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_丁园

合集下载

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兰台世界2012·9月下旬嵇康为我国魏晋时期非常有名的音乐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他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一道被世人称作“竹林七贤”,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

嵇康所处的社会动荡不安,司马集团和曹氏集团争夺政权而进行异常激烈的斗争,民不聊生。

文士们不但不能施展自身的才华,而且担忧自己的观点影响性命安全。

因此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嵇康更是推崇老庄哲学尤其是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以此表明自己不愿出仕,同时也表达自己不愿与司马集团合作的政治态度。

他从虚无缥缈的境界中寻找精神寄托,用饮酒、佯狂等方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

作为魏晋名士,嵇康酷爱音乐,擅长弹奏古琴,尤其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

同时,他还擅长创作。

其作品《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被一起称为“九弄”,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组著名的琴曲。

在音乐美学方面,嵇康及其作品也是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除了《琴赋》,他还著有《声无哀乐论》,该文集中体现了其音乐美学方面的思想。

一、《声无哀乐论》产生的背景在嵇康所处的魏晋时期,虽然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比较混乱的时代,但是这一时期的思想却是异常活跃。

这一时期无论是对我国的思想史还是对美学史以及艺术史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

在这一时代,很多具有美学意义的作品被创作出来,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本文谈到的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它们不仅在当时具有美学价值,在中国的整个美学发展史上都占据重要的地位。

当时道教和佛教、老庄和刑名的学说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改变了儒家学说独统天下的情况,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争鸣。

在这些不同思想的碰撞中,玄学慢慢演变成了一种主流。

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它是在当时特殊的时期运用复古的理论形式将先秦道家表现出来。

和之前的儒家学派所强调的中庸和稳定不同的是它更加注重强调思想的变化和运动。

在这一时期的文士们从对儒家学派的尊崇转变为对道家思想的推崇。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摘要:嵇康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在中国音乐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的《声无哀乐论》反映了音乐本质、审美感受和社会功能观,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宝贵遗产。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东汉后期以来,人们长年饱受战争的动乱、政治的压抑。

魏晋时期人们把这种痛苦寄情于山水中,造就了魏晋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解放,加之佛教的传入,玄学的兴起,两汉以来儒家独尊传统思想受到冲击,崇尚自由的道家流派也随之兴起,构成与儒学抗衡的思想流派,在音乐思想上,“竹林七贤”——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最为典型。

嵇康(223——263)字叔夜,今安徽宿县人。

魏末著名琴家、音乐理论家、文学家。

在魏晋期曾任中散大夫,他和阮籍、王戎等组成有名的“竹林七贤”。

政治上他反对司马氏专政,主张“非汤武薄周礼”,琴学方面他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

他的《琴赋》描述了琴曲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法,评论了价值珍贵的琴曲。

他的《声无哀乐论》是一部极富有思辨性的美学论著,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当今研究音乐美学领域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声无哀乐论》全文约7000字,全文开篇便是秦客发问“‘闻之前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

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

今子独以为声无哀乐,其理何居?”[1]文章提出了:音声能否表现哀乐情感?音声与人的感情处在怎样对应状态之中?音乐与政治盛衰、移风易俗的关系等尖锐的问题。

嵇康针对这些问题围绕音乐“名”、“实”展开剖析,明确指出“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名实俱去,然尽然可见矣。

”[2]这里即指音声本身自有其自然属性,而与人的哀乐无关。

所谓哀乐是人内心之情先有所感,然后在欣赏音乐中被触动后表达出现,至于情因何来产生哀乐,这与音声本身无关,音声即无哀乐之“实”,也无哀乐之“名”。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音乐家,他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音乐审美观。

《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其内容涉及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与道德的关系等方面,对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他自己的音乐审美观,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使人们产生愉悦或悲伤的情感体验。

他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其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在音乐中得到情感的宣泄和满足。

嵇康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功能,他认为音乐应该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他认为,音乐的美不在于技巧的高超,而在于其能够表达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

他说:“夫声乐者,遂情之情也,发意之所也。

情不移而意不忧,天地与人齐之道也。


嵇康对音乐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声音的和谐、旋律的美感、节奏的韵律等。

他认为,音乐的美感在于其和谐的声音、优美的旋律和韵律的节奏,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音乐的审美特征。

他说:“声者气也,气者和也。

和者和谐,和者共也。

”他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其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

嵇康还对音乐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音乐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说:“音乐者,自然之性也,道德之师也。

