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优质课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三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与酸反应 在探究二的两只试管中再分别逐滴加入1mol/L盐酸,观察现象。 现象: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溶液颜色由红逐渐变浅红,最终变成无色;盐酸刚滴入时并无气 泡产生,随着盐酸量的增多,逐渐产生气泡。碳酸氢钠的试管中溶液颜色由浅红变成无色, 并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 由于不同学生操作上的差异,会观察到不同的现象。再通过以下定量实验,完成碳酸钠、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原理的探究。 演示实验:
能力水平: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具备实验探究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
力。 认知瓶颈:在用微观反应解释宏观现象,由定性认知到定量认知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三、目标确定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包含化学、信息、能力、语言、思维素养的培养、跨学科跨情境
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要求:“能通过实验研究碳酸钠的性质,能通过实验对比研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并 知道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针对以上要求,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主要物理性质。
操作 1:将 2mL 盐酸缓慢注入 Na2CO3 溶液中。 现象 1:气球不胀大,溶液颜色变为浅红色。 操作 2:将 2mL 盐酸同时、缓慢注入 Na2CO3 溶液和 NaHCO3 溶液中。 现象 2:气球同时迅速胀大,溶液颜色变为无色。 现象分析: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实质是分步进行的,所以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 碳的速率大于等浓度的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速率。 (创新亮点: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本实验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 现象到微观本质的探究,加深了学生对质、量互变规律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化学学科 特色。深入对科学知识本质的探究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必须过程。) 问题 5:根据以上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是如何进行相互转化的?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确定、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六个 方面进行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人教版必修 1 第三章,内容以某元素为线索,按照“单质——金属氧化物——氢 氧化物——盐”的纵向知识结构进行编排。“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是本章的第二节, 主要通过实验探究这两种盐的性质。
(3) 问题驱动线:问题 1:小苏打、口碱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 问题 2:两个特殊馒头成因?解释? 问题 3:清洗间一大桶纯碱用途? 问题 4: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如何反应? 问题 5:碳酸钠、碳酸氢钠如何相互转化?
关于实验创新: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科学的实验探究架设了非常好的 平台,贯穿始终的对比实验探究是教学过程中的主旋律。从猜想假设到实验验证,从变量控 制到异象质疑,从认知冲突到理性分析,从宏观现象观察到微观本质思考等学科学习素养的 培养应当被精心设计在课堂的全过程。 2、化学实验设计和创新是通过化学课程落实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教材中的探究实验 对重难点的化解还缺乏足够的支撑,实验操作相对复杂、现象不明显。创新后的实验更贴近 生活,更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更易化解难点,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思想。”
色态
溶解性
热稳定性
与酸反应
与碱反应
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提炼要点,构建知识网络,以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物质观,提升了
学生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围绕三条主线展开教学: (1) 认知发展线:回忆旧知→探究新知→运用新知。 (2) 实验创新线:热稳定性实验→与酸反应定量实验→相互转化实验
(2)理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掌握其相互转化和鉴别方法。 (3)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会用类比的方法尝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实验, 提升实验能力和创
造性思维能力。 (2)在合作探究中,观察、分析和设计简单的碳酸盐化学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用途的讨论和学习,体会化学对生产和生活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 动探索、主动发现,对所学有意义的知识主动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本课采用的了抛锚 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 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 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课本,可以很轻松地解决此问题。 问题2:何师傅蒸出来的两个特殊馒头有何不同,什么原因?
引发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热稳定性的探究。 (设计意图:以身边熟悉的现象作为情境导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二)协作探究,师生会话。
针对问题2,学生能想到是碳酸氢钠发生了分解。设计实验验证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热 稳定性。
本内容既为前两章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为必修 2 介绍的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
知识水平:学生在九年级已初步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在高一的第二章 已学过离子反应,初步具备运用离子的观点分析、解释溶液中离子反应的能力。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从 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为此,我们的教学模式应由重视教学中“化学知识体系的科 学性和系统性”,转向重视“学生化学核心能力和化学素养的生成”;由重视学生“化学知识 结构”轻“学生能力”培养,转向“促进学生化学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
探究一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在铜片上中分别放上约10gNa2CO3和NaHCO3固体,各罩上一只干冷的小烧杯,加热片 刻,观察现象。取下烧杯,各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盖在碳酸氢钠上的烧杯壁上出现水雾,倒入澄清石灰水震荡后出现白色浑浊,而盖在 碳酸钠的烧杯壁上没有明显现象。 结论:碳酸钠比碳酸氢钠更稳定。 (创新亮点:操作方便、易于观察、现象明显、对比强烈,培养了学生严谨、创新的科学品
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重、难点突破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类比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通过微观粒子变化 的分析,解释宏观的实验现象。 四、教学策略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视频:中华中学食堂面点大师傅介绍“蒸馒头的诀窍”。 问题1:何师傅提到的小苏打、口碱化学成分是什么?有何物理性质?
