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的概念-说课稿最终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对数说课稿

人教版对数说课稿

人教版对数说课稿一、说课背景与目标本次说课的内容为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中的“对数”一章。

本章节位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初期阶段,是学生接触指数函数后的又一重要概念。

通过对数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对数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金融、物理、化学等领域,因此,本章节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对数的定义,掌握对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能够运用对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对数的定义、性质、运算规则以及对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指数的概念,对数学的基本运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数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次说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对数的概念。

2.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对数的图像和性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 实例分析: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对数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指数的概念,引出对数的定义。

- 通过实际问题,展示对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对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规则。

- 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理解对数的计算方法。

3. 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练习对数的计算。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对数的概念说课稿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对数的概念说课稿

北师大版高一必修一对数的概念说课稿(逐字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06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对数的概念。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手势)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对数的概念》选自北师大版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本节主要内容是对数的概念,对数与指数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一些常用的对数,这是后续学习对数的运算及对数函数的基础。

二、说学情深入了解学生是新课标要求下教师的必修课,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初步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具备了学习本节内容所需的知识储备。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以及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熟练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2、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得到对数概念的过程,感受对数在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提升学生数学抽象素养和数学运算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为对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为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五、说教法和学法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启发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观察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的以学定教,我会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一份前置作业(预习单),分为两部分:1.是旧知连接,出一些本课知识紧密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练习题,这样可以很好的摸清学生基础。

2.是新知速递,是让学生自己先进行预习,完成一些与本课知识相关的基础的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为了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节课的教学分几个部分进行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对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但对数又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计算需要而必然产生的。

对数的概念说课

对数的概念说课

三、说教学方法
启发式 启发学生从指数运算的需求中,提出本节的研究 对象——对数,从而由指数与对数的关系认识对数, 并掌握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而且要明确对数运算 是指数运算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过程中,加深 对于对数定义的理解,为下一节学习对数的运算性 质打好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对数的概念》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的概念的教学,对数的 概念是人教版A版必修1第二章对数函数的第2.2.1 节对数与对数运算的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 对数的定义以及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学习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习(初中) 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习。对数函数是这一 阶段的重要的基础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而对数的概念 是学习对数函数首先且必须掌握的一个概念。对数既是 一个重要的概念,又是一种重要的运算,而且它是与指 数概念紧密相连的。学习对数的概念为后面学习对数函 数作很好的铺垫。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 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2.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a 3m 2 n
.
5.板书设计
谢 谢!
3、典型例题
例1 将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将下列对数式 写成指数式: 1 (1)来自4=625 (2)2-6= 64
(3)3a=27
1 (4) =5.73 3
m
(5)log1 16=-4; (6)log2128=-7;
2
(7)lg0.01=-2;
(8)ln10=2.303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理解对数的定义, 熟悉指数式和对数式的互化
2、新课讲解
(1)通过引例的分析,让学生对对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着直接给出对数定义 对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 ab=N(a>0且a≠1),那么 数 b叫做 a为底 N的对数,记作 log a N=b,a叫做 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即当a>0且a≠1时, ab N loga N b

《对数函数-概念、图象、性质》说课稿

《对数函数-概念、图象、性质》说课稿

《对数函数-概念、图象、性质》说课稿
《对数函数--概念、图象、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习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习(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习。

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在已学习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以类比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学生对函数、反函数认识及函数性质的理解;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内在关系;
 2、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过程与方法:
 学生交流,学生操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参与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类比方法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2、提高学生信息检查和整合能力;
 3、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难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内在的关系。

对数的概念教案最终版

对数的概念教案最终版

对数的概念教案最终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对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对数的基本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数的定义与性质2. 对数的运算方法3. 对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对数的定义与性质2. 对数的运算方法3. 对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对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对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利用数形结合法,直观展示对数函数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指数函数,引出对数的概念。

2. 讲解对数的定义与性质:解释对数的定义,阐述对数的性质,如对数与指数的关系、对数的换底公式等。

3. 教授对数的运算方法:讲解对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举例说明运算方法。

4. 应用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对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复合利率、人口增长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6.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数与自然底数e:介绍自然底数e的概念,解释e的对数——自然对数,及其在数学和物理中的重要性。

2. 对数与对数函数:讲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分析对数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