”他认为,音乐具有教育作用,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因此音乐应该符合道德规范,能够促进人们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其能够培养人们的情感和品德,使人们在音乐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品德的修养。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界的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晋时期琴师、音乐家嵇康所著。

这篇论文的主旨是对声音与乐曲的审美进行论述,提出了自己对于音乐审美的观点,
对于我们理解古代音乐审美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无哀乐之声”、“以自然为美”的音乐审美观。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艺术,它应该能够自然流露出来,没有任何人为的矫揉造作,只有这样才
能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之处。

他还认为,音乐的美不在于它的音符与音调,而在于它所
表达的情感和精神质地。

嵇康强调了自然性的重要性,他认为音乐不应该追求人为的美感,而应该追求自然的
美感,这是唯一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美感。

他认为,音乐家应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中,让音乐自然流露出来,而不是强行将情感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夸张和做作的行为。

在嵇康看来,“无哀乐之声”指的是音乐不应该过分强调情感的表达,应该让音乐自
然流露出来,无论是哀乐、欢乐还是其他情感,都应该以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

他还认为,音乐将情感表达的过于明显会让人感到不自然,因此,音乐的审美应该建立在人类自然天
性之上。

嵇康的音乐审美观点也强调了反思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享受,它应该具有反思人生的意义,让人们在音乐中寻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安宁。


认为,音乐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教育,它应该帮助人们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义,并提供给
人类一个积极向上的思考方式。

嵇康_声无哀乐论_及其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嵇康_声无哀乐论_及其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中国音乐21探索与思考嵇康《声无哀乐论》及其音乐美学思想探析胡郁青刘嘉【内容提要】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魏晋时期的嵇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代表作《声无哀乐论》一直引起后人的关注及争议,一方面嵇康否定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命题,另一方面却在某些理论上肯定音乐可以“和声感人,莫不自发”。

用西方音乐美学的观点衡量绝大多数人认为嵇康属“自律论”范畴,通过分析,笔者却认为,其音乐美学思想本质上是他律的,《声无哀乐论》其实是嵇康以和官方音乐美学思想相对立为目的,借以进行的带有某些浪漫气质的反抗而已。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纵观整个中国音乐美学史,稽康无疑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其音乐思想的基本点是“声无哀乐”,即音乐是客观的存在而感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他的观点,彻底打破了由传统儒家礼乐思想发展而来,把音乐等同于政治手段的观点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两汉以来音乐美学沉闷的空气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另一方面,其理论中的诸多矛盾,也一直为人所反复的提及,具体体现为嵇康在他的理论中,虽完全否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却又肯定音乐对人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信仰、行为有潜移默化的约束和影响。

这一显而易见的矛盾,无疑为其理论的正确性、严密性和完整性打上了一个问号。

按照今天流行的观点,嵇康的音乐理论很自然被归于“自律论”的范畴,因为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这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中的“自律论”代表人物———汉斯力克的观点极其相似。

但是,我们又不难发现,文中也有不乏类似于“他律论”的论述,用西方音乐美学的观点衡量,其音乐思想究竟是属“自律”还是“他律”的范畴,我们不妨从嵇康的代表作《声无哀乐论》入手,对其音乐美学思想逐一地进行研究分析,以期获得较为明确的认识。

西方音乐美学的自律论和他律论,源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种哲学理论,德国音乐学家菲力克斯.卡茨将其引身到音乐学中。

和声无象哀心有主--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和声无象哀心有主--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和声无象哀心有主--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黄毓任【摘要】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一个从本体论到欣赏论的思辩性很强的完整体系.嵇康在对儒家音乐美学的传统命题"声有哀乐"的批判中,把道家关于本体的"道"、"和"的思考引伸和运用到具体的、现实的音乐形式上.他以"和"论乐,指出"和"是一种超越各种具体情感、局部现实及有限感官的形上本体世界,是超越了一切"偏固之音""一致之声"的无具体声像而又有无限可能的自由的平和之境.这与玄学家的"无"是相通的.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是道家美学的逻辑发展与深化,也是魏晋玄学在美学上的完成与落实.同时,嵇康把审美本体的地位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他已经认识到音乐与人们的生理、心理情感在形式上有着某种对应关系,触及到审美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5(021)004【总页数】6页(P85-90)【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和;无;本体论【作者】黄毓任【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声无哀乐论》中,这篇专论主要对音乐的本质以及音乐与情感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他的思考是在音乐的本体与欣赏两个层面上展开的。

