酮酶
转醛酶
5-磷酸 木酮糖 转酮酶
5-磷酸核酮糖
5-磷酸 木酮糖
磷酸戊糖途径—非氧化阶段
PPP-总结
此两种糖的哪个(或哪些)碳原子被标记?
PPP-例题答案
①14C3标记的葡萄糖进入戊糖磷酸途径,经氧化脱羧后,葡萄 糖的14C3就成了磷酸戊糖(5C糖,包括核酮糖-5-磷酸、核糖 -5-磷酸和木酮糖-5-磷酸)的14C2。而木酮糖-5-磷酸上最上面 的C1和14C2经转酮酶的第一次催化,转移到核糖-5-磷酸上, 生成的景天庚酮糖-7-磷酸(C7糖)的C2和C4位置被标记。 ②14C2、14C4标记的景天庚酮糖-7-磷酸经转醛酶催化,将其C1、 14C2和C3转到甘油醛-3-磷酸上,生成的果糖-6-磷酸(C 糖) 6 的C2位置被标记,赤藓糖-4-磷酸的C1位置被标记。 ③14C2标记的另一分子木酮糖-5-磷酸与被14C1标记的赤藓糖-4磷酸经转酮酶的第二次催化,生成的果糖-6-磷酸的C2和C3 位置被标记。
上海交大 生物化学831 精品讲义:16 Glycolysis and Gluconeogenesis
![上海交大 生物化学831 精品讲义:16 Glycolysis and Gluconeogenesis](https://img.taocdn.com/s3/m/a2b0746e910ef12d2af9e7c7.png)
葡萄糖来自每日饮食的碳水化合物 • 葡萄糖少部分来自糖元、大部分来自食物的淀 粉。但是复杂糖类必需转化成简单糖分子才能 被小肠吸收。 • 水解多糖的酶:唾液a-淀粉酶,胰脏a-淀粉 酶。 •水解寡糖的酶:蔗糖酶, a-葡糖苷酶, a-极 限糊精酶,乳糖酶。寡糖酶多位于小肠细胞表 面,将寡糖转化成单糖。单糖被运入小肠细胞 ,然后在血液运输。
图16.2 糖酵解的各个阶段 。糖酵解途径可以分成3 个阶段:(1)葡萄糖被 捕获并转化成不稳定状态 ;(2)六碳原子的果糖 被断裂成两个可以互相转 化的三碳化合物;(3) 产生ATP。
己糖激酶将葡萄糖限定在细胞内,启动糖酵解
经特定的转运蛋白,葡萄糖进入细胞。进入细胞 的葡萄糖被己糖激酶催化,转化成葡萄糖-6-磷酸。此 反应的意义在于:(1)因为磷酸化后的葡萄糖不再是 葡萄糖运输蛋白的底物,因此葡萄糖-6磷酸被限定在 细胞内;(2)磷酸基团的加入使葡萄糖稳定性降低, 有助于它进一步代谢。
磷酸转移是生物化学的基本反应。 激酶能催化ATP的磷酸向受体分子转移 。己糖激酶催化ATP的磷酸基团转移给 不同的六碳糖(如葡萄糖,甘露糖)。 与腺苷酸激酶及其他激酶一样,己糖激 酶的催化活性需要Mg2+(或其他二价金 属离子如Mn2+)。二价金属离子与ATP分 子形成复合物。
X-射线晶体衍射研究结 果:酵母己糖激酶与葡萄 糖结合诱导酶蛋白构型发 生显著变化。己糖激酶有 两个lobe结构。与葡萄糖 结合使两个叶片相互靠近 (图16.3)。与葡萄糖结合 ,一个叶片相对于另一叶 片旋转12o,导致多肽链 骨架移动8 A。两个叶片 之间的裂缝关闭,结合的 葡萄糖被蛋白质包裹(除 第六位碳原子外)。第六 位碳原子接受自ATP转移 的磷酸基团。己糖激酶两 个叶片靠近是酶促反应的 诱导匹配模型实例。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化学课件脂代谢脂肪分解汇编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化学课件脂代谢脂肪分解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74f7b9e608a1284ac8504344.png)
第十章脂代谢--脂的合成代谢王灿华Tel: 34204892生物楼4号楼314室Email: wangcanhua@Sept, 2015脂类生物合成在代谢中的位置脂的合成代谢一、脂的生物合成二、胆固醇的代谢三、胆汁酸的合成一、脂的生物合成脂肪的生物合成分三个阶段:1.合成脂肪酸,并转变成脂酰-CoA2.3-磷酸甘油的生成3.上述二者产物缩合成甘油三酯脂肪酸合成1. 脂肪酸的合成脂肪酸合成过程与氧化降解不同。
❑定位:胞质:饱和脂肪酸(软脂酸)的从头合成线粒体或内质网:更长的碳链由脂肪酸碳链的延长 内质网: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原料:碳源: 乙酰-CoA还原力:NADPH脂合成的定位丙二酰基 乙酰基1.缩合 4.再还原2.还原3.脱水 脂肪酸合酶一个代谢模块 TCA 脂肪酸分解与合成 一些氨基酸的降解脂肪酸合成概括脂肪酸合酶(脊椎动物)——多功能酶从乙酰-CoA 和丙二酰-CoA 开始的脂肪酸合成反应由脂 肪酸合酶催化。