3. 对数在科学计算中的应用:介绍对数在科学计算中的广泛应用,如测量、天文、生物等领域。

七、案例分析1. 利用对数计算复合利率:以存款利息为例,讲解如何利用对数计算复合利率。

2. 利用对数解决人口增长问题:以人口增长模型为例,讲解如何利用对数预测人口增长。

3. 利用对数分析信号传输:以电信行业为例,讲解如何利用对数分析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衰减。

八、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对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最终版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最终版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陈明泽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的概念》。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评价反思等六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对数”作为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的内容,被安排在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第三节,共分2个课时完成。

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对数的概念。

对数概念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此前,学生已学习了指数及指数函数,明白了指数运算是已知底数和指数求幂值,而对数则是已知底数和幂值求指数,二者是互逆的关系。

对数的概念的学习是对数运算及对数函数的基础,又能加深指数的理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中职校学生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我确定以下目标。

二、说目标。

)二、说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对数的概念。

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理解对数的性质2、能力目标能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增强归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协调合作意识、自我决策能力。

提高学习对数的兴趣。

4、重难点及确定原因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

难点:对数概念。

三、说教学方法学生特点:中职学生的智力特点更侧重于形象思维。

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行动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一)、教学设计及时间分配(二)、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按要求在卡片上写出指数式。

要求:已知底和幂,不知指数,指数用“?”代替。

如何用底和幂来表示出指数?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引进一个新数——对数. 目的:利用卡片创设情景,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呈现信息概念:如果)1,0(≠>=a a N a b ,那么 b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log a b N =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N 叫做真数.N a b =的式子叫做指数式,形如b N a =log 的式子叫做对数式. 方式及目的:这里展示的是对数的概念,根据展示的概念板书指数式)1,0(≠>=a a N a b 、对数式log a b N =,标注各字母的称谓,为解决活动1做好铺垫。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 一等奖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 一等奖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一等奖一、引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对数的概念”。

对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次说课将围绕对数概念的教学展开,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对数的概念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对数的基本性质、对数表的使用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对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基本性质。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对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对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认识到对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从而引出对数的概念。

2. 讲解新课:详细讲解对数的概念、对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如何运用对数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例题的讲解,加深学生对对数概念的理解。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做一些关于对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5.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对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反馈,并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同时,也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对数说课稿

对数说课稿

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对数与对数运算是人教a版,必修1第2.2.1节的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讲对数的性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之后学习的,其主要内容是对数概念及指对数互化、对数运算等内容。

本节学习内容蕴含转化化归数学思想,类比与对比等基本数学方法。

对数与指数的互化是对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巩固,也是后面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就已学习指数运算,在2.1学习了指数函数的主要性质,对指数相关知识已很清晰;另外,学习函数时就已了解了反函数意义,对学习本课已具备条件。

3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数概念的理解,对数基本运算性质的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对数与指数的互化并用对数性质求值。

教学目标(根据我的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以及教学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几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能进行指对数互化并可利用对数的简单性质求值。

能力目标:学生的对比分析、合情推理能力得到加强,体验转化化归思想。

a 3.从定义出发归纳对数恒等式及指对数互换:①2=4=2 x?log24?log222?2②2=2 x?log22?1③一般地:logaan?n可以看出,指对数互化只要按定义要求写即可,如果可写成对数恒等式形式就可化简。

(三)特殊对数1.常用对数log10a 记为:lga 2.自然对数logea 记为:lna (四)从比较大小归纳单调性(相当于对数的单调性)问题4:log23与log25的大小?根据指对数互化:不妨设s= log23, t= log25 st则:2=3<2=5,根据指数函数单调性可知:s<t,即log23<log25 学生小组讨论由特殊到一般地大小规律。

一般地:①当a>1时,且m>n>0,logam?logan②当0<a<1时,且m>n>(五)指数互化巩固性例练例14-6①5=625 ②2=1/64 ③log1162xx2 例2:求下列各式中的x的值:2①log64x= ②logx8?6 3 (六)回归引入问题问题5:不等式3+2*3-9>0xx分两边求解:右边即3<3+2=log3x 左边:从指数函数图像可以看出:0<<log3(3?23)} (七)总结篇二:对数的概念-说课稿对数与对数的运算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的概念,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评价反思五个方面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主要阐述了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问题。