质。) 问题3:餐具清洗间的一大桶碱粉是用来干什么的?为什么有这一用途?
探究二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 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2mL 0.5mol/L Na2CO3和 NaHCO3溶液,再各滴2滴酚酞,振荡, 观察现象。 现象:两只试管中溶液均变红,碳酸钠溶液的试管红色更深。 结论:两种溶液均显碱性,且相同条件下,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强于碳酸氢钠。 (设计意图:培养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能力,体会学以致用的思想。) 问题4:两种显碱性的盐溶液,与酸反应又会是怎样的现象呢?
Na2CO3+H2O+CO2=2NaHCO3 (创新亮点:本实验利用一些简单易找的器材,增强实验创新,特别是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两
种对比鲜明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也直接诱发和培养了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三)意义建构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名称化学式 俗称
碳酸钠(Na2CO3 )
碳酸氢钠 (NaHCO3 )
探究四 Na2CO3、NaHCO3 的相互转化 资料卡片——侯氏制减法 原理:NH3+CO2+NaCl+H2O=NH4Cl+NaHCO3↓
2NaHCO3=Na2CO3+H2O+CO2↑ 演示实验:600mL 雪碧一瓶,碳酸钠粉末。倒掉约三分之二的雪碧,加入 5-6g 碳酸钠粉末, 迅速盖上盖子,观察现象;摇匀后,再观察现象。 现象:先观察到瓶中产生大量气泡,泡沫充满瓶内。充分摇匀后,观察到瓶子瘪了。 原理:雪碧中的柠檬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充分摇匀后,瓶内的二氧化碳与多 余的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wk.baidu.com是碳酸钠转变为碳酸氢钠的途径。
能力水平: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具备实验探究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
力。 认知瓶颈:在用微观反应解释宏观现象,由定性认知到定量认知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三、目标确定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包含化学、信息、能力、语言、思维素养的培养、跨学科跨情境
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要求:“能通过实验研究碳酸钠的性质,能通过实验对比研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并 知道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针对以上要求,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主要物理性质。
操作 1:将 2mL 盐酸缓慢注入 Na2CO3 溶液中。 现象 1:气球不胀大,溶液颜色变为浅红色。 操作 2:将 2mL 盐酸同时、缓慢注入 Na2CO3 溶液和 NaHCO3 溶液中。 现象 2:气球同时迅速胀大,溶液颜色变为无色。 现象分析: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实质是分步进行的,所以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 碳的速率大于等浓度的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速率。 (创新亮点: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本实验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 现象到微观本质的探究,加深了学生对质、量互变规律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化学学科 特色。深入对科学知识本质的探究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必须过程。) 问题 5:根据以上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是如何进行相互转化的?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确定、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六个 方面进行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人教版必修 1 第三章,内容以某元素为线索,按照“单质——金属氧化物——氢 氧化物——盐”的纵向知识结构进行编排。“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是本章的第二节, 主要通过实验探究这两种盐的性质。
(3) 问题驱动线:问题 1:小苏打、口碱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 问题 2:两个特殊馒头成因?解释? 问题 3:清洗间一大桶纯碱用途? 问题 4: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如何反应? 问题 5:碳酸钠、碳酸氢钠如何相互转化?