至少包括6种酶和1个无酶活性的酰基载体蛋白(ACP)。
中间产物与该复合体中的两个巯基中的一个相连(红色)。
乙酰-CoA-ACP 转乙酰基酶(AT )丙二酰-CoA-ACP 转移酶(MT )β-酮脂酰-ACP 合酶(KS,有-SH )β-酮脂酰-ACP 还原酶(KR ) β-羟脂酰-ACP 脱水酶(HD )烯脂酰-ACP 还原酶(ER )酰基载体蛋白(ACP,有-SH )脂肪酸合酶 脂肪酸合酶多酶体系(复合体)与多功能酶多酶体系:指由几种不同功能的酶彼此聚合形成的多酶复合物如:丙酮酸脱氢酶系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多功能酶:指一些多酶体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的融合,多种不同催化功能的酶存在于一条多肽链中,这类酶称为多功能酶。
如:脂肪酸合酶(脊椎动物)脂肪酸合酶细菌、植物(多酶复合体)酵母脊椎动物(多功能酶)ACP(酰基载体蛋白):ACP:脂酰基供体,有磷酸泛酰巯基乙胺长臂,脂肪酸合成。
CoA-SH:脂酰基受体,有磷酸泛酰巯基乙胺长臂,脂肪酸分解。
代谢15章上海交大生化课件
![代谢15章上海交大生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153783a8956bec0875e3ab.png)
代谢
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化学反应
起始分子 中间代谢物
产生其他分子
代谢物
Figure 15.1 Glucose metabolism.葡萄糖代谢 Glucose is metabolized to pyruvate in 10 linked reactions.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pyruvate is metabolized to lactate and,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to acetyl CoA.
林双君 教授
Part III SYNTHESIZING THE MOLECULES OF LIFE
24 The 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
25 Nucleotide Biosynthesis
26 The Biosynthesis of Membrane Lipids and Steroids
因为蜂鸟有能力将燃料转换成细胞能量货币 - ATP
Questions
1.How does a cell extract energy and reducing power from its environment?细胞如何从环境中获取能量?
2. How does a cell synthesize the building blocks of its macromolecules and then the macromolecules themselves? 细胞是如何合成它的大分子所需模块,以及大分子本身?
Part II TRANSDUCING AND STORING ENERGY
15 Metabolism: Basic Concepts and Design
上海交大生物化学课件chapter
![上海交大生物化学课件chapter](https://img.taocdn.com/s3/m/cbb90689b9f3f90f77c61b10.png)
of PRPP – The configuration at C-1 is inverted from α to βin this reaction – The resulting C-N glycosidic bond has βconfiguration that is characteristic of
2. Asp (N-1) 3. Gln (N-3, N-9)两次 – FH4 (C-2, C-8)两次 – CO2 (C-6)
.