对数的概念-说课及讲课课件

对数的概念-说课及讲课课件
对数的概念-说课及讲课课件

CONTENCT

• 引言 • 对数概念引入 • 对数运算规则 •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 对数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 总结与拓展
01
引言
说课目的和背景
阐述对数概念的重要性
对数在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掌握对数概念对 于学生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学生学情
详细推导了换底公式,并介绍了其在解决对数问题中的应用,如将不同
底数的对数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列举了一些对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如计算复利、解决音程问题
等,并分析了对数在这些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在数据处理中,对数可以用于数据的标准化和归一化。通 过对数变换,可以将不同量级的数据转换到相同的数量级 上,从而方便地进行比较和分析。此外,对数还可以用于 数据的可视化和降维处理。
06
总结与拓展
本次课内容总结
对数的定义和性质
回顾了对数的定义,包括底数、真数、对数值等概 念,以及对数的基本性质,如对数的运算法则、换 底公式等。
80%
不足之处与改进方向
部分学生表示在运用对数解决实 际问题时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 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 力。
拓展延伸:自然对数和换底公式
01
自然对数的定义和性质
介绍了自然对数的定义,即以常数e为底数的对数,以及自然对数的基
本性质,如自然对数的运算法则、自然对数与指数的关系等。
02
换底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指数运算性质
指数运算具有一系列重要的性质,如 乘法法则、除法法则、幂的乘方法则 和幂的加减法则。这些性质在解决复 杂数学问题时非常有用。

对数说课稿

对数说课稿

对数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数学课程中关于对数的一部分,它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数是连接指数与乘法的重要工具,是解决复杂计算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数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而且为后续学习微积分、概率论等高级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1)作用与地位对数在数学理论及实际应用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理论上,它是数的基础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指数函数、三角函数并列为三大基本函数。

在实际应用上,对数在物理学、工程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如在解决增长与衰减问题、天体物理学中的距离计算、音量与强度的度量等方面。

(2)主要内容本文将介绍对数的定义、性质、对数函数以及换底公式等核心概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 对数的定义及其与指数的关系;- 对数的性质,包括乘法、除法、幂的对数法则;- 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换底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并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对数问题来解决;(2)掌握对数的性质,能够熟练运用对数法则进行计算;(3)认识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能够使用换底公式解决对数运算中底数不同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对数定义的理解;- 对数性质的掌握;- 对数函数图像与性质的识别;- 换底公式的应用。

(2)教学难点- 对数的概念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对数性质中乘法、除法和幂的对数法则的推导与应用;- 对数函数图像的绘制与理解;- 换底公式在实际计算中的灵活运用。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概念及其应用,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这些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强他们的参与感,以及提高教学效率。

(1)启发法我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启发学生对对数的概念进行思考。

例如,我会提问:“如果你有一个增长中的细菌群落,每20分钟数量翻倍,你想知道2小时后有多少细菌,该如何计算?”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对指数增长的兴趣,并自然引导到对数的概念上。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的概念”。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对数的概念”是高中数学必修 1 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指数运算的逆运算,对数函数的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指数的运算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对数函数以及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奠定基础。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它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延续和拓展,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指数的运算,具备了一定的函数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

但是,对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较为抽象,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具体的例子和问题,逐步建立起对数的概念。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对数符号的理解不准确、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不熟练等问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关注和解决。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基本性质。

能够熟练地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会运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简单的对数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类比、转化和归纳能力。

经历对数式与指数式相互转化的过程,体会数学中的等价转化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对数的运算,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对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性质。

2、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对数运算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讲授法: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3.1对数的概念说课稿

4.3.1对数的概念说课稿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本节课是新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是对数函数的学习基础.在数学发展历史上,先有对数,然后才有指数幂。

随着数学公理化体系的逐步建立,一般安排先学习指数幂,再学习对数,在指数幂概念及运算的基础上,引入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比较自然。

教科书是从对数是指数幂中指数的一种等价表示形式的角度来引入对数的。

引言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已知底数和幂值如何求指数?教学目标1. 初步理解对数的概念,能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2. 了解指数与对数的内在联系,在概念指导下完成对数计算;3. 通过转化与划归思想方法的运用,培养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1. 对数的概念、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2. 由于对数符号是直接引入的,带有“规定”的性质,且这种符号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接受,因此,对数符号的认识会形成教学中的难点。