关于实验创新: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科学的实验探究架设了非常好的 平台,贯穿始终的对比实验探究是教学过程中的主旋律。从猜想假设到实验验证,从变量控 制到异象质疑,从认知冲突到理性分析,从宏观现象观察到微观本质思考等学科学习素养的 培养应当被精心设计在课堂的全过程。 2、化学实验设计和创新是通过化学课程落实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教材中的探究实验 对重难点的化解还缺乏足够的支撑,实验操作相对复杂、现象不明显。创新后的实验更贴近 生活,更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更易化解难点,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思想。”
色态
溶解性
热稳定性
与酸反应
与碱反应
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提炼要点,构建知识网络,以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物质观,提升了
学生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围绕三条主线展开教学: (1) 认知发展线:回忆旧知→探究新知→运用新知。 (2) 实验创新线:热稳定性实验→与酸反应定量实验→相互转化实验
(2)理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掌握其相互转化和鉴别方法。 (3)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会用类比的方法尝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实验, 提升实验能力和创
造性思维能力。 (2)在合作探究中,观察、分析和设计简单的碳酸盐化学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用途的讨论和学习,体会化学对生产和生活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 动探索、主动发现,对所学有意义的知识主动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本课采用的了抛锚 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 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 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课本,可以很轻松地解决此问题。 问题2:何师傅蒸出来的两个特殊馒头有何不同,什么原因?
引发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热稳定性的探究。 (设计意图:以身边熟悉的现象作为情境导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二)协作探究,师生会话。
针对问题2,学生能想到是碳酸氢钠发生了分解。设计实验验证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热 稳定性。
本内容既为前两章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为必修 2 介绍的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
知识水平:学生在九年级已初步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在高一的第二章 已学过离子反应,初步具备运用离子的观点分析、解释溶液中离子反应的能力。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从 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为此,我们的教学模式应由重视教学中“化学知识体系的科 学性和系统性”,转向重视“学生化学核心能力和化学素养的生成”;由重视学生“化学知识 结构”轻“学生能力”培养,转向“促进学生化学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
探究一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在铜片上中分别放上约10gNa2CO3和NaHCO3固体,各罩上一只干冷的小烧杯,加热片 刻,观察现象。取下烧杯,各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盖在碳酸氢钠上的烧杯壁上出现水雾,倒入澄清石灰水震荡后出现白色浑浊,而盖在 碳酸钠的烧杯壁上没有明显现象。 结论:碳酸钠比碳酸氢钠更稳定。 (创新亮点:操作方便、易于观察、现象明显、对比强烈,培养了学生严谨、创新的科学品
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重、难点突破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类比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通过微观粒子变化 的分析,解释宏观的实验现象。 四、教学策略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视频:中华中学食堂面点大师傅介绍“蒸馒头的诀窍”。 问题1:何师傅提到的小苏打、口碱化学成分是什么?有何物理性质?
质。) 问题3:餐具清洗间的一大桶碱粉是用来干什么的?为什么有这一用途?
探究二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 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2mL 0.5mol/L Na2CO3和 NaHCO3溶液,再各滴2滴酚酞,振荡, 观察现象。 现象:两只试管中溶液均变红,碳酸钠溶液的试管红色更深。 结论:两种溶液均显碱性,且相同条件下,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强于碳酸氢钠。 (设计意图:培养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能力,体会学以致用的思想。) 问题4:两种显碱性的盐溶液,与酸反应又会是怎样的现象呢?
Na2CO3+H2O+CO2=2NaHCO3 (创新亮点:本实验利用一些简单易找的器材,增强实验创新,特别是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两
种对比鲜明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也直接诱发和培养了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三)意义建构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名称化学式 俗称
碳酸钠(Na2CO3 )
碳酸氢钠 (NaHCO3 )
探究四 Na2CO3、NaHCO3 的相互转化 资料卡片——侯氏制减法 原理:NH3+CO2+NaCl+H2O=NH4Cl+NaHCO3↓
2NaHCO3=Na2CO3+H2O+CO2↑ 演示实验:600mL 雪碧一瓶,碳酸钠粉末。倒掉约三分之二的雪碧,加入 5-6g 碳酸钠粉末, 迅速盖上盖子,观察现象;摇匀后,再观察现象。 现象:先观察到瓶中产生大量气泡,泡沫充满瓶内。充分摇匀后,观察到瓶子瘪了。 原理:雪碧中的柠檬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充分摇匀后,瓶内的二氧化碳与多 余的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wk.baidu.com是碳酸钠转变为碳酸氢钠的途径。