5
PRPP is the donor of the PR unit of nucleotides (Nt)
• PRPP provides PR portion for the synthesis of Pur and Pyr Nt, just as for that of Trp
2. Their derivatives are activated intermediates in many biosyntheses, e.g. UDP-Glc and CDP-DAG and S currency of energy in biological systems, GTP powers many movements of macromolecules能量通用形式
– Purines (Pur.) and pyrimidines (Pyr.) are built de novo from AA, FH4 derivatives, NH4+ and CO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核酸(nucleic aci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它的构件分子是核苷酸(nucleotide)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天然存在的核酸可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和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两类。
DNA贮存细胞所有的遗传信息,是物种保持进化和世代繁衍的物质基础。
RNA 中参与蛋白质合成的有三类:转移RNA(transfer RNA,tRN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和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0世纪末,发现许多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RNA,几乎涉及细胞功能的各个方面。
第一节核苷酸核苷酸可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两类,核糖核苷酸是RNA的构件分子,而脱氧核糖核苷酸是DNA构件分子。
细胞内还有各种游离的核苷酸和核苷酸衍生物,它们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核苷酸由核苷(nucleoside)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和磷酸组成。
而核苷则由碱基(base)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和戊糖构成(图3-1)。
一、碱基构成核苷酸中的碱基是含氮杂环化合物,有嘧啶(pyrimidine)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和嘌呤(purine)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两类。
核酸中嘌呤碱主要是腺嘌呤和鸟嘌呤,嘧啶碱主要是胞嘧啶、胸腺嘧啶和尿嘧啶。
DNA和RNA中均含有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而尿嘧啶主要存在于RNA中,胸腺嘧啶主要存在于DNA中。
在某些tRNA分子中也有胸腺嘧啶,少数几种噬菌体的DNA含尿嘧啶而不是胸腺嘧啶。
这五种碱基受介质pH的影响出现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体。
在DNA和RNA中,尤其是tRNA中还有一些含量甚少的碱基,称为稀有碱基(rare base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稀有碱基种类很多,大多数是甲基化碱基。
tRNA中含稀有碱基高达10%。
二、戊糖核酸中有两种戊糖DNA中为D-2-脱氧核糖(D-2-deoxyribose),RNA中则为D-核糖(D-ribose)(图3-5)。
在核苷酸中,为了与碱基中的碳原子编号相区别核糖或脱氧核糖中碳原子标以C-1’,C-2’等。
脱氧核糖与核糖两者的差别只在于脱氧核糖中与2’位碳原子连结的不是羟基而是氢,这一差别使DNA在化学上比RNA稳定得多。
三、核苷核苷是戊糖与碱基之间以糖苷键(glycosidic bon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相连接而成。
戊糖中C-1’与嘧啶碱的N-1或者与嘌吟碱的N9相连接,戊糖与碱基间的连接键是N-C键,一般称为N-糖苷键(图3-6)。
RNA中含有稀有碱基,并且还存在异构化的核苷。
如在tRNA和rRNA中含有少量假尿嘧啶核苷(用ψ表示),在它的结构中戊糖的C-1不是与尿嘧啶的N-1相连接,而是与尿嘧啶C-5相连接(图3-7)。
四、核苷酸核苷中的戊糖5’碳原子上羟基被磷酸酯化形成核苷酸。
核苷酸分为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糖核苷酸两大类。
依磷酸基团的多少,有一磷酸核苷、二磷酸核苷、三磷酸核苷。
(图3-8)核苷酸在体内除构成核酸外,尚有一些游离核苷酸参与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与代谢调节,如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重要能量载体;三磷酸尿苷参与糖原的合成;三磷酸胞苷参与磷脂的合成;环腺苷酸(cAMP)和环鸟苷酸(cGMP)作为第二信使,在信号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核苷酸还参与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的组成:如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第二节核酸的分子结构一、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组成DNA的脱氧核糖核苷酸主要是dAMP、dGMP、dCMP和dTMP,组成RNA的核糖核苷酸主要是AMP、GMP、CMP和UMP。
核酸中的核苷酸以3’,5’磷酸二酯键构成无分支结构的线性分子。
核酸链具有方向性,有两个末端分别是5’末端与3’末端。
5’末端含磷酸基团,3’末端含羟基。
核酸链内的前一个核苷酸的3’羟基和下一个核苷酸的5’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键,故核酸中的核苷酸被称为核苷酸残基。
核酸链的结构见图3-10。
通常将小于50个核苷酸残基组成的核酸称为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大于50个核苷酸残基称为多核苷酸(polynucleotide)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二、DNA的空间结构(一)DNA的二级结构DNA二级结构即双螺旋结构(double helix structure)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0世纪50年代初Chargaff等人分析多种生物DNA的碱基组成发现的规则。
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不仅揭示了遗传信息稳定传递中DNA半保留复制的机制,而且是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里程碑。
DNA双螺旋结构特点如下: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