任何思想都从历史中来,因此要想较准确地理解一个人的思想,对历史进行沿波讨源是必要的。

任何思想也必须放回历史中去,这样才能凸现其应有的历史位置。

因此在进入对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讨论之前,应对此前的有关历史作一简单回溯。

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是儒道两家。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肇始于孔子,发展于荀子,完成于《乐记》。

儒家认为音乐是人们情感的表现,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音乐反过来也能陶冶、塑造人们的心理情感,并进而影响社会风俗。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一、《声无哀乐论》的背景中国古代魏晋时期是一段社会混乱且黑暗的时期。

魏末,司马氏假借禅让之名篡夺魏氏政权,这在当时的社会道德观下,是对君臣之道的极大扭曲,诸多有志名士拒绝与司马氏合作,将才能寄情于山水之间,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要首推嵇康。

由于他与魏宗室姻亲,所以在反对司马氏专权方面就比其他文人更为激烈执着。

嵇康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声无哀乐论》上。

文章通过一秦客向东野主人发难,东野主人逐个解答来展开。

实际上东野主人暗指的就是嵇康本人,秦客是那些所持观点与他不同的人。

《声无哀乐论》的中心思想是推崇音乐的自然之理,它独立于天地之间,有自己的自然本性,而与人的哀乐无关。

即同一音乐有人听了会哭,有人听了会笑,哀乐并非音乐所给,而是人心在音乐开始之前就有了哀乐之情。

人心作用于音乐,从而产生不同的燥静效果,而唤不起相应的感情。

音乐客观存在,哀乐是主观的,二者不相经纬。

这些都是对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继承。

同时还认为“声以平和为体”,即具备哀乐正等,没有倾向特征的音乐就是好音乐。

这是在老子“自然无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嵇康有志不能伸,他极力反对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认为六经、礼法、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

能与他的现状与思想相呼应的只有老庄的无为思想,他推崇“越名教而任自然”,因此他的理论更多充斥的是唯心主义,这有一定的消极意义。

但嵇康同时也是以为音乐的实践者,当他在接触实践而对某些个别的音乐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他的理论往往特别发出光彩。

总的来说,嵇康的理论在他的时代中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观点:1.“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

”从声音的自然属性方面确定,声音与自然界的任何事物一样,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社会形态怎样发展,人们如何对待它。

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

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

论嵇康音乐的美学思想摘要有些人认为,嵇康的思想特征是“徘徊于‘名教’与‘自然’之间,用讽刺表示软弱的抚议。

”就其中涉及的全部问题看,它正可以说无时不在“徘徊”。

本文只想就嵇康音乐的美学思想主要方面的主论——“声无哀乐”,做一些分析。

关键词:嵇康音乐思想渊源历史贡献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嵇康关于音乐方面的问题的名著,虽然称作《声无哀乐论》,但其中所包涵的,确乎并非只是单纯的“声无哀乐”或“声有哀乐”这样两种互不相容的看法、观点。

这就是说,在《声论》中:“声无哀乐”和“声有哀乐”,在辩论方面,嵇康既善于指出对手在逻辑上的种种漏洞,而同时他自己却又往往能够肆无忌惮地无视逻辑的约束。

如果对于其人的思想总体了解有误,则要想获得对他的部分思想的正确把握当然便少有可能。

其次一点,作者还想声明《声论》思想的复杂性。

正由于此,要想在一篇文章里,将其中的所有问题加以论列,是困难的。

一历史的渊源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思想是:音乐的美学特征是“和谐”,它的本源是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

所以,音乐并无社会内容,尤其是人的情感内容。

这种观点,究竟出自何处,人们所说不一。

汤用彤先生说:“阮嗣宗《月论》曰‘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

’‘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性,体万物之生也。

’中散之义根本与步兵同。

综上言之,嵇氏盖托始于名学而终归道家,其论证本亦用忘言得意之义也。

”但要说“声无哀乐”这种音乐理论也“终归于道家”,那就很可以商榷了。

至于音乐最主要的特征是“和谐”,那无疑更是上古音乐思想所固有的成分。

这方面的材料可以说多得不可胜数。

除此,上古音乐观离不开神话、巫术、宗教思想的支配。

所以,当立足于这种风、气本源说的音乐观念,在涉及其功能时,亦大多数脱离不了或者是“祭上帝”、“和神人”等。

其所以如此,那当然是在上古时代,音乐与宗教本为孪生,这一点分不开的。

我认为这种与宗教世界密切结合的自然——和谐音乐观,就正属于我国礼乐思想的早期形态。

《声无哀乐论》-试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声无哀乐论》-试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声无哀乐论》-试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摘要:嵇康是魏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评论家。