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然后继续发现新问题。

学生动手从4个运算式子中,发现较大整数的计算较为麻烦,自然会想到寻找简化运算的方法。

接着引导学生阅读探究,尝试利用表格寻找解决方法。

通过这一过程,引入已知底数和幂值,求指数的问题?由于前面并没有学过求解此类问题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带领学生体会探索问题的过程。

观察问题的本质,已知底数和幂值,求指数的方程问题。

接着与原有知识进行联系。

得到方程一定有为唯一解。

为了求解这一方程,从简单的地方着手,先解决当N为1,2,3,4这样简单的问题。

发现原有知识不足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习新的知识。

因此引入对数的概念。

但是对数较为抽象,不易理解。

所以在引入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形成对数的大概认识,就是与之相对应的数,简称为对数。

在实际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认识的矛盾,为解决矛盾,对概念进行完善,最终形成对准确概念的认识。

(完整版)对数函数说课稿正式版

(完整版)对数函数说课稿正式版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出处及其所处地位和作用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出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册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第二节“对数函数”中的内容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高考重要考点之一。

本章学习是在学生初中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习。

而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在学习了函数概念、性质(即单调性和奇偶性)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对数概念之后进行学习的。

因此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性质及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认识,能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函数认识的系统性,加深对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理解;并且为以后学习幂函数、函数图像的变换、复合函数和导数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广泛的应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①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过程方法: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重点和难点: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底数a对对数函数性质的影响函数概念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而对数函数的性质是由其概念所决定,因此我把对数函数的概念作为重点和难点,利用函数概念类比对数函数的概念,利用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类比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是掌握重点的关键,而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是突破底数a对对数函数性质的影响这一难点的关键。

二、说教法为了使学生能掌握好本节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指导学生运用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

对数的概念教案最终版

对数的概念教案最终版

对数的概念教案最终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对数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对数的运算规则3. 能够应用对数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1. 对数的定义和性质2. 对数的运算规则三、教学难点1. 对数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 对数运算的规则的推导和应用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练习题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指数与对数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对数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对数的定义,通过对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则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数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4. 应用:让学生应用对数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对数概念的理解。

6. 作业:布置练习题,巩固对数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7. 板书设计:对数的定义;对数的性质;对数的运算规则。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9. 教学延伸:讲解对数的进一步应用,如对数函数和对数方程等。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练习和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和发现来理解对数的概念。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和图表,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对数的概念和性质。

3. 提供丰富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对数的运算规则。

4.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对对数概念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观察学生对对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对数运算规则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课后作业和对数应用题的解决情况,评价学生对对数的应用能力。

4. 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成绩,给予全面评价。

八、教学拓展1. 介绍对数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如地震监测、信号处理等。

2. 探讨对数与指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数学的内在联系。

3. 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为后续的数学课程打下基础。

九、教学建议1. 在讲解对数的定义时,要注重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相结合,建立对数与指数的联系。

对数的概念教案最终版

对数的概念教案最终版

对数的概念教案最终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对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地运用对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对数的概念和运算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对数的定义、性质和对数运算。

2. 难点:对数的运算法则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案、练习题等相关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自然对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对数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对数的定义、性质和对数运算的基本法则。

3. 案例分析:举例讲解对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人口增长、放射性衰变等。

4.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对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数的概念和运算。

3. 探索对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科学计算、经济学等。

4. 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对数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对数概念。

2. 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培养学生对数运算的熟练程度。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对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八、教学实践:1.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对数的定义、性质和对数运算的法则。

2. 练习巩固:安排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后作业:布置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对数的概念和运算。

九、教学反思:1. 课后认真总结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对数概念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对数的概念全国赛说课稿