②由脱氧核糖和磷酸间隔相连而成的亲水骨架在螺旋分子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对则在螺旋分子内部,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螺旋旋转一周正好为10个碱基对,螺距为 3.4nm,这样相邻碱基平面间隔为0.34nm并有一个36◦的夹角。
③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major groove)和一个小沟(minor groove),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相识别。
④两条DNA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而结合在一起。
根据碱基结构特征,只能形成嘌呤与嘧啶配对,即A与T 相配对,形成2个氢键;G与C相配对,形成3个氢键。
因此G与C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定(图3-12)。
⑤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
维持这种稳定性主要靠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以及碱基的堆集力(stacking force)。
生理条件下,DNA双螺旋大多以B型形式存在。
右手双螺旋DNA除B型外还有A 型、C型、D型、E型。
此外还发现左手双螺旋Z型DNA。
Z型DNA是1979年Rich等在研究人工合成的CGCGCG的晶体结构时发现的。
Z-DNA的特点是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互补链组成的螺旋呈锯齿形,其表面只有一条深沟,每旋转一周是12个碱基对。
研究表明在生物体内的DNA分子中确实存在Z-DNA区域,其功能可能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图3-13)。
DNA二级结构还存在三股螺旋DNA,三股螺旋DNA中通常是一条同型寡核苷酸与寡嘧啶核苷酸-寡嘌呤核苷酸双螺旋的大沟结合,三股螺旋中的第三股可以来自分子间,也可以来自分子内(图3-14)。
三股螺旋DNA存在于基因调控区和其他重要区域,因此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二)DNA三级结构——超螺旋结构DNA三级结构是指DNA链进一步扭曲盘旋形成超螺旋结构。
生物体内有些DNA是以双链环状DNA形式存在,如有些病毒DNA,某些噬菌体DNA,细菌染色体与细菌中质粒DNA,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DNA、叶绿体DNA都是环状的。
环状DNA分子可以是共价闭合环,即环上没有缺口,也可以是缺口环,环上有一个或多个缺口。
在DNA双螺旋结构基础上,共价闭合环DNA(covalently close circular DN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可以进一步扭曲形成超螺旋形(super helical form)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图3-15 )。
根据螺旋的方向可分为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
正超螺旋使双螺旋结构更紧密,双螺旋圈数增加,而负超螺旋可以减少双螺旋的圈数。
几乎所有天然DNA中都存在负超螺旋结构。
(三)DNA的四级结构——DNA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在真核生物中其基因组DNA要比原核生物大得多,如原核生物大肠杆菌的DNA约为4.7×103kb,而人的基因组DNA约为3×106 kb,因此真核生物基因组DNA通常与蛋白质结合,经过多层次反复折叠,压缩近10 000倍后,以染色体形式存在于平均直径为5μm的细胞核中。
线性双螺旋DNA折叠的第一层次是形成核小体(nucleosome)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犹如一串念珠, 核小体由直径为11nm×5.5nm的组蛋白核心和盘绕在核心上的DNA 构成。
核心由组蛋白H2A、H2B、H3和H4各2分子组成,为八聚体,146 bp长的DNA 以左手螺旋盘绕在组蛋白的核心1.75圈,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各核心颗粒间有一个连接区,约有60 bp双螺旋DNA和1个分子组蛋白H1构成。
平均每个核小体重复单位约占DNA 200 bp(图3-16)。
DNA组装成核小体其长度约缩短7倍。
在此基础上核小体又进一步盘绕折叠,最后形成染色体(图3-17)。
三、基因与基因组(一)基因(gene)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概念是指能编码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合成RNA所必需的全部核酸序列,是核酸分子的功能单位。
一个基因通常包括编码蛋白质多肽链或RNA的编码序列,保证转录和加工所必需的调控序列和5’端、3’端非编码序列。
另外在真核生物基因中还有内含子等核酸序列(图3-18)。
(二)基因组(genome)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指一个细胞或病毒所有基因及间隔序列,储存了一个物种所有的遗传信息。
在病毒中通常是一个核酸分子的碱基序列,单细胞原核生物是它仅有的一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而多细胞真核生物是一个单倍体细胞内所有的染色体。
如人单倍体细胞的23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
多细胞真核生物起源于同一个受精卵,其每个体细胞的基因组都是相同的。
1. 病毒基因组2.原核生物基因组3.真核生物基因组在高等真核生物中基因序列占整个基因组不到10%,大部分是非编码的间隔序列。
人类基因组研究结果发现在人的基因组中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基因只占整个基因组2 %。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最大的特点是出现分隔开的基因,在这类基因中有编码作用的序列称外显子(exon)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没有编码作用的序列称内含子(intron)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它们彼此间隔排列(见图3-18)。
四、各类RNA的结构绝大部分RNA分子都是线状单链,但是RNA分子的某些区域可自身回折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局部双螺旋。
在RNA局部双螺旋中A与U配对、G与C配对,除此以外,还存在非标准配对,如G与U配对。
RNA分子中的双螺旋与A型DNA双螺旋相似,而非互补区则膨胀形成凸出(bulge)或者环(loop),这种短的双螺旋区域和环称为发夹结构(hairpin)(图3-19)。
发夹结构是RNA中最普通的二级结构形式,二级结构进一步折叠形成三级结构,RNA只有在具有三级结构时才能成为有活性的分子。
RNA也能与蛋白质形成核蛋白复合物,RNA的四级结构是R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一)tRNA的结构tRNA约占总RNA的15%,tRNA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转运氨基酸和识别密码子,细胞内每种氨基酸都有其相应的一种或几种tRNA,因此tRNA的种类很多,在细菌中约有30~40种tRNA,在动物和植物中约有50~100种t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