他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史上(除《乐记》外)一篇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

其深入到音乐的内部,在自觉探讨意义的特殊性时,在音乐的表现力、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音乐的功能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颇有价值的见解,在当今中国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

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①时代的动乱、思想的活跃,导致了以个体为本位的人的觉醒,导致了鲁迅所谓“文的自觉”,即各门类艺术及其美学的繁荣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摆脱了经学的束缚,开始探索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内部规律,其突出代表就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嵇康是魏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评论家。

他的《声无哀乐论》力图摆脱传统礼教思想的束缚,主张抒发自然之性。

嵇康的人生哲学是“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为人也是“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的实践。

《声无哀乐论》便是他试图从有限的人生中解脱出来的审美建构,这也正是本文论述关于其音乐哲学问题的意义所在。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的为人与思想魏晋时代政治之混乱和社会之动荡可以说是空前的,尤其正始激烈党争导致的高平陵事件,不但是统治者们内部的自相残杀,也演变成了一场士林浩劫,使得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

血腥的现实给劫后余生的士人们的心灵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得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主观精神领域和现实生活中充满了诸多的矛盾和痛苦。

而身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领袖嵇康,却同时在主观精神领域和客观现实领域张扬自我人格,“越名教而任自然”便可以全面地概括嵇康的思想与为人。

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反对名教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解放、个性的自由,这表现出人的觉醒,合乎千百年来人类的愿望,合乎历史发展的趋势。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摘要:嵇康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在中国音乐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的《声无哀乐论》反映了音乐本质、审美感受和社会功能观,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宝贵遗产。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东汉后期以来,人们长年饱受战争的动乱、政治的压抑。

魏晋时期人们把这种痛苦寄情于山水中,造就了魏晋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解放,加之佛教的传入,玄学的兴起,两汉以来儒家独尊传统思想受到冲击,崇尚自由的道家流派也随之兴起,构成与儒学抗衡的思想流派,在音乐思想上,“竹林七贤”——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最为典型。

嵇康(223——263)字叔夜,今安徽宿县人。

魏末著名琴家、音乐理论家、文学家。

在魏晋期曾任中散大夫,他和阮籍、王戎等组成有名的“竹林七贤”。

政治上他反对司马氏专政,主张“非汤武薄周礼”,琴学方面他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

他的《琴赋》描述了琴曲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法,评论了价值珍贵的琴曲。

他的《声无哀乐论》是一部极富有思辨性的美学论著,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当今研究音乐美学领域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声无哀乐论》全文约7000字,全文开篇便是秦客发问“‘闻之前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

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

今子独以为声无哀乐,其理何居?”[1]文章提出了:音声能否表现哀乐情感?音声与人的感情处在怎样对应状态之中?音乐与政治盛衰、移风易俗的关系等尖锐的问题。

嵇康针对这些问题围绕音乐“名”、“实”展开剖析,明确指出“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名实俱去,然尽然可见矣。

”[2]这里即指音声本身自有其自然属性,而与人的哀乐无关。

所谓哀乐是人内心之情先有所感,然后在欣赏音乐中被触动后表达出现,至于情因何来产生哀乐,这与音声本身无关,音声即无哀乐之“实”,也无哀乐之“名”。

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兰台世界2012·9月下旬嵇康为我国魏晋时期非常有名的音乐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他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一道被世人称作“竹林七贤”,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

嵇康所处的社会动荡不安,司马集团和曹氏集团争夺政权而进行异常激烈的斗争,民不聊生。

文士们不但不能施展自身的才华,而且担忧自己的观点影响性命安全。

因此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嵇康更是推崇老庄哲学尤其是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以此表明自己不愿出仕,同时也表达自己不愿与司马集团合作的政治态度。

他从虚无缥缈的境界中寻找精神寄托,用饮酒、佯狂等方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

作为魏晋名士,嵇康酷爱音乐,擅长弹奏古琴,尤其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

同时,他还擅长创作。

其作品《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被一起称为“九弄”,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组著名的琴曲。

在音乐美学方面,嵇康及其作品也是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除了《琴赋》,他还著有《声无哀乐论》,该文集中体现了其音乐美学方面的思想。

一、《声无哀乐论》产生的背景在嵇康所处的魏晋时期,虽然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比较混乱的时代,但是这一时期的思想却是异常活跃。