对数的概念全国赛说课稿

《对数与对数的运算(第 1 课时)》说课稿广东省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祁福义一、说教材本节是高中数学人教A 版必修一第二章第2 节的内容.对数的引入是进一步解决方程a b =N (a > 0且a ≠ 1)中已知两个量求第三个量的问题的延续:是初中所学幂运算的必要补充,也是第二章第1 节所学指数运算的逆运算;是“概念—运算—函数”研究路径的又一次强化,也是对数运算乃至对数函数学习的启蒙课;是大数处理的关键概念和必备工具,也是高中对数函数模型学习的必要准备.二、说学情学生在前一章学习了指数的相关知识,对数作为指数的逆运算,可以从指数的相关知识出发来鉴证对数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因而学生的指数知识储备是本节内容的重要起点.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能够熟练进行指数运算,能够借助指数函数图像分析函数值与自变量关系.三、说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以下学习目标:(1)通过解决a b =N (a > 0且a ≠ 1)中已知两个量求第三个量的问题,夯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力,渗透逻辑推理的数学素养.(2)能从对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感知一个新概念的建立发展过程,在深刻理解对数概念形成的必然性前提下熟练掌握指数式、对数式的相互转化,促进化归转化思想方法的内化.(3)在指数式、对数式相互转化运算的基础上研究对数的一些基本性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四、说教学问题预设知求指数运算的存在实然,借助方程思想分析对数产生的数理逻辑,结合指数函数图像的直观刻画认定对数的存在性和唯一性.五、说教学策略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的建构与简单性质的理解运用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问题为我们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了启示.在教学设计中,采取问题引导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围绕问题主线,通过自主探究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数概念引入的必然性分析,让学生参与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推理过程,感受数学运算在数学知识建构中的特殊意义,同时感知概念的建构过程中用到的处理策略和思想方法在新知识进一步深入和应用时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是实施数学具体内容的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有机结合的样本.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内容的教学主要分成以下六个环节:情境引入,数学化分析,对数的存在性分析,对数的概念,对数的性质,课堂小结.在情景引入环节,从学生熟悉的人口模型引入,以我国人口数y 与所经过年数x 之间的关系为:y = 13⨯1.01x 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抽象成数学问题解决.借助实际问题发现问题后便进入数学化分析的阶段,把情境中的两个问题本质化成:在a b =N (其中a > 0 且a ≠ 1)中的知二求三问题.进一步引出本节课研究的核心问题:在a b =N 中已知a, N (N > 0),求b .很明显,求b 的过程就是之前学习的指数运算的逆运算,2 2a要想求出b 就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b 是否存在,存在的话有几个、怎么表示.为了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就要进入第三个环节:对数的存在性分析. b 是否存在可以借助前面学习的指数函数图像的知识借助对应解决,同时借助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可得b 使实数且存在唯一,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此处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让学生从特例分析中得出一 般情况的解决方法进而彻底解决这个基本问题. b 的表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用之前的 方法表示的,如由 2x = 8我们可以得到 x = 3;另一种是无法用之前的方法表示的,如2x= 3,此时必须引入新符号log 3来表示 x ,即:由 2x = 3我们可以得到 x = log 3. 通过对数的存在性分析,对数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此时给出对数概念的一般定义, 进入第四个环节:对数的概念.在这个环节主要围绕对数的概念展开,分如下几个内容:一是对数概念的一般定义和两类特殊的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二是对数的内涵:指对 数关系的相互转化,对数的范围、对数的真数的范围.核心关系式见下图.为帮助学生更好地 掌握概念,此处设计了例习题和变式训练.指数 对数 幂 真数a =Na >0 且 a ≠ 1 底数 log a 在对数概念的基础上,借助指对数关系就可以进行对数性质的研究了,主要涉及到如下对数的性质:对数的性质:当 a > 0 且 a ≠ 1时,(1) log a 1 = 0 ;(2) log a a = 1;(3) log a n = n .本环节仍然借助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让学生从上一环节的变式训练入手 寻找更一般的结论,进而引入对数的性质.从“由 2x= 8 我们可以得到 x = 3 ”出发得到log 2 8 = 3进而用化简的思想进行一般化可得到第(3)个性质.此环节设计了例习题,一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新知,二是让学生感受对数在大数运算上的简化运算效应.最后,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课堂所学,整理收获,同时提出思考问题为下节课对数的运算埋好伏笔.。

整理《44对数的概念》说课稿

整理《44对数的概念》说课稿

20 年 月 日A4打印 / 可编辑《44对数的概念》说课稿《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对数的起源)介绍对数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对数的兴趣,培养对数学习的科学研究精神.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高一数学组承担的课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反思及有效教学研究》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课题《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三、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必要地数学学习,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体会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体会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提高运算,处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①中第二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

