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框架核心分析法”的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框架核心分析法”的认识

辽宁师范大学罗日新

“框架核心分析法”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国内外享有盛名的黄伯荣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是在继承、吸收并发展了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格语法和其他核心分析法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认识论、分析方法和具体操作手段。

大家知道,自1978年昆明会议后,三套《现代汉语》教材(由当时的复旦大学教授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简称“胡本”;由当时的兰州大学教授黄伯荣先生和徐州师范学院教授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上、下册),简称“黄本”;由当时的郑州大学教授张静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简称“张本”),由国家教委批准在全国文科各大专院校(包括理科基础课)同时试用以来,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检验,“黄本”以它博采众家之长的特点,被各类大专院校(包括理科基础课)所选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有不少院校选用“黄本”。在显示现代汉语特点方面,简洁、明确、适用。

可见,黄伯荣先生所撰写的论文《框架核心分析法》(刊于1999年第六期《汉语学习》,2000年第四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又在实践中反复被验证了的一种正确的认识论和析句法,是目前现代汉语语法分析中最适合现代汉语实际的、最好的析句法之一,是受到广大师生欢迎、得到语言工作者好评和语法专家赞许的一种析句法。

1978年,我有幸参加了昆明会议,又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教学实践中,一直选用“黄本”《现代汉语》教学。1996年,我又被黄伯荣先生邀请,参加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济南主持的“黄本“《现代汉语》教材修改工作,尤其对下册(语法修辞)进行了重点阅读、总结,并修改了语法部分的有关问题。当时黄先生的《框架核心分析法》初稿就已成形,我以先睹为快的心情,认真学习了这篇文章,对“核心、框架、层次性、配对共现、灵活性”等问题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后来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它帮我解决许多难题,受益匪浅。1999年,黄先生这篇具有总结“黄本”《现代汉语》精华的论文《框架核心分析法》分开发表后,我再次学习和体会“黄本”《现代汉语》的语法理论,并用以解决语法疑难问题。在恭贺黄先生八十华诞的喜庆日子里,用我下面的体会作为对黄先生的贺礼!谨呈一片诚心,不成敬意!

一、框架核心分析法很符合汉语语法实际

把一个语义段分成有结构关系的两个语义段,逐层分析,注重层次,

既讲核心,又讲配对共观,对于分析现代汉语各种语法现象,解释力强,操作方便。运用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讲两点论,又强调重点论,分析现代汉语语法有极强的适应性。不论是对语流中断词定性,还是对短语、句子的分析,都无一不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语法受意义的制约或影响,要进行单纯的层次分析不行,用单纯找中心词的办法也不行,这已是一百多年来的语法史实所证明了的。因为作为选用了表意的方块汉字为书写符号的现代汉语,是极少有形态标志的,这种文字给我们在语流中断词定性、分析短语结构类型、为单句复名划界及分析……带来许多难题。我们选用方块汉字为书写符号,在组词成句、积句成章后,再进行分析时,就如同对摆好的积木造型一样,无法按同样大小的块状类别去把造型中的一个个或一串串块状组合成分,抽出或拆掉,要想离开具体承载的信息去切分,去区别,去分析和说明是不可能的,至今还没有一本包括现代汉语所有的常用词的《词类词典》问世,原因也正在于此。实践证明,离开语义的制约或影响,不讲框架,不讲层次,在语流中断词定词性是不可能的,解决短语和句子分析的难题也是不可能的。

(一)从语流中断词定性,看讲框架讲位次的重要性

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都是由一个个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是受语义关系制约、按层次组合的框架。要想客观地、准确地、科学地将这些结构中的“词”断开,并确定其语法属性,就必须既讲框架又讲位次,既讲核心又讲层次。当然,位次必须也只有依靠上下文所提供的语义来确定。正如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那样:“在语法分析上,意义不能作为主要的依据,更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但是不失为重要的参考项。”又指出:“语言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没有法子撇开意义,专讲形式。”吕先生反复强调意义在语法研究中的重要性,指出这是汉语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这也正是黄先生所强调的“位次“的价值所在。

在下面这段话里断词定性就如此:

○1“我又望着他的眼角刻着很深的皱纹,不必多问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一个曾经忧患的中年人。”

(杨朔《茶花赋》)这个复句中一共有三十个词,还二十九个词?分辨“曾经”是关键。孤立地看“曾经”,一般都会确定为一个词,属于时间副词;可是在这句话中观察,从框架位次上看,应分析为两个词,“曾”为时间副词,如同“曾经”;“经”为动词,如同“经历”。“曾经”在这里应看成是“曾经经历”两个词才符合原来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应该是三十个词。

还比如:周汉晖在《谈诚实》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语:

○2诚实,从本质说,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事物。诚实的人

尊重实际和真理。

第一个“诚实”处于框架的主位次,应当是名词,因其概括义是表事物性;而第二个“诚实”则处于框架中的定位次,其概括义是表性质,应是形容词,全段共有二十个词。两个“诚实”以概括义为参考,根据位次的不同,分辨出由两个相同方块汉字组成的词,却属于两个不同语法类别的词,这是语义制约下的框架位次决定的。

可见,在语流中断词定性,必须观察其在所处框架中的位次,再参考该词的概括义才行。

(二)短语结构的定性,要靠核心、位次来决定

比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中的两句话里同样是{状+动+宾}结构,但短语结构类型却不同。

○1[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

○2[每次]想起“孔子登泰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分析确定短语结构类型,必须也只有用既讲框架又讲层次、既看核心又看位次的办法来为短语定性。下面用图解法来显示两个结构类型的不同:

1

地上,而是在火车上。

2(就……)

纵观全句,从语义上看,这是一个条件关系复句的偏句,“每次”后边靠语义限定而省略了关联词语“一”,与正句中关联词语“就”相呼应。“每次”是状语。

同是{状+动+宾}结构,由于前后提供的语义不同,各个词在框架中所处位次不同,因而两个短语的结构类型明显不同:例○1为偏正,例○2为

动宾。

(三)句子类型的分析,离不开核心与位次

如下面两句话,同样有“从……看”的框架,但因“看”的意义不同,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即所处的位次不同,使两句话的结构类型明显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