这一时期无论是对我国的思想史还是对美学史以及艺术史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

在这一时代,很多具有美学意义的作品被创作出来,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本文谈到的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它们不仅在当时具有美学价值,在中国的整个美学发展史上都占据重要的地位。

当时道教和佛教、老庄和刑名的学说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改变了儒家学说独统天下的情况,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争鸣。

在这些不同思想的碰撞中,玄学慢慢演变成了一种主流。

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它是在当时特殊的时期运用复古的理论形式将先秦道家表现出来。

和之前的儒家学派所强调的中庸和稳定不同的是它更加注重强调思想的变化和运动。

在这一时期的文士们从对儒家学派的尊崇转变为对道家思想的推崇。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作者:严毅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4期【摘要】对于审美,人们更多的是对于西方音乐美学的研究,但中国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里,对于音乐的审美亦早就出现在世人的思想文化里。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富有思辨哲理、思维严密并且条理清新的八次论难,东野主人和秦客之间的往复思辨更是反复论证了“声无哀乐”的观点,他一生文武善类机事兵重,不如丝竹弦音;磐罄四伏城郭而安,不如三碗薄酒,不慕名利,信廉清浊,自在人心,这些都与他所处的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都息息相关。

如今我从三个方面来谈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音乐审美【中图分类号】J61;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一、美的本质论美,从西方哲学来说,都在于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为主,以历史观点和辩证观点来证明对于“美”的界定。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美下了四个界定和概括,即质的规定:非功利愉悦感;量的规定:非概念的普遍性;关系: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模态:共通感的可传递性。

那么在中国的音乐美学史中,于先秦诸子之时,便已经拥有了音乐思想的先声,产生了关于音乐的起源,以及其功能的多种想象性思维。

在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中,古人对于“美”的本质即为“和”,“平和”。

儒家思想提倡的便是“中和”,中庸之道,老子讲“大音希声”,又说“音声相和”,便也是讲音乐的规律与自然的规律相互融合。

其一是“自然之和”。

一个人的创作,是被他所身处的政治、生活、文化背景所影响,而作品中或表达深切期望或反映处世现实,嵇康亦不其然。

他性情清高耿介,追求的是庄子的洒脱逍遥,得到的是个人心灵的释放,骨子里向往着“平等与自由”,所以在他的认识当中崇尚自然之美,保持平和之美一直都是他所追求和提倡的,并且在社会处世中也是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态度。

自然,嵇康在音乐审美当中,他就是以“平和之美”作为音乐美的本质。

浅析《声无哀乐论》其美学思想

浅析《声无哀乐论》其美学思想

浅析《声无哀乐论》其美学思想作者:赵艺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2期摘 ;要:《声无哀乐论》是由“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所著,文中通过对两位论客的八次讨论,阐述了文章主题“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观点。

文中涉及了美学思想中音乐美学的本质与本体的关系问题,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与声音表达的问题等,重点提出了音乐美学中“声无哀乐”的美学观点。

本文通过对《声无哀乐论》的全文思考分析,浅析其所映射出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1嵇康,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人。

著名音乐家、文学家、玄学家、思想家。

当时与阮籍等名士共倡玄学之新风,主张“审贵贱而通物情”的思想,为“竹林七贤”之精神领袖。

嵇康擅长音乐,通晓音律,作有《长侧》、《短清》、《长清》和《短侧》四首经典琴曲,被后人称作为“嵇氏四弄”,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为“九弄”。

隋炀帝曾经将弹奏“九弄”作为取仕的重要条件,《琴赋》、《声无哀乐论》两本影响深远的音乐理论书籍皆为嵇康所作。

由此可见,嵇康的音乐技能与音乐理论在其时代有了重要的地位且对后代影响深远。

一、嵇康美学思想的产生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上的一篇重要的著作。

魏晋之际,玄学之风盛行,两汉时期,儒家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评的标准虽然是居于正统地位,但逐渐受到了士人们的质疑和批判。

随后,他们把思想目光转向到了老庄思想,他们认为老庄思想可以超越传统的儒家思想,并从老庄思想体系中寻找到人生价值。

在这种崇尚老庄思想,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很多士人重新确定了自己所认为的道德标准以及个人价值,随后便出现了《声无哀乐论》这本积极追求个体精神和反儒家思想的著作。

二、嵇康的美学思想关系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思想观念提出反对儒家传统乐论思想,表达了“声无哀乐”、“声音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心之与声,明为二物”的理论思想,把音乐从儒家传统文艺观中解放了出来,赋予其独立的美学地位,使这些新的观念成为大众修身之道,也成了个人对精神自由和人格理想完善与追求的思想方法,其观点具有鲜明的反儒学思想精神。