在本模块中,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

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2.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能力目标:1.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2.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
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陈明泽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的概念》。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评价反思等六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对数”作为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的内容,被安排在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第三节,共分2个课时完成。

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对数的概念。

对数概念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此前,学生已学习了指数及指数函数,明白了指数运算是已知底数和指数求幂值,而对数则是已知底数和幂值求指数,二者是互逆的关系。

对数的概念的学习是对数运算及对数函数的基础,又能加深指数的理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中职校学生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我确定以下目标。

二、说目标。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对数的概念。

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理解对数的性质
2、能力目标
能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增强归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协调合作意识、自我决策能力。

提高学习对数的兴趣。

4、重难点及确定原因
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

难点:对数概念。

三、说教学方法
学生特点:中职学生的智力特点更侧重于形象思维。

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行动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教学设计及时间分配
(二)、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按要求在卡片上写出指数式。

要求:已知底和幂,不知指数,指数用“?”代替。

如何用底和幂来表示出指数?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引进一个新数——对数. 目的:利用卡片创设情景,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呈现信息
概念:
如果)1,0(≠>=a a N a b ,那么 b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log a b N =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N 叫做真数.
N a b =的式子叫做指数式,形如b N a =log 的式子叫做对数式. 方式及目的:这里展示的是对数的概念,根据展示的概念板书指数式)1,0(≠>=a a N a b 、对数式log a b N =,标注各字母的称谓,为解决活动1做好铺垫。

3、活动1:理解对数的概念,并得出性质。

我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即:
(1)、为完成任务,我将任务分解成6个子任务。

具体如下: 子任务1:将概念中的a 、b 、N 换成具体数。

子任务2:对比a 、b 、N 分别在指数式、对数式中的位置及称谓。

子任务3(活动):指数式、对数式互化。

子任务4(活动):可爱小精灵找家。

具体操作:组内一成员叙
述一指数式或对数式,其余成员将数字填入( )( )=( ) 、
log( )( )=( ) 。

子任务5:真数、底数相等时对数为多少?真数为1时对数为多少?
子任务6:讨论a、b、N的取值范围。

子任务1、2、3、4,形象化概念,便于理解概念。

子任务5、6得出对数性质。

(2)、每一组可选定某几个或全部子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实施、自评,然后小组推荐一人发言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自我决策能力。

(3)、小组活动中教师巡视,根据解决问题的难易决定个别指导。

(4)、目的:突破难点,为活动2奠定基础。

4、活动2:深化指数式、对数式的关系,对数性质。

我仍然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
给定任务
子任务1:将指数式写成对数式(见P79例1)。

子任务2:将对数式写成指数式(见P79例2)。

子任务3:求值(见P79例3)。

子任务4:证明:(1)、a log a N=N (2)、log a a N=N
目的:子任务1、2是将指数式、对数式互化,子任务3是对数性质的简单应用。

通过任务解决能加深重点、强化合作意识,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新课标要求,中职生不强化对数式的化简与证明的训练,作为基本要求只需直接利用性质写出结果即可。

像子任务4,可以作为较高要求,供有进一步学习需求的小组完成。

5、归纳小结
师生行为:教师引导提问,学生将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加以概括。

目的:增强学生总结概括能力,进一步再现重点。

6、信息反馈
教材练习4.3.1
1. 将下列各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1) 35125=; (2) 20.90.81=; (3) 0.20.008x =; (4) 1
313437
-=. 2.把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1)12log 42=-; (2)
3log 273=; (3) 5log 6254=; (4) 0.011log 102=-.
3.求下列对数的值:
(1)7log 7; (2)0.5log 0.5;(3)13
log 1; (4)2log 1.
目的:这里呈现的是课后任务。

布置的课后任务与活动2中任务很相似,学生基本能独立解决。

在独立解决新任务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重点。

五、板书设计
六、评价反思
在上几届教学中有学生对对数符号的写法不规范,对指数式、对数式互化认为“多此一举”。

针对本届学生我将实际处理。

本节由在卡片上写指数式创设“已知底和幂,如何求指数”的疑,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结合多媒体呈现“对数的概念”的信息;给出任务1、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任务,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自我决策能力;归纳小结解决任务的经验重现重点;最后信息反馈,强化重点。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