声无哀乐自然至和——嵇康《琴赋》音乐美学思想钩沉

声无哀乐自然至和——嵇康《琴赋》音乐美学思想钩沉

战乱动荡 、 民生凋敝的时代背景不无关 系。 正如嵇康 在赋
8 I Y i S h u P i n g J i a n
I Y a n J i u P i n g L u n ・ 研究评论l ■ l
出来 , 这与其“ 越 名 教 而 任 自然 ” ② 的 生存 美 学 有 异 曲 同 工
音 乐本 质 、 音 乐观 点及 审 美境 界 三 方 面 论述 嵇 康 的音 乐 美学 思 想 。 关键词 : 嵇康 《 琴赋 》 音 乐 关 学 思 想 审美 境界 价 值
中 图分 类号 : J 6 0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 3 3 5 9 ( 2 0 1 7 ) 2 2 — 0 0 0 8 — 0 2
士族 在 政 治 斗 争 中被 诛 杀 , 而 文 人 群 体不 满 于社 会 现 实 , 又在 政 治 上 难 有 建 树 , 只 得 遁 人 山林 隐居 , 不 问世 事 。 由 此 形 成 了魏 晋 时 期 独 特 的 文 人 群 体 , 他 们 崇 尚道 家 思 想 . 个性独 特 , 行事不羁 , 好虚无 , 向 往 寻 仙 问道 , 追求 “ 目送 归鸿 , 手挥五弦。 俯 仰 自得 , 游 心太 玄 ” ⑤ 的人 生境 界 , 嵇 康 也 不 例 外 。他 在 《 琴赋》 中所 作 的 游 仙 诗 “ 凌 扶 摇 兮 憩 瀛 洲, 要 列 子 兮 为 好仇 。 餐 沆 瀣 兮 带朝 霞 , 眇翩 翩兮 薄天 游 。 齐 万 物 兮 超 自得 , 委 性 命 兮 任 去 留” , 具 有 浓 厚 的 道 教 色 彩。 因此 , 在音乐美学中 , 受老庄“ 无 为” 思 想 的影 响 , 他 认 为音乐 应追求 “ 怡 养悦愉 . 淑穆玄 真 , 恬 虚乐古 , 弃 事 遗 身” , 即超 脱 于 自然 之 上 , 不 受 生 活 琐 事所 累 , 在 琴 音 中达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8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4“和”。

嵇康的“和”关系着音乐美学思想的变革,引领着当时的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结合其著作《琴赋》进行分析,可知在嵇康的眼中,音乐不仅可以发泄内心的情感,还可以修养身体,且在这篇文章中嵇康多次提到了“和”,如“含天地之醇和”,又如“器和故响逸”等,由此可以看出他追求的“和”是一种和谐的状态,需要以音乐来实现,且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音乐形式,还体现在内心世界之中。

简单来说,“和”不仅是一种音乐美学观念,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和修身之道,嵇康寄希望于体现音乐中的“和”来涵养人的性情,从而使人的内心能够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在这种和谐状态之下,人人都可以摆脱世俗带来的烦恼和束缚,并达到精神层面的自由与解放。

嵇康的“和”也具有“本体”的含义,且与庄子的“道”是相互呼应的,为此,也可以说嵇康将老庄二人的“道”即“大美”发扬光大,而要想达到这种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必须以音乐诠释“和”的意义。

(二)对“自然”的解读“自然”这一思想亦影响了嵇康的音乐美学体系,且与“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呼应、共同作用的。

嵇康强调,音乐应该追求“自然之和”,也就是说音乐的“和谐”应该来自自然,而不是人为的,也不是刻意的或是强制的,这种“和谐”状态与人的情感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以音乐为依托表现出一种纯粹的美。

嵇康还指出,当人的内心被外物刺激、触动之时,各种情感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此时,音乐便成了表达某种情感的工具,但问题在于,嵇康认为音乐并不直接表达情感,反而是通过与内心产生共鸣,为人们找到一个合理的情感宣泄渠道。

为此,人们更应当顺应“自然”,从“自然”之中抽离出音乐美学观念,进而找到人生哲学和修身之道,追求内心的、与自然之道相互呼应的平静与和谐状态,而这种思想不仅对当时的音乐艺术发展产生了影响,也对后世的音乐美学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嵇康将“自然”视为宇宙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以之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嵇康(742-824),著名的唐代文学家、乐理家,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学历史。

嵇康提出的“五音六律”,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基础,他认为音乐应该具有“和谐”、“悦耳”、“节奏”、“节拍”和“旋律”等特点,从而构成完美的音乐美学。

此外,嵇康还认为,音乐能够调节人的情绪,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心灵的安宁。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被认为是中国音乐理论的基石,并且被称为中国音乐美学的奠基人。

嵇康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中国音乐的传统,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和创作。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中国音乐理论、美学和传统奠定了基础,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嵇康(1724-1805),字景云,号景山,清代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被誉为“清代文学家中的文学大家”。

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表现在他的著作《声无哀乐论》中,对中国音乐史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嵇康在书中提出了“声无哀乐”的理论,认为音乐的本质是“无哀乐”,即音乐本身不带有任何情绪,而是由听众的情感和思想来决定。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是“无哀乐”,而不是“哀乐”,因此,音乐的本质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音乐史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无哀乐”理论,提出了音乐的客观性,把音乐从传统的“哀乐”观念中解放出来,使音乐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他还提出了“音乐的自然”的理论,认为音乐应该自然而不是强加的,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音乐史上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

他的“无哀乐”理论,把音乐从传统的“哀乐”观念中解放出来,使音乐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也使得文学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

总之,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音乐史和文学史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音乐和文学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简谈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当代思考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简谈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当代思考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简谈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当代思考秦太明【摘要】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影响之深远,是众所周知的。

如何让其音乐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产生穿越时空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课堂教学实践,试图使其音乐美学思想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实现完美对接。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75-77)【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课堂教学实践【作者】秦太明【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1无论是在全国音乐院校、艺术院校还是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讲义或教材上,嵇康的音乐美学巨著《声无哀乐论》在中国音乐史课堂教学方面都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实质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其“躁静者,声之功”的一系列命题,深刻揭示了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是一部影响巨大而深远的音乐美学论著。

观古而思今,如何让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理念与当代大学生产生穿越时空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须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嵇康《声无哀乐论》涉及到音乐美学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等,在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史乃至世界音乐美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嵇康身上的闪光点,以嵇康的超凡魅力、嵇康的所处年代、嵇康的音乐技艺和《声无哀乐论》的师心独见等基本内容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五要素”强化教学法、“启发式”“探究式”跳跃教学法为手段向学生逐一剖析。

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嵇康在短暂四十年的生人旅途中,从一个孩童成长为一个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以及诗人的蜕变过程,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辉煌等一系列带有传奇色彩的、当代大学生兴趣浓厚的话题。

和声无象哀心有主--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和声无象哀心有主--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和声无象哀心有主--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黄毓任【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5(021)004【摘要】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一个从本体论到欣赏论的思辩性很强的完整体系.嵇康在对儒家音乐美学的传统命题"声有哀乐"的批判中,把道家关于本体的"道"、"和"的思考引伸和运用到具体的、现实的音乐形式上.他以"和"论乐,指出"和"是一种超越各种具体情感、局部现实及有限感官的形上本体世界,是超越了一切"偏固之音""一致之声"的无具体声像而又有无限可能的自由的平和之境.这与玄学家的"无"是相通的.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是道家美学的逻辑发展与深化,也是魏晋玄学在美学上的完成与落实.同时,嵇康把审美本体的地位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他已经认识到音乐与人们的生理、心理情感在形式上有着某种对应关系,触及到审美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总页数】6页(P85-90)【作者】黄毓任【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相关文献】1.嵇康"和声无象"说解析--兼谈汉魏时期所流行的乐象观 [J], 张玉安2.“音声无常,和声无象”——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探微 [J], 张泽3.论嵇康"和声无象"观对儒家乐象论的批判 [J], 刘莉4.嵇康音乐美学思想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简谈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当代思考 [J], 秦太明;5.嵇康音乐美学思想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初探 [J], 宋玉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
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意思是说
音乐只能分别好和坏,与表现悲哀或者快乐的
感情无关;悲哀或着快乐的感情是人们情有所
感而发生的,于音乐表现无关。那么,人的情感
上的哀乐从何而来呢?嵇康认为这是人心受到
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人心中先有了哀乐,音乐
起着引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来,同时,
嵇康,三国魏末时期文学家、思想家,音乐 一种虚幻的精神,另一方面又把它降低为音乐
作为历史人物,嵇康在音乐实践和音乐理
家,因曾任魏中散大夫,又被后世称“嵇中散”, 形式;他一方面排除了音乐所反映的现实存在, 论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他是一位音乐的实践
是竹林七贤之一。崇尚老庄,学识渊博,善写诗 另一方面又排除了音乐对现实存在所起的作 者,当他在接触实践而对某些个别的音乐问题
当然还只能是超阶级的人,在生活实践被排除
的时候,人的阶级性也被排除。因此,嵇康的音
乐思想有这样的特点:他一方面将音乐升华为
责任编辑:李墨洋
-162-
在的存在,实际上只是虚幻概念的产物,没有物
质基础,但嵇康把它视作真实的有实质的东西,
这种音乐,是一种精神,所谓“无声之乐”。在讲
到音乐的精神作用时,他认为不是音乐精神本
身可以感染人,而是诱导作用,使人心中已有的
哀乐情感表现出来。在嵇康的音乐思想中,作为
音乐可以反映的物质对象的人在现实世界里的
生活实践,根本被排除在外。在他的思想中,人,
较混乱的年代,他的一生,与魏晋之间的政治斗 对音乐的宣泄和理解,是给音乐作出了一个圆 建社会的嵇康时代,有些观点,在现今的社会失
争紧密结合。所以,他的思想在清淡思想中成为 满的解释。他的儒家情怀让他得以畅弹 《广陵 掉了进步意义,所以对于嵇康的理论,要批判的
一种突出的典范。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体 散》 这部历史上第一部具有戈矛杀伐气氛的琴 学习,才是有益的。
美学思想“声无哀乐”即“心之与声,名为二物”, 功用。他对道家的情怀又促使他写下一篇洋洋 [2]田清.中国古代音乐史话[M].上海:上海文艺
就是说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哀乐是人们的精神 洒洒的《声无哀乐论》,对音乐的传情进行了极 出版社.
被触动后产生的情感,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力的否定,要去淡泊一切。这是对音乐自然的质 [3]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M].香港:香港友
文歌赋,他创作的琴曲《长清》《短清》《长侧》《短 用;他一方面既是客观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又是 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他的理论,往往发出特别
侧》合称《嵇氏四弄》,并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 形式主义。
的光彩。总体看,他的理论,在他的时代,是有一
弄》合称为《九弄》。嵇康生活在封建社会秩序比
嵇康是一个“儒”与“道”的结合品。归纳他 定的进步意义的。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不同于封
“秦客”开始就引述儒家传统音乐思想发 的探讨,使我们看见了音乐在大自然中的存在。 联出版社.
问:“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今 嵇康在不知不觉中演绎了音乐的全部内涵,儒 [4]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
子独以为声无哀乐,其理何居?” “东野主人”答 道情结体现了他的入世与出世,仁义和超脱。 版社.
他还认识人心中先存在的感情各不相同,对于
音乐的理解也会因人而异,被触动起来的情绪
也不同。所以,他认为音乐使人爱听,但不能起
移风易俗的作用。
在嵇康的整个思想中,贯穿一种超自然的
精神,他把这种自然的看做最初的自在的存在。
他所讲的音乐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他看音乐
为一种最初自在的存在,另一方面他也看音乐
为一种客观具体的存在。音乐作为一种最初自
现在他的论著《声无哀乐》中,这篇论文长近万 曲,富有深刻情感的音符象活泼的精灵一样在
参考文献
字,用“秦客”和“东野主人”的国古代音乐简述[M].北京:人民音
性的批驳了儒家传统乐论,阐述了自己的音乐 音乐的动人之处,是音乐美的所在,是音乐实质 乐出版社.
文艺传媒
浅谈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丁园
(鸡西大学,黑龙江 鸡西 158100) 摘 要:我国历史上最混乱,社会最动荡的时期就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却是精神上极为自由、解放,最富有智慧的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文人音乐家,他们寄情于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嵇康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论著《声无哀乐》称为音乐美学思想 的名篇。将从他的代表作入手,解读嵇康在当时进步的音乐思想。 关 键 词 :嵇康;声无哀乐;音乐思想 Abstract:In Chinese history the period of three-country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s the most chaotic and the most turbulent time. However, this time is extremely free and liberated in the spirit, a richest wisdom time. Many writers and musicians presented in this time, they express their own emotion and feelings in music. Ji Kang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 And his music work - Sound without Funeral Music is called the masterpiece of music esthetics thought. 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 Ji Kang's musical thought which progressed at that time from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Key words:Ji Kang;Sound without Funeral Music;musical though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